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3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馮大導的大悟 - 陶傑

馮大導的大悟 - 陶傑
中國導演馮小剛說:拍「一九四二」的時候,他明白了,中國人的問題,不一定是哪個政黨、哪套制度,而是民族性的問題。

馮大導講得沒錯。一個國家,即使出現獨裁的政黨,就像一個人得了癌症。癌症一個重要成因,是家族遺傳。

 有的民族,癌症比率低,像日本。日本人飲食健康,鍾秀自然,喜愛茶道,又不會向下一代提供有毒污染食品,加上承傳了老莊的道家思想,並學得歐洲人的品味,大和民族心境平和,看破生死,即使地震災劫,毫不喧嘩慌亂,贏得美國和歐洲的尊敬。

 日本的民族性,早年因固有蒙古利亞裔成吉思汗的殘暴,以及中國戰國時代武士的愚忠至勇,加上明治維新成功,驕奢不可一世,像白血球過多一樣,對外侵略,為鄰國造成危害。

 可幸得到西方文明挽救,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保留日本天皇,日本人去除了蒙古利亞的基因,成為東西方文化優秀價值的典範。

賢如日本,也要經歷慘痛的「震盪療法」,歷盡艱劫,方得以躋身現代文明之列。民族性不如日本者,要自我改造更新,更是不必奢想。

 中國的民族性,清末大量留學英美日本的知識份子,從孫中山、魯迅、林語堂、梁啟超、胡適到柏楊,早就看出有重大的先天缺陷。但是中國人絕不悔悟,他們不但自認為居世界之中,沒有問題,還用一種古怪的邏輯反駁,「你如果批評中國人,為什麼來生不投胎做歐洲人?」

 中國民族性之愚蠻,我發覺,就在這基本一點:一,陳述中國人的愚陋,與是否預訂來世的國籍;二,論點不對,你可以用邏輯跟我辯,我下輩子投胎做歐洲人還是非洲人,是將來虛幻的事,與我現在的論點正誤,沒有關係。

 但是因為其文化不擅辯論,其帝皇以誅心之論興文字獄,令大量中國文人的思想馴從如奴犬。世代派「留學生」,學西方人用iPad、穿LV,簡單如白痴,他們學不到西方的理性思維,還毀滅了自己祖輩地主和士大夫積存的優雅,儒、佛、道,全部消失。

中國人到今日,用錢從西方搬走奶粉,搬走Prada,但能挽救他們墮落的靈魂的價值,他們頑固地「不搬西方那一套」。對於任何批評,中國人因自以為是救世主,一概視之為「你眼紅我今日有錢」,致使漸在世上成為令人開始鄙厭的一個民族。所有國際公民,旁觀而自保,對此須有基本的認識。

蘋果日報- 只想跟他在一起…… - 高慧然

只想跟他在一起…… - 高慧然
Oswald Laurence生前是個演員,1950年代為倫敦地鐵錄製了一句提示語:「Mind the Gap」,倫敦地鐵一直沿用。五年前,Oswald去世,他的妻子Margaret哀痛不已。兩人於摩洛哥邂逅,然後一起在倫敦生活了十五年。Oswald去世後,Margaret常常去地鐵Embankment聽亡夫的聲音,那句列車進站時播出的提示語。車來了,車走了,Margaret一個人坐在月台上,聽着丈夫的聲音,感受他仍在身邊的滋味……


去年十一月,Margaret驚覺地鐵公司轉用數碼錄音取代了Oswald的聲音,無比失落,她寫信去地鐵公司索取聲帶的錄音。地鐵公司被她的深情感動,不但給她光碟,還特意在Embankment站用回Oswald的原聲版本。倫敦地鐵的人情味、對愛情的理解和體恤令人感動。


不同的人對愛情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正相愛的人,總是想在一起,見到他、觸摸他、聽到他、感受他。人不在了,聽聽聲音也是好的,即使只是一句「Mind the Gap」。


一個人愛另一個人,總有辦法跟他在一起,時間距離固然不能阻隔彼此相伴。即使身處兩個空間,還是想要在一起。再複雜的愛情,都有最簡單的測試方式:想不想在一起?你深愛一個人,想跟對方在一起的慾望便超越其他需求。有個女孩跟我說,男朋友總是以太累太忙等原因,放棄跟她約會,她問我他愛不愛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很愛很愛一個人,就會想要在一起。去愛一個想跟你在一起的人吧,女孩!


发自我的 iPad

人生就像大便


人生就像大便,一旦冲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人生就像大便, 怎么拉都是那个模样,可是每次又不太一样.... 
人生就像大便, 有时拉得很爽,有时却拉得五官纠结! 
人生就像大便, 你永远不知道,会拉出个什么东东.. 
人生就像大便,想要怎么结果,就要先怎么栽。
人生就像大便,随时随地,都可能突然想嗯嗯。 
人生就像大便, 往往努力了半天,却只迸出几个屁.
人生就像大便, 就算点缀得再漂亮,其本质还是一样.
人生就像大便,只有自己默默的勇敢面对。 
 所以,就像大家常说的── 「你去吃大便啦!」 其实,他的本义『你要认真融入自己的生活。』 


[分享] 第九百三十五篇•裸官

第九百三十五篇•裸官

中国人真是富有创意,近些年官场上创造出来一个新生事物——裸官。过去说无官一身轻,现在是无家眷一身轻。某些官员把妻子儿女送往国外,甚至已移民完毕,自己在国内做个逍遥官。如果出了什么事,实在不行时脚底板一抹油,溜了,谅你也拿我没撤。

有人对我说,裸官没一个经得住查,一查就死,做裸官只是多一条退路;我倒愿意往好了想些,裸官只是出于无奈,对祖国没了信心。可又有人对我说,对祖国没了信心凭什么做官?!我只好打圆场说,做官也是万般无奈,这类裸官可能也干不了别的。

过去古代官场多有讲究,异地为官,为的是少裙带,少枕旁风,所以那时有许多官员也是背井离乡为官一任。这些官也可以称之为"裸官",一个人只身肩负宫廷重托,在信息沟通十分不畅、日夜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做人为官,这等好官,封建史上并不罕见。

那时官场的官员都知自己的品行已不是个人行为,代表宫廷的态度。官场之风就是社会之风的缩影,做官为民乃自古天经地义之事,再不济的官员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赤裸裸地将家眷逃离政府的监管,变成他国居民。

这几天中央开会,又下发了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其中对"裸官"严加一等。这显然传达出一条信息,中央对裸官问题已经重视,估计与之相关的裸官们看到这条都会有些不舒服,心中各自想着对策,其实好办法就两条:第一辞官为民,一走了之;其二,把家眷从境外接回来,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好好做官为民。

2013-2-27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4769e0102e73b.html) - 第九百三十五篇•裸官_马未都_新浪博客


源地址:
http://igo.li/MY41tF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马未都 • 无底洞

马未都 :无底洞

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成为了一个无底洞?

先贤苦心孤诣建立了强大的道德体系,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令人羡慕的辉煌,她所树立的精神屏障将一切恶行挡在我们善良的内心之外,让我们知道人类如何异于禽兽,超越禽兽;可惜今天,一个48岁的男人将一个2个月的婴儿掐死在冰天雪地中。当罪犯伸出双手扼住婴儿柔软如水的身体时,他的道德罪恶不再是深渊,而瞬间成为了无底洞。

深圳一个家庭十多年前一对一地资助了井冈山区的一个贫困孩子,每年通过希望工程汇400元,直至孩子中学毕业,后来这个家庭又帮助孩子进城打工,偶然的谈话中,才知每年的400元到孩子手里只剩区区40元,而且每次写信时夹带的几十元钱也都没了踪影。(深圳卫视《正午30分》3月9日)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3-03-09/132862144473.html事实属实,只是钱谁也不知去向。我们社会的慈善本应是救死扶伤,济穷赈灾,可谁知今天雁过割肉已不满足于拔毛,人们的慈心善行怎么忽然也投进了一个无底洞?

我们今天社会的腐败有铁道部长刘志军等做出了表率,铁道部抓了多少官员,有多少纳税人的钱扔进了他们设置的无底洞?还有龚爱爱,我们有很多弃婴至死都没弄上一个户口,她居然有四个合法户口,国家最强大的公共安全系统怎么居然也成了一个土财主的无底洞?

我们的社会看着像一个大蜂巢,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殊不知这里到处都是一个个的无底洞;表面风光之下千疮百孔,千疮百孔又被粘稠的蜂蜜填平,"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

2013-3-10

"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出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大致意为:(这件事)往大说既是全天下的不幸,往小说也是个人的不幸,痛苦啊痛苦!


[分享] 第九百三十八篇•奶粉

第九百三十八篇•奶粉

小时候觉得奶粉是个神奇的东西。那时候鲜牛奶没现在这么好买,超市甚至网店都可以轻易买到,所以奶粉就显出其方便的长处。我记得那时奶粉冲泡得有技术,先用温水用汤匙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于是一杯"鲜奶"即出,饮之快乐。

我记得我还偷偷地直接吃过奶粉,一勺直入口中,唾液将奶粉润得有湿有干,湿的贴往上腭,干的限制你的说话,稍不注意一开口,就会干粉喷出,尴尬无比,但其味鲜香让人至今可以回味。

最近奶粉上了头条新闻。香港政府立法限制带奶粉出境,实施第一日即拘捕10人,罚款50万元或坐两年牢,罪罚与强奸有一拼。这让全世办看了中国的笑话,一桶婴幼儿喝的奶粉,为何如此这般地大动干戈?

两会上奶粉成了话题。新闻发言人说,据国家质检总局说,内地的奶粉99%符合质量标准,现在的问题是群众对奶粉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香港议员则说,香港奶粉很缺,有些妈妈都买不到奶粉,出此下策乃没办法的事情。

那么小小的一罐奶粉,是谁让群众没了信心,谁愿意舍近求远舍廉求贵地去香港买一罐奶粉?我偶然听见一个工资收入很低的母亲说,再贵也得买进口奶粉,国产奶粉没法让人放心。

我看了两会的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注意到了他用了"群众"而不是百姓,注意到他引用的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是99%而不是100%,有母亲问过我,谁能保证我孩子喝了国产奶粉不陷入那剩余的1%里面,以前那些不幸的婴儿和母亲都是1%造成的?对此,我是哑口无言,新闻发言人能怎么回答呢?

2013.3.3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4769e0102e76d.html) - 第九百三十八篇•奶粉_马未都_新浪博客


源地址:
http://igo.li/59BA8R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看起来更像mini iPad 5传闻剖析汇总

看起来更像mini iPad 5传闻剖析汇总

早在2月就有传闻新版的iPad将于3月上市,而当日历翻转到3月,很顺理成章的又有消息称iPad 5将携手iPad mini在4月亮相。总之,传闻不断,而且按照苹果在最近半年一更新的发布风格,新版iPad上市无疑就集中在了4、5月份。那么传闻不断,究竟什么是 真,哪个又是假,我们今天就来大体剖析一下。

现在产品的发布速度越来越快了

首先就是看一下关于4月发布的真实性,这条新闻是专业苹果资讯网站iMore给出的消息:他们称,新一代iPad将在四月份发布,同时给出了产品名字——iPad 5。

产品发布时间图

按照以往惯例,苹果公司确实都在每年的开年发布iPad的次代产品,不过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iPad 4是2012年10月份才发布的,如果下个月推出将意味着iPad 4只有5个月左右的寿命。当然大家如果认为iPad 3的6个月左右寿命已经创造了前科也无不可。所以说不论是四月还是五月,在春节发布,这条消息还是相对准确的。而且苹果公司一般会在新品发布一周前给出邀 请函,离此也不远了。

设计风格一致

另一则传闻称iPad 5有着类似于iPad mini放大版的提醒。同样是iMore的爆料,其分析师基恩·理特切称,iPad 5将更加轻薄,并且外观材质将与iPad mini保持一致,仅仅稍大一些。考虑到mini的热销,以及网上流出了不少零部件的图片,这条消息的真实度还是挺高的。而且保持整体一致的设计,也是苹 果一贯的风格。

还有消息称,新版iPad会拥有更薄的屏幕。这条消息来源未知,不过大家都在说新版iPad将采用iPad mini所使用的高阶G/F2薄膜结构触控技术,这将使其变得不那么重。 说实话,虽然iPad 4 650 g的重量并不算太重,但是作为密集使用产品来说,轻一点负担真的少很多,iPad 4基本手持半个小时左右就会感觉有点酸痛了,更轻薄可以有!这个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已经在iPad mini身上实践过了,想必几率很大。

全线产品都是窄边框

还有就是可信度不高的窄边框传闻了。这是CiccareseDesign(国外专门针对电子消费产品设计的创意工作室)给出一组iPad 5概念图中的特征,日本方面媒体则进一步表示它将比iPad 4宽度少17mm。窄边框是iPhone 5中首倡的卖点,后来在iPad mini中进一步得到实践,这两款产品在市场上表现都非常不错,并且窄边框的产品用起来感觉真的很不错。这个传闻可信度一般,看看 CiccareseDesign在其官网上直接还给出了iPhone 6的设计图就知道他们只是设计图,不过苹果一向不走寻常路,会不会直接推出无边框的iPad呢?

编者评论:从以上传闻不难看出新版iPad5有着不少mini的影子,这个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苹果iPad mini的设计受到了人们欢迎。同时更为轻薄的设计更是大众的集体诉求之一。尽管这些用户需求大部分人都了解,但是如何将技术整合,创造"貌相似,而类不 同"的产品,相信下个月我们就能见分晓。


源地址:
http://igo.li/k5dMgR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传Google Now即将登录iOS平台

传Google Now即将登录iOS平台

Google Now即将登录iOS平台?

据国外科技资讯网站macrumors报道,谷歌最近在YouTube上发布一段视频,清楚的显示Google Now即将登录iOS平台,但此视频很快被删除。

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款视频据说是瘾科技在未删之前留下的,开头部分可以清楚看到"for iPhone and iPad"。该宣传视频里的女声与去年第一代Google Now宣传视频里的女声几乎完全一样,外媒认为这段视频的真实性非常高。目前谷歌对此事没有任何说明。

另一方面,因为iOS平台已经存在Siri这个人尽皆知的语音助手,如果把Google Now放进自家平台,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也是苹果需要面对的问题。

Google Now是谷歌在I/O开发者大会上随安卓4.1系统同时推出的一款重量级应用,它会全面了解你的各种习惯和正在进行的动作,并利用它所了解的来为你提供相关信息。

与Siri相比,Google Now提供的信息相关性更高,几乎是瞬间返回答案。有人认为苹果的Siri是一种进化了的搜索,因为它能够更智能的回答用户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一堆链接。但是Google Now 更是对搜索的颠覆,也更有可能成为人们未来的"私人电子助手"。(杨肃观)


源地址:
http://igo.li/ZQ8RcM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时间被淹死在 Google Glass 通知里

时间被淹死在 Google Glass 通知里

The Verge 报道,昨天在西南偏南大会上,Google 展示了 Google Glass 上将拥有的第一批第三方应用,包括纽约时报、Path 和 Gmail 等。不过,在 Timothy Jordan 演讲之后的 Q&A 环节,有这么一个小插曲:"这不是创新!"一名观众大喊,"我不想发布更多的社交网络垃圾。"而观众席给予掌声支持。

Google Glass 引起的另一个担忧是,更多的应用进驻意味着更多的通知。手机上的通知已让人倍感压力,你安装了一款应用,授权它通知功能,它像一个蜂巢一样嗡嗡叫,提醒你各种状态更新、被圈到的照片、附近朋友的签到。The Verge 觉得"紧急"这个词越来越难以定义。

我觉得这倒可以编个手机爱你的十大表现:

主人,电话来了

主人,新短信 6 条

主人,您有 3 个未接来电

主人,我已拦截垃圾短信 4 条,恶意号码 3 个,我乖吗?

主人,你微博有 3 个评论,4 位粉丝,2 封私信,赶紧回复

主人,37 个应用有新版本更新

主人,您的余额不足,请充值

主人,您居然一小时没有碰我,你不爱我了吗?

主人,我要变身 Google Glass,你的眼里只有我!!!!

主人,快给我充电

Google 为 Google Glass 应用设定了四个原则:优化眼镜的使用体验、及时、不影响视野、避免意外。只有重要信息才会获得推送,被推送的内容只会是简单的摘要。比如纽约时报,Google Glass 会每隔一小时推送突发新闻,但只有标题与题图。

不过我想将来的你可能在一张搞笑图片发现如下评论:

"再次被同一张图片绊倒。(来自 Google Glass 客户端)"地址显示:医院

我觉得如果 Google Glass 未来得到普及,表情符号将进一步发展。目前,比起亚洲,美国的表情符号发展很弱,尽管美国人也喜欢用表情符号,却偏向于绘文字,而不是之后内涵更为丰富的表情图片。然而,未来,这一状态也许会迅速被扭转。

设想一下,你戴着 Google Glass,更多的应用弹出更多的信息,需要你的反馈,语音输入信息并不算方便,比如可能判断错你的读音,而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表情,往往能达到比文字更传神的效果。可以想象,以后 ifanr 文章评论里会出现许多"抠鼻屎"的表情。甚至这些表情符号可以来自读者自己的自拍,便签我都想好了:#看到文章那一刻我的表情#。

而这种即时反馈在让你的头脑变得跟大拇指一样反应灵活的同时,也可能削弱你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往我们收到一条短信,就算最后发个表情,却拥有一个思考过程:它的字面意识——真实意图——怎么回复让人比较舒服——结尾用"……"还是"~"呢——还是发个表情吧。当你边走边用 Google Glass 回复信息,你便想着赶紧回复了让图像消失,因而深入思考的过程也就减少了。

没关系,对方也戴 Google Glass,他逻辑分析能力也在下降,相信你不会拖集体后腿。

有时候想想,也许从发明时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用工具把自己逼进时间的跑道,只能往前,只能加速。前几天无聊时玩起《找你妹》,就发现,这个最打发时间的游戏最强调的却是时间,在你事实上浪费时间的同时,拼命提醒你:"要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干嘛?做更多的事。什么事?打发时间。嗯,要怪就怪时间吧。

题图来自:The Verge


源地址:
http://igo.li/khNgNY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Windows 8 平板,真的需要桌面环境吗?

Windows 8 平板,真的需要桌面环境吗?

平板电脑相对于传统计算机最大的不同在于互动方式。自从有了图形界面,后者使用光标或者指针"间接"地控制屏幕上的内容,而前者直接与屏幕上显示的元素发生互动。而操作方式决定的功能差异正是眼下平板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点。

iPad 与 在其之后出现的 Android 平板本质上没有不同,它们都是区分于 2010 年之前所谓"平板电脑"的新概念,也就是功能简单化,以智能手机和 ARM 平台为基础发展出的概念。而 Windows 8 的推出,代表微软为主导的传统 PC 厂商迫于行业的压力正向 iPad 这样的"新"平板电脑靠拢。时至今日,搭载 Windows 8 的平板电脑无论形态还是平台都种类繁多,因为历史较短,厂商众多,也有更多的新形态被不断开发出来。

简单地说,形形色色的 Windows 8 平板电脑应该是这样的衍生逻辑。第一种最简单,在改变操作界面的前提下给传统屏幕加上触控。第二种,为了更加方便触控体验,于是出现了各种变形本。无论是增大铰链的旋转角度还是横向翻转屏幕以方便触控操作,这种设计的笔记本电脑在体积和重量实际上都不适合手持操作。实际上,这一种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板电脑"。另一种,就是脱离桌面级平台,使用 ARM 或者 Atom Soc 芯片。这种计算机大幅减轻重量,将触控之外的操作方式去掉或变成可拆卸的配件。

这时候就出现所谓平板电脑应该什么样的争论。有人认为,iPad 足够了。平板电脑只要足够轻便,功能主要满足娱乐,兼顾简单的工作足矣。有人认为,Windows 才行。平板电脑也是电脑,能够轻便的移动,就要满足移动办公需求。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回头看看 Windows 平板电脑的发展,这个过程并不是被用户需求主导的。Windows 8 的变革是这一切的源头,新加入的 Modern UI 看上去为触控铺平了道路,实际上,Windows 依然是 Windows。如果仅有 Modern UI,对用户来说与 Windows Phone 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一个从头建设的生态系统。当然,Windows 还有退路,Modern 应用满足不了的需求,还有桌面环境做后盾。可是,以微软自家造的 Surface RT 为首的 ARM Windows 平板却连桌面这最后一个阵地也失去了。

去年年底开始,出现了众多使用英特尔新 Atom 芯片的 Windows 平板。这些平板既能满足便携的目标,又能够在桌面环境使用 x86 应用程序。各大厂商在这个基础上也做了很多差异化的努力,比如压感电磁笔。但是,基于 Windows 的思路衍生出来的设备无法真正适应"移动"的需求:桌面环境更适合鼠标与键盘操作。同时,用过的都知道,为了便携而妥协的屏幕尺寸在桌面环境的体验简直令人发指:不断的低头弯腰会摧垮你的颈椎。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桌面级别的应用时,Atom 又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效率,诸如文字处理这样的工作会慢慢转移至云端,在平板电脑上使用网页应用程序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也更方便协同工作。而诸如绘图,编程这样的工作如果需要"移动",还是轻薄笔记本电脑更为适合。平板电脑不需要桌面级别的性能,保持网络连接即可。

我想,如果 Windows 平板去掉桌面环境,或者干脆出几款用 Windows Phone 作为操作系统的平板,也许会比现在这样更有希望。

图片来自 blog.shoplet/office-supplies


源地址:
http://igo.li/llN4pN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黄浦江上演《少年Pig的奇幻漂流》

黄浦江上演《少年Pig的奇幻漂流》

上海人民好幸福,喝的水都是荤的。乐观的网友这样调侃3月9日开始黄浦江现数千头死猪漂流奇观。为何不乐观呢?上海松江打捞的死猪已无害化处理,水务部门说了,漂浮死猪尚未对当地饮用水的取水安全造成大的影响。松江自来水水质"数据正常",符合相关标准。也就是,市民可以放心饮水,大不了身边备一根牙线。

死猪从何而来?浙江嘉兴。嘉兴为何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猪死亡?对于浙江省农业厅的解释,"死猪多为冻死,目前浙江无猪瘟。"许多网友表示愤怒,直斥为无耻的谎言。

网友们如果还用这种思维理解官员就老套了,没有新意。一个这么和谐的社会,难道不是官员努力解释才有的局面吗?要感谢官员。其实应该这样理解死猪:3月上旬,江南不少地区的气温降到20度以下,冻死才证明这帮猪是猪脑子嘛,冷也不知道避寒,遇事只会嗷嗷叫,中国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猪皮比某些人的脸皮还薄,怎么能够适应严寒的环境?

这个说法,有人还是不满,纷纷猜测嘉兴数万头猪死亡的几种可能:1、不满饲料添加抗生素,集体跳下黄浦江自杀;2、养殖场地下水污染严重,到黄浦江去喝水,不小心淹死的;3、因吃不到香港奶粉,绝食而死;4、身在雾霾自强不吸,憋死了;6、最近江浙沪最高气温打破140年纪录,猪们下黄浦江洗澡,它们本想摸着石头过河,摸到一半,遇黄浦江大部制改革,石头没了,溺毙;7、笨死的……等等,无奇不有。原来,死也可以如此精彩。

3月6日的《嘉兴日报》不小心揭穿了死猪的来历和死因。报道说,病死猪乱扔现象在我市五县(市)两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去冬今春,死猪现象特别严重。"新丰镇养猪第一大村竹林村的死猪总量记录显示,1月份10078头,2月份8325头,这几天平均每天300多头"村里负责治污的人员王贤军说,病死猪现象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养殖密度过大,细菌繁殖较快,有的乳猪得病,一死就是十几头。"收集的死猪消毒后掩埋,村里的土地总是有限的,没那么多地方进行掩埋。"

原来,死的多是未成年猪。黄浦江出现《少年Pig的奇幻漂流》终于有了最具说服力的解释。

对官员的愤怒有用吗?没有用,你怒他们不怒,上海水民摊上这事不怪他们,都怪猪,我们不能跟猪一般见识。它们漂在黄浦江里,没上我们的餐桌,这就得感谢官员们了。

所以,也不乏自我检讨之人,发起免费午餐和地下水污染调查的邓飞说,我们对肉类消费浪费太多,而中国乡村劳力抽空,大规模农场运营尚待时日,留守家庭小生产无力供应城巿,催生养鸡养猪养虾养鱼工业化,滥用抗生素饲料提升产量,不顾伤害人和摧毁环境。今日起,我尽量素食,并尝试阳台楼顶种菜,绝不用塑料袋,垃圾分类,过更俭朴生活。

愤怒的网友,消消气,来,我们给《少年Pig的奇幻漂流》谱一首主题曲吧,曲调就用《红星照我去战斗》:小小猪排江中游,巍巍谎言两岸走……


西迁:锡伯人的光荣与梦想-搜狐新闻

西迁:锡伯人的光荣与梦想

  西迁:锡伯人的光荣与梦想

  243年前,一支由东北锡伯军人和他们的家庭组成的队伍,从盛京到伊犁完成了从东到西横亘万里的军事迁徙。他们在这种自汉代沿袭下来的战略性屯垦戍边移民中,保证了祖国边疆的长治久安,还把第二故乡建成了名符其实的塞外江南。

  正如所有在迁徙中生存的个人和民族一样,锡伯人也时常拨动起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震颤得最强烈的那根弦——思乡。

  在西北锡伯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想象的同时,一位东北原居地的锡伯人,开始了对本民族历史的追寻,他用现代交通工具,探寻出一条穿越蒙古国到达伊犁的西迁古道。

  重走西迁路:

  一个锡伯人的万里长征

  ■本刊记者/杨东晓

  当年是乾隆皇帝的一个宏大战略决策,4000多锡伯人用15个月的迁徙、永久的戍守和边疆繁荣将它完成。如今,一个锡伯人又用自己的双脚努力丈量着她的光荣

  完整地重走243年前锡伯人西迁之路是54岁锡伯男子关蕴科筹划了12年的旅行,这一旅行在2007年6月终于实现。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家庭都会对孩子反复地说这样的话: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是锡伯人,我们还有一群人现在在新疆。93岁的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韩启昆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大爷每年这天都要把又宽又长的家谱挂在桌沿上,指着上面的人名告诉孩子们:"我们家的第6代人达林和第八代人瓦力海就是在乾隆二十九年奔赴了新疆。"

  同是93岁的查树新,也记得从小接受的叮嘱:"沈阳是我们的老家。"在新疆,和查老一样留存下来的锡伯族家庭保持着相似的叮嘱:记住,我们是锡伯人,我们的家乡在东北、在"嘎仙洞"(嘎仙:满语,故乡),我们是西迁的锡伯人。

  四千多锡伯儿女背井离乡

  早在1995年8月,关蕴科便开始了他对本民族西迁史的第一次实地考察。由于当时不能深入蒙古国腹地,所以他只重走了从沈阳到东乌旗、从阿尔泰山到伊犁这两段在中国境内的部分线路。这样只跑两头路段的考察他做了两次。

  得到蒙古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的协助,这位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中国站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在2007年再度筹划重走西迁之路的行动。于是在这一年的盛夏,他两度穿越了蒙古国,并顺利抵达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对于他的243年前的锡伯祖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的西迁是军人的使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吴元丰在一次接受CCTV的采访中被问起锡伯人为什么愿意承受这么大规模、长距离背井离乡的艰难迁徙,他脱口而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

  很少有人知道锡伯族这一几乎由职业军人和军人家庭组成的民族,在遥远的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八,为什么会送自己的四千多儿女背井离乡从盛京(今沈阳)一路西行到新疆伊犁。他们不知道伊犁有多远,而且根本看不到地图,只能一个"乌尔特"(驿站)一个"乌尔特"地往西走。

  新疆戍守需要一支战之能胜又有多种生活本领的部队。于是,乾隆二十八年腊月二十三日,乾隆帝颁发谕旨,半个月后的乾隆二十九年正月初七(1764年2月8日)兵部咨文到达盛京,调动1018名锡伯官兵前往新疆伊犁戍边。在吴元丰查到的资料中,这1018名官兵其中1000名兵士、18名军官,锡伯军官在这支部队里最高做到了正六品的骁骑校。

  关蕴科的家乡开原(辽宁省开原市)在这一年被抽调了92名官兵,这一数字几乎占所有兵士的十分之一。2007年6月他在察布查尔县见到检察院关院长时,曾和对方对过家谱,但是很遗憾,明明双方都是瓜尔佳氏,但一对家谱仍不是他出了五服的亲戚。

  根据一些隔代相传的口述和资料,可以想见的场景是:被抽到的1018名官兵按要求必须是成双成对以家庭为单位加入西迁队伍,在从圣旨到达盛京至部队开始西行的4个月间,一切准备工作急促而有序。有家室的携妻带子告别父母亲朋,没家室的马上说亲成婚。国库按编制调拨钱粮分配马匹和骆驼,每家还能分到车辆,把女人孩子和日常必需品、包括来年农耕要用的种子拉在车上走??

  在辽河、盛京一带生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游牧民族锡伯人渐渐变成了半农业民族,但仍保持着自己的一些习俗。吴元丰介绍了一些细节:锡伯族人的习俗是,人死后一般都进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要火葬。凡出门在外死亡的人,其灵堂都设在村外,进行几天的哀悼活动后进行火化,再将骨灰装入坛子安葬。这可能是锡伯族人为了防止外界的病疫传入村子里,才对出门在外死亡的人进行火葬。但是,锡伯人西迁到伊犁之初,即使是正常死亡也要火葬。吴元丰分析说,这表明在民间可能确有60年后回东北老家的说法,因此人们希望等60年后回去之时,后人能将其骨灰带回东北老家。

  1764年锡伯族西迁的在编军人只有1018位,加上家眷,也就3000余人。但是,为什么西迁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最终将近5000人呢?

  "很多人是跟着去的,家里人也不舍得,尽管故土难离、没有编制、将有多少困难也不知道。"吴元丰说。在他从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军机处满文月折档中查到的准确数字表明,出发时"共计4295名",而到达伊犁时在途中陆续出生的男女幼童加上额外跟来的兄弟姊妹等亲人,"共计5050名"。

  在关蕴科收藏的锡伯族史诗《西迁之歌》中,故事并不像上述娶妻生子分得钱款实物那样热闹和喜庆:"三千多名锡伯人啊背井离乡,无可奈何强忍心中的悲凄;吞悲饮泪套上古老的木轮牛车,忧悒恍惚离开丰美的故地"。

  魂归养息牧河畔

  关蕴科在243年后的仲夏,沿着4000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其不在编的家人出关的路线寻找着两个世纪前的时空遗留传说。

  出盛京50公里,已是地毯般浓密的草原路了,第一个驿站彰武台边门养息牧河畔虽然绿草如茵,却留存着200多年前一起不幸的事件:有五个不在编制中的随军家属走出彰武台边门后从科尔沁草原逃跑了,边门有点边防哨卡的意思,走到这里时其实路途并不困难也不遥远。刚出盛京才200公里。这几个不幸的"逃跑者"没有太多的心眼,他们只知道原路返回,结果被巡边的人抓到,快马跑了几天报告给皇帝。这事情看上去有点令皇帝两难,是让前面的部队停下来等他们些时日呢?还是把他们送回原籍?前者显然不可取,而后者明显是在纵容。

  所以皇帝下令:就地处决。这五个可怜人不幸地被当作"逃兵"处置了,五人中最小的才16岁,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史料里。

  尽管如此,在重走了5000公里以后,关蕴科还是不愿把西迁理解得过于悲壮。他的讲述听起来颇具浪漫情怀,其中还有不少情景被涂上了他的个性色彩: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队伍是走在非常孤寂的沙漠上、如果满心都是恨,那又将怎样?他们经过科尔沁草原、克鲁伦河流域,经过乌兰巴托、杭爱山、阿尔泰山,一路过来经历的是东北草原、沼泽草原、高原草原、阿尔泰山的雪山森林,这个队伍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沿途风光非常漂亮。"

  这种迁徙方式与大明洪武年间的那次移民真是大相径廷,据考证当年山西李姓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离别家乡时,为了防止移民中途逃跑,每个人的手都被栓在一根长绳上,这种强制性的移民途中还创造出了日后一个非常关键和常用的词来。谁要方便一下,就得喊"长官,请解开手,我要方便",久而久之,就简略为:"解手"。

  逐水草而行

  横亘北亚腹地、长达5000公里的西迁之路,其中有3500公里的行程是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从地图上看,似乎还有一条由驿站连接起来的路从盛京通向大西北,而且还要近一些。那是一条沿大青山、阴山、天山而起的内地邮路,沿途地理有一部分更接近农业环境,没有完整的草原路,却在西部有着无尽的沙漠和戈壁。西迁必须保证牧场,要选择更为适合游牧民族迁徙的草原之路。

  沿着区分农耕与牧业的400毫米等降水线,数千头大小牲畜被它们的主人驱赶着,浩浩荡荡地行进在蒙古高原草原上。沿着绵延5000公里的西迁河域,开始了一个民族的长征。每天,他们都有30公里的行程要赶——这种速度取决于2000多辆牛车的行进速度。这完全不能和200年后寻访这支队伍的那位锡伯男子的速度相比,这位叫关蕴科的男子,满脑子是飞速的场地赛和风驰电掣的A1方程式赛车,即使在陌生的大草原上,他每天前进的速度也是300?600公里,是当年西迁速度的10?20倍,因此,他用了12天就走完了史诗中15个月中走过的路程(其中有6个月蛰伏在冬季,实际行进时间近9个月)。

  开车行进在漫无边际只有地平线的莽原上,关蕴科的脚下并非只有河边的路,眼前常出现一些叉道,当年的小驿站已荡然无存,但大型驿站还留下遗迹——它们都在沿着河道的城市里。

  穿行蒙古大漠

  蒙古国是一个至今保持游牧生活的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劣使得很多地区的原住居民都集中到各个河流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状态。为此,关蕴科每到一个省会城市,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相机、摄像机等所有需要用电的设备都拿出来充电。因为在蒙古,除了首都能保证24小时供电外,其他城乡,每天用发电机供电两小时。

  虽然这里完全没有电子工业,却通过进口普及了手机。没有人能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拉出一条固定的电话线来,所以蒙古每个苏木(乡镇)都有基站,以完成全国的手机通讯和漫游业务。正是藉由这种发达的通讯,关蕴科才能每天不间断地把他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字的游记发回中国。可以想见因为没有电力带来的工业社会,在蒙古更多不能发电的地区,生活状态与西迁之时并无二至。

  关蕴科说资料显示他的先辈们行军途中没有和当地居民发生过冲突,他们自己有资金,不用掠夺什么,吃肉也不用杀自己的牛羊,他打开一幅蒙古国野生动物分布图,两个8开的对页画满了不同品种的动物,"光猎黄羊就够他们吃一路的了,何况还有那么多野兔"。

  关蕴科在蒙古期间也是睡在帐篷里,与他给西迁之旅曾经下过的浪漫评价不同的是:"我在草原上,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我想我的先辈们,他们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成年累月赶着牛车,几百天这样地行走。不管风景好到什么程度,也不能停下来,这种孤寂是最难熬的。"

  乌里雅苏台留下的悬疑

  关蕴科在离开北京10天之后,到达蒙古西部城市乌里雅苏台,这里是清政府在蒙古最重要的兵站。而西迁的队伍走到这里用了5个月的时间,"胡天八月即飞雪",他们第一年的行程到此为止了。

  在乌里雅苏台东部100公里处有一个是亚洲冬季最冷的地方之一,它的极限温度是零下53℃。即使是在6月下旬,这里的气温昼夜温差仍然比较大,白天35℃,夜间15℃,这是典型的大陆腹地气候。

  现在能看到的史料,冬天对锡伯人来说是最大的考验。所幸的是,人员并没有太大的伤亡,相反,在乌里雅苏台这支部队还新增了300多人口,这些新生命都是在西迁途中孕育的,从乌里雅苏台启程到达伊犁时又有150多新生儿被母亲抱在怀里去参加点名。

  为了抵御乌里雅苏台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锡伯人挖了地窝子,人住在地下可以减少寒风的侵袭,但是现在无法得知地窝子里室温是多少度?人在严寒到来之前必须封存多少肉食?

  而更大的疑问则是,半年时间里牲口吃什么?如何在驻扎下来的9月到寒流到达之前备足牲畜能吃半年的草料?这些草料是不是乌里雅苏台冬驿台提前为他们准备的?数千头大小牲畜睡在哪里过冬?这些悬疑目前还无法解释,只能看到《离乡曲》中所形容的"惶惶过一冬"和"牛也疲乏车也残,人都饥饿病难安"。

  为了解开这些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关蕴科筹备了一个乌里雅苏台冬季考察计划,他将在2008年春节前后三赴此地,亲自体验和考察零下40~50℃时的食宿并调查当地居民与牲畜的过冬方式。

  几乎覆没在阿尔泰

  在艺术史上,与山口有关的题材,总是和苦难、意志、征服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当年的锡伯人正是靠着牧民转场一样的平实步伐一步步实现了巩固大一统帝国的志向。这种看似转场一样普通的过程在今天亲历起来却同样非同寻常。

  过阿尔泰山口时,关蕴科的司机是一位优秀的蒙古"骑协"选手,在他的努力下越野车经过4个多小时的蠕动和弹跳才走了48公里。他们唯一一次迷路也发生在阿尔泰地区,最后不得不把车开到山顶,站在高处像看沙盘一样寻找要去的地方。这里是西迁队伍人仰马翻的地方,也是"妇女嚎啕牛不走,老牛车偏遇石头"的路段,牛车在这48公里路段内通过时"儿女翻在车厢里,损腰折腿血交流"。

  阿尔泰山地区的路面是嶙峋的石头和古老的冰川,查布罕河也是嶙峋的石头和冻彻骨髓的融冰桃汛,1765年3月初西迁大军翻越阿尔泰山时,桃花还没开,河水却因为融冰而流量暴涨。队伍又被这条季节河的流速和流量挡住了,只有等待。这一等就是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里每年7月最高气温只有十几摄氏度,所以在4月草尖还冻得钻不出大地,大部分牛羊就在这时损失掉了。更危险的是,这时人的口粮也随着牛羊的减少而出现危机。

  驿站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它把锡伯人的危情传回乌里雅苏台,又从乌里雅苏台传到北京。皇帝的圣旨在跑了近一个月后到达伊犁将军府,这里才出兵送去上千头羊去救急,然而双方又走岔了道相互找不着。在这两个月的寒病交加中,整个大军几乎全线崩溃。

  到达伊犁将军府时,西迁队伍损失马匹1000匹、牛3000头、骆驼300只。羊的数字还没有统计在内。唯一增加的是人数,450名抱在怀里报到的婴儿,是这个民族在艰难迁徙中显示出来的强健旺盛的生命力。

  传承民族文化

  西迁人马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二十二日到达伊犁,在伊犁将军府点名时,这支只有1018名在编军人的队伍大大地超编到5050人。这年九月二十七日,锡伯人来到他们的新家伊犁河南岸地区,即今日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于是他们从盛京出发的那一天被永远地纪念。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同胞的"西迁节"。这一天,所有锡伯人的家里都会把家谱和喜利妈妈捧出来,给孩子们讲述家族的故事和西迁的历史。据吴元丰讲,他小时候在伊犁老家时,就经常听父辈们讲:我们的祖先作为军人从东北西迁到伊犁屯垦戍边,以及族人里英雄人物的各种事迹和故事。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关蕴科发现喜利妈妈还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家庭,而在东北只有农村的锡伯人还保留着这种祭祀的方式。

  喜利妈妈是一种图腾,也锡伯族的祭祖的一种用品。她被供奉在锡伯人崇尚的西墙上,每到西迁节时,已经被结得很长很长的喜利妈妈被请出来与家谱对照讲解。家族中生了男孩子就在上面绑一个弓、箭、刀,生了女孩子就在上面绑一个红绳,哪年娶了媳妇就绑上一个小摇篮,开始计下一代人的地方绑一块骨头。喜利妈妈上绑得无论是什么,在家谱上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一个人。

  虽然"喜利"只是个锡伯语发音,译不出什么,可妈妈就是母亲的意思,然而这一来自母性社会的崇拜,锡伯人家里却只有男性才能看到和祭拜,女性是不允许看到喜利妈妈的。

  到达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时,关蕴科与前去接他的锡伯族同胞一眼就相互认了出来。他说"因为我们都有着典型的锡伯族相貌:特别白的皮肤、方正而饱满的脸型、细长的眼睛,"你看,锡伯人中没有那种大而圆的眼睛",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十几万人口中,锡伯人口有两万多,他们都长着相似的脸型,关蕴科说:这是因为锡伯人族内通婚形成的。同时,他们还完整地传承着锡伯的语言和文字,并且替清高宗弘历保存下了他在1772年时提出的"国语骑射"中的国语——满语。

  吴元丰多年来一直在故宫紫禁城内从事清宫珍藏满文档案的整理、编目、翻译和研究工作,他的同事中有不少就是锡伯族人。与满语同祖并有90%以上的音义相通的锡伯语,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已经不再被广泛使用,而在新疆锡伯族聚居的地方还是活生生的生活语言,人们之间的交流都用锡伯语,四大名著也有锡伯文的手抄本,而且有锡伯文的地方报纸和文化刊物,在锡伯族学校里还实行着双语教学。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的生活就像一块活化石。他们说本民族语言,跳古老的锡伯贝伦舞,吃传统的锡伯大烙饼,甚至连家里烧饭用的火,都是在200多年前用一根接一根的"棘棘草"绳,从东北带来的。

  他们,是一段远去历史的延续,也是一个新未来的开始。

  伟大,不只在路上

  ■本刊记者/杨东晓

  从东到西跑一遍,锡伯人改善了伊犁的生存环境,把塞外荒地变成了江南

  锡伯族在迁徙中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与当地居民有接触。关蕴科在考察中发现这种民族间的交往,不同地区有些迥异的内容。

  在东北亚乔巴山一带居住的居民更倾向于向关蕴科介绍他们的前辈与锡伯人的交往。而在蒙古国的西部,当地居民更多的是了解清朝留下的兵站、清政府当时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也在反复地被讲到。

  关蕴科有次迷路了,找到一位老牧民的家里,老人一听说他是为西迁之事而来,就说:"西迁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明朝清朝时这里与中国内地有商业交流。"她拿出了一个黄金香炉,给关蕴科看那香炉底部"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关蕴科把这件古董拍了下来,回国后专门咨询了有关鉴定人员,得到的回答是这种东西在蒙古国不可能是赝品。

  迁徙对于蒙古人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国家从东到西跑一遍",关蕴科的向导说。因此,沿途碰到的蒙古人对中国人今天还能把200多年前的事讲这么清楚、这么尊重怀有敬意。

  同样是苦难与经久不泯的民族壮举,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锡伯人是在政府的决策下进行的战略性迁徙,他们以4000多人的艰辛换来了本民族的骄傲和边陲的长治久安;而东归却是在清朝政府并不知情、毫无助力的情况下,用10万人的生命赢得了民族自由和7万人回归祖国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很感慨:"你们是西迁,我们是东归。你们是沿着这条路走来的,我们是一路打回来的,17万人作战回来只剩下几万人了。"博尔东归纪念广场,记录了东归的浴血历程。

  锡伯人用各种方式纪念自己的节日和历史人物,每一位锡伯人都会跟客人描述锡伯人的"李冰"——图伯特的故事,关蕴科也同样来到图伯特在1802年修建的察布查尔大渠龙口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利局局长李作球说:可以说没有大渠就没有锡伯人在新疆的繁衍和生息。察布查尔大渠不仅是锡伯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生活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其他兄弟民族的母亲河,迄今仍养育着全县十几万各民族人民。

  锡伯族人西迁后第一年种下的从东北老家带来的各种粮种到了第二年惨遭蝗灾颗粒无收,而带来的牲畜也因暴雪悉数倒毙。于是这一已经习惯半农耕的民族再次靠狩猎度过了一年。后来锡伯人疏浚了旧渠才缓解了农耕之需。

  而真正把伊犁河南岸地区变成粮仓、使锡伯人开始安稳富裕生活的是1802年开挖的察布查尔大渠。图伯特在西迁那年还是个9岁的儿童,据吴元丰介绍,他是唯一出生在沈阳而后西迁到伊犁成为著名的锡伯族历史人物的人。1802年46岁的图伯特已经升任锡伯营第九代总管,他亲率军民用了7年时间挖成一条察布查尔大渠,有了这条渠锡伯人把塞外荒地建成了江南。

  这位至今让锡伯人感恩戴德的伟人在修筑好长100多公里、灌溉8万亩的大渠的第二年,受到嘉庆皇帝的召见,并且成为西迁后第一位得到恩准回东北看望故乡的锡伯人,图伯特带给皇帝的礼物则是13种地层土壤的标本。在今天关蕴科拍摄的照片上,仍能看到图公渠。

  具有农业生产经验的锡伯人在后西迁时代显示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尽管他们格外强调自己的东北血统,但是他们在西北实现了最为现实的生活。他们在伊犁地区从4000多人发展到3万多人,他们的孩子们学习汉锡双语,每个锡伯人几乎都能掌握四种语言,整个民族被称为天生的"翻译民族"。

  "锡伯人改善了伊犁的生存环境,但是西迁大军沿途所克服的自然条件在200年后也没好到哪儿去,而且以后也未必会有大的改观。所以说,西迁的成功不仅在路上。"关蕴科说。

  西迁的锡伯人至今已有八九代人,他们在陌生的西北边陲开创了新的生活。像每一位锡伯男子一样,关蕴科从小对西迁有着英雄主义的向往,那是锡伯人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和政治追求为一体的理想。

  克鲁伦路到底在哪里?

  ■本刊记者/杨东晓

  没有确指、没有现存地图、没有GPS定位,西迁大军从东乌旗出境到乌兰巴托的路线一直存有争议

  关蕴科带着第一次重走西迁路时留下的疑问,驾车进入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沿着蒙古高原与中国锡林浩特东乌珠穆沁草原的接合处,再次考察锡伯人在243年前进入蒙古国后的西迁路线。这天是2007年7月10日。10天前他刚刚结束了对西迁之路的全程考察从新疆飞回北京。这一次他进入蒙古国后,将选择另一条通往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道路。

  当年西迁大军从东乌旗出境到乌兰巴托的路线,一直存在着争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吴元丰说,即使是锡伯族的口头传说中,也有把西迁之路传说走内地邮路的,从北京经山海关、嘉峪关一路往西的,但是后来在清史档案中发现是从蒙古国走游牧之路。

  即使明确了大军走的是水草丰沛的游牧之路,但《盛京将军舍图肯等奏移住伊犁锡伯兵照索伦之例筹办折》和《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一条重要线路"克鲁伦路"没有确指、现存资料中没有地图、没有沿途的GPS定位、更没有另一部史诗片《东归英雄传》中把行军路线图刺在首领脊背的戏剧化记载,所以一直存在三种猜测,但是这三种猜测都在1982年被察县党委史志办的副编审英林所写的一篇考辩推翻。

  对一条路的两次"考辩"

  今年6月第一次出发前,关蕴科曾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其中包括各种专业用途的蒙古国地图,甚至包括从谷歌上抓下来卫星地图。

  参照英林的线路,关蕴科在6月之行中出了彰武门边台后接着向西北行进横贯科尔沁平原,这一路的景象被他描绘得极富田园风光:沿途水草丰沛,200多年前西迁大军中的牛、马、羊、骆驼可以随时补给饮水并吃到水份充足的青草。关蕴科甚至认为这样的路段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并不是艰苦的旅程而是一次浪漫之旅。

  为什么西迁途中会有如此风光,他的解释是:西迁之路不仅是一条作战之路,而且也是一条草原民族长年迁徙的生命之路,沿途的生态对整个军队和游牧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军队成功西迁的前提是生态和气候,致命的因素同样是生态和气候。

  然而一路自东乌珠穆沁旗进入蒙古国,必须要穿过西乌尔特这一干旱区才能到达下一站温都尔汗。关蕴科的越野车在连绵不断的山上小步舞般地颠簸了600多公里才看到温都尔汗这一当年的驿站。

  司机与向导也在这段路途上出现了矛盾,司机坚持自己选的路不会错,这是从西乌特至温都尔汗最近的路,同时也是关蕴科按照英林的"考辩"提供给他的一条路。但是向导觉得西迁队伍选择此路肯定是死路一条,因为这条路没有河流、没有草原、只有山地,虽然有驿站但绝对无法供给数千人马。

  关蕴科他们的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才看到一口水井,蒙古朋友告诉他,通常在一口井的附近不可能有第二口水井。换言之,走这条路生存成了问题。

  事实上,在1764到1765年间,沿蒙古高原由东向西进入新疆,整个西迁所要经过的道路已经是一条成熟的路了。中国自明朝开始,在蒙古高原就有大量的"乌尔特",乌尔特是蒙古语的驿站。在内地每30华里会有一个驿站,现在中国地名中的"三十家子"、"五十家子"就是指当时有多少兵营人口的驿站。但是到了蒙古高原,驿站就变成70公里或140公里一个。

  但是基于从额尔德尼察干西乌尔特到温都尔汗处在蒙古高原草原的山路,沿途虽有驿站,由于没有河流,仅靠水井,也还是不适合大部队行军。

  这个发现在关蕴科的脑子里终于变成了一个疑问,于是,在7月10日的第二次蒙古之行中,他从西乌尔特没有选择直接去温都尔汗的方向,而是沿着蒙古高原草原经过较为平坦的草原,直接往东北上行到达乔巴山南麓,在这里可以沿着水草如茵的克鲁伦河西行一直走到温都尔汗。

  这次关蕴科依据的是一份古老的战争形势图——《清代平定准噶尔(1688?1757)》这幅地图上准噶尔从西域向北京的进攻过程中,到达乌兰巴托之前的路线与西迁时向西行进的路线是同一条路,只是方向相反;而在噶尔丹到达乌兰巴托之后,进军的方向正好与关蕴科第二次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也恰恰是方向相反。

  有了克鲁伦河这条长达1000多公里在旱季仍能奔腾的"母亲河",西迁时的大大小小数千头牲畜就可以吃到肥美的牧草并且饮用清澈见底的河水,牲畜吃饱喝足后,人的饮水就不再是个问题。

  虽然是在蒙古国最旱的7月,沿克鲁伦河由东向西逆行的这500多公里的高原草原路依然是满目苍翠的河谷和悠闲吃草的牛羊,关蕴科这时几乎能肯定,这段线路才是243年前锡伯人西迁时的"克鲁伦路"。这是他在2007年一年中对蒙古进行的第二次穿越考察。

  史书上只有走"克鲁伦路"路的记载,而关蕴科在第二次入境蒙古后认为,这条从乔巴山南麓即可沿河行走至温都尔汗进而经土拉河到乌兰巴托的路线,才是史料中的"克鲁伦路"。"我认为有河就有路,是不是这条沿着克鲁伦河的路就叫克鲁伦路呢?"

  "按照噶尔丹进攻过来的路线图看,就更清楚了,他就是顺着克鲁伦河的流向攻击清朝军队的。这个河流的走向数千年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西迁的队伍完全可以沿着这条成熟的路再走回噶尔丹的老家。"关蕴科说。

  这一次他推翻了第一次重走西迁路中的部分线路,他的这一发现同时也为历史上锡伯族西迁路线的考辩提供了地理环境条件的现实依据。

  人类生存决定路的方向

  由于这是一个携妻带子的有着4000多人之众并赶着数千多头牲畜的"打牲部落",而他们的使命是到一块已被平定了的广袤区域去驻守,显然他们西迁路线的确定不会是为着沿途作战来考虑,而是要从整个队伍的生存来考虑。

  对此,吴元丰也认为,虽然队伍中官兵们是骑马行进,但是他们不能撇下缓慢的、带着妻儿老小的牛车,所以行进速度不能以马的速度来衡量。而牛羊等牲畜对水和草的需要不是带些干草就能解决的。

  因此,今天在蒙古国年降水量图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这支队伍的进行线路,几乎就在400毫米等降水线分界线上。这是一条分割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边际线。在中国境内,秦始皇当年修的北方长城几乎就沿着400毫米等降水线上。而在蒙古国境内,西迁之路的正确路线必须是走在这条适合放牧的生态环境里。

  蒙古人的性格就像他们世代居住的草原一样随意,这从草原上留下的放牧痕迹可以看出来。关蕴科看着满眼到处是路、到处分不出哪条是正途的茫茫大草原问向导,如何辨别前进的方向?向导告诉他,只要沿着河走就行了。正确的路都以河流的走向为依据,逐水草而生得草原之路是最为安全的路。这种路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形成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关蕴科用铅笔反复勾画着地图上被自己质疑的那条线路,"我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我的准备工作还算充分吧?"他一眼扫过桌面上所有被翻出来的书籍、光碟和资料,拿起一沓截屏的卫星图掂了掂,"我希望我再次进入乌兰巴托时能对这条路做出更为权威的认定。"

(责任编辑:王伟)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影埋相畀佢 - 邁克. LV

影埋相畀佢 - 邁克
別誤會,我們這些辛勞的文字搬運工人,雖然有時被狠狠揭穿以下半身書寫,始終尊敬腦部運作,百分百支持保護知識版權,反對不勞而獲的剽竊、抄襲和冒認。但近排路易威登宣示主權的打擊二度創作行動,頻頻派密探深入民間明查暗訪,見到排列整齊的棕色格格就喊打喊殺,一疊連聲告告告,卻非常惹人反感。堂堂一間年入天文數字的跨國公司,客戶不是新貴就是鉅富,形象一向高傲大方,要抵制山寨貨跑去羅湖商場或米蘭街頭嚴厲執行好了,怎會小家子到向筲箕灣理髮店埋手,拿着人家的洗頭椅也文也武?要求賠款港幣二萬五,簡直是貽笑大方的婆乸數,那些排隊輪候限量包包的阿太聽見,恐怕即時互相打眼色,一個二個痛改前非轉而幫襯愛馬仕。還要捉襟見肘的飛髮佬「消滅張凳、影埋相畀佢、簽協議書、登報宣稱自己侵權」,刻薄過五十年代黃曼梨飾演的惡家姑,發起爛渣威風凜凜儼然道德判官,既然理直氣壯以捉姦在床口吻除大害,乾脆拉十惡不赦的犯夫犯婦去浸埋豬籠吖笨。


這種乞人憎的自我膨脹,是總公司越洋授意的,還是遠東分行自把自為的狐假虎威,憑着「中國人是要管的」 的堅定信念,拿住雞毛當令箭?數年前巴黎卡拿華里博物館舉辦路易威登回顧展,追溯旅行用具製造商的輝煌歷史,自不然將聚光燈對準著名的monogram,毫不掩飾供出靈感源自日本家族圖騰設計,我約莫記得展品包括袖上印着碎花圖案的和服。當年移花接木的時候,有沒有依足現代法例處理版權呢?如果日本佬依樣葫蘆,命令他們消滅所有產品,影相證明豈不是影到手軟?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天佑日本! - 高慧然

天佑日本! - 高慧然
兩年前的二月份,我和某人第一次去仙台,我們住的酒店提供自助早餐,還有免費下午茶,但是酒店不派發餐券,亦不核對房卡,每次我們去餐廳,迎接我們的,總是職員充滿溫暖的微笑。所有在餐廳進出的人都跟我們一樣,不經身份核對。仙台不像東京、大阪、北海道,外國遊客不多,在酒店進出的,以外地來仙台的日本旅客為主。所以,酒店可以免卻身份核對這一點,任由大家自行去吃免費的早餐和下午茶。每次坐下,某人都問我相同的問題,「你猜,要是在中國,這間酒店會怎樣?」真是明知故問!要是開在中國,酒店早被吃破產了,渣都冇剩!

日本人一向謙和善良,但仙台人更甚,而且熱情,我們去居酒屋吃飯,食客和老闆一起招呼我們,幫我們點菜,甚至打開手機中日文和英文的翻譯功能,嘗試和我們聊天,介紹我們吃特色食物。

仙台有魯迅雕像,這個充滿批判精神的中國作家,因其揭露的現象與中國目前現狀太相似而離奇地從中學教課書上消失了,卻深受仙台人敬重。仙台還有傳承了1300年之久的由同一個家族經營的溫泉酒店佐勘,要有怎樣的堅毅才能做到?

我們回來後不久,就發生了311事件。想想那麼善良的誠信的民族遭受着巨大的災難,我們痛心不已。如今兩年過去了,重災區修復路仍漫長,深深祝福日本!願天佑日本!

蘋果日報- 中國的民族性 - 陶傑

中國的民族性 - 陶傑
中國導演馮小剛先生公開要求,可否拍「文革」題材的電影。馮大導接受採訪,題為「人生能有幾個十八年」,講到拍「一九四二」的經驗,馮大導說:拍這齣戲,令他對中國人「民族性」的認識,得到了昇華:

「過去,我們會把一些苦難歸咎於制度或政黨,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民族性本身的問題。」

許多中國文人很天真,他們認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或者是所謂勤勞、勇敢的,之所以多災難,不是「列強」的侵略,就是皇權暴政。他們認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沒有問題,認為「民族性」出問題的,是將中國問題「簡單化」,而且「偏激」。

但是,馮小剛不是一個偏激的人,他是中國導演中少有會賺錢的同時,還能啟動大腦思考的人。以馮大導的大陸經歷,其實更早就可以悟到中國人的民族性天生有極大的黑暗面,但是一直忙着發財。中國人如果能讓你發財,民族性當然不錯,但大導人到了中年,終於也明白了,也是一個喜訊。

 中國人的「民族」,由八成的農民組成,另外的是士大夫和地主,也演化為後來的「知識份子」和「資本家」。

 中國民族的地主,基本上品格本來最好,勤懇持家,世代都是中國小農經濟的創造人。地主自己雖然不太有知識,但尊重知識,也能僱養一些讀書人。中國的士大夫,考科舉,一部份上了位做官,落第的留在原籍,替地主教下一代,本來這樣的制度很和諧。

 但是中國的農民是劣質的:愚昧、自私、狹隘,中國政治的兩頭,上帝皇、下農民,其實一路貨色,因為帝皇絕大多數是農民出身,劉邦、朱元璋、洪秀全。中國的農民像孕育他們的黃河:別看他們平時愚魯恭順,但黃河氾濫時,都成巨災。

 中國的民族性,問題先出在農民的劣質之上,愚昧和殘暴,是他們的兩面。然後是文人相輕的士大夫身上,他們缺了西方的邏輯教育,只有忠君的愚孝。地主反而最有人情味,也是中國儒家倫理的守護人。但是在馮大導活着的時代,地主像納粹時代的猶太人一樣,整個階級都屠滅淨盡,這就是馮小剛悟到中國民族性之黑暗災難的由來。當整個民族都是垃圾,牠有什麼能力推行民主?「留學」一百多年,學到了什麼?中國人想不通,馮大導想通了,好。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