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星期日

毛泽东研究过《孙子兵法》最早借鉴围魏救赵-百家讲坛

毛泽东研究过《孙子兵法》:最早借鉴围魏救赵 

 

魏楚予作品《求索》

 

  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对《孙子兵法》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孙子兵法》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毛泽东诞辰纪念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天津市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刘春生先生。

 

  "我确实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

 

  记者: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成就举世瞩目。国外研究毛泽东的学者普遍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要来源于《孙子兵法》,而不是西方的军事学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春生:这种说法不仅国外有,国内也有;不仅现在有,过去也有。1931年11月瑞金会议到1935年 1月遵义会议期间,党内一直有人这样讲,不过当时是用批判、责难的方式提出来的。客观地看,《孙子兵法》对毛泽东的影响确实巨大。看一看毛泽东的军事论著,翻一翻毛泽东的作战电令,到处都可以找到《孙子兵法》的痕迹,中国古代兵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源泉。毛泽东在回顾他的革命生涯时也坦言,"我确实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打仗的书,研究过《孙子兵法》之类的著作"。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只不过受《孙子兵法》的影响比较大罢了。

 

  记者:毛泽东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是如何借鉴、研究《孙子兵法》的?

 

  刘春生:毛泽东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 也是他研究、运用古代兵法的过程。如何以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里没有答案,西方的军事著作里也没有答案。《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中国兵法著作里有丰富的以弱胜强的思想可供借鉴,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古代兵法的内在动力。中国古代兵法给了毛泽东战胜强大敌人的信心和智慧。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注重军事理论研究,注重吸收古代兵法中有生命力的成分,借以充实、完善革命军事理论,指导革命战争。在革命处在危难之际,毛泽东提出了"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既是革命形势所迫,也是其受古代兵法思想影响的结果。毛泽东倡导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受到《孙子兵法》"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思想的影响。毛泽东以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既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结果。

 

  到陕北后,毛泽东为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曾三次给在白区工作的刘鼎、叶剑英等人写信,非常迫切地要他们"买一部《孙子兵法》来",由此可见《孙子兵法》对毛泽东构建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反复引用《孙子兵法》,借鉴兵法思想研究战略问题,指导革命战争实践和抗日战争实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赋予了《孙子兵法》新的生命,发掘了《孙子兵法》新的价值。

 

  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当慎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这段话实际上是毛泽东学习研究、借鉴运用并发展《孙子兵法》的切身体会。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在实践中借鉴运用,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是毛泽东对待《孙子兵法》的态度。

 

  "只能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

 

  记者:毛泽东最早借鉴《孙子兵法》指挥作战是在什么时候?当时毛泽东是否读过《孙子兵法》?

 

  刘春生:毛泽东借鉴《孙子兵法》指挥作战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有文献证实的是大柏地之战。1929年1月,蒋介石命何键纠集湘、赣二省国民党军队三万余人,五路并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企图一举消灭井冈山红军。在此生死存亡关头,毛泽东提出:"我们既要保住红军,又要保住根据地,那只能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它是击破敌人'会剿'唯一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是确保井冈山红旗始终不倒的最积极的方针。"他还解释说,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国并不派兵去邯郸,却反过来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结果魏军不得不回国救援,赵国都城也就此解围。大家赞同毛泽东的"围魏救赵"之计,决定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迂回敌后,向赣南闽西进军;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会同井冈山地方武装坚守井冈山。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打乱了何键的部署,何键急忙追击堵截,红四军在大柏地一战打败敌军。陈毅曾说,大柏地一战"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毛泽东什么时候读的《孙子兵法》至今仍没有确切答案。毛泽东本人多次说过遵义会议时他还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又有好多例证证明遵义会议前他确实读过《孙子兵法》。毛泽东在开展武装斗争初期不会对《孙子兵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毛泽东很可能看到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思想在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之中,毛泽东有可能通过读史书、小说、听戏等文化传承形式掌握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吴黎平曾回忆,1933年2月,毛泽东推荐他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副部长,当时毛泽东亲口对他说:"我也读过《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重要的一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点说得很好。"李德也曾回忆,长征开始时,毛泽东曾引用《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来鼓舞士气。吴黎平和李德的回忆都是可信的。毛泽东说遵义会议前他还没有看过《孙子兵法》,可能是说那时他还没有对《孙子兵法》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我认为把毛泽东的话简单地理解为那时毛泽东没有看过《孙子兵法》是不符合历史真相和文化事实的。


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孙子兵法》里面很有些好东西"

 

  记者:据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人研究《孙子兵法》时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同《孙子兵法》加以对照,毛泽东得知后不甚满意。毛泽东本人是如何看待《孙子兵法》及他自己的军事著作的?

 

  刘春生: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这两个阶段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在《论持久战》中又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给予《孙子兵法》如此高的评价,在其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方面是绝无仅有的。

 

  1960年5月,毛泽东会见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说:"我读过你关于军事的著作,写得很好。"毛泽东说:"我不觉得有什么好。""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毛泽东对蒙哥·马利说的话,说明毛泽东并不完全赞同蒙哥·马利对他军事著作的评价,毛泽东认为自己的军事著作与《孙子兵法》相比"不觉得有什么好"。我认为毛泽东不完全是谦虚,是比较符合事实的。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大多内容适合于当时但不一定适于当今、适合于中国但不一定适于外国,时空的穿透力恐不及《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五六千言,几无瑕斑,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无论把《孙子兵法》中的任何一句话拿出来剖析都会散发出真理的光辉。用之于小处它不大,用之于大处它不小。我这样讲并不是抹杀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伟大更在于实践。毛泽东曾说:"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马克思是一位大理论家,但他自身缺少实践活动,秦始皇是一位大实践家,但他自身缺少理论建树,毛泽东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的历史巨人。毛泽东的军事实践与他的军事著作相比更杰出、更卓越。

 

  记者:有的文章说,毛泽东晚年床头放着一堆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他常常圈点翻阅。你怎么看此事?

 

  刘春生:我也看过这样的文章,但在权威的回忆中没有见到这样的记载,也没听说毛泽东在哪一本《孙子兵法》中做过圈点。不过毛泽东晚年确实非常钟爱《孙子兵法》,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在生日聚会上以及会见外国政要时多次回忆到他研究《孙子兵法》的历程,同蒙哥·马利的谈话也在那个时期;他还经常阅点有关《孙子兵法》的经典著作,评说古代名将运用《孙子兵法》的利弊得失。毛泽东在他晚年的谈话和读书批语中包含着大量研究、评点古代兵法的内容。他评点的对象一方面是一些富有实践意义的原理,一方面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内容非常丰富。毛泽东评点中国兵法是一座珍贵的思想宝库,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新领域。

 

  "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记者:毛泽东在读《新五代史·刘寻传》时评点道:"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评点的?

 

  刘春生:毛泽东此处评点的本意是,研读兵书要掌握思想精髓,临机动举制敌;不能食古不化,照着本本打仗。毛泽东的评点是非常深刻的,揭示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本质。但是,我读此却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兵法的滥用。"国礼不行于军,军礼不行于国" 是中国兵法的一大原则。战争是解决争端的特殊方式,是不得已的办法。政治家、战略家不能把特殊方式当作常规方式,不能把不得已的办法当作唯一的办法,滥用兵法,偏走极端。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多,毛泽东本人也没能避免。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用兵法出神入化、冠古绝今。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甚至水利建设等方面仍然惯用兵法的对抗思维,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以斗争为纲,"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为千古戒。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

 

  记者: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刘春生:毛泽东是第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孙子兵法》的人,他对于《孙子兵法》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作出了伟大而卓越的贡献,古今中外无出其右者,他是中国兵法的集大成者。研究古代兵法,传承兵法精髓,实践兵法思想是毛泽东一生的事业,他使古代兵法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兵法研究的一个新时代。毛泽东曾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和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孙子兵法》看作"科学的真理",用以指导革命战争,使他站在了时代的思想高端,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打下了一派新天地。我们探讨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就是要弄清毛泽东对兵法思想的继承、实践和发展,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孙子兵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中国革命没有离开《孙子兵法》,中国发展也不可能离开《孙子兵法》。老祖宗的智慧丢不得。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研究《孙子兵法》道路的?

 

  刘春生:我是受毛泽东著作的影响走上研究中国古代兵法道路的。自幼读毛泽东的书,对毛著中引述的古代格言及古代战例感兴趣。1975年我看到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引发了我对《孙子兵法》的极大兴趣,于是对竹简兵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钻研,撰写了一些读书札记。

 

  (刘春生,1959年2月生于天津,中国兵法研究学者。其兵法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出版并产生较大影响;所著《尉缭子全译》出版时,新华社曾播发北京专电将其作为一项社会科学重要成果予以肯定;此书还作为系列项目被中宣部评为1993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牛刀:美元指数84点以后会发生什么?_牛刀_新浪博客

牛刀:美元指数84点以后会发生什么? 

    我在微博上几次提到美元指数84点是美元的生死线,意思是如果不能有效突破84点,那么,美元还将有35个月的调整,继续在80点至82点区间夯实底部,等待实质性突破;如果一旦突破84点,美元指数向上的空间就被打开,直至90点。这就很可怕。

哈耶克说:回溯以往,我们可以评价过去事件的意义,并追溯他们相继导致的后果。但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它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而我们又难能瞥见前途是什么样子。假如我们能够运用来自先前见闻的全部知识,把同样的事件重新经历一番,情况就不相同了。对我们来说,事情将会显得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少注意的变化将会显得多么重要,而且是往往是多么令人惊讶啊!人们从未有过这种经验,而且对历史必然遵循的法则毫无所知,也许是一件幸事。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我们自己没有亲历的事件,必须去亲历一番才会有感受。广义美元指数有两次在突破84点的以后,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一次是发生在127点附近开始贬值,这是发生在1985年下半年前后,不断贬值,攻击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将国际原油价格从39美元打入到10美元,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在争霸,而前苏联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是原油和石化产业,最后被美元彻底摧毁,在即将跌倒84点时,前苏联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当时的背景是,前苏联卢布,在美元不断贬值中不断升值到2卢布,国内通胀加剧,政府债务不断飙升,腐败到处衍生,人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前苏联崩盘前夕,卢布从2卢布贬值到20卢布。另一次发生在1996年探底在84点时开始升值,一直升值到110点上方,在升值到100点途中,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马来西亚外汇储备被洗尽一空,香港房价泡沫破灭,房价跌去68%,企业大量破产,失业率高企。上一次攻击前苏联,用的是贬值效应,后一次东南亚金融风暴用的是升值效应。这一次美元站稳84点后,2013年对中国来说,就类似于1997年的东南亚。

这是我的分析。在美元升值的中途90点至100点之间,中国房价泡沫破灭。当然,中国很可能再次动用权力维护泡沫,这只能衍生更大的泡沫,最后无疑会在美元的又一次下跌中,就不仅仅只是房价泡沫破灭,而是前苏联一样的崩溃。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尽管不知道中华民族的文明始于何时?是二千二百年以前,还是五千多年以前,但是,我们一定会见证中华民族的文明终止于2015年。

牛刀:黄金储备会成为本世纪最大的笑话_牛刀_新浪博客

    牛刀:黄金储备会成为本世纪最大的笑话。

    被宋鸿兵等人炒得火热的黄金储备,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呢?说来说去,就是盲人骑瞎马,谁都不知道。我在找本世纪全球经济界10大笑话时,突然发现,第一大笑话是中国的GDP,第二大笑话马上也要诞生,那就是美联储的黄金储备,第三大笑话嘛我就不再说了,卖一点关子吧。

话说黄金储备,大家都知道,那是二战以后,美联储就在纽约一个山里面挖了一个洞,告诉其他工业国,把你们的黄金一起运过来,按照黄金数量与美元确定汇率,怎么样?大家一起同意了。简单的说,这就是当时的黄金储备。现在时过境迁,那么多的黄金一直在睡大觉,这么多年,也没有带来什么收益,最后,总要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德国说,我要把黄金拉回去?美联储说,你拉回去也没有关系,但是,你拉回去后,还得花钱挖一个山洞,把黄金埋起来,还得派人守护,何苦呢?这一切我都是现成的,你的黄金放在我这里,我又不会收你的租金。德国说,那也有道理。这事就僵持下来。试想,如果其他国家一定要运回黄金,又不去挖山洞,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卖掉黄金,换回美钞。

我们的宋鸿兵先生在炒作黄金时,有三个笑话:一个是黄金要涨到2800美元;一个是美联储把黄金都卖空了;还有一个是中国大妈买走300吨黄金。第一个笑话,我就不再揭短了。第二个笑话,只有中国人相信,被美国人笑掉大牙,说明宋鸿兵对美联储的地下金库一无所知。第三个笑话,与中国海关编造进出口数据一样,胡乱编了一个300吨。一是这个数据根本无法统计,也不可能马上统计出来;二是中国一年的黄金消费总量只有830吨,你一天就可买走300吨,不是荒唐的事吗?

很多财经评论说,黄金大跌后,中国央行应该去增持黄金。首先这些人就不知道增持黄金是什么意思。伯南克说,美联储要增持黄金,只有一个办法,去南非的山洞里挖出黄金,然后运回美国又埋进另一个山洞里,这就像中国搞GDP,完全是穷折腾。这个意思是,无论如何增持黄金与在市场上去买黄金完全是两个概念。中国也是如此,如果要增持黄金,我们自己有那么多金矿,何苦去进口黄金?更没有谁去期货市场买头寸。

说起期货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充满血腥的资本市场,和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差不多。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将所有的住宅都当作金融产品来炒作,这必然就是充满血腥的绞杀。很多人因此而升官,很多人因此而发财,可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很多将军都是短命的,三国时周瑜,清朝的多尔衮,民国前的蔡锷,不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吗?然而,他们都只活到36岁,34岁,33岁,一个比一个短命,为什么?杀人太多,日夜不安。现在在房地产投机赚钱很多的人,千万记住,你们赚的是谁的钱?

再往后看,未来黄金储备完全是个笑话,一个国家货币的信誉将来与黄金储备完全没有关系。在这个地球上,未来只有两种国家,一个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一个是中央集权经济国家。自由市场经济受制于美元的霸权,没有谁去超发货币,因为超发货币兑美元只会大幅贬值,也就是想要加大流动性只要兑美元贬值就够了,无需去加大印钞;而中央集权经济国家动辄加大印钞,最后只能危及政权,这是谁都明白的事。

现在黄金储备怎么办,完全是一个糊涂账。中国喜欢往后看,复古的情绪越来越主导市场,这是很危险的。当年袁世凯不就是死于要恢复帝制吗?然而,只要往前看,你们觉得黄金还有货币的价值吗?

 

旅遊生意眼 - 20130519 - 蘋果日報

 

旅遊生意眼

香港的太平清醮日,一旦淪為一個旅遊「景點」,一切就變成一盤低俗的商業生意,文化就是被你自己一點點扼殺掉的。
華文所稱的「旅遊景點」,都有「打造」的成份,「太平清醮」幾百年,本來好端端,無所謂「打造」不「打造」。缺乏歷史人文修養的現代人,包括官僚,伸一隻手進來「打造」,太平清醮就不是原來的太平清醮──「打造」出來的「太平清醮」,跟打造出來的水鄉周莊,打造出來的秦淮河夫子廟、少林寺、八達嶺長城,以及即將「打造」完成的新拉薩,都不是原來那回事:以「發展旅遊」為經,以「開創商機」為緯,一個本來有三千年文化的古國,「革命」毀了一大半,「打造」又報銷了剩餘,到處是簇新的「發展成果」、「建設工程」,其實是俗艷的廢墟。
香港經「打造」的「太平清醮」:搶包山要吊安全帶,包子換成塑膠,給什麼「遊客」看?香港的旅遊業只剩大陸的自由行,六七十年代的歐美日本遊客幾近絕跡,從中國來的遊客,不必來香港看一幫人怎樣爬上棚架子哄搶食物,他們自己從酒店的自助餐到LV店的購物,論哄搶,他們比長洲一年一度的幾個包山健兒更有心得。
至於「飄色」,幾個小孩站在高蹺子上遊街,大陸中國人看卡車押載去刑場的人犯,也看得太多,遊街有什麼好看?
「西方先進國家」的旅遊文化,是歷史累積下來給自己玩賞的,不必為外來的人刻意「打造」,譬如西班牙的鬥牛,鬥給西班牙人自己看,鬥牛士不會「與時俱進」,「人命安全第一」,戴上頭盔,也不會因為中國遊客來多了,響應市場,牛鬥完了,即場屠宰給中國遊客BBQ,牛鞭割下來,就地競投,讓一個很牛B的中國旅客用三萬歐羅買過來,血淋淋提着,手舉V字,當場拍照留念的,對不?

旅遊生意眼 - 20130519 -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