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专政
一党执政或一党专政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由一个政党所把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存在唯一的执政党”。
一党专政的术语比一党执政外延要小,通常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一党执政加以确立,也可能通过现实力量如军政府达成,不允许有反对党,或者法律上只能参政议政但不能执政的合法政党。
在一些一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反对党是允许的,但是通常没有机会获得实权。占主要地位的政党则容易有机会通过赞助或在投票中舞弊以保持政权,例如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等。此外,墨西哥在1990年代以前的革命制度党,美国南方在1800年代到1870年代时的民主党,都是这种类型。
现今一党执政国家列表
国家
执政党
执政时间
备注
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
叙利亚复兴党
人民民主正义前线
1949年10月1日-
解除一党执政国家列表
国家
执政党
执政时间
备注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战败投降随后遭盟军分区占领,占领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受到取缔
国家法西斯党
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宣布将政权归还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随即遭软禁,1943年9月8日皇室与盟军达成停火协议并投靠同盟国,德国特种部队救出了墨索里尼,并安插他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领袖。墨索里尼连同保护他的游击队在1945年4月28日盟军会师米兰期间遭逮捕处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法西斯党受到取缔
西班牙王国
西班牙长枪党
1975年10月30日佛郎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同年11月27日胡安·卡洛斯正式登基,并解除36年的党禁,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国家体制转为君主立宪制,法西斯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任职西班牙王国国王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改为蒙古国后,开放党禁后,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96年首次沦为在野党,但于2000年至2004年再度成为执政党
中华民国
中国国民党
1927年-1949年
背叛孙中山先生信仰后,沦为反革命和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地主阶级的机器,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浪潮中倒台
1963年在伊拉克短暂执政,1968年再次执政至2003年止,因2003年遭美英为首的联军入侵伊拉克,并被占领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受到取缔。
走进台湾:警察镇守“蓝鸟山”玉柱 传说摸其会怀孕
摘要:台南玉井有座“蓝鸟山”,这个让人不好意思用闽南语发音的山名可不是瞎掰的,真的有这座山。传说中,“蓝鸟山”仗着自己的特异造型作怪,让当地妇女像吃了春药一般“行为脱序”,直到被雷神教训劈断了那根杵在山顶上的男性之宝,这个地方才终于获得了平静,这个断掉的宝贝现在就交到玉井分局由警察管束。
玉柱
环球网2月7日消息,台南玉井有座“蓝鸟山”,这个让人不好意思用闽南语发音的山名可不是瞎掰的,真的有这座山。传说中,“蓝鸟山”仗着自己的特异造型作怪,让当地妇女像吃了春药一般“行为脱序”,直到被雷神教训劈断了那根杵在山顶上的男性之宝,这个地方才终于获得了平静,这个断掉的宝贝现在就交到玉井分局由警察管束。
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玉井分局后方这块“一柱擎天”大石,也称为玉柱,传说玉柱原本是在蓝鸟山上,这玉柱平时看来只是一根长相比较特别的石头,但等到月光照射到它,并正好将它的影子投射在楠西乡江家古厝的月眉池时,正好阴阳交合,人世间立即产生骚动,这一带的妇女心神会被蒙蔽,就像被下了春药一般,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玉柱的作乱,当地人皆苦恼不已但束手无策。直到有一天,玉皇大帝察觉此事,命雷神斩了这个妖孽,在一阵狂乱闪电夹杂着轰隆巨响玉柱被劈断了,就这么滚到山下来,当地居民又怕又惊喜。因为担心它继续作怪,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将它抬到警察局,让警察大人好好管束它。
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据时代,当时的社会人人都还很怕警察,显然玉柱也很怕。因为它从日据时代被管束,后来玉井分局继续管,它都不曾再作怪。
被管束的玉柱在玉井分局后方,传说,想求子的人来摸摸玉柱,可以实现愿望。听说玉柱也好几次帮忙警方指引办案方向,看来玉柱似乎已“洗心革面”。
玉柱为什么会叫做玉柱?传说玉柱源自玉井,根据玉井乡公所提供的地名溯源资料,玉井之名其实来自日语,后来被写成中文,就变成“玉井”了。
菊与刀
更新:2011-02-01 15:02:22
简介· · · · · ·
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提供目录及完整附注跳转。
1981年夏,金克木先生发表一篇文章,从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名著《菊与刀》谈到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文章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显然,把这本书译成中文是值得的。经了解我国解放前后均无此书中译本,乃决定动手翻译。所据英文原著版本是: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By Ruth Benedict,The Riverside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1946;并参照了长谷川松治译日译本《菊と刀》,社会思想社,《现代教养文库第16种》,昭和三十八年第36次印刷。英文原著者注照译或照录,日译本注及中译者的补注则分别加“日译者”或“译者”字样。原著有鸣谢及索引,中译本从略。
现在,国际上出现“日本文化研究热”,诸说并陈,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我国一位学者举出六种主要学说并加以评论,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被列为第一种。关于这本书的评价自应留给读者。这里我们想提出的是:所谓“文化”,其含义既有广义、狭义之分,也有观点不同之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文化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历史形成的特点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他希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典型”。这段话很有启发。实际情况表明,同是封建主义,不仅东西有别,而且中日也不同;同是资本主义,也各有其特色。这种差异就是民族特征,其形成有历史的文化背景,其表现则为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这样理解不错,那末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自应从历史背景上考察,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上下功夫,其结果也必将大大丰富和加深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推进对各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在日美交战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资料进行“遥研”。中国人对日本实感最深,关系最密,两国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当然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研究日本文化,这正是我们翻译此书的动机。至于翻译质量,限于水平和精力,难免舛误,敬希指正。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
片 名:霹雳煞[BD版本]/妮基塔
-
年 代:1990
-
地 区:法国
-
-
导 演:Luc Besson
-
主 演:Anne Parillaud,Marc Duret
-
上传日期:2009-01-02
《霹雳煞[BD版本]/妮基塔》剧情介绍
《霹雳煞》由法国最具身价及知名度的导演-卢贝松所执导,由一个特务杀手的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手,呈现卢贝松对人性的探索,曾经被好莱坞重拍成美国版的《双面女蝎星》,为卢贝松的作品中较具商业色彩的影片之一。
妮琪塔(Anne Parillaud饰)与一群朋友抢劫一家商店的药品,商店的主人与她的朋友都在这次的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则是因为杀了一位警察而被送入狱。此时来了一个神秘的政府组织,选上了妮琪塔,并训练她成为特务杀手,在经过数年的特务训练之后,妮琪塔以一个平凡的护士身份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在此时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他们的关系在妮琪塔接到一个特务命令时,面临了紧张的局面...
1991凯撒奖〈最佳女主角〉,1992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
片 名:极速复仇[BD版本]
-
年 代:2010
-
地 区:欧美
-
-
导 演:George Tillman Jr.
-
主 演:巨石强森(The Rock),Billy Bob Thornton
-
上传日期:2011-02-21
《极速复仇[BD版本]》剧情介绍
十年前,德雷沃的哥哥因为破坏了一起银行抢劫案而被杀害。因为那场并不成功的劫案,德雷沃也被送到了监狱,判了十年有期徒刑。十年后,德雷沃出狱,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为自己的哥哥复仇。不管对方是不是直接和兄长的死戚戚相关,在德雷沃看来,他们都是该杀死的人。
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施行自己的复仇计划,列出了一张“死亡名单”,上面列出了他要杀死的人的名字。按照这份名单,德雷沃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可是复仇路并不好走,刚刚出狱的德雷沃就被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盯上了。更糟糕的是他又被一个杀手列为目标。这个杀手年龄不大,但是却精通“杀人艺术”,由于德雷沃不俗的身手和强健的体魄,杀手把德雷沃列为自己的头号对手。
本来是复仇的狮子,现在又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猎物。这是一场不成功就成尸的竞赛。随着德雷沃“死亡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一个被划去,他兄长的死因却越来越蹊跷,身边没有人值得信赖,也没有人是朋友–随着死掉的人越来越多,兄长的死因也渐渐浮出水面。德雷沃突然发现自己的“死亡名单”太短了。
亚伯拉罕·马斯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最為人熟悉。
目录
-
-
-
-
[编辑] 生平
马斯洛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俄国犹太移民的孩子,七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但三个学期以后他转到康乃尔大学 ,又回到纽约市立学院。结婚以后,他搬到威斯康辛,在威斯康辛大学取得文学士(1930年)、文学硕士(1931年)和哲学博士(1934年)学位。在威斯康辛,马斯洛與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一起研究。毕业一年以后,马斯洛回到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爱德华·桑代克一起工作。
马斯洛开始在布鲁克林学院全职工作。这段时间他遇到许多拔尖的欧洲心理学家,包括埃尔怫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弗洛姆(Erich Fromm)。1951年,马斯洛成为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学系主任,开始理论研究。他遇到Kurt Goldstein,启发他产生自我實現思想的人。196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退休后去了加州。1970年因心脏病於該處去世。
[编辑] 需求层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编辑] 1.生理需求
对性、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编辑]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编辑]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编辑] 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编辑]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馬氏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依金字塔的最底層到最高層,需求層次如下:(為後來增加的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愛與隸屬需求 4.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 5.自我實現需求 6.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
[编辑] 著作
-
-
人类动机理论 (1943年,载于心理评论, 50, 370-396. 在线可用)
-
-
Eupsychian 管理 (1965年)
-
走向存在的心理学 (1968年)
-
Les travaux et l'apport de Maslow[modifier]
Abraham Harold Maslow reste une référence pour nombre de psychologues dans le monde entier. Il est connu dans la psychologie du travail pour ses études sur la motivation, souvent résumées abusivement à une simple pyramide dont il faudrait monter les degrés les uns après les autres pour atteindre la pleine satisfaction. Pour les psychothérapeutes, c’est l’initiateur de la psychologie humaniste, avec Carl Rogers en particulier. D’autres psychologues voient encore en lui la figure de proue de la psychologie transpersonnelle — cette branche de la psychologie qui dépasse ce qui concerne strictement la personnalité pour s’intéresser à la dimension spirituelle de l’homme et aux états de conscience exceptionnels.
Abraham Maslow est tout cela à la fois. Ces visions fragmentées donnent chacune un aperçu juste mais incomplet. Les premières recherches de Maslow ont concerné le comportement des animaux (chiens, singes) et les déterminants du comportement humain en société. À partir des années 1940, son intérêt s’est porté sur les sentiments négatifs (la peur, la privation, l’insécurité), pour ensuite se tourner vers leur contraire, la motivation et la satisfaction. Dès le début des années 1950, ses études sur la motivation le conduisent à s’interroger sur l’accomplissement de soi et, une décennie plus tard, sur les expériences mystiques.
La continuité est claire dans cette démarche qui conduit Maslow de l’analyse des états psychologiques les plus pénibles à l’étude de la motivation puis du sentiment de plénitude, ce qu’il a appelé les « expériences paroxystiques ». Il en résulte une œuvre à la fois foisonnante et originale, qui a ouvert de nombreuses voies dans la recherche et dans la pratique.
On doit en particulier à Abraham Maslow l’élaboration d’un lexique précis, pour aborder la mystique et les états de conscience exceptionnels dans des termes scientifiques, tout en respectant la spécificité de ces expériences.
La théorie de la motivation et des besoins, et son application au monde de l'entreprise[modifier]
Au cours de sa carrière, Maslow s'est intéressé principalement aux motivations « supérieures » de l'homme dans sa hiérarchie (l'accomplissement de soi) et aux états de plénitude (expériences paroxystiques), ainsi qu'aux fondements de la santé psychique.
Sa hiérarchie des besoins signifie que l'homme n'atteint le plein développement de son psychisme que s'il est satisfait sur tous les plans : physiologie, sécurité, amour (appartenance), estime (reconnaissance) et accomplissement de soi (créativité)
Cette hiérarchie est généralement représentée sous la forme d'une pyramide qui, de la base au sommet, distingue cinq niveaux de besoins :
-
À la base, les besoins physiologiques (tels que la faim, la soif) ;
-
Ensuite, les besoins de sécurité et de protection (tels que le désir d'un toit ou d'une bonne assurance) ;
-
Puis viennent les besoins d'appartenance, besoins sociaux qui reflètent la volonté de faire partie d'une famille, d'un groupe, d'une tribu ;
-
Ensuite arrivent les besoins d'estime de soi (qui permettent de se regarder dans le miroir le matin) ;
-
Enfin, apparaissent au sommet de la hiérarchie, les besoins d'auto-accomplissement (qui renvoient au désir de se réaliser soi-même à travers une œuvre, un engagement).
La pyramide qui a été attribuée à Maslow représente mal la richesse de son analyse, et surtout trahit la vision dynamique qu'il avait des besoins dans la construction de la personnalité.
De plus, si Maslow est très connu dans le domaine du management, ses recherches concernaient la psychologie générale, et ce sont ses successeurs qui ont appliqué ses conclusions à la sphère de l'entreprise. Lui-même n'a écrit que des notes à ce sujet, où il est peu question de motivation, mais beaucoup plus de la société adéquate et de l'Eupsychie (ou santé psychologique).
Maslow estime que les besoins élémentaires (physiologiques et de sécurité) étant satisfaits, la personne cherche ensuite à satisfaire les autres besoins d'ordre supérieur de façon à alimenter sans cesse les motivations. Un besoin d'ordre supérieur ne peut être satisfait que si les précédents le sont. Ainsi, pour appliquer ce modèle au monde professionnel, rien ne sert de vouloir motiver les salariés au niveau de l'estime et de l'accomplissement, si des menaces de licenciements portent atteinte à la sécurité et si les salaires ne sont pas suffisants pour satisfaire pleinement les besoins physiologiques.
Maslow tient finalement un discours optimiste dans la mesure où il considère qu'il est possible que les salariés puissent, dans leur travail, s'accomplir, se réaliser, pourvu que le management soit participatif (cf. théorie de Douglas McGregor).
Maslow propose une étude sociologique de la spiritualité dans laquelle il classifie avec beaucoup de finesse les différentes manifestations paroxystiques, telle que la révélation. Sa démarche est celle d'un scientifique qui approche globalement une dimension du fait religieux de manière macroscopique, soit comme un sociologue ou même comme un ethnologue, et qui use ensuite d'une analyse psychologique pour aborder l'échelle microscopique de l'expérience paroxystique. Cette démarche n'est pas sans rappeler celle de Stanley Milgram.
Un propos souvent cité et qui lui est attribué est :
- «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you tend to see every problem as a nail »
Littéralement « Si le seul outil que vous avez est un marteau, vous tendez à voir tout problème comme un clou », souvent traduit par « Tout ressemble à un clou pour qui ne possède qu'un marteau ». Ce propos stigmatisant la dé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 est aussi attribué à Paul Watzlawick.
Il est l'auteur de plusieurs livres et de beaucoup d'articles. Les plus connus sont :
-
-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1964). Traduction française : L'accomplissement de soi (avec en annexe son article fondateur de 1943 sur la motivation et les besoins).
-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8). Traduction française : Vers une psychologie de l'Être (1972).
-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1971). Traduction française : Être humain
-
-
-
次山:台湾所谓外交如过家家易自取其辱
2011年02月24日 16:32
来源: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2月23日《新闻今日谈》节目播出“阮次山:台湾所谓外交如过家家易自取其辱”,以下为文字实录:
阮次山:我们来谈谈台湾,台湾的地方小,平常也没有什么可以掀起风波的,所以台湾的很多风波是茶杯里面的风波,最近菲律宾遣送了14个诈骗犯到我们国内来,他就非常的不高兴。最近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派了一个特使,他们所谓的特使是前任的国会议员,所以你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菲律宾国家穷可能他毕竟跟国外有各种外交联络,他有外交的概念,他派个特使不派官方的,因为菲律宾跟我们建交,给他是非官方关系。
他派一个前参议员去跟台湾交涉,台湾很火大,这14个你为什么不遣送给我而遣送到大陆去呢,台湾很火大,我们以前也讲过了。台湾现在酝酿着什么?菲律宾最怕的就是外劳,菲律宾的劳工到台湾去被冻结,菲律宾每年的劳工到台湾蛮多的,一个人赚多少钱菲律宾损失很多外汇,所以就用这个来说不许冻结菲劳,所以就派这个特使去,去以前台湾的媒体、在野党或者是蓝营就说要他道歉,这个特使到台湾,台湾就逼他道歉,他就拒绝道歉,他说我们没收到道歉的授权,拿一封信阿基诺写给马英九的,只是觉得很遗憾解释什么,没有道歉。
梁茵:不依不饶。
阮次山:昨天马英九就见他了谈十分钟,马英九板着脸,马英九很少板着脸的,然后就说你犯了三个错误,强烈要求你道歉。
从这个看起来,其实我们不管他过程或者结果怎么样,台湾报纸说,这个特使告诉台湾的外交部长说,我们回去以后我们正在调查,这个事情如果有失职的官员我们要惩处他。台湾的外交部的官员就说,如果有要惩处他,实质上的道歉,这不是胡来吗。仔细冷眼一看,台湾这个地方太小没有外交,没有真正接触到外交,我们觉得像玩家家酒一样,为什么玩家家酒?外交不是这样玩的。
如果你真有外交的常识,有快三、四年各国没有大的外交经验了,对于菲律宾这种地方你说你如何去,他今天早上在我们国台办的记者上台湾有一个记者问,那14个人什么时候送回台湾呢?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就讲,这个事情我们正在北京的公安局正在争序期间,很明显的告诉你,我们要经过我们的司法程序,这些人我们怎么可能什么时候送回台湾。
梁茵:事实就是已经进入到我们的司法程序当中了。
阮次山:整个台湾你可以看到,第一个台湾的马英九也好外交部也好,受到媒体牵着鼻子走,有一点点事情所有的动作都是内销的,就像台湾一般人,下层社会要承一时之爽,我们非常勇敢的,我们在国际地位是非常大的,就是这样的其实你越说大家心里越明白。
前一阵子台湾有几个政坛的大佬,以前的王作荣或者是以前海基会的秘书长陈荣杰就讲,这个事情不要在大惊小怪的做了,再做的话就自取其辱。他们受到媒体,一定要媒体上面说什么话,他才在群众中间好像很有面子,其实在这个事情上说的越少越好。对方来你怎么能强迫他道歉呢,菲律宾再穷也比他们国家大,是吧,还有记者更保留问他,是不是有必要召回驻菲律宾的代表,就是召回大使,台湾外交部的负责人就说,这个事情,这个底牌的事情我们不能掀起,我们只能从大时代小故事来看台湾这是一场闹剧。
梁茵:而且是自己演给自己看。
阮次山:对,自己演给自己看,然后对外的活动当做家家酒来玩,这个既可笑又可怜。
今起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9.5% 信贷形势严峻
中广网北京2月24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从今天起,央行正式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得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9.5%,创历史新高。本月8号加息之后半个月内,这已经是央行祭出的第二个紧缩工具了。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近期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降至4.9%,但通胀大势并未扭转,抗通胀"大环境"未变,对银根收缩的需求仍是不容懈怠。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率,也是去年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金率,按照粗略的估算,这意味着今天央行可以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左右,中国外汇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在抗通胀的任务面前,央行紧缩流动性的政策工具不会停摆:
谭雅玲: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投机因素,因素的背后是流动性过剩,所以调存款准备金秩序直接是从金融机构和银行体系去约束流动性过剩的这种局面,可能这抑制投机,包括调节通胀可能都会有一定的作用。
19.5%的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在吸收100元存款之后,要上交19.5元给央行,剩下的80.5元可以用于放贷,此次上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趋势,会使得原本资金面趋紧的信贷形势更加严峻,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认为,这种影响只是短期的。
杨涛:客观来说这种影响还是相对有限的,因为对于历史上每次调整之后,我们短期内可能对银行股产生一个利通的影响,但是中期内可能更多的还是偏中性的,给银行的盈利水平影响相对有限的。
紧银行、抗通胀、小步快跑的政策思路,成为近几个月中国金融调控的常态,根据市场预计,今年上半年央行可能还会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内将会上调到接近23%的水平,下半年调整频率可能下降,杨涛表示,是否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再次辅以加息的手段,需要更多的参考通胀的变化情况。
杨涛:个人认为应该说2011年,整体上动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频率应该说还有两到三次左右,两到三次更多的试点可能选择上半年的概率可能要多一些。
据了解,从1月下旬开始,部分地区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开始收紧信贷。而业内人士预计,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又将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至3700亿元,银行间资金市场的进一步收紧成为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周线连续收阳的沪深股市本周进入了调整期,资金面一收再收对于面临调整压力的沪深股市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范为表示,宏观周期已进入到通胀时代,短期大盘可能持续振荡。
范为:我认为对于2011年的股市中期是一个看多,短期是一个看平的态势,中期我们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大的宏观周期已进入到通胀时代,股票它是相对于地产和债券等资产更优的一个配置资产,而且像美国100多年的资本数据研究也表明,唯一能够战胜通货膨胀的就只有股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股票还是2011年一个值得配置的一个资产,而从短期的因素来看,受到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海外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短期大盘可能还会持续一个振荡的局面。
继国十五条强势出台之后,今天起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板块来说有怎样的影响?接下去预期会不断收紧的银根会不会使得地产板块的平均估值再下降?范为认为持续性政策或将调控房价。
范为:对于房地产板块的调控,我个人认为这个关键不在于出台的政策有多么的高压,更为关键的是我觉得是政策的持续性,也就是它能够持续多久,如果这种政策能够保持一到两年,我认为房价有希望被调控下来,但是如果这个政策可能持续了半年然后又开始放松,那我认为它的收效就比较小,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我认为未来还是要看政策的可持续性。地产板块这个平均估值会随着高压政策的不断持续而下降。
对于银行等其他相关的板块,范为表示银行板块将仍处盘整状态,值得长期投资。
范为:对于银行板块,我们认为受制于上调存款准备金以及2月底可能有的加息仍然会处于一个盘整的状态,但是银行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就是银行板块它的市盈率非常低,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板块。从紧的这个政策有了一些利好的板块,我们认为从紧的政策要分开来看今年中国的从紧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从紧,而财政政策还是积极的,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会对一些板块产生正面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国家还在持续的医疗体制改革,会对医药板块有一个正面的影响,再比如说我们国家有一个水利建设和保障房建设,会对水泥等板块产生深远的影响。
iPad 2下周三現身
2011年02月24日
美國蘋果公司的第二代 iPad平板電腦,早前傳出遇上生產瓶頸,會押後兩個月至 6月推出,但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指傳言不實, iPad 2將如期在 4月發售,蘋果下周三將於三藩市舉行發佈會。蘋果拒評論消息。
據消息人士透露, iPad 2設有前後置鏡頭,可使用 FaceTime視像對話,而且比第一代 iPad更輕、更薄、顯示屏解像度更高,而且採用 Qualcomm多制式晶片,可使用 GSM和 CDMA兩個制式的網絡。
擬推 24-bit音樂檔案
iPad 2設有前後置鏡頭,又比現時的 iPad更薄更輕。
互聯網
iPad是去年最熱賣高科技潮物,已賣出 1,500萬部,亦掀起平板電腦熱潮,各大廠家爭相出新款,預計今年會賣出 5,000萬部,但預計都是以下周曝光的 iPad 2馬首是瞻。
蘋果在網上賣音樂方面也有新動作,正與多家網上音樂零售商和唱片公司商討推出 24-bit無壓縮原錄音檔案。現時 MP3機所用 16-bit壓縮檔案,一般人聽不出跟光碟或黑膠碟很大分別,音響發燒友卻認為音質差很多,出 24-bit版可滿足他們的要求。不過蘋果 iPod和 iPhone現時都未能支援 24-bit檔案,要聽就要用電腦或等新版 iPod推出。
路透社/美國《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