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卡扎菲政權垮臺 專家把脈中共未來局勢


卡扎菲政權垮臺 專家把脈中共未來局勢

大纪元的文章这篇文章还算平实,中国的领导人确实到了关键时刻,他们有智慧,有勇气去迎接新时代的来临吗?真的要等到流血的革命到来吗?
【大紀元2011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報導)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自今年二月遭到民眾強烈的反抗呼聲——要求執政40年的獨裁者卡扎菲下台,卡扎菲採用了不妥協的方式,用更加殘酷的手段鎮壓反對者。利比亞反對卡扎菲的武裝力量在週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權面臨崩潰的局面,他的二個兒子被抓,其本人遭搜捕。在首都還沒有被徹底攻破時,首都的數十萬民眾不顧屋頂還有狙擊手,就走向街頭慶祝卡扎菲獨裁政權的垮臺。
專家認為,卡扎菲這個時候不倒也是倒了,民眾徹底擺脫恐懼站出來,從氣勢上就已將卡扎菲政權徹底擊垮。專家和學者們還談了利比亞的局勢和卡扎菲的結局,對世界最大的獨裁者中共和殘留的其他獨裁國家的啟示,並預測中國未來的局勢。他們指出,對付中共,國際社會其實有招數,而民眾覺醒、唾棄中共就可和平解體中共。不管中共使出甚麼樣維穩鎮壓手段必輸無疑,最終垮臺也是其唯一的結局。
卡扎菲獨裁政權失敗意義重大 人算不如天算
海外學者、中國和平民主聯盟主席唐柏橋介紹,他被利比亞首都的人民的勇氣所深深震撼,他說:「在首都還沒有完全攻破的時,狙擊手還在屋頂濫殺無辜的時,首都的數十萬民眾已經起來上街慶祝,這種勇氣令我非常震撼。這種壓倒性的多數讓我想起電影《讓子彈飛》的黃四郎還沒死就像死了一樣,人們就衝出去了。」
他還說:「卡扎菲政權的崩潰,這個意義非常大,比埃及革命的意義更大。從去年底到現在北非和中東的茉莉花革命一直發展下來,確實是人算不如天算、天公作美。從突尼斯開始,一個正義力量人要設計怎麼也設計不了這麼好的,以後從歷史上看,這是正義得到彰顯的一個非常美妙的一個階段。」
他分析,從突尼斯總統阿里開始開槍,到民眾起來反抗意志堅定,阿里退縮逃跑了,其政權很快結束了。而埃及的穆巴拉克是一個軍事強人,其手上的實力更大,也是先採取鎮壓阻止人民反抗,結果也被推翻。他沒有選擇離開,現在正在接受人民的審判。而利比亞人民抗爭,一開始卡扎菲就採取了最殘暴的措施、最殘忍的鎮壓方法,甚至請了僱傭兵狙擊手鎮壓人民,一直到昨天都沒有放棄,現在是苟延殘喘被全軍搜捕了。
卡扎菲政權的結局對最大的獨裁者中共、也包括現在的敘利亞、緬甸、伊朗、北韓、古巴有重大的啟示作用,他們都想學卡扎菲的不放棄,鎮壓到底必定也是失敗的命運。
章天亮:卡扎菲倒台 中共肯定兔死狐悲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問題專家章天亮博士表示,卡扎菲倒台,中共肯定兔死狐悲,眼看著世界上的獨裁者越來越少,中共的流氓朋友也就越來越少了。「這次我們看到國際社會的介入,其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中共由於內外交困,已經無力在國際上給卡扎菲提供更多的庇護。所以聯合國安理會在通過1970號決議,要制裁卡扎菲和他的親屬,凍結他們的資產,並會交國際刑事法庭調查卡扎菲的反人類罪行時,中共投了贊成票。」
他還說:「國際社會應該看到,獨裁者其實都是外強中乾的。卡扎菲的軍隊也完全都是為了利益而不是道義而戰,所以只要一有失敗的可能,立即樹倒猢猻散。一個為了利益而戰的軍隊,絕不肯犧牲自己生命的,這和肯捨生取義的正義之師是完全不同的。薩達姆的倒台也是這樣的。所以中共也不用對自己的軍隊抱有多大的信心,也別指望它能永遠握住槍桿子。」
盛雪: 全球的獨裁專制國家都有非常相似的結局
旅居加拿大的華裔作家兼詩人、著名時事評論員盛雪女士認為,全球的獨裁專制國家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結局,從當時整個東歐國家連鎖式的變革開始,不管它的政權所謂穩固時期是多麼的強大,只要有一個適當的契機,它就會吹枯拉朽一樣的一敗塗地。利比亞的也一樣,只要轉折點到來,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她還說,實際上任何獨裁統治,都有一個特點:其政權是用謊言和暴力來維繫的,而這二點是他們手中最重要的武器。同時它控制國家機器甚至是所有的宣傳媒體和輿論、基本上控制了老百姓的生命線。但是,只要社會上反抗力量聚集起來,有這樣一個契機,達到整個變化的轉折點,實際上發展方向是不言而喻的。
專家學者:民眾覺醒、唾棄中共非常重要
章天亮博士認為從卡扎菲目前結局來看可獲得一個啟示,國際社會其實不是對中共無可奈何。他說:「中共無數高官都有親屬在國外,在外國銀行裡有大量的不義之財。西方國家要支持中國的人權事業很容易,甚至不用凍結中共高官的財產,只要把他們銀行賬號裡的錢公佈一下,讓中國老百姓知道一下,中共的垮臺就指日可待。」
唐柏橋認為只有靠這個國家的民眾自己站起來覺醒,單靠外來力量是無法保障的。他認為利比亞人民確實沒有讓人失望,尤其最近1-2個月,他們表現的非常堅定,從海外回去的青少年,他們組織敢死隊,專門針對這些國外僱來的狙擊手,裡面有很多故事非常感人。
章天亮博士也認為卡扎菲的倒台雖然有國際社會的干預,對反對派的武力支持,但是利比亞人民自己的覺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中國民眾對中共的唾棄就非常重要。他分析說:「如果不是利比亞人民起來反抗的話,國際社會也不會這麼介入,卡扎菲的獨裁就可以一直這麼維持下去。所以對中國民眾來說,他們對中共的唾棄就非常重要。現在中國大陸有超過一億人在大紀元上聲明退出中共的黨、團、隊,這就是民間覺醒的標誌。大陸的民間抗暴活動此起彼伏,有朝一日,如果更多民眾意識到中共的統治是中國災難的根源,打出和平解體中共的旗幟,那也就是中共的末日來臨的一天。」

一百年前的 “中国向何处去”大论战


“中国向何处去”大论战

卡扎菲终于倒台了。报道说昨晚他还三度发表演说,号召民众拼死对抗革命军,可笑复可怜。独裁者到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已经自绝于天下了。
1905年到1907年,梁启超依托《新民丛报》,以一人之力,对抗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及其主持的《民报》,最终演变成一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论战。后世惯于将这场论战概括为“要改良还是要革命”,并惯称“革命派取得了论战的胜利”。但这种理解,恰恰是对这场关系中国历史未来走向甚巨的论战的最大误解。

缘起:梁启超新大陆游历归来,放弃革命主张

论战的缘起,与梁启超自新大陆游历归来之后,思想上的转变有关系。庚子年前后,梁氏高呼革命,一度与孙中山走得极近;但新大陆之行,让梁氏对国民的政治素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梁氏观察到:旧金山的华人文明程度远较国内华人要高得多,而且身处美国这样先进的共和政体之下,结果仍然“犹不能达文明之境”,而终日堕落于宗法的压迫和堂口的血斗。在梁氏看来,“全地球之社会,未有凌乱于旧金山之华人者”。
梁氏由此得出一种结论:华人目前“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共和政体万不可行于今日之中国,因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如欲强制推行共和政体,其结果将不堪设想:“乃将不得幸福而得乱亡,不得自由而得专制”。对国民素质的悲观——“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让梁氏对革命与共和产生了怀疑。
1903年10月,梁氏自新大陆回国,绝口不再倡言革命,而将主要精力转向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尤其注重启发国民的“爱国心”、“团结力”和“尚武”精神;同时,在政治上则不遗余力地提倡“缓进”——在当日,梁氏有着孙中山等人无法比拟的“青年导师”的社会影响力,其政见的这种转变,对以“激进”为主旨的革命党而言,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为免青年之锐气因梁氏的言论而受挫,为免本就弱小的革命力量因梁氏的言论而消解,革命党别无选择,唯有集中全部精英力量,在舆论上对梁氏形成围剿。
1905到1907年间,革命党倾巢出动,孙中山、胡汉民、汪兆铭、朱执信等均亲自披挂上阵,与梁启超作了长达三年的车轮论战。双方论战文字,合计逾百万言。此一论战,其初衷不过是革命党欲消除梁启超之言论对革命的消极作用,但随着论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命题被纳入论战当中,可以说,此后中国百余年来所面临的所有重大政治命题,都在此次论战中得到了深入的讨论。国民的政治素质,也因此次论战,而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其启蒙作用,较之日后的“五四运动”,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徐佛苏当日评价:
“乃不意当国亡种灭千钧一发之危机,而有贵报(新民丛报)与某报(民报)之政论,放一奇光异彩,于今日磷火青青阴气沉沉之中,其沉郁孤谅之血忱,精兴溥博之论据,诚足以开我我国千年来政治学案之新纪元。……呜呼,使我国于五六十年前而有此等学说耶,则世界牛耳之先取特权果谁属?否则于二三十年前而有此等学说耶,则东亚霸权果谁属?乃此等学说,竟至今日而始昌明,真中国前途之不幸也;然今日而能昌明此学说,则犹前途不幸中之幸也。”

论战焦点一:要不要用“排满革命”来实现“民族主义”

百万余言的论战背后,其主题虽然纷繁芜杂,但却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即革命党的“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并以之作为革命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甫一出炉,即成为论战的焦点。
先说“民族主义”。 孙中山此一时期的阐述里,倡导“民族主义”,与倡导“排满”,是同一个意思。1902年之前,梁启超的“排满”言论也曾相当犀利,但此时,梁氏已明确成为了“排满革命”的反对者。这种反对,曾长期被扣以“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这样的大帽子。
梁氏本人显然不可能认同自己是在“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梁氏曾自陈,自己读到满洲入关残杀汉人那段历史,每每总是激愤到不能自制:“(我个人)诚非有所爱于满洲人也。若就感情方面论之,鄙人虽无似,抑亦一多血多泪之人也。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未尝不热血溢涌。故数年前主张排满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自变其说;即至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间发而不能自制。”
既如此,为何还要反对革命党“排满”呢?梁氏的理由有二。其一,现政府早已不是“满人政府”,梁氏质问革命党:“以今日论之,号称第二政府之天津(此暗指直隶总督袁世凯),坐镇其间者满人耶?而北京政府诸人,不几于皆为其傀儡耶?两江两湖两广之重镇,主之者汉人耶?满人耶?乃至满洲之本土东三省.今抚而治之者汉人耶?满人耶?平心论之,谓今之政权在满人掌握,而汉人不得与闻,决非衷于事实也。”
其二,梁氏所反对的不仅仅是“排满”,更是“排满”背后所隐含的“复仇主义”。梁氏说:假如“排满”可以救国,自己何尝不乐意?但问题是,以“排满”为手段推动革命,意味着是在鼓动汉人向满人复仇,是以仇恨作为革命的原始推力。革命的卑劣手段从一开始就背离了革命的高尚目的,革命又岂能成功?所以,梁氏总结道:
“(排满与救国)二者决不能相容。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故两者比较,吾宁含垢忍痛,而必不愿为亡国之罪人也。”
以“复仇主义”的方式发动革命,在此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屡见不鲜。最显著的例子,是40年代的“土改”——“由于土地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乡村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自然产物,而是外力嵌入和政治动员的结果,所以土改领导者往往发现,发动农民斗争地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必须借助诉苦、算账等手段才能逐步实现目标。就党的动员目标而言,通过土地再分配使农民‘翻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启发群众‘翻心’,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贫穷的根源在于受剥削,进而激发其对地主的复仇心理。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诉苦吐苦水’,‘诉苦越诉的苦,斗争亦好发动,群众越能翻心,否则群众即是翻了身亦不能翻心’。”(据《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上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著,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仔细观察,1900年代革命党的“排满”宣传,与1940年代土改中的“诉苦”运动,其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梁启超所谓的“复仇主义”,都是在以“复仇主义”作为革命的原始推力。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种种革命,种种革命于手段层面均不讲究,革命复革命之后,民国学人张君劢所言——“天下往往有主义甚正当,徒以手段之误而流毒无穷……”——是值得深思的。

论战焦点二:如何用“开明专制”的手段实现“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论战中期的主要命题。革命党提倡“民权”的目的,是希望以此结束“千年专制之毒”。梁启超同样倡导“民权”,论战双方在这一点上并无歧异。争论的焦点,出现在如何促成“民权”——革命党的意见,是推翻清廷之后,建立共和政府,以“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来完成“民权主义”;梁启超的意见,是维持现有的君主政体,在此基础上实行“开民专制”,逐步达成“民权”。
孙中山的“民权路径”,最早由汪精卫笔述刊登在《民报》之上,文章说:
“先生之言曰:革命以民权为目的,……革命之志,在获民权;而革命之际,必重兵权。二者常相抵触者也。使其抑兵权欤?则脆弱而不足以集事;使其抑民权欤?则正军政府所优为者。宰制一切,无所掣肘,于军事甚便;而民权为所掩抑,不可复伸。天下大定,欲军政府解兵权以让民权,不可能之事也。……察君权民权之转捩,其枢机所在,为革命之际,先定兵权与民权之关系。盖其时用兵贵有专权,而民权诸事草创,资格未粹。使不相侵,而务相维;兵权涨一度,则民权亦涨一度;逮乎事定,解兵权以授民权,天下晏如矣。”
按照孙中山上述理念,革命初始,将设立军政府,军政府不但掌控军权,而且掌控政权,军政府每平定一县,则须与当地民众约法——既规定军政府对民众的权利和义务,也规定民众对军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军政府在当地组建各级政府机构实施治理,民众则组织地方议会,监督军政府的行为。每平定一县,即如此处理,一则,可以防止军政府演变成军阀专权,二则,通过“约法训政”,可以训练民众的民主政治能力。最后18省全部平定,民权主义也同时完成。
有意思的是,“约法训政”这一革命党完成民权的路径,同样属于“开明专制”。陈天华曾如此概括这一路径的本质:“吾侪既认定此主义,以为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
梁启超解释“开民专制”的意思,是“以所专制之客体的利益为标准”——所谓“所专制的客体”,就是民众;汪精卫总结“约法训政”的意思,是“国民瘁力于地方自治,其缮性操心之日久,有以陶冶其成共和国民之资格”,即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国民。也就是说,革命党与梁启超,都认为目下国民素质太低,必须经历“开明专制”阶段,以开启民智,训练其政治素养。
虽有如此共识,但梁启超却公开质疑革命党的“民权主义”路径不可能走通。梁氏质问革命党:革命军人果能都有“优美之人格,汲汲于民事乎?”如果有一、二革命军领袖破坏约法践踏民众,其一,军政府之信用自此失去;其二,约法虽然规定军政府若凌辱民众,则民众可以拒绝纳税,但在军政府掌控一切权力的情形下,“军政府屯一小队以督收,其何术不应?”兵威之下,民众亦只能任其宰割。
梁氏还质疑:即便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党均具有高尚的人格,可以保证约法的履行,但革命一旦发动,革命军必然蜂起,其他革命军的素质如何保证?能否服从于军政府?若其宗旨与手段与军政府相异,而势力反较军政府为盛,军政府又该怎么办?
历史之后的发展,证明梁氏的质疑不是杞忧。“约法训政”终成空谈,民国陷入军阀混战之乱局。但最值得深思的是:立宪派要求“开明专制”,革命党也要求“开明专制”,继之而起的共产党,同样对“开明专制”情有独钟,1921年,因为“开民专制”问题,学者朱谦之给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写了一封“永不两立”之信,信中说:
“你主张要从政治上教育上施行严格的干涉主义吗?你要造成一个‘名称其实’的开明专制的局面吗?果然,你的人格就破产了,你已没有再向青年们说话的余地了。你是新式的段祺瑞,未来的专制魔王,我为拥护人们的自由起见,发誓与先生在真理上永不两立。特此预白。”
陈独秀在回信里对自己“开明专制”的政治立场非常自信,毫无疑惑,反嘲笑朱谦之:“我见了你的来信,想不笑实在忍不住,若真笑出来也未免太刻薄了。我请问你:主张从政治上教育上施行严格的干涉主义;主张造成—个‘名称其实’的开明专制的局面,为什么便算是人格破产了?这是什么一种逻辑?我们说理持论只应该指出是非真伪,为什么要顾忌到有没有向青年们说话的余地?难道你是以有无向青年们说话的余地做真理之标准吗?你是相信虚无主义的人,又是出家归佛的人,为什么说出‘在真理上永不两立’的话来?”
只是,百年之后若有勇气回想,是否可以有这样的反思——“开明专制”,真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的选择吗?“开明专制”,真的救了中国了吗?梁启超质疑革命党“约法训政”的那些理由,难道不同样可以用来质疑“开明专制”吗?

论战焦点三:能不能靠“土地国有”来实现“民生主义”

论战收场前,主题已转向了“民生主义”。按照革命党的主张,中国不但需要种族革命(民族)、政治革命(民权),而且还需要搞社会革命(民生)。梁启超则只赞成搞政治革命,而认为搞其他两项革命,均是亡国之举。
革命党的社会革命思想,与孙中山旅欧所见——欧洲资本主义发达背后高度的贫富分化以及欧洲工人运动的此起彼伏——有莫大关系。以“社会平等”为核心主旨的欧洲社会主义思潮对孙中山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孙氏日后自述:“民生主义即时下的社会主义。诸君想想,兄弟提倡民生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今日国人才出来讲社会主义,已嫌迟了。”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土地国有”。《民报》将“土地国有”作为革命六大主义的第三条,其基本描述是:近代社会的不平等,是由经济上的不平等所引起的;西方的共产主义与国产主义便想出“土地国有”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中国自三代以来,已有井田之制,这本就是一种原始的“土地国有”,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应借鉴古义,实行土地国有制度。
“土地国有”是孙中山极得意的思想。胡汉民曾在《民报》上刊文替其介绍,谈及为何要实行土地国有,文章说:土地与阳光、空气一样,是生产的基本要素,阳光、空气不曾私有,土地也不应该私有。但种种历史原因,导致地主制度产生,此一制度下,有土地者成为资本家,无土地者沦为劳动者,形成了两个阶级。地主不劳而获,劳动者终日辛劳而不得饱食,造成了社会的巨大不平等;尤其近年以来,沿海城市地价暴涨十倍二十倍,地主大获其利,实属加剧贫富分化的非份之财。革命之后,若不改革土地制度,则中国将步西方国家之后尘,不得不面对第二次社会革命。故而,革命之后,必须厉行土地国有制度,由国家征收地税,再将这些收入用在民政设施上,用来国家人民谋利益。如此,方可奠定人人平等的经济基础,民主国家也将由此而诞生。
孙中山亦对自己这一主张寄予了极深的期望,他曾说过:“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但恰恰是在这一孙中山最引以为得意的主张上面,梁启超表达了他最决绝的反对,直接咒骂搞此种革命之人为“黄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也,虽与四万万人共诛可也”。其反对理由如下:
其一,革命党对中国的国情理解有误。梁氏认为,清末中国,与欧洲工业革命前后的状况完全不同。中国一般仅够温饱的中产家庭居多,而富豪之家特别少,更没有什么贵族阶级,就经济组织而言,中国要比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完善;就社会分配而言,中国没有大资本家,没有如欧洲那般巨大的贫富悬殊。在中国搞“土地国有”,既不符合国情,没有必要;而且可能给一般游荡无赖子造成尽夺富人家产的机会,造成社会动乱。
其二,中国当前应该解决的是财富的生产积累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梁氏认为,中国当下最严重的病根是贫穷,而不是分配不公,所以,“策中国今日经济界之前途,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中国今日所急当研究者,乃生产问题,非分配问题”。
其三,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用“土地国有”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梁氏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孙中山认为土地涨价是交通发达、文明进化的缘故;梁氏不赞同这一观点,而是将土地涨价看作经济发达的结果,故而认为要解决土地涨价问题,首要之务,是解决资本问题。
革命党尤其相信,土地国有之后,国家成为唯一的地主,唯一的资本家,所有国民都是劳动者,进而国家掌控一切生产事业,得来的利润,全部用在国民的福利事业当中,如此一定可以天下大治。梁氏也赞同这种理想,但却认为当下不可能实现,须在数百年乃至一、两千年之后才有可能,因为这种设计,不符合人类文明的现状;超越人类文明的现状,而强制推行这种制度,很可能成为灾难。
其四,革命党的理想,在实践上绝无可能。革命党寄希望于将土地收归国有再贷给民众,通过收取地租来维持国用。梁氏认为这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诸多矛盾,譬如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土地价格的浮动导致国家无法拟定确切的收支计划、土地直接使用者与间接使用者税收该如何区别、市民与农民之土地税负该如何区别等等,一项不慎,都可能造成社会动乱。
国民党日后没有再强调“土地国有”,显然与在这场论战中完全被梁氏驳倒有极重要的关系。但历史从来都不乏勇于实践者,“土地国有”究竟能不能实现社会分配之平等,究竟能不能实现社会之公正,时至今日,历史应该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场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论战,就学理而言,梁启超显然留下了更珍贵的思想遗产;但就当日所产生的社会反响而言,革命党却是完胜。个中原因,革命党人、史学家李剑农曾总结了四点:
其一,梁启超的文章虽然感情丰沛,颇能感动人;但革命党阵营中亦有感情丰沛的汪兆铭;其二,青年的心理,总是喜欢激进之新,而厌恶保守之旧的;其三,革命党之《民报》自始至终坚持“三民主义”;梁启超之《新民丛报》,则先鼓吹革命,后又反对革命,梁氏思想之转变固然有深刻背景,但却很难为一般读者所谅解。其四,梁启超所言及的,都是将来的种种不良后果;而革命党所宣传的,则是清廷当局眼下所作的种种恶行。前者尚是未兑现的预言,后者却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但最关键的原因,李剑农却没有提及——就在梁启超以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为例,解释清廷早已不是满人的清廷之际,清廷却将之看作最严重的提醒,迅速将张之洞内调,并将袁世凯开缺回籍——这是这场论战留给历史的第一重悲哀:除了辛亥年,除了革命,那个时代的青年,再无别的选择。
第二重悲哀在于:这场百年前的论战,迄今尚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岂非意味着,国人花费了百年的时光,仍未解决“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用一百年也解决不了?

蘋果日報-又到韓國 - 蔡瀾

 

又到韓國 - 蔡瀾

這次水蜜桃之旅爆滿,前後辦了兩團,留在韓國的時間甚長,反正這個國家對我來說,是百玩不厭的,好好享受。
出發前的茶會,諸團友都擔心水浸問題。上天對我們不薄,抵達後放晴,第一團還感到炎熱,第二團下了點小雨,更覺秋天清涼。
桃子成熟,水份和糖度都是頂點,不遜在日本吃的,還可以自己採,增加了一份樂趣。眾人吃過之後讚好,價錢又便宜過日本三分之二,大買特買,好在大韓航空不算過重錢。
很重,只有當行李寄,大家的都沒事,只有我的其中一箱壓壞,大韓說要賠償損失,我笑言大家關係那麼好,算了,算了。
在果園拍了一張像,我手上拿了兩個大桃,分別放在左右頰,變成了三個。發上微博,惹得網友們哈哈大笑。
全程入住全韓國最好的「新羅酒店」,英文名字沒加上Hotel,只管叫The Shilla,公關經理崔小姐人長得漂亮,又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溝通起來不成問題,服務無微不至。
吃的都是與眾不同的韓國菜,讓團友們一改韓國只有烤肉和泡菜的印象。此行唯一的燒烤餐是在一家地道的小店裏吃燒野生鰻魚,日本的是蒸熟後再烤,韓國的生劏後就放在爐上,肉有彈力,多油。三條鰻魚,一就那麼吃,二醬油,三辣醬,香甜之極,味精無用。
來回皆乘A380,座位寬暢,只花兩小時五十分鐘,看部新片,吃的是精彩的蔬菜拌辣椒醬和麻油飯,是我唯一能接受的飛機餐。上次去乘國泰,也有得供應,各位到韓國旅行,在機上千萬別點其他東西吃。

蘋果日報-又到韓國 - 蔡瀾

蔡澜: 从菜市场展开的人生旅行—时尚先生网—Esquire中文网

 

蔡澜: 从菜市场展开的人生旅行

    2011-08-02

      多年来,每到一个地方,蔡澜先生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先去菜市场,这是他的习惯。“做电影监制的时候,跟当地制作人到一个地方拍外景,第一件事总是先去菜市场,了解当地物价之后再跟当地制作公司聊,就会更有发言权。

  假如他们一天要300 美金酬劳,我说这个钱在当地可以买多少牛肉,告诉他食品的价格,可以反映出酬劳是高还是低……如果你了解了菜市场,你就知道当地人的工资高低。”

 

 

  蔡先生和菜市场一直有很深的缘分。现在他一早起来先喝杯浓浓的普洱茶,然后出门散步到附近的菜市场,买好当天吃的菜,顺便吃早餐。“我的家周围有各种菜馆,广东人的饮茶点心、寿司档、泰国菜、潮州菜……都有。”

  他经常是把现成新鲜的东西买了拿上茶楼泡杯茶吃起来,吃得饱饱的就回家写稿。每当人们问他:天下美味都试过了?他回答:我每次搭飞机时,都喜欢看航空杂志后页的地图,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小镇,我再花十辈子也去不完。

  对于美食亦如此。“我一直强调人生只有吃吃喝喝,这当然是开玩笑;其实,心灵的慰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经常鼓励年轻人多看书,多旅行,这都是精神食粮,也是老了之后的本钱……可以用来回忆。”

  12 年前开始,蔡澜每年都会带旅行团到日本去。泡温泉,吃神户牛肉,夏天一到,正当水蜜桃成熟时,他便会带着客人上冈山。“樱花是癫的,开无定时。

  水蜜桃却不癫,一定在7 月23 日熟透。所以每年的那一天,我必在日本。水蜜桃季之前是樱桃季。冬天水产丰富时去北海道吃海鲜。日本的樱桃卖得很贵,装在精美的木盒子里,不到100 粒,要卖两千多块人民币。

  但因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品种,便不容错过。”在自己的书中,蔡澜谈道:“我很认同‘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怎样可以做得到?关键在于保持一颗好奇心。像我去了日本无数次,每一次我都会发掘到一些新鲜事物。

  平时吸收新事物,累积下来,就成了你的见识。”而最近的一场感冒,让他学会了曾久攻不下的中文输入法。“过去写微博,都是手写之后请秘书用电脑上网发布,我叫做‘秘书输入法’,而这次利用生病期间,集中精神学竟然就学会了。”

  如今,蔡澜先生在旅行中的关注点依然是人,而不是风景。“看风景当然是好。但我觉得只此还不够。我一向觉得人这一生怎么过,过得好过得坏你自己决定。但别人怎么过,如果你们没有看到,你眼里的世界就很窄。”

  最近一次10 天的缅甸游历,却让他看到了缅甸和柬埔寨的大不同。“我们坐在一艘豪华内陆船上,一路风平浪静,每天下船到寺庙参观。几天后我问团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些什么东西?他们说有啊,似乎看不到一个乞丐。”

  这次缅甸游让他与之前去过的柬埔寨比较,得出了结论。“柬埔寨人信印度教,而缅甸人信佛教,他们相信轮回,认为这一生做些好事下辈子会过得更好一些。

  那么做什么好事呢?也不需要太多,有什么吃的就布施给寺庙。早上化缘的和尚把食物集中到一起,除了自己分享外,穷人也可以到庙里吃东西。这就是街上看不到乞丐讨饭的原因。

  缅甸和柬埔寨两个国家都一样受过战火燃烧与宗族清洗,经过同样的悲剧,这边的脸上笑嘻嘻,面孔和祥,那边的表情比较惊恐和凶悍,这就是宗教和文化的不同,而宗族的本性也不同。如果用心观察的话,这样的旅行就比较好玩。”

蔡澜: 从菜市场展开的人生旅行—时尚先生网—Esquire中文网

拉菲为什么这么红?

 

拉菲为什么这么红?

时间:2011-03-03 12:55:38    浏览: 60次     作者:财富堂

_MG_4335.jpg

“法式全聚德”

  虽然全球共有五大顶级酒庄,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拉菲就是一切。
  “其实有不少红酒比拉菲口感要好。对法国人而言,拉菲就像中国的全聚德,好不好是其次的,价值在于老字号。”某葡萄酒公司的培训师兼顾问项翔说。
  18世纪初,拉菲庄园葡萄酒打入伦敦市场,在当时法国首相的支持下,尼古拉从路易十五处获得“葡萄酒王子”的封号,拉菲庄园葡萄酒从此荣升为“国王之酒”,整个凡尔赛宫从此只讨论拉菲,甚至有传说路易十五宠爱的情妇杜巴丽夫人不喝其他饮料解渴,除了拉菲。1855年,法国政府对梅多克(Mdoc)地区的葡萄酒庄进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评级,位列第一级的名庄有4个,拉菲、拉图、奥比昂和玛歌,其中拉菲排名第一。1975年,木桐酒庄也跻身为一级酒庄。
  但同样是老字号,为什么中国富豪只认拉菲?据说“拉菲现象”曾让另“四大家族”纳闷极了。他们约在一起吃了顿饭,讨论的核心就是:拉菲为什么这么火?
  有人开玩笑说,也许是沾了名字的光。中国人记不住那些“艾斯图涅”、“李维欧·拉斯卡斯”、“皮琼-龙戈维·拉什么来的”。拉菲,简单、顺口又洋气。
  而在红酒顾问、上海沪马商贸副总包复新看来,香港地区的口感偏好是源头。“最早是香港人推崇,带到了广东。虽然在2009年的期酒评判中98-99年份的拉图、木桐也获得了满分,但拉图的口感更重一点,香港人相对更喜欢拉菲。”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为内地打开了一窥奢侈生活之窗。直到今天,很多人还记得《赌神》里周润发那句:“给我开一瓶82年的拉菲。”
  而拉菲在内地疯狂,说到底,还是因为不懂葡萄酒。
  在法国,无论走进哪一家红酒专卖店,店员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准备配什么菜?”
  有位人士2006年出差到法国,被一位私交很好的参议员请到家里做客。“那天晚宴他夫人特地准备了白松露和鱼籽,菜摆上来后我更加期待的是,他究竟会开一瓶yquen(依甘)的贵腐甜呢还是类似Nuit saint georges(夜坡)的勃艮第顶级酒,然后他打开的只是一瓶普普通通的laurent-perrier干白,在法国售价仅30欧左右。看到我略为吃惊的表情,议员解释说,我们尝试过很多次,只有这款酒才最适合我太太的手艺。那晚我仔细品尝,果然,那瓶酒多彩的果香和他夫人的烹调手艺非常搭配,我甚至感觉到了山楂花的香气。”
  而在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还停留在“认牌子”和“讲面子”的阶段。一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观察家甚至说,在这些场合如果端上拉菲以外的其它酒品,甚至被看作是一种侮辱。
  一位地产商告诉《财富堂》:“在一些宴请政府官员的场合,有时候顾及白酒伤身,往往会换成红酒。只要上红酒,拉菲就是唯一的选择。为什么?名气响啊,大家都知道它贵,面子上好看。”

谁在操盘?

  很多人都认为,是狂热的中国人,把拉菲炒成了天价。
  2005年7月,有位品酒师帮人买了两支1982年份的拉菲,后来觉得价格已涨得够高了,万一打碎那就是烧人民币,遂以每支1.19万元卖出。没想到,才几年的功夫,这个年份的拉菲售价就已超过了3万元。
  2009年,在保利的一次拍卖会上,两支1982年的拉菲,最后以7.8万元人民币成交,超过预期价格4倍。
  在拉菲的法国拍卖现场,90%是东方面孔。
  “我有一个在法国一起学酒的同学,MSN上闲聊,问他在那边做的怎样。他说法国深陷经济危机,葡萄酒消费很受影响。他反过来问我怎么样,我只能据实以告:‘中国一片大好。’该同学便抱怨道:‘你们中国人太过分了。现在每年的波尔多期酒会上,到处都是中国人的声音。每次敲大单,都是你们中国人把法国人、英国人的生意给抢了。在法国,受拉菲热的连带效应,所有波尔多酒的价格,几年间翻了两翻以上。”某葡萄酒公司的培训师兼顾问项翔说。
  但包复新怀疑,欧洲资金才是真正的操盘手。“中国人一旦有钱了很可怕,的确拍卖会上都是中国人的身影,10瓶拉菲,有9瓶是被中国人喝了。但中国人并不是拉菲泡沫最大的赢家。实际上更多的钱被国际大卖家赚去了。”
  他说,“在欧洲,葡萄酒是历史悠久的奢侈品行业。看过《货币战争》的,都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拉菲就属于这个家族。对这样一个金融背景雄厚的家族而言,会完全漠视这个一本万利、资本追逐的买卖么?我不相信,这简直是侮辱了金融世家的敏感。大家都可以看到,拉菲的批发价几年内翻了七八倍。酒庄完全垄断,早就把生意做得滴水不漏了。拉菲庄近几年吸金吸得很厉害。原料成本也就20-30欧。大拉菲一年产量2万瓶,小拉菲20万瓶。小拉菲已经卖到每瓶330欧了,大拉菲825欧,一年就赚了7600万欧。”
鸡犬升天

  对于小拉菲、拉菲儿、拉菲传奇的“鸡犬升天”,“四大家族”颇为不忿。他们会抱怨:“为什么中国人就不喝我们的酒?连假拉菲他们都去喝,连小拉菲都炒得比某些正牌酒贵……”
  其实拉菲本来不分大小,只是国人把正牌的拉菲叫做“大拉菲”,而把拉菲庄园的副牌酒佳士得拉菲,叫做“小拉菲”。
  据了解,上等葡萄酒要求葡萄藤平均要有30年至40年历史,超过80年的葡萄藤通常要被换掉。拔掉部分老的葡萄藤,种上嫩葡萄藤,是酒庄每隔一定年头都会进行的工作。
  嫩藤结的葡萄无法酿造高品质的葡萄酒,于是大酒庄就用嫩藤结的葡萄酿造副牌酒,以补贴部分成本。所以按理说这些副牌酒都会比二级葡萄酒便宜很多,5年前还仅售每箱200英镑。
  内行人称,“去年这个时候,2006年的小拉菲已经涨到每瓶150-160欧,不超过180欧。现在又翻了一翻,330欧了。”
  眼见任何一款酒,只要酒标上写有“Lafite”,就仿佛拥有了点石成金的魔力。拉菲庄坐不住了。为扩大产量,甚至不惜损害自身名誉,在法国、南非、南美等地收购了不少酒庄。在中国山东也有他们投资的酒庄。那些100多元人民币就能买到的所谓“乞丐拉菲”,都可以打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凸起的“五箭族徽”,在中国享受非比寻常的追捧。
  市场上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傍拉菲”和“假拉菲”。
  一位投行人士在酒桌上告诉《财富堂》:他和朋友在杭州合开的一家餐厅,每天晚上售卖最多的红酒就是拉菲。“那些食客也不管酒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价格贵,说开就开。”
  据项翔透露,“是不是中国市场上70%的拉菲都是假酒,这不好说。但确实很多人喝的拉菲,是用小拉菲灌的。现在小拉菲已经热起来了,就用智利拉菲来灌。这个链条,还在传递中。”
  “水货、假货很多。香港、河南、深圳等地都听说有造假的。甚至在法国当地,某些不正规的小店,也能看到2009年的大拉菲,要知道,这酒还在橡木桶里呢。中国人是拉菲最大的消费者,这些国外的假酒,有可能也是‘自产自销’。”包复新告诉《财富堂》:“在拉菲原产地找一个30年的酒盲品,我们也很难分辨,更不要说在中国,1000个人中未必有一个懂葡萄酒的。中国的饮酒文化,是白酒文化。即使喝红酒,也是干杯似的喝法,根本品不出红酒微妙的口感。我跟朋友讲过一个笑话,即使把拉菲瓶子里通通灌成长城,中国人也未必喝的出来。小拉菲火了之后,有人就用卡梅隆冒充小拉菲来卖。而来买酒的人,也只是喝个面子,图个虚荣。”
  葡萄酒评论家董树国2008年应邀出席一个某市的酒会,主办方特意安排他与当地一位高层坐在一起。席间问及对拉菲酒怎么评价,高层悄悄耳语:“经常一喝就是几支,觉得喝不出什么特殊味道来”。董树国听罢一时语塞。

致命的诱惑

  如今波尔多葡萄酒庄张口闭口都是中国,这有点像二三十年前,他们在尽享日本人带去的惊喜一样。但包复新认为,虽然日本、韩国都上演过这一幕,但拉菲涨得如此夸张,远远背离了本身口感的,只有中国。
  “小拉菲的出厂价已达到3200多元(人民币)。它的批发价,我认为最多也就值500元。比小拉菲口感更好、级别相同的酒,在法国也就40欧,在西班牙只要30欧。大拉菲出厂价8000元左右(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份的正牌拉菲,酒商最初从酒庄批货的价格为450欧元,而酒商给零售商的价格为550欧元),成本很难超过20欧。但是如果问我,小拉菲是不是还可以投资,我认为还可以,存一两年内再抛,不会那么快就崩盘。只不过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品酒人自己去收,或者想买点好酒自己喝,绝不会花冤枉钱去买小拉菲。”包复新说。
  说实话,中国葡萄酒从业者,对拉菲的感情非常复杂。
  拉菲的流行,客观上促进了国人对葡萄酒的认识。10年前中国做葡萄酒的都有点筚路蓝褛的感觉,前5年都是在赔钱。活跃在葡萄酒圈一线参加品酒活动的老师,大部分才30多岁。

拉菲为什么这么红?

蘋果日報-百年夢銷 - 陶傑

 

百年夢銷 - 陶傑

香港大學百年清譽,英國人辛苦經營,真沒想到特區十四年,又在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揚眉吐氣的高潮中敗掉,又為國際添笑話,令人惋惜。
最大的得益人,我認為是遠道前來出席「百年大慶」的前港督衞奕信。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這位香港的英國前主子,見證歷史,目睹香港大學百年大慶變成一座警察城,在大學當局的指令下─這是保安局長和警方說的,警察無權進校園,只負責「協助」校方的保安決策─羈留學生,聰明而得體的「中國通」衞奕信,心中有了數,英國人今日是局外人,香港的小記者不會問他有何感想,即使問,他也不會告訴你,只臉上露出一絲人類學家的學術式的微笑。
幸好校長的「危機處理」,功力也不差,當天尚胡裏胡塗的「表示遺憾」,眼看校友和學生都很激憤,來個鯉魚打挺,即刻劃清界線:貴賓方面,「對方自己說要來的」,對警方粗暴禁錮學生,也表示了不滿。
那麼就是特府警方要陷害港大和中國副總理了。副總理在禮堂裏的英語演講,聲音微弱了,沒有什麼報道,反而被禁錮的港大學生,哭聲震天,特區警方的城管式布防,京奧式戒嚴,也把百年學府的百年喜慶,變成喪事一般,不知這是外國學來的那一門「政治化妝術」?令人費解。
說起鯉魚打挺,戰前香港有一位高僧,口占香港前途,說了一句讖語:「鯉魚有日翻江海,百載繁華一夢消」,眾皆不解。高僧仰天一笑,往青山禪寺那邊走去,很快就消失了。
一九四一年聖誕節前,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主力從鯉魚門攻進來,也就是今日香港海防博物館俯見的海坳,香港自此淪陷。那時的香港人,沒有今天香港人之失憶,想起高僧的讖詩:算一算,一八四一年割讓開埠,至一九四一年,剛好百載,讚嘆高僧知過去未來,真是神仙。
但是,神蹟還沒完呢。今日香港大學喜慶百年,港大女教授龍應台剛出了一本暢銷的學術著作,叫「大江大海」。中國文化有一支索隱派,中國副總「理」姓「李」,也是一個「鯉」音,港大校長貴姓徐,也是半邊的「余」(魚),加上雙人旁,也就是兩位大人物,是主持港大百年夢銷的主角了。戰前高僧的讖句,隔世再靈驗一次,他媽的,你說邪不邪門?
一切都是宿命,你信不信?反正我早就信了。而我相信,對此也深信不疑的,還有一個笑瞇瞇看熱鬧的衞奕信。

蘋果日報-百年夢銷 - 陶傑

《建党伟业[BD版本]》_TOM365免费电影

 

  • 片  名:建党伟业[BD版本]
  • 年  代:2011
  • 地  区:大陆
  • 类  型:剧情片
  • 导  演:韩三平 黄建新
  • 主  演:刘德华 吴宇森 吴彦祖 赵本山 周润发 陈坤 吕良伟
  • 上传日期:2011-08-20
《建党伟业[BD版本]》剧情介绍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
幕后制作
  关于选角
  作为一部严扣历史题材的影片,《建党伟业》中除了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以外,几乎没有一位特型演员出演角色。“为了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新鲜感。”尽管导演黄建新这样认为,但在几位主演看来却并不仅是新鲜感。“我包括远征,刘烨在第一次听到黄导交给我们的角色的时候都吓了一跳,完全的没有准备,都在想‘我哪像这个角色啊’。但是上妆之后就发现,其实大家都挺像的。饰演历史人物不仅要形似,而且还得神似,用内在的气质表赋予角色的精气神”扮演李大钊的演员张嘉译透露,而饰演朱德的廖凡也表示,“我在拍戏之前也很担心,害怕不像朱德,后来上了妆我才宽心。”
  另据黄建新介绍,“这次在演员的选择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按照形象、演技和表演风格来综合考虑。所以尽管起初大家都有质疑,但是一上妆他们就自然打消了自己的顾虑,很容易进入到角色中,而事实也证明他们都很好的胜任了影片的角色。”
  关于被删戏份
  《建党伟业》最终版说明书上列出了109人主要演员名单,与之前曝光的173人阵容大相径庭。此前媒体一直关注汤唯的戏份是否被删,这次却未见汤唯的名字。
  《建党伟业》宣传方负责人表示:“说明书的名单是主要演员,而不是全部。这109人与其戏份是否被删没有关系,并不代表在这个名单上的,戏就没删,没有的就一定删了。我们做这份名单的初衷是因为这部影片演员太多,很多人不知道谁演谁,这只是做一个普及而已。”随后记者致电导演黄建新,问及是否已删汤唯的戏,对方表示:“这个我不清楚,你去问宣传方,我正在剪片子。”
  2011年05月24日,《建党伟业》发布终极说明书,汤唯戏份确认被删。
  这次曝光的109人主要演员名单,有不少大腕都扮演“无名英雄”:姜武扮演殉情男,句号扮演监狱长,还有工人甲、工人乙,则分别由郑昊、李泽锋扮演。此外一直传言邓小平的扮演者是文章,但从说明书上来看,人气歌手韩庚出演了这一角色。
  有媒体披露,除了汤唯,其他女星的戏都得以保留,范冰冰饰演清朝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周迅饰演妇权解放运动成员王会悟,架上大眼镜,造型清秀可爱,Angelababy则担任小凤仙一角,片中还有哭戏。而胡杏儿也有份参演,虽然没在主演名单上看到,但据说片中她有一秒钟的戏份,还是周润发替她求情,留下一秒钟。
  “《建党伟业》有名有姓的演员有170多个,比《建国大业》还要多。在后期制作阶段,因为影片的需要,有一些人的戏份被剪掉,并不是他们演得不好,确实是最后考虑到影片整体的因素,只能舍弃主线之外的部分……要对这些演员说声抱歉,所以我们就想做个花絮,把这些戏份放在网络上,总共大概有18分钟长, 也算是对他们作出的补偿。”
  关于特效
  2010年1月,导演黄建新表示,跟《建国大业》不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建党时期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建党伟业》(当时名为《建党大业》)将大量起用年轻演员,甚至编剧都是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故事将从1914年讲述到1921年,拍摄将横跨2010年夏、秋、冬三季,而曾参演《建国大业》的明星们“时间上不冲突的话都会来。
  黄建新认为,这次起用年轻编剧很有意义,至少表达了年轻一代对这一段历史的复述的介入角度,他们希望看到什么?在这段史实面前他们怎样去撰这个故事? 黄建新还透露,该片会有不少特效场面,比方说袁世凯登基的过程,背景中的老北京你不靠特效根本就做不到,因为都被拆掉了。
  电影更名
  2010年6月23日,文化中国集团与中影集团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宣布将共同投资六亿人民币,拍摄《硬汉2》、《武林外传》等片,其中电影《建党大业》将更名为《建党伟业》。知情人透露刘烨将出演青年毛泽东,但由于剧情保密,刘烨昨日接受采访时只称“我演的角色挺有意思的,过段时间会有发布会”。
  吴宇森第一位正式签约
  《建党伟业》剧组第一个敲定的演员就是著名导演吴宇森。相关剧照(20张)吴宇森早在《建国大业》中就有过出演,但最后由于片长关系戏份“被删”,无缘大银幕。有了《建国大业》的前车之鉴,此次吴宇森在电话中与韩三平在商讨角色时,开玩笑问道,“这次不会再删我的戏份吧?”韩三平笑言,“这次谁删,我跟谁急。”回头看见黄建新导演,黄导演回答说:“是咱俩删的啊,那咱们就自己跟自己急吧。”据了解,吴宇森此次在《建党伟业》中饰演林森。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晚清名士,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林森原名林天波,字子超,福建闽侯县人。
  关于音乐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其音乐部分也是决定电影品质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建党90周年的重量级献礼影片,《建党伟业》的主题曲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音乐制作人马上又说:“当韩总找到自己说让给这部电影写主题曲的时候,自己兴奋了很长时间,天天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这首歌的创作。当写完这首歌的时候,才如释重负。”
  韩三平导演对于主题曲没有过分复杂的要求,只需要歌曲能够体现信仰、理想和真实的情感就好。电影音乐制作经验丰富的马上又没有延续红歌一贯的大型管弦乐气势磅礴的音乐风格,而是跳脱出一种宁静安详的别样情怀。简单的吉他伴奏与童声和声,加上马上又略带沙哑的低声吟唱,让人们感受到在那样的重大历史变革中,依然有一份温暖的力量能够直抵内心。
花絮
  ·杨昌济去逝前的一场戏,剧本的设计是他临终时从眼角淌下一滴泪。但是李雪健觉得这样的表演太泛泛了,所以他和导演探讨出了一种更为可行的表演方式 ——他先是眼皮动一下,让人以为他醒了,就都凑过头去。他吃力地把杨开慧的手放在毛润之的手上,并用两个手指在俩人手上轻轻叩了一下,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建党伟业[BD版本]》_TOM365免费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