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李佐军两年前预言应验纯属巧合 中国不会爆发经济危机_李佐军两年前预言_股城网

牛刀:中国金融业的危机远未到来 大事在后头

中国禁闻 – 禁书网   2013年07月03日 3:07   评论» PDF版

翻墙 直连本站 tiny.cc/meyarw

最近李佐军很火,网上到处在转他在2011年11月一个讲话,大约内容是,“政府换届后,在78月份会引爆危机,将责任推给上一届政府承担。”这篇文章去年深圳就有朋友推荐给我看,这次这位朋友打电话给我很得意地说:怎么样,李佐军说的很准吧?

我在电话里笑了起来。李佐军这话,貌似很符合中国政治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谬误。最近在网上和网友交谈时我说:“我是中国的第一批博客,后来又玩论坛,在论坛里有人把我骂的要死,版主问我要不要删,我说不要,在中国好不容易有一个讲话的地方,就应该让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言者无罪。”这话是针对由网友针对开发商的枪手将他拉黑时说的。

在网上就是这样,曾经得到无数网友的喝彩,可是一转眼的功夫,弄不好这些曾经的喝彩都会成为被拍砖的题材,无数的网络名人就是这样被网友拍死的。一个老沙,弄得无数股民在48元时为中石油站岗到现在,一个宋鸿兵让无数中国炒买黄金的人在1600元站岗到终生都不能解套。只有我才不在意网友的拍砖,继续我行我素。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的理论上得到大家认可。而且,现在的形势对我越来越有利,我的胜利已经在望。

我为什么说李佐军的理论是一种谬误呢?在国际资本市场是无人承认这个观点的,只有在中国才受到很多人的捧场。这是源于东西文化的完全不同。中国人相信权力,西方人相信市场。只有市场的逻辑才得到大家的捧场。而现在的中国经济泡沫面对的不是中国的政治逻辑,而是面对国际资本的全面攻击。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做总理,都不可能有任何能力挽救中国的经济危机。

2012年9月16日,我写了一篇博客,今年9月不算,半年之后,中国房价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开始转型。意思就是2013年4月开始,国际资本开始第一次攻击人民币,首先不是攻击汇率、楼市和债务,首先攻击的是大宗资产和股市。这已经成为现实,黄金、股市都在狂跌,这个都与美元出逃新经济体国家有关。纵观经济危机史,每一次全球经济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爆发危机时,首先就是黄金,黄金泡沫表示就是非美国家货币发生问题,而股市是最早反映的。就拿美国来说,2005年年末道琼斯指数开始下跌时,无人认为房价也会下跌,依然在买房子,一直买到2006年到2007年4月,美国房价开始下跌,2007年跌去35%,2008年继续下跌,随后,雷曼兄弟开始破产。中国就是美国当年的2007年4月前。中国的2014年就是美国的2007年。

房价下跌,必然有银行破产,而且,房价泡沫越大,破产的银行就越多。中国的房价泡沫已经大到没有边际,就是因为权力在维护。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美元不相信任何权力,而且,蔑视一切非美国家的政府。这个现象,我们已经在拉美、东欧、东南亚等地都看见了。李佐军根本没有谈到最为重要的因素,只谈到政府换届,这是在误导国人。

就拿本次“钱荒”来讲,李稻葵说:央行已经干预消除了市场的恐慌。这完全是犬儒经济学家说的,中国金融业的危机远远还没有到来。现在的美元只是出逃一点点,中国银行就出现流动性枯竭,一等美元大规模出逃时,不仅泡沫破灭,而且很多银行都会倒闭,绝不是像美国一样只牵涉几个银行。这就是泡沫的厉害,该尝尝味道了。

李佐军两年前预言应验纯属巧合 中国不会爆发经济危机

发布时间:2013-06-25 10:30:52 编辑:bizhi 关键字:

李佐军两年前预言

李佐军两年前预言,究竟是什么?为何受到这么多人关注。原来,李佐军两年前预言,猜测中国2013年7月-8月份会爆发经济危机。6月24日,沪深两市市值蒸发1.34万亿元,因此有人相信李佐军两年前预言应验了。不过,李佐军两年前预言应验纯属巧合,在短期内,中国是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

2011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博士在演讲中比较准确客观地预言了2013年7—8月中国经济之“坎”,猜测中国在2013年7—8月发生经济危机。

重读李佐军两年前演讲,仍旧能为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提供十分精准到位的解读。在昨日,沪深两市市值蒸发1.34万亿元。令人不得不相信,李佐军两年前预言应验。

有人说,市场经济衰退的普遍性特征是CDP连续两个月下降,消费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这些经济衰退的特征,中国都具备,尤其是2012年一季度GDP增长8.2%,二季度GDP增长7.6%。根据预测,第三季度GDP大致增长7.0%,四季度GDP大致增长6.4%,年GDP大致增长7.3%。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危机已经爆发?

现在,我们先看看李佐军两年前预言,然后再分析一下中国是否会爆发经济危机吧!

李佐军两年前预言

以下是李佐军发言全文:

尊敬的张会长、各位校友、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首先应该申明我的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系84级的本科生,在华中科大度过了8年美好的年华,读了7年书,当了一年老师,92年才离开到北京,所以跟母校、跟各位校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二个身份,我老家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连湾村第六组,我们是地道的湖南老乡,所以回到了我老家,感到特别的亲切。今天的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怎么在上午这么有限的时间里给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让大家不虚此行,那么有时候我的讲话语速会快一点,有些内容也不能往下展开,这是需要给大家说明的。今天我想重点围绕两个大的问题来讲。

第一个问题,究竟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怎么样、怎么演化?以及未来形势怎么看、怎么演化?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企业及企业家,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办?

第一个大问题——形势。未来的形势,这个形势确实很微妙,我想这里重点就形势给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大的调整甚至危机。第二个问题,是未来国际经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演化趋势。第三是我们国内的短中长期的大的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第一大部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第二个大问题,企业和我们个人怎么办?这就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板块投资,包括选择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还有企业怎么来综合性地应对等等。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形势。

形势的第一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要发生一些事。一个可能要发生的事,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人奇怪了,不是刚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吗?刚爆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我们的银行还没有破产,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3年,为什么?给大家分析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跟大家说起,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这里面的利息支出压力就非常大,光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的到来。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们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有军队,把枪杆子往这里一放,谁说政府破产?政府就不破产了。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钱来自于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前一个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带来的危机因时间关系不展开。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的原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他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中国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3年,因为2013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那么他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么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的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他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泡沫破灭之后的政绩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否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一般来说,新的领导上台,在前面三五个月,出于政治上考虑,都要继承发扬肯定慎重,而在三五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步暴露前一任的一些问题,显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一个企业换个新的董事长,也都如此。所以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可能是2013年,最可能是2013年7、8月份(下半年)。

第四个原因,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下去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08、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他们算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同时十二五期间前后,可能还会爆发一场社会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能同时引发社会问题,目前,积聚下来的多种社会矛盾激化或爆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关于第一大问题的第二点——社会危机

我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我们社会生病了,生病的表现是热。

第一个热,公务员热。全世界最难考的就是中国公务员,考大学,两三个人中考一个,考博士,一二十个人中也可以考一个。但是考中国公务员,几千个人中才考的上一个。为什么大家削尖脑袋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有钱有权有势有保障,因为我们中国政府已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权力,控制了越来越多的资产,土地是中国政府的,各种矿产是政府的,征税的权利是政府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也是政府的,很多重要的行业垄断也是在政府手里,中国政府太牛了,大家都想当公务员。公务员热反应的是改革在倒退。

第二个热,国企热、央企热、国进民退。目前一年央企的收入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五百强的总和,我国国有企业央企凭借着垄断特权,比如垄断土地资源,垄断信贷资源,垄断定价,获得超额利润,这反映了我们改革在倒退。

第三个热,房地产热。全民皆房地产,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现在都搞房地产,海尔、海信、TCL、雅戈尔、罗蒙、鄂尔多斯所有这些优秀的私营经济企业都在搞房地产开发,有些企业房地产在其内部的占比是70-80%以上,我问过国内的一些董事长和总经理,我说,你为什么要搞房地产开发呢,你实业不是做得挺好的吗?还挺大的吗?然后他反问,他说我为什么不搞房地产开发呢?搞房地产开发是我搞实业的回报的数倍以上,我不搞我傻呀,这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那么那些中小企业呢?那他就炒房,他直接搞开发没实力,那么他产业空心化,实业不做了,炒房从温州炒到杭州,从杭州炒到上海,从上海炒到北京,从北京炒到三亚。然后有实力的一些个体呢,买房子,一个人买几十套。而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呢?他们谈房子,只要一见面就谈房子,只要有人见到我,就问,李老师,你说那个房价是涨还是要跌?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全民皆房地产。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生病了。

第四个热,投机热,不是炒房就是炒股,不是炒股就是炒房,不炒房就炒农产品,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现在炒资金,放高利贷,炒风盛行,投机盛行,这说明什么?说明生病了。

第五个热,移民热。当官要当上裸官,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家纷纷要移民。这就是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真实性。

关于社会问题的第二个视角

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老百姓对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方面。

贫富差距是怎么拉大的?

第一个渠道,税收,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加强了征税,优先是保障国税,我们政府的税收年年保持20%-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两倍三倍于GDP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我们很多政府就把这个作为政绩津津乐道,我们的GDP可能有点水分,但是财政收入可是真金白银。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政府与民争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早早就该减税了,财税收入差距拉大不仅是各阶层的差距拉大,还有政府与企业、民众的收入差距拉大。现在政府控制的财富太多了。

第二个渠道,投融资的倾斜,在这次反危机的过程中,4万亿的投资,超天量的信贷投放,投到哪里去?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大的创业者拿到的比例比较低,就造成了财富、尤其是财产与收入的进一步拉大。

第三个渠道,垄断行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电信、电力、石油、石化、金融,垄断行业凭借垄断特权获得超额利润,有的垄断行业的收入是我们一般竞争性行业收入的十几倍。

第四个渠道,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我们有两种土地所有制。一个是城市国有,一个是农村集体所有。农村集体所有呢,这是宪法规定的,他实际上是个假的,所以当土地用作农业生产用途的时候,他才是集体所有,只要这个土地要变现,要搞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产生大量的土地增值税,但广大农村农民集体只能拿到10-20%,70-80%被各级政府、开发商拿走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城乡贫富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我们中国农民总是比较穷呢,在西方国家农民只要有土地,那他一定是中产阶级。

检验我们是否真心实意解决,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解决两件事:第一,给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第二,允不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前者是农民最大的经济利益,后者是农民最大的政治利益。但这两个,我们是不敢的。如果我们把土地所有权给了农民,或农民集体,我们政府的土地财政就轰然倒塌,地方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没有了。所以,就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

第五个渠道,高房价造成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高房价是收入再分配的一个机制和平台。我们有些老百姓一辈子积累了很多钱,想改善住房条件,高房价把祖宗三代积累的钱一扫而空,把中产阶级一下子打回原形去,那钱到哪里去了呢?到各级政府、银行、开发商那儿去了。

第六个渠道,中国的股市,按吴敬琏说的是,连赌场都不如的地方。那么在股市上,中国股市谁挣钱?信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的那一方是挣钱的。谁掌握信息呢?上市公司、证监会、基金公司的高管。至于那些不掌握信息的广大的散户要挣钱是不正常的,不挣钱是正常的,80-90%都是赔钱的。所以股市也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平台。

除了以上六点之外,我们老百姓手里还有钱,他们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通货膨胀让这些钱实际在贬值。通货膨胀的实质是通货过剩,那么发钞的权利在政府手上,多印钞票的过程也就是让你的票子变毛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财富的重新再分配。贫富差距怎么拉大,通过这些渠道把他拉大的!有一次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说,2000年前后,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现在一个月3800块钱,现在的3800块钱的购买力还不如当初两千块钱,因为通货膨胀。

不仅如此,在2000年前后没有新三座大山: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现在新三座大山压上来了,使得我3800块钱的可支配比重大幅下降,所以请问李老师,我的生活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他说的是事实。

但是这十年我国经济确实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发展,这就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对现在社会不满,有些人一上网,内容都不看,只看到标题就骂娘,他为什么骂娘?他有情绪了,觉得社会不公,所以为什么要爆发一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引发社会危机,那么这个危机也有可能与经济危机相伴随爆发。

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点,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

从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刚刚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正在爆发的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是负债累累,他之所以不想在利比亚陷入太深,就是因为没钱,小布什给奥巴马留下的是一个财政的烂摊子,打仗是要钱的。前不久,两党通过了关于提高国债上限至14.3万亿的法案,但是美国一年的GDP就14.6万亿美元,如果一旦超过GDP的值,就意味着以后一年辛辛苦苦所得的收入还不够偿还利息,这只是国债,美国还有其他很多债,比如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其早就破产了,之所以不破产,因为他是世界上的霸主,可以利用他的美元霸权剥削全世界人民。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

第三个问题就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美国政府特别在乎就业与失业,因为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中国政府最在乎的是GDP和土地及财政收入,也就是自己的政绩和自己的收入。

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总在谈的欧债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因为他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整个欧洲人口老年化还有整个福利社会,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而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所以日本经济未来也不乐观。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这就是当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要状况,从这些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后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为什么还没有结束?首先过去一两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

其次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共五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共12年;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出口极大的压力,外需不足。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四点,国际的资源环境的危机。

现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总体是偏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重要的都与中国有关,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其他工业化国家跟我国相比,中国占主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五点,中美争霸带来的国际文明冲突的危机。

中美争霸10年前就开始,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排在第五、六名,而美国要压制中国,就开始制造事端,如南海撞机事件,轰炸驻南大使馆事件,但是拉登的出现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让美国集中力量对付拉登,现在拉登走了,美国开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中国,所以近年来开始在我们周围搞军事演习、发动战争,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越南等问题。美国开始利用贸易竞争、支持反中国的各种势力、反中国产品倾销等等全方位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就是维护其霸权,打击一切对手。为打击苏联,分化瓦解苏联,为打击欧元,美国制造科索沃事件,为打击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出现泡沫,使日本经济长期不振,为打击亚洲四小龙,索罗斯制造金融危机。

现在轮到中国,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近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排到第二,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10年、15年超过美国,这肯定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现在就看中国能否具备比前面那些国家更强的抗压能力了,如果没有,那么结局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比较险恶的国际发展环境,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谁叫你整天追求GDP、打肿脸充胖子呢?整天都忙于要实现赶超发展、弯道超车、超强规发展、三年大变样等目标,实际上,我们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别人却要你承担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压力。

第二个大问题——国际经济的展望。

国际经济的展望在这里主要强调六个要点。

这六个要点在两年前的数次研讨会中我反复地强调过,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当时的预测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中包括对九一一事件爆发后美国经济走势的预测,我当时就说看美国怎么来应对九一一事件,当时美国有两种方法可选,第一种方法是美国当局宽宏大量,如采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美国经济将会继续繁荣。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大规模的报复,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经济将从此走向衰落。事实上美国采用大规模的报复来处理此次事件,果不其然,美国经济在接下来的时间伤痕累累,元气大伤,表明我当时的预测是正确的。另外一个是对四万亿的投资政策出台后的预测,我当时就说过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刺激的效果最多能持续一年多,在2009年初的时候我预测2010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会往下走,当时中国经济处于V加U形,而是2010下半年刚好处于经济的拐点,事实证明在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确实往下走。我现在要说是2013年要爆发经济社会危机,大家可以检验我说的对不对。在两年以前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六句话也可以说是六个要点在这里我还是坚持。

第一点是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这是两年前说的第一句话,现在看来事实如此,至于原因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此不再多说。

第二点是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然后在2010年出现了反弹,虽然在2011年也有所反弹,但还没回复到反弹前的水平,国际贸易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是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搞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当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点是美元从中长期来看还要贬值。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从现在来看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那么美国会采取那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第四点是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第五点是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加速成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第六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的支出多了,收入少了,这就导致国家发债券,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范围就引发债务危机。

从这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在未来两三年即“十二五”的前中期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这六个大的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第一部分的的第三个问题是国内形势展望。

国内形势的展望我还是坚持我两年前的观点,简单归结为三句话:短期乐观(2010年底前到2011年初);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3以后)。去年快速反弹后现在还处于下降通道,以后再慢慢走上去。下面分别来为大家说说短期、中期、长期。

首先来说下短期。

这里的短期我主要以2011年为研究对象,2011年总的形势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第二句话是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第三句话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指标当中:

第一个指标是GDP。2011年的GDP增长保持在9-9.5%之间;

第二个指标是通货膨胀率。2011年初制定了4%的目标,但目前年内保持在5%以内都难,通胀压力较大。通胀压力大的原因有:一是钞票印得太多,二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三是成本推动,四是与土地有关的三大产品价格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五是投机氛围浓厚;

第三个指标是财政金融的系统风险。最主要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第四个指标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人民币内在的升值压力和美国给的外部压力;

第五个指标是就业的压力较大。就业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众多中小企业破产和产业升级。

接下来说说中期。

中期总的表现也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

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

第三、经济将维持这种状态至少2-3年。

中期具体的表现为经济处于U的下降阶段和底部通道,与刚刚经历的V形反弹不同的是:

一、底部低位不同。底部的高低不同,在V形反弹的低点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1%。U形的低点要分情况来考虑,一种情况是不出现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底部的经济增速为8%左右。另一种情况是发生经济危机,那就另当别论,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

二、底部持续时间不同。V型持续的时间短,而U型的持续时间长,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接受经济增速保持较低的一种局面,必须要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将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去。

三、复杂性不同。V形阶段的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保增长。U形阶段的目标要复杂的多,主要包括稳发展、治通胀、调结构、保民生。

最后来看下长期。

长期是指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可用三句话来归纳:

一、长期总体乐观;

二、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

三、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两三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计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至于中国经济在长期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的发展原因如下:

一、外需有一部分永久的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部分出口减少。

二、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内需的扩大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的压制,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因为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一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异常地强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人民群众反对,自从郎顾之争后,许多老百姓把目前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都归罪于改革,造成老百姓对改革有一定的抵抗情绪,老百姓对改革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其实当前的分配不公、贪污横行的现状不是由于改革造成的,而是由于改革不完全、不彻底的后遗症。这种现状就象一个人生病了,不是积极地治疗,而是置之不理,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应对,导致病情越来越重。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改革了,在一些重大问题改革上能拖就拖、能躲就躲。以前国家还设有体制改革委会,但现在已被撤掉,被并入到发改委的体改司,事实上国家发改委是最需要改革的一个对象,现在却让他去制定改革的政策,这不是现代版的与虎谋皮吗?他的改革就是一个目的,加强自己的权利。政府表面上现在对老百姓让出利益,如减免农业税等,但实际上还是时刻都在张开着那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民众的利益。高层也不是不懂改革的重要性,只是暂时没有理清其中的关系,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达成。

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是较长,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使用的很多设施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因此我们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建设的情况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四、土地财政当做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为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所以说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空间缩小。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

六、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年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么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么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益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会渐渐放缓,2015左右将会降到点7%左右,2020年将降到在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国为什么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呢?为什么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原因有三:

一、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肆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就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二、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肆发展,过去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球境五位一体的改革。

三、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肆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大的升级空间。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对于投资者要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未来经济的宏观走势。做到顺势而为,抓住大机会。

二、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包括物价、房价、利率、汇率等,因为价格意味着成本,成本影响收益。

三、投资板块的选择。板块包括行业板块和区域板块,选对板块至关重要。

四、项目的选择。同一板块内的公司也良莠不齐,我们就选择质地优良的公司做为投资标的。

五、投资策略的选择。即投资结构优化组合。

六、投资方式的选择。

前面我讲的都是困难和危机,下面我再讲几个我们所面临的新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不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且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呈产业链形势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转移的新机遇,而且国际产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重组,现在我们可以借机进入国外的一些高端技术产业企业重组兼并,实现自身技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三、消费结构升级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住房、汽车未来还有较大的空间,教育、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医疗保健等消费结构升级还在进行中,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

四、我国的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国涉足重化工业提供一定机遇。重化工业即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在未来10年内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五、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是47.5%,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处于30%—70%时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期,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六、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七、国家为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关于挑战,我前面讲了五个危机,在这里我还要补充的一点是高成本时代对我们企业所带来的挑战。以前我们的企业利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前高成本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高成本。土地越来越稀缺;

二、房价高成本。房价高意味着商务和生活成本高;

三、原材料高成本;

四、能源成本在上升,煤碳、石油、天燃气开采成本在上升;

五、环保高成本;

六、人才高成本;

七、普通劳动力高成本,民工工资提高;

八、资金成本在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借贷年息最高达到180%;

九、物流高成本;

十、知识高成本;

十一、交易高成本。

这一系列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只有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附加值,三是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第一、三种方法可行性不大,最主要的还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拓蓝海。

下面讲下第二大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未来投资板块的选择。

因为时间关系,我简短就投资板块的选择和投资方式的选择两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未来投资板块的选择: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行业当前部分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从全球总体来看,新能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新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耗比例不足10%,传统的化石能源占90.2%,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二、节能环保产业。低能耗产品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节能意识的增强倒逼企业注重产品的能耗。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升级、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产业正迎来第二次产业发展的春天。

四、绿色制造业。绿色产业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其主要特点是低碳节能。

五、文化传媒业。包括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必然会对教育文化产业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

六、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

七、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八、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等。

投资方式的选择:

一、银行储蓄,负利率时代不划算;

二、买美元,美元处于贬值,风险大,非专业人士须小心;

三、炒股,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国内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也须谨慎;

四、炒房,现在基本也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况,房价有下跌风险。关键是它是不是真想让房价跌,当然我们政府现在不能让房价大跌,大跌那是经济危机,所以,现在一方面不让它涨,另一方面不让它大跌,维持某种平衡,那什么时候大跌呢?这个取决于开发商的抵抗能力,本人曾经搞过房地产,也当过项目经理。我们知道开发商是绝对不会积极主动降价的,它之所以降一定是因为它顶不住了才降。

最近我问过一些大小开发商,大的开发商说面临一些困难,小的开发商说已经顶不住了,我就使用激将法,说不至于吧,你们赚了那么多钱,顶个两三年没问题。他们说,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四大资金来源——销售回款减少、信贷资金从紧、资本市场资金被断、最近信托融资被卡,实际上四大资金来源都出了问题,而支出是刚性的。虽然前几年赚了很多钱,但同时又买了很多地,投了很多项目,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链越来越紧。在三五个月的短期内东拼西凑还能支撑,时间长了,如果政策继续从紧,那资金链就要断了,就撑不住了,准备要降价了,其实一些楼盘已经开始降价了。那些大的开发商还能撑一段时间,再持续下去,一样也会支撑不住。

那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那就要大跌,从那里来回到那里去,就像美国、日本、迪拜房地产泡沫破灭一样,跌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都是有可能。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那我们的房价差不多就维持目前的涨跌幅度有限,维持几年,跌百分之10-20%左右就差不多了。

为什么也有可能房价不会大跌?因为四大利益集团不希望房价下跌,首先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从高房价获得了GDP、财政收入、政绩工程等一系列好处。第二是银行,银行从高房价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好处,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的盈利在世界上表现最好。第三是开发商,开发商从房价上涨中获得暴利。现在很多的舆论把房价上涨的主要责任都归咎于开发商,当然他们有一定的责任,但绝对不是主要责任,真正的开发商是政府。第四是广大的已经买了房子的投资者和低价位买房者或者福利分房的。以前几十万买的房,现在变成了几百万,偷着乐。最近北京的一些房地产商要降价,那些刚买了房的投资者不干了,要维权,要补偿,所以开发商也左右为难。涨价也不是,降价也不是。当然,也有希望房地产下跌的力量,广大的年轻的群体,他们是弱势群体,现在买不起房。

现在社会分为三十五岁以上和三十五岁以下的两大阶层,三十五岁以上的要么分到了福利房,要么30岁左右结婚买房,被迫当了房奴,现在房价翻了好几倍,发了。三十五岁以下的人没有赶上福利分房,结婚的时候想买房,房价上涨了,只能望房兴叹。目前房价问题处于这么一个焦灼的状态,总而言之,要是借着买房子搞投机和投资要小心一点。

第五种选择就是投资各种大宗商品,像黄金、白银、翡翠、玉石、农产品、矿产品、石油、稀土等跟资源有关的商品,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时期比较好的替代投资品种,它们是比较抗通胀的,所以最近几年通货膨胀时期它们的价格必然节节上升。通货膨胀的拐点可能就快到来了,投资这些东西关键在于观察中国和整个全球通货膨胀的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可以投资,虽然短期也会有波动,但不足以改变上升的趋势,如果拐点到来,那投资这些品种就要小心了。

第六种选择是教育健康的投资。这种投资是前六种最好的,但也是最不被大家重视的,因为没有会计科目来反映它的投资回报率,不知道它值多少钱。今天各位听我的课,实际上是有回报率的,但是值一百块钱还是两百块钱就搞不清了。比如你炒股赚了200块钱,请客吃饭,是实实在在看得见。今天加强一下锻炼,看一下病,可能让你长寿几个月你也不知道,不重视,实际上这个投资回报率很高。所以这是最好的投资,学习、健康、综合投资回报率很高。

除了以上六种投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投资,比如新的金融工具,PE、VC、各种非主流的投资,邮票、字画、古董、黑茶等等。

中国经济危机不会爆发

中国经济虽然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但也不能因此做出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陷入危机,有很多特殊的中国国情因素不能不考虑。

首先,中国政府用政策手段推动的结构调整,相比于完全靠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的结构调整,可能会让经济周期性波动缩短,甚至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实践证明,一些大的结构调整,不是市场所能解决的。如经济总量的平衡,这是市场无法解决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控,如果完全靠“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其结果只能是来回的周期震荡和频繁的经济危机。还有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消费与积累,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等大的结构调整方面,如果希望在短时期内以比较小的代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目标,完全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通过市场自发配置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非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但这将是一个非常慢长而痛苦的过程,要经过多次大的危机而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实现。中国是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折腾,也负担不起这沉重的代价。实践也证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如果单纯靠“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结构,则必然会出现经济大萧条。所幸的是,中国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经验和智慧都在积累和增强,这是判断中国经济走势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由于农民工具有“两栖”特征,既是农民,同时也是城填居民。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因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大军,他们不具有真正失业的性质,因为农民返回农村,依然可以靠从事农业生产而生存。这就导致中国经济对于失业的敏感性不强,危机感也不强,社会就业的压力也不会像城市居民失业造成那样大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避免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回旋的余地。这也是中国农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非常巨大。比如技术升级和创新的空间、消费需求的空间、产业调整的空间都很大,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增长减速并不意味着经济危机的全面暴发。

当然,当前中国经济的隐患在于房地产调控是否能实现预期目标,其泡沫将以怎样的方式和时机刺破,金融机构的风险是否在可控的范围内,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结构调整而形成的不良金融资产,是否在适当的比例之内,特别是目前银行业的资产不良率是否是真实的反映,如果银行的不良率被以贷新还旧的方式所掩盖,爆发经济危机则成为必然。假如这两大隐患被清除,中国经济就能保持健康的高速发展。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掌握经济学并不能把握经济的命脉。我们不能迷信经济学,更不能靠经济学的概念去治理一个国家的经济,更何况经济是动态的、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情紧密相关。对那些所谓的市场派经济学家们宣扬的完全市场化,主张完全由市场自动调解经济的波动,否定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的言论,应保持高度警惕。

李佐军两年前预言应验纯属巧合 中国不会爆发经济危机_李佐军两年前预言_股城网

迅雷云播看片新体验:随时随地快速云播放 软件, iPhone软件新闻_WeiPhone威锋网

 

迅雷云播看片新体验:随时随地快速云播放

PostTime:2013-07-02 迅迅雷云播在iPhone和iPad上叫“迅雷云”,BT种子、种子视频直接在线播放,零等待,云端转码。

以下为文章全文:

迅雷云播在视频观看方面有着不错的体验。迅雷云播在iPhone和iPad上叫“迅雷云”,在安卓手机上叫“迅雷离线”。笔者体验了iPhone上的“迅雷云”,BT种子、种子视频直接在线播放,零等待,云端转码,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看大片!

同步PC资源,随时随地看

登陆“迅雷云”的界面,在下面的导航栏有三个图标:“迅雷云“、”本地空间“、”更多“,其中“迅雷云”打通了迅雷离线和PC版的迅雷云播资源。迅雷云播看过的视频,以及迅雷会员离线空间都会同步到手机记录中,就可以在“迅雷云”中找到。这点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看片习惯,经常在电脑上一部片子没看完,希望出门后用手机,或躺在床上用pad继续看。迅雷云就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多种方式找资源,秒速播放

迅雷离线的查找资源功能也非常强大,有输入网址链接、关键字搜索、站点推荐等3种查找视频的方式。

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网址链接,也可以输入关键字查找想看的视频,而站点推荐则有热门电影、热门剧集、热门动漫、软件应用、手机游戏的推荐,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站点。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可立即云播放想看的内容,无需等待,不用下载。

迅雷云播看片新体验:随时随地快速云播放 软件, iPhone软件新闻_WeiPhone威锋网

欧·亨利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亨利[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廉·西德尼·波特
William Sydney Porter


1910年的欧·亨利

出生
1862年9月11日(1862-09-11)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

逝世
1910年6月5日 (47歲)
美国纽约

職業
小说家

國籍
US flag 46 stars.svg美国

創作時期
1899年~1910年

代表作
警察与赞美诗》、《都市报道》、《麦琪的礼物》、《四百万》、《最后一叶》、《命运之路》、《“真凶”》、《似戏非戏》、《白菜与国王》,等等

受影響於
[展开

马克·吐温居伊·德·莫泊桑

施影响于
[展开

林·拉德纳

欧·亨利英语: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时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小说家。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

目录

[隐藏

早年生活[编辑]

南方生活[编辑]

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idney Porter,1898年他改名为 William Sydney Porter)于1862年9月11日生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他的父亲名叫阿尔格农·西德尼·波特(Algernon Sidney Porter ,1825年-1888年),是个医生,酗酒,生活无节制。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名叫玛丽·简·维吉尼亚·斯维姆·波特(Mary Jane Virginia Swaim Porter,1833年-1865年 )。他的父母于1858年4月20日结婚。1865年,欧·亨利3岁时,威廉·波特的母亲因结核病而去世。这一年,他和他的父亲搬到他的祖母家里居住。他与兄弟被送往堂亲所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他后来由他的祖母和姑姑(Evelina Maria Porter)抚养长大,姑姑啟發了他對文學的喜愛。年幼的欧·亨利很爱读书,他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

1876年,他从姑姑的私立学校毕业。然后他就进入高中读书,但是在1877年被迫輟学,到叔叔的药房里当学徒。这份工作让他觉得既伤自尊又无聊,但他却先后干了五年(他后来在监狱里当的就是药剂师,而“欧·亨利”这个笔名也与药剂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少年时的欧·亨利喜欢画画,且颇具天分,他年少时便一心想当画家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男子学校就曾经表示,只要欧·亨利为其作画,学费和膳食费可免,但被他谢绝,因为欧·亨利的校服费和书本费仍无着落。南方生活对欧亨利的影响很大,比如短篇小说《都市生活》就是讲的南方的故事,而且欧·亨利40岁移居纽约后也染上了他父亲酗酒的恶习。

年轻的威廉·波特在奥斯汀举竹伞

从南方到西部[编辑]

1882年3月,格林斯伯勒的詹姆斯·K.霍尔(James K. Hall)医生见他身体不好,便带他到得克萨斯州拉萨尔县的一个牧羊场做客。他希望能够使一直在咳嗽的身体康复。医生去那儿是为了看望自己的儿子。欧·亨利一去便喜欢上了西部牧场的生活,在那儿一住就是两年。在那儿,他有事帮忙做牧羊人、厨师、婴儿看护员。在那儿,他向一些移民学了一段时间的西班牙语德语西班牙语在他后来逃亡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流浪到了讲西班牙语洪都拉斯)。

1884年,他和带他到拉萨尔县的医生的儿子理查德·霍尔(Richard Hall)来到了奥斯汀,住在一位同乡的家里,并在奥斯汀找到了工作。欧·亨利在那儿当过歌手戏剧演员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出纳員等,他的幽默细胞逐渐显露了出来,他很逗人喜爱,拿的工资也较高,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西部生活激发了他的幽默细胞,而且成为他后来的短篇小说的重要素材。他笔下对美国西部明显显露出好感,把他们写得善良、纯朴、勤劳、能干、勇敢、富于同情心,特别是重朋友义气。这些小说也很夸张幽默,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写西部的小说往往都是喜剧性小说和类似滑稽剧的小说。他在21岁这一年改变了志向,立志成为作家。

第一次结婚[编辑]

1885年,他认识了17岁的姑娘阿索尔·埃斯蒂斯(Athol Estes),当时她还在中学念书。欧·亨利当时是吉他手和曼多林琴师。欧·亨利追求了她两年。1887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尔·埃斯蒂斯才念完中学的那天晚上,她瞒着父母,与欧·亨利双双跑到奥斯汀的一位牧师家结婚,请他证婚。这位牧师虽没料到两位年轻人夜里跑来结婚,但见他们已经成人,便顺水推舟,给他们证了婚。婚后,阿索尔·埃斯蒂斯改名为阿索尔·波特(Athol Porter)。姑娘的母亲本希望她嫁个有钱人,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竟数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师。不过,这一次婚姻只持续了10年。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创作生涯[编辑]

创作生涯的开始[编辑]

欧·亨利与妻子生活得很美满。新婚妻子鼓励欧·亨利写作,于是他结婚那一年就在《底特律自由报刊与真实》上发表作品。欧·亨利成名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一心想当画家。到21岁,改变了主意,想想还是写作好。”所以说,1887年欧·亨利发表作品,并非完全是受妻子的鼓动,其实早已存在内因。

1888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但在襁褓中便夭亡。

19世纪90年代初期,欧·亨利一家的合影

1889年,他们生了女儿玛格丽特·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

1891年,他在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当出纳员。他干这个工作心不在焉。不止一个顾客反映,别人以为他是在埋头算钱,其实就是在作画(他虽然立志当作家,但并没有放弃当画家的梦想)。这份工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一笔通知放款》、《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等短篇小说裡写的都是西部的银行裡发生的故事。

三十几岁,入狱前的欧·亨利

逃亡[编辑]

1894年,欧·亨利花250美元买下了奥斯汀的一家周刊,将它更名为《滚石》(也可以说他创办了《滚石》杂志),使它成为一份幽默杂志。他既当编辑又当出版商,自己写文章,自己作画。也是1894年10月,联邦银行检查员发现欧·亨利的账目有问题,他只好辞职。这个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在《一笔通知放款》、《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等短篇小说里写的都是联邦银行检查员来查账,但账目里有问题。

编辑《滚石》一年后的1895年4月,它完全失败了,于是他将这份杂志物归了原主。接着,他们搬到了休斯顿,欧·亨利转到《休斯顿邮报》当记者专栏作家,每个星期的工资仅为15美元,大约为两个年轻售货员的收入。

1896年2月,他受到了盗用公款的起诉,被传受审并被暂时关押。他的岳父将他保释出狱。本来他的案情并不严重,但他在传讯的前一天,1896年7月7日,逃到了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然后又逃到了洪都拉斯。他在特古西加尔巴的旅馆里呆了好几个月。他早年间学的西班牙语帮了他大忙,他在洪都拉斯开始写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Cabbages and Kings

害欧·亨利入狱的第一国民银行,在奥斯汀

1897年2月,他获悉身患结核病的妻子病危,便赶回了奥斯汀。他回国后旋即被捕,但又很快再次被岳父保释出狱。7月25日,他的妻子阿索尔·波特(Athol Porter)死于结核病。

监狱生涯[编辑]

1898年2月,他被判有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3月25日,他开始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联邦监狱服刑。服刑期间,欧·亨利因为一技之长而当上了监狱的药剂师。也是在服刑期间,为了维持女儿和自己的生活,以及供女儿上学,他开始认真写作短篇小说。他之所以选择短篇小说,是因为短篇小说的写作时间不长,发表的地方也很多,可以很快拿到钱。这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从 William Sidney Porter 改为 William Sydney Poter,也许是逃亡的需要。他的女儿不知道他被判了刑,只知道“他在外地做生意”。她由外祖父母抚养,他们一家搬到了匹兹堡

1899年12月,他以“欧·亨利”为笔名在《麦克卢尔》杂志圣诞专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诞袜》(Whistling Dick's Christmas Stocking)。“欧·亨利”(O.Henry)是法国优秀的药剂师艾蒂安·欧西安·亨利(Etienne-Ossian Henry)的名字的节略。他把小说寄给他在新奥尔良的没有蹲监狱的朋友,他的朋友再转寄给杂志社,这样就没有人会怀疑真正的作者在监狱里了(用笔名也是为此目的)。此后,他的笔名开始为读者所关注。

纽约时代[编辑]

1901年,服刑3年零3个月后,欧·亨利因在狱中表现良好而提前获释。7月24日,他在匹兹堡与女儿团聚。

1902年,他移居纽约,成了职业作家,创作了上百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他是为了离杂志社和出版商更近一些才这样做的。尽管他没有忘记早年的欢乐,他却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他不辞辛劳的日夜写作,大量优秀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他这时的写作速度非常快,极少修改。他为此曾说过:“一篇小说一旦开了头,我就非得一口气写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写不下去。”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的发表,他名利双收,有时也受到记者的采访。可他不仅挥霍无度,而且赌博,染上了他父亲的恶习——酗酒。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损伤。

1904年,他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Cabbages and Kings),这是一部结构松散的政治讽刺小说,有时也被视作短篇小说集。

1906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出版,其中包括《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警察与赞美诗》、《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二十年后》和《带家具的房间》等名篇。欧·亨利这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以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了欧·亨利关心社会底层小人物,着重刻画微妙的感情的写作风格。与当时其他作家着重表现纽约等大城市的上层社会不同,欧·亨利一直着力于表现繁华都会里和西部乡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写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浪漫和冒险生活的追求。欧·亨利笔调幽默,善于使用双关语,而且小说的结尾都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内”,这就是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由于他写的都是平常生活,情节和文笔又吸引人,所以颇受欢迎。

第二段婚姻[编辑]

1907年,他跟早年时代的恋人莎拉·林德赛·科尔曼(Sarah Lindsey Coleman)结婚。他们是在欧·亨利一次回乡期间重逢的。然而这次婚姻并未给欧·亨利带来任何幸福,反而带来更多的不和与不快。

1908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他的经济状况也开始不好,为了缓解生活压力,他不得不以很快的速度创作小说来换取稿费,这也导致了他的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他经常一周六天喝酒、赌博,第七天花一天来写一篇短篇小说,再交给杂志发表。他一周就能发表一篇短篇小说。这一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城市之声》。这一年,欧·亨利创作并发表了了《最后一叶》,作品文字朴实,但感情浓郁,艺术性很高,给予人很大的感动,是他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整个世界都知道这篇小说

逝世[编辑]

1909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命运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里面显出了他深受悲观主义宿命论的影响,特别是短篇小说《命运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

1910年,他创作了也许是他最轻松幽默的作品《红毛酋长的赎金》,让人忍俊不禁。长年写作的劳累与无节制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婚姻的不幸,6月3日,他在写作他一生中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梦》时病倒了。6月5日,他死于肝硬化。《梦》是他最后一篇小说,未完,他原本想让它成为自己的转型之作(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结果未能如愿就病逝了。

他的葬礼在纽约举行,他被葬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1927年,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去世,与他合葬在一起。

评价与影响[编辑]

评价[编辑]

欧·亨利的一篇小说的插图

欧·亨利的小说最显著、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他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将某一方面着力描写。这些描写与主题是密切相关的,但并没有触及最重要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只用一两笔带过,读者难以看出他埋下的伏笔。到故事结尾处,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这时,读者再回想一下整个小说,会为欧·亨利的构思的精妙而拍案叫绝。他的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是独具匠心的,但并非挖空心思才想得出来的。

欧·亨利最为人所知的照片

欧·亨利的写作不以任何作家为楷模,但他受到了居伊·德·莫泊桑马克·吐温的影响。他常读莫泊桑的作品,“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受到莫泊桑的《项链》等小说的启发而形成的。他的幽默和夸张深受当时大量流行的幽默刊物的影响,其中幽默小说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就是马克·吐温。他创作时并不考虑什么创作的规矩,怎样想来就怎样写。然而,他的写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供读者消遣」。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还没有哪位评论家说过欧·亨利曾深受某某作家的影响,他的小说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为了供读者消遣,欧·亨利的小说常出现极度夸张,如他在短篇小说《都市生活》中形容一位黑人年龄之大时,竟说他“与金字塔的年岁一般大”。他把极度夸张运用得很得当,使作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欧·亨利又是有名的幽默大师,可以与马克·吐温媲美。他的小说经常令读者捧腹。他的幽默与消遣这个目的是分不开的。尽管欧·亨利写小说是一心想给读者消遣,他的小说却愿不全是喜剧性和滑稽剧性的小说。他也写悲剧,而且数量不少。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叶》就是悲剧性小说。欧·亨利也写爱情小说,但不是像别的作家那样为了歌颂爱情的永恒,他的这类小说总要出现读者意想不到的情况,令读者一笑,一叹,或是一惊。这些小说也能说明欧·亨利构思的巧妙、他的独创天才,但从中也能看出他为供读者消遣而写作的目的。

欧·亨利有很多的小说以纽约为背景。他不写纽约的繁华,至多只略带几笔。他笔下的纽约是个怪事层出不穷的大都市。当时有人说,纽约的社会基础是四百个上流人物,他们举足轻重,欧·亨利就在《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中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纽约是由四百万普通民众作基础的,他们是社会中最最重要的人。他主要写小人物,但偶尔也写大人物,但他们不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出现的,而是出现在滑稽剧性小说中。

欧·亨利的一本书的扉页

欧·亨利在1902年才移居纽约,对纽约人有褒有贬,但他笔下对美国西部人却表现出明显的好感,这大概与他长期生活在西部有关。他笔下的西部人都是忠厚淳朴、勤劳勇敢、聪明能干、重兄弟义气的人。在写西部人时,欧·亨利同样没有忘记让读者消遣,小说也多夸张与幽默,构思精巧,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欧·亨利在写作时并没有批判美国社会,也没有想到将人作阶级上的划分(因此阶级意识不强,也就在拒斥阶级理论的后现代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况且他的小说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在他的作品中,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坏。他的感情倾向、是非观念在小说中非常清楚。例如,他在《剪亮的灯盏》、《没说完的故事》等短篇小说中显示了他对低工资的女售货员的同情,但也不客气地勾画出了他们的虚荣心;他在《剪狼毛》中揭露了诈骗犯的勾当,但并不讳言许多上当受骗的人本身也居心不良,想占便宜;他的短篇小说《命运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表现出人摆脱不了命运控制的思想,悲观主义宿命论思想很深;《“真凶”》(The Guilty Party)告诫人们不要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欧·亨利以他自己的眼观观察生活,判别是非,他的作品表现了他观察到的生活和他的思想。

他的长篇小说虽然只有一部,而且结构松散得可以看做短篇小说集,但仍然很不错。一方面,它很幽默;另一方面,它的讽刺力度也很强,直指美国拉丁美洲的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统治。而且它和一些其他长篇小说开启了松散的长篇小说的先河,影响了很多作家。他的讽刺幽默林·拉德纳有着一定的影响。

《流浪儿》(1917年)刊登在扉页上的欧·亨利的照片

欧·亨利以其众多的作品,一起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而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家。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是与居伊·德·莫泊桑安东·契诃夫并称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批评[编辑]

有的外国评论家曾说过:“(欧·亨利的小说)不要真实性,没有道德意识,没有人生哲理。”——不过这种说法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也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写的浅薄;有人说:“在欧·亨利的所有小说中 ,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欧·亨利对自己的小说也不满意,一次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过:“我是个失败的人。我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老实说,我并不满意。我就害怕人们说我是什么‘名作家’。”

欧·亨利(和阿索尔、玛格丽特)一家在奥斯汀的故居,现为“欧·亨利博物馆”

去世后的影响[编辑]

1917年,他最后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流浪儿》(Waifs and Strays)出版了。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一年颁奖一次,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延续至今。每年五月,位於奥斯汀的「欧亨利博物馆」还会举办「世界双关语锦标赛」。

漢譯[编辑]

欧·亨利的小說有許多漢譯,影響最大的是1952年就開始譯介的王永年1950年代就從原文譯出《白菜与国王》等多篇在上海出版,1961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卷本《欧·亨利小說選》,1986年同社出版1卷本《欧·亨利小說選》,流傳很廣。

2002年,王永年譯完欧·亨利全部的小說,2003年付排。

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台《欧·亨利小说全集》,欧·亨利的小說作品終於完整介紹到漢語世界,全部呈現在漢語讀者面前。

在台灣,有徐進夫的2卷本《歐亨利短篇傑作選》等譯本。

欧·亨利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Antistub.svg

本条目需要擴充。(2007年9月26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The Last Leaf),又译作《起死回生的琼珊》、《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等,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创作于1907年的作品。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費曼为了使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蓮安获得生的希望,在一个夜晚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事。全文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特别是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故事大意[编辑]

小说描写患肺炎的穷画家蓮安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費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讲述完室友蓮安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从此患上肺炎,去世了。   

本文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費曼这个舍己为人,给他人希望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蓮安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变得开朗乐观;伟大的画家費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hiếc lá cuối cùng

Chiếc lá cuối cùng (tiếng Anh: The last leaf) là một trong những truyện ngắn hay nhất của nhà văn nổi tiếng người O. Henry. Truyện được biết đến nhiều nhất và ngày nay đã có nhiều nước đưa vào văn học nhà trường.

Tóm tắt nội dung[sửa]

Johnsy và Sue là hai họa sĩ trẻ sống trong một khu phố nghèo. Johnsy đang ốm nặng và có thể qua đời vì viêm phổi. Cô nhìn thấy những chiếc lá rơi từ một cây trường xuân bên ngoài cửa sổ căn phòng của mình. Cô nghĩ rằng khi chiếc lá cuối cùng rơi thì cô cũng sẽ chết. Trong khi đó Sue cố gắng ngăn bạn mình có những suy nghĩ như vậy.

Một nghệ sĩ già không thành đạt tên Behrman sống ở tầng dưới của Johnsy và Sue. Ông đã tuyên bố rằng ông sẽ vẽ một kiệt tác, mặc dù ông chưa bao giờ thử bắt đầu vẽ. Sue gặp ông và kể rằng bạn mình sắp chết vì viêm phổi và Johnsy luôn cho rằng khi chiếc lá cuối cùng rời khỏi cây trường xuân ngoài cửa sổ thì cô sẽ chết. Behrman cười nhạo ý tưởng ngốc nghếch này, nhưng, như ông tự cho rằng mình là người bảo vệ của hai nghệ sĩ trẻ, ông quyết định lên xem Johnsy và cây trường xuân.

Đêm hôm đó, có một cơn bão lớn và gió thổi, mưa đập vào cửa sổ. Sue đóng rèm cửa và nói với Johnsy đi ngủ, mặc dù chỉ còn có một chiếc lá trên cây. Johnsy không muốn đóng cửa nhưng Sue quyết làm vậy bởi cô không muốn Johnsy xem chiếc lá cuối cùng. Vào sáng hôm sau, Johnsy muốn nhìn thấy cây trường xuân để chắc rằng tất cả các lá đã rụng, nhưng trước sự ngạc nhiên của họ, vẫn còn lại một chiếc lá trên cây.

Dù ngạc nhiên khi chiếc lá vẫn còn đó, Johnsy chắc mẩm rằng nó sẽ rơi ngày hôm đó. Nhưng đến tận đêm và qua ngày hôm sau nó vẫn còn trên cành. Johnsy tin rằng chiếc lá còn lại để chứng tỏ sự nhẫn tâm của cô và cô có tội khi muốn chết. Cô lấy lại niềm khao khát sống và hồi phục nhanh chóng.

Vào buổi chiều, một bác sĩ nói chuyện với Sue. Bác sĩ kể rằng ông Behrman đã qua đời vì viêm phổi và không thể giúp gì được. Ông được đưa đến bệnh viện để có được sự thoải mái trong giờ phút cuối cùng. Một người gác cổng đã thấy ông quằn quại đau đớn, với đôi giày và quần áo ướt và lạnh như đá. Người gác cổng không thể xác định được ông đã ở đâu trong đêm giông bão đó, dù tìm thấy một chiếc đèn bão còn sáng, một chiếc thang đã bị chuyển khỏi chỗ, mấy chiếc bút lông vương vãi và một bảng pha màu xanh vàng trộn lẫn, "Và... nhìn ra cửa sổ kia, bạn, chỗ chiếc lá trường xuân cuối cùng ấy. Bạn không ngạc nhiên tại sao nó chẳng hề rung rinh hay di chuyển khi gió thổi? Ồ, bạn ơi, đấy là kiệt tác của bác Behrman... Bác vẽ nó vào cái đêm chiếc lá cuối cùng rơi".

Chuyển thể[sửa]

Truyện ngắn này đã được chuyển thể lên màn ảnh, thành một phần của phim O. Henry's Full House năm 1952 và một phim 24 phút do Giáo hội Các Thánh hữu Ngày sau của Chúa Giêsu Kitô sản xuất năm 1983 [1].

The Last Leaf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he Last Leaf"

Author
O. Henry

Country
United States

Language
English

Genre(s)
short story

Published in
The Trimmed Lamp and Other Stories

Publication date
1907

"The Last Leaf" is a short story by O. Henry. Set in Greenwich Village, it depicts characters and themes typical of O. Henry's works.

Contents

[hide

Plot[edit]

Johnsy has fallen ill and is dying of pneumonia. She watches the leaves fall from a vine outside the window of her room, and decides that when the last leaf drops, she too will die, While Sue tries to tell her to stop thinking like that.

An old, frustrated artist named Behrman lives below Johnsy and Sue. He has been claiming that he will paint a masterpiece, even though he has never even attempted to start. Sue goes to him, and tells him that her friend is dying of pneumonia, and that Johnsy claims that when the last leaf falls off of a wine outside her window, she will die. Behrman scoffs at this as foolishness, but—as he is protective of the two young artists—he decides to see Johnsy and the vine.

In the night, a very bad storm comes and wind is howling and rain is splattering against the window. Sue closes the curtains and tells Johnsy to go to sleep, even though there were still one leaf left on the vine. Johnsy protests but Sue insists on doing so because she doesn't want Johnsy to see the last leaf fall. In the morning, Johnsy wants to see the vine, to be sure that all the leaves are gone, but to their surprise, there is still one leaf left.

While Johnsy is surprised that it is still there, she insists it will fall that day. But it doesn't, nor does it fall through the night nor the next day. Johnsy believes that the leaf stayed there to show how wicked she was, and that she sinned in wanting to die. She regains her will to live, and makes a full recovery throughout the day.

In the afternoon, a doctor talks to Sue. The doctor says that Mr. Behrman has come down with pneumonia and, as there is nothing to be done for him, he is being taken to the hospital to be made comfortable in his final hours. A janitor had found him helpless with pain, and his shoes and clothing were wet and icy cold. The janitor couldn't figure out where he had been on that stormy night, though she had found a lantern that was still lit, a ladder that had been moved, some scattered brushes, and a palette with green and yellow colors mixed on it. "Look out the window, dear, at the last ivy leaf on the wall. Didn't you wonder why it never fluttered or moved when the wind blew? Ah, darling, it's Behrman's masterpiece - he painted it there the night that the last leaf fell.""

Adaptations[edit]

The story was adapted for the screen as part of O. Henry's Full House in 1952, and again in 1983 as a 24-minute film produced by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1]

最後の一葉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移動: 案内検索

曖昧さ回避
この項目では、文学作品について記述しています。太田裕美の楽曲については「最後の一葉 (太田裕美の曲)」をご覧ください。

ポータル 文学
ポータル 文学

最後の一葉」(さいごのいちよう/ひとは、原題:The Last Leaf)は、オー・ヘンリーの短編小説。最後の木の葉とも。小中学校の教科書にも採用されており、日本でも知名度が高い。

目次

[非表示

あらすじ[編集]

壁を這う(つた)の葉

ワシントン・スクエアの西側にある、芸術家が集まる古びたアパートに暮らす画家のジョンジー(ジョアンナ)と同じく画家のスー。貧しいながら暖かい生活を送っていた中、ある日ジョンジーは重い肺炎を患ってしまう。スーは、医者から「ジョンジーは生きる気力を失っている。このままでは彼女が助かる可能性は十のうち一」と告げられる。心身ともに疲れ切り、人生に半ば投げやりになっていたジョンジーは、窓の外に見える煉瓦の壁を這う、枯れかけたの葉[1]を数え、「あの葉がすべて落ちたら、自分も死ぬ」とスーに言い出すようになる。

彼女たちの階下に住む老画家のベアマンは、口ではいつか傑作を描いてみせると豪語しつつも久しく絵筆を握らず、酒を飲んでは他人を嘲笑う日々を過ごしていた。ジョンジーが「葉が落ちたら死ぬ」と思い込んでいることを伝え聞いたベアマンは「馬鹿げてる」と罵った。

その夜、一晩中激しい風雨が吹き荒れ、朝には蔦の葉は最後の一枚になっていた。その次の夜にも激しい風雨が吹きつけるが、しかし翌朝になっても最後の一枚となった葉が壁にとどまっているのを見て、ジョンジーは自分の思いを改め、生きる気力を取り戻す。

最後に残った葉はベアマンが嵐の中、煉瓦の壁に絵筆で描いたものだった。ジョンジーは奇跡的に全快を果たすが、ベアマンは肺炎になり、最後の一葉を描いた2日後に亡くなる。真相を悟ったスーは物語の締めくくりで、あの最後の一葉こそ、ベアマンがいつか描いてみせると言い続けていた傑作であったのだと評する。

解説[編集]

ある一面からは、この物語はベアマン老人の自己犠牲を描いた物語と解釈することができる。一方でこの物語は、芸術の世界にしがみつき、傑作をものにすべく高みを求め続けた老芸術家の生き様を、壁を這う老いた蔦に重ね合わせて描いた作品であると解釈される場合もある[2]

脚注[編集]

  1. ^ 日本語訳では木の葉と訳される場合もある。英語原文では“ivy leaf”(セイヨウキヅタ、あるいはつる植物の総称)となっている。Wikisource-logo.svg O. Henry: The Last Leaf (Henry) - ウィキソース
  2. ^ 木下高徳 「アメリカ文学編 O・ヘンリー作 最後の一葉」『世界文学の名作と主人公 総解説』 自由国民社〈総解説シリーズ〉、1994年10月31日、改訂版第1刷、158頁。ISBN 4-426-60606-3

罗曼·罗兰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曼·罗兰[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為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目录

[隐藏

生平[编辑]

1867年出生于法国中部,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他于188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史学系,不久来到罗马读研究生。从罗马回来后,在巴黎大学教艺术史,从此开始了写作,从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定居在日内瓦,他利用瑞士中立国环境,写出了一篇篇反战文章,他的立场受到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但他没有屈服。1915年,获得了該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结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这一决定。罗兰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兰与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宣称:“我不是布尔什维克,然而我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马克思主义雅各宾,他们正在从事宏伟的社会实验。”

1935年6月,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面。1937年9月,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罗兰重獲自由。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

创作[编辑]

  • 1898年开始发表作品。罗兰的初期创作活动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
  • 1904年到1912年,他创作了标志着它艺术和思想发展里程碑的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一个人的奋斗,来对抗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
  • 1923年到1933年,他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小说《母与子》。
诺贝尔文学奖[编辑]

罗兰獲诺贝尔文学奖的致詞摘句:“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出版著作[编辑]

作品的中譯[编辑]

  • 陳作樑/譯,《甘地》,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3年。
  • 賀之才/譯,《七月十四日》,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9年。
  • 賀之才/譯,《哀爾帝》,出版地不詳:世界書局,1947年。
  • 賀之才/譯,《理智之勝利》,上海:世界書局,1947年。
  • 賀之才/譯,《七月十四日》,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65年、1976年。
  • 傅雷/譯,《約翰‧克利斯朵夫》,上海:駱駝出版,1947年。
  • 傅雷/譯,《托爾斯泰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年。
  • 傅雷/譯,《約翰‧克利斯朵夫》,上海:平明出版,1953年。
  • 宗侃/譯,《貝多芬傳》,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
  • 季文/譯,《托爾斯泰傳》,台北市:鸚鵡譯粹社,1958年。
  • 台灣啟明書局編譯所/譯,《愛與死之角逐》,台北市:啟明書局,1958年。
  • 宗佛/譯,《貝多芬傳》,台北市:新興,1960年。
  • 品美/譯,《貝多芬傳》,台北市:天人,1964年。
  • 白華之/譯,《近代音樂家評傳》,台北市:樂友書房,1965年。
  • 米星如、謝頌羔/同譯,《甘地奮鬥史》,台北市:學生書局,1968年。
  • 陸琪/譯,《盧騷傳》,台北市:志文,1968年。
  • 莫野/譯,《巨人三傳》,台北市:文化,1970年初版。(往後幾年有幾次再版)
  • 傅雷/譯,《托爾斯泰傳》,台北市:台灣商務,1971年。
  • 白燁之/譯,《近代音樂家評傳》,台北市:樂友書局,1971年。
  • 馮作民/譯,《偉人藝術家的生涯》,台北市:世界文物供應社,1972年。
  • 何雲/譯,《貝多芬傳》,台北市:西南,1975年。
  • 張太明/新譯,《克利斯多夫》,台北市:正文,1976年。
  • 何君麗、執謙/同譯,《米勒傳》,台北縣新莊鎮:田原,1976年。
  • 偉文圖書出版社/譯,《樂聖‧貝多芬》,台北市:偉文,1979年。
  • 喜美出版社/輯,《約翰克利斯朵夫》,台北市:喜樂,1980年。
  • 陳實、黃秋耘/譯,《搏鬥》,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80年。
  • 冷杉、代紅/譯,《羅曼羅蘭音樂散文集》,北京市:中國文聯出版社,1983年。
  • 吳達志/譯,《米萊傳》,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 遠景編輯部/編,《約翰‧克利斯朵夫》,台北市:遠景,1986年第3版。
  • 劉震田/譯,《托爾斯泰:上帝的眼睛》,台北市:北辰,1987年。
  • 鄭清茂/編譯,《愛情與生活》,台北市:純文學,1988年。
  • 傅雷/譯,《彌蓋朗琪羅傳》,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4年。
  • 陳原/譯,《柏遼茲:十九世紀的音樂”鬼才”》,香港:三聯,1994年。
  • 陳原/譯,《柏遼茲:十九世紀的音樂”鬼才”》,北京市:三聯,1998年。
  • 傅雷/譯,《貝多芬傳》,台北市:世界文物,1996年。
  • 傅雷/譯,《巨人三傳》,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1998年。
  • 夏伯銘/譯,《莫斯科日記》,台北市:台灣商務,1998年。
  • 傅雷/譯,《名人傳》,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00年。
  • 雲路/編著,《用戀愛的心情面對人生:羅曼羅蘭的生活美學》,基隆市:亞細亞出版,2000年。
  • 諾貝爾文學編譯委員會/譯,《荊棘叢中花盛開:羅曼羅蘭作品選》,台北市:環華館,2001年。
  • 不著譯者,《甜蜜的滋味》,台北縣汐止市:晨曦出版,2001年。
  • 陳慧玲/譯,《約翰克利斯朵夫》,台南市:新世紀,2001年。
  • 梁宗岱/譯,《歌德與貝多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
  • 袁俊生/譯,《莫斯科日記》,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
  • 梁祥美/譯,《約翰‧克利斯多夫》,台北市:志文,2004年。
  • 金鏗然/譯,《內心旅程》,上海市:上海遠東,2004年。
  • 冷杉、楊立新/譯,《米勒傳》,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 袁俊生、汪秀華/譯,《約翰‧克里斯朵夫》,台北市:商周出版,2006年。
  • 羅曼羅蘭/原著,連城紀彥/編譯,《用戀愛的心情面對人生》,台北市:今天出版,2006年。
  • 陳筱卿/譯,《三大師傳》,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8年。
  • 曲英姿/譯,《世界上最美麗的80道風景》,北京市:機械工業,2009年。

羅曼羅蘭的傳記[编辑]

  • 威爾遜等人/著,哥倫/譯,《羅曼羅蘭傳》,台北市:正文,1968年再版。
  • 林致平/譯,《羅曼羅蘭生平及其代表作》,台北市:五洲,1964年初版、1976年再版。
  • 威爾遜‧羅蘭/著,文祥書局編輯部/譯,《羅曼羅蘭傳》,台南市:祥一出版,1992年。
  • 錢林森/編譯,《羅曼‧羅蘭自傳》,南京市: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

與羅曼‧羅蘭有關的著作及研究[编辑]

  • 林鬱/主編,《羅曼‧羅蘭格言集》,台北市:智慧大學,2005年。
  • 孫梁/譯,《羅曼‧羅蘭文鈔》,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 林鬱/主編,《羅曼羅蘭的智慧:羅曼羅蘭語錄》,台北市:新潮社,2001年。
  • 紋綺/編,《羅曼‧羅蘭妙語錄》,蘭州市:廿肅人民,1988年。
  • 羅曼羅蘭等人/著,《名家論翻譯與寫作》,台北市:文光出版社,1970年。

罗曼·罗兰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蘋果日報- 餘孽與遺恨 - 陶傑

餘孽與遺恨 - 陶傑
行政會議的葉劉淑儀坦言批評:梁特府「班子弱,經驗少,新人多」,有的官員不稱職,老實不客氣點名要換人。

葉太太自己,不是新人,是殖民地時代經英國人一手培訓,而且後來到美國史丹福深造,她過來人知道從前的政府,為何有權威,快人快語,講了真話。

問題是一九九七年,改朝換代,包括葉太太在內,英國人培養出來的人才,雖然經鄧小平首肯,可以原班過渡,香港的傳統親中基層,一直不服氣,認定這種人是「港英餘孽」。

「港英餘孽」是一個民族情緒濃烈的仇恨名詞。首先一個「孽」字:是很壞很壞的壞人,「餘孽」,即殘剩下來的壞份子。「港英」沒有了,「餘孽」既留下一大把,那麼所謂「港英」,必定是一個延綿一百五十多年的罪惡政權。

然而,邏輯的問題來了:既然「港英」這樣壞,為什麼中國由英國收回香港時,又要保留「港英」留下的司法、廉政公署、文官制度、居屋等等?還要保證「港英」留下的價值觀,五十年不變?

「港英」如果沒有問題,則亦無所謂「餘孽」。相反,中國的「文革」,是禍害人類文明的一場超級罪孽,所以,只有「文革餘孽」,並無「港英餘孽」。

但是中國人的腦筋有一點基本的殘障,他們被極端的政治洗了腦。被「革命思想」洗了腦的人,視一切「前朝」為罪惡:赤柬上台,把美國扶植的龍諾政府的軍政人員殺光;伊朗的高梅尼上台也把巴列維王朝的舊人殺光。中國的毛主席,一九五○年也一樣。

葉劉淑儀抨擊梁班子「經驗少,新人多」,但梁振英是中國培養的人,他的思想和詞彙,都與中國合切,革命的梁特首,絕不會起用經驗豐富的「港英餘孽」──在香港愛國同胞的眼中,沒有像赤柬一樣把「港英餘孽」都「鎮壓」乾淨,已經很「文明」,十分客氣了。一個人一旦「革命」過,必然沾上極端的病毒,如中國樣板戲「紅燈記」的名句:「仇恨入心要發芽,要把黑地昏天來燒塌」,這一輩子,他的思維方式,是回不了頭的。這是人性脆弱和險惡之處。香港的教育,中英數理化都有,就是缺了一課「革命學」和「中國仇恨學」。

蘋果日報- 入侵電腦 - 左丁山

入侵電腦 - 左丁山
史諾登走咗去莫斯科,原來變成湯漢斯電影人物,在機場過境室藏匿,湯漢斯在電影中還可以大模廝樣咁在機場內行嚟行去,而史諾登就不見蹤影噃,究竟俄國人收埋佢喺邊?CNN記者在機場過境室與其他國際媒體係咁搵,四處摷,都未見到史諾登背影。俄羅斯有一位做過KGB特務嘅總統,處事手法果然並非童子軍奧巴馬可比,史諾登在莫斯科機場越耐,事情越耐人尋味,佢嘅命運已不受自己控制,成為美俄厄三國博弈棋子,任由別人宰割了。

香港特區政府話要質問美國有冇侵入香港電腦,顯然係虛應故事,既然有儍嘅議員咁樣問,保安局咪又扮儍向美國質問囉,其實老早預咗美國政府唔會回答,彼此做吓戲而已。左丁山見到一位電腦專家,留美博士,在美國電腦界亦有學術地位,於是問佢:「美國NSA入侵香港電腦,是否真的?」呢位博士專家答:「NSA係世界級收集情報組織,等於足球世界嘅西班牙,香港甚麼大學、甚麼網站、甚麼政府嘅電腦系統保安,頂多係英格蘭足球嘅水平,對住西班牙,捱打而已,巴塞隆拿對車路士,車路士都只可泊架巴士喺禁區,死守啫,NSA如要入侵中文大學之HKIX,直情可以出入自如,無人發覺㖭。」香港咪有啲標準答案話:「未發現電腦互聯網流量有異常活動嘅?」博士話:「假如你個電腦互聯網日日有一百萬次點擊,NSA早已計入其中,現時流量保持不變嘅話,根本毫無意義!」

博士講得有理,香港電腦對住NSA,左丁山懷疑唔係英格蘭,而係大溪地足球對住西班牙,任由宰割便是,反正我地用嘅電腦係英特爾記憶體,微軟操作系統,美國甲骨文,思高科技,搜尋與電郵係Google或雅虎,手機用蘋果或Android,社交組織用facebook,有那一樣不是美國人設計發明的?微軟曾承認佢地一啲操作系統在出口前曾受美國政府檢查,在呢個過程中,美國政府已經知道晒軟件及系統之內部「門窗」在那裏,必要時就可進入啦!直至到中國、俄羅斯可以完全唔用微軟、思高、甲骨文、Google產品之前,質詢美國有無入侵香港電腦,簡直係天真無邪。

43萬人風雨一條心 CY下台 - 20130702 - 蘋果日報

 

43萬人風雨一條心 CY下台

■惡劣管治下的惡劣天氣,43萬人「反英」抗暴爭普選。何家達攝

三號風球,他們就圍住維多利亞女皇銅像高歌,抱緊自由;漫天雨打,他們就大步街頭,讓民主夢遍地開花。7.1大遊行在惡劣天氣下完成,43萬香港人風雨同路,進擊梁振英,高呼「立即普選」。特首梁振英昨晚仍然拒絕承諾立即諮詢政改,反要求社會繼續包容。
記者:蔡元貴 莫劍弦

民陣昨晚約9時公佈,參與7.1大遊行人數有43萬,港大民研計劃則點算出8.8萬至9.8萬人;警方則估計遊行高峯時有6.6萬人;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的7.1遊行統計小組,點算遊行人數約10.3萬人,去年點算7至9萬人。天文台昨日在下午1時15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那時聚集在維園等候出發的遊行人士,已經擠滿了兩個足球場。然後烏雲越逼越近,接近2時半的出發時間,大雨終於來臨。主辦單位民陣在台上帶領群眾高唱《海闊天空》、《自由花》等,以壯行色。
遊行開始前約15分鐘,六個維園足球場已經爆滿。這時候,在維園維多利亞女皇銅像附近有50多人正在整理旗幟標語。他們都手持代表港英時代的「龍獅旗」,負責人Mason說,龍獅旗並非代表港獨,只是象徵自治:「香港係一個薈萃咗中英文化170年嘅地方,香港人唔需要倚仗任何人,都可以獨當一面。」
先頭部隊出發後半小時,仍然有大量市民不斷從天后及銅鑼灣進入維園。沒有耐性塞入維園的人,就在軒尼詩道崇光百貨附近插隊。警方要求他們從怡和街一邊中途加入遊行隊伍,但人太多,並不可行,他們索性衝破警方封鎖;軒尼詩道雙程行車線都是高呼「真普選」的香港人。

■遊行人士昨晚留下參與佔中集會,向梁振英說不。李家皓攝

為民主「堅持走崎嶇路」

三號風球下雨勢忽大忽小,無阻這群世界公民反專政、反獨裁的決心。「人民自主,立即普選;佔領中環,蓄勢待發。」口號響徹銅鑼灣至中環的大街,但叫得最多、迴響最嘹亮的一句,還是「梁振英下台」。從事製造業的姓蘇夫婦自製遊行標語,其中兩句是「共產黨言而無信,旁門左道狼振英」。蘇先生說:「一個冇誠信、講大話嘅人,梗係要佢落台喇!」
遊行龍頭約於下午5時抵達終點,即中環遮打道行人專區,這時維園仍有大量群眾等候出發。至5時半,最後一批遊行人士才殺出維園,至8時半才抵達中環。不少遊行人士也留下來參加佔領中環集會。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發言時說:「上天話畀我哋知,呢條路係好崎嶇。有啲人鍾意走平坦嘅路,開開心心慶回歸,佢哋有自由,但係我哋堅持要走呢條崎嶇嘅路。」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出席慶回歸嘉年華時回應7.1遊行,稱香港需要祥和、理性和正能量。他說有那麼多人遊行上街,正好說明一國兩制下,香港享有充份的自由和權利。

特首拒承諾即諮詢政改

特首梁振英則回應說,政府會細心聆聽各種訴求,無論政改或者經濟民生方面,政府都積極應對。他沒有應遊行人士要求,承諾立即諮詢政改,只是重複官腔,表示還有時間諮詢,會在適當時間推出方案,並呼籲社會大眾要抱住包容、求同存異態度。
中國官方新華社昨晚10時半以「香港特區政府回應部分(份)市民訴求」為題報道7.1遊行,指有數萬市民遊行,就政制、經濟、社會等方面提出訴求,報道引述港府聲明「會虛心聆聽訴求」,沒提及遊行的倒梁口號。中通社亦有報道7.1遊行,表示「香港有團體發起集會、遊行,表達政制、民生以及環保、保護動物、同性戀、外勞身份等不同訴求」。報道指遊行影響店舖生意,又點出佔領中環集會,還特別提及英國「米」字旗和龍獅旗在遊行隊伍中飄揚,以及「光復香港」的口號。

今年7.1遊行口號(部份)

「梁振英下台」
「梁振英與世長辭……職」
「忍無可忍 狼英下台」
「梁振英下台 好事自然來」
「罷工罷課 打倒狼英」
「CY下了台 普選有望來」
「CY不下台 噩運繼續來」
「捍衞新聞自由 揪出暴力黑手」
「道別不可再等你 不管有沒有機 梁振英立即下台」
「今天不站出來 明天站不出來」
「普選呀 梁振英」
「普選有前設 CY儍的嗎」
「沒有真普選 CY滾回家」
「庸官治港 人人自危」
「不要政府吹風會 還我真正記者會」
資料來源:7.1大遊行現場

43萬人風雨一條心 CY下台 - 20130702 - 蘋果日報

爭取真普選 十年沒有變

577

■無論雨怎麼打,香港人也撐得住。美聯社

這是首任特首董建華於05年3月下台以來,香港最多人上街的一天。無論從遊行人數,或街頭上針對庸官的怨氣來看,今年7.1大遊行都頗有03年歷史性一天的氛圍。分別是,人們都覺得梁振英較厚顏,像踢走董建華般趕他下台,不可能不困難。

2003年7.1遊行,民陣以「反對23,還政於民」為主題,號召最少50萬人上街。那一年,反惡法是重中之重,但倒董也是遊行隊伍的重點。那一年,大街上滿是針對董建華與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的肖像與標語,人們都把怒氣發洩在兩位頭號人民公敵身上。

「與民為敵政府好唔掂」

十年下來,公敵換了人,是689個「社會賢達」推舉出來的特首梁振英,「反英」抗暴標語和肖像假人,多得可以塞爆山頂貝璐道的梁宅僭建密室。若論感召人民上街的個人能力,梁振英比董建華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沒有沙士大瘟疫,沒有數以十萬計負資產苦主,卻仍有43萬人冒風抵雨上街抗爭,多得誠信破產的梁振英。
公務員梁小姐03年7.1後並非年年上街,她昨日再次走上街頭,感覺今年的遊行人士「冇咁激」,怨氣「冇當年咁大」,因為當年香港疫情嚴重、經濟差,而且董建華、葉劉淑儀等高官不理民意硬推23條,施政倒行逆施,「成個政府都好唔掂,與民為敵」。但她察覺到,要求梁振英下台的呼聲,與當年要董建華下台不相伯仲,「唔知梁振英點樣做落去」。
03年7.1遊行的大會宣言曾經提出,在不民主的政治制度下,香港人要緊守崗位,凝聚力量,壯大民間社會,繼續抗衡專制橫蠻的政權。民陣召集人孔令瑜昨日發表宣言時指出,今天香港人就是延續這份精神,一人一腳踢走梁振英。

癱瘓香港北京才會聽

03年的主調是反對,反對《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立法;今年的主調是爭取,爭取符合國際標準的特首與立法會普選制度。泛民擁護者之間,對於爭取普選的手段存在分歧。
從事財務管理的黎先生認為,今年社會分歧較當年大,因為有人不認同「佔領中環」,但他個人支持佔中,「只有癱瘓香港,變成國際新聞,北京先會打開耳朵」。
港大研究生Alex是遊行人士分歧的證明,他說03年香港人公民覺醒之後,十年來民間社會沒有改進過,年年7.1都是「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行禮如儀,「梁振英份人好厚顏無恥,就算有100萬人上街又點?佢唔會care呢啲嘢,所以唔能夠單靠和平示威推倒梁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