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一党专政_百度百科

 

一党专政

  一党执政或一党专政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由一个政党所把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存在唯一的执政党”。

  一党专政的术语比一党执政外延要小,通常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一党执政加以确立,也可能通过现实力量如军政府达成,不允许有反对党,或者法律上只能参政议政但不能执政的合法政党。

  在一些一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反对党是允许的,但是通常没有机会获得实权。占主要地位的政党则容易有机会通过赞助或在投票中舞弊以保持政权,例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等。此外,墨西哥在1990年代以前的革命制度党,美国南方在1800年代到1870年代时的民主党,都是这种类型。

  现今一党执政国家列表

国家

执政党

执政时间

备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劳动党

1948年9月9日

另有在野党朝鲜社会民主党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共产党

1976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老挝人民革命党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古巴共产党

1959年1月1日

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

叙利亚复兴党

1963年4月7日

厄立特里亚

人民民主正义前线

1993年5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

1949年10月1日-

另有参政党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促进会(民促)、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解除一党执政国家列表

国家

执政党

执政时间

备注

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1933年1月30日1945年5月8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战败投降随后遭盟军分区占领,占领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受到取缔

意大利王国

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10月28日1943年9月8日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宣布将政权归还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随即遭软禁,1943年9月8日皇室与盟军达成停火协议并投靠同盟国,德国特种部队救出了墨索里尼,并安插他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领袖。墨索里尼连同保护他的游击队在1945年4月28日盟军会师米兰期间遭逮捕处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法西斯党受到取缔

西班牙王国

西班牙长枪党

1939年1月26日1978年12月30日

1975年10月30日佛郎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同年11月27日胡安·卡洛斯正式登基,并解除36年的党禁,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国家体制转为君主立宪制法西斯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任职西班牙王国国王至今。

苏联

苏联共产党

1917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联邦政府禁止活动,至1993年后重新改组并建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人民革命党

1924年1992年2月12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改为蒙古国后,开放党禁后,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96年首次沦为在野党,但于2000年2004年再度成为执政党

中华民国

中国国民党

1927年-1949年

背叛孙中山先生信仰后,沦为反革命和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地主阶级的机器,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浪潮中倒台

伊拉克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1963年;1968年2003年

1963年在伊拉克短暂执政,1968年再次执政至2003年止,因2003年遭美英为首的联军入侵伊拉克,并被占领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受到取缔。

一党专政_百度百科

ASKA(飞鸟凉) -《Standard~圣诞翻唱迷你专辑》(Standard)[MP3]

 

ASKA(飞鸟凉) -《Standard~圣诞翻唱迷你专辑》(Standard)[MP3]

发布者:u581

状态:普通资源

摘要:音乐风格: 流行发行时间: 2009年11月25日地区: 日本语言: 英语

发布时间:2009/11/28 21:58:14

更新时间:2009/11/28 21:58:14

类别:音乐,日韩音乐

豆瓣评分:未找到

下面是用户共享的文件列表,推荐使用eMule 进行下载,您可以点击这些文件名进行下载

Below are files shared by users, please use eMule to download them

ASKA.-.[Standard].专辑.rar

30.0 MB

30MB

相关资源:

This is a popup window!

资源介绍

专辑中文名: Standard~圣诞翻唱迷你专辑专辑英文名: Standard歌手: ASKA(飞鸟凉)音乐风格: 流行资源格式: MP3发行时间: 2009年11月25日地区: 日本语言: 英语简介:

IPB Image

09年、デビュー30周年の节目に活动休止を発表したCHAGE and ASKA。各々がソロ活动をスタートさせ、同年2月にシングル「あなたが泣くことはない」をリリースしたASKAの05年11月に発売されたオリジナル『SCENE III』に続くアルバムで、クリスマス・ソングをカバーしたミニ・アルバム。「Smile」、「The Christmas Song」、「世界にMerry X’mas」他全5曲収录。

恰克与飞鸟宣布终止活动后,他们俩各自开始SOLO,这张则是ASKA,09年最新的圣诞迷你翻唱专辑,全是好听的圣诞歌~ 第三首则是翻唱恰克与飞鸟,他们92年自己的圣诞歌曲哦 1992年的圣诞歌。

歌曲比特率是192K 希望哪位朋友能分享下无损格式的,这张专辑本人太喜欢啦 先谢过各位了

SimpleCD:让分享变得简单 ASKA(飞鸟凉) -《Standard~圣诞翻唱迷你专辑》(Standard)[MP3]|下载|电驴|eMule|Download

走进台湾:警察镇守“蓝鸟山”玉柱 传说摸其会怀孕_台海_环球网

 

走进台湾:警察镇守“蓝鸟山”玉柱 传说摸其会怀孕

摘要:台南玉井有座“蓝鸟山”,这个让人不好意思用闽南语发音的山名可不是瞎掰的,真的有这座山。传说中,“蓝鸟山”仗着自己的特异造型作怪,让当地妇女像吃了春药一般“行为脱序”,直到被雷神教训劈断了那根杵在山顶上的男性之宝,这个地方才终于获得了平静,这个断掉的宝贝现在就交到玉井分局由警察管束。

玉柱

  环球网2月7日消息,台南玉井有座“蓝鸟山”,这个让人不好意思用闽南语发音的山名可不是瞎掰的,真的有这座山。传说中,“蓝鸟山”仗着自己的特异造型作怪,让当地妇女像吃了春药一般“行为脱序”,直到被雷神教训劈断了那根杵在山顶上的男性之宝,这个地方才终于获得了平静,这个断掉的宝贝现在就交到玉井分局由警察管束。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玉井分局后方这块“一柱擎天”大石,也称为玉柱,传说玉柱原本是在蓝鸟山上,这玉柱平时看来只是一根长相比较特别的石头,但等到月光照射到它,并正好将它的影子投射在楠西乡江家古厝的月眉池时,正好阴阳交合,人世间立即产生骚动,这一带的妇女心神会被蒙蔽,就像被下了春药一般,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玉柱的作乱,当地人皆苦恼不已但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玉皇大帝察觉此事,命雷神斩了这个妖孽,在一阵狂乱闪电夹杂着轰隆巨响玉柱被劈断了,就这么滚到山下来,当地居民又怕又惊喜。因为担心它继续作怪,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将它抬到警察局,让警察大人好好管束它。

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据时代,当时的社会人人都还很怕警察,显然玉柱也很怕。因为它从日据时代被管束,后来玉井分局继续管,它都不曾再作怪。

  被管束的玉柱在玉井分局后方,传说,想求子的人来摸摸玉柱,可以实现愿望。听说玉柱也好几次帮忙警方指引办案方向,看来玉柱似乎已“洗心革面”。

  玉柱为什么会叫做玉柱?传说玉柱源自玉井,根据玉井乡公所提供的地名溯源资料,玉井之名其实来自日语,后来被写成中文,就变成“玉井”了。

走进台湾:警察镇守“蓝鸟山”玉柱 传说摸其会怀孕_台海_环球网

菊与刀(掌上书苑)

 

菊与刀

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

分类:历史

制作:tllchina

更新:2011-02-01 15:02:22

简介· · · · · ·

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提供目录及完整附注跳转。

1981年夏,金克木先生发表一篇文章,从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谈到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文章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显然,把这本书译成中文是值得的。经了解我国解放前后均无此书中译本,乃决定动手翻译。所据英文原著版本是: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By Ruth Benedict,The Riverside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1946;并参照了长谷川松治译日译本《菊と刀》,社会思想社,《现代教养文库第16种》,昭和三十八年第36次印刷。英文原著者注照译或照录,日译本注及中译者的补注则分别加“日译者”或“译者”字样。原著有鸣谢及索引,中译本从略。

现在,国际上出现“日本文化研究热”,诸说并陈,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我国一位学者举出六种主要学说并加以评论,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被列为第一种。关于这本书的评价自应留给读者。这里我们想提出的是:所谓“文化”,其含义既有广义、狭义之分,也有观点不同之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文化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历史形成的特点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他希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典型”。这段话很有启发。实际情况表明,同是封建主义,不仅东西有别,而且中日也不同;同是资本主义,也各有其特色。这种差异就是民族特征,其形成有历史的文化背景,其表现则为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这样理解不错,那末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自应从历史背景上考察,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下功夫,其结果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加深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推进对各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在日美交战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资料进行“遥研”。中国人对日本实感最深,关系最密,两国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当然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研究日本文化,这正是我们翻译此书的动机。至于翻译质量,限于水平和精力,难免舛误,敬希指正。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菊与刀(掌上书苑)

Nikita 《霹雳煞[BD版本]/妮基塔》_TOM365免费电影

 

    • 片  名:霹雳煞[BD版本]/妮基塔

    • 年  代:1990

    • 地  区:法国

    • 类  型:动作片

    • 导  演:Luc Besson

    • 主  演:Anne Parillaud,Marc Duret

    • 上传日期:2009-01-02

        《霹雳煞[BD版本]/妮基塔》剧情介绍

          《霹雳煞》由法国最具身价及知名度的导演-卢贝松所执导,由一个特务杀手的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手,呈现卢贝松对人性的探索,曾经被好莱坞重拍成美国版的《双面女蝎星》,为卢贝松的作品中较具商业色彩的影片之一。

          妮琪塔(Anne Parillaud饰)与一群朋友抢劫一家商店的药品,商店的主人与她的朋友都在这次的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则是因为杀了一位警察而被送入狱。此时来了一个神秘的政府组织,选上了妮琪塔,并训练她成为特务杀手,在经过数年的特务训练之后,妮琪塔以一个平凡的护士身份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在此时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他们的关系在妮琪塔接到一个特务命令时,面临了紧张的局面...

          1991凯撒奖〈最佳女主角〉,1992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霹雳煞[BD版本]/妮基塔》_TOM365免费电影

      《极速复仇[BD版本]》_TOM365免费电影

       

        • 片  名:极速复仇[BD版本]

        • 年  代:2010

        • 地  区:欧美

        • 类  型:动作片

        • 导  演:George Tillman Jr.

        • 主  演:巨石强森(The Rock),Billy Bob Thornton

        • 上传日期:2011-02-21

          • 《极速复仇[BD版本]》剧情介绍

            十年前,德雷沃的哥哥因为破坏了一起银行抢劫案而被杀害。因为那场并不成功的劫案,德雷沃也被送到了监狱,判了十年有期徒刑。十年后,德雷沃出狱,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为自己的哥哥复仇。不管对方是不是直接和兄长的死戚戚相关,在德雷沃看来,他们都是该杀死的人。

            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施行自己的复仇计划,列出了一张“死亡名单”,上面列出了他要杀死的人的名字。按照这份名单,德雷沃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可是复仇路并不好走,刚刚出狱的德雷沃就被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盯上了。更糟糕的是他又被一个杀手列为目标。这个杀手年龄不大,但是却精通“杀人艺术”,由于德雷沃不俗的身手和强健的体魄,杀手把德雷沃列为自己的头号对手。

            本来是复仇的狮子,现在又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猎物。这是一场不成功就成尸的竞赛。随着德雷沃“死亡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一个被划去,他兄长的死因却越来越蹊跷,身边没有人值得信赖,也没有人是朋友–随着死掉的人越来越多,兄长的死因也渐渐浮出水面。德雷沃突然发现自己的“死亡名单”太短了。

          《极速复仇[BD版本]》_TOM365免费电影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_评论频道_凤凰网

           

            美国幽默大师罗伯特·奥本曾经这样回答一个问题:每天早晨打开报纸,如果百万富翁排行榜上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就去工作。

            工作,工作,还是工作……春节长假结束,每个人从各地风尘仆仆赶回自己工作岗位。相信很多人都会自问:我为什么要工作?是为了发财致富,还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我们好像并没有去思考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来说又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

            修身齐家?去工作

            工作是生存的需要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性的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序上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马斯洛这一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一种,是对生存的基本需要。

            工作才会有工资,有了工资才可以保证基本的、必须的生存需要。现实社会,芸芸众生,工资就是其工作的唯一目的和唯一动力,也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基本的工资、为了保障生存的权力。是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辛勤地、努力地去工作,这是很现实的。

            工作是肩上无需言说的责任

            除了生存之外,每个人都还肩负着对家庭的责任,而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报酬,满足生活的需要,承担自己对家庭的基本责任。人不能不工作,文化在日益进步,生活也日趋复杂,到处是义务、责任、恐惧和阻碍,这些东西不是由大自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提到:“如果是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日常工作会带来非比寻常的满足感。通过升华,工作能从个人喜好或直觉冲动中发掘潜力,这种原始力量,由于其内在原因要比寻常的力量来得更为强烈。”

            调查

            1.长假回来,你进入工作状态了吗?

            当然,在工作上我很专注

            没有,长假后进入状态不是件轻松的事

            身边的人都还没开始工作呢

            2.你认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是什么?

            工作使我可以支撑这个家

            工作使我快乐,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工作使我可以与世界正常的相处

            工作使我心安,感觉生活充满希望

            其他

            3.如果有选择,你会选择不工作吗?

            会,可以选择的话谁还工作

            不会,工作让生活更充实

            说不清

            更高追求?去工作

            工作是一种道德约束

            许多富有的人却不辞辛劳地做着他并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工作是道德上的要求。今天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并相信工作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很多家财万贯的家长并不一定要求子女去卧薪尝胆,某一天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也会坚持把孩子送到某部门,某企业去工作,所图的当然不是那点工资收入,而是有一份正经的差事,至少孩子不容易学坏。身边更多的传奇是有关大城市边缘因为拆迁暴富的村民们,守着n套住房,衣食无忧,却开着宝马去拉黑活,原因是什么?工作是一种道德约束。

            工作可以实现社会理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要知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度过此生,为的是要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出自己的本色,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没有人愿意虚度一生,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美满,富有意义。进取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岁月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斗志和激情。当正处在人生的创造时期人们,又怎能失去进取之心,失去激情,麻木不仁地度过此生呢?而工作,就是实现这种理想的最好平台。

            • 很多时候,工作都是在寻求生存与理想的平衡。

                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去工作

                工作是与环境沟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再去想象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福祉、民族兴亡等宏大叙事之间存在着什么显著的关联。人们在意的是工作的本来面目。今天人们的个体意识早已兴起,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生的最重要目标,而人又是社会的动物,工作正好搭起了这座桥梁。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是工作的目的,而工作是人与环境沟通,加入社会最普通最好的方式。

                工作意味着那份幸福感和希望还在:明天会更好

                工作是辛苦的,是有压力的,充满了各种酸甜苦辣,需要操心,需要投入,需要耗费心力,会白头发,甚至会积劳成疾,但是人们还是那样投入的进行工作,因为人们同时也在享受着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人们得到一个关于希望的承诺,只要继续努力工作,明天就会比今天好,明年就会比今年好。尽管只是暗示,但它意义重大。这不仅涉及个人的安全感,也涉及社会的安全感。

                与工作所能带来的的幸福感和希望相比,不工作的空虚、恐惧与绝望,谁也不能接受。

                • 工作不仅是生存,更是一种责任。

                    结束语Conclusion

                    春节已过,回归工作,毕竟工作才是生活的日常状态。</< p>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_评论频道_凤凰网

                  马斯洛_百度百科

                   

                    马斯洛

                    百科名片

                    马斯洛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中文名:

                    马斯洛

                    外文名:

                    Abraham H. Maslow

                    国籍:

                    美国

                    民族:

                    犹太

                    出生地:

                    纽约布鲁克林

                    出生日期:

                    1908年4月1日

                    逝世日期:

                    1970年6月8日

                    职业:

                    心理学家

                    毕业院校:

                    威斯康辛大学

                    信仰:

                    人本主义

                    主要成就:

                    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代表作品:

                    《动机和人格》, 《存在心理学探索》,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目录

                    马斯洛简介 

                    1. 个人简介:

                    2. 主要著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求

                        2. 安全需求

                        3. 社交需求

                        4. 尊重需求

                        5. 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论

                            1.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2. 自我实现过程中 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

                                马斯洛与"后人本心理学"
                                马斯洛得出的成功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1. 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2.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3.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4.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 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6. 具有自主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7. 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 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9. 对人充满爱心

                                10. 具有深厚的友情

                                11. 具备民主的精神

                                12. 区分手段与目的

                                13. 富于创造性

                                14. 处事幽默、风趣

                                15. 反对盲目遵从

                                    《动机与人格》

                                    1. 内容简介:

                                    2. 目录:

                                        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发展
                                        马斯洛简介 

                                        1. 个人简介:

                                        2. 主要著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求

                                            2. 安全需求

                                            3. 社交需求

                                            4. 尊重需求

                                            5. 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论

                                                1.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2. 自我实现过程中 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

                                                    马斯洛与"后人本心理学"
                                                    马斯洛得出的成功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1. 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2.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3.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4.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 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6. 具有自主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7. 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 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9. 对人充满爱心

                                                    10. 具有深厚的友情

                                                    11. 具备民主的精神

                                                    12. 区分手段与目的

                                                    13. 富于创造性

                                                    14. 处事幽默、风趣

                                                    15. 反对盲目遵从

                                                        《动机与人格》

                                                        1. 内容简介:

                                                        2. 目录:

                                                          1. 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发展

                                                            展开

                                                            编辑本段马斯洛简介 

                                                            个人简介:

                                                              他是智商高达194的天才,伟大的先知。 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却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主要著作: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编辑本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编辑本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论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自我实现过程中 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编辑本段马斯洛与"后人本心理学"

                                                              "后人本心理学"的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译"超个人心理学"、"超越性心理学"。

                                                            马斯洛理论图示

                                                            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马斯洛并没有进一步指出第三种心理学与第四种心理学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指出"大于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但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使人本心理学成了一种具有终极关切的心理学,一种通向超越性心理学的桥梁。这种桥梁也是一种通向信仰广义上帝的桥梁。

                                                              马斯洛在晚年还明确地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etaneeds)的概念。在一些地方,他没有把这一概念与自我实现需要区分开,但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马斯洛:《洞察未来》,第258页,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这篇文章马斯洛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经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的编辑,收入了《洞察未来》一书。

                                                              我们是否应该认为,马斯洛在晚年修改了他的需要层次论呢?关于超越性需要问题,马斯洛似乎还没有考虑成熟。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增加一个层次,不过,他越来越多地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不同层次问题。

                                                              马斯洛于1969年发表了论文《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这篇文章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后来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世后发表的《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一书。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共归纳了二十四条两种不同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实现者经常有超越性体验(即高峰体验),一种自我实现者没有或者很少超越性体验。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后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有较多的高峰体验,而后者没有。(参阅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第56页,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与没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相比,其潜能的发挥更加充分,其自我实现的程度要更高一些,但是,马斯洛并没有提出自我实现之上还有更高的一个需要。由于在自我实现需要里面已经包含了超越的层面,我们还有必要这样做吗?

                                                              其实,关于人的超越性追求,有不少思想家都有所论述。例如,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认为,对生活之意义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本性的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够令我们满足,那就必定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从直接环境无法达到的深度。(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他认为,在我们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生命,这种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的显现。所以,它既是内在的,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

                                                              鲁道夫·奥伊肯所说的这种"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他所说的东西,用马斯洛的语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这就是"超越性需要"。马斯洛认为,这种超越性需要与其他基本需要一样,具有"类本能"的性质。

                                                              "类本能"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所谓"类本能",是指人类的基本需要既有与本能相似的一面,又有与本能不同的一面。"Instinctoid"(类本能的)这一个词,是马斯洛自己造的,由"Instinct"后面加上后缀"oid"构成。"oid"的含义是"类似的"、"相象的"、"稍弱的"等。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类本能的,它们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是,它们的满足与表现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需要的层次越高,与先天遗传的联系越弱,对于后天环境的依赖越大。

                                                              无论是从进化论还是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类本能"这一概念都具有很大的思维空间。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从马斯洛的"类本能"这一概念作进一步推演,我们似乎就可以引出人性不断进化,人类的需要层次在不断增加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的超越性需要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如果用神学语言来表达,我们的需要之所以是"类本能"而不是"本能",是上帝给了我们的意志自由,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人类接近上帝的基础。只有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才能够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状态。

                                                              从行为的生物发生和社会发生的统一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自我实现的人的身上,由于他们的超越性的进一步扩大,又进一步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需要,但是,我们有必要用"超越性需要"来表示这些新的需要?这符合理论应该做到用语简洁的要求吗?

                                                              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还必须做大量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编辑本段马斯洛得出的成功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根据他心目中成功人士的人格得出的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

                                                            马斯洛观点

                                                            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与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

                                                            具有自主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自我实现者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这种体验。

                                                            对人充满爱心

                                                              (9)对人充满爱心。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他们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在自我实现者看来,他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他们已经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

                                                            具有深厚的友情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实现者注重与朋友间的友谊,他们交友的数目虽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至少应当是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他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

                                                            具备民主的精神

                                                              (11)具备民主的精神。自我实现者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实现者极少偏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区分手段与目的

                                                              (12)区分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富于创造性

                                                              (l3)富于创造性。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对象共同的特征之一,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

                                                            处事幽默、风趣

                                                              (14)处事幽默、风趣。自我实现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

                                                            反对盲目遵从

                                                              (15)反对盲目遵从。自我实现者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对文化传统或舆论的有意轻视,而是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的反映。

                                                              作为人本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研究。马斯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兴趣起始于大学时代对其两位导师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爱戴。他发现这两位导师的身体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许多心理特征是相同的。他们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学术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按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马斯洛觉得从这两位导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心理行为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一般人学习和追寻的样板。

                                                              为此,马斯洛采用了自由联想、心理测验和人物传记等多种方法去探讨"自我实现者"的心理行为模式。他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身边的学生和熟人中选择出了48人作进一步研究,这些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他称之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设想的"自我实现者"要求的人,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杰弗逊(T.Jefferson)、罗斯福(T.ROOsevelt) 、斯宾诺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类有10人,他称之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实现者,与所设想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第三类有26人,他称之为"潜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现实生活中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也包括历史上一些有一定贡献的人物。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一般都处于中年或老年,年轻的人通常很难达到自我实现。这是因为年轻人还有许多较低层次的需要,如安全、爱、自尊等等还没有得到适当程度的满足,没有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智慧、意志力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未明确选择自己要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不过,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他们通过积极努力,是可以逐渐接近这一水平或目标的。

                                                            编辑本段《动机与人格》

                                                            内容简介: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书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本著作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该书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它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关于人性的观点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影响

                                                              第一部分 动机理论

                                                              第一章 动机理论引言

                                                              第二章 人类动机理论

                                                              第三章 基本需要的满足

                                                              第四章 重新考察本能理论

                                                              第五章 需要的层次 

                                                              第六章 非动机的行为

                                                              第二部分 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

                                                              第七章 心理病理的起源

                                                              第八章 破坏性是本能的吗?

                                                              第九章 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

                                                              第十章 达到正常与健康的方法

                                                              第三部分 自我实现

                                                              第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人

                                                              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第十三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学的问题

                                                              第十五章 关于科学的心理学研究

                                                              第十六章 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第十七章 陈规化的认知与真正的认知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

                                                              走向积极的心理学

                                                              参考文献

                                                              后记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丰硕成果

                                                              对《动机与人格》引用的回顾

                                                              推荐阅读

                                                              马斯洛著作年表

                                                              主题索引

                                                              附录 马斯洛与马克思

                                                            编辑本段马斯洛与人本主义发展

                                                            马斯洛著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运动进一步深化。其内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一方的自我实现说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另一方的自我选择说,在马斯洛逝世以后梅和罗杰斯关于人性问题开始了公开辩论,梅不同意罗杰斯关于恶是环境造成的说法,他认为恶和善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都是人的潜能,不正视恶的问题对人本主义运动有很深的、有害的影响。

                                                              此外,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流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罗杰斯一派仍坚持以个体心理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开始研究超个人的心理学,探讨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广阔的世界相融合。

                                                              最后是方法论的建设。马斯洛曾提出,传统的科学方法不足以解决人类心理的复杂问题,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70年代末已出现一种以科学方法论加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尝试,代表人物是里奇克,他认为人本主义重新把目的论引进心理学是以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但必须以辩证方法和严密逻辑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性才能完成这一转变。

                                                          马斯洛_百度百科

                                                          亚伯拉罕·马斯洛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编辑] 生平

                                                              马斯洛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俄国犹太移民的孩子,七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但三个学期以后他转到康乃尔大学 ,又回到纽约市立学院。结婚以后,他搬到威斯康辛,在威斯康辛大学取得文学士(1930年)、文学硕士(1931年)和哲学博士(1934年)学位。在威斯康辛,马斯洛與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一起研究。毕业一年以后,马斯洛回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桑代克一起工作。

                                                              马斯洛开始在布鲁克林学院全职工作。这段时间他遇到许多拔尖的欧洲心理学家,包括埃尔怫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弗洛姆(Erich Fromm)。1951年,马斯洛成为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学系主任,开始理论研究。他遇到Kurt Goldstein,启发他产生自我實現思想的人。196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退休后去了加州。1970年因心脏病於該處去世。

                                                              [编辑] 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解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编辑] 1.生理需求

                                                              对性、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编辑]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编辑]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编辑] 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编辑]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馬氏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依金字塔的最底層到最高層,需求層次如下:(為後來增加的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愛與隸屬需求 4.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 5.自我實現需求 6.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

                                                              [编辑] 著作

                                                              • 综合著作

                                                              • 人类动机理论 (1943年,载于心理评论, 50, 370-396. 在线可用)

                                                              • 动机与人格 (1954年初版,1970年再版)

                                                              • Eupsychian 管理 (1965年)

                                                              • 走向存在的心理学 (1968年)

                                                              • 人性能达的境界 (1971年)

                                                                  Les travaux et l'apport de Maslow[modifier]

                                                                  Abraham Harold Maslow reste une référence pour nombre de psychologues dans le monde entier. Il est connu dans la psychologie du travail pour ses études sur la motivation, souvent résumées abusivement à une simple pyramide dont il faudrait monter les degrés les uns après les autres pour atteindre la pleine satisfaction. Pour les psychothérapeutes, c’est l’initiateur de la psychologie humaniste, avec Carl Rogers en particulier. D’autres psychologues voient encore en lui la figure de proue de la psychologie transpersonnelle — cette branche de la psychologie qui dépasse ce qui concerne strictement la personnalité pour s’intéresser à la dimension spirituelle de l’homme et aux états de conscience exceptionnels.

                                                                  Abraham Maslow est tout cela à la fois. Ces visions fragmentées donnent chacune un aperçu juste mais incomplet. Les premières recherches de Maslow ont concerné le comportement des animaux (chiens, singes) et les déterminants du comportement humain en société. À partir des années 1940, son intérêt s’est porté sur les sentiments négatifs (la peur, la privation, l’insécurité), pour ensuite se tourner vers leur contraire, la motivation et la satisfaction. Dès le début des années 1950, ses études sur la motivation le conduisent à s’interroger sur l’accomplissement de soi et, une décennie plus tard, sur les expériences mystiques.

                                                                  La continuité est claire dans cette démarche qui conduit Maslow de l’analyse des états psychologiques les plus pénibles à l’étude de la motivation puis du sentiment de plénitude, ce qu’il a appelé les « expériences paroxystiques ». Il en résulte une œuvre à la fois foisonnante et originale, qui a ouvert de nombreuses voies dans la recherche et dans la pratique.

                                                                  On doit en particulier à Abraham Maslow l’élaboration d’un lexique précis, pour aborder la mystique et les états de conscience exceptionnels dans des termes scientifiques, tout en respectant la spécificité de ces expériences.

                                                                  La théorie de la motivation et des besoins, et son application au monde de l'entreprise[modifier]

                                                                  Au cours de sa carrière, Maslow s'est intéressé principalement aux motivations « supérieures » de l'homme dans sa hiérarchie (l'accomplissement de soi) et aux états de plénitude (expériences paroxystiques), ainsi qu'aux fondements de la santé psychique.

                                                                  Sa hiérarchie des besoins signifie que l'homme n'atteint le plein développement de son psychisme que s'il est satisfait sur tous les plans : physiologie, sécurité, amour (appartenance), estime (reconnaissance) et accomplissement de soi (créativité)

                                                                  Cette hiérarchie est généralement représentée sous la forme d'une pyramide qui, de la base au sommet, distingue cinq niveaux de besoins :

                                                                  1. À la base, les besoins physiologiques (tels que la faim, la soif) ;

                                                                  2. Ensuite, les besoins de sécurité et de protection (tels que le désir d'un toit ou d'une bonne assurance) ;

                                                                  3. Puis viennent les besoins d'appartenance, besoins sociaux qui reflètent la volonté de faire partie d'une famille, d'un groupe, d'une tribu ;

                                                                  4. Ensuite arrivent les besoins d'estime de soi (qui permettent de se regarder dans le miroir le matin) ;

                                                                  5. Enfin, apparaissent au sommet de la hiérarchie, les besoins d'auto-accomplissement (qui renvoient au désir de se réaliser soi-même à travers une œuvre, un engagement).

                                                                      La pyramide qui a été attribuée à Maslow représente mal la richesse de son analyse, et surtout trahit la vision dynamique qu'il avait des besoins dans la construction de la personnalité.

                                                                      De plus, si Maslow est très connu dans le domaine du management, ses recherches concernaient la psychologie générale, et ce sont ses successeurs qui ont appliqué ses conclusions à la sphère de l'entreprise. Lui-même n'a écrit que des notes à ce sujet, où il est peu question de motivation, mais beaucoup plus de la société adéquate et de l'Eupsychie (ou santé psychologique).

                                                                      Maslow estime que les besoins élémentaires (physiologiques et de sécurité) étant satisfaits, la personne cherche ensuite à satisfaire les autres besoins d'ordre supérieur de façon à alimenter sans cesse les motivations. Un besoin d'ordre supérieur ne peut être satisfait que si les précédents le sont. Ainsi, pour appliquer ce modèle au monde professionnel, rien ne sert de vouloir motiver les salariés au niveau de l'estime et de l'accomplissement, si des menaces de licenciements portent atteinte à la sécurité et si les salaires ne sont pas suffisants pour satisfaire pleinement les besoins physiologiques.

                                                                      Maslow tient finalement un discours optimiste dans la mesure où il considère qu'il est possible que les salariés puissent, dans leur travail, s'accomplir, se réaliser, pourvu que le management soit participatif (cf. théorie de Douglas McGregor).

                                                                      Maslow propose une étude sociologique de la spiritualité dans laquelle il classifie avec beaucoup de finesse les différentes manifestations paroxystiques, telle que la révélation. Sa démarche est celle d'un scientifique qui approche globalement une dimension du fait religieux de manière macroscopique, soit comme un sociologue ou même comme un ethnologue, et qui use ensuite d'une analyse psychologique pour aborder l'échelle microscopique de l'expérience paroxystique. Cette démarche n'est pas sans rappeler celle de Stanley Milgram.

                                                                      Citations[modifier]

                                                                      Un propos souvent cité et qui lui est attribué est :

                                                                      «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you tend to see every problem as a nail »

                                                                      Littéralement « Si le seul outil que vous avez est un marteau, vous tendez à voir tout problème comme un clou », souvent traduit par «  Tout ressemble à un clou pour qui ne possède qu'un marteau ». Ce propos stigmatisant la dé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 est aussi attribué à Paul Watzlawick.

                                                                      Bibliographie[modifier]

                                                                      Il est l'auteur de plusieurs livres et de beaucoup d'articles. Les plus connus sont :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 réédité 1970). Traduction française : Devenir le meilleur de soi-même

                                                                      •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1964). Traduction française : L'accomplissement de soi (avec en annexe son article fondateur de 1943 sur la motivation et les besoins).

                                                                      •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8). Traduction française : Vers une psychologie de l'Être (1972).

                                                                      •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1971). Traduction française : Être humain

                                                                      阮次山:台湾所谓外交如过家家易自取其辱_台湾频道_凤凰网

                                                                       

                                                                      次山:台湾所谓外交如过家家易自取其辱

                                                                      2011年02月24日 16:32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4人参与2人评论打印转发

                                                                      凤凰卫视2月23日《新闻今日谈》节目播出“阮次山:台湾所谓外交如过家家易自取其辱”,以下为文字实录:

                                                                      阮次山:我们来谈谈台湾,台湾的地方小,平常也没有什么可以掀起风波的,所以台湾的很多风波是茶杯里面的风波,最近菲律宾遣送了14个诈骗犯到我们国内来,他就非常的不高兴。最近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派了一个特使,他们所谓的特使是前任的国会议员,所以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菲律宾国家穷可能他毕竟跟国外有各种外交联络,他有外交的概念,他派个特使不派官方的,因为菲律宾跟我们建交,给他是非官方关系。

                                                                      他派一个前参议员去跟台湾交涉,台湾很火大,这14个你为什么不遣送给我而遣送到大陆去呢,台湾很火大,我们以前也讲过了。台湾现在酝酿着什么?菲律宾最怕的就是外劳,菲律宾的劳工到台湾去被冻结,菲律宾每年的劳工到台湾蛮多的,一个人赚多少钱菲律宾损失很多外汇,所以就用这个来说不许冻结菲劳,所以就派这个特使去,去以前台湾的媒体、在野党或者是蓝营就说要他道歉,这个特使到台湾,台湾就逼他道歉,他就拒绝道歉,他说我们没收到道歉的授权,拿一封信阿基诺写给马英九的,只是觉得很遗憾解释什么,没有道歉。

                                                                      梁茵:不依不饶。

                                                                      阮次山:昨天马英九就见他了谈十分钟,马英九板着脸,马英九很少板着脸的,然后就说你犯了三个错误,强烈要求你道歉。

                                                                      从这个看起来,其实我们不管他过程或者结果怎么样,台湾报纸说,这个特使告诉台湾的外交部长说,我们回去以后我们正在调查,这个事情如果有失职的官员我们要惩处他。台湾的外交部的官员就说,如果有要惩处他,实质上的道歉,这不是胡来吗。仔细冷眼一看,台湾这个地方太小没有外交,没有真正接触到外交,我们觉得像玩家家酒一样,为什么玩家家酒?外交不是这样玩的。

                                                                      如果你真有外交的常识,有快三、四年各国没有大的外交经验了,对于菲律宾这种地方你说你如何去,他今天早上在我们国台办的记者上台湾有一个记者问,那14个人什么时候送回台湾呢?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就讲,这个事情我们正在北京的公安局正在争序期间,很明显的告诉你,我们要经过我们的司法程序,这些人我们怎么可能什么时候送回台湾。

                                                                      梁茵:事实就是已经进入到我们的司法程序当中了。

                                                                      阮次山:整个台湾你可以看到,第一个台湾的马英九也好外交部也好,受到媒体牵着鼻子走,有一点点事情所有的动作都是内销的,就像台湾一般人,下层社会要承一时之爽,我们非常勇敢的,我们在国际地位是非常大的,就是这样的其实你越说大家心里越明白。

                                                                      前一阵子台湾有几个政坛的大佬,以前的王作荣或者是以前海基会的秘书长陈荣杰就讲,这个事情不要在大惊小怪的做了,再做的话就自取其辱。他们受到媒体,一定要媒体上面说什么话,他才在群众中间好像很有面子,其实在这个事情上说的越少越好。对方来你怎么能强迫他道歉呢,菲律宾再穷也比他们国家大,是吧,还有记者更保留问他,是不是有必要召回驻菲律宾的代表,就是召回大使,台湾外交部的负责人就说,这个事情,这个底牌的事情我们不能掀起,我们只能从大时代小故事来看台湾这是一场闹剧。

                                                                      梁茵:而且是自己演给自己看。

                                                                      阮次山:对,自己演给自己看,然后对外的活动当做家家酒来玩,这个既可笑又可怜。

                                                                      阮次山:台湾所谓外交如过家家易自取其辱_台湾频道_凤凰网

                                                                      今起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9.5% 信贷形势严峻_投资厦门_厦门站_凤凰网

                                                                       

                                                                      今起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9.5% 信贷形势严峻

                                                                      2011年02月24日 17:38中国广播网 】 【打印共有评论0条

                                                                      中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从今天起,央行正式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得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9.5%,创历史新高。本月8号加息之后半个月内,这已经是央行祭出的第二个紧缩工具了。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近期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降至4.9%,但通胀大势并未扭转,抗通胀"大环境"未变,对银根收缩的需求仍是不容懈怠。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率,也是去年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金率,按照粗略的估算,这意味着今天央行可以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左右,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在抗通胀的任务面前,央行紧缩流动性的政策工具不会停摆:

                                                                      谭雅玲: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投机因素,因素的背后是流动性过剩,所以调存款准备金秩序直接是从金融机构和银行体系去约束流动性过剩的这种局面,可能这抑制投机,包括调节通胀可能都会有一定的作用。

                                                                      19.5%的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在吸收100元存款之后,要上交19.5元给央行,剩下的80.5元可以用于放贷,此次上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趋势,会使得原本资金面趋紧的信贷形势更加严峻,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认为,这种影响只是短期的。

                                                                      杨涛:客观来说这种影响还是相对有限的,因为对于历史上每次调整之后,我们短期内可能对银行股产生一个利通的影响,但是中期内可能更多的还是偏中性的,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影响相对有限的。

                                                                      紧银行、抗通胀、小步快跑的政策思路,成为近几个月中国金融调控的常态,根据市场预计,今年上半年央行可能还会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内将会上调到接近23%的水平,下半年调整频率可能下降,杨涛表示,是否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再次辅以加息的手段,需要更多的参考通胀的变化情况。

                                                                      杨涛:个人认为应该说2011年,整体上动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频率应该说还有两到三次左右,两到三次更多的试点可能选择上半年的概率可能要多一些。

                                                                      据了解,从1月下旬开始,部分地区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开始收紧信贷。而业内人士预计,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又将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至3700亿元,银行间资金市场的进一步收紧成为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周线连续收阳的沪深股市本周进入了调整期,资金面一收再收对于面临调整压力的沪深股市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范为表示,宏观周期已进入到通胀时代,短期大盘可能持续振荡。

                                                                      范为:我认为对于2011年的股市中期是一个看多,短期是一个看平的态势,中期我们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大的宏观周期已进入到通胀时代,股票它是相对于地产和债券等资产更优的一个配置资产,而且像美国100多年的资本数据研究也表明,唯一能够战胜通货膨胀的就只有股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股票还是2011年一个值得配置的一个资产,而从短期的因素来看,受到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海外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短期大盘可能还会持续一个振荡的局面。

                                                                      继国十五条强势出台之后,今天起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板块来说有怎样的影响?接下去预期会不断收紧的银根会不会使得地产板块的平均估值再下降?范为认为持续性政策或将调控房价。

                                                                      范为:对于房地产板块的调控,我个人认为这个关键不在于出台的政策有多么的高压,更为关键的是我觉得是政策的持续性,也就是它能够持续多久,如果这种政策能够保持一到两年,我认为房价有希望被调控下来,但是如果这个政策可能持续了半年然后又开始放松,那我认为它的收效就比较小,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我认为未来还是要看政策的可持续性。地产板块这个平均估值会随着高压政策的不断持续而下降。

                                                                      对于银行等其他相关的板块,范为表示银行板块将仍处盘整状态,值得长期投资。

                                                                      范为:对于银行板块,我们认为受制于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2月底可能有的加息仍然会处于一个盘整的状态,但是银行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就是银行板块它的市盈率非常低,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板块。从紧的这个政策有了一些利好的板块,我们认为从紧的政策要分开来看今年中国的从紧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从紧,而财政政策还是积极的,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会对一些板块产生正面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国家还在持续的医疗体制改革,会对医药板块有一个正面的影响,再比如说我们国家有一个水利建设和保障房建设,会对水泥等板块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起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9.5% 信贷形势严峻_投资厦门_厦门站_凤凰网

                                                                      蘋果日報 - 20110224 - iPad 2下周三現身

                                                                       

                                                                      iPad 2下周三現身

                                                                      2011年02月24日

                                                                      美國蘋果公司的第二代 iPad平板電腦,早前傳出遇上生產瓶頸,會押後兩個月至 6月推出,但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指傳言不實, iPad 2將如期在 4月發售,蘋果下周三將於三藩市舉行發佈會。蘋果拒評論消息。

                                                                      據消息人士透露, iPad 2設有前後置鏡頭,可使用 FaceTime視像對話,而且比第一代 iPad更輕、更薄、顯示屏解像度更高,而且採用 Qualcomm多制式晶片,可使用 GSM和 CDMA兩個制式的網絡。

                                                                      擬推 24-bit音樂檔案

                                                                      放大圖片

                                                                      iPad 2設有前後置鏡頭,又比現時的 iPad更薄更輕。<br/>互聯網

                                                                      iPad 2設有前後置鏡頭,又比現時的 iPad更薄更輕。

                                                                      互聯網

                                                                      iPad是去年最熱賣高科技潮物,已賣出 1,500萬部,亦掀起平板電腦熱潮,各大廠家爭相出新款,預計今年會賣出 5,000萬部,但預計都是以下周曝光的 iPad 2馬首是瞻。

                                                                      蘋果在網上賣音樂方面也有新動作,正與多家網上音樂零售商和唱片公司商討推出 24-bit無壓縮原錄音檔案。現時 MP3機所用 16-bit壓縮檔案,一般人聽不出跟光碟或黑膠碟很大分別,音響發燒友卻認為音質差很多,出 24-bit版可滿足他們的要求。不過蘋果 iPod和 iPhone現時都未能支援 24-bit檔案,要聽就要用電腦或等新版 iPod推出。

                                                                      路透社/美國《時代》周刊

                                                                      蘋果日報 - 20110224 - iPad 2下周三現身

                                                                      蘋果日報 - 20110224 - 盡論中國:散步、圍觀 就是力量

                                                                       

                                                                        盡論中國:散步、圍觀 就是力量

                                                                        2011年02月24日

                                                                          • 內地第二波「茉莉花革命」的集會城市將擴展至 18個城市,新增城市中包括唯一以茉莉花為市花的福建省福州市。以目前形勢來看,相信屆時集會地點仍會是警察多過集會者。但是,對於專制者來說,坦克、槍炮才是他們的力量;對於人民來說,散步、圍觀,就是力量。

                                                                            「政府不會主動接受監督」

                                                                            網上流傳一封「中國茉莉花集會組織者致全國人民公開信」,信中指:「任何一個專制政府,如果沒有人民的壓力,他們絕對不會主動去尊敬人民,絕對不會主動去接受人民的監督。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給中國執政黨壓力,如果不切實地反腐敗,接受人民的監督,那麼就請退出歷史的舞台。」

                                                                            正如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所說:「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中國的民主政制,或許可以經由中共推動、領導的政改而實現,但如果沒有人民的壓力,中共在既得利益家族、集團的包圍下,就不可能良心發現,將權力的產生、監督交還人民。

                                                                            政治、經濟的現狀,決定了茉莉花革命不可能短期之內在中國取得成功,但每周的茉莉花集會仍然可以成為民主的動力,仍然可以對中共各級官員形成必要的壓力,讓他們以稍為公正、公平的心態去處理官民矛盾、貧富矛盾,去處理徵地、拆遷中的權益歸屬問題,一旦民眾受到嚴重寃曲、欺壓,就可能演變成激烈反抗的催化劑、導火索。

                                                                            不對稱抗爭 當局不敢懈怠

                                                                            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抗爭:當局掌控軍警等力量,人民手無寸鐵。但是,人民只要經由網絡發出號召,只要經由散步、圍觀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力量,而當局只能風聲鶴唳、疲於奔命,誰也不敢懈怠,因為各大城市都累積了大量社會問題、累積了大量民怨,誰也不敢擔保,原本一場普通的集會,會否因一宗意想不到的交通意外、城管與小販的衝突、富二代與窮學生的糾紛,而演變成真正的革命。

                                                                            電郵: China@appledaily.com

                                                                            (李平)

                                                                            周日第二波集會 號召 18城市網民

                                                                            茉莉花革命燃新疆西藏

                                                                            2011年02月24日

                                                                            中國「茉莉花革命」第二波集會將擴大到新疆、西藏等敏感地區。有集會組織者昨日再在網上號召民眾在下周日( 27日)下午 2時上街,繼續爭取政治改革、司法獨立等。第二波舉行集會的城市將增至 18個,除了原有的京滬穗等 13個城市外,新增拉薩、烏魯木齊、濟南、福州、鄭州等五地。為便於在國內互聯網傳播,是次集會代號為「兩會」。                           

                                                                            「茉莉花革命」第二波集會的訊息昨日在博訊網臨時網站出現,依然沒有透露誰是集會號召者。昨日的號召指,「 227集會」地點將增至 18個城市,成都、廣州等部份城市集會地點有變。

                                                                            除了中東部城市,被視為「民族分裂」高度敏感地區的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西藏首府拉薩均在集會地點之列。拉薩的集會地點正是最多遊客聚集的八廓街大昭寺廣場,而烏魯木齊則選在鬧市建設路人民電影院門口。號召者呼籲參與民眾「順勢而為」,勇敢地喊出口號。

                                                                            疆藏互聯網或遭大肆封殺

                                                                            放大圖片

                                                                            本周日在上海舉行的集會,大批公安強行帶走集會人士。<br/>美聯社

                                                                            本周日在上海舉行的集會,大批公安強行帶走集會人士。

                                                                            美聯社

                                                                            12345678910

                                                                            西藏拉薩在 2008年 3月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發生近 20年來最大規模的騷亂,大批藏民因不滿中共對藏政策上街示威,造成至少 18人死亡。新疆烏魯木齊 2009年 7月則爆發中共建政以來最大規模的騷亂,數萬維族人上街要求獨立並屠殺漢人,至少 140人死亡,過千人受傷。兩宗事件均令中共極度緊張,一度斷網斷電話,派出數以萬計軍警鎮壓。

                                                                            是次茉莉花第二波集會將在兩地上演,有網民認為,不排除中共會在周日前大肆封殺疆、藏的互聯網及干擾電話,以「防患於未然」。

                                                                            代號「兩會」 突破網絡封鎖

                                                                            放大圖片

                                                                            12345678910

                                                                            事實上,自周日( 20日)爆發茉莉花革命第一波集會後,內地互聯網監控連日來明顯加強,參與者被捕的消息不斷傳出。所有搜索引擎,包括官方新華社和中國移動合作打造的「盤古搜索」,昨日仍然過濾「茉莉花」這一「敏感詞」。

                                                                            由於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將於下月初召開,為突破網絡封鎖,茉莉花革命組織者將第二波集會取代號為「兩會」,例如成都網民,發放消息時可對朋友說:「本周兩會在春熙路麥當勞門前召開。」

                                                                            此外,博訊臨時網引述律師梁小軍指,本周一在哈爾濱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事拘留的廣州女子梁海怡,被捕原因是「將境外網站有關茉莉花革命行動的消息,轉貼至境內網站」。

                                                                            此外,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昨在傳媒座談會上表示,有信心茉莉花革命定不會在中國發生,外國傳媒指中國已經發生茉莉花革命,是荒唐並且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他說中國社會現存在問題,與國家正高速發展有關,中央政府不會對問題視而不見。

                                                                            博訊網/本報記者

                                                                            中國茉莉花革命第二波集會地點

                                                                            日期: 2011年 2月 27日起

                                                                            時間:每周日下午 2時

                                                                            18個城市集會地點

                                                                            北京 王府井麥當勞門前

                                                                            上海 人民廣場和平影都門前

                                                                            天津 鼓樓下

                                                                            南京 鼓樓廣場秀水街百貨門口

                                                                            西安 北大街原家樂福門口

                                                                            鄭州 二七路百貨大樓前

                                                                            成都 春熙路麥當勞門前

                                                                            濟南 銀座購物廣場前

                                                                            長沙 五一廣場新大新大廈門口

                                                                            杭州 湖濱路凱悅酒店前至音樂噴泉一帶

                                                                            福州 五一廣場越洋圖書城門前

                                                                            廣州 天河體育中心正門

                                                                            瀋陽 南京北街肯德基門口

                                                                            長春 文化廣場西民主大街快樂購超市門口

                                                                            武漢 解放大道世貿廣場麥當勞門口

                                                                            拉薩 八廓街大昭寺廣場

                                                                            哈爾濱 西大直街康寧路路口世紀聯華門口

                                                                            烏魯木齊 建設路人民電影院門口

                                                                            再有兩異見人士涉顛覆被捕

                                                                            2011年02月24日

                                                                            網上正醞釀第二波中國茉莉花革命之時,北京當局繼續將異見人士刑事拘留。繼女網民梁海怡、四川異見人士陳衞之後,江蘇無錫異見人士華春輝及六四學運領袖、四川成都異見人士丁矛亦被當局以涉嫌觸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刑事拘留。

                                                                            總部設在香港的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指出,江蘇無錫的異見人士華春輝的家人,前晚亦收到派出所的刑拘通知書,指他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據稱,華春輝在網上轉載中國茉莉花革命的集會通知後,周一( 21日)被公安帶走。

                                                                            劉霞被當人質 瀕崩潰

                                                                            身在四川成都、曾是六四學運領袖的丁矛,在茉莉花革命前一日與友人打麻雀期間,被四名公安強行帶走,至今失蹤。他的住處外有公安看守,丁矛的朋友致電其妻時,她表示不願談及丈夫被帶走事件,外傳丁矛亦因涉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刑拘。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美國筆會( PEN American Center)亦指出,該會高度關注在互聯網上發言而被帶走的中國異見人士,及自從去年 10月被當局軟禁至今的劉霞。筆會亦證實近日接到劉霞友人轉來的信息,聲稱她已被當局當成人質,長期無法與外界接觸,讓她「瀕臨精神崩潰」。

                                                                            另外,被強行關閉的 1984BBS網站的站長「張書記」,昨亦被公安帶走,同時繳去他的電腦,張昨晚已安全回家。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昨日率一行 50多人的經貿考察團抵達台北,展開為期六日的行程。經貿團的主要任務是考察台灣的投資環境,推動大陸企業赴台投資。但陳雲林抵達下榻的飯店就遇綠營市議員抗議,並送上塑膠茉莉花束,表達支持大陸版的「茉莉花革命」。

                                                                            每朵花綁維權人士名字

                                                                            台議員持「茉莉花」迎陳雲林

                                                                            陳雲林一行是應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的邀請,由昨日至 28日訪台六日。除在台北的行程外,陳雲林一行還將前往高雄、嘉義、雲林等台灣中南部地區參觀。

                                                                            陳雲林昨日中午入住君悅飯店時,遇到綠營台北市議員童仲彥和前總統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嘉爵等人,手持塑膠茉莉花束和茉莉花茶「迎接」。童仲彥還大聲播放「茉莉花」歌曲。他表示,每朵花上都綁着大陸維權人士的名字,「希望陳雲林將人權、自由與民主帶回大陸」。

                                                                            陳雲林一行今晨搭高鐵南下高雄市,參觀義大世界、楠梓加工區、赴佛光山拜會星雲大師,並將與高雄工商企業界人士會談。高雄市長陳菊是否出席座談會備受關注。綠營則發動群眾在陳雲林所到之處,手持茉莉花抗議。

                                                                            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