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蘋果日報- BIG SPENDER:譚兆璋 古地圖解馬航失蹤謎團?

蘋果日報- BIG SPENDER:譚兆璋 古地圖解馬航失蹤謎團?
BIG SPENDER:譚兆璋 古地圖解馬航失蹤謎團?

譚兆璋這位退休銀行家,現時於北京大學投資學系當客席教授。他有「地圖大王」之稱,藏有二十多萬幅、總重量估計逾十六噸的古地圖與圖譜。他每天購買及免費拿取約十七份報紙,每月購買數十本雜誌,平均每天花十小時整理資料。馬航MH370飛機失蹤後,他開獨立檔案,每天花逾兩小時收集相關的報紙雜誌,並從千萬張收藏的地圖中,找尋相關的位置研究。地圖,讓他看透許多世情。

記者:黃碧珊
攝影:陳國良


■譚兆璋每天購買十多份收費報紙、拿取免費報紙,整理有關地圖與重要時事的圖譜,花上逾十小時。

過去幾星期,譚兆璋每日追蹤馬航事態發展,非常忙碌,「每天早上六時已出門,到報攤買十多份報紙,又安排朋友到不同派發點索取免費報紙。報紙的報道,均會繪上地圖,讓讀者容易明白,馬來西亞官員在新聞會上,也把地圖拿上手作解釋。」保存相關新聞剪報,並託在衞星公司任職的朋友找相關圖片,但沒有成功。報紙只列出最平面的資料,他則從芸芸數千幅古地圖中,拿出一些有關這次搜索範圍的古地圖,包括泰國灣、馬六甲、中印半島和印度洋,深入研究搜索範圍的地理環境,「太舊的只有大概的地理資料,在19世紀中,歐洲人繪製的地圖才開始具資訊性,如有水深、水流等資料。」

訪問於馬航事件第13天,即上周四於譚兆璋位於跑馬地逾1,700呎的家中進行,其間電視一直播放着新聞台,「留意有沒有新消息,今早在澳洲珀斯對出西南方約2,500公里發現了懷疑馬航漂浮物,我便從倉內數百張印度洋地圖中找出這張。」他手拿一張20世紀初印度洋海底電纜與海洋深度圖,在地圖上指着發現目標漂浮物的海面,「該處在20世紀初出版的地圖裏,是屬於Equatorial limit of Icebergs(南冰洋水域)的,海底下有山,如果飛機墜在那裏,搜索會很困難。」在18世紀70年代,有船長發現南半球於南回歸線以南的海洋有海水環流狀,以它來區分出南冰洋,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在1919年首次國際會議後,將海洋的邊界及名稱統一,首版名冊《海洋邊界》其後於1928年出版。

脗合《易經》無妄卦
每張地圖隱藏大量訊息,譚兆璋發現中國古書《易經》也有地圖,所以研究這書。譚兆璋認為馬航事件屬《易經》第25卦無妄卦,「第三爻『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有一頭牛拴在樹旁,但被過路人牽走,住在該村的村民蒙受失牛之災。代入馬航事件,即機上乘客被人牽連,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大家應依情理冷靜面對災禍。」

約十多年前,譚兆璋在灣仔以月租數萬元,開辦佔地約千多呎的私人地圖館「馬可孛羅地圖館」時,他以「圖行者」自稱。收集地圖接近40年的他說:「我不但有地圖,還有圖譜,即Infographics,是資訊圖表,地圖是其中一項分類。」出生於1950年的他自小喜愛閱讀《西遊記》,唐僧以「行者」稱呼孫悟空,為取西經,孫悟空要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花畢生精力實踐目標。譚兆璋亦一樣,從前行遍中國及歐美不同古董店,去豐富自己的收藏,現在退休了,每天就花大量時間收集及整理收藏品。

他收藏的古地圖中,有估價逾百萬元的13世紀蘇州拓碑地圖《平江圖》。1973年畢業於港大生物系的他,其後任職花旗銀行電腦軟件程式規劃員,有份引進自動櫃員機服務,工作需要出差,經常坐飛機周圍走,一星期要到幾個城市,每次出差的節目就是往古董店找古地圖。「跟相熟的古董店要求找哪類地圖,讓我下次再到時取貨,那時,我每個月的人工經常全花在買地圖。」2000年,他離任花旗銀行中國區副總裁,為到世界各地購買地圖,他學懂用20種方言或語言說出:「你有舊地圖嗎?」從前,古地圖每張售數十至數千元,他一個月總花上數萬元購買,現在一張罕有的古地圖索價逾萬元,在拍賣會上拍賣的甚至過百萬元。

從古地圖中,他不但看到地理分佈,有些地圖還顯示水深、航道等資料,體現了歷史、文化、社會等舊時人民生活點滴。一圖勝萬言,譚兆璋的收藏目標從地圖蔓延至大事件及名人記錄圖譜,如上海世博、菲律賓人質事件等等,至今花最龐大人力物力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每個有奧運賽事進行的中國城市,也託朋友購買當地報紙,包括香港的報紙,大約每日有50份。」奧運結束,他用3個月時間整理成10箱資料,每個訂製紙箱約長50厘米、闊40厘米及高30厘米。

他從沒賣過收藏品,問他若一夜間所有收藏品不知何故消失,他會如何?「除了家,它們分別存放在8個不同地區的工廠大廈的貨倉裏,每個貨倉由1,000多至2,000呎不等,沒機會同一時間發生意外。」分散投資才有機會保存最大資產,在銀行界打滾多年的他當然深明此道。


■譚兆璋有約10條地圖圖案的呔,事前知道訪問涉及馬航事件,故配襯兼有飛機圖案的呔。

20世紀初:印度洋海底電纜與海洋深度圖
1850年,全世界首條海底電纜在英法之間鋪設,亞洲跟其他地區的海底電纜連線,是1863年從孟買到阿拉伯半島。這張地圖是約在1900年,由George Philip & Son印刷,該公司是首批製作高質素地圖的公司之一,已於1988年被Octopus Publishing收購。訪問當天,有消息指在澳洲珀斯對出西南方約2,500公里發現馬航客機漂浮物,譚兆璋便找出這地圖講解發現地點。


19世紀末:法國中印半島圖
印度支那(英文為Indo-China,法文是Indo-Chine)即中印半島,指亞洲東南部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及印度以東而得名,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馬六甲等地,即今次馬航事件各國救援搜索隊在出事初期找尋客機的位置。這幅地圖出自19世紀末法國巴黎地圖印刷公司Grave par Erhard。


19世紀末:德國中印半島圖
德國地圖印刷公司Justus Perthes成立於1785年,2010年結業。在1845至1854年,被公認為最頂尖的地圖製作人之一的德籍August Heinrich Petermann (1822至1878年),為Justus Perthes工作,繪製世界地圖。這版中印半島地圖是在Petermann逝世後,於1890年複印的。


明嘉靖年間:慶刻版拓本十五國風地理之圖
原圖繪於約南宋宋高宗年代(1127至1162年),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印刷地圖,較西方的首張印刷地圖還早約200年。這版本是明嘉靖(1521至1566年)年代按宋版的拓碑刻版,為西周《詩經》內15個諸侯的民俗歌謠記錄的地圖,覆蓋長江以北及長城以南的地區,包括秦、齊、魏及唐等,原碑大部份已被破壞,現只剩兩塊半殘碑,現存於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


1868年:新安縣古地圖
新安縣為中國舊縣名,即現時深圳、香港及附近地方。這幅以32張地圖貼在絹布上的中國古地圖,是按1868年5月,由意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佛倫特里親自測量繪製,中英對照。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敗於英法聯軍,於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將九龍界限街以南部份割讓給英國。這地圖紅色部份為英國殖民地香港,藍色屬清朝管轄,這地圖現價估計值數十萬元以上。



分享网易新闻「杭州限牌令落地 市民冲刺登记」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杭州限牌令落地 市民冲刺登记」,与你分享。

  记者25日从杭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4年3月26日零时起,杭州全市将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调整的双重措施。自此,杭州"限牌令"终落地,引得民众赶在最后时段,冲刺办理登记手续。

  为治理大气污染,实现小客车数量治理,有效缓解交通拥堵。25日晚,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自2014年3月26日零时起,在全市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调整的双重措施。

  据了解,杭州本市行政区内小客车实行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增量指标须通过摇号或竞价方式。并且,同步将已实施两年的"错峰限行"措施进行调整,延长限行时间。

  这一举措忙坏了杭州市民。"限牌啦,大家赶紧来买车!"在杭州汽车城里,一名女汽车销售员扯开了嗓子。

  石祥路上奥迪销售门店的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之前出去培训的不少员工也都急着赶回来了,共有30多人。连收银人员都比平时增加了3倍,甚至店家还准备了1000份号子,预防购车客户太多,需凭号洽谈。

  购买了本田一款车的张先生说,之前选中了心仪的车型,看到今天真的限牌了,赶忙赶来下单。

  同样热闹非凡的还有杭州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汽车城登记服务站,大厅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贴在车管所墙上的"限牌"细则引得众人的围观,不少人甚至站到了桌子上,手机相机的咔嚓声不断。

  目前,虽然车辆查验已经停止,但是已经开了票的市民们还在继续开车涌往车管所。记者看到,夜色中车辆的队伍已经越来越长。

  另外,记者看到,车管所现场已经增加了不少交警和安保人员,杭州汽车城附近的每个路口都能看到安保人员。一名交警告诉记者,今天约有40多名人员将值班到12点。

  "车管所从没有这么旺过,像菜市场买菜一样。"前来办理手续的范大姐如是感叹。(完)

  (原标题:杭州"限牌令"落地 市民冲刺办理车辆登记)



原地址:http://m.163.com/proxy?url=http://news.163.com/14/0325/21/9O7COQU300014JB6.html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雪鹽、新橙 - 李碧華

蘋果日報- 雪鹽、新橙 - 李碧華
雪鹽、新橙 - 李碧華

看《壹週刊》楊懷康的《去文字化》,論到印刷傳媒在劫難逃,旁及電子傳媒、動感影像……對於「文字」出身「影像」推展的人來說,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內涵重於形式。

他舉宋代周邦彥《少年遊》為例(「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我認為,即使其他媒體發達,抒發感情的詩詞,尤其艷詞,仍以文字高於影像。畫功影音如何精細,遠不及豐富的想像空間可回味無窮。我自己對插圖的要求,也是去五官不見表情,一旦具體而實在,便無想像餘地。終有一日,文字會愈來愈淺愈來愈少甚至去掉,所以珍惜。

他文中提到有趣的情節:為什麼出現「吳鹽」呢?原來古人吃橙,喜歡蘸些蘇杭生產的雪鹽來吃。這倒是古方:傷風感冒咳嗽可吃「鹽橙」;工夫細緻便切開頂部撒鹽滲透再加橙蓋蒸或燉,連皮帶肉加汁一起吃,有效。鹽與柑桔、檸檬、橘子特配,過年用鹽醃製鹹柑桔,若干年後便是無價寶了。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小馬哥大問題 - 陶傑

蘋果日報- 小馬哥大問題 - 陶傑
小馬哥大問題 - 陶傑

台灣大學生佔領了立法院之後,又轉攻行政院,闖進堂堂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辦公室翻看文件,如此悲壯聲勢,自「五四運動」的北大學生「內除國賊、外抗強權」而火燒趙家樓以來罕見。

中國發動輿論攻勢,大罵台灣大學生是「紅衞兵」。台灣是中華民國,台灣大學生即使街頭抗爭,也只上承中華民國的五四運動傳統。「紅衞兵」是大陸毛澤東的基因獨家,其他國家,不可能複製,砸毀孔廟,破壞文物,而且上有一名赤色教主。台灣大學生沒有用鞭子抽教授,沒有當場打死中學校長,更沒有闖進故宮博物院。所以台灣「紅衞兵」之說,低智商的人才會相信。

馬總統如何應對,令人擔心。小馬哥是一個潔癖的政治小白臉,尤為注重「國際形象」。現在,英國鴨巴甸大學的政治系洋人教授──要強調不是華裔,而是洋人──開腔了,越洋責備我們小馬哥:你用棍棒打學生,你跟鄧小平和共產黨有甚麼分別?

這句話,如此類推,對於民主自由的中華民國總統,是極大的侮辱,請馬總統認清楚:鴨巴甸大學是英國名校,校監是香港前總督衛奕信。衛奕信是一名「中國通」,鴨巴甸大學跟香港大學,有着密切的學術往來。一個白種的學者,在英國的學府抨擊你馬總統了,請問「國際形象」何在,臉皮薄嫩的小馬哥又顏面何存?

馬總統唯今之計,是善用台灣的民主,向北京的主人,兩手一攤:不是我不想做梁振英,不是我不想跟祖國融合,不是我不想將台北變成香港的廣東道,不是我不愛錢,而是台灣人現在嫌錢腥而不答應。台灣出了紅衞兵,台北又沒有解放軍軍營,我小馬如果頑抗,台灣就會「亂」,誰也不想「亂」,所以甚麼服貿協議,只有擱置,像釣魚台主權一樣,「留給子孫後代解決」。

端個下台階,就可以解決,面子無損。另一個辦法,是急call香港的林鄭月娥,請林鄭急調香港的「愛港力」愛國組織去台灣,向大學生吐口水、講粗口。這樣我們香港人,就有好戲可看了。



发自我的 iPad

「新國服」被譏「三不」 蘋果日報- 偶遇雲達沙 習變追星族

■前曼聯及荷蘭國家隊門將雲達沙與習近平聊足球。

當地時間22日晚,習近平出席荷蘭國王為他舉行的宴會時,「偶遇」獲邀出席的荷蘭世界級門將雲達沙(Edwin van der Sar),本身是足球迷的習「追星」迎上去,握着對方手稱:「你在中國有許多粉絲,是中國球迷的偶像!」雲達沙聽畢大為感動,當場與習聊足球。


雲達沙告訴習近平他多次到訪中國,「中國人很喜歡足球,我認為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像我就是從六、七歲開始踢球,十四、五歲時技法已很嫻熟。」習點頭讚同說:「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我們現在還要這麼做,但取得效果還要一段時間。」

「新國服」被譏「三不」
內地媒體對習出席晚宴時所穿民族服裝大表興趣,讚之或是中國「新國服」,有媒體甚至「探討」推動此服裝成為「國服」可行性,擦鞋拍馬不一而足。但也有專家譏指習的禮服「三不」:無中山裝之莊嚴,無唐裝的傳統,也無西裝之正統,「讓他自己穿好了」!


「習近平荷蘭挖掘奶源」成為近日荷蘭報章報道習到訪的標題之一。中荷兩國前日簽署奶製品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荷專家將在未來幾年幫中國改善奶質量並提高產量。內地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後,消費者對國產奶信心一蹶不振。昨,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海牙舉行會晤,為今年首次。兩人今日將共同出席在海牙舉行的國際核安全峯會。 


鳳凰網/美聯社

■習近平

蘋果日報- 拒與天安門母親維權人士同列 彭麗媛為鬱金香命名Cathay

蘋果日報- 拒與天安門母親維權人士同列 彭麗媛為鬱金香命名Cathay


拒與天安門母親維權人士同列 彭麗媛為鬱金香命名Cathay

中共第一夫人彭麗媛前日接受荷蘭國王和王后特別禮儀──向她贈國花鬱金香並請她為新品種命名時,沒有如外界期待及傳統慣例,用自己的名字為該花命名,而是起名Cathay(「國泰」),令外界大感意外。官稱此凸顯彭「內心大氣」,但也有分析指或與荷蘭的國花和中國政治過份密切有關。荷國的鬱金香不但曾為六四「天安門母親」冠名,還與眾多中共反感的維權人士有關。

習近平攜妻出訪荷蘭前,中外媒體包括官方通訊社等狂炒荷方將贈中共第一夫人鬱金香,並將以彭麗媛命名有關新品種。此前亦不乏先例,如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Barbara Bush);勞拉(Laura Bush);希拉莉(Hillary Clinton),以及俄羅斯前第一夫人、德國第一夫人等,到訪時都曾欣然接受殊榮,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東道主所贈鬱金香。


■彭麗媛按當地傳統為Cathay澆上香檳。

反傳統「輿論訝異」
前日習近平夫婦在荷國國王和王后陪同參觀荷蘭鬱金香花展後,荷方如期向彭麗媛贈送新栽培出的鬱金香,彭也按傳統用香檳澆花,但這盆紫得鮮艷、怒放正盛的荷蘭國花,並未獲得「彭麗媛」之名,彭給它另起名字Cathay。消息傳出後輿論不無訝異。中國前駐荷蘭大使華黎明對京媒解釋稱,彭拒絕慣例,而用國泰之名,「凸顯她內心大氣的品質,表達祈福國泰民安之意」;又稱「中國文化與西方不同,不太願過多突出個人」。


不過有輿論和網民則認為事有蹊蹺,荷蘭國花雖名貴但與中國政治太密切,荷蘭人權組織曾把新品種以「天安門母親」命名,以盲人律師陳光誠妻子袁偉靜命名,還將這些中共討厭的人權鬥士名字和故事寫在每盆花標籤上,加以宣傳。

維權者曾獲鬱金香獎
2011年荷蘭人權組織更將捍衞人權鬱金香獎頒給北京著名維權律師倪玉蘭,令中國政府惱怒不堪,「在這些背景之下,中共豈能樂於讓第一夫人與她們同榜」?


「天安門母親」代言人尤維潔昨對《蘋果》表示,荷蘭人用鬱金香讚譽天安門母親,「說明荷蘭人民對我們這個群體的尊重」。至於彭麗媛會否是因此而拒絕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花,「那是她自己的事,我們不做評論」。北京維權人士倪玉蘭則對《蘋果》表示,鬱金香既有「高貴華麗」一面,也有「堅貞不屈」的特徵,彭是否具備這些品德,配得上此花的特性,「她自己心裏清楚」。


鳳凰網/《蘋果》記者


■「天安門母親」 曾被命名為鬱金香的品種。


■維權律師倪玉蘭曾獲頒捍衞人權鬱金香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