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星期日

Conducteur fantôme sur l'E42 à Huy: Alain, 53 ans, et un militaire décèdent - lameuse.be

 

Conducteur fantôme sur l'E42 à Huy: Alain, 53 ans, et un militaire décèdent

Conducteur fantôme sur l'E42 à Huy: Alain, 53 ans, et un militaire décèdent

Photo prétexte

Publié le 26/06 à 12h06

Un accident mortel s'est produit dimanche matin sur l'autoroute E 42 en région hutoise, a-t-on appris auprès des pompiers locaux. Un conducteur fantôme est à l'origine de l'accident.

Une collision frontale entre un conducteur fantôme et un autre automobiliste s'est produite dans la nuit de samedi à dimanche, vers minuit trente, sur l'autoroute E 42 dans le sens de Liège vers Namur. Les deux voitures se sont percutées entre les bretelles de Villers-le-Bouillet et de Wanze. Les deux conducteurs ont été tués.

Le conducteur fantôme était un militaire du Génie au volant de sa VW Golf cabriolet. Il respirait encore quand les pompiers de Huy sont arrivés, mais il est ensuite décédé sur place. Il portait un uniforme de cérémonie au moment de l'accident.

L'autre conducteur décédé se prénomme Alain, né en 1957, au volant d'une BMW Série 3.

Conducteur fantôme sur l'E42 à Huy: Alain, 53 ans, et un militaire décèdent - lameuse.be

西湖申遗三问--时政--人民网

 

西湖申遗三问

记者  江南

2011年06月26日17:4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一问:为何申报“文化遗产”,而非“自然遗产”?
  东方“文化名湖”,具备突出普遍价值

  “诗画山水”、“天人合一”、“寄情自然”,这些中国山水美学的典型形象、东方传统文化的独特观念,如何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精准传译?
  或许,亲身游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杭州西湖,能获得最直观的感性认知。
  6月24日,杭州西湖,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国人印象中“山色空濛”、“水光潋滟”的西湖山水,为何申报获批的是“文化遗产”,而非“自然遗产”?这是不少人的疑问。
  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西湖申遗,前后经历十余年曲折历程,最初的设想和专家建议,确实曾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为目标。但很长时间里,西湖申遗之路步履艰难,在杭州市西湖申遗办副主任卓军看来,其中重要原因,是杭州西湖一直未能找到合适、准确的定位。
  以自然景观论,西湖的形成属于古泻湖,但全世界古泻湖成千上万,很难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说服力;而作为文化景观,西湖与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不同,在许多外国人眼中,西湖并没有强烈的视觉印象。
  明确了申报文化遗产的方向,使得西湖申遗“柳暗花明”。申遗的过程,也成为不断提炼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不断发掘总结其文化内涵,并探索跨地域、跨文化“翻译”的过程。
  曾参与西湖申遗的杭州地方史研究专家王其煌印象深刻,在为国外专家介绍西湖时,引导他们的目光穿过西湖山水,更多停留在那些历史文化遗存上,尽力让他们感受和发现其文化意义。
  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初到西湖时直言不讳:“像西湖这样风景优美的湖泊,在我的祖国芬兰,有成百上千。”不过在仔细考察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山水格局、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后,他衷心地说:“西湖被注入了文化的意义,她变得与众不同。”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报告称,西湖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东方名湖,是中国景观审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特殊思想理念。
  在世界文化遗产认定的六条标准中,专家们认为,西湖符合其中三条,即遗产的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和关联价值:堤、岛、桥、寺、塔等景观模式,在中国及东亚地区被广泛效仿,具有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历经7个世纪留存至今,并曾在15世纪的朝鲜半岛声名远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将景观设计、营造如诗如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西湖就是这一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见证。
  “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突出“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空白,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对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也将发挥积极影响。”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如是说。

二问:如何算好投入产出账?
  连续十年西湖综合保护,绝非“面子工程”;申遗不是终点,保护没有“句号”

  不能否认,当下国内一些地方由“政绩”或经济利益驱动的“申遗冲动”日益高涨。为确保申遗成功,有的地方政府因此背负巨额债务,有的欠发达地区动辄投入数亿元。
  对照这些“变味”的申遗价值观和“投入产出链”,杭州西湖的申遗之路,“保护”这一主题词始终闪现,更贴合世界遗产保护题中应有之义:申遗实际上是对遗产保护的过程。
  “保护不仅是为了申遗,申遗成功也不是保护的终点。西湖保护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几位主要负责人,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作出这样的表述。对杭州来说,申遗,或不申遗,保护西湖、擦亮“明珠”的投入和努力都是必须的。
  史料记载,从唐代到清末,对杭州西湖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共有23次,其中广为人知的包括白居易、苏轼、杨孟瑛主持的几次疏浚。而2001年启动、持续至今,伴随西湖十余年申遗路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传承西湖历史文化、保护西湖生态环境,无疑是杭州建城史上最大规模、最大时空跨度的保护西湖的过程。
  杭州市园文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实施九年来,完成了保护西湖的“加减法”:累计拆除违章违法建筑、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60万平方米,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增加到2.5米,水质透明度从50厘米提高至73厘米;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坚持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恢复、重建、修缮了180余处人文景点。
  如果要算投入产出的大帐,杭州十余年持续不断投入西湖综合保护,绝不仅仅“产出”了中国第41处、浙江省第1处世界遗产,更产出了“不设围墙和门票”、惠及杭州百姓及国内外游客的良好生态环境、绿色开放大公园。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不收门票的国家5A级景区、为数不多不收门票的世界遗产,西湖环湖景区已走过免费开放的第9个年头,已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达130余处。独特的“免费西湖”路子,做大了杭州旅游的“蛋糕”,该市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114.7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00多亿元,涨幅8倍以上。这种良性循环,也给西湖保护、免费开放注入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申遗,是世界范围内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大范围的环境保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申遗也要“以人为本”,因为更高的生活质量将不只是洁净的空气、水,良好的环境卫生、教育和医疗,还需要隽永深厚的历史人文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人和自然的和谐。“很多政府官员都讲求政绩,有的政绩可能不能持久,可能几十年后受到非议,但是西湖申遗和保护,因为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因此它值得坚持。”
三问:如何寻求保护与发展之间“最大公约数”?
  后续保护,承诺“六个不”

  “西湖成型于2000多年前,我们有信心让西湖的辉煌和美丽再延续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西湖申遗成功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童明康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时动情地说。
  申遗的本义是保护,“后申遗”时代的杭州西湖,面临的最重大命题仍是保护,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继续寻找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双赢。
  西湖申遗成功后第一时间内,杭州市公开表示,今后保护西湖承诺做到“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西湖免费开放”不改变;目前西湖景区还有灵隐寺、岳庙、六和塔、虎跑等文物景点收取门票,承诺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继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不搞经营性出让,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文物“应保尽保”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受侵占,确保西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每一方湖面、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个景观,都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杭州市园文局表示,灵隐寺、岳庙等景点收取门票,主要是文物保护需要,有一定限制游客量的考虑。根据以往经验,申遗成功后中外游客量将增长,这些文物景点确实面临很大保护压力,但调控客流,门票涨价不是唯一手段,像扩充景区客容量等,就是近年来一直在做的努力。
  环湖免费开放的景区同样面对这样的压力。世界遗产将吸收来数量众多的游客,但是当超过一定的容量,游客的需求及其对景观的影响,会削弱遗产的真实性、游览的质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已建议杭州,要结合遗产的整体管理,研究科学管理和引导游客。
  为了更好地保护西湖,在申遗期间,杭州还制定了政府规章《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目前市人大正将该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对保护和管理西湖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比如,在划定的遗产区,将严格限定土地利用强度和建设规模,合理调整和改善域内交通组织,规定城市利用功能等。同时,限定城市发展对遗产的负面影响,通过确定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内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览接待规模。

西湖申遗三问--时政--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