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

Le visage de Jésus enfant dévoilé

 

La police italienne a utilisé la technologie numérique réservée d’ordinaire aux criminels recherchés et aux enfants kidnappés pour reconstituer le visage du christ enfant à partir de l’empreinte du suaire de Turin. En général, ce logiciel sophistiqué et fiable sert à vieillir le visage afin d’obtenir par exemple le portrait robot d’un mafieux en cavale depuis des années. Le cas le plus célèbre est celui d’un boss de la mafia, Bernardo Provenzano, identifié et arrêté en 2006. Sa photo de 1959, vieillie numériquement, s’est avérée d’une ressemblance presque parfaite avec son modèle.  

Le visage de Jésus enfant dévoilé © DR Le visage de Jésus enfant dévoilé

Cette fois, le processus a été inversé pour retrouver les traits de Jésus enfant, adolescent et jeune homme: la taille de la mâchoire a été réduite, le menton affiné et rasé, et le nez redressé en partant de l’hypothèse que la déviation de la cloison nasale, visible sur le visage du suaire, est due à un traumatisme tardif. 

Jésus était-il vraiment blond ?

Mais ce travail de la police scientifique, supervisé par les autorités ecclésiastiques, suscite déjà quelques critiques et sarcasmes: pour le New York Times, «ce visage angélique rappelle les cartes de prières vendues aux touristes dans les boutiques de souvenirs du Vatican et les portraits New Age réalisés par les néo-hippies de Venice Beach». 

Quant au scientifique Paul Diamond, qui a participé à la datation au carbone 14 du suaire en 1998 concluant à un faux fabriqué au XIII e siècle, il y voit «une sottise» soulignant que Jésus enfant n’était certainement pas blond. 

Cette reconstitution a été réalisée à l’occasion de l’exposition exceptionnelle du Saint-Suaire, maintenu en temps normal à l’abri des regards et des outrages du temps dans un container scellé. La relique longue de sept mètres qui aurait contenu le corps du christ sera visible pendant deux mois dans la chapelle près de la cathédrale de Turin où le suaire est conservé.

Le visage de Jésus enfant dévoilé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编辑]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英语Armenian Genocide亚美尼亚语Հայոց Ցեղասպանութիւն土耳其语Ermeni Soykırımı),指土耳其政府于1915年至1917年间,对其辖境内亚美尼亚人进行的种族屠杀。其受害者数量达到150万之众。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起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亚美尼亚俄罗斯和其他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起可以和犹太人大屠杀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汉·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廿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认为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视和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事前态势

在奥斯曼统治下的生活

奥斯曼帝国内,根据伊斯兰教的齐米制度,作为基督徒的亚美尼亚人可享受有限度的自由,例如信奉原有宗教的权利,但是待遇有如二等公民。基督徒及犹太人不被视为与穆斯林平等,前两者指控穆斯林的供词不会被法庭接纳。基督徒及犹太人被禁止携带武器或骑马,他们的房屋与宗教建筑也不能高过穆斯林的,不准穿绿色衣服,宗教活动也要顺从穆斯林的规定,此外还有其它法律上的限制。违反这些法令的人可被处罚,轻则罚款,重者可被处死。

欧洲三大强国英国、法国及俄国(下称"列强")对奥斯曼帝国处理国内的基督徒少数族裔有异议,向奥斯曼政府施压日增,要求它的所有公民都享有同等权利。从1839年起,奥斯曼政府推行坦齐马特改革去改善少数族裔的处境,但成效不大。到了1870年代末,希腊及几个巴尔干国家已经不能忍受,先后摆脱了奥斯曼的统治。亚美尼亚人在这段时间没有积极争取独立,使他们得到了"忠心米利特"(土耳其语:millet-i sadıka)的称呼。

推行改革,1860年代至1880年代

从1860年代中期至1870年代初,亚美尼亚人开始要求奥斯曼政府改善他们的待遇。亚美尼亚人群体议会(Armenian Communal Council)从安那托利亚东部的农民收集签名后,向奥斯曼政府请愿,要求纠正被那些农民抱怨的事:库尔德人切尔克斯人在亚美尼亚人市镇抢掠和杀人;不依法收税;政府官员的犯罪行为;拒绝在审讯时接纳基督徒作为证人。奥斯曼政府听取了这些诉求,承诺会惩罚那些要对事件负责的人。

1875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的基督徒起事被镇压后,列强援引1856年的《巴黎条约》,宣称该条约容许它们介入以保护奥斯曼帝国的基督徒少数族裔。面对日增的压力,政府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及与列强谈判。与此同时,亚美尼亚人的君士坦丁堡牧首拿施斯二世(Nerses II)向列强提出亚美尼亚人的控诉,指他们遭受广泛的"强夺土地……强迫妇女及儿童改变宗教信仰、纵火、强索保护费、强奸及谋杀"。

在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结束后,亚美尼亚人开始更倾向以俄国作为他们安全的保证人。拿施斯于俄国领导人与奥斯曼人在圣斯特凡诺谈判期间,接触了俄国人,说服他们在《圣斯特凡诺条约》加入第16条,规定占据亚美尼亚省份的俄军只会在奥斯曼完全落实改革后才会撤走。英国不想俄国占据大量奥斯曼领土,迫使俄国进行新谈判,于1878年6月13日召开柏林会议。亚美尼亚人参与了谈判,表明他们争取的是自治,不是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他们取得部分成功,《柏林条约》第61条包括了上次第16条的同样文句,但是删去俄军可留在那些省份的提及,取而代之是奥斯曼政府须定期把改革的进度知会列强。

哈米德大屠杀,1894年至1896年

主条目:哈米德大屠杀
在丈夫被杀后,一个亚美尼亚女人在1899年带孩子离开家园寻求援助

1876年,新苏丹哈米德二世登位。从《柏林条约》签订后的改革期开始,哈米德二世试图搁置那些改革,声称亚美尼亚人在那些省份未占大多数,又称亚美尼亚人报告受苛待的事大多是夸大或不实。1890年,哈米德二世创建了一支准军事队伍"哈米迪耶"(Hamidiye),由库尔德族非正规人员组成,任务是"随他们想怎样的去处理亚美尼亚人"。:40由于奥斯曼官员蓄意在亚美尼亚人聚居市镇引发叛乱(通常是因为税收过重),例如1894年的"沙逊抵抗"(Sasun Resistance),这些部队越来越多被用作以压制及屠杀手段去对付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成功击退这些部队,于1895年提请列强关注这些越轨行为,而列强随即谴责奥斯曼政府。

列强迫使哈米德二世于1895年10月签署新的一连串改革,以抑制"哈米迪耶"的权力,可是与《柏林条约》规定的改革一样,从未得到落实。1895年10月1日,2000个亚美尼亚人在君士坦丁堡集会请愿,要求落实改革,遭奥斯曼警察用武力驱散。:57–8未几,君士坦丁堡发生了一些亚美尼亚人被屠杀事件,随后席卷其他亚美尼亚人聚居的比特利斯迪亚巴克尔埃尔祖鲁姆哈尔普特锡瓦斯特拉布宗凡城地方。遇害的亚美尼亚人数目有不同估计,但是欧洲人对这次被称为哈米德大屠杀的暴行的文件记录把数字定于10万至30万人之间。

虽然哈米德二世未有直接下令进行那些屠杀,但是他被怀疑默许它们发生及没有采取行动制止。对于欧洲人漠视那些屠杀而感到气馁的亚美尼亚革命联盟成员于1896年8月26日占据欧洲人管理的奥斯曼银行。该事件为亚美尼亚人在欧洲带来更多的同情,被欧美新闻界赞扬,他们把哈米德二世描绘成"大杀手"及"血腥苏丹"。:35,115虽然列强誓言会采取行动及强制实施新的改革,却因为政治及经济利益的缘故而没有实现。

帝国解体

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1908年

1908年7月24日,哈米德二世被军官发动政变推翻,恢复君主立宪制,再次使亚美尼亚人重燃在帝国内享有平等权利的希望。政变者来自青年土耳其党人运动,欲改革帝国的施政及推行现代化以追上欧洲水平。该运动由两大类人组成:世俗主义的自由立宪主义者,及民族主义者。前者比较支持民主,愿意接纳亚美尼亚人加入他们;后者则对亚美尼亚相关议题及亚美尼亚人常找欧洲人求助的事采取较不容忍的立场。:140–1在1902年于巴黎举行的一次青年土耳其党人大会上,自由派的首领萨巴赫丁亲王艾哈迈德·里扎部分地说服民族主义者把"确保国内所有少数族裔享有某些权利"列入他们的目标之中。

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众多派系中,有一个叫"统一与进步委员会"(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简称CUP)的政治组织。该组织最初是一个由萨洛尼卡的军官组成的秘密结社,在军方内日渐壮大。

阿达纳屠杀,1909年

主条目:阿达纳屠杀

1909年4月13日发生了一场反政变,一些奥斯曼军官与伊斯兰神学生联手,意图把国家回复苏丹及伊斯兰法的统治。反动派部队与新政府部队发生战斗,最后新政府平息了叛乱,把反对派领导人送交军法审讯。

该事件虽然最初是针对新成立的青年土耳其党人政府,却殃及亚美尼亚人,他们被视为支持恢复宪法而遭受杀戮。当奥斯曼军队被召来时,许多记载指他们没有试图制止暴行,反而加入抢掠阿达纳省的亚美尼亚人飞地。约15000至30000个亚美尼亚人在"阿达纳屠杀"中遇害。

亚美尼亚人种族灭绝,1915年至1917年

1914年11月,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一方。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的部队在萨瑞卡密斯战役被俄军打得大败,他返回君士坦丁堡后,公开指责萨瑞卡密斯那里的亚美尼亚人主动协助俄国人,导致他打败仗。:200

劳动营,2月25日

1915年2月25日,战争部长恩维尔下令所有军方单位把部队内的亚美尼亚人移走,改编他们入无武装的劳动营。恩维尔解释此举为"恐怕他们会串通俄国人"。传统上奥斯曼陆军只会征召20至45岁的男性非穆斯林入正规军,较年幼(15至20岁)及较年老(45至60岁)的非穆斯林士兵会编入劳动营作为后勤支援。在2月以前,有些入伍的亚美尼亚人当上了劳工,最终也难逃一死。

把部队的亚美尼亚兵士改送到被动的、无武装的后勤部门是随后的种族灭绝的重要一步。根据《The Memoirs of Naim Bey》所述,消灭那些营的亚美尼亚人是以"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名义进行的有预谋计划的一部分,那些亚美尼亚兵中有许多人被当地的土耳其人团伙杀害。:178

凡城事件,1915年4月

1915年5月,武装亚美尼亚平民及自卫单位在凡城据守战线,抵抗土耳其部队

1915年4月19日,凡城省长杰夫戴特·贝伊(Jevdet Bey)以征兵为理由,要求凡城立即向他提供4000人。亚美尼亚人认为他有阴谋,没有依从。杰夫戴特早前已在附近村庄展开屠杀,表面上用搜查武器为借口。亚美尼亚人提议交出500人再加豁免金代替其余的人,以换取时间,可是杰夫戴特指控亚美尼亚人"叛乱",表示他有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去"粉碎"它。他宣称:"如果叛乱分子敢开一枪,我就杀掉每个基督徒男人、女人及(指向自己膝盖)有这么高的每个儿童。"

1915年4月20日,当一个亚美尼亚女人遭调戏,两个前来帮她的亚美尼亚男人被土军杀死后,凡城的武装冲突开始。亚美尼亚防守者有1500个枪手,配备300支步枪、1000支手枪及其它陈旧武器,保护了亚美尼亚居民3万人及难民1万5千人。后来尼古拉·尤登尼奇的俄军前来解救他们,冲突才结束。

拘捕亚美尼亚显要人物,1915年4月

1914年的奥斯曼当局已经开始在政治宣传上把帝国内的亚美尼亚人形容为对帝国安全的威胁。战争部一个海军军官这样形容该计划:

为了使这个巨大罪行正当化,在君士坦丁堡精心准备了一份必要的宣传材料。[上面宣称]"亚美尼亚人与敌人结盟。他们将在伊斯坦布尔暴动,杀死统一与进步委员会领导人,并开放达达尼尔海峡。"

1915年4月24日晚,奥斯曼政府一夜间拘捕了二百多位君士坦丁堡的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及社区领袖,:211–2许多人在后来被杀害。

特西尔法

1915年5月,内政部长塔拉特·帕夏(穆罕默德·塔拉特)要求内阁及大维奇尔Said Halim Pasha立法准许迁移及重新安置亚美尼亚人到其它地方,理由是"国内有些地方出现了亚美尼亚人的暴乱及屠杀"。塔拉特特别提到凡城事件,将措施扩展至"暴乱及屠杀"有可能影响高加索战区安全的地区。后来迁徙居民的范围扩大至其它省份的亚美尼亚人。1915年5月27日,奥斯曼议会通过《特西尔法》(Tehcir Law,或称《驱逐临时法》),容许政府及军方驱逐任何被认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人,但是设有条款保障被驱逐者的财产权。到9月又有新法例《关于被驱逐者遗留的财产、债务及资产法》(又被称为《征用及充公临时法》)被提出,根据该法例,亚美尼亚人所有"遗留"的货物及财产归政府所有。奥斯曼议会代表艾哈迈德·里扎反对该法例,他说:

把亚美尼亚人的资产定为"遗弃物品"是非法的,因为亚美尼亚人物主不是自愿放弃他们的财产;他们是被迫、被强制离开自己居所及流放。现在政府却努力去变卖他们的物品……如果我们是一个依据宪法运作的立宪政体,我们就不可以这样做……不论是奥斯曼人的良知还是法律都不允许这些事发生。

1915年9月13日,奥斯曼议会通过新法例,亚美尼亚人的所有财产可被政府充公。

驱逐及灭绝过程

《特西尔法》实施后,亚美尼亚人遭杀戮及充公财产的事在许多西方国家激起不满。虽然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盟邦没有多大抗议,许多德国及奥地利历史文件仍记载了目击者对亚美尼亚人被杀害及普遍捱饿的可怕经历。美国《纽约时报》在1915年间有过百篇关于亚美尼亚人被集体谋杀的文章,形容屠杀是"有系统"、"获得许可"及"由政府组织的"。老罗斯福后来说那是"战争中最大的罪行"。

亚美尼亚人被押送往叙利亚的代尔祖尔及周围荒漠。不少证据显示奥斯曼政府在驱逐过程中没有向亚美尼亚人提供任何补给设施或物资,即使抵达目的地后也是如此。到1915年8月,《纽约时报》复述一份出处不明的报告,指"流徙者的尸体遍布道路及幼发拉底河,那些侥幸生还的人也是注定死路一条,这是一个灭绝全部亚美尼亚人的计划。"

负责押送亚美尼亚人的奥斯曼军队不仅纵容其他人抢劫、杀害及强奸那些亚美尼亚人,许多时甚至自己也有份参与其中。既被夺去随身财物,又被赶入荒漠的亚美尼亚人,死者数以十万计。

自然地,因饥饿和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被当局的野蛮对待进一步推高……除了少数例外,没有提供任何形式的遮蔽处,那些从寒冷地方前来的人们被遗留在荒漠的灼热太阳下,无水无粮。只有少数有能力付钱给官员的人才可得到暂时救助。

相信有25个主要的集中营存在过,听令于塔拉特的一位左右手Şükrü Kaya那些营大多数接近现代土耳其与伊拉克及叙利亚接壤边界,有些只是临时中转营。其它的,诸如RadjoKatmaAzaz,据称只是临时作为乱葬岗之用,这些地点于1915年秋天被空置。有些作者也认为在LaleTefridjeDipsiDel-ElRa's al-'Ain的营是特地为那些只能再活多数天的人而建。

几乎所有营,包括那些主要营,都是露天的,在较小的营发生的其余集体杀害事件不仅有直接杀害,也有集体烧死。Eitan Belkind是一位渗透入奥斯曼军队担任军官的Nili成员,被派往Camal Pasha的总部,宣称曾目睹5000个亚美尼亚人被烧死。奥斯曼军队的Hasan Maruf中尉描述有一条村的居民被集中到一起,然后被烧死。奥斯曼第三军团司令韦希布的12页书面供词(日期为1918年12月5日)在特拉布宗连串审讯时(1919年3月29日)呈堂,被包括在主要起诉书内,报告穆什附近发生过一宗这样子的全村人被集体烧死。

阿勒颇附近,一个亚美尼亚妇女跪在死去孩子的旁边

特别组织

由"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建立的一个名叫"特别组织"(土耳其语:Teşkilat-i Mahsusa)的特别部队,有份参与摧毁奥斯曼的亚美尼亚人社群。从1914年底到1915年初,奥斯曼政府从监狱释放数以千计的囚犯,让他们加入该组织,这些人后来负责押送被赶离家园的亚美尼亚人队伍。奥斯曼第三军团司令韦希布·帕夏曾称"特别组织"的成员是"人类的屠夫"。

当时的报告及反应

包括来自当时中立的美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的盟友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内的数以百计目击者记录了许多有政府支持的屠杀事件。许多外国官员以及教宗本笃十五世提议介入以协助亚美尼亚人,但是都被宣称正在对亲俄罗斯叛乱实施报复的奥斯曼政府官员推却。:1771915年5月24日,三国协约警告奥斯曼帝国"鉴于土耳其这些违反人道及文明的新罪行,协约国政府公开宣布奥斯曼政府的全体人员及为他们做事而涉及那些屠杀的人将要对此等罪行承担个人责任"。

美国未参战时,它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设有多间领事馆。在亚美尼亚人聚居地区也有不少由美国的基督新教传教士建立的传道院。亚美尼亚人的遭遇经常被世界各地的报纸及刊物报道。:282–5

许多美国人公开批评大屠杀,包括斯蒂芬·塞缪尔·怀斯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及前总统老罗斯福等。

后事

土耳其的军事法庭

1919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下令国内的军事法庭就帝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对"统一与进步委员会"的成员展开审讯。军事法庭指责"统一与进步委员会"的成员进行一场不符合米利特概念的战争。亚美尼亚人的事件被掀出来成为指控。在这些审讯中产生的文件大多在后来被移交到国际性审讯那里。1919年1月,一份呈上穆罕默德六世的报告指控了超过130个疑犯,大多数是高官。军事法庭认定"统一与进步委员会"蓄意通过"特别组织"在肉体上消灭亚美尼亚人。

"三大帕夏",包括塔拉特及恩维尔,在一次大战结束时逃到国外。1919年于君士坦丁堡举行的审讯把缺席的这三人判处死刑。军事法庭解散了"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充公了它及那些被判有罪的人的资产。"三大帕夏"中有两人后来被亚美尼亚复仇者刺杀。

国际审讯

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在巴黎的初步和平会议于1919年1月成立了"责任及制裁委员会",由美国国务卿罗伯特·蓝辛担任主席。根据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数项条款被加进《色佛尔条约》内,奥斯曼帝国的代理政府、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及大维奇尔Damat Adil Ferit Pasha被传召出席审讯。1920年8月的《色佛尔条约》有进行审讯的计划,以决定谁人要为"野蛮及不合法的战争方法……(包括)违反战争法与惯例及人道原则的事项"负责。该条约第230条规定奥斯曼帝国须向盟国移交那些被盟国认为要对战时在帝国境内发生的屠杀事件负责的人。

多位奥斯曼的政客、将领及知识分子被移送到马耳他,他们在那里被扣留约3年。与此同时,调查他们所为的翻查档案工作在君士坦丁堡、伦敦、巴黎及华盛顿进行。可是《色佛尔条约》规定的盟国审讯最终没有实现,被扣留的人被送返土耳其,以换取土耳其凯末尔新政府释放被扣留的英国公民。

塔拉特·帕夏被刺杀

1921年3月15日,前大维奇尔塔拉特·帕夏在光天化日下于德国柏林被亚美尼亚人所罗门·特利里扬刺杀,后者在德国法庭以谋杀罪受审。特利里扬承认杀人,律师以被告的精神状况受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影响作为辩护,最后陪审团以他有"暂时性精神错乱"而判他罪名不成立。

亚美尼亚人的死亡数字,1914年至1918年

虽然对于在大屠杀中丧生的亚美尼亚人数目仍未有共识,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有超过50万亚美尼亚人在1914年至1918年间死亡。估计从30万人(现代土耳其国的观点)至150万人(现代亚美尼亚国、阿根廷及其它国家的观点)不等。《大英百科全书》参考了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研究得出的从1915年至1916年"估计约60万亚美尼亚人在驱逐过程中死亡或被屠杀"。

对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研究

希伯来大学学者耶胡达·鲍尔(Yehuda Bauer)认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最能够与犹太人大屠杀相提并论"。不过他也指出两者有几点明显分别,尤其在动机方面。

鲍尔也指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应被理解为是1896年开始,经历1908/0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直至1923年的种族灭绝,而非于1915年才开始。

Bat Ye'or认为"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是一场圣战"。她指圣战及所谓的"齐米心态"(dhimmitude)是导致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原则和价值观"的一部分。不过当时目睹亚美尼亚人受迫害的Fà'iz el-Ghusein有不同看法,认为亚美尼亚人的苦难是统一与进步委员会所为,起自民族主义狂热及妒忌亚美尼亚人,与伊斯兰教信仰无关。阿诺尔德·汤因比及其它一些资料来源报告说许多亚美尼亚人通过与土耳其人结婚或改信伊斯兰教而幸免一死。El-Ghusein指出许多改信者仍被杀害,担心西方人会认为"亚美尼亚人的灭绝"是"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抹不掉的污点"。曾经有伊斯兰教领袖呼吁放过那些改信伊斯兰教的亚美尼亚人,El-Ghusein引述一位政府官员在杀死改信者前回应说"政治的事没有宗教"。

土耳其共和国的立场

土耳其共和国的正式立场是亚美尼亚人在"迁移"或"驱逐"过程中的死亡不应被视为"种族灭绝",理由分别有:那些杀人事件不是由政府蓄意策划的;亚美尼亚人作为一个文化上的群体,可能会同情俄国而构成威胁,杀死他们是合理的;亚美尼亚人只是捱饿;或指有"亚美尼亚匪帮"作恶之类等。有些人用语义或"不适用于那个时代"作为理由去否定这次屠杀是"种族灭绝"(英文的genocide一字直到1943年才诞生)。

土耳其在一次大战的伤亡数字常被用来淡化亚美尼亚人的死亡数字。

土耳其政府的资料又称有历史可证明的"土耳其人的宽容"使得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根本不可能发生。一份军方文件用11世纪的历史去反驳这次种族大屠杀:"是塞尔柱土耳其人于1071年对亚美尼亚人的统治使他们脱离拜占庭帝国的迫害,并容许他们过正常生活。"

2005年,土耳其总理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邀请土耳其、亚美尼亚及国际上的历史学者成立一个委员会,利用两国及其它国家的档案去重新评估"1915年的事件"。亚美尼亚总统罗伯特·科恰良拒绝了埃尔多安的提议。

此外,时任土耳其外长的阿卜杜拉·居尔邀请美国及其它国家委派学者为该个委员会作出贡献,"调查这次惨剧及打开通道让土耳其人与亚美尼亚人走到一起"。

土耳其政府仍在抗议其它国家正式承认这次屠杀是种族灭绝,及质疑根本不存在种族灭绝。

争议

土耳其刑法典第301条禁止"侮辱土耳其",有检控官用这条法例去迫使国内一些知识分子不再提起奥斯曼帝国末年亚美尼亚人遭受的暴行。被告人通常会遭受随之而来的仇恨宣传及人身安全威胁,2007年被谋杀的亚美尼亚裔土耳其知识分子赫兰特·丁克就是一个例子。

对亚美尼亚人种族灭绝的承认

欧洲委员会议会决议,1998年4月24日

"Today we commemorate the anniversary of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genocid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we salute the memory of the Armenian victims of this crime against humanity".

作为回应土耳其一直否认有亚美尼亚人种族灭绝事件,海外亚美尼亚人有不少活跃分子努力争取各国政府正式承认该次种族灭绝。超过20个国家及美国42个州已有决议承认"亚美尼亚人种族灭绝"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2011年12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将"否认亚美尼亚人种族灭绝"列为刑事罪行的法案,违反的人可被判监禁和罚款。2012年1月,法案在法国参议院亦获得通过,不过法国宪法委员会在2月以法案会侵害言论自由而判定它违反宪法。

参考资料

  1.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一般被认定为1915年,大部分屠杀发生于在该年份。其他不同的年份界定有:
    • 1915年-1916年
    • 1915年-1917年
    • 1915年-1918年
    • 1915年-1923年
    • 1894年-1915年
    • 1894年-1923年
  2. Yair Auron. The banality of indifference: Zionism & the Armenian genocid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44 [26 February 2012]. ISBN 978-0-7658-0881-3.
  3. David P. Forsy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August 2009: 98 [26 February 2012]. ISBN 978-0-19-533402-9.
  4. Frank Robert Chalk; Kurt Jonassohn; Institut montréalais des études sur le génocide.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genocide: analyses and case stud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0 September 1990: 270– [26 February 2012]. ISBN 978-0-300-04446-1.
  5. Q&A: Armenian genocide dispute. BBC News. 2010-03-05 [2010-11-02].
  6. Akcam, Taner. A Shameful Act: The Armenian Genocide and the Question of Turkish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2006 p. 24. ISBN 0-8050-7932-7
  7. Dadrian, Vahakn N. The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Ethnic Conflict from the Balkans to Anatolia to the Caucasus. Oxford: Berghahn Books, 1995 p. 192. ISBN 1-57181-666-6
  8. ^ 8.0 8.1 Akcam. A Shameful Act. p. 36.
  9. Akcam. A Shameful Act. pp. 35ff
  10. Akcam. A Shameful Act. p. 37.
  11. Article 16 stated that "As the evacuation of the Russian troops of the territory they occupy in Armenia ... might give rise to conflicts and complications detriment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good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Sublime Porte engaged to carry into effect, without further delay, the improvements and reforms demanded by local requirements in the provinces inhabited by Armenians and to guarantee their security from Kurds and Circassians."
  12. Akcam. A Shameful Act. p. 38.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Balakian, Peter, The Burning Tigris: The Armenian Genocide and America's Respons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3, ISBN 0-06-019840-0.
  14. Akcam. A Shameful Act. pp. 40–42.
  15. The German Foreign Ministry operative, Ernst Jackh, estimated that 200,000 Armenians were killed and a further 50,000 expelled from the provinces during the Hamidian unrest. French diplomats placed the figures to 250,000 killed. The German pastor Johannes Lepsius was more meticulous in his calculations, counting the deaths of 88,000 Armenian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2,500 villages, 645 churches and monasteries, and the plundering of hundreds of churches, of which 328 were converted into mosques.
  16. Akcam. A Shameful Act. p. 42.
  17. Akcam. A Shameful Act. pp. 68–69.
  18. Anon. Days of horror described; American missionary an eyewitness of murder and rapine.. The New York Times. 1909-04-28 [2008-03-18].
  19. Akcam. A Shameful Act, p. 69.
  20. unnamed. 30,000 Killed in massacres; Conservative estimate of victims of Turkish fanaticism in Adana Vilayet. The New York Times. 1909-04-25 [2008-03-18].
  21. Toynbee, Arnold. Armenian Atrocities: The Murder of a Nation.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5, pp. 181–182.
  22. Morgenthau, Henry. Ambassador Morgenthau's Story.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1918.
  23. Morgenthau, Henry. Ambassador Morgenthau's Story. 1918, page 298
  24. Hinterhoff, Eugene. Persia: The Stepping Stone To India. Marshall Cavendish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 vol iv. : 1153–1157.
  25. Dadrian.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p. 220.
  26. Y. Bayur. Turk Inkilabz. vol. III, part 3, cited in Dadrian.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27. Dadrian.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p. 224.
  28. Fisk.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 pp. 329–31.
  29. Fromkin, David.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New York: Owl, 1989 pp. 212-213. ISBN 0-8050-6884-8
  30. The Great War . Chapter 2 . Etem/Wegner | PBS
  31. The hidden holocaust Ruth Rosen in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s December 15, 2003.
  32. ^ 32.0 32.1 32.2 Exiled Armenians starve in the desert; Turks drive them like slaves, American committee hears ;- Treatment raises death rate.. New York Times. August 8, 1916 [2007-09-16].
  33. Armenians are sent to perish in desert; Turks accused of plan to exterminate whole population; people of Karahissar massacred.. New York Times. August 18, 1915 [2007-09-16].
  34. ^ 34.0 34.1 34.2 34.3 (法文) Kotek, Joël and Pierre Rigoulot. Le Siècle des camps: Détention, concentration, extermination: cent ans de mal radica. JC Lattes, 2000 ISBN 2-7096-1884-2
  35. Yair Auron, The Banality of Indifference: Zionism and the Armenian Genocide. New Brunswick, N.J., 2000, pp. 181, 183.
  36. British Foreign Office 371/2781/264888, Appendices B., p. 6.
  37. published in Takvimi Vekayi, No. 3540, May 5, 1919
  38. Ambassador Morgenthau's Story. 1918. Chapter Twenty-Seven
  39. FACT SHEET: ARMENIAN GENOCIDE. Knights of Vartan Armenian Research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
  40. Guenter Lewy. Revisiting the Armenian Genocide. Middle East Quarterly. Fall 2005.
  41. Ferguson, Niall, The War of the World: Twentieth-Century Conflict and the Descent of the West,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06, ISBN 1-59420-100-5.
  42. 1915 declaration
  43. Rummel R. J. "The Holocaust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ume 3, no.2. April 1, 1998. Retrieved April 30, 2007.
  44. Türkei By Klaus-Detlev. Grothusen
  45. French in Armenia 'genocide' row. BBC News (BBC). 2006-10-12 [2008-03-29].
  46. Woods, Allan. Turkey protests Harper's marking of genocide. Ottawa Citizen. 2006-05-06 [2008-03-29].
  4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Death toll of the Armenian Massacres
  48. The Treatment of Armenians in the Ottoman Empire 1915-16: Documents presented to Viscount Grey of Fallodon,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 By Viscount Bryce. (New York and London: G.P. Putnam's Sons, for His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London, 1916), pp. 637–653.
  49. Yehuda Bauer, The Place of the Holocaust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via Holocaust: Religious &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50. Bauer, Yehuda. Can Genocides be Prevented?
  51. American Thinker: Congress Must Recognize the Armenian Genocide
  52. Ye'or, Bat. Islam and Dhimmitude, p. 374.
  53. El-Ghusein, Fà'iz. Martyred Armenia. 1918, page 55.
  54. El-Ghusein, Fà'iz. Martyred Armenia. 1918, page 46.
  55. TURKSES Voice of Turks - The So-Called Armenian Genocide
  56. Assembly of Turkish American Associations
  57. An Armenian Myth
  58. Turkish Embassy.org - Republic of Turkey
  59. ^ 59.0 59.1 Turkish General Staff
  60. 1915 yılı olayları. Sabah. 2007-07-27 [2008-09-03] (Turkish). "Erdoğan, eylülde ABD Kongresi'nin gündemine gelmesi beklenen soykırım iddialarına ilişkin genelgesinde, kamu kurumlarının, '1915 yılı olayları', '1915 yılı olayları ile ilgili Ermeni iddiaları veya varsayımları' ifadelerini kullanmalarını istedi."
  61. Turkey's Initiative to Resolve Armenian Allegations Regarding 1915, 新闻稿. Embassy of Turkish Republic at Washington, D.C. [2008-06-29].
  62. http://www.washington.emb.mfa.gov.tr/ShowInfoNotes.aspx?ID=221
  63. Corley, Felix. "Obituary: Ayse Nur Zarakolu," Independent, February 14, 2002.
  64. Council of Europe Parliamentary Assembly Resolution, April 24, 1998
  65. Turkey recalls envoy from France over 'genocide' bill,BBC News,2011年12月22日。
  66. France Turkey row: Genocide bill faces court hurdle,BBC News,2012年1月31日。
  67. French genocide law 'unconstitutional' rules court, France 24, February 28, 2012.

相关条目




讲真话的制度比任何改革都紧要

讲真话的制度比任何改革都紧要

讲真话的制度比任何改革都紧要

素以仗义执言闻名的微博大V御史在途,因"金银花更名"事件与国家部委开战。这位真名叫陆群的湖南省纪委干部,坦陈"越来越厌倦机关里的风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太严重了。官场太假!没几个人讲真话,也没几个人听真话,说假话的不脸红,听假话的也当真"。他形容,这好比"皇帝的新衣"现实版。


而今,"御史在途"变成了"网友在途",决心走出体制,成为真正的"普通网民",正式向特权腐败势力"宣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御史在途"之勇,古已有之,这是一个良知官员之勇,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却也折射出当代中国最深重之耻。


中国是个神奇国度,每个人都有一个面具,一副处世盔甲。庙堂上演《宫心计》,官场上演《现形记》,江湖上演《水浒传》。教育撒谎,从小写作就假大空;媒体撒谎,《新闻联播》怂恿当事人背台词;官场撒谎,不讲真话,更是一门从春秋战国发端、历代王朝发狂、沿袭至今发臭的官场显学。


中国官场的欺瞒文化,是历代昏君或暴君的专制脸谱,就是拒绝真话,喜欢指鹿为马,喜欢被阿谀吹捧,讲真话的臣民统统没好下场。真话不重要,关键是表忠心。在权力威慑下,必须说假话才能活,而权力明目张胆不许人说真话,铲除真相,屏蔽真理,才能继续当皇上。


中国自古不乏铁骨铮铮,暴君之下成了冤魂,昏君之下成了异类。比干、伍子胥是中国历史第一代讲真话被昏君"焚炙"的代表;岳飞、于谦是中国历史第二代讲真话被昏君斩决的代表;谭嗣同、秋瑾是中国历史第三代讲真话被昏君杀头的代表;瞿秋白、史量才是中国第四代讲真话被独裁者枪毙的代表;刘少奇、彭德怀、张志新是中国第五代讲真话被独裁者折磨致死的代表。


一个不容置疑的常识是,如果因言获罪,大有人在,那这个国家脱离中世纪黑暗还不远,或仍陷其中。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想堵住真话嘴巴的,都不是好鸟,必败无疑。而官场欺上瞒下,往往会让主子摔得很惨。袁世凯听信谗言,相信复辟帝制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最后把命运都蒙骗到沟里了。


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是讲真话制度的建立,是神话的破灭,是真话的复兴。欧洲文艺复兴就是一场讲真话、传真知的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与艺术大繁荣,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文艺复兴崛起了大英帝国,人文精神传播到美国,成就了一部联邦宪法,从捍卫公民讲真话到捍卫公民一切人权,维系了美国社会两个多世纪的自由、繁荣和稳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中国第一个讲真话时期,是春秋战国,宗师林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第二个讲真话时期,跨过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大兴文字狱的二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初,西方文明、苏俄革命纷至沓来,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仁人志士救国图强,民国大师群星璀璨,封建王朝土崩瓦解,剪了千年奴才的小辫子。第三个讲真话时期很短,只有昙花一现,伟大领袖鼓励讲真话,结果是引蛇出洞的权术,讲真话者一概被打倒,从灵魂与肉体一并折磨甚至消灭。


第四个讲真话时期,离我们很近,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全党和全民共识,伟大领袖从神坛搬下了人间。世界各种思潮、各种文明成果,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传播、碰撞、激荡、融合、创新。思想文化、科学艺术、民营经济、宗教领域,全面迎来复苏的春天。老中青三代众志成城,充满信任与友善。中央领导带头广开言路,把各路有识之士请进中南海,面对面交流请益。意识形态出现"三宽部长",各种反思、各种辩论、各种尖锐批评,公开见诸报章。那个时候,不管有多少问题存在,但中国人相信未来"春光更明媚。" 那个时候,旧的折腾人的办法已经停用,而新的折腾人的办法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巴金在《真话集》说:"我在北京看见不少朋友,坐下来,我们不谈空洞的大好形势,我们谈缺点,谈弊病,谈前途。没有人害怕小报告,没有人害怕批斗会。大家都把心掏出来,我们又能够看见彼此的心了。"不折腾人的社会,人就讲真话,活得有自由,有尊严,有信任,有诗意,有干劲,有奔头。


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明启蒙、思想文化复苏的黄金时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文明进步的基石,为"中国模式"勋章打下了清亮的底色。没有八十年代的思想大解放,没有树立真话与真理的权威,就不能扫清封建遗毒和暴力哲学,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耀世辉煌。


讲真话是善政的基础。假话的背后,是话语权的无道霸蛮,是特权集团腐败。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邵秉仁在博鳌论坛发言,语惊四座。他说:"国有企业应该起到公共服务的作用,而不是与民争利,更不是官商结合,政企不分,这样不仅要掏空国家,而且要滋生大量腐败。从央企巡视情况看,没一家干净。官商不分,官商勾结,就是这种体制造成的。""御史在途"陆群向国家部委"宣战"的靶心,正在这里。


当下中国面临更多危机与挑战,如果恪守教条主义、自信主义,不给真话一个自由空间,那就势必两豆塞耳,只听颂歌,不闻雷霆。大跃进放卫星的教训极为深刻,GDP数字成橡皮泥人的教训,至今仍让当局者迷。中国经济数字有多少政绩纵欲、有多少杀鸡取卵、有多少注水猪肉?在经济领域,有多少特权通吃的肮脏内幕?在司法领域,有多少被遮掩的权力狰狞?在思想文化领域,有多少说真话、说真心话的自由舞台?


亚洲超人李嘉诚为什么把事业版图移出大陆?有三件事情,不断地折磨李嘉诚,令他焦虑:一是全球贫富悬殊状况持续,中国更可能恶化,特权顽疾难治,社会矛盾一触即发,靠"维稳"稳得多久;二是中国占全球人口20%,但只有9%可耕地,安全饮用水只占全球水资源6%,政绩纵欲式经济必将偿付巨大代价;三是不阳光,不讲真话。李嘉诚说:"不是今天我跟你有没有说真话,也不是你有没有和我说真话,而是我们要有一个自觉——尽量在行为里更透明、更真实,每一个人都努力,才可以创造一个更公平公正的社会来。"


如果政治正确比真话重要一万倍,那么各种奇葩、各种荒诞依然会粉墨登场。前两天,CCTV新闻联播报道,我国首次集中公布百人红色通缉令:政府将不再为外逃腐败分子保密。民众不禁要问,我国过去一直都为外逃贪官保密?除了公布的一百个,保密的外逃贪官还有多少呢?这真是黑色幽默。


谎言依然会传播,但捍卫讲真话的制度,会在第一时间消解谎言。在美国有许多像《华盛顿邮报》总编本杰明·布拉德利这样的杰出媒体人,无论政府打压还是名利诱惑,都无法阻挡他们追逐真相的脚步。布拉德利率领部下夺得了18个普利策奖;水门事件持续发酵的28个月里,安排发表400多篇真相报道,迫使尼克松引咎辞职。他说:"只要记者说的是真话,并且客观公允,就不需要担心后果。"免于恐惧的自由,是讲真话的制度条件。


习仲勋有两句名言。一句是1961年说的,那时国事蜩螗,民生维艰,如何走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局?习仲勋入户走村,聆听群众疾苦;解散食堂,顺应群众呼声;开仓放粮,急群众之所急;定谳放人,救群众于倒悬。习仲勋巡视了长葛监狱,对当地书记说:"立即释放那些敢讲真话的所谓在押政治犯。"另一句是1984年,习仲勋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提出:"能不能出一个保护不同意见的法或者制度?"这是一个良知政治家之问。


一个不敢讲真话的社会,遑论进步。如果没有一个讲真话的制度保障,任何改革都是空话。中国梦,当从捍卫真话制度始。




Z88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网络民议】管天管地管空气 - 中国数字时代


【网络民议】管天管地管空气

晨报记者 徐妍斐

今后,气象爱好者在网上随意发布个人预测的气象信息,可能会遭遇重金罚款。5月1日起,《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开始实行。该《办法》规定,除气象台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违者最高可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对此,多名"气象达人"表示,该禁令不会对他们的网络活动造成影响,但自此会弱化预测的概念,强化气象分析及科普。他们认为,引起人们恐慌、哗众取宠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气象预报才是最受打击的。不过与几年前的百花齐放相比,近两年来的民间气象预报的确有着热潮消退的趋势。

更多阅读:内地5月起禁止发布"民间天气预报" 最高罚款5万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在解读此次《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时表示,气象预报的统一发布制度是为防止因多渠道发布气象预报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而定。

不过,气象专家认为,《气象法》早已在第二十二条专门对气象预报统一发布制度作出规定,此次《办法》是对气象预报的统一发布制度的重申。

然而,外界最关注的是,法规的红线在哪里?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昨天,记者多方求证下,中国气象局或市气象局都不愿对此作进一步的解释。

有观点指出,《办法》一些表述还尚待明确。比如"本办法所称气象预报发布是指气象预报向社会无偿公开的过程",那么有偿预报是否被允许?以及什么是"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微博、微信、QQ群、论坛甚至小区贴纸、黑板报,多大的传播范围才算违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而除了"民间预报",一些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手机APP也涉足,他们渴望能放开这个领域。这些天气软件不仅界面亲和,有些还开通了用户交互功能,允许用户上传即时的气象照片。商用APP从什么渠道获得天气资讯,他们的预报发布是否"触线"呢?

来源:新闻晨报


42d05203-a449-4f06-b3e0-fee4048a7841_size21_w450_h300

以下内容为数字时代编辑摘自网友评论:

Albus囍帖街:甲:"我在二环有三套房。"乙:"我家切糕有三车。"丙:"我天天上街扶老人。"丁:"今天可能会下雨。"甲乙丙:"妈呀大哥话别乱说啊。我们服还不行吗!"

Jessie-洁儿:突然发现我们国家管的越来越宽了

张立博:那以后发微博或者发朋友圈会不会是这样呢:哇,明天是个大*天,可以出去玩儿了。或者:明天可能会下*,别忘了要带上*伞。

LWQ的棋:自家发布的天气预报不准,还拿民间开刷了?

花慕斓:我擦,我以后夜观天象要被罚款了啊?诸葛亮幸亏没在当代借东风啊,不然不用曹操打,得被罚死

安全现场:老子虽然预报不准确,但有权利叫你不预报

Join2Joy:谈论天气本来是最安全的,但在极权国家,没有什么是安全的。只有不确定的恐惧深深植入每个人的人心,统治才能安稳。

hal90:小明说:"天气闷热,蜻蜓飞那么低,看起来要下雨了,大家快收衣服吧!" 听了这话,一位警察叔叔走了过来,把小明抓了起来,罚款五万元。

文鋒而來一影音E時代:自己不务正业,人家私起你就去打人家。

推普推斯:以后天气预报就牛B了,天天报空气质量优好了,反正你说了算

胡同传说:也请官方以后不要发布人民幸福指数可以吗。

蓝婼酃:该出台的不出台,没用的尽情出台,国家还不如多养两条狗,这年头畜生至少还能看家!

席琳殿下的猫君大人:主要是不能随便发雾霾消息。

claude98:把天气预报当战略资源管了,丫个思维还停留在二战时期吧,现在都21世纪了。

幔亭:我掐指一算 明天要么下雨 要么不下雨

信不由中:'这是要封杀各民间气象软件的节奏吗?它们是不是没交费?

鲁_银:为什么?怕天朝天气太敏感引起群体性事件?

壹读:萧敬腾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思考……

陈少举: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文到花香:太夸张啦,还有没有更扯蛋的条例。外剧限播,剧情捆绑,数字盒限用,TMD,现在天气预报也要管。真为我们下一代担忧,他们往后的**(敏感词无法显示)19年该怎么过。

戎茸冗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天不能说,地不能说,空气不能说。。。以后大家见面就只能☞呵呵——哈哈 傻笑了。。。也许哪天连☞呵呵 哈哈都发不出来了

一夜一城一木枯:马勒戈壁,以后闭关锁国、焚书坑儒算了。美剧不让看,武媚娘的胸不让看,网上买个彩票不让买,现在看个天气预报也不行。以后建议相关部门规划相关用地并制定《统一放屁法》!!

蓝米其:你们还记得PM2.5在中国是哪些人推动的以及当时官方是有多反感这个事情吗?其实出台这个办法就是不准人民思考,哪怕个人思考了不准传播给其他人知道。就是这个意思。




壹週刊 - 1311 - 專欄 「感謝不娶之恩」

插圖: BERNARD CHAU 
「感謝不娶之恩」 (李碧華)

潑墨

「感謝不娶之恩」

內地(其實全世界一樣)影圈的男女關係潛規則令人眼花繚亂,一段段情慾史,若非傳媒及網民爆料,誰玩誰也分不清,誰被玩了還不知道怎麼個死法,久不久便有熱門話題,很快被另一則花邊掩蓋。
四月十一日,名導演陸川在微博上承認已和央視女主播胡蝶領證結婚,轟動一時。
胡蝶在香港不算出名,有時在 CCTV頻道見過這位女主播,很有趣,臉孔「酷肖」范冰冰,看來花過一番工夫。而陸川是《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片導演,有過風光時刻也曾艱苦經營,但他的豐富情史比作品更矚目。
看報導,陸川的女朋友與電影微妙掛鈎,他喜歡的大多起用擔演女主角,如高圓圓、唐嫣、秦嵐……他的早期女友還包括近日涉及反貪腐打老虎大案的湯燦。官方爆料外號「軍中妖姬」、「公共情婦」的湯燦在武漢女子監獄服刑,檢驗時發現染上愛滋,引發高官領導驗身暗潮,驚嚇!
拍拖結婚是兩個人的私事,我們全是局外人、旁觀者,所以八卦一下就算,哪有時間追看不捨?而且新聞日日新,更轟動的也許在後頭呢。
——只是在一些議論中,我看到了「感謝不娶之恩」六字真言,饒有深意。
女友之一的秦嵐,我不認識也沒留意,反而好些北上工作的影視圈朋友比較熟。據說秦嵐與陸川相戀五年,戀情圈裡圈外都知道,當年秦曾自付賠償金推掉片約,零片酬加入陸的電影,為尚未大紅的導演打響了名氣,電影好評,二人也成情侶組合。不過即使身心奉獻,付出的亦竹籃打水一場空。二人分手不久,舊愛傳出婚訊,另一女子享受人家的勞動成果。圈中人比較同情秦——但覺亦非損失,因為「新娘不是我」,不知是幸抑或不幸?或者是天大的幸運,一時間誰說得清楚?
冷眼瞅着世間悲歡離合,深感各有前因才結此果,莫羨人也莫妒人。
放諸四海皆準的開脫,是當感情付諸東流之時,每個人更加看清楚身邊的前度,因為「緣份不夠」才沒走到白頭,也因為「此人不適合」,沒安全感,女方未能付託終身成家,所以不圓一個「嫁」字。遇上對的人是幸運,遇上不對的人早日抽身而退更幸運。才花幾年便明白這個道理,不必花上一生去體驗,是最最最幸運了,否則到時血肉淋漓往死裡打,就不光是幾滴眼淚應付得了。
經此一劫,失意者都有機會有空間有位置,等待真命天子,還應該感恩。
這種開脫一來令當事人通悟、看透,並非「阿 Q」自我安慰;二來,把心放後一年兩年,把眼光放遠一丈二丈,別為嫁(娶)而嫁(娶)。不抬頭看不到藍天,不低頭看不到你雙手捧着的究竟是什麼,痴狂熱戀也罷,是你的誰也搶不走,不是你的強握緊捏也無用,有一定的人生道理。
本港電視圈也有死心分手的新聞。女藝人已 31歲了,與武打奀星拍拖八年,雖期間先後跟拍檔及教友傳過緋聞,她最後還是選擇留守男友身邊。
不過男友事業一直無起色,不但撈極唔起還拖累女藝人受盡壓力,被公司擺埋一邊,淪為大配角。「女尊男卑」的關係本就難以長久,但若男方積極上進,作好準備,機會來時便可發圍,否則拖拖拉拉,彼此不能互提一把,反一起下沉。事業欠佳心情自然受影響,爭執吵架也容易發脾氣,有意無意之間傷害到人,年紀已不輕,不知「等」到幾時呢?
有時,守得雲開見月明;有時長痛不如短痛,慧劍斷糾纏,快刀斬亂麻,亦重覓新生之道;有時則是製造分手煙幕,暗續地下情,都是眼前解窘方法。
那天與朋友下午茶,閒聊到一個我們都有點瞧不起的男人,他天生就一「麵瓜」(北方人稱不脆的變粉了的老瓜為「麵瓜」),辦事能力不高,也不積極進取開拓事業,早前女友見沒成家立業之前景掉頭離去。他完全沒受教訓,仍是如常的一 pat嘢——廣東俗語「一 pat嘢」是多麼象形,還似乎帶着撻在牆角吧噠之聲,爛泥扶不上壁,習慣成自然。聽朋友形容加手勢,笑得我!
由此可見,女人可以自力更生頭頂半爿天,但仍希望男人愛護、保護、呵護、維護、栽護……護花無力算了,護己也乏勁就不如甩手操般甩掉之。女人需要可信可靠的人共走人生路,否則便「感謝不娶之恩」放生了。
我在《蘋果》寫過一篇稿,提到故事一則:「從前有對夫婦,他們遇到了死神。死神說:『你們兩個只能活一個,你們猜拳吧,輸的就得死。』最後丈夫輸了。妻子抱着死去的丈夫哭道:『說好一起出石頭的。為什麼我出了剪刀,你卻出了布?』」
我覺得這是現實,也是人心。一部份人自私,一部份人傻——但也是一部份人的報應,一部份人的慶幸呀。所以妻子不必哭,也不必抱屍怨懟捨不得,因為在此之前,現實世界莫測的人心沒機會給她教訓,所以她會善良糊塗忍讓犧牲,過於寬容而不自知。但一場心靈考驗一次算計一下手勢,她便領悟真相不必再與狼共舞,以後一定遇到更好的。
有些朋友和讀者很認同,為本願自我犧牲的妻子吁一口氣,也祝福她的明天。
但,也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有這個可能:丈夫一直深愛妻子,他很聰明也了解到妻子一定情願犧牲自己來換他一命的,所以「先下手為強」,出了布,自己死,讓妻子活着。
「剪刀石頭布」有陰招,但也有很玄妙的濃情。
希望有這個可能,雖然太過樂觀也太過難得——但,我們真的希望有這樣的男人啊!

壹週刊 - 1311 - 專欄 「感謝不娶之恩」


壹週刊 - 1311 - 專欄 「感謝不娶之恩」

放諸四海皆準的開脫,是當感情付諸東流之時,每個人更加看清楚身邊的前度,因為「緣份不夠」才沒走到白頭,也因為「此人不適合」,沒安全感,女方未能付託終身成家,所以不圓一個「嫁」字。遇上對的人是幸運,遇上不對的人早日抽身而退更幸運。才花幾年便明白這個道理,不必花上一生去體驗,是最最最幸運了,否則到時血肉淋漓往死裡打,就不光是幾滴眼淚應付得了。
經此一劫,失意者都有機會有空間有位置,等待真命天子,還應該感恩。
這種開脫一來令當事人通悟、看透,並非「阿 Q」自我安慰;二來,把心放後一年兩年,把眼光放遠一丈二丈,別為嫁(娶)而嫁(娶)。不抬頭看不到藍天,不低頭看不到你雙手捧着的究竟是什麼,痴狂熱戀也罷,是你的誰也搶不走,不是你的強握緊捏也無用,有一定的人生道理。
本港電視圈也有死心分手的新聞。女藝人已 31歲了,與武打奀星拍拖八年,雖期間先後跟拍檔及教友傳過緋聞,她最後還是選擇留守男友身邊。
不過男友事業一直無起色,不但撈極唔起還拖累女藝人受盡壓力,被公司擺埋一邊,淪為大配角。「女尊男卑」的關係本就難以長久,但若男方積極上進,作好準備,機會來時便可發圍,否則拖拖拉拉,彼此不能互提一把,反一起下沉。事業欠佳心情自然受影響,爭執吵架也容易發脾氣,有意無意之間傷害到人,年紀已不輕,不知「等」到幾時呢?
有時,守得雲開見月明;有時長痛不如短痛,慧劍斷糾纏,快刀斬亂麻,亦重覓新生之道;有時則是製造分手煙幕,暗續地下情,都是眼前解窘方法。


那天與朋友下午茶,閒聊到一個我們都有點瞧不起的男人,他天生就一「麵瓜」(北方人稱不脆的變粉了的老瓜為「麵瓜」),辦事能力不高,也不積極進取開拓事業,早前女友見沒成家立業之前景掉頭離去。他完全沒受教訓,仍是如常的一 pat嘢——廣東俗語「一 pat嘢」是多麼象形,還似乎帶着撻在牆角吧噠之聲,爛泥扶不上壁,習慣成自然。聽朋友形容加手勢,笑得我!
由此可見,女人可以自力更生頭頂半爿天,但仍希望男人愛護、保護、呵護、維護、栽護……護花無力算了,護己也乏勁就不如甩手操般甩掉之。女人需要可信可靠的人共走人生路,否則便「感謝不娶之恩」放生了。
我在《蘋果》寫過一篇稿,提到故事一則:「從前有對夫婦,他們遇到了死神。死神說:『你們兩個只能活一個,你們猜拳吧,輸的就得死。』最後丈夫輸了。妻子抱着死去的丈夫哭道:『說好一起出石頭的。為什麼我出了剪刀,你卻出了布?』」
我覺得這是現實,也是人心。一部份人自私,一部份人傻——但也是一部份人的報應,一部份人的慶幸呀。所以妻子不必哭,也不必抱屍怨懟捨不得,因為在此之前,現實世界莫測的人心沒機會給她教訓,所以她會善良糊塗忍讓犧牲,過於寬容而不自知。但一場心靈考驗一次算計一下手勢,她便領悟真相不必再與狼共舞,以後一定遇到更好的。
有些朋友和讀者很認同,為本願自我犧牲的妻子吁一口氣,也祝福她的明天。
但,也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有這個可能:丈夫一直深愛妻子,他很聰明也了解到妻子一定情願犧牲自己來換他一命的,所以「先下手為強」,出了布,自己死,讓妻子活着。
「剪刀石頭布」有陰招,但也有很玄妙的濃情。
希望有這個可能,雖然太過樂觀也太過難得——但,我們真的希望有這樣的男人啊!




Marine Le Pen : sa famille, c’est "un peu" les Kennedy !

 

Marine Le Pen : sa famille, c’est "un peu" les Kennedy ! © Non-Stop-People.com Marine Le Pen : sa famille, c’est "un peu" les Kennedy !

Dans un entretien publié lundi dans le magazine américain Newsweek, la présidente du Front national s’est lancée dans une comparaison plutôt hasardeuse… Selon elle, la famille Le PN ressemble à une célèbre dynastie américaine : les Kennedy.

Depuis plusieurs semaines, le torchon brûle entre Marine Le Pen et son père après ses propos polémiques sur les chambres à gaz. Dynastie familiale et politique, les Le Pen ont pris l’habitude de régler leurs conflits devant les caméras. Après une apparition remarquée au gala du Time à New-York, la présidente du FN a tenu des propos plutôt déroutants dans les pages de Newsweek, un magazine américain, comme le rapporte BFM TV.

"Marion attire la jeunesse, c’est évident"

Habituée des coups d’éclat, la patronne du Front national a tenté lundi une comparaison plutôt hasardeuse. Interrogée sur la différence entre sa politique et celle menée par sa nièce Marion, Marine Le Pen répond du tac au tac : "Elle diffère beaucoup. Marion est jeune, sûre d'elle. Elle a été élue et fait du bon boulot. Elle attire la jeunesse, c'est évident. C'est un truc de famille, comme les Bush ou encore les Kennedy". La journaliste demande alors si cela signifie que les Le Pen sont les Kennedy Français. "Un petit peu", affirme la frontiste qui a aussi salué le "patriotisme" des Américains.

"Une sorte de fascination pour cette famille"

Le 2 décembre dernier, Marine Le Pen s’était déjà livrée à cette même comparaison."Quand il s'agit du Front national, c'est obligatoirement source de critiques. Les Kennedy, ça ne dérange personne! Je remarque que souvent des reportages sur les Kennedy montrent une sorte de fascination pour cette famille dont quasiment l'intégralité des membres ont fait de la politique. Et nous nous n'aurions pas le droit ?", avait-elle déclaré lors d’une interview accordées à la chaîne d’information en continu iTélé, comme le rappelle Le Lab d’Europe 1.

Interrogé ce mercredi matin sur Europe 1, Bruno Le Roux s’est moqué des déclarations de Marine en lançant : "Entre les Ceaucesu et les Kennedy, il y a sûrement de la place pour la famille Le Pen..".

Marine Le Pen : sa famille, c’est "un peu" les Kennedy !

輪到你做莊|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輪到你做莊|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輪到你做莊

二十一世紀,西方的地運開始衰落。西方沒有人文和政治領袖。幾年前,查良鏞先生對我說:本來這是中國文化復興、宣播世界的最佳時機,一千年來難逢。如果中國文化有貨色剩下,中國人現在是真正的吐氣揚眉了。

查先生厚道,沒有再說下去。意思就是:世界好不容易輪到一個可以由中國做莊家的時機,但這一代的中國人,做不來,白白浪費了歷史時機。

當然,有許多人不同意。他們會說:現在中國人有錢,還有世界最大的市場。

然而,「做莊」的意思,不止是錢,而是優秀的文化。中國人自己都知道,世界此刻對中國的「尊重」,是看錢份上。

當然,中國也模仿英國的「英國文化協會」、法國的「法國文化協會」、德國的「歌德學院」,在各國成立「孔子學院」。然而,一個外國人進英國文化協會,除了學英語,還學到英國的優雅幽默的小資產階級品味;法國文化協會傳授的法國時尚和審美觀、德國歌德學院展示的精確嚴謹的日耳曼文化,一個外國學生,會發現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在這些文化協會之外的社會行為,與他們在協會裏講授的,言行相當一致。

但當外國人進「孔子學院」,也學孔子的書本上的「禮義廉恥」、「溫柔敦厚」,然而走出「學院」,中國人行為粗野,不講信用,賣假貨和有毒食物,「孔子學院」外的中國人的行為,與「孔子」這個名字宣講的一套文化,是兩回事。

美國和加拿大,先尊重你,讓你也來開辦你的「文化協會」,而且還將人家的名牌大學招牌借出來。哪知開了幾年,裏面這也不准講、那也不許問,達賴喇嘛是妖魔,走出去,見到外面的中國人作弊、詐騙、炫耀財富、打壓異己。外國人不是傻瓜,看看招牌,想:這就是「孔子」?像騙子多一些,於是紛紛下令關閉。

世界現在騰出一個位子,本來輪到你做莊,但是不幸你缺乏文化信仰你做不了。優秀的文化,要講一個字,叫做Kindness。中國人不太明白這個字的底蘊。現在,輪到日本政府在歐美開設文化協會的「日本屋」了。

我想起查先生的那幾句話,以及其後的沉默。

mcwriter@appledaily.com

陶傑昔日文章



Z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