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改革无穷期
2013年03月16日 17:33
来源:千龙网
大公报李克强特稿版面截图
原标题:李克强与人民一起努力书写幸福
千龙网3月16日讯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李克强勤奋好学,曾师从国学大师打下坚实的学识功底;他曾是在农村土地里摸爬滚打的插队知青;他曾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和领导全国青年的团中央第一书记;他在河南为防治爱滋病付出的巨大努力,被联合国树为典范;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被着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命名为“克强指数”;他是一位在医疗、住房、财税等各个领域大刀阔斧开拓新路的坚定改革者,他主导制定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盛赞;他作风务实开明,力主公开PM2.5监测数据,开会提倡讲实话、提意见;他曾坐在厚厚积雪的旁边吃一碗即食面作为午餐,将普通老百姓接上自己的专车。今年2月3日,他在内蒙古考察时曾指着墙上迎春的“福”字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一起努力写出更大的『福』字!”他就是中国的第一位博士总理,他是李克强。
从去年十八大连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至今,“改革”成为李克强在多个场合强调最多、分量最重的一个词:“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用改革的最大红利让广大人民受益”。
国务院五年间,在国务院的分工中,几项事关中国发展全局、与民众福祉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是推动难度最大的改革,包括住房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大部制改革、燃油税费改革、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都由李克强分管,他因而被外媒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解决复杂难题的高手
这几项改革,几乎每项都是硬骨头。李克强审时度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杠杆,多管齐下,取得明显成效。以住房改革为例,李克强始终将老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或到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一再强调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开公平公正,绝不许搞“权力房”;同时允许地方购买商品房增加保障房供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各级财政每年用於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从2007年的98.2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342.91亿元。经过五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建立健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由李克强主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还将建设城镇保障房3600万套。
“病有所医”是另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08年,李克强受命担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他先後主持推动了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重大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大病保险等综合配套改革,令中国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大力度的提升。
今年1月5日,李克强又专门召集医改小组会议,他指出,改革必然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重点调整预期利益和增量利益,但最终是要落到让人民真正得利益上,改革红利的释放要依靠创新体制、建立机制。要发挥好发展的潜力,财政需要增加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合理调整利益格局。
诺奖得主赞“十二五”规划
过去的五年间,宏观经济是李克强分管的另一项核心工作。去年11月21日,也就在他连任政治局常委後的第五天,他就主持召开了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他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在各项改革中,李克强特别将城镇化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扩大内需、激发经济活力的首选路径,同时藉此带动城乡统筹、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在未来,这将成为李克强布局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
李克强主持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被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盛赞“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斯宾塞说:“如果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力主公开PM2.5数据
李克强行事风格雷厉风行,务实开明。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一位湖南官员介绍情况,发言不到两分钟,李克强打断他:“你的汇报我已经看过了,稿子里谈到的对工业耗水大户实行阶梯水价、累计加价,我想问一下,加价的累进率是多少?企业承受力如何,评价怎样?”当时,该发言人一时语塞。李克强对大家说:“我们既然是座谈会,就应该多谈试点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谈谈你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需求。”有网民因而评价,“在李克强面前,那种习惯念稿子的官员今後不好当了”。
李克强还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首位就雾霾污染发表公开看法的领导人。他力主推动去年中国对PM2.5数值的监测、公开。他说:“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马浩亮)
原标题:李克強担纲奔小康
千龙网3月16日讯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3月15日,57岁的李克强成为共和国第七位国务院总理。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李克强将会掌舵中国经济的巨轮,驶向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
踏访中国第一位“博士总理”走过的生活和工作足迹,你会强烈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和改革意识,超凡的决策能力,亲民务实的人格魅力。十八大过去仅仅百余日,李克强便以渊博的经济学和法律学识、勤政开明的作风、敢於碰硬的魄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使世界对“习李新政”有了更多想像与期待。
李克强是一位改革意识极其强烈的政治家。十八大後,他在不同场合都向外界释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大方向的明确信号,展现出鲜明的“改革家”形象。
改革目的 民众受惠
十八大後不到一周,他便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他不仅改革意识强烈,更明确指出中国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普遍受到实惠」。一位与会者告诉记者,李克强强调,「我们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这真让人鼓舞啊!
李克强不止一次说过,我们身上肩负着两副担子:发展和改革。他说,30多年的改革,经济建设是中心,但这个巨大成就是靠改革来实现的;发展就要靠改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完全可以推动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专业学识 令人折服
李克强学术造诣深厚,更难得的是他懂国情、“接地气”。
李克强当过知青,至今对田间地头“门儿清”。去年视察湖北农村时,他就冒雪登上一个陡峭的坡地,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对承包地的主人说:“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在场的一位记者直言,“恐怕有的省长也答不出这个问题吧?”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李克强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当前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听下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位参会的高官这样说。“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从未见过领导人完全不用讲稿做大会总结发言的。”台下300多位省部级官员,几乎可以用“凝神屏息”来形容专注倾听的神情。李克强的专业学识和个人魅力令人折服。
以民为先 立足做事
主政河南期间,李克强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後3次到有22个爱滋病疫情高发村的驻马店市上蔡县。去年底的国务院会议上,李克强邀请爱滋病志愿者座谈,倾听爱滋病感染者和防爱组织的真实声音,做到“零歧视”,与病患们亲切握手。
李克强多次强调工作要做实、做细,要立足做事,不要“作秀”。十八大後,李克强曾赴湖北等地考察,在冒着细雨前往大山深处看望村民时,李克强一行的中巴车多次在路口停车让民众先行。他对村民们说,“你有什麽恼火的问题就说,不要怕,照实说。想笑就笑,想恼火就恼火”。
今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到内蒙古考察棚户区改造,被媒体不经意拍下“光屁股小男孩抢镜”报道,经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後,一时传为佳话。这些李克强身边不经意间出现的小故事,不仅凸显出他亲民的风格,更提升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亲民形象。(刘凝哲)
千龙网3月16日讯 据香港成报报道,3月15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从此,中国开启了李克强主政的时代。回望这位大国总理的成长之路,仔细寻绎其求学、从政、为人的往迹,鉴往知来,相信有助读者多角度认知李克强的执政理念,施政举措,为政风格,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未来发展。
一、青春热血:胸怀天下 经世致用
“平民总理”李克强出身于普通家庭。十九岁时,李克强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插队。经过四年多的农村知青生活,李克强对基层有了深刻了解,对农民情感更深厚。他不怕吃苦、投身农业科技,与农民打成一片,赢得了当地农民和知青们的一致认同。他担任了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村官”。
1978年,李克强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他通过苦学熟练掌握了英文。他对制度和法治的研究用功颇深。在校时,他就翻译了英国法学泰斗丹宁勋爵(Lord Denning)的经典巨著《司法程序正义》("The Due Process of Law")。李克强又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和厉以宁,攻读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曾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北京大学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北大学子”时的李克强即有“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1980年,李克强竞选北大学生会负责人并在投票中胜出。
二、经略中原:能治中原即能治中国
农业大省河南人口最多,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俗语说,能治中原即能治中国。从1998年夏起,他先后任河南省长和省委书记,历时6年半。初到河南,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河南经济增长艰难前行。他经过深入调研认为,河南必须在调整供给结构上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即期适应性调整,拉动经济企稳回升。他主持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政策,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全省经济迅速恢复了较快增长。
"三农"问题是关系河南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本出路是加快工业化。李克强认为,河南工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轻纺五大支柱产业,大规模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李克强系统谋划河南工业发展布局,提出了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持郑州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建设工业强市等。
1998年末,李克强敏锐把握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提出了"东引西进"的战略思路。2004年又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使河南成为各类人才汇聚、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之地。
李克强体会到,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同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并把其作为河南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自2003年起,李克强开始倡导系统谋划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围绕建设大郑州,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龙头,他亲自谋划推动了郑东新区建设,打造河南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和优化河南经济环境的样板。
2003年7月,他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后来的中共中央的文件中多次得以体现。李克强离开时,河南的人均GDP在全国排名上升了3位,为中原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 经营东北:“共和国长子”重振雄风
辽宁素有“辽老大”之称,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些大型国企被形象地称为“共和国长子”。2004年12月,李克强奉调辽宁,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李克强强调,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谋划辽宁的发展。
李克强制定了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目标任务,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使经济总量及效益的增长速度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使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尽早步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为此,他全力推进和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着眼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推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构筑面向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二是牢牢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把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把辽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三是从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入手,构建和谐辽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他积极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加强与中直企业等合作伙伴的战略性重组,统筹解决机制、技术、资源、市场等问题,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全省90%的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45.5%,呈现出巨大的爆发力。
他力主让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到辽宁后第3天,他就冒着严寒,深入工矿企业、棚户区、采煤深陷区,就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进行调研。在抚顺莫地沟,他向棚户区居民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楼房。到2008年,共建设回迁楼房2372.6万平方米,使41.88万户、142.7万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
李克强推动完善创业、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使179万国有企业下岗并轨人员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至少1人稳定就业。2007年全省登记失业率下降到4.23%,比2004年降低2.07个百分点。
李克强在辽宁工作不到3年,GDP总值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千亿元,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消化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为辽宁重振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四、中枢参政:攻坚克难打主攻
2008年,李克强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事务,并且强力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被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2009年,李克强受命具体负责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李克强指出,中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强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他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进行调研和座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推动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农业、能源、服务业、金融业等各方面入手,对如何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进行战略研讨与规划。“十二五”规划还编制近百个专项规划,将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李克强将规划最终集中于五个方面:一是推动结构调整,二是加快科技创新,三是强化节能环保,四是突出改善民生,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盛赞中国“十二五”规划,“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斯宾塞说:“如果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代表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继续转型的方向。其中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中国,新的融入世界的中国。”
“要住房,找克强”。李克强借鉴国际也包括香港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提出逐步形成以市场供给为主、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给体系。近年来,他先后44次考察协调研究保障房工作。李克强强调,做好住房保障要注意建立健全融资、建设、质量监督、准入退出、运营维护一整套机制。在完成建设数量目标的同时,他要求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除了保障房,他还要求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他的房地产政策,是综合施策,统筹兼顾,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
为了解决部分地方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李克强在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和推进社会保障房建设的同时,试水房产税,自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开启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改革试点以来,形成了房产税改革的两种模式。将保障民生与财税制度改革相结合,打组合拳,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优化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促进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透明度,从而兼顾并协调多方利益诉求,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打赢这场维护中国政府公信力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李克强认为,“一个民族的健康水准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核心竞争力如何。”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发布,被海内外誉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三年多来,作为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领导各地区和相关部门有步骤、有计划地相继打响了“五大战役”,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数已经超过十三亿人。中国政府实现了“病有所医”的承诺,增强了民众的社会安全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资金,除征收车辆购置税外,主要通过征收公路养路费和车辆通行费等方式筹集,这就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民众对此十分不满,并且不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费。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出现大幅回落,李克强抢抓机遇,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将成品油税费改革和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相结合,迅速制定人员安置、转移支付等实际操作方案,破解了这个多年难题。国务院于当年12月印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自2009年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建立了以税收筹集公路发展资金的长效机制和以税收调控能源消费的新机制。这一改革打破了原有制度的“大锅饭”特点,在实现公平税负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并且,通过规范税费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五、深化改革:最大红利惠及民众
李克强被中外媒体普遍称为“改革派”。十八大闭幕后6天,他说:“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提出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最令中国人感到鼓舞的“热点金句”之一。今年初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再次解读说:“我们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要让这个‘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
李克强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而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还是要靠改革。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关于改革步骤,李克强重点强调:“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中国太大了,13亿人口,区域广阔,国情非常复杂,仅有顶层设计远远不够。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今天这种精神仍要继续发扬。他鼓励11个实验区,“要做改革的先遣队、侦察兵”。
李克强指出,中国当前的问题首先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分配体制也与之密切相关。这里既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又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眼下中国又碰到各种瓶颈制约,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抓住什么才能破解这种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改革阻力,李克强说,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李克强强调:“改革当中既要先行先试,还得依法办事。”他说,中国这么大,改革不搞先行先试吃不透,这也是我们30年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先行先试当然要探索,探索过程中,要扫雷,要排除荆棘,也可能被荆棘挂住,要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
李克强说,我们身上肩负着两副担子:发展和改革。30多年的改革,经济建设是中心,但这个巨大成就我们是靠改革来实现的。发展就要靠改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完全可以推动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李克强主张“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解放思想重在实际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身是改革,也要依靠改革。今后,要更加注重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为长远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深化财税、金融、价格、行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时间窗口往往稍纵即逝,要注重抢抓时机推进改革。“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只能依靠改革。”“要打破部门利益,打破固有的一些利益格局,让基层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中国实现持续发展。”
他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他说,“营改增”不仅是税制的转换,而且能够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并且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李克强同时表示,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他说,单一税种的财税体制改革,能够减少经营成本,但确实存在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培育好地方的主体税种,要让地方政府减少收费,并且不过多依赖土地财政。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克强说,“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只有几步之遥,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
六、统筹兼顾: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
李克强说:“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种差距既是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富民的动力。”
在领衔制订“十二五”规划时,李克强就注意谋划做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并明确了不同区域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并明确了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任务。推动西部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致力于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二是实施好主体功能区战略。 对实施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做了进一步强调和细化。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引导人口经济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更少的资源环境消耗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门篇章对涉及港澳台问题进行了阐述。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高度重视,也回应了港、澳、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规划明确了香港、澳门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作用,阐明了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培育新兴产业、深化与内地经济合作的政策举措。
2012年12月28日,李克强在九江市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他说, “我们国家内需巨大的潜力不仅在东部,而且在中部和西部。中部地区要立足扩大内需有所突破,也要有战略支点。我觉得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就是在中部沿江地带。”
李克强表示,我们要努力补上农村、中西部地区的短板。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以城带乡和区域互动,帮助这些地区发挥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辅相成。尤其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不让贫困地区掉队。
李克强提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是事实,而且很可能还会出现波折、反复,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而目前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而真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 “体制的改革包含着巨大的潜力。‘城镇化’这个最大潜力的发挥,只有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才能实现。”
他告诫人们:“中国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承载力,防止违反规律人为造城。”
在发展实践中,李克强认为城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的。工业化是主导、城镇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必须统筹推进,切不可顾此失彼。
中国“协调新四化、统筹新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一定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七、把握宏观:培育公平统一市场,有效配置资源
李克强还被普遍看做是“市场派”。去年12月19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要求认真研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他说:“一些领域的盈利亏损,可以让民营企业来投资、承担。而政府要做的,是把握宏观,把握经济总量。”
半个月后的长江流域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他又提出:“政府的行政力量很难替代市场,我们倒不如专心考虑如何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在最近的一次调研中,李克强再次告诫有关部门的领导:“行政力量有限,关键在于制度,要依靠改革和市场的力量。”“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企业,都应当在一个公平的市场中平等竞争。”他指出,要培育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他要求,政府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平等的竞争条件。李克强还大胆的提出,当下,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面临无比复杂的局面,能否临乱不乱、快刀斩乱麻,至关重要。李克强坦言,“改革走到今天,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需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就是十八大报告所讲: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治经济,而市场化改革终归是法治化改革。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社会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李克强表示,2013年,要顶住世界经济可能的下行压力,拉动内需发挥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刻不容缓。他鼓励各地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投资。“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总量把握好,有些就可以让地方自己决定。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既要公开招投标,也要引入民营资本。” 他说:“现在看来,民营投资受到的约束仍然很大。如果把这些所谓的‘弹簧门’卸掉,把‘玻璃门’打碎,那投资的潜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李克强强调,“中国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致力于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八、美丽中国:安居乐业增收 天蓝地绿水净
今年以来,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多天罕见的雾霾,李克强公开表态:问题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要直面雾霾天气,政府“应公开透明、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
去年,李克强力主推动中国对PM2.5数值的监测公开。他说:“公开了又能怎么样呢?在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时代,你不公开公众照样有渠道获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
李克强在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回应说:“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他同时透露,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他还要求:“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来自环保部的人士透露,在空气质量监测新标准发布后,李克强依然多次敦促环保部门,公开、透明、及时发布监测数据,“消除引发社会心理恐慌的根源”。
李克强在不久前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说:“PM2.5是一个数值,但却有标志性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公开,也要逐步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他同时强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政府,我们有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防治污染。”
九、民本情怀:民心之所盼 施政之所向
李克强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但我们要真正深入到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改革诉求,看看他们到底希望改什么,怎么改。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城乡差别,等等。”“我们要通过公平竞争,让权利、机会、规则平等,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合法努力获得应有的收益。
“经济的增长应当与收入增长同步,因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相对GDP的增长,更关心自己的收入”。“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克强到灾区指挥救援。他是第一个冒着余震威胁,从震后滚石阵中穿行进入北川县城的中国最高领导人。5·19哀悼日他是唯一的在灾区废墟上默哀的中央领导人。不远处,山体还在滑坡,扬起的尘土伴随着地啸声遮天蔽日、令人震颤。
李克强每与农民工交谈,都会问到三个问题:“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笑着对一位农民工说,你们一年到头在外不容易,农民和农民工是一个让人尊重的称号,我也当过农民。“但农民确实是有许多困难,我懂得你们的辛苦”。
他把村民反映的当地农村小学教育、外出打工等问题,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有一村民说:“还有一些恼火的事”,李克强笑着说:“你们有什么恼火的问题,照实说!”
针对地方上反映的棚改在资金筹措、土地供应、行政审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李克强说,对于“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要严格控制。我们的办公楼,我们的接待场所,我们的接待费用,都应该严格控制。要确保资金是“高压线”,不能碰,决不允许有任何挪用,更不允许贪污,侵占。
在包头市北梁棚户区的现场办公会上,李克强说:“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
民以食为天。李克强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能整合、明晰责任,工作重心下移,决不回避矛盾,抓“牛鼻子”、碰“硬骨头”,依法重点治乱绝不手软,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人民不满意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就不能自满自足!” “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考量’,一个‘试卷’”。某些企业卖“黑心”食品,追求超低成本,如若放任不管,便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损害公平市场环境。
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克强主政,中国政府除了突显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会更加彰显of the people,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
十、率先垂范:实心实政 谨记使命
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出八项新规后,李克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对与会者说,“你们要直言啊,不汇报一般情况,只讲问题和建议”。
改进作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中央经济工作上,李克强在作会议总结时,完全脱稿,脱口而出的是他内心的学养和长期思考的自然外溢,言为心声,显得真切有力,带来朴实自然的文风与政风。
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对与会者说:“你们的发言稿我都已经看过,不用再念了,我们既然是座谈会,就应该多谈试点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谈谈你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需求。”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李克强接连展开“打破砂锅式”的追问,所问问题之准,之深,之专业,都是官员们手中的汇报材料里没有“现成答案”的。
在与民间防艾组织代表的一场座谈会上,李克强鼓励参会者自由发言,不时插话并提醒发言者“只讲问题和困难”。在当天随后召开的国务院防艾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李克强也多次打断部委、地方官员的发言,要求他们“有什么建议,直来直去的说”。在上述持续近3个小时的两场会议中,李克强自始至终都是“即席发言”。
李克强说:“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这句话也是他对自己的警策。在一次会议上,他对参会的各省区和部分部委负责人说:“大家的岗位是流动的,但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在我们手中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和能源、资源、环境相匹配。”
最近外出考察,他不住当地最好的酒店,不住酒店里最贵的房间。酒店也没有为他配备任何额外的设施。李克强一行的三餐都是自助餐。有时还吃盒饭。会议室里没有摆放鲜花、绿植,也没有准备矿泉水、湿巾和会标。调研考察期间,他下榻的酒店一直没有关门谢客,服务员也像普通工作日那样正常轮岗、休假。
他的做法是一贯的,过去在考察途中,他也随时下车询问受灾农民的灾毁和育秧情况;在四川等地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时以速食面为午餐,边吃边与当地干部探讨救灾问题;在天津察看粮食储备库的储备情况时,捡起稻米放入嘴中轻轻咀嚼,感受粮食品质。
中国又走到了一个改革的关键时刻。中国需要一位真正“懂经济”的总理,更需要一位处理难点问题的复合型总理。李克强已经有完备的知识储备和历练。李克强所面对的社会形势和历史任务与过去的时代已经大有不同。他要挑起中国总理这付重担,没有前人可以模仿,他必须用自己的底气和勇气开创新局。
十一、国际视野:阐明中华理念 推进务实合作
李克强在从事共青团工作时遍访世界各国,外交经验非常丰富。2009年以来,李克强有五次重大出访,先后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瑞士、西班牙、德国、英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
李克强所到之处,阐明中华理念,推进务实合作,个人风格鲜明,呈现出一种新的外交范式。李克强充分显示了善于交往,谈吐幽默,驾驭形势镇定自如的特点。他面对媒体和大众没有丝毫的拘谨,与各界要员侃侃而谈。他的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李克强形容中俄共同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像涅瓦大街一样平坦”,这一生动描述受到《俄罗斯报》称赞。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与大众和媒体接触频繁,逐渐成为公共外交的惯常做法。李克强对俄罗斯访问之始发表了《世代友好的邻邦 互为机遇的伙伴》,在到达匈牙利之前发表了《真诚的友谊 互利的合作》,在到达欧洲心脏比利时之际,发表了《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访问西班牙,在《国家报》发表了《携手互利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访问英国,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中国同世界共成长》。访问德国,在《南德意志报》发表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这些文章的发表有力地配合了外交行动,受到广泛赞誉。
英国《金融时报》曾刊登英国政府资深外交官的文章说,“李克强很有吸引力,非常有理性和恰到好处,有良好的幽默感”;“很明显,他对于经济事务十分熟悉,基础扎实、对新技术发展有强烈的兴趣”。
李克强柔中有刚,他是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当德国官员向他要求中国政府改变稀土出口政策,李克强公开说“不”,震惊世界,体现着中国外交的新动向。
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从法理上确立了习李体制。这是民族复兴体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圆梦体制。中国未来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李克强一路走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善于应对难事、急事、大事,展现出“治世之能臣”的风采。人们期望,中国社会在“习李体制”下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千年梦想奠定雄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