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星期五

朝鲜“脱北者”参加联合国会议 与朝代表起争执_新闻_腾讯网

美国组织脱北者在联合国发言 朝鲜代表抗议离场

“脱北者”(左)与朝鲜代表(右)起争执。(图片来源:美联/新华)

转播到腾讯微博

美国组织“脱北者”在联合国发言 朝鲜代表抗议离场

“脱北者”中以手拭泪。新华/美联

转播到腾讯微博

美国组织“脱北者”在联合国发言 朝鲜代表抗议离场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左)安慰一名“脱北者”(右)。(新华/美联)

联合国4月30日举行一场人权讨论会议,美国组织多名“脱北者”参加。朝鲜代表怒斥美国炮制伪证,并援引美国巴尔的摩骚乱事件,指称美国才是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

美方外交官要求关闭朝鲜代表的麦克风。朝鲜代表高声朗读完发言稿,而后起身愤然离去。

朝方派出多名外交官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一开始,由美国组织的3名“脱北者”逐一发言,哭诉自身悲惨遭遇。

当第二名“脱北者”准备发言时,朝鲜代表李成哲(音译)决定不再当听众,而是朗读自己的发言稿。会议协调员、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见状,要求工作人员立即关闭朝鲜代表的麦克风,并叫来安保人员。

虽然鲍尔一再叫停,李成哲却坚持读完发言稿。他说,美国人权状况糟糕,“无辜的非洲裔公民被残害”。发生在巴尔的摩和弗格森的事件证明,美国才是侵犯人权的“轴心国”。

李成哲同时表示,当天的讨论是美国“一手导演的政治闹剧”。他发言结束后,与朝鲜外交官们一同愤然离去。

今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一项朝鲜人权决议。朝鲜外务省发言人随后发表声明予以谴责。

这名发言人表示,所谓朝鲜“人权问题”是美国等敌对势力根据“脱北者”所做伪证炮制出来的,美国及其追随势力多次赞成通过朝鲜人权决议,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美国侵犯人权行为的关注。发言人警告美国不要再以“人权法官”自居,干涉别国内政。

美国近期频发针对非洲裔人群的暴力执法事件,引发多轮抗议活动。4月12日,25岁的巴尔的摩非洲裔青年弗雷迪·格雷遭警方逮捕,后因脊椎严重受伤死亡。他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民众不满。不少人在市政厅、警察局外及主要街区举行示威,抗议警察暴力执法并要求警方公布事件真相。

去年8月9日,密苏里州弗格森市白人警官达伦·威尔逊开枪打死18岁的非洲裔青年迈克尔·布朗。威尔逊后被免于起诉,引发全国性示威浪潮。

文/张旌(新华社特稿)

朝鲜“脱北者”参加联合国会议 与朝代表起争执_新闻_腾讯网

iMac: How to remove or install memory - Apple Support


iMac: How to remove or install memory

Choose your model

To identify your iMac model, use the information in How to identify iMac models.

17-inch    iMac (17-inch, Late 2006 CD)
   iMac (17-inch, Late 2006)
   iMac (17-inch, Mid 2006)
   iMac (17-inch, Early 2006)
20-inch    iMac (20-inch, Early 2009)
   iMac (20-inch, Early 2008)
   iMac (20-inch, Mid 2007)
   iMac (20-inch, Late 2006)
   iMac (20-inch, Early 2006)
21.5-inch    iMac (21.5-inch, Mid 2014)*
   iMac (21.5-inch, Late 2013)*
   iMac (21.5-inch, Mid 2012)*
   iMac (21.5-inch, Mid 2011)
   iMac (21.5-inch, Mid 2010)
   iMac (21.5-inch, Late 2009)
24-inch    iMac (24-inch, Early 2009)
   iMac (24-inch, Early 2008)
   iMac (24-inch Mid 2007)
27-inch    iMac (Retina 5K, 27-inch, Late 2014)
   iMac (27-inch, Mid 2013)
   iMac (27-inch, Mid 2012)
   iMac (27-inch, Mid 2011)
   iMac (27-inch, Mid 2010)
   iMac (27-inch, Late 2009)

*Note: Memory is not user-removable on iMac (21.5-inch, Late 2012), iMac (21.5-inch, Late 2013), and iMac (21.5-inch, Mid 2014) computers. Memory replacement for these computers must be done by an Apple Retail Store or Apple Authorized Service Provider.


Applicable models

  • iMac (Retina 5K, 27-inch, Late 2014)
  • iMac (27-inch, Mid 2013)
  • iMac (27-inch, Mid 2012)

Memory specifications

These iMac models have these memory specifications:

Number of memory slots 4
Base memory 8 GB
Maximum memory 32 GB 

 Use Small Outlin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 (SO-DIMM) that meet all of these criteria:

  • PC3-12800
  • Unbuffered
  • Nonparity
  • 204-pin
  • 1600MHz DDR3 SDRAM

Removing or installing memory 

Warning: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your iMac computer can be warm. If you have been using your iMac computer, wait ten minutes after shutting down the computer to let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cool before continuing.

To install memory, follow these instructions.

  1. Turn off your computer by choosing Shut Down from the Apple () menu.
  2. Disconnect the power cord and all other cables from your computer.
  3. Place a soft and clean towel or cloth on the desk or other flat surface to prevent scratching the display.
  4. Hold the sides of the computer and slowly lay the computer face-down on the towel or cloth.
  5. Open the memory compartment door by pressing the small grey button located just above the AC power port.  

  6. The memory compartment door will open as the button is pushed in. Remove the compartment door and set it aside.  

    Note: There is a diagram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compartment door showing the memory cage lever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IMM.
  7. Locate two levers o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of the memory cage. Push the two memory cage levers outward to release the memory cage.  

  8. Once the memory cage is released:, pull the memory cage levers toward you, allowing you to access each individual DIMM slot.
  9. Remove a DIMM by pulling the module straight up and out.  

  10. Replace or install a DIMM by setting it down into the slot and pressing firmly until you feel the DIMM click into the slot.  

    Note: The DIMM slot shown below is for the the iMac (27-inch, Mid 2013) which requires you insert the DIMM with the notch on the bottom oriented towards the right.
  11. Once you have all of your DIMMs installed, push the memory cage levers back into the housing until they subtly click back into place.  

  12. Replace the memory compartment door. There is no need to depress the compartment door release button when replacing the compartment door.
  13. Place the computer in its upright position. Reconnect the power cord and all other cables to the computer, then start up the compute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ee Mac computers: About startup tones if you hear tones after installing or replacing memory.


Applicable models

  • iMac (27-inch, Mid 2011)
  • iMac (21.5-inch, Mid 2011)
  • iMac (27-inch, Mid 2010)
  • iMac (21.5-inch, Mid 2010)
  • iMac (27-inch, Late 2009)
  • iMac (21.5-inch, Late 2009)

Memory specifications

These iMac models have the following memory specifications.

Number of memory slots 4
Base memory 4 GB (but is configured to order)
Maximum memory 16 GB
Note: For the iMac (Late 2009) models, you can use 2 GB or 4 GB RAM SO-DIMMs of 1066 MHz DDR3 SDRAM in each slot. For the iMac (Mid 2010) and iMac (Mid 2011) models, use 2 GB or 4 GB RAM SO-DIMMs of 1333 MHz DDR3 SDRAM in each slot.

 Use Small Outlin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 (SO-DIMM) that meet all of these criteria:

iMac (Mid 2011)  iMac (Mid 2010)  iMac (Late 2009) 
PC3-10600 PC3-10600 PC3-8500
Unbuffered Unbuffered Unbuffered
Nonparity Nonparity Nonparity
204-pin 204-pin 204-pin
1333MHz DDR3 SDRAM 1333MHz DDR3 SDRAM 1066MHz DDR3 SDRAM

Notes:  i5 and i7 Quad Core iMac computers come with both top memory slots populated. These computers will not start up if only a single DIMM is installed in any bottom slot; these computers should operate normally with a single DIMM installed in any top slot. Core Duo iMac computers should operate normally with a single DIMM installed in any slot, top or bottom. ("Top" and "bottom" slots refer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lots in the pictures below. "Top" refers to the slots closest to the display; "bottom" refers to the slots closest to the stand).

Removing or installing memory

Warning: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your iMac computer can be warm. If you have been using your iMac computer, wait ten minutes after shutting down the computer to let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cool before continuing.

To install memory into the bottom slot, follow these instructions:

  1. Turn off your computer by choosing the Apple () menu, then Shut Down .
  2. Disconnect all cables and the power cord from your computer.
  3. Place a soft, clean towel or cloth on the desk or other flat surface to prevent scratching the LCD display.
  4. Hold the sides of the computer and slowly lay the computer face down.
  5. Using a Philips screwdriver, remove the RAM access door in the bottom of your computer.

  6. Remove the access door and set it aside.
  7. Untuck the tab in the memory compartment. If you are replacing a memory module, gently pull the tab to eject any installed memory module.

  8. Insert your new or replacement SO-DIMM into the empty slot, not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keyway of the SO-DIMM as shown below.
  9. After you insert it, press the DIMM up into the slot. There should be a slight click when you seat the memory correctly.

  10. Tuck the tabs above the memory DIMMs, and reinstall the memory access door.
     
  11. Stand the computer in its upright position, reconnect the power cord and all other cables to the computer, then start up the computer.

Applicable models

  • iMac (24-inch, Early 2009)
  • iMac (20-inch, Early 2009)
  • iMac (24-inch, Early 2008)
  • iMac (20-inch, Early 2008)
  • iMac (24-inch Mid 2007)
  • iMac (20-inch, Mid 2007)

Memory specifications

These iMac computers have two side-by-sid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SDRAM) slots in the bottom of the computer.

The maximum amount of random-access memory (RAM) you can install in the computer is:

Computer  Memory Type  Maximum Memory 
iMac (Mid 2007) DDR2 4GB (2x2GB)
iMac (Early 2008) DDR2 4GB (2x2GB)
iMac (Early 2009) DDR3 8GB (2x4GB)

You can use a 1GB or 2 GB RAM module in each slot for iMac (Mid 2007) and iMac (Early 2008). Use 1GB, 2GB, or 4GB modules in each slot for the iMac (Early 2009).

Use Small Outlin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 (SO-DIMM) that meet all of these criteria:

iMac (Mid 2007)  iMac (Early 2008)  iMac (Early 2009) 
PC2-5300 PC2-6400 PC3-8500
Unbuffered Unbuffered Unbuffered
Nonparity Nonparity Nonparity
200-pin 200-pin 204-pin
667MHz DDR2 SDRAM 800MHz DDR2 SDRAM 1066MHz DDR3 SDRAM

DIMMs with any of the following features are not supported:

  • Registers or buffers
  • PLLs
  • Error-correcting code (ECC)
  • Parity
  • Extended data out (EDO) RAM

Removing or installing memory

Warning: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your iMac computer can be warm. If you have been using your iMac computer, wait ten minutes after shutting down the computer to let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cool before continuing.

To install memory into the bottom slot, follow these instructions:

  1. Turn off your computer by choosing the Apple () menu, then Shut Down .
  2. Disconnect all cables and the power cord from your computer.
  3. Place a soft, clean towel or cloth on the desk or surface to prevent scratching the LCD display.
  4. Hold the sides of the computer and slowly lay the computer face-down.
  5. Using a Philips screwdriver, remove the RAM access door in the bottom of the computer.
  6. Remove the access door and set it aside.
  7. Untuck the tab in the memory compartment. If you are replacing a memory module, untuck the tab and pull it to eject any installed memory module.
  8. Insert your new or replacement RAM SO-DIMM into the empty slot, not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keyway of the SO-DIMM as shown above.
  9. After you insert it, press the DIMM up into the slot. There should be a slight click when you seat the memory correctly.
  10. Tuck the tabs above the memory DIMMs, and reinstall the memory access door.

  11. Stand the computer in its upright position, reconnect the power cord and all other cables to the computer, then start the computer.

Applicable models

  • iMac (20-inch Late 2006)
  • iMac (17-inch, Late 2006 CD)
  • iMac (17-inch, Late 2006)
  • iMac (17-inch, Mid 2006)
  • iMac (20-inch, Early 2006)
  • iMac (17-inch, Early 2006)

Memory specifications

Installing memory in the bottom slot

Important: When installing SDRAM DIMMs into the computer, press the DIMM up into the slot with your thumbs; do not use the DIMM ejector clips. Trying to push the DIMM into the slot using the ejector clips may damage the SDRAM DIMM.

To install memory into the bottom RAM slot, follow these instructions:

  1. Turn off your computer by choosing the Apple () menu, then Shut Down.
  2. Disconnect all cables and the power cord from your iMac.
  3. Place a soft, clean towel or cloth on the desk or surface to prevent scratching the LCD display. Hold the sides of the computer and gently lay the computer face down.
  4. Using a Phillips screwdriver, remove the RAM access door on the bottom of the iMac, as shown below.
  5. Remove the access door and set it aside.
  6. Move the DIMM ejector clips to their fully open position.

  7. Insert your RAM SO-DIMM into the bottom slot, keeping in mi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keyed SO-DIMM as shown.

  8. After you insert it, press the DIMM up into the slot with your thumbs.   Do not use the DIMM ejector clips to push in the DIMM  . Trying to push the DIMM into the slot using the ejector clips may damage the SDRAM DIMM. There should be a slight click when you seat the memory fully.
  9. Close the ejector clips.

  10. Reinstall the memory access door.
  11. Lift the iMac back to its normal upright position and reconnect the power cord and all other cables. Your computer is ready to start up now.

Replacing memory in the top slot

Important: When installing SDRAM DIMMs into the computer, press the DIMM up into the slot with your thumbs; do not use the DIMM ejector clips. Trying to push the DIMM into the slot using the ejector clips may damage the SDRAM DIMM.

To replace memory into the top RAM slot:

  1. Turn off your computer by choosing the Apple () menu, then Shut Down.
  2. Disconnect all cables and the power cord from your iMac.
  3. Place a soft, clean towel or cloth on the desk or surface to prevent scratching the LCD display. Hold the sides of the computer and gently lay the computer face down.
  4. Using a Phillips screwdriver, remove the RAM access door on the bottom of the iMac, as shown below.
  5. Remove the access door and set it aside.
  6. Pull the two levers on each side of the memory compartment to eject the memory module that's already installed.

     
  7. Remove the memory module from your iMac as shown below.
  8. Insert your RAM SO-DIMM into the top slot, not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keyed SO-DIMM as shown below.

     
  9. After you insert it, press the DIMM up into the slot with your thumbs.  Do not use the DIMM ejector clips to push in the DIMM. Trying to push the DIMM into the slot using the ejector clips may damage the SDRAM DIMM. There should be a slight click when you seat the memory fully.
  10. Cose the ejector clips as shown below.

     
  11. Reinstall the memory access door.
  12. Lift the iMac back to its normal upright position and reconnect the power cord and all other cables. Your computer is ready to start up now.

Learn more

After installing additional memory, you should confirm that the computer recognizes the new memory. To check the computer's memory:

  1. Start up your computer.
  2. Choose About This Mac from the Apple () menu. 

The total memory listed thre includes the amount of memory that originally came with the computer plus the new memory you added, or if all the memory has been replaced, the new total for that memory.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mount of memory installed in your computer, open System Profiler by clicking More Info. Then, choose Memory from the Hardware section that appears in System Profiler.

If your computer doesn't recognize the memory or doesn't start up correctly, confirm that the memory you installed is compatible with your iMac and that it is installed correctly by reseating the memory.




《公痴韩寒》 — 公痴韩寒 3


《公痴韩寒》

文盲当作家,流氓成导师,骗子变公知

2013/02/03

【大陆简体】 【台灣正體】 【港澳繁體】

韩寒曾被媒体冠以"公民韩寒""公知韩寒"。从"公民"到"公知",最后在2012年的"代笔门"质疑事件发生后,韩寒彻底成了"公痴"。这本电子书,汇集了近一年来,揭露韩寒代笔造假真相以及他幕后推手的精选文章,详述了一个"伪"作家起于捉刀作假,经由商业包装打造为舆论神话,最后被大众揭穿的完整过程。编者精选了针对韩寒骗局的各类关键性的证据考证、网络名人对于韩寒骗局的深刻评述、对于挺韩公知的深刻批判、对韩寒支持者推心置腹的交流对话、以及倒韩运动当中涌现出的各种讽刺骗局的文艺小品和各类佳作,对于倒韩运动作了一个全景式的回顾,全方位地梳理了倒韩运动的过程、其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对于读者真正了解倒韩运动的过程和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_images/xiangqianzou.jpg

使用说明

本书内容较多、结构复杂,查看网页版时,请先参看左侧或下方的简洁目录。页面左下侧可以搜索;右上角提供上下页和索引页面。本书索引包含话题(以#开头)和作者列表,以便读者查找。进入子目录或者文章后,可以通过左上侧的目录层次来返回上一级和主目录。

本书在线版网址是:http://www.daohan.org/ebook,网页版显示格式最为完备,推荐使用IE 7(及更高版本)、Firefox、Chrome和Safari浏览器阅读。为方便离线阅读,本书同时提供pdf、chm、epub和mobi电子书格式。chm和pdf格式适合电脑查看,epub和mobi格式适合电子书阅读器查看。请点击下面的链接选择下载:

【简体】: pdf格式 chm格式 epub格式 mobi格式

【繁體】: pdf格式 chm格式 epub格式 mobi格式

倒韩求真

_images/qiuyin.jpg

韩寒到底有多神?–韩寒的"三重神" by 红水西三

作者:红水西三 2012年1月22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4c0f401012lbs.html


这个年底最有嚼头的新闻莫过于"人造韩寒"事件了。以前人家都说韩寒很神,我反应迟钝,一直没这样觉得。但看了麦田的《人造韩寒》后,觉得有些事情真的挺神的,后还花了几十大洋,买了《儿子韩寒》和《三重门》,一口气将其看完,哇塞,真的挺神的。我无意质疑韩寒,更无意要左右韩粉的立场。我希望韩粉们能尊重自己的崇拜,因为只有经得起考验的崇拜才是值得崇拜的。如果别人一质疑你的崇拜对象,你就急了,你怕偶像倒掉,证明你对偶像还不是很有底气。如果我崇拜一个人,我欣喜于看到有人质疑甚至攻击我的偶像,如果被扳倒了,那证明我的崇拜是盲目的。如果扳不倒,那证明我的崇拜还是有点价值。

麦田质疑韩寒有团队,有人代笔。说真的,这个年头,你说有个炒作团队,有个人代笔有什么啊?你还以为生在阳春白雪的年代啊?就说'代'吧,有代孕的代罪的代驾的代哭的代言的代表的,为什么就不能代笔啊?再说这年头,无知可以代替有趣,谎言可以代替真相,助理教授可以代替副教授的职称,三聚氰胺可以代替牛奶,画中老虎可以代替真老虎,小三可以代替老婆。'代'的产业,在我华夏人的心中茂盛开花。而韩寒再多也就是代个笔,况且现在还没有定论。换了我,我就大声地对麦田玩命地喊:我就是代了,怎么了?有本事你也找人代去,或者别人代你。没有价值的人,代不了人,也没人代你呢!这样反倒不用辩解,我该玩车我就玩车,该和范冰冰打情骂俏我就打情骂俏,该在电视上读稿子我就读稿子。管你们吹的东南西北风,我在十里洋场岿然不动。

好了,不说废话了。以下是我看了《三重门》后,按照其书里的顺序摘抄下来的书名和人名,全部都是出现在《三重门》里的。

书名如下:

《三字经》 《走出魔镜的钱钟书》 《李敖快意恩仇录》 《舌华录》 《尚书》《论语》 《左传》 《红楼梦》 《水浒传》 《四世同堂》 《史记》《战国策》《江南的水》 《贺拉斯》 《流浪的人生》 《铁轨边的风》 《教学园地》《镜花缘》 《佳人》 《美女赋》 《西厢记》 《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永州八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孙子兵法》 《说文解字》 《变形记》《中国作家传》 《广阳杂记》 《康河里的诗灵》 《数字化生存》 《闲情偶寄》《孟子.滕文公上》 《会通派如是说》 《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 《论大卫.休谟的死》 《包法利夫人》 《西游记》《聊斋志异》 《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 《管锥编》 《出师表》《从混浊到有序》 《形式逻辑学》 《搜神记》 《长恨歌》 《肉蒲团》《淮南子》 《羊脂球》

人名如下:

鲁迅 列子 曹植 杜甫 老子 钱钟书 吴宓、叶公超 李敖 胡适 韩非子 荀子 庄子朱光潜 狄德罗 徐志摩 竺道生 柳永 毛泽东 宋玉 韩愈 柳宗元 刘墉 海德格尔叔本华 孔德 墨子 林徽因 雅典娜 唐寅 曹聚仁 陈寅格 魏尔伦 李煜 尼采郭沫若 卡夫卡 格里高尔.萨姆沙 墨索里尼 马里内蒂 拿破仑 希特勒 居里夫人 瓦特 爱迪生 张海迪 奥特加 范德萨 苏格拉底 孔子 彭祖 伯玉 柏原崇 江口洋介董桥 梁实秋 戴望舒 柳亚子 孟德斯鸠 曾国藩 李百川 孔祥熙 慈禧 肖复兴 赫鲁晓夫 栗良平 左拉 莫泊桑 福楼拜 李渔 杜牧 张俊 欧.亨利托尔勒为普里戈金 莎士比亚 江青 罗曼.罗兰 王尔德 奥登曾 亚波拉德 爱绿绮思苏东坡 杨万里 邵稼轩

一:看了以上的书名和人名后,我们再来看看韩父在《儿子韩寒》书里的一些的描述:

1:从韩寒初识汉字后,就开始像模像样地看起《故事大王》等刊物

2:我们不限制他看电视,。韩寒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唐老鸭和米老鼠》和《成长的烦恼》。

3:小学的时候,韩寒经常"创作"一些笑话,并在《故事会》和《故事大王》上发表几则小幽默和笑话。

关于韩寒的小学时光,韩父只用了4页不到的文字来描述,后面接下来都只是描述韩寒的性格,发生的车祸,还要养狗的故事,一直到30页,讲到了韩寒的初中时光。

看了《儿子韩寒》前30页对韩寒的描述,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韩寒小时候发表的小幽默,以及看的书和看的电视,韩寒小时候还算正常,不是特别神,因为他看的书也是他那个年龄应该看的,基本上都是少儿读物。《儿子韩寒》前30页描写韩寒初中以前的文字里,基本没有涉及到我以上从《三重门》里列出的书名和人名。我个人理解,如果韩寒小时候喜欢看那些书,韩父应该会说到的。既然没说,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就是韩寒小时候基本不看那些书,就是看,也可能看得不多,不值一说。

二:我们再来看看韩父的描述

1:1995年韩寒升中学时,我就在朋友的帮助下,让韩寒到了罗星中学读书。

2:读初中以后,韩寒对课外书籍的涉猎越来越广,我们的这点工资远远满足不了他买书的要求。

3: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写的文稿基本上都是一次定型的。

4:当然,韩寒不接着再写东西,一方面可能是进入初三后要迎接中考,课业繁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酝酿写长篇小说《三重门》。我们从他初二以后真正看到他的文章,是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文章《求医》、《书店》、《杯中窥人》。写这些文章时,其实他的《三重门》已将完稿了。后来有人以为韩寒是借"新概念"获奖的名气然后再写长篇小说《三重门》的,这是一种不了解情况的误会。

5: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

我后来问他:"你是用什么时间写的?是不是熄灯后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的?"他说:"不是。你试试,在被窝里连稿纸都摊不开,能写东西吗?我是在上课时写的。"我问:"你上什么课写的?"

他说:"上什么课都写,只要灵感一来。"

三:韩寒"一重神":韩寒在95年下半年是初中一年级,96年上半年是初一第二学期,96下半年是初二第一学期,97年三月份,韩寒应该是初二的第二学期,那时候就是着了魔似的写文章,进入初三后因为学业忙,韩寒基本上不写作。99年上半年是韩寒刚刚进入高二时光,而这时候《三重门》已经完稿。也就是说韩寒在初一和初二的第一学期(因为第二学期着魔写作了)的一年半时间阅读了至少我以上列出的书名,还知道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如果我们将以上的书籍总字数(韩寒还远远不止不止读那些书)全部加起来,除以一年半时间,韩寒每天得看多少字?而且很多还是古文。当然,我不是说做不到,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我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做到,挺神的。

韩寒"二重神":韩寒用高一4个月时间,在家长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同学不知道的情况下,利用上课时间完成了一部22万字的著作,还熟练地运用了那么多的典故。可能是我的主观臆测,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一般人做不到,在韩父的笔下,而韩寒做到了,所以韩寒很神。当然,韩粉可能会说,在《三重门》里出现的书名,韩寒未必就一定读了才能运用。是的,韩寒是在上课时秘密写就《三重门》的,那些典故和人名,若是不熟练,是很难灵活运用的。如果没有读,就能那么熟练地运用,那岂不是更神啊?

韩寒"三重神":我查了网上资料,《萌芽》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特别复赛是很严格的,复赛题是在临考前一刻时通知考生题目的。此也侧面证明了《萌芽》作文赛是很严肃的,是很有纪律的。而韩寒没收到复赛通知,过了复赛时间居然还可以参加复赛;第二是临时出题,此题居然还不是经过全体评委会通过的;第三是韩寒在考试时,居然全场只剩一个人,等其考好了,评委们全回来了。

很多事情太巧,所以感觉很神。

2012年1月21日

我不信 by 张放

作者:张放 2012年1月28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br.html


龙年春节过得真有喜感,发现身不由己卷入一场空前的质疑口水战中:方舟子质疑韩寒早年成名作的背后,可能有人代笔。

由是,网上找到了《三重门》,破天荒第一次读起了这位80后的成名作。不读不知道,一读还真吓了一大跳。

看到百页之后,发现这是一本文字功底十分老道,行文风格让人不由想起钱钟书的《围城》的书。最让人震撼的是,百多页里,知识面涵盖巨大:社会知识面、中国古典文学知识面、中国古诗经翻译到外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国学知识面、莎士比亚全集、西方哲学知识面、西方美学知识面、1998年之前的中国美学界知识面、英语知识面、英语诗歌知识面、中国朦胧诗知识面等等。此外,在另部作品里,作者还秀了拉丁语知识面。

这样一本书,作者会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

据考,作品出版时,作者是17岁。根据1999年出版一本书的通常周期来算,写成此书时的作者年龄应该是在16岁。那么,再大胆推测一下,从构思到下笔到修改(至少修改一次?存疑。万一作者一次都不修改呢。),则时间还要再往前推。从这里开始,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事情了。一年365年,去掉睡觉吃饭拉屎等必须的时间,打个80折吧,就是说,此书从开始酝酿到下笔写,作者应该是15岁多半。

那么,问题也就出在了这里。15岁半的青少年,是如何获取了如此广博的社会知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诗经翻译到外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国学知识、莎士比亚全集(部分)、西方哲学知识、西方美学知识、1998年之前的中国美学界知识、英语知识、英语诗歌知识、中国朦胧诗知识,以及拉丁语知识呢?

能不能说,作者从10岁甚至更早,就展示出要了解社会知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诗经翻译到外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国学知识、莎士比亚全集(部分)、西方哲学知识、西方美学知识、1998年之前的中国美学界知识、英语知识、英语诗歌知识、中国朦胧诗知识,以及拉丁语知识的渴望呢?

这应该是一个我们读者永远也得不到答案的悬疑了。

那么,再回到《三重门》作品本身上来好了。

作者对社会知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诗经翻译到外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国学知识、莎士比亚全集(部分)、西方哲学知识、西方美学知识、1998年之前的中国美学界知识、英语知识、英语诗歌知识、中国朦胧诗知识,以及拉丁语知识到底是像一个高一生那样,泛泛地了解,也说不出个太多的所以然来,还是什么?

凡是读过此《三重门》的读者,假如你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读的话,都会得出类似这样一种结论:作者对社会知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中国古诗经翻译到外国的真实情况、中国国学知识、莎士比亚全集(部分)、西方哲学知识、西方美学知识、1998年之前的中国美学界知识、英语知识、英语诗歌知识、中国朦胧诗知识,以及拉丁语知识的知识的使用上,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也就是说,作者绝对不是表层意义上地、像高一生那样地泛泛地了解上述知识面里的知识,并秀了出来的,而是,其知识储备还远远不仅止于此。作者其实是有着更宽泛的阅读量,作者实际上是拿小水杯从一个大桶里舀水一样自如。也正如此,才会给人一种作者是个成年人的判断,作者只有更广泛的阅读量,才会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境地。因此,我支持方舟子的质疑。

当然,我知道,支持者恒支持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道理。当年高喊"打击黑金"的台湾的陈水扁,曾拥有无数疯狂拥趸,出了问题后,无论质疑者怎么一步步地说,哪怕到了掰皮说馅的地步,那些南部深绿阵营里的广大父老乡亲们,依然力挺陈水扁。

下面这个是我发在微博上的整合好的一个帖子,从这里可以窥见一斑。书中还有大量其他的包括莎士比亚全集(部分)、西方哲学知识、西方美学知识、英语知识、英语诗歌知识、中国朦胧诗等知识面,有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上网自己看一下。

最后,如果本作者果真是15岁半酝酿构思出这种小说,16岁开始下笔,17岁出版此书的话,建议此时最好写本《我如何15岁半就成为了英语天才?》的书。我会是第一个读者购买,因为我有一个6岁半的女儿,离15岁半,只有不到九年时间。

16岁文学"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精炼版)

编者按:—不读不知道,一读会吓你一大跳!16岁文学少年的知识面、社会知识面、对女人的观察面,英语知识面,都实在太宽。尤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书面知识方面(非口语简单交流方面)表现惊人!

下面内容均来自其17岁时出版的《三重门》,如果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出版时间周期算,写此书稿时,他应该是16岁 。

1、车到大观园旁的淀山湖,车里的人兴奋得大叫。上海的湖泊大多沾染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造物主仿佛是在创世第六天才赶到上海挖湖,无奈体力不支,象征性地凿几个洞来安民——据说加拿大人看了上海的湖都大叫"Pool!Pit",恨不得把五大湖带过来开上海人的眼界。淀山湖是上海人民最拿得出手的自然景观,它已经有资格让加拿大人尊称为"Pond"了。一车人都对着淀山湖拍照。

(英语单词知识面:能把pit,pool和pond严格区分开来,连一些美国说英语母语的孩子都不一定弄得这么清楚。)

2、罗天诚崇拜不已,马上把自己的话前面套什么"海德格尔说"、"叔本华写"、"孔德告诉我们",不日完成,交给马德保。马德保自作主张,给孔德换了国籍,说他是孔子的儿子,害得孔鲤失去父亲。罗天诚暗笑不语,回来后就宣扬说马德保像林雨翔一样无知。马德保自己想想不对,一查资料,脸红难当,上课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大发议论,说孔德是法国的。孔德被遣送回国后,马德保为饰无知,说什么孔子在英文里是独有一词的,叫"Confucius"。

下面好事的人问:"那么老子呢?"

马德保只好硬着头皮拼"老子",先拼出一个laoz(老挝),不幸被一个国家先用了,又想到loach(泥鳅)和louse(虱子),可惜都不成立,直惋惜读音怎么这么样。后来学生自己玩,墨子放弃了兼爱胸怀,改去信奉毛泽东主义了(Maoist)

(英语知识面:能从"孔子"英语书写一下子转到老子,并且秀出"老子"的英语拼写与 "老挝""泥鳅"和"虱子"之间的重要区别。您千万别告诉我,这些单词也都是您 16岁时早就不屑一顾地学会,而且烂熟于心里的知识点哟。)

3、一次一个自诩"无所不译"的外文系高材生参观中文系寝室,硬是被这自勉里的"尿崩"给卡住了,寻遍所学词汇,仍不得其解,叹中文的丰富,只好根据意义,硬译成"Fail to command the urethra by self then urinate for a long time(自己无法控制尿道而长时间地排尿)",显冗长累赘。倒是中文系的学生,不谙英语,但根据"海量"一词,生造出一个"sea urine(海尿)",引得外文系自叹弗如。值得林雨翔自豪的是,那"sea urine"就是他大哥发明的。

(英语知识面:作者再次大秀英语。关键单词,不是fail 的使用,而是urinate的应用。要加上一句喝彩:该高一生的英语果真了得。)

4、沈溪儿撒娇要乘船。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娇成功率其实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为漂亮女孩子撒娇时男的会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再在心里表决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的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社会知识面之对女人的感觉的把握:第三次描述女人。这次是16岁的作者对撒娇女生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而且把中国文人的写作手法与女生撒娇关联了起来。一定之前看过了很多中国文人学西方作家的写作手法而得到的感悟吧。深刻。)

5、船又近一点,沈溪儿喃喃道:"是她,是Su-Su-"看来她和船上那女孩认识,不敢确定,只念她英文名字的前两个字母,错了也好有退路。船夫(Poler)该感到庆幸,让沈溪儿一眼认出来了,否则难说她会不会嘴里胡诌说"Po-Po(尿壶)"呢。

(英语知识面:再次秀16岁高一辍学生的英语水准:Poler和Po-Po。Poler属于英语专业学者认识的单词,据有网友说,须在《韦氏大词典》里才能找到。"Pole"与船桨有关。于是poler变而为船夫。而Po-po则是英语里儿语,属非常用语,更不是在高一学生甚至高一学生所接触范畴。)

6、林雨翔忙要伸手去拉,沈溪儿宁朋友死也不让雨翔玷污,拍掉他的手,扶住Susan。Susan惊甫未定,对林雨翔赧然一笑。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个被唤醒,脑子里幽幽念着"绝代有佳人,绝代有佳人"。第二个苏醒的是曹植的《美女赋》,"美女妖且闲",这个念头只是闪过。马上又变成《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的情景,"只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然后变性,油然而生《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畅游古文和明清小说一番后,林雨翔终于回神,还一个笑。

(古典文学知识面:此段所涉及知识面也十分了得。作者显然熟读曹植所有作品,从中采纳与此小说有关的《美女赋》。

此外,熟读《西厢记》内容,并将与此小说有关联的精彩对白也挑了起来,然后再提《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时的感受。

三段中国文学史中的美妙故事,就这样在一个16岁作者笔下,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7、在这点上俩人勉强达成共识。下一步是具体的联系问题。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社会知识面之找妓女价格:求证:一小时几十元找妓女的价钱是几几年?1998年到1999年时的价码是多少?16岁孩子已经给出答案。)

8、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我凝视你的眼,见到一种异常的美。There's a summer place where it may rain of storm。There' re no gloomy Sky when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re who are blessed with love and the sweet secret of a summer place is that it's any where。悠悠爱恨之间,我心永远不变,纵使沧海桑田,追逐你到天边。我不在乎昨天,我无所谓明天,抛开世间一切,惟独对你想念。

(英语知识面之英语诗歌复杂结构:只是不知此诗中译在哪里。找了一下,没找到。如此长又十分复杂的英语诗歌句式,英语不及格的高一辍学生能不能看懂它,即便10年后的今天也存个疑。注:韩粉已经说这是什么歌词,但即便如此,这么复杂的东西也放在自己的小说里,连句子都没断开,不担心会给自己心爱的第一部小说添乱吗?)

9、每周的课也上得乏味。马德保讲课只会拖时间而不会拖内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学史,他花了一个月四节课就统统消灭。没课可上,只好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去借了一本作家成名史。偏偏那本书的作者似乎看多了立体未来主义派的《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的宣言,字里行间给大作家打耳光。马德保念了也心虚,像什么"郭沫若到后来变成一只党喇叭,大肆写'亩产粮食几万斤'的恶心诗句,这种人不值得中国人记住",言下之意是要外国人记住。还有:"卡夫卡这人不仅病态,而且白痴,不会写文章,没有头脑。《变形记》里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后怎么自己反不会惊讶呢?这是他笨的体现。德国人要忘记他。"马德保读着自己觉得不妥,不敢再念。见书扉页上三行大字:"不喜欢鲁迅,你是白痴;不喜欢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创始人),你是笨蛋;不喜欢我——你老得没药救了。"

马德保不认识墨索里尼钟爱的马里内蒂,对他当然也没了好感,往下读到第三条,吓得发怵,以为自己老得没药可救了。不过"老"确是无药可救的。

马德保再翻到一本正规的《中国作家传》,给前几个人平反,但是先入为主,学生的思想顽固地不肯改,逢人就讲郭沫若是坏蛋,卡夫卡是白痴,幸亏现在更多的学生没听说过这俩人的名字。

(西方历史与文学知识面:短短几段,涉略了未来立体派、卡夫卡、墨索里尼。关键是还知道墨索里尼钟爱的人是马里内蒂。最后一段承认,更多的学生没听说过这俩人的名字。与今天的韩粉不同。今天的韩粉都大都身怀绝技,对书中例举出的很多东西几乎全知道,不知道包括不包括墨索里尼钟爱的马里内蒂。)

重磅披露《三重门》非中学生韩寒创作的证据 by 红警苏红不懂爱

作者:红警苏红不懂爱 2012年2月5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cd70301010is5.html


韩寒,有多个身份。

《三重门》是韩寒所写,这一概念不会错。"韩寒"是一个巨大的筐,这里装着老子,装着儿子。当老子与儿子穿着同一条裤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裤子外面的"韩寒"像李宁服装上一样的招牌,只有脱下裤子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里面的腿,是"儿子韩寒",还是"老子韩寒"的。(仿《三重门》风格)。

因此,我们在这里为了便于叙述,将韩寒定位成那个写《三重门》的中学生韩寒。

我们不能证明《三重门》是其他人所写,但《三重门》的作者,绝对不是中学生韩寒所写。

我们只能否论什么。证明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1、 韩寒与鸭(此段局部模仿一下韩寒与钱钟书的文风)。


韩寒曾经在香港售书会上,说过,自己很想当鸭。

当鸭是很多男人的梦想,这与女人一般不想当鸡,是一箭双"鸟"(鸡与鸭都属于鸟类)的硬币的正反面。

一般男人嫖妓,习惯于扬长避短,只愿某一个器官暴露出来,享受服务,而却让另一个器官遮挡起来,忽视不问,但警察抓鸡扫黄的时候,却自愿成为嫖客习俗的反对党,抓住的是嫖客一心想专门遮挡住的那个器官,而另一个器官却像伊朗放过美国航空母舰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那般,放任他去随波逐流。

2012年春节之后的韩寒,却让我们感到韩寒尚不具备当鸭的基本素质。鸭靠的是耐力与持久,但韩寒却像那些失职的鸭一样,一经接触,"立马像闪电时的波兰城市,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便像被拔掉了毛的鸭。赤身的裸体的鸭,只能印在包装盒上,直接对外,容易很黄很暴力,所以只能像美国总统度假一样,躲到农场去不见世人。韩寒这个"准风月鸭",退了毛之后,立刻宣布闭关静修。

这使我们感到很是奇怪,原来屡屡攻击别人的韩寒,竟然是如此的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就像"鸭",我们总以为像美元那般尖挺,但实际上,一点点风暴,立马就要跌停一个星期,一泄如注。

当韩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肆意地攻击与屠戮着别人的时候,他轻视真相与法律,但他自己稍微受到一点质疑,便转而求诸那个在他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的法律,这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从韩寒宣布诉诸于法律之时,就让人对韩寒彻底地鄙视起来。

一直在娱乐圈里享受着笔墨官司的宽容,但在自己受到烈度并没有超过他对别人的攻击的质疑情况下,却呼天抢地,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

就像韩寒开着赛车,向来在高架桥上目无交警。交通规则就像他玩过的女人,说抛弃就抛弃,但那些女人,从来没有拿着罚单,找韩寒秋后算账。

现在有一个人,拿出证据,说韩寒违反了交通规章,韩寒立马委屈得像一个被错抓了的妓女,声诉自己不是"失足妇女",至多算一个"失手小偷"(不对,中国人向来认为偷书不为偷,同理,偷名也不是偷),来找交警说事了。

这不是奇怪吗?是为大不解。

2、 《三重门》中的《故事会》体的构架


什么叫《故事会》体?

说穿了就是欧·亨利体。

《三重门》里自然不会忽略到欧·亨利。小说中写道:"小说栏上有一名话:'这里将造就我们的欧·亨利'"。

欧·亨利的结构,是前面平淡,结尾异峰突起。

《三重门》的内在的故事上,其实有一个欧·亨利的结局。

我们撇开小说里的要言妙道,小说在故事上,基本具备了一个可以发上《故事会》的元素。

小说里的主线,是林与苏珊的爱情。林的情绪,基本受到苏珊的操纵。苏珊对林好一点,林就受宠若惊,苏珊对林一冷淡,林就痛不欲生。苏珊从小说里的描写来看,是爱林雨翔,一般作者写小说,总是把自己相似的角色设定为最可爱的人,这也是无可指摘的。

苏珊为了激励林雨翔学习,给他写信的时候,相约在清华会见。

而小说的最后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告诉我们,苏珊为了与林雨翔考入一个学校,故意未做非常简单的选择题,从而分数减了十分。

但阴错阳差,林雨翔却因为父亲走后门的缘故,作为特长生进了市重点中学,于是,原来苏珊故意考低成绩,想与林呆在县高中,但却因林父的意外多此一举,两人没有呆在一起。

这个情节,颇有励志意味。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些追的女孩》也有这种女孩以承诺将来相会在高校,来激励一个不肯学习的男生的情节。可见,这个故事,还是具备了《故事会》中的情节特征的,就是结尾曝出了一个意外。

这个情节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是在故事里才能成立的。因为按常理讲,苏珊怎么能保证她的分数在少了十分之后,恰好能够进入县高中呢?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苏珊也没有对林雨翔承诺过什么,更没有单独地以心相许的表白,她在没有林雨翔的确认的情况下,擅自作主,故意考低分数,从理论上讲,是颇具故事里的出人意料的要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敢做出这样的作为。《那些年,我们一些追的女孩》中的那个女孩,考大学意外失手,痛哭流涕,只成了一个师范生,但是,那个女孩,显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更没有主动调减自己的分数。

如果《三重门》里没有这个故事式的结尾,那么,那些议论是找不到落脚点的,因此,从结构上来看,《三重门》的内在体系上,是具备了一个基本的故事要求的。

3《三重门》描写的是大学生活


我们来看看《三重门》里有没有中学生活的痕迹。

基本没有。里面的生活,根本不是初三到高一年级的生活。

看看下面的一句话,不打自招地交待出小说写的是大学生。

小说写到林雨翔在高一进入文学社后,"文学社每周活动一次","然而万老师讲课太死,任何引人入胜的神话,一到他嘴里就成鬼话,无一幸免。社员很少听他讲课,只是抄抄笔记,以求学分。"

——注意,大家想一想,"学分"这个概念是在大学里才有的,中学里有学分吗?而且还是一个自愿加入的松散型的文学社,只是培养爱好,根本不是课程,哪里来的学分?小说里的林雨翔,是花了很大力气进入这个文学社,本来是一个业余活动,不会有成绩的,怎么会对由很少学生参加的活动实行学分制?大学里,抄笔记,混学分,搪塞那些文学史之类的副课,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用在中学生活里,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而这个马嘴,恰恰说出了小说的原稿是一名大学生经历的人写的。

再来看小说里描写林雨翔在初三时的生活,小说里写道:"沈溪儿骂他油滑,胡诌说Susan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相原崇,现在在华师大里念英文系,被雨翔骂白痴,气得再度胡诌Susan除另有所爱外还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江口洋介,在华师大里念数学系。"

试想一下,苏珊尚在初三,会有一个在大学里的男友吗?按常理讲,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但小说里并不缺乏小聪明的林雨翔却信以为真:"林雨翔口头说不可能,心里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说两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会火并的"。

为什么初三女生苏珊的疑似男友会是华师大的呢?

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资料告诉我们:"韩寒父亲韩仁均,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初中生韩寒的情敌,是父亲当年所在的学校"华师大",似乎儿子女友的情敌是父亲的同窗,说不准还是父亲本人,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这无论如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把苏珊看成是一个大学生笔下的高校学生,那么,她有一个华师大的男友是不是显得相当的合理? 对此,我们可以无限肮脏地联想下去。

再看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孰不知现在这时代,学生一般到了高二就名花有主,到了高三就别说名花了,连草都了主。大学里要找一个没恋过爱的学生仿佛是葛优脑袋上找头发"。

这一段议论,如果换成"大一、大二、大三",才是真正的合理的。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生活,整天都是研究文学,办报,外出采风,写稿,而其他的课程,在小说里很少提及。

比如小说里的这一节:"马德保讲课只会拖时间而不会拖内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学史,他用了一个月四节课统统消灭"。

一个初三的文学社,会讲中西文学史这些内容吗?而且用的是"消灭"这词,可见应该消灭的是一本书,而不是一个知识性的讲座,这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中文系的课程吗?

这里的生活,可以说都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的体验。很难想象,在初三到高一的这个时间段里,被应试教育死死地压着的中学里,能用文学创作占领学生的大量时间。

再看小说中的这一段:"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宽了许多,愿听就听,一切随便,甚至上课睡觉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噜。"

这里的"高中的生活"如果换成"大学的生活"才是真正合理的。大家都是从初中、高中来的,高中的学习,只能说比初中更紧张,压力更大,因为更加接近高考。这里的描写,只能说是一个大学生的体验。完全可能有一个原稿,里面说的是"大学生的生活",后来改成中学生题材后,这里换成了"高中的生活",如此一改,就令人产生滑稽之感。就像《金陵十三钗》里的妓女,为了扮成清纯的女学生,把头发烫直,但她们的身体,却像温州高铁事故一样,暴露了她们与女中学生的脱轨。

还有小说里写到男女一起用餐的描写,如"看见了钱荣和姚书琴正一起用餐",写到校园里的恋爱,"一对一对的校园恋人仿佛鬼怪小说里的中世纪吸血鬼"。

这些大学里才司空见惯的描写,放在中学校园里,就难以给人一种普遍的感受。

4、《三重门》里的父亲视角


《三重门》里的中学生活,可以说都是一名父亲能够感受到的。而在描写林雨翔时,作者的视角,往往一不小心就换到一个成人的角度。

看看下面的这一句话:"雨翔回到家,向父亲报喜说过了文学社。林父见儿子终成大器,要庆祝一下。只是老婆不在,无法下厨——现在大多家庭的厨房像是女厕所,男人是从不入内的。"

这一段话里,其实人称在不断的变化。先是林雨翔,下面换成了"林父",按道理,应该对应地出现"林母",但小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婆",这个称谓完全是"林父"的角度来称呼的。多么有意思。为什么情不自禁地出现了"老婆"?为什么不能保持以儿子的眼光看到的"林母",这不让人感到很奇怪吗?

在有的段落,林父的视角,直接代替了儿子。比如林父为了儿子能以体育特长生升入市重点,去找了体委的金主任。在这里,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很自然地写到了相当成人化的环境印象:"体委就在大球场边上,林父与球场负责人曾有联系,一年前这个球场铺了草皮,县报上曾报道过。不料这次来时黄土朝天草皮不见,怪石满场都是。林父林母一路走得扭扭捏捏。进了体委办公室,金博焕起身迎接,他瘦得像根牙签,中国领导干部里已经很少有像他一样瘦的人了。"

可以说,这一段完全是林父的亲身经历,操笔者的自然流畅,都可以看出这里的叙述者与描写者的视角是完全重合的。

可以说,小说里的所有的中学生视角,都是粗线条的,大部分属于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视角,而其中隶属于中学生韩寒的情节里,都同时陪同着一个父亲在身边,如对市高中环境的描写,都可以看到林父陪伴在身边。看看下面,在林雨翔到市高中上学的时候,父母帮他收拾宿舍:

"雨翔被暂时分在二号楼的三层。每层楼面四间,每大间里分两小间。各享四个厕所,和雨翔暂住一间的是跳高组的,个个手细脚长如蚊子,都忙着收拾床铺。一屋子父母忙到最后发现寝室里没插座,带来的电风扇没了动力提供,替孩子叫苦不已。"

在这里,父母的视角代替了林雨翔的视角,因为从父母的视角写起来,更有切身体验吧。

而在这些描写之外,就很少真正的中学生生活的独特的描写,特别是很少中学生的其他课程如数理化的现场描写。可以看出,《三重门》里的视角,有着相当明显的父亲越俎代疱的现象。

5、《三重门》里的话语时代


在《三重门》里,出现了大量的有关毛时代的一些资讯,不要说是中学生韩寒了,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没有如此深刻的储备。

小说里写道:"林父高论说最好挑一个贯通语数外的老师,……毛泽东有教诲——守住一个,吃掉一个!发表完后得意地笑。"

这段话里的毛泽东的语录,一般人还真的不知道。中学生韩寒却熟练运用,涉笔成趣。

再看这一段:"另一种是'蛇吞式',一口一个,饥不择食,石头也下咽。太粗暴,都给人以不安全感。况且毛主席教导我们'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于是林雨翔猛咬一口,不多不少,正好半个。"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学生韩寒不仅通读古今中外的大量名著,而特别对"毛泽东著作"也有深刻的研究。要记住,这是一个1982年出生的人啊。当时早过了用毛泽东语录进行全民教育的年代啊,但林雨翔是多么稔熟毛泽东的语言啊,一不小心,就把毛泽东的红宝书里的内容给抖落出来的了。1982年的生人,与1950年代的生人,究竟是谁更能熟悉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语句?

下面再次出现了毛泽东:雨翔学江青乱造毛泽东的遗嘱,说:"那个——'周庄'走时亲口吩咐要选举的,你不信等他回来问埃。"

这一段还牵强附会,中学生能够从一些地摊上的小报里知道这种秘闻。姑且相信出自中学生韩寒脑袋吧。

下面的一些掌故与典故在小说里信手拈来的运用,都使人怀疑起这个联想者的阅历:

如:"女生不服,站起来不算,还学赫鲁晓夫砸桌子,给自己的话伴奏……"

这个六十年代的典故,中学生韩寒不假思索地就出来了。

再看小说中的描写:"谢景渊脸上的严肃像党的总路线,可以几十年不变,冷漠地对雨翔说"

这里的"党的总路线",应该是五十年代的那个总路线吧,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路线,对于改革开放时代诞生的中学生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体验与印象,何来中学生韩寒疾如闪电地对中共党史如此了解?

下面的一个典故就相当生疏:"梁梓君他应该早已选择好出钱进哪所高中,哪怕他像当年吴晗数学考零分,一流学校照取。"

吴晗考零分,不是光彩事,这一典故应该出自文革期间的揭发材料上吧,中学生韩寒至多知道"张铁生考零分"的事,但奇怪的是,中学生韩寒不引用张铁生考零分的事,却去引用他出版作品的年代已经为吴晗讳的考零分的事,不让觉得奇怪吗?如果说这出自韩父的思维体系里,那倒是合情合理的。

再看下一句:"林雨翔平时虽然认为乞丐不去建设祖国四化而来讨钱很没志气,但是还是会给点钱的。但偏今天没看见,爱情果然使人盲目。"

九十年代还在提"四化"?穿越了吧。

6、韩寒与女儿


我对韩寒感到最为不耻的地方,是他把女儿拿出来赌咒发誓。看看这是啥话:|"……让我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女儿成人……"(不忍全文引用,是可忍,熟不可忍)。

他女儿应该尚无自理能力吧,根本无法有她的发言权,无法表达对自己被父亲抛出来的抗议,一个孱弱的生命只能听任一个对女人"只要活好"就行的父亲的主宰,在如此之小的年龄,就被他父亲像赌徒一样,牺牲她的身体,拿出来作一个筹码,来证明他自身灵魂的清白。——我们有必要敦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介入,对韩寒的女儿实行监护,以保护孩子特别是女孩的人身安全。

中国人常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你遇到了问题,你自己解决,你为什么要把女儿拎出来,当成防御工事,来掩护你退兵?中国人一遇到国难当头,就想到妓女和小女,这是鲁迅说的。用妓女来抗击入侵者,为我们的民族挣来荣光,这是张艺谋干的事。用小女来抵抗别人的质疑,为自己换得抗战时期重庆那样陪都的的安全地位,这是韩寒干的事(仿韩寒文风)。

是以个人认为此为韩寒最令人觉得不耻的事情。其他的,不想说什么了。

《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 by 张放

——— 剖析《三重门》里所使用的全部英语知识点

作者: 张放 2012年2月21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ou.html


后面是《三重门》整部书里的全部重要英语知识点,共有30多处,太过简单处,我没有收录。第三条是之前收录的,因已编号,虽属太过简单,也仍放于此,读者可忽略。

如果让英语专家与学者纵观这三十几处重要英语知识点的使用情况,并给使用者的英语水平下结论的话,一般很难得出英语水平很差的结论。如果把作者定为非英语环境的中国生长,才15岁半(参阅我的相关博文)的孩子,并且此孩子的英语考试连及格程度都达不到的话,不知英语专家或英语教育工作者们究竟能说出什么话来。

我能说的话如下:

从今天质疑人造偶像过程中了解到,当年创作《三重门》的15岁半的这个中国孩子,不仅用此书挑战了中国语文应试教育,现在看来,也在挑战中国的英语应试教育。但英语教育毕竟与汉语教育有本质区别。英语不是母语,而是通过后天一个单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学习得来的,容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常识。假如汉语语文应试教育因母语原因而受挑战的话,英语则不行,英语水平的提高,必须是以扎实学习为基础的,尤其不可能通过简单查查词典或通过什么神奇的小本本,就能一蹴而就得到提高的,这也是常识。(刚刚有人私信我,说《三重门》里的英语部分是作者找同学帮助完成的。我以为,解决几处小问题还成,但如果把全书里全部英语问题,都教给同龄大的同学去翻译,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结合下面的内容来理解,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此外,我还要交待一个大背景常识:1997年,也就是这个才15岁半的孩子,正热火朝天地创作《三重门》小说时,全中国只有不到30万人,使用很少的互联网服务器,价格昂贵地上网。"互联网"还是个令多数中国人感到生疏的字眼。更甭提度娘的帮忙,至于翻译软件那都是没影的事了。而且,据悉,15岁半那个孩子的家里当时也不是很富裕不说,同时还辛苦地忙于应付其他功课。

其实,《三重门》里的英语知识点,给人印象最深的,不仅仅使用了对于中学生来说很生僻的英语单词,而是,有些单词很黄很暴力,有些又很文绉绉,很美学领域化。很黄的单词里,不仅仅包括fuck一词,还有wanker,也使用得十分精到。今天很多人孩子都会说"fuck",但1997年时才15岁半的孩子,居然能使用"fuck",尤其游刃有余地把"wanker"拿来使用,无论从自身学识,抑或性经验角度考虑而言,都不符合一般常识。好,有人说,人家就是会。那就让一步,说说《三重门》里还使用了什么与性有关的英语单词: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Sex应为Sax,萨克斯管。Sex,性交。Violin小提琴。也会一点,人家叫我Fiddler小提琴家,骗子。"还有一段是这样的:"……girlie!你撞到我了,妓女"。

当然,有人说,15岁半的人家就是性早熟,不仅知道fuck,sex,还会使用美国中学生都不一定会的wanker,而且,对sex和sax的区别有研究,对violin与fiddler也有涉及,尤其还对意思是"妓女"的girlie一词情有独钟。是啊,人家就能把这些英语知识点全部搞定,因为人家有所谓的神奇小本本啊。那好,我就再退一万步,即便这个孩子15岁半就懂得如何使用"wanker"一词,那他又是如何把"Confucius""laoz""loach"和louse,最后把"毛泽东主义(Maoist)"这种很更广泛的词汇,也如鱼得水地使用到小说里去的?即便他已经性早熟,那对涉及更广泛领域里的汉语词汇量转变为英语单词上,是怎么样远远高出初中生一块水准的程度?

好吧。算我小看15岁半初中生。人家就是会使用"fuck",会"wanker",也包括会诸如"Sex应为Sax,萨克斯管。Sex,性交。Violin小提琴。也知道Fiddler骗子,会这种只有"中年猥琐男"(方舟子语)才喜欢阴暗地使用来使用去的词汇。可那后面的关于"lettered"名词被动化,算很高难的英语语法知识点,也都可以信手拈来地正确使用?好吧,就算有神奇小本本在保佑他,我就不明白了,他凭记忆这么多英语单词的劲头,凭这些已经严重超过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的东西(此问题也可以适用于那个同龄小翻译),而且使用得如此游刃有余,怎么会在相对而言更简单得多的英语考试中败阵?

好,再退一万步,哪怕letter被名词动词化然后作形容词这个很有难度的英语语法知识点,也被这个15岁半的男孩攻克,而且不光被攻克,还把它运用到小说创作中,还能不被贻笑大方,令英语老师咋舌的话,那么,我能不能对这个15岁半的英语考试不及格者居然对Madame Bovary发出议论而再一惊一乍地感到不可思议一下下呢?诸位,我现在真要讨教一下,那神奇小本本是不是太过神奇了?这个知识点是不是已严重超过15岁半英语考试不及格的初中生的范围?听这孩子是怎么在《三重门》里对Madame Bovary二词发表的议论吧:"包法利"(Bovary)隐含了"牛"(Boving)。哎呦,英语专家及教育工作者们,你们都来看一看,瞧这英语知识点,在一个15岁半的英语不及格的初中生那里,是怎样被娴熟地使用到小说里去?你们还有什么脸教孩子们英语呢?中国语文应试教育在此孩子面前出了问题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中国英语教育体系出了什么问题?

那么,这位创作《三重门》时才15岁半的孩子,他的英语水平到底什么样呢?13年后,质疑人造偶像过程中,这个已经不是孩子的人评价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说不算差。可他的好朋友却突然透露说,他连"wine"都不会说。真能开国际玩笑。一查,他的确是这么说的。他说自己不喝酒,所以"wine"不会很正常。可在我看来,这就是不正常。还是那句话,这违反了一个学习过程的基本常识。

最有趣的是,此次质疑事件之前,2010年的6月,这个当年在《三重门》里潇洒使用三十多处很高水平的英语知识点的人,在接受美国CNN的采访时,秀了几嘴英语。很不巧,我还就不经意间把这段给录了下来。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我的结论:他的英语水准,不过比星光大道里的毕福剑姥爷的英语好那么一点点。

(下面这是他接受采访时秀英语的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0iqrc.html

也正是因为听了此采访,我相信,他说他不会"wine"没撒谎,因为他连"only"都说成"oly"了。至于他如何在12年前能信手拈来地使用三十几处英语高难知识点来给《三重门》充门面,只有鬼知道。

当然有人会继续争辩说,人家是因为这个因为那个云云。得了,我已经替他找了好多借口了。所以,我不会再往后退一万步两万步了。我一步也不退了。老夫就直接告诉诸位好了:此人英语水准,不是一般地差,而是相当地差。他的英语单词量不会超过300个,这300个单词还得把a, the, this, that都算上。所以,如果说此人英语有什么水准的话,那这个水准,就是初中生英语不及格水准。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没有水分的。至于他通过什么小本本,把pond和pool和pit都区别开了,什么这个那个的,那就是睁眼胡说罢了。他一说,你们也就一听好了,不必当真。而且,诸位没有发现吗?他已在质疑过程中写的博文里,为自己留后路做了铺垫:"有些英语单词我已经忘了(大意)。"恩,再问的话,也就是那一句话:我忘了。但要提醒此人的是,千万记着,神奇的小本本里,你有空还得把这三十多处英语知识点给补齐喽。不然,真有一天必须出示此本来证明你能写出《三重门》里的英语时,就抓瞎了。

下面,请大家欣赏《三重门》里的全部英语知识点。

1、车到大观园旁淀山湖,车里的人兴奋得大叫。上海的湖泊大多沾染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造物主仿佛是在创世第六天才赶到上海挖湖,无奈体力不支,象征性地凿几个洞来安民——据说加拿大人看了上海的湖都大叫"Pool! Pit!",恨不得把五大湖带过来开上海人的眼界。淀山湖是上海人民最拿得出门的自然景观,它已经有资格让加拿大人尊称为"Pond"了。一车人都向淀山湖拍照。

2、三个人一齐沉默。船又近一点,沈溪儿喃喃着:"是她,是Su—Su—"看来她和船上那女孩认识,不敢确定,只念她英文名字的前两个字母,错了也好有退路。船夫(Poler)该感到庆幸,让沈溪儿一眼认出来了,否则难说她会不会嘴里胡诌说"Po—PoPo:尿壶。"呢。

沈溪儿终于相信了自己的眼力,仿佛母鸡生完蛋,"咕——咕"几声后终于憋出一个大叫:"Susan,Susan—"

船上的女孩子慢慢回眸,冰肌如雪——如北方的雪。哪个女孩子如上海的雪,也算她完了。

3、沈溪儿视身上的光为宝,不肯施舍给林罗两人,白眼说:"她又不是跟你招手,你激动什么!"说着想到中文里的"你"不比英文里的"You",没有骂一拖二的神奇功能,旋即又转身笑罗天诚:"喂,你别假深沉,你也是啊,自作多情。"

4、Dear Susan:

从周庄回来后,发现一直对你有好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交往不交心却是种痛苦。我觉得与你很说得来,世事无常沧桑变化里,有个朋友总是依托。有些甜总是没人分享,有些苦我要自己去尝,于是想要有个人分担分享,你是最好的选择。If you deny me,I have to accept the reality and relinquish the affevtion,because that was the impasse of the love.如果你拒绝了我,我也只好接受现实,我也只得放手,因为那已是爱的尽头。

Yours诚

这信写得文采斐然,尤以一段悲伤深奥的英语为佳。满以为胜券在握,不料Susan把信退了回来,还纠正了语法错误,反问一句:"你是年级第二名吗?"

5、马德保像讨命,跟在林罗屁股后面催。罗天诚的小妹替大哥着急,说叫他暂时莫用他本人的哲理,因为中国人向来看不起没名气的人的话,开玩笑说在中国,没名气的人说的话是臭屁,有名气的人放的屁是名言。罗天诚崇拜不已,马上把自己的话前面套什么"海德格尔说"、"叔本华写"、"孔德告诉我们",不日完成,交给马德保。马德保自作主张,给孔德换了国籍,说他是孔子的儿子,害得孔鲤失去父亲。罗天诚暗笑不语,回来后就宣扬说马德保像林雨翔一样无知。马德保自己想想不对,一查资料,脸红难当,上课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大发议论,说孔德是法国的。孔德被遣送回国后,马德保为饰无知,说什么孔子在英文里是独有一词的,叫"Confucius"。

下面好事的人问那么老子呢?

马德保只好硬着头皮拼"老子",先拼出一个laoz老挝。,不幸被一个国家先用了,又想到loach泥鳅。和louse虱子。,可惜都不成立,直惋惜读音怎么这么样。后来学生自己玩,墨子放弃了兼爱胸怀,改去信奉毛泽东主义了(Maoist)。

6、"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峰",吓得众生俯首认输。这自勉在中文系被传为佳话,恨不能推为本系口号。中文系在大学里是颇被看不起的,同是语言类,外文系的就吃香多了。但那自勉给中文系争了脸,一次一个自诩"无所不译"的外文系高材生参观中文系寝室,硬是被这自勉里的"尿崩"给卡住了,寻遍所学词汇,仍不得其解,叹中文的丰富。只好根据意义,硬译成"Fail to command the urethra by self then urinate for a long time"自己无法控制尿道而长时间地排尿。,显冗长累赘,倒是中文系的学生,不谙英语,但根据"海量"一词,生造出一个"seawring"海尿。,引得外文系自叹弗如。值得林雨翔自豪的是,那"seaurine"就是他大哥发明的。

7、突然,天降福音!我从一位朋友这里得知了富含海洋生物DHA的"深海记忆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购买了贵厂的药品两盒,回去一吃,大约一个疗程,果然有效。我现在过目不忘,记忆力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一般的文章看两遍就可以背诵出来。

8、林雨翔叹服得自己问了什么都忘了,直夸:"说得有道理!"

梁梓君这时才想起,说:"噢,你刚才问我怎么写是吧?这太简单了。我告诉你,最主要呢要体现文才,多用些什么'春花秋月风花雪月'的,写得浪漫一些,人家自然喜欢!"

上完理论课,梁梓君摊开笔记本,展示他的思想火花,上面尽是些情诗。古今协作中美合璧:

My Love: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我凝视你的眼,见到一种异常的美。Theres a summer place where it may rain of storm. There're no gloomy Sky when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re who are blessed with love and the sweet secret of a summer place is that its any where。悠悠爱恨之间,我心永远不变,纵使沧海桑田,追逐你到天边。我不在乎昨天,我无所谓明天,抛开世间一切,惟独对你想念。

雨翔觉得这诗比他大哥的"退思忘红豆"好多了,浅显易懂,奉承说:"这诗好!通俗!"

"什么呀!这是落伍的,最好的诗是半明不白的,知道了吗?"梁梓君的观点基本雷同于雨翔表哥,可见雨翔表哥白活了四年。

"唔,原来这样!是谁教你的,那——你会有崇拜的人吧?"

"崇拜的人?我——我只崇拜我。"梁梓君气愤地恨不得跟在尼采后面大喊"打倒偶像",声音猛提一阶,说:"老子没有要敬佩的人,我有的是钱。"

9、他匆忙赶到学校,正好Susan也在走道上背英语,两人相视一笑,反而笑得林雨翔惊慌了,昨夜的勇气消失无踪。怏怏走进教室,奇怪怎么勇气的寿命这么短,好像天下最大的勇气都仿佛昙花,只在夜里短暂地开放。思索了好久,还是不敢送,放在书包里,以观后效。由于睡眠的不足,林雨翔上课都在睡觉。被英语老师发现一次,问个题目为难他,雨翔爽朗的一个"Pardon再说一遍。",硬把英语老师的问题给闷了回去——那英语老师最近也在进修,睡得也晚,没来得及备课,问题都是随机问的,问出口自己也不记得了,只好连连对雨翔说:"Nothing,Nothing,Sit down,Please sit down,don't sleep。没什么没什么,坐,请坐,别睡了。"雨翔没听到他的"Dont sleep"就犯了困,又埋头睡。

10、梁梓君最后赶到。补课随即开始。大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完了等学生反应,恨不得代替学生对自己说:"I've often heard about you!久仰大名。"失望后开始上课,见学生不用功,说:"You are wanker!你们是不认真的人。

学生不懂,他让学生查词典,说学英语就要多查生词,多用生僻词,满以为学生会叫"原来'Wanker'是'做事粗糙者'的意思!我明白了!"不料学生都在暗笑,两个女生都面红耳赤。他发师威道:"笑什么!"

梁梓君苦笑说:"我们不是——"

"怎么不是?你英语好还是我英语好?"大学生愠怒道。

梁梓君把词典递过去。大学生一把拿过,从后扫起,见"Wanker"释义第二条就是"做事不认真者"的解释,理直气壮地想训人,不想无意间看见第一条竟是有"手淫者"的意思,一下子也面红耳赤,怨自己的大学教授只讲延伸义而不讲本义,况且那教授逢调皮学生就骂"Wanker",那大学生自己也在教授嘴下当了六年的"Wanker",才被督促出一个英语八级。

梁梓君大笑,说:"We are not那个。"林雨翔也跟着笑。

大学生猛站起来,手抬起来想摔书而走,转念想书是他自己的,摔了心疼,便宁可不要效果,转身就走。走到门口,意识到大门是公家的,弥补性地摔一下门。四个学生愣着奇怪"天之骄子"的脾气。门外是白胖高"喂喂"的挽留声,大学生故意大声说,意在让门里的人也听清楚:"我教不了这些学生,你另请高明吧。Nuts!混蛋。我补了十分钟,给十块!"大学生伸手要钱。

"你没补完,怎么能——"白胖高为难道。

"You Nuts,too!"大学生气愤地甩头即走,走之余不忘再摔一扇门。

11、老K竟也和梁梓君一个德性,可见他不是不近女色而是情窦未开,而且他不开则已,一开惊人,夜里跑到鬼屋来"人鬼情未了"(Unchained Melody)。

那女孩羞涩地低着头玩弄头发。

老K:"你来这地方干什么?"

梁梓君:"玩啊,你——"梁梓君指着那女孩子笑。

"噢,还不是大家互相Play Play嘛!"老K道。

梁梓君顿悟,夸老K有他的风采。

老K:"还愣着等个鸟?去涮一顿!"

12、宋世平推几下雨翔,盯着他笑道:"想你马子?"

雨翔对这个词很厌恶,说:"什么马子?"

宋世平咬几下牙签道:"你真是土啊!马子就是姐夫!"

雨翔更听不懂,问:"什么,'马子就是……'?"

宋世平道:"你也真是笨,女朋友英语怎么念来着?"

"Bonne amie啊。"

宋世平一听挥手说:"你肯定搞错了,换个。"

"那只有Girl friend了。"

"对了嘛,什么,'剥拿阿秘',Girl friend就是了嘛!"

"那又——"

"你又不懂了,Girl friend由哪两个词组成?"

"Girl和Friend。"

"对了,取每个字第一个字母呢?"

"G、F。"

"念一遍,快一点,像姐夫了吗?"

雨翔一念,果然"姐夫"兴趣被勾起,笑个不止。宋世平又道:"再教你一个。知道什么叫'上世界杯'吗?"

"什么——上……"

"你又不懂了,'世界杯'英语里怎么念?"

"World Cup啊。"

"对了,各取一字母。"

"W……W、C!"

"对了嘛,上世界杯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13、刘知章让体育生起来,说:"别去管他们",然后令每个人跑十圈,林雨翔装作平静地系鞋带,腿却平静不了,抖个不停。跑了一圈,觉得不过如此,加快了速度,但第二圈时就眼睛鼻孔一齐放大,体力却渐少渐小。刘知章在一边问情况,带头跑的两个高二男生为显示其耐久力,抢着答:"可以,没问题。"据说抗战时美国A、B、C的著名评论员伊拉克·杀蛙累了(Eric Sevareiol)采访重庆行政院孔祥熙博士,孔说那时中国通货膨胀情况好比一个人从三十楼掉到十五楼,他在空中喊"So far,so good!"(迄今为止,还好!)如果孔祥熙有命活到今天,定会收起那个比喻送给这两个高二男生。

14、学生的自我介绍精简得像是拍电报,瞬间轮到雨翔,雨翔站起来说:"我叫林雨翔,林是林雨翔的林,雨是林雨翔的雨,翔是林雨翔的翔。"说到这里学梅萱一顿,静候想象里排山倒海的笑,不想这自以为强调自我中心的幽默没有效果,只有稀稀拉拉两三声笑,而且都像是嘲笑。雨翔心里虽已做好失败的准备,但想引一些女生发笑总可以,怎料现代女高中生守笑如守贞操,一脸漠然。雨翔刺激不小,伤痕久久不能愈合,声音像被去了骨:"我爱好文学,也获过一些奖,发表了一些文章,希望能和大家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朋友。"雨翔的下半段话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女生都温柔无邪地盯他看,目光软得似块水豆腐,英语里的"豆腐眼神(Dove—eyed)"就是这样的。雨翔极不好意思,低头翻书。

15、雨翔为了能势均力敌,没有的说成有,有的再加一倍,道:"我家虽然只有一个书房,但里面书不少,都是努——这几本一样的书。难啃啊!"

钱荣说:"光读书不能称鸿儒,我曾见过许多作家,听他们说话是一种艺术的享受,fruition of art,懂啵?"

16、"当然。 英语最主要的是词汇量, 你们这些人往往满足于课本, 真是Narcissism自恋,自我陶醉。,我读外国名著都是读不翻译的。"

雨翔听不懂"自恋",心里明白这肯定不会是个好词。对话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明知被人骂了却不知被骂成什么。雨翔搜尽毕生所学之英语词汇,恨找不到一个体贴艰涩的词来反骂,叫苦不迭。

17、 钱荣听见,说:"你这样是学不好英语的!我有一本《Gone with the Wind》《飘》。,借给你。?你可不准弄褶了弄皱了,你看通了这本书,英语就会有我一半水平,Understand?"

谢景渊不屑道:"我不看了。你自己看吧。"

钱荣一笑说:"Shit!That's nonsense!我自己去看了,原来这个时代还有人像块stone!"

18、近一个月,钱荣和姚书琴的感情像块烧红的铁,其他人看了也觉得热,任何闲言碎语就像水珠子碰在上面,"咝"一声蒸发无踪。每隔一节课就像隔了一年,下课只听见两人无边无际的话。钱荣都把话说得中美合作,称自己是"被动的信"(Lettered)精通文学的。。上课时两人相隔太远,只好借纸条寄托思念。林雨翔坐的位置不好,只得屈身给两人做邮差。传的内容莫过于姚书琴问:"你会什么乐器啊?"钱荣传纸条道:那些easy,我通——可能只是粗通Sex应为Sax,萨克斯管。Sex,性交。Violin小提琴。也会一点,人家叫我Fiddler小提琴家,骗子。。

姚书琴对这些看不懂的英语敬叹不已,遂对钱荣敬叹不已,这增加了钱荣的洋气,下课说话都是:"Oh dear!这小子是ugly丑陋的。ha,no……no……,not这样的,上次我们在PUB里,他灌我drink,真是shit,fuck him!"这些旁逸斜出的英语让全班自卑万分。姚书琴装作听得懂,侧头注视着钱荣点头,看钱荣脸上的表情行事,钱荣小笑,她就大笑;钱荣小怒,她就大怒。似乎很难找出一样东西数量上会比中国的贪官多,但恋爱里女孩子的表情就是一个大例外。姚书琴的喜怒哀乐在钱荣面前替换无常变化无端,也不晓得用了什么神奇的化妆品,脸越来越嫩,快要和空气合为一体。有句话说"爱情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话其实不对,爱情没这威力,爱情只是促使女人去买最好的化妆品,仅此而已。

19、钱荣顿时成为名人,因为还没上电视,所以现在只是个预备名人,没事就看着壁上挂的那只实际是二十五寸被校长用嘴巴扩大成二十九寸的彩电笑。学校的电视台是今年新成立的,备受瞩目,钱荣是第一个男主持,备受瞩目。记者团倒是会内部团结,先采访钱荣,钱荣大谈文学与媒体的联系,什么"电视mass_media媒体。与人的Thinking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尤以与Culture文化。为甚"等等,听得记者恨没随身带字典,自叹学识卑微,不能和眼前的泰斗相比。记者团采访过了自然要在"Media"上登出,

20、智者总是在生死攸关时出现的,这时文学社一个人突然聪明了,说把钱荣找来,在印好报纸里的空格上都签上名字。众社员心里叫绝妙,嘴上不肯承认,说:"事到如今,只有这个办法了。"钱荣不知道内幕,欣然应允,签了一个中午,一回教室里说了不下五遍,还常甩甩手说他签得累死了,"Be a celebrity做个名人。真是辛苦。"雨翔巴不得他手抽筋。

21、钱荣对王维糟蹋上了瘾, 又吟: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然后看雨翔神情有异,说:"林雨翔, 下个礼拜学校电视台开映, 我播新闻, 你一定要看, 若有Inadvisable,就是不妥,你可要指正噢。"

22、雨翔暗叹胡教导厉害,那眼泪仿佛是仆人,可以召之即来。谈话谈到泪水出现这份上,自然不好再说什么。胡教导等仆人全退回去,说:"学校的管理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学校会逐步改进的,当然也欢迎学生写周记指出,但学生的精力不应该过多集中在这上面,周记主要是要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规划。比如定一个计划做一个总结啦,知道了吗?"再礼尚往来几句就放了林雨翔。林雨翔把这次谈话的意思领会错了,当是学校支持他写,但又怕影响学习,自然对学校的关心十分感激。回来后对同学讲自己的英雄事迹,钱荣没想到 "哭妹" 真哭了, 恨漏掉了一条好新闻, 惋惜道: "Shit,missing a wonderful newsbeat!他妈的,错过一次绝佳的独家采访!"怪自己没有被召去的幸运。

23、雨翔接过报纸看,?如逢友人——这里面的文章都是钱荣的风格——"阳光shine照耀。着,pat my skin爱抚着我的肌肤。,这是我吗?以前的我吗?是吗?NO!Not me!我是怎么了?……"雨翔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作者是怎么了,摇头说:"另类!另类!"

24、雨翔又冒上一股怒火,浑身火热,爆发之际想到梁梓君的后果,又一下凉了下来,闷头走进二号室。钱荣总领一号室大笑, 骂道: "Boorish Pig! Country Tyke!无知的猪,乡下的野狗。"然后分析国情:"中国的人为什么普遍Fibre素质。不高,主要是中国的Peasantry农民。太多,没受过什么education教育。,粗野无礼,其实应该把城市的与农村的分开来看,才公平,Fair!"

多亏林雨翔英语不佳,没听明白几个主要词汇,否则定会去恶斗。二号室里平静得多,谢景渊破天荒在读《初露》,对林雨翔说:"这篇作文写得不好,写作文就要写正面的,写光明面,怎么可以反面去写呢?这种作文拿不到高分的。"

25、一张漠然的脸出现在门侧,是谢景渊,钱荣正在一号室床铺上叫:"别开,Don't open—"见门开了,雨翔半个身子已经进来,指谢景渊说:"You!多管闲事。"雨翔想对谢景渊道谢,谢景渊一转身往二号室走,把雨翔晾在那里。

雨翔怒视着钱荣,生平第一次英语课外说英语:"你,Wait—and—see!"

26、钱荣道:"不必社长大人费心,我们——不,应该是鄙Broadcaster电视台。的受欢迎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贵社,似乎那个了吧?"

林雨翔甩下一句:"看着好了,你们电视台办不久的。"怕听到钱荣挖苦,立即跑出去找"心湖诗社"。诗人仿佛是鲨鱼,需要每时每刻移动,否则命会不保,所以找到他们极难。雨翔跑遍校园,还找不见人影,肩上被责任压着,不好放弃,只好再跑一遍,无奈诗人行动太诡秘,寻他千百度都是徒劳。

雨翔突然想到一本书上说诗人有一种野性,既然如此,诗人肯定是在野外。市南三中树林深处有一个坍得差不多的校友亭,雨翔想如果他是诗人,也定会去那个地方,主意一定,飞奔过去。

雨翔还是有诗人的嗅觉的。"心湖诗社"果然在校友亭下。

"诗" 到如今, 备受冷落。得知有新任的文学社社长来邀, 发几句牢骚, 乖乖归队了。

新一期的报纸一定要有新的样子。雨翔手头生平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稿子,激动不已;充分享受枪毙稿子的乐趣。第一篇被否定的是另类文人的得意之作,那人洞察人的心态着了魔,写完了偷窥狂,又写偷盗狂(Kleptomaniac),雨翔一看到文章里中西合璧就心生厌恶, 没看文章内容就否决了, 弄得另类主义文人直叫: "Why!You are no_man!为什么!没有理由的!你总爱和我唱反调。"一想林雨翔只和自己唱过一次反调,用"No_man"太委屈他了,兴许真的是写得不好,便闭了嘴。

27、文学社里依旧是万山授大学教材,万山这人虽然学识博雅,但博雅得对他的学识产生了博爱,每说一条,都要由此而生大量引证,以示学问高深。比如一次说到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不绝地说什么"妖对仙,佛对魔",不知怎么说到牛魔王,便对"牛"产生兴趣,割舍不下他的学问,由"牛魔王"发展到"牛虻"。这还不算,?他居然一路延伸到了《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说:"包法利"(Bovary)隐含了"牛"(Boving)的读音和意思,所以"包法利夫人"就是"牛夫人",然后绕一个大圈子竟然能够回到《西游记》——"牛夫人"在《西游记》里就是牛魔王的老婆,铁扇公主是也!

28、雨翔接过纸一看,就惊叹市南三中里人才辈出。给姚书琴写信的那人是个当今少有的全才。他通伦理学,像什么"我深信不疑的爱在这个年代又复燃了在苏联灭绝的'杯水主义'";他通莎士比亚戏剧,像什么"我们爱的命运像比亚笔下的丹麦王于哈姆雷特的命运",莎翁最可怜,被称呼得像他的情人;他通西方史学,像什么"在生活中,你是我的老师,也许位置倒了,但,亚伯拉德与爱绿绮思之爱会降临的";他通苏东坡的词,像什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还通英文,用英语作绕口令一首,什么"Miss,kiss,every changes since these two words",又感叹说"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他甚至还厉害到把道德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英语、日文撮合在一起,像秦始皇吞并六国,吐纳出来这么一句:"最美的爱是什么?I tell myself,是科罗连柯的火光,是冬天的温暖,更是战时社会主义时A piece of 一片面包。"

29、钱荣:"这样一来,也没多大意思,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事情都摆定了。木已成舟,不如分手,Truth!"他直夸自己的话是真理,幸亏他爸的职权法力还略缺一点,否则说不定这话会变成法律。

30、于是就苦了钱荣,眼巴巴地看着姚书琴和全才亲密无间,满腔气愤,到处造谣说:"幸亏我钱荣甩她甩得早,她这种人是什么眼光,挑的男生Just like ass,还整天恶心地什么'露出屁股戏弄人'Moon的另一个俚语释义。Moon个屁,看他的脸,Prat似的,都是青春痘,像被轰炸过,Ugly Enough!"

31、根据今天的消息,学校的寝室要装电话机。钱校长去了一趟南京,回来轰轰烈烈展开爱国教育,今天广播大会上念电话使用须知,只可惜实在和爱国扯不上关系,只好先介绍电话的来历,绕着舌头说电话是Bell发明的,为了让学生了解Bell这人,无谓把Bell拼了一遍,差点思想放松,在"L"后面再跟一个"e"Belle与Bell同音,意为美女。让心里话漏出来。强忍住口,再三重申"学校为每个学生寝室装了一个电话",意思是说,学校只是在为"学生寝室"装电话而并非给"学生"装电话。

32、钱荣没有如愿,对姚书琴的恨比学校的题目更深,偶然走路碰到一起,破口就骂:"You hit me,girlie!你撞到我了,妓女。"姚书琴不回骂什么,白一眼,威力显然比钱荣的话大多了,因为钱荣的话姚书琴听不懂,钱荣只是骂给自己听;姚书琴的白眼就大不相同了,她本人看不见,只单单白给钱荣看。一个回合下来,钱荣一点便宜也沾不到。

33、林雨翔回到教室时,里面空无一人,都去上体育课了。他痴想那个男生的处理结果,处分应该是难免的,心里不禁替他惋惜。走到钱荣桌旁,踢几脚他的桌子,以泄冤气,突然掉下来一本黑封面笔记本。雨翔拾起来,顺手翻开,看里面都是英语,有点感叹钱荣的刻苦,再仔细一看,大吃一惊,那里面的单词句子眼熟得像是父老乡亲, 譬如"God-awful、Violing、Celebrity、Yuck"这类常在他话里出现以炫耀的英语,恍然悟出难怪钱荣满口英语,靠的只不过是这本本子里几个事先准备好的单词,惊喜地对本子说:"我终于知道了,哈……"

34、于是我慢慢写,一不留心就成跨世纪小说了。写着写着我开始怀疑,这就是自己想要的长篇吗?内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但这就是生活。写小说的凭什么写到男女分手就得命令老天爷掉几个雨点下来?凭什么主人公思想斗争时非要正值窗外左打一个雷右闪一个电?凭什么若干年后分手的双方一定会在霓虹闪烁的街头重逢?公厕门口就不可能撞上了?这就是所谓高于生活?

尽管情节不曲折,但小说里的人生存着,活着,这就是生活。我想我会用全中国所有Teenager(这个词不好表达, 中文难以形容),至少是出版过书的Teenager里最精彩的文笔来描写这些人怎么活着。

至于韩寒是哪路小混混,这里有一篇我曾发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可以说明,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现在教育制度的小混混。

35、至于英语,我的一帮从澳大利亚学习回来的朋友说,空学了六年英语,连筷子(chopsticks)、叉子(fork)、盐(salt)等吃所必备的东西和厕所(toilet) 、抽水马桶(toilet bowl)、草纸(toilet paper)等拉所必备的东西都不知道怎么说,只知道问澳大利亚人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一些废问题来寒暄。 真是不知道自己六年来学了些什么。不过可喜的是笔者因理科差而留了一级,有幸学到新版的Oxford English(牛津英语),比老的教材要好多了。

《三重门》作者的隐性历史知识含量 by 张放

作者:张放 2012年2月25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rf.html


插曲及多余的话

经过一个多月的质疑,很多有影响力的试图挺"天才"的人物,已按基本常识判断,或选择沉默应对此事,或至少顾左右而言他(比如 易中天老师等)。但今天早上,有人@我说,有某年纪不小的某地方作协主席(女),以其独特思路,突然高调力挺"天才"来。我不知突然为何这么多人@我的原因,寻@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众人正围观此人,看其一边自摸地秀光彩耀眼的家谱,一边高挂起挺"天才"的鲜艳旗帜,在自搭的戏台上,表演着誓将挺"天才"进行到底的戏码,引得少数喽啰发出此起彼伏的并不太响亮的呐喊声呢。但问题是,怎么听,那台词都是快一个月之前的台词呢?我就不明白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搭台演戏,也得从下半场开演吧?怎么就没人帮那女人update一下?是不是成心故意陷害她,要眼看着她沉浸在头场戏的序曲里,自我High得不成样子?这成什么体统?昨晚跟她一起吃公饭的人,你们失职啊,这让你们地界里的这位女主席情何以堪?不过既然如此,那我就好心地顺便问一下主席同志,需不需要我这个其中的当事人之一,再给您提供一些关于此次论战的图像与资料,它们都具充气娃娃功用,能配合本来已高潮过去的戏,再来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毕竟看您的微博就知道,您对此次论战的信息储备量,还真就不如那位15岁半就写出《三重门》的"天才",您的信息量居然还没到"姚文元去延安整风"的路上,那么,离"成都大使馆"的小高潮,离"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中高潮,离"中国共产党成立政权近100年"等大高潮地方,还远着呢,严格说来,您还处于前戏阶段。祝早日update一下,配合那些高潮之处,健康地欢笑起来吧。

附方舟子博文《谁是"答春绿"—— 假话连篇的韩寒》

最后,用《三重门》里出现的最牛逼的英语单词造个句儿,与此作协主席共享:Hope you just stop being a wanker(《三重门》英语单词)in a very near future,,and reach the point of orgasm AFAP!

————

正文

我前几天挂出《<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长篇博文,从《三重门》作者的英语知识水平分析中得出结论,否定了此韩"天才"是13年前署名"韩寒"的作者的可能性。可以说,《三重门》作者到底是谁的指向已经呼之欲出。可是,有很人天天不停地天真地问,老韩已经说自己不会英语了啊。是啊,我还说我不会英语呢?奉劝一句,不要再听此人及其儿子所说的一切。因为,他和他儿子的信用已经宣告破产。能把一个谎言说了13年的人,随便告诉大家人家不会英语,你就信?此外,有人找出韩"天才"陈姓同学的视频,那孩子说全部英语都是他帮搞定的。这个我不信。为什么?所谓"同学",也就是同样15岁半的样子对吧?15岁半时的孩子即便再用功,韩"天才"不能,那孩子也一样不能把《三重门》里的全部英语单词及英语高级语法等知识高屋建瓴地搞定。要说帮着鼓捣几个单词还可以。还有人说,人家现在是新东方学校里的老师。不要在此人前加个"新东方",那只起唬人作用。老张我教过的学生里,有人现在就在北京新东方学校里当老师。我不知道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吗?并不是说,进了"新东方"学校,当了那里的英语老师,就如何如何了。奥巴马成功当选总统时的发言,当时被新东方学校的老师给翻译得一塌糊涂,居然那东西还被"新东方官方博客"给挂了上去,并声称那是"官方译本"。可那里面常识性知识,译错了一大堆不说,我连发几篇批评博文后,他们连忙一改再改。那事,新东方的老师们可能都不好意思详细地提及。有兴趣的,可翻阅我之前的博文,不在此详述。所以我说,不要倒了一个偶像,再去迷信什么新偶像。都是人,都活在常识里。无他。

不过,关于《三重门》里的英语问题,我还是想多罗嗦两句。其实,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老韩被迫退学,在家里发奋进行文学创作时期,也正是国人学英语学到癫狂地步时期。那时的全民学英语热潮,如今天赚钱热潮一样,挡都挡不住。几乎所有舞文弄墨者,没有人不抽时间狂学英语。至于那个把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当偶像,将《围城》翻烂两遍以上,费尽心机地要往文坛里混的老韩,如果说他会置之度外,不下功夫学英语,那不就是一个笑话吗?诸位有所不知,王蒙重新出山后,已经年纪不小,但也及时放弃继续学维吾尔语,花相当多时间,学好一阵子英语呢,现在如果您有机会见到王蒙的话,不妨问问此事。当然,王蒙老先生一高兴,还说不定会给您掉个英语书袋呢。当然,老韩有可能学会的是哑巴英语。不过,从现在开始,他可能就只能永远憋下去,不能再有机会秀英语了。因为,韩粉们全都说了,老韩叔叔是不会英语的。

上面这些文字,算是对上次博文的一个简单加注。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说一下《三重门》作者的隐性知识含量。也就是说,比掉书袋还显得更高明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是不再故意明晃晃地让你羡慕作者的知识含量,而是通过阅读填塞到字里行间的知识量,引发读者对作者更加钦佩。这手法虽然今天看来,有些肤浅,但在"读书突然有用论"的80年代,在多数人的书架上还没有什么世界经典名著可供查阅的背景下,在书籍资料有很多还被印上"内部发行"字样,不能被轻易获得的时代,很多文学爱好者都十分喜欢这种手段来秀自己的知识面。宽泛地说,此手法发轫于或者可以追溯到文革结束后刘心武老师那篇一炮打响整个文坛的《班主任》作品。

一、每周的课也上得乏味。马德保讲课只会拖时间而不会拖内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学史,他花了一个月四节课就统统消灭。没课可上,只好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去借了一本作家成名史。偏偏那本书的作者似乎看多了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的宣言,字里行间给大作家打耳光,马德保念了也心虚,像什么"郭沫若到后来变成一只党喇叭,大肆写'亩产粮食几万斤'的恶心诗句,这种人不值得中国人记住",言下之意是要外国人记住。还有:"卡夫卡这人不仅病态,而且白痴,不会写文章,没有头脑。《变形记》里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后怎么自己反不会惊讶呢?这是他笨的体现。德国人要忘记他!"马德保读着自己觉得不妥,不敢再念。见书扉页上三行大字:"不喜欢鲁迅,你是白痴;不喜欢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创始人。

【显性知识面】

1、立体未来主义及其《给社会兴趣一记耳光》宣言

2、郭沫若与党喇叭,"亩产粮食几万斤"

3、卡夫卡、《变形记》及主人公格里高求-萨姆沙、甲虫

4、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创始人。

【隐性知识面】

1、从"字里行间给大作家打耳光",可得出,作者至少熟读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言。对比一下:今天那位一惊一乍的"天才"在采访中,为我张某人不知道有个莫文蔚与张洪量共同唱过广岛之恋,深表愤懑,我一点不感到羞耻,因为我只知道广岛与莫文蔚和张洪量没有必然的关联,反而我为我有日本遭受过人类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知识面"而感到沾沾自喜。但今天当我深入地读《三重门》作品,了解到作者在15岁半时就已经熟读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言时,我才为我自己的"知识量"的极度欠缺,而感到无比羞愧。

2、对郭沫若有力透纸背也很正确客观的评价。不仅仅知道郭沫若不得人心,还知道他有个绰号,叫"党喇叭",尤其对"大跃进",贬损他写出"亩产粮食几万斤",能得出作者对郭沫若的真实看法。对比一下,今天那位连姚文元也不知道是谁的"天才",却在13年前的15岁半时,早把郭沫若批得如此淋漓尽致,把大跃进的问题都看得如此神准。难道就一点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也没有?"郭沫若"、"大跃进","党喇叭"、"亩产粮食几万斤",这几处哪一点不比"1949年共产党建立政权"的知识点难?但很遗憾的是,不知道1949年共产党建立政权的事情的"天才",却在13年前的15岁半时,就已经在作品里大秀与1949年相去不远的更深入的历史知识,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3、关于卡夫卡:卡夫卡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推崇的德语作家。(感兴趣者可参阅我2008年12月31日博文《重读卡夫卡的现实意义——写在2009年来临之际》。)几乎没有喜爱文学的人不读卡夫卡的,哪怕读他的东西可能会让自己内心受到创伤。《三重门》作者对卡夫卡不是泛泛地了解,而是深知作者背景并有一定研究的。至少是通读了卡夫卡(至少一篇)作品的。所以,作者故意得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看法:病态,白痴,不会写文章,没有头脑。这样"诋毁"卡夫卡,是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的。但是80后的那些追随者,你们恐怕就不一定知道人家"天才"在15年前就读卡夫卡了。尤其人家还能就全世界对卡夫卡下的基本结论性的定义于不顾,写出自己的观点来,不是天才是什么?而且人家才15岁半?不对吧,应该是在15岁半时就已经读完了卡夫卡。我的天,那得是十几岁开读?相信不读几遍卡夫卡的作品,就下笔写出这种结论的人是没有的。诸位,你们读过卡夫卡吗?你们是几岁开始读的?你们读懂了卡夫卡了吗?80后的读者你们可以优先回答此问题。最后问一句:你们敢不读卡夫卡(一遍也行),就下如此的结论吗?

二、最近林父的涉猎目标也在减少——俄国太冷,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兵败,大部分原因不在俄国人而在俄国冷。儿子在温带长大,吃不了苦受不了寒;况且俄国似乎无论是什么主义,都和穷摆脱不了干系,所以已经很穷的一些社会主义小国家不敢学俄国学得更穷,都在向中国取经。

【显性知识面】

1、 俄国天气寒冷,拿破仑和希特勒兵败俄国。

2、 对"社会主义国家"有清楚认识。

3、 了解当时全球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

【隐性知识面】

1、1812年,拿破仑率说着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今天"多国部队"也)远征俄国,却因俄国太过寒冷,最后只剩3万人,兵败俄国。作者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这个知识点,作者显然不是通过显性掉书袋来完成的,他是要告诉读者,自己对此有新学术观点:这次战役,不是由于一般认为俄国人打仗如何勇猛,而是因为天气太寒冷,才使得拿破仑兵败。80后的孩子们,你们敢说你们在15岁半时,能如此熟练地把这段历史知识掉书袋掉成这样?我是深深地怀疑着你们15岁半的能力的。当然,如果你们变而为《三重门》前言作者北大中文系教授笔下所说的"天才"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2、作者不仅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时期希特勒兵败俄国历史原因有深入了解,重点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作者能把1812年兵败俄国的拿破仑和一百多年后的希特勒也因为天气寒冷而兵败俄国相提并论,才是作者最牛逼的历史知识的掉书袋之处。80后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到这两个事件。但要如何老道地把两个历史事件有机地,我说的是,有机地,合而为一并游刃有余地使用在小说里,对了,还得是恰到好处地使用哟,就绝对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就一定是我说的"一杯水与一桶水"之间的关系的事情了。参见我的博客里《再应》等相关博文。

3、作者对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陷入经济困局,尤其俄国自1990年代初到1999年叶利钦执政时期,俄国经济陷入窘困的历史,有深刻认识与了解。寥寥几字,就将作者对社会主义阵营90年代发生的大事件的深刻的知识含量,都呈现出来。首先是1989年中国发生的那个大事。之后,俄罗斯发生共产党下台的事情,叶利钦上台直到1999年。这时期,俄国在休克式阵痛中,变得越来越穷。中国很多夜总会里,当时都能看到俄罗斯姑娘们陪酒的身影。波兰、罗马尼亚、分裂了的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捷克)等当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全部陷入经济困境之中,至于朝鲜、越南和古巴则根本不用提,几乎整个社会主义小国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而这些,正是《三重门》作者寥寥几字,所反映出的当时全球社会主义阵营里的真实写照。虽然寥寥几字,却能感觉得到作者深得历史走向脉门。诸位80后,你们喜欢把"掉书袋"挂在嘴边,能给老张我玩个这种高级的掉书袋不?现在你能不服天才吗?人家那时才15岁半,就已经眼界扩大到全世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了。其实,如果那小子后来不出来丢人显眼,可能我还不会这么深入地分析《三重门》作者的文字。毕竟,我不能想象,一个当了13年的文学天才,居然连中国共产党成立政府多少年还不知道。这让我怎能相信,此人就是深刻了解1812年拿破仑兵败俄国的那位15岁半的"天才"?此人就是了解二战时的希特勒也跟拿破仑一样兵败俄国的"天才"?此人就是了解社会主义阵营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15岁半的"天才"?

怕长围脖受不了我的长篇文字,今天先分析于此。

创作过程·知识结构·语言技巧 by 戴建业

作者:戴建业 2012/2/22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0128650100xugr.html


《三重门》是青少年时期韩寒的成名作,也是他走上文坛后的代表作。考虑到作者的年龄,这部长篇小说表现了作者相当广博的知识结构,相当娴熟地运用英语的能力,相当高明地驾驭语言的技巧。

韩寒能将那么多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文化,那么多外国历史、文化、文学、军事、外语等书面知识,那么多当代的人情、爱情、世故等社会知识,综合地运用于这部小说创作之中,而且这些知识是这部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堆砌和拼凑的痕迹。

韩寒对此的解释是:他把各种知识和英语单词摘抄在笔记上,然后有意在小说中炫耀自己博学。

这种说法完全违背了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过程。作家一旦进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绝不可能写一句翻一下人家的书或自己的笔记本,他必须对作品先有一个大致整体的构思,使全书的故事和结构有个基本轮廓,对每一个人物形象更有很长的酝酿时间。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最有力的手段,每个人物"怎么说话"和"说什么话",甚至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神态,作家心里要大体上有数。创作中偶有超出作家原先构思的神来之笔,但这必须在事先构思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且这种无意识的创作更离不开作家的学识与才华。作家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人格个性、审美趣味、生活情调……无意识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些东西全部内在于他的创作过程,也内在于他的小说结构和语言。也就是说,他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人格个性、审美趣味、生活情调……参与了他的作品构思。即使是创作一首短诗,名句、典故、知识必须熟到信手拈来,如果一个诗人写一句诗便去翻一下典故,翻一下成语,翻一下笔记本,他还能写出诗歌来吗?即使像这样凑成了一首"诗",那这根本就不是诗而是堆积的垃圾。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作品中那些典故知识,都是诗人烂熟于心的东西,而不会是他东拼西凑的产物。古代很多诗人喜欢在诗歌中獭祭拼凑,但即使是獭祭也得对知识相当熟悉。有些诗歌还能见到獭祭拼凑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诗人虽然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烂熟于心,更没有化为诗歌的有机整体,没有进入他的体验过程,没有经过他感情的浸润。你要把一个典故用得十分得体,把一种知识运用得出神入化,这些知识就得成为你的体验方式,就得进入你的构思过程,就得浸透了你的感情和流进了你的血液。任何从外面摘抄的知识,就像一个人身上长出来的肿块,就像一个人脸上抹上去的污泥。

一首短短的诗歌就没有办法写一句翻一下笔记本,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怎么可能写一句翻一下笔记本呢?更何况韩寒说他的这部长篇小说,是一次成型,很少改动!这真的是太神了!韩寒应该开办一所小说创作大学,专门传授如何摘抄笔记,如何把笔记摘抄直接抄进小说的神奇本领。如果他开办一所这样的大学,我第一个报名当他的学生。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三重门》中呈现出的宽广知识结构,不仅让今天99、99%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同样也要让95%的当代中国作家无地自容!一个大学生可能英语能达到《三重门》的水平,英语教育专家张放先生甚至认为,一个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因为有些英语单词十分生僻,有些英语句子写得相当地道,有些单词用得十分别致。即使英语能与十五岁半的韩寒并驾齐驱,他的中外历史、哲学、文化等方面也很难达到《三重门》的广度。读者能举出多少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比《三重门》具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呢?难怪作家 @苏堤的西湖 曾十分幽默地说:"韩寒犯了'巨额知识来源不明罪'"。难怪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那么推崇韩寒了,与《三重门》相比,方方小说中的书面知识贫乏得可怜。正由于方方自己不是"天才作家",所以她才成了韩寒的"天才粉丝"。

这部小说的语言模仿钱钟书《围城》,而且模仿得很见功力,比如那种尖刻的语言语调,那种有意的卖弄炫博,那种掉书袋式的比喻,你在《三重门》中很容易看到《围城》的影子。临帖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要将一个书法家的字临得很像原帖绝非一日寒。要把一个人的字临得比较像原帖尚非一日之功,更何况把一个人的语言模仿得很像原作呢?韩寒接受陈丹青先生采访时说,他不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其实这一点不需要他承认,任何一个聋子也能听出他有没有幽默感。一个人自己本无幽默感,却要模仿钱钟书式的幽默,朋友,你想想有多高的难度,你想想需要多少努力,你想想得花多少时间!而创作《三重门》的韩寒只有十五六岁,这让你不得不叹服"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这一切对于一个常人完全不可想象,我们只有求助于神仙显灵了。

大多中国人虽然不相信上帝,但的确有很多中国人相信有神仙显灵。他们盼望奇迹并迷信奇迹,十五六岁且七门功课不及格(包括语文)的韩寒,竟然写出了轰动神州的《三重门》,而且小说中的知识面相当广博,英语运用相当娴熟,驾驭语言又很见功力。这不是《南方周末》中那个《差生韩寒》,而应该称为"天国里优等生韩寒",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钱钟书先生,十五六岁也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和创作能力。

看来学校成绩越差,创作水平就越高。套用韩寒的话来说,学校算个屁,谁也别装逼!

更让人惊叹的是:韩寒十五六岁写《三重门》时运用语言能力如此之强,到三十多岁给石述思写私信时,几乎没有一句语言不是在糟蹋我们优美的汉语,信中的弱智思维更让人不敢相信写信人智力正常,信中上句与下句的逻辑关系混乱不堪。韩寒多次声称他对语言有洁癖,而他给石述思私信中的语言全是垃圾!十五六岁的韩寒掌握语言的技巧如此之速,三十多岁的韩寒驾驭语言的能力又退化得如此之快!

达尔文曾因"进化论"而举世闻名,中国人会因"退化论"而惊动上帝!

2012、2、22夜于台湾

附录:

参见我关于方韩之争的八篇系列文章,所有文章见于新浪"戴建业博客":1、《骡乎?马乎?——方韩之争随感之一》2、《韩寒现象与偶像崇拜——方韩之争随感之二》3、《盲点与疑点——方韩之争随感之三》4、《常理与奇迹——方韩寒之争随感之四》5、《学术打假与商品打假——方韩之争随感之五》6、《求真与求胜——方韩之争随感之六》7、《自证·他证·心证——方韩之争随感之七》8、《私人空间与天下公言——方韩之争随感之八》9、《易中天先生,请爱惜自己的羽毛——方韩之争随感之九》

《三重门》手稿一句《红楼梦》引文引发的"血案"!by 语文贩子

作者:语文贩子 2012年5月19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782981010157ep.html


在早期视频采访中,韩寒亲口承认没有读过《红楼梦》,细心的网友找到《三重门》第3章里的一句《红楼梦》引文和第12章里的一段《红楼梦》评论,质疑韩寒说谎,进而推论代笔,道高一尺,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对此,韩寒在《三重门》手稿集"《光明与磊落》使用说明书"里正式作了回应:

是的,我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但我知道大致的故事和一些经典的段落,无论是教材、课外书、电视节目、朋友聊天中都会涉及。

书中大量知识点其实就是点到为止·······大部分历史内容其实出自于初高中课本,一些古文和英文也是刻意阅读并笔记(按:这就是被奉为大杀器的"神奇的小本本")之,而且许多并未通读,只是翻了一下,取我所需,显摆而已。

此论一出,魔高一丈,"四两拔千片",挽狂澜于既倒,"一根筋"进化为"两头堵",质疑派鸦雀无声,此事尘埃落定。但是,凡事都怕但是,老话说的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事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且看《三重门》手稿:

油然而生《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到】过的,何等眼熟!"

【】内的文字,手稿里用连续的斜线删去,应该是为了保证引文的准确性而作的校对性修改,那么作者据以校对的本子是什么呢?

(1)依据高中课本《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校对

这种可能性绝对没有。因为所有版本的高中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林黛玉初见贾宝玉,黛玉的感受都是:"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2)依据作者当时可见的通行本《红楼梦》校对

这同样不可能,当时通行本《红楼梦》相关文字与课本相同,严格说来,是课本采用的通行本。

按:《三重门》中的《红楼梦》引文,采用的是一个相当老旧的版本,这个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基础整理的百二十回本(程本系统的《红楼梦》该句一律作"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与《三重门》引文一字不差),这个版本在建国后文革前相当流行。文革后,脂本系统的《红楼梦》一统江湖,连带百二十本《红楼梦》也以庚辰本为底本,前八十回阙文及后四十回据程本抄配,当时社会上通行的《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脂本系统的本子,高中课本采用的也正是这样的脂本,《三重门》作者不经意间引用的一段《红楼梦》文字,暴露了作者对高中教材的无知,对老旧《红楼梦》版本的熟稔。

(3)依据"神奇的小本本"校对

这种可能性也没有。一、"神奇的小本本"只是个传说,《光明与磊落》中的笔记本,是200来页的空白。二、即使有这个小本本,也恰好"笔记"了这句引文,其原始出处又在哪里呢?这又回到了上文讨论过的老话题上了。第三、尤为重要的是,无论依据什么本子来校对,作者都需要放下创作的笔,查阅相关资料。"显摆"学问的创作不是只需要一支笔就行的,据韩寒自述,《三重门》是课堂上创作的,那么韩寒的课桌上就应该堆满了参考资料;查完资料再提笔写下去,那么字体、字形、墨色等等就会与上文有些微的不同;而现在我们看到《光明与磊落》中的手稿此处字迹流畅、上下如一,我们听到的是韩寒的同学只看到韩寒埋头创作,没有看到韩寒抬头翻阅资料的描述,我们只能无奈的承认,以上三种"校对说"都不成立!

(4)依据韩寒的记忆"校对",删去的【】内的文字只是笔误

哈哈,事情越来越奇妙了,四个多月来,我们领教了韩寒先生漏洞百出、出尔反尔、牛头不对马嘴的记忆力了!最近,复旦大学的沈奕斐老师,在《从社会性别和方法的角度看方韩之争》一文中,就证明了质疑派利用人的记忆误差得出结论的荒谬性,她哪知道韩寒先生的记忆力好得很呐!"书中大量知识点"如果是提取自作者的记忆,那就不是"点到为止",而是驾轻就熟了。据此,"笔误"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5)依据已成稿校对,就是说《光明与磊落》中的三重门,不是手稿,而是誊抄稿

鲁迅先生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牛气!俺是一直不敢恶意推测别人的,我用的是排除法,无罪推定。理由上边说的很多了,简言之,首先,要保证引文的准确性,就要查阅资料,就要校对,我此处引用鲁迅的文章,就为了是"最大的恶意"还是"最坏的恶意"纠结半天;其次,这种校对必然导致创作的中断,字迹的变化;然后,最后,就是我这个结论啦!

有人会说,你这个大前提就不对,什么引文准确性啊?一个毛孩子,随手一写,随手一改,哪那么多穷讲究?这种说法,貌似公正,实际包藏祸心!殊不知,《三重门》的作者是以引文准确性自律的,《光明与磊落》"手稿"339页,直言不讳的批评肖铁的文章"用了《劝学》的话连引号都吝啬得不肯打一个",同页引用了大量的肖铁的原文作批判后,作者加了一个脚注:

①肖铁原文见《中文自修》98.11或《少年文艺》97.?引之一字不差

这下明白了吧?我可以长舒一口气,为我的文章画句号了吧?

且慢!!就在我踌躇满志地玩味这个小注的证据效力之时,我脑子里灵光乍现,瞬间石化!我眼前血肉横飞,"血案"惨不忍睹:

"引之一字不差"?什么意思?"要引用得一字不差"?这个小注出自谁的手笔?写给谁看的?用意又是什么?是韩寒写的吗?写给读者看的吗?他要读者"引之一字不差"吗?写给编辑看的吗?他要编辑"引之一字不差"吗?是编辑写的吗?编辑知道肖铁原文的出处吗?"《光明与磊落》使用说明书"不是说"修改并未体现在原稿上,应该在交给出版社的复印稿上"吗?是韩仁均先生帮儿子校对时写的,要儿子"引之一字不差"吗?笔迹能一模一样吗?韩仁均先知道肖铁原文的出处吗?是代笔者写的吗?他要求誊抄者找到肖铁原文的出处,"引之一字不差"吗?誊抄者笨到照本宣科的地步,大意失荆州漏了马脚吗?代笔者是韩仁均先生吗?不是韩仁均先生吗?有,还是木有?到底有木有?·········

天地神灵,四方君子,谁能帮俺还原"血案现场"?!跪求!!

【附记】感谢网友大桥-老曹 ,他第一个注意到《三重门》"手稿"《红楼梦》引文的版本问题,因此,也可以说,这场"血案"是老曹引发的,冤有头债有主,脑残人士拍"大桥"的砖就是!把他拍成"破破的桥"才好呢,哈哈,一笑!

瞒天过海的《三重门》后记 by 语文贩子

作者:语文贩子 2012年5月7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78298101014v75.html


韩寒的《三重门》后记都说了些什么呢?

先看前两段:

《三重门》写于两年以前,那时正值校园小说泛滥,有些小孩子常用字还没认全,见过的东西还没见过的教科书多,只会从一根小草里看出什么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操起了长篇,但令人惊奇的是还真让他们给操了出来,光上课下课就十来万字,回家路上能走十几页,后生可畏。一般而言,武林高手总是在这种乱世里杀出来的。但可惜我没赶上。不是我有耐性,我也想在热闹时当个盟主玩玩,于是开始赶字数。结果是十万个字废了。我所要的不仅仅是比写校园小说的好一点点。

有意思!真有意思!

意思一:"后生可畏"!

袁敏女士在《我编三重门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说,"知道韩寒,是在编辑《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奖获作品选》的时候·······及至看到那篇摘取一等奖桂冠的《杯中窥人》,了解到这篇文章是在考官即兴出题——一杯水,一团纸投入其中——韩寒在一小时内挥笔而就时,我不禁在心中赞叹:后生可畏!"韩寒是袁女士的"后生",那些写校园小说的"小孩子"却是韩寒的"前辈","韩后生"真的可畏,实际年龄或心理年龄足以和袁敏女士平分秋色了。

意思二:"令人惊奇"的"操"!

看文中"泛滥"、"常用字还没认全",语气是嘲讽;看"令人惊奇的是还真让他们给操了出来",语气是艳羡。"艳羡"这个词不知道韩寒懂不?看《光明与磊落》手稿P125"慧氾画涂"P160"淆旅重叠,燔炙满案"P184"云爱云费黑云"(前四字应该合为两字,云只是偏旁)这架势应该懂;看手稿"算帐""蓝球"两个错别字,比比皆是的没有"点"的"底""低"两字和没有"撇"的"或"字,不懂也正常。反正令人惊奇就是了。

意思三:《三重门》比同类型校园小说好

好到什么程度?不仅仅是"好一点点","至少是出版过书的Teenager里最精彩的文笔"(后记第4段)。怎么个好法?人家没说,反正就是好!哈哈,九州处处奔雷先生问的也好,"你们不给理由,只下结论为哪般?"(参见《韩寒的手稿,照出中国文坛的无耻》第十回)至于人家的小说怎么个孬法?《三重门》后记倒是给出了答案:写小说的凭什么写到男女分手就得命令老天爷掉几个雨点下来?凭什么主人公思想斗争时非要正值窗外左打一个雷右闪一个电?凭什么若干年后分手的双方一定会在霓虹闪烁的街头重逢?这就是所谓高于生活?

批的好,是够幼稚的哈,问题是,这些老套情节怎么这么眼熟啊,哦,《三重门》第3章写林雨翔与susan分手,"清纯的身影不见了······惊叫道雨";第18章写林雨翔失恋后"躲避不及,陷在雨里",这雨还是冬天的雨呐;第8章写林雨翔"激烈的斗争"后下定决心表白,"空旷的世界里只剩下几盏灯";第21章写林雨翔"静静地等susan最后的消息","窗外一片阴霾,这雨像是永远下不完了";哦,这就是所谓来源于生活?

街灯毕竟不一定是"霓虹"灯,阴霾的雨天也不一定电闪雷鸣,五十步毕竟不是百步!《三重门》后记的前半部分毕竟不是全部,后半部分"穿着棉袄洗澡"不是发人深省吗?是吗?是这样吗?

后记后半部分倒是成功塑造了作者韩寒的形象:

1、韩寒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反对应试教育制度的

2、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韩寒是偏才,是一块上海大金子

3、"我不受语文教育,我完全不懂主谓宾定状补是怎么一回事,中学语文课我一节没听过,可我就是比那些每节课都听的人出色。一切用笔说话"

不错,韩寒以自己的辍学,以发表的长篇小说,证明了自己确实是应试教育的叛逆,《穿着棉袄洗澡》也的确算是批判了应试教育,问题是,这和小说《三重门》的内容和主题有关吗?

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不但不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恰恰相反,林雨翔正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

林雨翔中考总成绩不高,却能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市南三中录取,得益于素质教育对偏才的照顾;林雨翔在高中五门功课红灯,早恋,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任何歧视,相反却在文学社里风生水起,得益于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就连小说的高潮部分写林雨翔面临受处分留级或辍学的命运挑战,也只是因为逃夜,"这次与分数无关"(第21章)!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三重门》中的老师,无论是马德保还是沈万山,教学都旁征博引,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马德保还亲自讲授美学,学校也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初三毕业班都组织学生去南京参观(第8章)。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三重门》中却有艺术特招生(第19章),有体育特招生,学校贝多芬楼常有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作画弹琴(第12章),林雨翔进入高中两个月来兴趣广泛,"今天喜欢下棋明天喜欢电脑"(第14章);市南三中是开全课程了的,文科开计算机课(第17章),学生可以选修挣"学分",教育理念还是相当先进的。

应试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体罚学生现象严重。《三重门》第6章写林雨翔英语课睡觉,老师没有体罚;第11章写林雨翔恶意寝室泼水,抓了林现行的钱校长,"君子可欺之以方",和气的信了林骗人的鬼话;第14章胡姝和林雨翔谈话,也只是动之以泪:这些老师可能迂腐,但不暴力,师生还是民主平等的。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三重门》第2章写老社长老师坚信写好文章的基础是见闻广博,旅游成癖;第3章写文学社游周庄;第12章写市南三中搞素质教育周,有文学社有电视台有记者团等各种兴趣小组;第16章更是明确写道"市南三中的老师喜欢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应试教育考试泛滥,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在校时间超长,管理过严。小说《三重门》写到的考试只有期中和期末两种,第14章写道"高中生活一下子比初中宽松了许多,愿听就听,一切随便",林雨翔甚至在周记中向校方反映"管理不严"。

据此可知,韩寒的第一条形象与小说严重不符。第二条同样不值一驳,他所反对的全面发展恰恰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只是韩寒学生把全面发展理解错了。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不是指文理通吃,而是是根据每个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主要是学会做人!成才成名成功不特是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更是教育的目的的扭曲!金子是人才,铁也是人才,木头同样是人才,关键在于做人!请韩寒先生三思!

至于第三条,从《三重门》小说文本看,更是作者的刻意撒谎。小说第7章说"比如甲问乙你们赌什么,乙答我们赌鬼,语法上还是成立的,应该叫鬼赌才对";第11章说"林雨翔见放在板上的饭被割得一块一块的,一时找不到量词";第12章说"你们这种靠脸蛋吃饭的,像一种什么职业来着·······?喻体没说,表示有什么侮辱也是你们自己想的":"语法""量词""喻体"三个词充分暴露了作者是听过语文课的,是懂主谓宾定状补的。

【结论】

老话说的好,卖什么吆喝什么,《三重门》后记却是挂羊头卖狗肉,为一本内容主题混乱的小说,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于是,"《三重门》后记"就这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瞒天过海,欺世盗名!

【百度百科】

瞒天过海: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

这个"第一计",正如赵长天先生回应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分组所说的那样,纯粹是"排版"问题。

晒《三重门》作品里的爱情、性及中年猥琐男情趣 by 张放

作者:张放 2012年2月27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s7.html


前面的话

下面这20个例子,都摘自《三重门》书中。我之所以能把《三重门》读下去,并且已经读了第三遍,一是因为之前众所周知原因,二来,也是在读第二遍和现在的第三遍时,已端正心态,只把这本《三重门》,当做成年人的自然来稿去读,也就不觉其中有什么值得惊奇之处了。

应该说,读过几遍之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这是一本出自成年人之手的作品,而不是一个15岁半孩子能构思得出来的东西。我不知道北大中文系曹文轩教授在为《三重门》写序言时的内心世界到底如何,但只要把"文学天才""15岁半构思""16岁写作""17岁出版"这些属非正常因素的字眼都排除掉的话,今天,静静地读下此书,客观地说,它并不能算是很烂的成年人作品。

假如,将此书置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背景中去分析,则更不能草率下断言,说它是部烂作品。正相反,我认为,这作品写得还算可以。文笔显出多年功底,因此老道。行文不拖泥带水,有钱钟书《围城》行文风格。此外,作者有显摆自己具渊博知识量,即今天大家讨论时喜欢说的"掉书袋"的习惯。这一点,在上世纪八九时年代,是很多写作人喜欢使用的一种手段。此"掉书袋"最初应追溯到刘心武于文革结束后发表的《班主任》作品。

关于《三重门》里的爱情

关于作者的爱情价值观,(由于篇幅所限,我没有把整部作品里与爱情有关的部分,全端到这里来,尽管我已经做足功课,不要逼我哟),我不在这里过多引用。但我要说的是,作者的爱情价值观,在作品里有很多处都描述了出来,这里也简单列出几条,当然,并无太惊天动地的观点。作者是个凡人,因此,并未逃出历史局限,作品里所反应出的爱情价值观,不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过来人曾经持有过的价值取向而已。

关于《三重门》里的性

这是一本只含沙射影谈及性的作品。最严重处,就是小说主人公用"走过爱的禁区"这种80年代特有的隐晦描写性动作的用语,来强调写信人发现寄信人与一个女人"干了那事"。其他地方,则使用了英语中的淫秽词汇,将其翻译到中文,算是一种宣泄,如使用了英语中极不常见的单词:"wanker",只取"wanker"第二种含义"手淫者"。另也通过使用sex和sax的区别,来直接将"sex"译成"性交",搬到台面上来,责任编辑想要删除的话,恐怕就得全段删除。

关于"中年猥琐男情趣"

这是本文里强调的部分,列出的20个例子里,很多都与"中年猥琐男情趣"有关。比如,内裤、卫生巾、女厕所、窑姐儿、专门治疗阳痿的伟哥、早泄等地方。当然,如果韩粉还是要据理力争的,这我知道。但如果能说出"我们所有粉丝在15岁半时,都有这种情趣"的话来,那就说明你们已经疯了。只能祝贺说一句:三聚氰胺生产厂家们,大家再努把力,加把劲儿,让更多的中国人,都能天天喝到有三聚氰胺的产品吧。

1、今天的那一段是直抒胸臆的:我爱你/?我爱你/?爱你爱到屁眼里/?那里尽是好空气/?那里——没灵感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还有痛彻心扉的:十年后,此地,再见。让人怀疑是此君刻完后跳下去了。桥尾刻了三个字,以飨大桥,为"情人桥",有人觉得太露,旁边又刻"日落桥"。雨翔喜欢"日落桥"这个名字,因为它有着旧诗的含蓄。

2、"听着,这药要好好吃,是增长智力和记忆力的,大价钱呢!我要搓好几圈麻将才能赢回来!"说着掏出一大瓶蓝装药丸,说:"看,是美国辉——辉——"

"辉瑞药厂!"林雨翔接道。那厂子歪打正着捣出"伟哥",顿时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振,作为男人,不知道"伟哥"的老家是种罪过。

"那字念——"林母迟疑道。

"'瑞'啦,拿来我看!"林雨翔不屑于自己母亲的荒废学识,轻蔑地接过一看,吓一大跳,赫然是"辉端药厂",以为辉瑞误产药品,正遭封杀,不得不更名改姓。

3、林父高论说最好挑一个贯通语数外的老师,一齐补,一来便宜一些,二来可以让儿子有个可依靠的心理,家庭教师永远只有一个的话,学生会由专一到专心,挑老师像结婚挑配偶,不能多多益善,要认定一个。学光那老师的知识。毛泽东有教诲——守住一个,吃掉一个!发表完后得意地笑。……

在这点上俩人勉强达成共识。下一步是具体的联系问题。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4、老师仍一脸漠然,示意白胖高可以离开了,再摊开书讲课。女人愈老声音愈大,而男人反之,老如这位化学老师,声音细得仿佛春秋时楚灵王章华宫里美女的腰。讲几句话后更变本加厉,已经细成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美女的手,纯正的"未盈一掬"

5、梁梓君常用这些话来震人,可惜被震的人极少,以往每每说起,别人都不屑地说:"这又不会考试,你研究了有屁用。"所以每次都恨不得求别人收他为师,这次行骗有了成果,忙不迭道: "一句话, 女人最喜欢两种男人, 一种有财, 一种有才。"

林雨翔信服地点头。

梁梓君再苦苦酝酿下一个哲理,无奈牛也不是一下子能吹出来的,哲理的生成过程好似十月怀胎。梁梓君硬是加快速度,终于有了临产的感觉,却不幸生下一个怪胎:"我告诉你,这年头的妞眼里没有男人,只有钞票。其实欣赏什么'才华',假的!她们只欣赏能换钱的才华,归根结底,是要钱!"……

梁梓君俨然道:"其实呢,这个说难也不难,只要胆大心细,多撒些谎,多摆些酷,理论结合实践。衣服多注意更换,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还要,多一些甜言蜜语,多一些哄,女人其实最像动物了,多哄几下,多摸几下头,就乖了!"

"噢,是啊。"林雨翔获益匪浅,想父亲真是不枉费金钱,让儿子补到这么深刻的课,终生受用。

梁梓君又侃侃而谈,不去当老师真是可惜了,"我跟你说,你最主要的呢,还是写情书。女的最喜欢那玩意儿,尤其是第一封,最主要!"……

"告诉你,其实女人第一眼喜欢的是才,男人有才,她吹牛才会有本钱,然后呢,要发展,等到两个人亲热得男人叫她叫'宝贝'了,她就把'宝'字留着,而那个'贝'呢,送给你的'才',她就爱'财'了。"

6、梁梓君把词典递过去。大学生一把拿过,从后扫起,见"Wanker"释义第二条就是"做事不认真者"的解释,理直气壮地想训人,不想无意间看见第一条竟是有"手淫者"的意思,一下子也面红耳赤,怨自己的大学教授只讲延伸义而不讲本义,况且那教授逢调皮学生就骂"Wanker",那大学生自己也在教授嘴下当了六年的"Wanker",才被督促出一个英语八级。

7、那帮小了一届的小弟小妹,虽阅历嫌浅,但作文里的爱情故事却每周准时发生一个,风雨无阻。马德保略一数,一个初二小女生的练笔本里曾有二十几个白马王子的出现,马德保自卑见过的女人还没那小孩玩过的男人多,感慨良多。

8、雨翔发现现代人的文笔仍旧有南北派之分,南方人继续婉约,信里油盐酱醋一大摊;北方人口气像身材一样豪壮,都威胁"你一定要回信"!雨翔庆幸自己身在上海,不南不北。拆到一封本市的来信时,顿时庆幸也没有了——上海人的笔风收纳了北边的威胁和南方的唆。而且那人不愧是喝黄浦江水长大的黄种人,坐拥双倍的"黄",妙喻说雨翔的文章没有强奸文字的迹象,有着早泄的爽快。

9、傍晚六点林雨翔去超市购物。这小镇最穷的是教育最富的是教育局,据说这个超市乃是教育局的三产。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超市里混杂不少三无商品,且商品杂乱无章,往往能在"文具"柜中找到三角裤,引得学生浮想联翩,想这年头教改把三角裤都纳入学生用品类了。不过细想之下还是有道理的。学校里通常课程安排太密,考试时间太长,实在憋不住只好——林雨翔一想及此,哑然失笑。

10、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笑脸变成不稳定结构,肌肉乱跳。雨翔心想这样不行,索性改得严肃,因为女孩都喜欢流川枫型。不料在变脸过程中Susan突然从拐角出现,雨翔大为尴尬,忙举起篮子说:"嗨,去南京准备些东西。"

Susan扫了篮子一眼,哈哈大笑,指着说:"你去南京还要带上这个啊?"

雨翔问:"哪个?"然后低头往篮里一看,顿时血液凝固,只见一包卫生巾赫然在最顶层。大窘之后林雨翔结巴道:"这——这是我以为用来擦嘴巴的——餐巾纸。不好意思,眼误眼误。"

沈溪儿不放过,伤口上撒盐道:"哟,还是为大流量设计的,你可真会流口水啊!"

11、沈溪儿道:"怎么,你心痛这小子啊?""你才心痛呢——"林雨翔只顾在一旁搔后脑勺,搔了好久才意识到最主要的事忘了做,偷偷拿起卫生巾,往身后的文具栏里一塞,终于大功告成,同时心里有点清楚了这一栏为什么会有内裤,原来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人有着相同的不幸。

12、正当千钧一发之际,车戛然停下。导游叫道:"前面是个免费的厕所,三星级的,要上厕所的同学下车!"Susan醒来揉揉眼睛,说:"到了?"林雨翔大叹一口气,两只沁出汗的手搓在一起,愤然说:"到了。""到南京了?"Susan问。"不,到厕所了。""不是说去南京吗?"Susan一脸不解。林雨翔发现聪慧的女孩子犯起傻来比愚昧的女孩子聪起慧来可爱多了。Susan忽然醒悟过来,吐一下舌头,说:"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很笨?""有一点点。""下去吗?"Susan问。"下去走走吧。""我不了,外面很冷。"林雨翔刚才还以为Susan邀请一起去厕所,不料到头一场空。但话已出口,就算没事也要下去受冻。车里已经去了一大半人,留下的人很容易让人怀疑内分泌系统有问题或是就地解决了。车下的一大片空地不知是从何而来,雾气重重里方向都辨不清楚,几辆车的导游沉寂了好多时候,见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亢奋不已,普度众生去厕所。昏昏沉沉里看见前面一条长队,知道那里是女厕所。这种情况很好理解,假使只有一个便池,十个男人可以一起用,而两个女人就不行。

13、此时天又微亮一些。林雨翔往下一看,停了一辆县教委的林肯车,不禁大为吃惊,想这类神仙竟也要上厕所。再仔细往里一看,后排两个神仙正在仰头大睡。林肯果然是无论做人做车都四平八稳。电视台已经开始日出而作了,镜头对着女厕所大门。林雨翔仿佛已经听到了几天后如此的报道:"学生们有秩序地排队进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14、在爱情方面,人类有一个大趋势。男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牛奶,越嫩越白越纯越好;女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奶牛,越壮越好,并且能让自己用最少的力挤出最多的奶。牛奶只有和奶牛在一起才会新鲜,然而姚书琴这杯牛奶久久没有奶牛问津,逐渐演变成一杯酸奶。 钱荣果然有事没事去找姚书琴,姚书琴起先不太经意,后来听女生议论,一下没了主意,女生都羡慕得要死,嫉妒得给她出主意说钱荣这个人又独特又有才又壮实,而优点之首便是有钱,姚书琴口头上说不行,心里早已允许,于是两个人在公众场合像是美英两国的飞机,总是相伴出现。

15、近一个月,钱荣和姚书琴的感情像块烧红的铁,其他人看了也觉得热,任何闲言碎语就像水珠子碰在上面,"咝"一声蒸发无踪。每隔一节课就像隔了一年,下课只听见两人无边无际的话。钱荣都把话说得中美合作,称自己是"被动的信"(Lettered)精通文学的。上课时两人相隔太远,只好借纸条寄托思念。林雨翔坐的位置不好,只得屈身给两人做邮差。传的内容莫过于姚书琴问:"你会什么乐器啊?"钱荣传纸条道:那些easy,我通——可能只是粗通Sex应为Sax,萨克斯管。Sex,性交。,Violin小提琴。也会一点,人家叫我Fiddler小提琴家,骗子。

16、姚书琴对这些看不懂的英语敬叹不已,遂对钱荣敬叹不已,这增加了钱荣的洋气,下课说话都是:"Oh dear!这小子是ugly丑陋的。ha,no……no……,not这样的,上次我们在PUB里,他灌我drink,真是shit,fuck him!"这些旁逸斜出的英语让全班自卑万分。姚书琴装作听得懂,侧头注视着钱荣点头,看钱荣脸上的表情行事,钱荣小笑,她就大笑;钱荣小怒,她就大怒。似乎很难找出一样东西数量上会比中国的贪官多,但恋爱里女孩子的表情就是一个大例外。姚书琴的喜怒哀乐在钱荣面前替换无常变化无端,也不晓得用了什么神奇的化妆品,脸越来越嫩,快要和空气合为一体。有句话说"爱情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话其实不对,爱情没这威力,爱情只是促使女人去买最好的化妆品,仅此而已。

17、钱荣有所不知的是女孩子一旦坠入爱河,这类话要尽量少说,放在肚子里自娱一番也就罢了,没有必要拿出来互娱。女人的智慧与爱情是相对的,爱情多了智慧就少了,这就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之神雅典娜不谈恋爱的缘故,智慧少了就想不到钱荣那么深奥的用心。

18、文学这东西好比一个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见就顿生崇敬向往。搞文学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

19、应该说,雨翔这种创伤比较好抹平一些,因为久不见面,不会见景伤情。钱荣就难说了,?他每天与姚书琴抬头不见低头见,躲也躲不掉,理论上说比较痛苦一点。钱荣一次听到一句至理名言,治疗失恋的最好药方就是再谈一次恋爱。钱荣满以为凭他电视台男主持的身份,别的女孩应该对他爱如潮水,就等着从中选拔,不幸的是对钱荣垂涎的女孩子大多都骚,偶尔那几个不骚的也是无奈长得太令人失望骚不起来。一个多礼拜了,那帖药方还是不见影子。

20、心乱如麻中,雨翔不经意抬头看窗外,看到一片模糊,当是眼泪,揉几下眼睛才知道又下雨了。最近冬雨不断,市南三中的地被滋润得像《羊脂球》里窑姐儿的嘴唇,只差不能去吻。湿漉漉的世界像压在雨翔的身上,暗淡的天地勾得人心一阵一阵隐痛。

谁是"答春绿"——假话连篇的韩寒 by 方舟子

作者:方舟子 2012年2月13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l2.html


按我原先的计划,是要先把韩寒的作品分析得差不多了,再分析他的访谈。为避免枯燥,我决定还是不按计划,交叉着来,分析一下他的访谈。本文的主要内容此前已有网友指出过。

韩寒在春节假期后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反击对他的批评,反反复复讲着类似的话,例如为了显示其批评者何等荒唐可笑,他举了《三重门》的一个例子。在接受土豆网采访时,他是这么说的:"他们这些人当中甚至还找出了我《三重门》当中一个重大的证据,就是我在《三重门》当中引用了一首诗,说主人公写了一首诗,叫:卧梅又闻花,卧枝伤痕低,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然后他们进行了一个长篇的分析,觉得这个是不可能出自17岁少年之手,因为这首诗无论是平仄还是任何东西都非常精确,这首诗一定是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人写出来的,绝对不是一个17岁少年写出来的,肯定是有丰富的中文系经验才能写出来的。电脑前的朋友们,你们记得这首诗吗?我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这是很多80后流行的一首诗,他们居然能分析出来这首诗是一个中年人写的。他们都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意思。"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Y0YymUSIqA/ 后来接受腾讯的采访时,他又把相同的话复述了一遍。http://news.qq.com/zt2012/tx/zfhh.htm

关于这首诗,《三重门》是这么说的:

———————

突然Susan惊喜地发现什么,招呼说:"哇,我发现桌上有一首诗。"林罗的两个脑袋忙凑过去。林雨翔正心旌摇曳,诗才也随情而生。看见桌上有人刻着一首诗:

卧梅又闻花

卧知绘中天

鱼吻卧石水

卧石答春绿

林雨翔大叫:"好!好诗!"发议论说:"这首诗不讲究韵律,不是韩愈所作,这种五言绝句肯定是柳宗元反对骈骊文那时候创作的,我曾在《中国文学史》上见到过。凭我的记忆,卧梅是指盛产于北方的一种梅花,枝干横长,看似卧倒;主人正在房里卧着,心中描绘自己如日中天时的情景,而'卧石',似乎是哪本古书里的?《万历野获编》?好像是的,里面的一个地方,在云南?好像是的,是一个景观,临近它的一潭水叫卧石水,鱼都在轻吻卧石水,这一段真是写神了,有柳宗元《永州八记》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里那——鱼的风采,最后,卧石似乎在回答春天已经到了,好诗!好意境!"

Susan听得眼都不眨,赞不绝口道:"哇,林雨翔,你真厉害!"

林雨翔信口把书名文名乱扯一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虚荣心得到满足,野心蓬勃要再发高见,不料罗天诚在一旁冷冷地说:"你再念几遍试试。"

林雨翔又念了三遍。Susan猛地大笑,夸罗天诚聪明。林雨翔忙问怎么了,Susan笑得说不出话,罗天诚附着一起笑。沈溪儿起先也不懂,看几遍诗也笑得要断气。林雨翔小心翼翼地默读几遍诗,顿时满脸憋红,原来这诗的谐音是:

我没有文化

我只会种田

欲问我是谁

我是大蠢驴

悟出后头皮都麻了,想想刚才引了一大堆东西,又气又悔又羞,只好低着头吃面。

———————

在分析《三重门》时,引用过这部分内容的,只有张放。韩寒曾在1月28日写过一篇《答春绿》攻击张放,称:"我当年写《三重门》的时候挖了这个坑,不料十三年后,这个团伙的某位成员居然扑通掉了下去。没有想到2012年刚刚开始,年度笑话已经诞生了。"然后韩寒的粉丝就像复读机一样蜂拥到张放和我的微博上大喊"答春绿"。但是张放并没有分析这首诗,他分析的是主人公林雨翔对这首诗的解读("林雨翔大叫:'好!好诗!'……"那一段),指出从对这首诗的解读看,作者十分懂古诗词韵律,熟悉柳宗元、《万历野获编》、《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不相信作者是一个高一语文不及格的人。韩寒却说张放是对这首诗进行了一个长篇的分析,"觉得这个是不可能出自17岁少年之手,因为这首诗无论是平仄还是任何东西都非常精确,这首诗一定是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人写出来的,绝对不是一个17岁少年写出来的,肯定是有丰富的中文系经验才能写出来的。"这些分析他是从哪看来的?这首诗连韵都不押,会有谁傻到说它平仄十分精确、肯定是有丰富的中文系经验才能写出来的?韩寒如果不是有学习障碍看不懂张放的分析,就是有意歪曲、撒谎、欺骗"电脑前的朋友们"。掉进坑里的是主人公,而不是张放。

韩寒很得意他在13年前挖了这个坑,却不知道这个坑在13年前已经被填上了,因为《三重门》在引用了这首诗后,紧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的真实含义,读过《三重门》这部分内容的人,就不可能再像主人公那样掉坑里了。韩寒却在13年后还在吹嘘有分析《三重门》的人扑通掉了下去,恰恰说明他对《三重门》的有关内容很不熟悉。

还有两点同样表明韩寒对《三重门》非常不熟悉。他接受采访时说这首诗是主人公写的,而《三重门》写得很明白,这

首诗不知道是谁刻在桌上的,反而是主人公把它误当成好诗出了丑。主人公本来是受愚弄的,却被韩寒说成是愚弄人的,韩寒如果是《三重门》的作者,怎么会犯这么大的错误?此外,韩寒两次对着镜头背这首诗的第二句是"卧枝伤痕低",而《三重门》中引用的第二句是"卧知绘中天"。

我找不到有哪个作家像韩寒这样如此不熟悉其名下的作品,被问起来不是说"忘了""不记得了"就是接连出错,丝毫看不出他对其名下作品的创作花过心血,当年辛辛苦苦地照抄了两遍手稿也记不住内容,哪会是骑墙派领袖刘戈担心被冤枉的"智力超群、过目不忘、旁征博引、才高八斗、一剑封喉、望尘莫及、口吐莲花"的天才?

韩寒《三重门》真伪考 by 蒋泥

作者:蒋泥 2012年5月24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cda5a0102e212.html


一、几点常识和背景交代

1、天生的禀赋可信,天生的学养未见。知识和学养需要渐进积累。

2、老笔装嫩可以,嫩笔装老不行,如果嫩笔能够装老,那说明他不嫩。

3、社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人性心理心态,是分年龄层次、阶段的,超越层次和阶段是不可能的。16岁的孩子,不可能具备四十岁中年人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学养心理。

4、韩寒完成《三重门》时仅仅16岁,据说花费的时间不到一年——更为牛逼烘烘的是,他14岁就发表小说《小镇生活》,咱们另文再来分析《小镇生活》是否韩寒创作。出版《三重门》时韩寒仅仅17岁,韩寒爸爸韩仁均43岁。

5、同样篇幅的《围城》,钱钟书先生32岁开始写作,34岁完成,费时整整两年。和韩寒相比,显得年龄也太大了。更早,钱先生29岁开始撰写《谈艺录》,32岁完成初稿。31岁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36岁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37岁出版《围城》和《谈艺录》。早在大学读书时,钱先生就才气贯世,他的老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的吴宓先生当时曾公开赞美:"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韩寒以14岁发表小说《小镇生活》,16岁完成《三重门》,17岁即出版,钱钟书当然是甘拜下风。也难怪得知钱先生去世后,这个开始说自己不读书、没看过《围城》,撒谎露马脚后连忙改口,说自己日夜攻读《管锥编》的韩寒,不仅不感恩、痛心,反有点欣喜若狂、幸灾乐祸,《南方周末》那篇著名的《差生韩寒》是这样抬轿子的:"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一则消息说钱钟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南周记者厚道,写得很隐讳,他没说出的意思就是"激动"的韩寒在笑。那为什么其他人不笑?因为其他人尚有起码的廉耻情操,敬畏文化,敬畏前辈。

到后来,韩寒在博客上推荐他爸爸韩仁均,改口说:"我的父亲最近爱上了微博,依然才华横溢,不过仅次于我。在此也向大家隆重推荐我的爸爸——@韩仁均叔叔。"这意思就是,"我"韩寒不再是第三、第二,而是当世第一,"我的爸爸""仅次于我"。

像蒋泥这样的,叫韩仁均一声"叔叔",该当,他老人家1957年出生,比蒋泥年长近二十岁;要是李敖、叶兆言老师,也叫他一声"叔叔",可以吗?看来韩仁均既可能是韩寒的爸爸,也可能是韩寒的叔叔。同时,为了排名次,韩寒和韩仁均肯定在家里打过架,最后韩寒把韩仁均镇压了,韩仁均承认韩寒当世第一,韩仁均老二,这对父子又成了弟兄——儿子是哥哥,爸爸是弟弟。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蒋泥的小说处女作《升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cda5a0102e1pg.html)、代表作《儿子老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cda5a0102dzz8.html),看一看冥冥之中,蒋泥骂的是不是这一对活宝——那个小鬼儿六甲,一会儿想做人家的儿子,一会儿想做人家的哥哥。多年前六甲转世投胎,到了大上海的远郊,变成现在的韩寒。麦田兄弟,你还敢说韩寒是"人造"的吗?——小小得意一下,韩寒父子不幸撞在我多年前出手的作品的枪眼上。

6、2012年5月3日,好友发来《三重门》的电子版,我已看完前五章。根据世界排名第二的李敖先生,评价世界排名第三的韩寒所言,韩寒的文章是臭鸡蛋,不必全看,闻闻就知道——根据这条原理,我不妨看到哪说到哪,不一定能够看完。这里先来分析前五章。从第二章开始,因为第一章在我看是"老笔装嫩"。

二、破解16岁"天才"的"三重门"

1、"五岁的林雨翔在家里被逼着读《尚书》,幸免于难,成为教条主义发展至今惟一成就的一件好事。林父先是恐惧不安,成天让林雨翔背《论语》、《左传》。但那两个为自由主义献身的孩子在人心里阴魂不散,林父常会梦见铁轨边肚子骨头一地都是,断定此地不可久留。"

古人读书都是循序渐进的,从《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容易的开始,林雨翔的爸爸却完全颠倒了,他拔苗助长,让儿子从最难的《尚书》、《论语》、《左传》开始。这儿子如何学得进?假如这带点自传的影子,也就不难明白小儿韩寒后来的不爱读书,七门功课挂红灯的根源了。根据这里透露的消息,《三重门》的作者显然特别了解教条主义的发展史,并知道何为"自由主义"。作者不仅学过哲学,而且了解一点哲学史或者当代中国史。因为"教条主义的发展史"起码已有三四十年,《三重门》的作者对此不可陌生,不然下不了这个精确的判断——"成为教条主义发展至今惟一成就的一件好事"。

2、"一个人在粪坑边上站久了也会染上粪臭,把这个原理延伸下去,一个人在书堆里呆久了当然也会染上书香。林父不学而有术,靠诗歌出家,成了区里有名气的作家。家里的藏书只能起对外炫耀的作用,对内就没这威力了。林雨翔小时候常一摇一晃地说:'屁书,废书,没用的书。'话由林母之口传入林父之耳,好比我国的古诗经翻译传到外国,韵味大变。林父把小雨翔痛揍一顿,理由是侮辱文化。林雨翔那时可怜得还不懂什么叫'侮辱',当然更别谈'文化'了,只当自己口吐脏话,吓得以后说话不敢涉及到人体和牲畜。林父经小雨翔的一骂,思想产生一个飞跃,决心变废为宝,每天逼小雨翔认字读书,自己十分得意——书这东西就像钞票,老子不用攒着留给小子用,是老子爱的体现。没想到林雨翔天生——应该是后天因素居多——对书没有好感,也想博大地留给后代享用——他下意识里替后代十分着想。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因为他所读的内容别人早已读过好多遍,断无新鲜可言。"

不学有术,对诗歌人才来说是可能的,有的人天生就是诗人,譬如顾城。《三重门》作者显然不是,因为他知道诗经是不能译的,否则韵味会"大变"。"书这东西就像钞票",能够攒着传宗接代,老子懂,儿子也懂,这对父子了不起。《三重门》的作者还知道如何辨别处女、已婚女和再婚女,这三种女,给男人的感受不一样。《三重门》的作者既读新书,也读旧书,一边读书,还能一边联想上面那三种女。——注意,蒋泥从不歧视已婚女和再婚女,但《三重门》的作者喜新不爱旧,他歧视已婚女和再婚女。他只对处女"怜香惜玉",有"好感",尤其歧视"再婚女",认为他们不"新鲜",因而"没兴趣"。

亲爱的,读到这里,你再判断一下,16岁或18岁的孩子,有这个阅历,这般学养,这种心理吗?

假如有人还是要跺脚,咬紧牙关,死命的相信韩寒就是有、就是有,他不仅是读书的天才,而且"活儿好",能让所有的女人——处女、已婚女和再婚女死去活来,那么,请接着跟随蒋泥游览"三重门"。

3、"《红楼梦》里女人太多,怕儿子过早对女人起研究兴趣,所以列为禁书。所幸《水浒传》里有一百零五个男人,占据绝对优势,就算有女人出现也成不了气候,故没被禁掉,但里面的对话会删去一些内容,如"鸟"就不能出现,有'鸟'之处一概涂黑,引得《水浒传》里'千山鸟飞绝'。无奈《水浒传》里鸟太多,林父工作量太大,况且生物学告诉我们,一种动物的灭绝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林父百密一疏,不经意留下几只漏网之'鸟',事后发现,头皮都麻了,还好弭患及时,没造成影响。"

韩寒曾说自己没看过《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根据上述引文知道,《三重门》的作者一定得看《红楼梦》《水浒传》,否则"《红楼梦》里女人太多""《水浒传》里有一百零五个男人"的判断是要打问号的。连常人不太关注的骂语"鸟"《三重门》的作者都关注到了。《水浒传》里的"鸟",是方言,普通话代表男性生殖器。可见《三重门》的作者趣味点一直围绕着男人和女人的器官,三句话不离屌和B。有人说,上面这些都是知识性符号,听听可能就知道,不必亲自看。但是,《三重门》的作者远远不只知道这些,他还懂得少年的心理,认为需把小说作品分级,念中学的儿子不能阅读《红楼梦》,否则读早了,会"对女人起研究兴趣"。要不是亲自阅读,怎么能有此认识?进而,作者卖弄才华,比较《红楼梦》和《水浒传》,一个女人多,一个女人少、女人不成气候。成熟男的淫心,以女人多少来分别作品的等级,惊于《红楼梦》的女人已成气候,由女人而联想到"鸟"(屌),他不直说"鸟"就是"屌",是为让下面《水浒传》里"千山鸟飞绝",化典入喻。

卖弄两次尤不够,作者继续卖弄起了"生物学"知识,"一种动物的灭绝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的知识,正常的中学生谁会留心,他们至多能认识动物都会灭绝,而对"需要一段时间"才灭绝,不会有什么体验。

林父不经意漏"鸟",事后发现,头皮都麻了,则是亲历的体验。父亲不会把"头皮都麻了"这样的体会告诉上中学的儿子,而没有亲历体验,"头皮都麻了"这样的事,上中学的人是不可能具备的。韩寒正在上中学,因此,这一段不是韩寒的体验经历。

4、"堂堂《史记》,应该够正经了,可司马迁著它时受过宫刑,对自己所缺少的充满向往,公然在《史记》里记载'大阴人(大生殖器的人)',这书该禁。《战国策》也厄运难逃,有'以其髀加妾之身'的描写,也遭了禁。林父挑书像拣青菜,中国丰富灿烂的文献史料,在他手里死伤大片。最后他挑到几本没瑕疵的让林雨翔背。林雨翔对古文深恶痛绝,迫于父亲的威严,不得不背什么'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简单一点的像'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背了一年多,记熟了几百条哲理,已具备了思想家的理论,只差年龄还缺。七岁那年,林父的一个朋友,市里的一家报社编辑拜访林家,诉苦说那时的报纸改版遇到的问题,担心众多。小雨翔只知道乱背'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编辑听见连小孩子都用《左传》里的话来激励他,变得大刀阔斧起来,决定不畏浮云,然后对林雨翔赞赏有加,当下约稿,要林雨翔写儿歌。林雨翔的岁数比王勃成天才时少了一倍,自然写不出儿歌。八岁那年上学,他所学的字已经识到了六年级水平,被教师夸为神童。神童之父听得也飘飘然了,不再逼林雨翔背古文。"

正常的孩子对于《史记》这类的高头大著,会充满敬畏,感觉它难学难懂,毕竟是文言,中学生学文言是头疼之事。即使不是中学生,即使是一个正常的知识分子,差不多也会敬畏,不敢胡言乱语,否则肯定会闹出笑话。

《三重门》的作者却极其自负,认为《史记》记载了"'大阴人(大生殖器的人)',这书该禁"。这就是因噎废食。

煌煌《史记》,包容多少可学的内容,《三重门》作者别的无所发现,单单记住了"大阴人",可见他永远的焦点在乎男女生殖器。

一次卖弄作者仍不满足,《战国策》连坐。作者恰到好处地引用了"以其髀加妾之身"。

一般大学生、研究生,对这句话大概连理解都很困难,《三重门》的作者却信手拈来,直指《战国策》的"黄色"内容。

要理解这句话,先需知道这段掌故的前后故事和历史背景:有一年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快要吃不消,忙不断派使者去秦国求助,前面的使者笨嘴笨舌,直到一个叫尚靳的使者,说出"唇亡齿寒",宣太后听后觉得有意思,才破例召见这个人,预备和他斗嘴,把他比下去。好胜的宣太后想要举一个和"唇亡齿寒"相似的妙语来比拼,想来想去,便想到床事上去了:"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妄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扳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大意就是,我和先王做男女之事时,他一屁股坐上来,由于体重太集中在一点上,我就吃不消;可要是他全身子压上来呢,由于体重平均分担,也就无所谓了。现在你叫我们帮你打韩国,我们兵不众、粮不多,不足以救韩。现在你要我去救韩国,花费我那么多兵员粮草,日费千金,又能给我什么好处呢?

以上可能尚不见功力。《三重门》作者又卖弄《左传》,这一次又是化用典故:"小雨翔只知道乱背'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编辑听见连小孩子都用《左传》里的话来激励他……"文言的意思是: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

激励一个人,而能如此用典卖弄的,也只有韩仁均了。

5、 "由于林雨翔的处女作走的是象征主义的路,林父照书大段解释象征主义,但没有实人,只好委身布莱克,由唯美主义摇身变成象征主义,讲解时恰被林母听见,帮他纠正——林母以前在大专里修文科,理应前途光明,不慎犯了个才女们最易犯的错误,嫁给一个比她更有才的男人。家庭就像一座山,双方都要拼命往上爬,而山顶只容一个人站住脚。说家像山,更重要的是一山难容二虎,一旦二虎相向,必须要恶斗以分轩轾。通常男人用学术之外的比如拳脚来解决争端,所以说,一个失败的女人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林父林母以前常闹矛盾,几欲离婚,幸亏武松诞生。林雨翔天资可爱聪颖,俩人把对对方的恨转变成对孩子的爱,加上林母兴趣转移——完成了一个女人最崇高的使命后,老天赏给她搓麻将的才华,每天早出晚归搓麻将。这样也好,夫妻口角竟少了许多。个中原因并不复杂,林父想骂人时林母往往不在身边,只好忍住。久而久之,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这话错了,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

这段话没有子女、没有做过夫妻的,断难有体会。这里涉及几条家庭生活的"潜规则",夫妻之间会了解并掌握其间微妙的尺度:1、才女嫁给一个比她更有才的男人,前途再难光明。2、家庭如山,夫妻双方都要拼命往上爬。3、山顶只容一个人站住脚。4、一山难容二虎,二虎相向必恶斗。5、恶斗的目的在于"以分轩轾"。6、男人用拳脚解决争端。7、夫妻之间的恨,可以转变为爱孩子。8、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按照上下文关系,这里的男人特指丈夫,相应地女人特指妻子。

这些"潜规则",儿女无从了解和懂得。哪怕再早熟的孩子,知其一、其二,也再难知其余。

一个初中生,要能通晓到如此多家居法则,那该是什么人?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妄想。因为这些"潜规则"都是长期夫妻生活阅历的经验概括。初中生韩寒何以获得如此多的夫妻生活经验呢?

有人说韩寒爸、韩寒妈教的。注意:这是男性视角,认为丈夫比妻子才气高,理当当家作主。妻子骂够、打够了,不得不转移方向。可以排除是韩寒妈。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韩寒爸教的。

请置换一下,假如你是韩仁均,会在怎样的状态下,把这些微妙的夫妻生活阅历、经验告诉儿子?儿子尚在读初三,韩仁均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儿子做人丈夫的诀窍,一教就是八大条。这该是怎样变态的爸爸?

跺脚、咬牙者认为,这一段就是天才韩寒对父母家庭生活的观察,不行吗?你不信,我信!

那好,我满足一下跺脚、咬牙者,假如真的是韩寒的旁观,那就有如下的推论:1、韩寒潜意识里仇视他妈妈,维护他爸爸。为什么呢?因为他爸爸比妈妈有才,有才就该压一头,韩寒妈的前途就应该没有光明;2、韩寒妈遭到韩寒爸的怒骂,活该,因为男人"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韩寒妈得怎样虐待韩寒,才会让儿子如此忌恨?

跺脚、咬牙者或许会最后抗辩,"蒋泥啊,你这是栽赃,你自己也写小说,知道小说都是虚构的吗?这是韩寒虚构的故事,懂吗?"

我自然明白小说故事可以虚构,但我这里抽出的是"夫妻间的生活阅历、经验",夫妻生活的"潜规则",而非故事。故事可以、能够,也应该虚构,但阅历、经验怎么虚构呢?

跺脚、咬牙者或许还狡辩,说:上述你说的八条"潜规则",是不是作者瞎编的,因此是胡说八道,毫无道理?

我的回答:不是瞎编。这段话暴露出一个大男人主义者,在家和自己女人恶斗、打骂的真实心理。他骂女人是"本能",他打女人是"一山难容二虎"。家庭生活恰如战场。

此外,这段话还流露出林母不在身边,林父想骂人而不能的真实心态——只好独自忍受。这样的忍受是一种煎熬。由于是丈夫"独自"的体验,做妻子的恐怕自然也不会知道。没有做过别人丈夫的、中学生韩寒,又如何有此"独自"的体验呢?

"久而久之,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这话错了,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林父骂人的本能退化,是林父在揣想他人对自己不骂人的一种合理解释。作者马上否定了这个合理的解释,代之以另一种更接近真理的解释,男人骂女人是"本能"。

细心的读者会问,这是病句吗?女人也是"人"呀,男人骂人不是一种本能,为何骂女人就成本能了呢?难道女人不是"人"?

亲爱的,这不是病句。联系上下文,此处的"女人"专指妻子,此处的"人"则指的是妻子以外的其他人。要不蒋泥怎敢说没有长期夫妻生活经验的人,断断说不出这个高见呢?初中生韩寒,你写《三重门》时,难道就已有长期的夫妻生活经验?

本节的知识点,则提到了象征主义、布莱克、唯美主义。确实也是大学文科生才会了解的皮毛。

6、"才子转型读现代小说,读惯了古文,小雨翔读起白话小说时畅通顺快得像半夜开车。心思散极,古文全部荒废,连韩非子是何许人都不记得了。中国的长篇小说十部里有九部是差的,近几年发展得更是像广告里的'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只可惜好莱坞的'金酸梅'奖尚没涉足到小说领域,否则中国人倒是有在国际上露脸的机会。所以,读中国长篇小说很容易激起人的自信,林雨翔读了几十部后,信心大增,以为自己已经饱读了,且饱得厉害——不是人所能及的饱,而是蛙蛇过冬前的饱,今朝一饱可以长期不进食。"

读惯了古文,再读现代小说,会是怎样的感觉?作者说"畅通顺快得像半夜开车"。为什么"像半夜开车"呢?因为白天开车很堵,半夜大家都休息了,自然畅通顺快。作者有半夜开车或乘车的经验。

"中国的长篇小说十部里有九部是差的",说明作者平时有大量阅读中国长篇小说的体验,或者关注过评论家的相关评述。"近几年"则说明作者不仅几年前就大量看长篇小说,而且,近期也看,得出的判断就是"近几年"的不如过去的。

这些都是知识性的判断,不属于"故事",无法编造。问题是初中生韩寒,要想得出这样的判断,需得几年前就看长篇小说,比较"近几年"的,那才能下此结论。几年前韩寒上小学、幼儿园,难道天才那时候就大量看成人长篇小说,关注"全中国"长篇小说的状况?

读了几十部长篇小说,就认为"已经饱读了,且饱得厉害"?这样的自负心理,究竟是一个初中生的,还是一个中年人的?一个中年作者,把自己"饱读"的自负,强加给一个初中生人物,这个人物自然难符。

且不说初中生有无"即时"阅读几十部长篇小说的可能,即便读过,书海无涯,何来"饱读"之心?他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饱,而是"饱得厉害",其他人都不能及。那要多少,才会有这等感觉?跟着作者用比喻来形容其"饱"——蛙蛇过冬前的饱,今朝一饱可以长期不进食。蛙和蛇分别怎样过冬?它们都是把肚子吃饱后再过冬。作者显然对这个比较熟悉,因为这里是信手写到的。蛇过冬许多人有所了解,蛙过冬则是偏生的知识点。我查了一下,才知道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要钻进泥土里,处于假死状态,才能躲过严寒。

7、"前任语文教师对他的孤傲不欣赏,亟来用荀子劝他,说什么'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见未果,便用庄子吓他'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依旧没有效果,只好用老子骂他,说雨翔这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预言'此人胸襟不广,傲而无才,学而不精,懦弱却善表现,必不守气节,不成大器'。万没想到这位语文教师早雨翔一步失了节,临开学了不翼而飞,留个空位只好由马德保填上。"

我说过,激励学生,而用诸子的话来卖弄的,只有韩仁均了。这里一口气"荀子劝""庄子吓""老子骂",除了显摆以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存在的道理。

8、"学生听她绘声绘色地描述,感觉仿佛是接听恋人的电话,只能满足耳瘾而满足不了眼瘾,文章依然不见起色。……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从此后他对文学彻底失望。"

这里作者对于"接听恋人的电话"有所认识:只能满足耳瘾而满足不了眼瘾。确实的。文章是用来看的,它不能满足眼瘾,自然写得不好。这样的联想,是比较老到的。作者需有类似的经历。

初中生而能"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有可能,没有经历可以抄袭。问题在于"忘了唱颂歌"。作者的意思就是,即使大学生出国不归,也可以"唱颂歌",大学生出国不归并不完全是坏事。第三次果然唱了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再次落选。落选的理由是"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老师的考评标准极其世故,学生只好跟着世故。这是初中生的考评标准吗?唱不过、唱不新、唱不出,三者递进,说明这个初中生身边有一帮唱得过、唱得新、唱得出的人。初中生即如此入世,比较的可怕。

9、"这年代崇敬文学的人还是很多的。可见,文学已经老了,因为一样东西往往越老越有号召力;但又可以说文学很年轻,因为美女越年轻追求者就越多。然而无论文学年轻得发嫩或老得快死,它都不可能是中年的成熟。"

一样东西越老越有号召力,美女越年轻追求者越多,这是作者的两条体会。号召力和追求者,成为定位文学品质的标的。文学要么老,要么嫩,二者居其一。文学不能是中间状态——中年,因为中年意味着成熟,不老不嫩,既无号召力,也无追求者。

作者对于何谓文学,显然有着"成熟"的考虑。一个初中生,就如此"成熟"地考虑宏大的文学,委实不是一般的天才。

《三重门》原稿是韩仁均的自传 by 欧阳贝丹

作者:欧阳贝丹 2012年5月4日

来源:http://www.daohan.org/html/20120504/11454.html


通过对《三重门》认真细致的阅读分析,再详细了解了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先生的经历,可以断定:

署名韩寒所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原来是一个失意文学中年人的精神自传。具体的说,也就是韩仁均先生的自传。

书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大学生活,上课学习,文学社团活动,大量阅读,以及在其中遭遇的苦闷。那是一段心怀骄傲的岁月,可是,也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韩仁均先生是通过考试,也就是通过硬功夫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很遗憾,在大学里被查出得了肝炎,被迫退学。这当然是人生的不幸,内心绝望可想而知。

《三重门》中有这么一段:

这是小说笔法,不过,记录了那一段经历,只是,因为后来小说根据需要被重新改写成中学时代背景,以孩子的口气来叙述,才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一段经历对韩仁均有相当大的创伤,当然会描写。就是这个肝炎让他不能继续呆在大学里。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非常引以为傲的大学。

小说多次写到华东师范大学,那刚好就是韩仁均先生的母校。那是开启了他梦想的地方,也是埋葬了他梦想的地方,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

即便被退学以后,他还是怀着对学校的热情,后来据说读完了那所学校的函授,获得了大学文凭。

到社会上以后,心有不甘的青年韩仁均不甘失败,尤其是到来一个小镇的文化站工作。百度词条的韩仁均介绍这样写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亭林镇文化站担任站长。工作后期在金山报和金山区文化局工作。"

"作家韩寒之父,在97年以前曾是个多产的作家,并多次获奖。韩仁均从小爱写东西,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过学,后来病退,到离亭林不远的朱泾的文化站工作,他也有文学梦,是一个爱写文章的小作家,是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主办的《金山报》的编辑。出版过《儿子韩寒》。"

大家看得出来了,做了这些文化工作以后,韩仁均更是每天与阅读、写作、改稿打交道了。始终憋着一股子劲写作、投稿、发表作品。一直没有离开文学这个行当。熟悉编辑部的一切,种种征文、改稿、举办大赛……这些都是一个杂志人的生活常态,也见证了那几年各家文学团体不断推出的各种征稿活动及里面的骗钱猫腻。

其实,自传里面同样写到了韩仁均的这些生活。

《三重门》开篇不久就有这样一段介绍——

"马德保自己吓了一跳,小镇文化站也吓了一跳,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文人,便把马德保招到文化站工作。马德保身高一米八五,人又瘦,站着让人担心会散架,天生一块写散文的料。他在文化站读了一些书,颇有心得,笔耕几十年,最大的梦想是出一本书。最近,他整理出散文集书稿,寄出去后梦想更是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肚子,理想中的书也呼之欲出。后来不幸收到出版社的退稿信函,信中先说了一些安慰话,再点题道:"然觉大作与今人之阅读口味有所出入,患无销路,兹决定暂不出版。"

这里面的马德保就是韩仁均的影子。这段介绍就是以文学笔法讲了韩仁均自己的经历。不过,虽然努力,却不太顺利啊。生活始终不容易,难怪整本书里怀着强烈的义愤揭露了文坛和教育界的种种黑暗弊端。内在的愤懑溢于言表。

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就在这本书里彰显自己的学养,模仿卖弄,引证了大量知识点。

可惜,就像他写的"马德保",写了一本书却不能出版,怎么办呢?

生活就这样过去,见证了文化界的种种变化,什么鲁迅文学奖,各种大赛,编辑各种文选,组织各类活动……吵吵嚷嚷的文化界让他悟到了很多。

包括他自己后来帮助儿子韩寒参加《萌芽》杂志社的大赛,如何操纵获得大奖,都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变成实际行动的结果。

慢慢地,他也知道了,走正途恐怕难以实现梦想了,加上结婚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心事更重。偏偏韩寒不争气,功课太差。只好想办法为自己,也为孩子找出路了。好在,"马德保毕竟在文坛里闯荡多年,脸皮和书稿一样深厚,"看到《萌芽》大赛的机会来了,于是快速借助他几十年学到的文坛登龙术,开始谋划。

《三重门》小说里写到一个情节,马德保为学生买到一次作文大赛的大奖——

马德保率文学社获全国最佳文学社团奖——不是"获得",应该是"买得"。

自然,韩仁均自己也学会了此道。所以,才会留下《萌芽》新概念大赛中的那么多疑点。无法解释,不能解释,解释不清。因为,那是他的经历中将过去所学用到为儿子实际操作一个局的秘密。

这个过程就不想细说了。韩仁均一辈子在文化站工作,写点文章,编点刊物,要写自传也只能围绕着文化,于是就有了《三重门》的书稿。甚至,马德保的名字都与自己有点关系。他的名字叫韩仁均,强调"仁",这个自己的投影人物则强调"德",可见他内心是自视甚高的。小说中曾经写道——

"曹聚仁是谁?我呸!不及老子一根汗毛!""陈寅格算个鸟?还不是多识几个字,有本才子的学识吗?""我念初一时,读的书就比钱钟书多!"

这种句子是这个自视甚高的人内心折射。始终自以为了不起的,只是怀才不遇,所以,对社会有恨,对曾经伤害过他,将他的梦想粉碎了的教育界也一并怀恨,随时随地要表现出来——

"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很遗憾。这个有才华,也阅读过大量书籍,始终未曾向命运低头的韩仁均先生,因为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开始走歪路了。

《萌芽》大赛的主办者是他的同学,看到这个消息,他觉得可以为孩子找一条出路。最迫切的是上大学,自己就因为健康关系被大学劝退了,这是他觉得觉得受伤很深的一件事。他不能再允许自己的孩子也一塌糊涂,上不了大学。所以,看到作文大赛可以保送,他要努力了。

这个过程很多网友有非常多的细节分析。我想,其中有一个核心,之所以让韩寒在规则之外,公正之外获奖,一定与这本《三重门》原稿有关。

如果,一个获奖的孩子在获得大奖以后,还能推出一部长篇小说,那么,授奖就变成不得了的人才大发现。对杂志社的宣传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对今后无数届举办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会有更多人踊跃参加。

于是,其中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韩仁均找到某个重要人物,分析了这些厉害关系。他自己就在杂志社,懂得炒作并树立榜样的重要。讲了自己手头的长篇小说,讲了赶紧改为适合韩寒年龄段和生活背景的计划……

他成功了。一边自己加紧改编自传,变成了一部以学校为背景的小说。

不过,不可能动太多,只好将自己的角色放在中学里,又来不及详细润色推敲,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一部描写了大量的大学背景,社会生态的所谓"中学生作品"。

在同时,还要让同学相信这部书是韩寒自己写的,于是加上了一幕在班上写作,让同学见证的大戏。

这个过程不想更多分析了。请参考贝丹以前的一篇文字《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什么让韩寒在程序之外获大奖?》

总之,一部韩仁均自己的自传就因为需要变成了一个中学生的大作。

当然,也就是因为,这种急就章式的改写,让这本书变得更加不伦不类。变成既不符合成人特点,又完全不符合孩子的校园文学特点的垃圾作品。

读者会问:既然这本书如此不伦不类,为什么还能成功,成为超级畅销书?

原因很简单,书籍最糟糕之处就成为最成功之处。

此话怎讲?

其一,一个成年人的作品变成了少年作品,有那么大的知识量,仅就这点,可以让很多读者震惊了。大家佩服的不是这本书写得好。而是觉得这个孩子知识面太广了。

其二,韩寒刚好获得了作文大赛特奖不久,又能够推出一部长篇小说,无论这本书还有多少缺点,大家谅解了,都一致开口称赞。觉得这个大奖获得者不得了,实至名归,你看,小文章获奖以后,马上能推出长篇,这当然是天才啊。

其三,里面那么多悲愤地,看似叛逆地骂人、骂教育、骂文化的语言——其实是韩仁均的遭遇引发的感慨,被赋予韩寒,就变成一个有相当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叛逆色彩的领军人物了。

这样,这部仓促修改,不伦不类的烂书就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圣经。加上媒体的大肆炒作,文化骗局就在被快速催眠的人群中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大事。

从策划的角度,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活动。可是,就是韩仁均的这次策划,让中国当代文化圈陷入了一个13年的噩梦。

一本不入流,处处充满着粗鄙语言和悲观心态,充满绝望和抱怨色彩的垃圾书,成为了一个精神骗子爬上文化界的阶梯。

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悲怆?

和韩迷一起读《光明》中的第一首诗 by eprom

作者:eprom 2012年4月26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7a6a70100yz2d.html

【编者注】:韩寒的《三重门》手稿《光明与磊落》全书分为两册,分别为:《磊落》——《三重门》全版手稿以及尘封十一年万字《三重门》未采用手稿;。《光明》,为精美手稿笔记本,内含部分杂文原始手稿以及未发表诗作。《光明》这本所谓的笔记,除了少量作品外,以空白页面充数。


以下内容为《光明》中的第一首诗:

录入时原文中的繁体字和错别字都予以保留,已经经过多次校对。

不是诗(17岁时写的奇怪文体,半诗半歌词

今天看来百感交集。)

世界两側(1)

不要以为农村的人就没有文化

看看你们城市就知道虚伪是什么

完完全全一个中国小孩

吃个大饼都要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我管一个从小厮混的小子叫老大(4)

他没事就在镇上的桌球房泡着

曾经说过农村多美好要在农村住下

现在正忙着在镇上要安一个破家

农村的兄弟要读书读书以后咱再也不能做乡下人(5)

娃啊你看城里人多神气住大房子坐小车子

娃啊好好读书分配到城里给娘接去

娘也要过过城里人的日子

这话是从我一个正在用心读书的兄弟那里听来

兄弟说怎么办

我要文凭 我要户口

活得不开心

后来我混混沌沌去了城市 (6)

在城市里过着混混沌沌的日子

什么人情冷暖(2)都是别人的事

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自私

咱(3)晚在快餐厅听見一对恋人说话

男的说我要带你去西藏那个离天最近的地方

女的含情脉脉说好的只要你在我身旁

只是西藏太远不如去西藏路逛逛

然后来了一个艺术家说要去乡下隐居(7)

一堆朋友说那太好了要不要我们和你一起同居

艺术家说不我要享受乡土气息享受醉心孤独

唯一的希望就是谁他妈给我一幢别墅

没有路的路带我们去何处

你是否已经发现迷途

而我已不能回去

我走的都是单行道我已经懒得去绕远路

我的朋友你是否已经拿到户口(8)

有没有接你的老娘去城里住着

有没有觉得失去一份什么

有没有觉得一直想回去而自己就是太忙碌(9)

霓虹不是为你亮着

酒吧不是为你开着

你们都只是可有可无的人

没有你们都市依然繁华

朋友你们迷够了没有

迷够了的话就接你的老娘回家


注释:

1.原文此处为繁体字

2.原文此处"暖"字被写作了"目"字旁,我实在无法录入,与原文有差异,特此注明。

3."咱晚",原文此处如此,疑为"昨晚",可能是抄写发生的错误。

4.此段落中笔者称对方为"小子",显然年龄应与笔者相近,而此人已在镇上安家,与韩寒17岁的年龄不符。

5.此处及以下两个段落提到毕业分配与户口的关系,我国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始于1951年,大学生毕业后即赋予国家干部的身份,并由国家统一分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1987年起,开始引入双向选择模式,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自主选择权力逐步增强,国家统一分配逐步弱化。至韩寒17岁时的1999年,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消失。

另外,1997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韩寒17岁的1999年,正是他们全家的户口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居民户口后不久。如果真是他在此时写下这首诗那不是在无病呻吟吗?

6.韩寒17岁在松江二中读书,如果松江城区可以算作城市的话,那么他生活的金山区与松江区平级,也应该被算作城市,何来"后来我混混沌沌去了城市"的说法?而韩仁均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入学不久即因查出肝炎被隔离,随后被退学的经历如果用"混混沌沌去了城市"来形容,倒是比较贴切。另外,病毒性肝炎常导致的焦虑、抑郁的表现与"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自私"也能很好呼应。

7.此处提到一个艺术家及一群朋友的到访,很难想象,这群人的对话为何一个不相干的17岁的孩子会参与其中。而90年代中,华师大77级同学曾结伴到金山一游,其中有一位当时已经成名了。如果结合起来看,这段文字与韩仁均的经历契合得天衣无缝。具体资料以前看过,写着帖子时找不到了,我已经发了微博征集信息。

8.此处询问朋友是否已经拿到户口,显然不可能是17岁的韩寒的同学或者朋友。而此时无论韩寒或者韩仁均都已经随着金山撤县设区而获得了城市户口。因此此诗的创作时间明显应该早于1997年4月29日。

9.此处的归乡之情放在韩寒身上,是否合适?那时的韩寒会不会因为"太忙碌"而无法顾及自己的老娘?

综合以上内容,我认为,此诗的作者为韩仁均无疑,此诗的创作时间应该就在那次华东师大77级同学造访金山后的几天内,韩仁均明显是受了一些心理刺激,写下了这篇充满着羡慕嫉妒恨的文字。这篇文字经过一次抄写,具体抄写者是韩寒还是韩仁均需要通过笔迹鉴定来判断。

各位韩迷同学,以上文字读完,如果你们仍然坚信这首诗是韩寒创作的,我无话可说。

写作中引用的几种层次——以《三重门》中的引用为例 by 欧阳贝丹

作者:欧阳贝丹 2012/5/3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8808c80100zihh.html


很早以前就想分析一下《三重门》里的引用问题。可是,那些文字将我恶心了好久,懒得再去点开。

今早看到蒋泥先生的《韩寒是文坛巨骗的一个认证角度》,深入分析了各种修辞,尤其是钱钟书老先生的通感活用,从一个侧面来解读韩寒代笔骗局,写得真好。只是有一点,似乎太专业了一些,大部分读者可能没有耐心看,有些可能也看不懂。

贝丹想简化一下。仅就写作中的"引用"谈点看法,尽量简单,容易理解。

掉书袋式的写作者总是爱引用,就像学生作文也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格言。不过,引用是有层次的。

为了理解起来方便,本文采取例证分析方法,引用一个《三重门》里的例子,简单解释一段。这样,文字个能多点,不过,非常容易看懂。

第一种,直接引用,一般不深入,没有多少技巧、疑难,只是在文字中引用人名、书名、地名等,不涉及具体内容。这种引用法可以靠"神奇小本本"完成,随便知道一点半吊子知识就可以了。

例一:Susan听得拍手,以为是两个人合壁完成的杰作,大悦道:"你们太厉害了,一个能背《史记》,一个能懂哲学。来,林雨翔——同志,请你背《史记》。"

这里引用了《史记》这本书名,不过,没有涉及这本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这种引用相当容易。还提到了"哲学",也是一种名词引用,无需对哲学做任何解读说明,就是用一个词,这种引用同样非常容易。

例二:林雨翔怕再引用错误,连中三元,摇头说:"没什么。"想想仍旧好笑,难怪现在言情电视连续剧里都有这种台词"我俩单独在一起吃饭",其实从形式逻辑学来说,此话不通,两人何谓"单独"。但从神学来说,便豁然通了——两个人才能被真正意义上拼成一个人,所以"单独"。

这里引用了"形式逻辑学",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课程的名称,无需更深入了解,即可用上。接下来引用"神学",这门学问更是博大精深,不过,这里也只是用一个名词而已,引用也相当简单。读者也看得出,如此引用的地方一般都非常生硬。不过,可以显示出作者知识面广,学问很大。虽然可能都是知其皮毛。

例三:林雨翔英语差,和英国人交流起来只能问人家的姓名和性别,其它均不够水平。林父十分看重英语。在给儿子的十年规划里,林雨翔将在七年后出国,目标极多,但他坚信,最后耶鲁、哈佛、东京、早稻田、斯坦福、悉尼、牛津、剑桥、伦敦、巴黎、麻省理工、哥伦比亚、莫斯科这十三所世界名大学里,终有一所会有幸接纳他儿子。最近林父的涉猎目标也在减少——俄国太冷,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兵败,大部分原因不在俄国人而在俄国冷。

这一段里引用了十三所国外名校的名称,也算是非常简单的一种。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平时阅读的抄录可以完成,不过,不明真相的可能已经觉得作者学问很大了。

整本《三重门》里面这种情况也很多。涉及到各门学科、范围也很广。什么教育、政治、文学、哲学、宗教、司法、刑侦都有。说明了写作者是一个特别喜欢掉书袋的人。

不过,这种看似简单的引用也有一些条件,作者必须要有相当广泛的涉猎面,不求深入,起码知道,什么天文地理、鸡毛蒜皮都要关注一下。以一个十六七学生的涉猎面,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二种:在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各种典籍中的精彩语句的引用,这个要求就提升了。如果单独摘录引用,或许,神奇小本本还可以发挥一点作用,不过,一旦将引用的内容有连续性而自然地发挥出来,就得对引用的内容有更多了解,甚至要很熟悉,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例一:Susan惊甫未定,对林雨翔赧然一笑。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个被唤醒,脑子里幽幽念着"绝代有佳人,绝代有佳人"。第二个苏醒的是曹植的《美女赋》"美女妖且闲……",这个念头只是闪过;马上又变成《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茸茸的情景"只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然后变性,油然而生《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畅游古文和明清小说一番后,林雨翔终于回神,还一个笑。……沈溪儿不料刚才自掘的坟墓竟这么深,叹气摇头。Susan则是秉着大清王朝的处事精神,放俄国和日本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仗,她则坐山观虎斗。

这段文字里面的引用就比前面的例子要具体多了,在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中,不仅引用了《佳人》、《美女赋》、《西厢记》、《红楼梦》(韩寒说自己没有读过的书),而且非常具体,将一个个被引用的句子生动地"背诵默写"出来,这是一个流畅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心理过程。没有一个写作者在不熟悉这些内容的时候会去查阅一句,然后写一句,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很熟悉那些引文的情况下才可以如此流畅的引用。就这段文字,充分说明,这个引用者是非常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在如此简短的文字里面已经"畅游古文和明清小说"。最后一句还证明,不仅熟悉王朝名称大清,而且还懂得很多历史细节,那么顺其自然就将俄日打仗的典故都用了。

这段话,没有足够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写不出来。不仅要熟悉篇目,还要知道内容,还要能背诵默写,还要厘清顺序,还要化用到正在写的故事中,用以说明林雨翔的心境。可见,这种引用不是一个只读少年文艺或者报刊杂志的人可以完成的。里面连续的诗文佳句也不是一个没有系统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可以领悟到的。而且,这些内容皆非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相反,是属于课本可以回避的内容,都是才子佳人的爱情诗篇,除非特别爱好古文学,不会如此的熟悉。再说了,如此自然就将《红楼梦》中宝黛第一次见面的感人情节引用了,而这个写作者居然在几年之后还是没有读过这本书,这不是最超人的鬼故事吗?

例二:《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说要包围敌人就要有十倍的兵力,"十则围之",林母反其道而行,以一围十,推翻了这理论。《孙子兵法·火攻篇》还说将领不能因自己动怒而打仗,又被林母打破,于是,林母彻底击败这部中国现存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理论著作。

这一段引用,不仅用了《孙子兵法》一书,而是具体到篇目,甚至更具体到里面的精髓文句:"十则围之",更厉害的是,两个具体篇目引用的同时,一直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将"林母"的心态扣得很紧。这也是需要熟悉才能引用的。

例三:雨翔接过纸一看,就惊叹市南三中里人才辈出。给姚书琴写信的那人是个当今少有的全才。他通伦理学,像什么"我深信不疑的爱在这个年代又复燃了在苏联灭绝的'杯水主义"';他通莎士比亚戏剧,像什么"我们爱的命运像比亚笔下的丹麦王于哈姆雷特的命运",莎翁最可怜,被称呼得像他的情人;他通西方史学,像什么"在生活中,你是我的老师,也许位置倒了,但,亚伯拉德与爱绿统思之爱会降临的";他通苏东坡的词,像什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还通英文,用英语作绕口令一首,什么"Miss,kiss,Every Changes since the set woperieds",又感叹说"All Good Things。。me to an end";他甚至还厉害到把道德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英语、日文撮合在一起,像秦始皇吞并六国,吐纳出来这么一句:"最美的爱是什么to tell Myself,是科罗连柯的火光,是冬天的温暖,更是战时社会主义piece of bread。"(说明:手稿原文最后这个英文词bread不是英文,而是日文:パン 面包之意)。

这段引用更厉害,必须有大量的阅读面,完全不是靠神奇小本本可以完成的。里面涉及到了伦理学,且马上有一句与苏联有关的句子,这个句子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在一个苏联解体很久以后才进入学校的的孩子笔下。苏联1991年解体,《三重门》1999年左右创作。又涉及莎士比亚戏剧,马上也引用了名句,说明对其中的精髓还是比较熟悉的。涉及西方史学,苏东坡的词,都是有具体名句引用。更惊人的是,还引用了英语绕口令,后面整个句子就越发觉得不可思议了:"厉害到把道德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英语、日文撮合在一起……"而韩寒自己说,这些都是一口气就写下来了,居然不需要查阅引用的句子、词汇、语言,学贯古今,语通中外,这该是多大的才气啊。贝丹在想,即便钱钟书先生写这一段,也要查证一些内容的。这些名言文句,英语词汇,日语词汇,各种学科知识集中到一段文字中,一气呵成,真是不得了。

话转过来说,对一个十六七岁的门门功课挂科,日常也就读点少年文艺的人可能写出这一段吗?

第三种,更高层次的引用,是熟悉典故以后的化用,完全不涉及原句的背诵默写,必须将原典精神消化成自身学问的一部分,烂熟于心,张口即来。这才是更难做到的。蒋泥先生主要分析了这一种里面的修辞和典故化用,我举点知识的化用就好,算是补充。

例一:这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耐冷得像杨万里笔下的放闸老兵,可以"一丝不挂下冰滩"……

这个句子的使用既需要学问,知识,更需要对引用的一切烂熟于心,写到冷,马上就化用出放闸老兵的形象。

例二: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

这段话里面的知识点不少,而且还不太合乎逻辑。就我所知,各地的文学社团基本上是文学爱好者的自由组织,一般来说,是通过提供一两篇习作来加入的。文学社不会还要考试加入,似乎还是专门出一份试卷,里面还要考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接下来的写法也很可笑,中学生加入文学社写的文章是"大学生出国不归"现象,非常别扭,加上什么赞歌之类的说法更是要有些社会经验的人才能深刻了解的。

从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只能说明,这是一个大学背景的人写的文字,为了将整个故事安排在中学,改成了这个样子,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例三:林雨翔指指角落里的箱子,说:"吃泡面吧。"林家的"拙荆"很少归巢,麻将搓得废寝忘食,而且麻友都是镇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该镇镇长赵志良,是林母的中学同学,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磋跎岁月嘛,总离不开一个"磋"字,"文革"下乡时搓麻绳,后来混上镇长了搓麻将,搓麻将搓得都驼了背,乃是真正的磋跎意义的体现。另外还有镇里一帮子领导,白天开会都是禁赌对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一到晚上马上深入群众,和人民搓成一片。林母就在麻将桌上建立了与各同志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身价倍增,驰名于镇内外。这样林父也动怒不了,一动怒就是与党和人民作对,所以两个男人饿起来就以吃泡面维生。

这段文字里面非常自然的化用了很多社会经验,一般来说,没有过相关经历,没有仔细阅读过相应年代的书籍资料,没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写不出来。"拙荆"的用法有些古老。蹉跎岁月,马上能够联想到文革,贝丹查询了一下,有一位叶辛先生写过讲那个文革岁月的《蹉跎岁月》一书,这个对八零九零后的孩子非常别扭。文革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相对禁忌的一个词,虽然并非毫无资料,但是也不会到一个八零后孩子下笔就联想起来的地步。接下来的"精神文明"、"革命友谊"、"与党和人民作对"这些说法都有过于浓厚的时代印记。没有相应精力的孩子无论如何不可能如此自然的化用到写作中。

例四:四个人私下开始讨论,起先只是用和化学老师等同的声音,见老师没有反应,愈发胆大,只恨骨子里被中国儒家思想束缚着,否则便要开一桌麻将。

这个句子,讲的不过是学生在课堂上讲话,越来越得劲,无视老师的讲课,仅此而已。不过,却能用学者式的"引用",将儒家思想的束缚也化用进来。这个写作者自然得很熟悉儒家思想,且在日常应该也经常想起来,用出来,才会以此来描述一个课堂上的节制行为。可是,韩寒自己说过,他是不知道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不要说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熟悉,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知识化用。

类似的例子很多,将泥先生的文章主要就写了这个方面,用钱钟书先生为例,将典故和修辞化用讲得透彻了。这是很高的境界。任何神奇小本本也不可能完成。必须要非常熟悉引用对象,而且有相当的生活经验,才可能见物有感,触景生情,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化用出来。钱钟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

引用的方法当然还很多,简单列举几种吧。只要尊重常识和懂点基本写作知识的读者应该可以判断了。

补充说一点,关于《三重门》里面"创作"的两首词:《少年游·忘情》和《苏幕遮·绝情》。从《光明》手稿看得出来,一次成稿,韩寒自己也说,这是创作稿,第一稿。填词,不要说高难度且非常复杂的平仄、格律;就是字数也是固定的,仅这一条都得有参照系,要么熟悉原词字数、格律、平仄;要么有参照的原词放在旁边,多次修改,调整。哪有填词也能够如此顺利一次成型的。韩寒如此强调一次成稿,强调构思好以后不再更多调整修改,只改错别字。只说明一点,连写作的这点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开口即是谎话连篇。更别说一口气写本长篇小说了。

挺韩者中文人才子不少,哪一位敢说自己熟悉各种诗词格律,开口即可填词,而且一次成型的?

古人写诗填词一字三年得,捻断数根须。一个只读少儿杂志的挂科学生却可以一口气二三十万字长篇小说,其中诗词歌赋,英文日语,百家学科,上下五千年的知识引用。

换位思考一下,该有多大的勇气才可以吹这样的牛啊,该有多厚的脸皮才能如此的作假,将别人的成果挂到自己名下啊?

2012.5.2 于日本

韩仁均的"柳永"情结 by 曹亘

作者:曹亘 2012/5/12

自《书店》始,在署名韩寒的作品和书信中,作者就大量引用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古代文学诗人的典故、语句和篇(书)名,这基本折射出韩仁均退学参加自考十多年来的阅读量,虽然涉猎数目众多,从发表的作品看,许多作品仅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如引用肤浅、生搬硬套、乱掉书袋等。但对少数几个人的作品,韩氏却是下过一番苦功夫,如钱钟书的《围城》"被翻得破旧不堪",梁实秋的《雅舍》从文风模仿到内容、典故大量引用,崇拜并模仿两位大师理由自不必说,那个年代,大学里几乎人手一本《围城》,最后到很多人说话都在模仿钱书中人物的地步,但模仿钱和梁的风格到写作中,绝大多数人就心有余,力不足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韩仁均是一个悟性较高的人。如果不退学,毕业后,凭其才智,再配上狡诈阴险,韩仁均谋一个李其纲的位置,达到赵丽华、陈丹燕的高度应该不是一件难事(那个年代极少拼爹)。君不见,赵丽华这样,要作品没作品,思想没思想的,也混了个政协委员,作协大员,就别提什么上海文坛"四杰"之一的陈村了。就因为一场肝病,让满怀一腔文学抱负的韩仁均退学回家,这个打击和造成和造成的影响伴随了韩仁均一生,即使在造假儿子成功,享受了巨大财富,其声名足以傲视当年同学的今天,那种自卑、憋屈,进而仇视一切的阴暗心态仍不时从韩仁均(韩寒)的微博、博客散发出来。

因此,多数作品可以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或者熟读,不会走进作者的世界,为作者悲而悲,乐而乐,唯独此人,看似相同的经历,让韩仁均心有同感,去细读、去领悟,并对其人生轨迹和生活去探究,从此,韩仁均看世界,多了一个嗅觉和分辨率,如同吸毒者、同人,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总能灵敏地接触到同类。这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柳永"。

百度柳永的生平: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市)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仁宗朝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者,考中进士者,后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口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比照现在的官职,进士最低可以当个七品县官(相当于处级)。

柳永的屯田是个什么官呢?东汉末年曹操接受其部下枣祇的屯田建议,设"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屯田许昌城下。晋代于尚书省设屯田曹。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1员,秩从五品上,屯田员外郎1员,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 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因此,从级别上,屯田员外郎应该是京官,是属于副司级,或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省里的副斤长!由于没有实权,可以对应的,相当于现在的副司级调研员。

读书及第就可以获得一个副司级的官职,因此,古代的科举制度,给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竟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拨制度。西方人1各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我国的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因为是计划体制,国家规定,中专以上毕业的,政府都安排工作,享受干部待遇。

文革十年,取消了高考,后又改变为推荐上大学,直到1977年,才正式恢复高考制度,77、78级俗称老三届,由于文革沉淀下来十年的高中毕业生(知识青年),这两届考高给了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且两届高考时间只间隔半年。79年后,由于考试题目难度加大,社会青年参加高考基本都出局了,由此变为应届高中生的表现舞台。能够抓住这两次机会,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当时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比如,问一句青年学子,你们佩戴过校徽吗?当时的大学生上街可是要故意戴上校徽的,《庐山恋》的故事虽然虑构,但大学生在外背英语,看书,而结上一段姻缘的,当时大有人在。所以称77、78为天之骄子。

记忆里,当时大学退学的极少,有的话也因为道德问题退学的多,有病先是休学,第二年如果还没好转,才会退学的。不知道韩仁均当时为何没给这个机会,就直接退学,这样的打击,在那个年代是可想而知的,命运的不公,机会瞬间转逝,天堂到地狱,极度失望下,有人因此而自杀。

如果只看"科举"考试,韩仁均的命运和柳永就差很多了,柳永好歹还进士及第,混了个六品官,而韩人均大学一年都没呆满。

再看过程,柳永七岁就写出《劝学文》:"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口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以柳永的文才,该早早金榜题名才是,可是柳永,包括他的两个哥哥在内,在"科举"场上多次应命赶考,三十多年从不间断,却每次都是陪太子读书,回回名落孙山,最后还是朝廷放宽了考试和录取规则后,他三兄弟才获得"进士"录取,两个哥哥此时都已年过半百。柳永却由于多年的"挫折",命运促使他不经意间成为一代"宋词婉约派宗师"和"背诵词家第一人"的文学地位。但柳永的成功,以及"风流才子"并非自封的,更不是什么人炒作的,而是当时北宋社会状态和文化市场自然诞生的。当柳永还为自己的屡次不第而心灰意冷时,他已是全社会公认的天才词家了。为此他根本不愁衣食,更不要为自己的"词作"是否有人欣赏而苦恼。那时,他的新词,一夜之间就可传遍京城,特别是那些'秦楼楚馆,和士大夫集聚的闲杂之地、散人厨房,只要有柳永的新作,便会自然地"顾客嬴门"。尤其是那些有名望地位的妓女,会把柳永的词作当作自己提高身份的资本和贴金,身价便能大长。特别是与柳永成为知音之交的陈师师、赵香香、徐安安,还有谢天香等几位著名的红粉佳人,一时间在卞梁京城非"三公九卿"根本无缘相见,于是他们除了把柳公子作为最尊贵的客人款待外,还以厚金重银赐给他作为"润笔费",使得柳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取稿费收入的专业词人。当时柳永的生活待遇和经济收入,根本不亚于那些达官贵人。由此仰慕他、崇拜他、有求于他的人,络绎不绝。这时候,他虽然对科考和官场不接受他,心有余愠,但他也为自己对新词能够如此"文思如涌",佳作不断,还有那么多人抬爱,甚是欣慰。

写到这里,不得不打断行文,插入下面一段感概,我试图把上述文字的主角作一个换位,大家看看效果,是不是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韩仁均是看过《劝学文》的,最后几句"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韩仁均想必多有感触,教则必严,邻居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个黑瘦的小孩在前面拼命地跑,韩仁均拿着棍子在后追赶"。对韩寒,韩仁均真是既爱又恨,一方面,怒其不争,棍棒相加,尤其是比较柳永七岁就能作文,而儿子韩寒14岁却是去爬女生宿舍;另一方面,又动用一切社会关系让韩寒进初中,高中,在正常手段无望时,又剑走偏锋,让韩寒以"体育特招生"进入松江二中,然后不惜自己封笔,代笔造假《书店》、《求医》和《杯里窥人》让儿子问鼎新概念,最后以《三重门》等文完成"天才少年,的最后包装。

虽然高一退学的"挫折",使韩仁均苦心设计之路成为泡影,命运却促使韩寒不经意间获得获"公民韩寒"、"意见领袖",和"当代鲁迅"的文学和社会地位。但韩寒的"成功",一开始就是作假、欺骗,以及《萌芽》杂志及社会的炒作,到后期,更由于路金波、新浪,以及"南方系"的加入,使韩寒从人被塑造成"神"。当社会还在为韩寒高一退学而失去大学教育的机会而惋惜时,他已是全现今世界公认的天才作家。公知们夸他"不学有才","天生离真理最近","现在的中国大学教授加起来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从此韩寒不愁衣食,豪车美女,众多的韩粉使韩寒从不担心"小学生水平的文章"是否有人欣赏。他的新博客,一夜之间就可传遍京城,乃至全国,特别是娱乐圈、"秦楼楚馆"和公知们集聚的闲杂地方,只要有"韩寒"的新作,即使是只有一个".",也会争先"转发"。尤其是哪些有名望地位的教授、学者、女明星,会把韩寒的新文作当作自己提高身份的资本和贴金。特别是与韩寒成为知音之交的"范师师、徐蕾蕾、姚晨晨,,还有"赵天欣"等几位著名的红粉佳人,一时间在京城非"公子党"根本无缘相见。他们除了把韩少作为最尊贵的客人款待外,还以2000万之巨的厚金重银与他"共襄盛举",使得韩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是赛车手,又是获取最高稿费收入、四处代言的"专业高产作家"和影视圈多栖明星。韩寒的生活待遇和经济收入,根本不亚于那些海龟才骏、青年导师和达官贵人。由此仰慕他、崇拜他、有求于他的人,络绎不绝。这时候,他虽然对作协和官场不接受他,心有余愠,但他也为自己对新文能够如此"文思如涌",佳作不断,还有那么多人抬爱,没人发现背后是韩仁均,甚是宽慰。

5.10

由于插入一段感概,使文章有些凌乱,再拉回主题吧。最后我们看两人的境遇。

柳永好不容易中了科举,凭他的名气和才气,本有大好的前途,没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宋仁宗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被皇帝黜落,柳永极度失落和悲愤之余,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成为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的作品,之初多描绘歌妓生活和城市风光,到后期,边塞体验到贫穷的苦难和官场的黑暗后,开始有赞颂浴血奋战在荒凉边疆的军士的词牌《踏莎行》,以及不少羁旅行役之词(《八声甘州》)。

考试屡次不中是一种痛苦,但中举及第后,却没有获得意向的功名,这种失落、仿徨和内中的愤懑更甚。写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柳永为何会在韩仁均心中产生共鸣。

但柳永的才气和官场失意仅仅是韩仁均仰慕和为之同悲的两个因素,我们知道文人的互相欣赏,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或者说生活方式。文人遇到人生挫折,惆怅之时,多沉湎于酒色,由于柳永长期混迹市井青楼,他和歌妓的关系是相当亲密融洽的,形成了一个以浪子柳永为中心,一大堆风尘歌妓为羽翼的才子佳人集团。("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另外,和其他诗词作家不同,柳永作品,对歌妓的描写充满色相的具性化、世俗化。

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内地城市还未及"开放",即使是广州、深圳,也难以找到公开的"秦楼楚馆"的。因此,韩仁均对柳永产生的共鸣就只能在作品中震荡,写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署名韩寒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柳永的引用,以及对妓女(小姐)这个群体的特别注视和关注。(在此,由于涉及到另一位女性,故不对韩仁均的性心理做分析,只通过其文学语言和下笔来透视韩仁均的心理和思想。)

"我经过小镇的柳永弄,弄名是政府给起的,原来叫万福弄。因为万福弄弄口有一棵柳树,所以有人突发奇想,把那柳树围起来立块碑,说这是《雨霖铃》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惟一指定柳树。柳永弄因此得名。"(小镇生活)

这一段完全是韩仁均的臆想,一方面借此讽刺政府,这点韩仁均有先见之明,只是时间超前了,时间推后十年,"西门庆故居"、"苏小小墓"等确实出自政府。但即使在现在,也没有哪个政府会看见一裸柳树,就联想到柳永,进而把一个连传说都不存在,任意杜撰弄堂地名为"柳永弄"(《小镇生活》开篇就有描述,小镇无名人)。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一个无处不"柳永"的韩仁均。

"林雨翔喝完饮料,逃避不过了,信口开河说:"《史记》没艺术性,不背罢了,欧阳修的《蝶恋花》,我背了——"

"不行,我要听柳永的《蝶恋花》。" Susan道。

林雨翔惊骇地想,Susan这女孩子不容易,居然知道柳永的词,全托林父愚昧,不知道柳永和(禁止)的轶事,才放手让让他背诵。现在想来,柳永《蝶恋花》的印象已被岁月的年轮轧死,没全死,还残留一些,支吾道:

"伫倚一一那个危楼风细细,望春极愁一一"

"错啦,是望极春愁一一"Susan纠正道,"黯黯生无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吗?"林雨翔说不出话,另眼相看Susan

沈溪儿嘲笑:"小时候还背古文呢!嘻嘻,笑死人啦。Susan,好样的!"

沈溪儿评点:"大话!"林雨翔委屈地想这是真的。

Susan给林雨翔平反:"不错了,现在的男孩子都太肤浅了,难得像林雨翔那样有才华的了。"林雨翔听了心如灌蜜,恨不得点头承认,腼腆地笑。"(《三重门》)

《蝶恋花》是柳永的著名词文,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千古名句。《三重门》此段可以看出,林雨翔(韩寒)小时候被韩仁均逼着背诵古诗,"全托林父愚昧,不知道柳永和(禁止)的轶事,才放手让让他背诵。现在想来,柳永《蝶恋花》的印象已被岁月的年轮轧死,没全死,还残留一些" 1. 韩寒不熟悉《蝶恋花》,小时候背过,但忘记了,"柳永的词我不熟,欧阳修的还可以" 2. 韩仁均不熟悉高中语文,柳永的两篇作品《雨霖铃》和《望海潮》是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高一课本),不存在什么"柳永和("谢玉英"禁止)的轶事",更何况,十七岁小孩能联想什么,反而折射出韩仁均此时的思想(歌妓)。3. 韩寒刚上高中,如果三重门是他所写,不会这么描写,因为都是高中生,老师如果讲解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作为引申,都会写在教案里,这样,林雨翔和Susan互相考对方都知道的诗歌,不是在比斗才气。

"清代吴妍人的《笑林广记》里曾讲到伤害专门在夜里活动的野鸡,这使我一度对明清禁书和历代名妓大起研究兴趣。我发现,喜欢昼伏夜出的莫过两种人,一是妓女,二是文人。

由于这两类人的活动时间雷同,不免切磋。白居易和柳永切磋得比较厉害,柳永甚至很切磋出了《雨霖铃》,令人敬佩。到了现代,就不同了,各地文人纷纷涌现,会写几个字的都自封名家。如此一来,文人多而妓女少。妓女很快就供不应求;但现在夜游的作家眼界高,都爱清纯少女,冷落了街头伫立的鸡。

都市的深夜,随处可见这类女人——女孩子,把自己粉刷得像鬼,倚在街角,冷风里不停地颤抖,却不能加衣服,怕遮住了引人处,没了生意。说实话,我见了她们是很同情的,这不完全是她们的错。

有个幸运的女孩子和一个男子达成一致,乘她的轻驰消失在夜色里。

条件更高一点的聚在理发店里。举凡晚上开的理发店不会是好店。她们也生意清淡。无人间津是喜是悲,只有她们知道。

她们在等谁?又一个柳永吗?凄凄夜风里,柳永也会麻木。

我常会想起那些夜不归的人。少年眼里的西施潘安,妓女眼中的柳永,穷人眼里的救世星,都如夜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恍然若梦,仅此而已。"(《都市人.不归夜)

这一段妓女及出台的大段描写,如果真出自一个高一学生的眼,让人叹为观止。"吴妍人的《笑林广记》,"吴妍人写的不是《笑林广记》,而是《俏皮话.附录新笑林广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无论是《笑林广记》还是《俏皮话》里面有不少男女之事的描写(类似现在露骨的黄色笑话),曾被归为"淫书",不知道《笑林广记》在哪一段写过伤害野鸡一事。用野鸡比作妓女,是吴妍人在著名讽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写过一个"野鸡道台"故事里用过。

再看一个人看社会的视觉,一个高一学生在夜晚的街道行走,会盯住夜店的小姐,以及去注视交易的过程?会去看十分冷僻的《俏皮话》的性描写,会对明清禁书和历代名妓大起研究兴趣?

这个时候,文章背后,我只看到一个猥琐的、满脑子"柳永"的韩仁均。

时光转到2007年11月21日。

"上周六是我初中的同学聚会口因为我没文化,学上的少,所以同学普遍比大家要少两批。高中同学聚会对我来说是比较费脑子的,因为我念了两次高一,都只有一年,每改进门前都要拉一个熟悉的同学偷偷把其他名字给问齐了,要不然叫不上来影响恶劣。初中相对好点,毕竟满了三年。"

"吃完饭,组织者建议玩杀人游戏,提出去小公园的亭子里坐成一圈玩,我一时没弄明白是什么路子,连一直寒的我都觉得有点寒。后来改在K TV里进行。我打电话问我父亲本地什么KTV大点。因为我们小镇很破,没什么正规唱歌的KTV,所以很害怕到了KTV要派发小姐,我们29个人,发29个小姐,58个人一起玩杀人游戏,而且小姐又全穿一个样,难度有点大。进了门才放心,因为我们这里实在太破了,连小姐都没有。

刚要开始,我事先咨询过正KTV场所的父亲又打来电话,说,陪唱的小姐一百块钱一个啊,不用多给。"

(韩寒《同学聚会》)

全段欣赏真实韩寒的文笔,第二段看韩仁均"柳永"情结的生活化。

5.11

到底是门还是洞?? by 无风即风

作者:无风即风 2012/05/08

今天听说伟大领袖、民主之舵手、天才少年韩寒先生昨晚在湖南卫视上提起《三重门》来了哦~!这本领袖上半生呕心沥血之力作的名字一直是个迷,而且是超越仆朔迷离的破朔迷离的哦~!那我们来看这个书名的演变史吧~亲!

2000年5月

《三重门》出版,领袖从此大红哟~亲!

2000年11月25日,地点:CCAV

领袖被请上CCAV的《对话节目》,开始了第一次"直面"《三重门》

主持人:韩寒,你自己的这本书,《三重门》,这个名字,是取得是有寓意的吧?

领袖:啊…这名字你们觉得是什么,就什么吧~!

嘉宾:刚才有位小姐说的很有 意思啊~!大人的社会为我们设定了三个阶段,就是中学、高学、大学,韩寒是过了一重门,第二重门就离开了…

说罢,嘉宾深情的望了领袖一样(帮救场?)

领袖:不过我当初好像也没有这样想吧….(哑然失笑,小舌头舔了一下下唇)

嘉宾:刚才那位小姐…

领袖:那是她的想法。(低头甜笑,非常腼腆,可爱~!)

于是,主持人与嘉宾被领袖"引导"起来,继续追问:那你的意思?

领袖:噢….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可以做很多种解释。(面色变了,开始犹豫不决、目光呆滞、眼睛看了地下0.8秒,左嘴角抹起….)

主持人:那你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的?

韩寒:我忘了(镜头没拍到)

2000年12月份(离韩寒参加完《对话》不足半月)

《儿子韩寒》出版,领袖的父亲在书中写到:"三重门"出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礼仪、制度、考文 ..."

2005年11月29日,地点:广州中山大学

当事人许锡良回忆:

前两天,中大附中的几位教师约请我吃饭,地点就设在中大附中,这次约谈就是要我专门来谈谈韩寒的。刚好这几位教师当年都当面听过韩寒的演讲。韩寒去过中大附中两次,这些老师当时都在场。在场的还有三百多位中大附中的学生。韩寒那次是去当面签售《三重门》的,时间是2005年11月29日晚。整个演讲的过程,韩寒既不谈文学,也不谈社会问题,而是只谈怎样泡妞。当时作为班主任与语文老师的几位老师感觉极为尴尬,心想,这么有名气的文学青年,怎么出口只有这些呢?泡妞话题不是不可以说,但是,也只能够是顺便调侃几句啊。

随后的情况让在场的学生感觉很失望,很不满意,有一个女生感觉应该提一点与文学相关,至少是与韩寒作品相关的问题吧。因此,她站起来问韩寒,书名"三重门"是什么意思?韩寒的回答是,我忘记了,你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当时那个女生责怪说,这样的创作态度也太不严肃了。这些细节几位在场的老师又重复了一次,这与当时的报道也很相一致。

笔者按:过去5年了,韩寒的老爸知道《三重门》的寓意,韩寒还是不知道…回答还是一样….

2012年1月18日,韩寒的博客《正常文章一篇》:

方舟子先生说,《三重门》的书名是什么意思我在采访中说不知道,反而我父亲记得。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这是啥子意思呢,朱熹批注了以下,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虽然郑玄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取的书名。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我反复的思量,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名,而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诸位觉得装逼么??

笔者按:在土豆网的采访视频里领袖在读《杯中窥人》时也是读着读着就开始不自觉的大笑,不停的强调"特别的装、特别的装"….好谦虚挖~敢情是脸红还是?

《正常文章一篇》很不正常,上面的那一段被方舟子破解,在《礼记.中庸》的"三重门"是读Zhong(重量的重),而《周礼》里的"重"是读Chong(重新的重)。

我们那个"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五百本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的领袖居然连这个都不知道???

看情形,确实是够"装逼"(韩寒原文语),不过是装得跟傻逼一样!

2012年1月~2月间的某日(不详)

领袖的好朋友马日拉如是说:《三重门》的意思应该是….

一、指从小学升初中过一重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还要过两重门,谓之三重门。

二、韩寒当时所在的松江中学有三排楼,楼下有三个门洞,远望是三重门

2012年5月5日晚,地点:湖南卫视

领袖说:《三重门》来源于教室上的三个洞…..

以下汇总《三重门》的寓意:

1、 《忘了》

2、 《Anything you think about》

3、 《三重(Zhong)门》

4、 《三重(Chong)门》

5、 《初中、高中、大学》

6、 《三排楼,楼下三个门洞》

7、 《教室上的三个洞》

韩寒!尼玛,到底是门还是洞??

三重门猥琐语录 by 勤劳十点

作者:勤劳十点 2012/6/3

一、情迷篇:不惑沾风尘


1、美女倒是多,但那些上海美少女都把自己招摇得像春宫赛施【疑似是"春宫西施"抄错】。冬天穿短裤者不穿得像南极考察队的人多,在寒风中忍住颤抖借耸肩来发泄;在上海看本地姑娘和外地姑娘的区分最为明显,你尽可以穿得暴露,但要经得起男人看。盯着一个女的看,那个女的春心荡漾也回你一眼,此乃外地人;若那女子眼睛动都不动定是上海姑娘。【抄稿P419】

2、好的精神面貌似舞女的脸,说不准抹了几层胭脂;学生的精神面貌更像是犯人的供词,要靠逼才能出来。

3、林雨翔现在正繁华着,并不想落尽繁华去读书。他不知道许多时候"繁华落尽"就仿佛脱衣舞女的"衣服落尽",反能给人一种更美的境界。

4、由Susan带起他久藏的欲望后,他对女孩子大起科研兴趣,盯着来往的水乡少女。街上美女很少,因为这年头,每天上一次床的美女比每天上一次街的美女多。举凡女孩子,略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站着;很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睡着;极有姿色,都在大酒店经理怀里躺着。【一边想女主角,一边想这些事,猥琐极了】偶有几个清秀脱俗的,漫步走过,极其文静。看她一眼,她羞涩地低头笑,加快步子走过雨翔面前——这是上海美女所没有的。上海的美女走在街上向来目不斜视,高傲地只看前方,穿马路也不例外;上海的男人却大多目不正视,竭力搜索美女,脸上的肌肉已经被培训得可以不受大脑控制而独立行动,见到美女就会调出个笑,因为如此的关注,所以,在上海只听到车子撞老太婆,鲜闻有车子撞上美女。

5、文学社起先不同意,说已排好版,无奈电视台受领导宠爱,文学社没能保住贞操。

6、都像娱乐场所里的官们,是成双成对出现的。

7、那头长发耀眼无比,能亮彻人的心扉,让女的看了都会自卑得要去削发,男的看了恨自己的手没有地方贪官的魔掌那么长,只能用眼神去爱抚。

8、最近冬雨不断,市南三中的地被滋润得像【疑似漏抄"《羊脂球》里",出版有,无出典此比喻不通】窑姐儿的嘴唇,只差不能去吻。

9、全托林父愚昧,不知道柳永和妓女的轶事,才放手让他背诵。

10、几个长得漂亮的鬼作为形象代言人,说:"你们这种靠脸蛋吃饭的,像一种什么职业来看……"喻体没说,表示有什么侮辱也是你们自己想的。

11、可怜那些电脑,为避风声,竟要向妓女学习,昼伏夜出。

12、雨翔本想说:"教育局管这个,他们是一路的,这样一管不是妓女赶嫖客?

13、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14、市南三中的寝室安全工作薄弱得像浸透了水的草纸,连用"一捅就破"来形容的资格都没有了,甚至可以不捅自破,经常无缘无故的就门户大开,而且多半在夜里,像极了许多发廊的营业方式。

15、那一戳仿佛是警界的扫黄突击行动,效力只有一小会儿。

16、可惜这类杂志不像肥鱼,越中间那段越吃香。这种小书重在头尾,头有主打文章:尾有生理咨询,都诱人垂涎。

17、"辉瑞药厂!"林雨翔接道。那厂子歪打正着捣出"伟哥",顿时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振,作为男人,不知道"伟哥"的老家是种罪过。

18、林雨翔甚至连广告都看得一字不漏,反而看成专家,哪个地方打三折哪个地方治淋病都一清二楚。

点评:【韩寒2007《同学聚会》:"我事先咨询过正KTV场所的父亲又打来电话,说,赔唱的小姐一百块钱一个啊,不用多给。"】

二、追忆篇:蜀黍忆女人


19、见"Wanker"释义第二条就是"做事不认真者"的解释,理直气壮地想训人,不想无意间看见第一条竟是有"手淫者"的意思。

20、林大哥在中文系学习两年,最大的体会是现在搞文学的,又狂又黄,黄是没有办法的,黄种人嘛,哪有不黄的道理。

21、傍晚六点林雨翔去超市购物。这小镇最穷的是教育最富的是教育局,据说这个超市乃是教育局的三产。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超市里混杂不少三无商品,且商品杂乱无章,往往能在"文具"柜中找到三角裤,引得学生浮想联翩,想这年头教改把三角裤都纳入学生用品类了。不过细想之下还是有道理的。学校里通常课程安排太密,考试时间太长,实在憋不住只好——林雨翔一想及此,哑然失笑。

22、Susan扫了篮子一眼,哈哈大笑,指着说:"你去南京还要带上这个啊?"雨翔问:"哪个?"然后低头往篮里一看,顿时血液凝固,只见一包卫生巾赫然在最顶层。大窘之后林雨翔结巴道:"这——这是我以为用来擦嘴巴的——餐巾纸。不好意思,眼误眼误。"沈溪儿不放过,伤口上撒盐道:"哟,还是为大流量设计的,你可真会流口水啊!"

23、沈溪儿道:"怎么,你心痛这小子啊?" "你才心痛呢——"林雨翔只顾在一旁搔后脑勺,搔了好久才意识到最主要的事忘了做,偷偷拿起卫生巾,往身后的文具栏里一塞,终于大功告成,同时心里有点清楚了这一栏为什么会有内裤,原来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人有着相同的不幸。

24、此时天又微亮一些。林雨翔往下一看,停了一辆县教委的林肯车,不禁大为吃惊,想这类神仙竟也要上厕所。再仔细往里一看,后排两个神仙正在仰头大睡。林肯果然是无论做人做车都四平八稳。电视台已经开始日出而作了,镜头对着女厕所大门。林雨翔仿佛已经听到了几天后如此的报道:"学生们有秩序地排队进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25、气愤了,强硬地问;"Susan,你有没有过–那个?"  这个问题虽含糊,但凭着它丰含的内容,却练得铜墙铁壁,沈溪儿想砍都砍不断。 Susan脸上不绝的红晕,咬住嘴唇道:"当然没有——真的没有。"  林雨翔心里宽慰许多。现在的男孩子都把柏拉图给扭曲了,挑红颜宛如吃东西,被人咬过的绝不能要。而雨翔很荣幸地去想咬第一口。【抄稿 P047】

26、而且那人不愧是喝黄浦江水长大的黄种人,坐拥双倍的"黄",妙喻说雨翔的文章没有强奸文字的迹象,有着早泄的爽快。然后黄水东引,说这妙喻出自台湾董桥【"韩寒"注:藏书家】,是一贯的董桥风格。林雨翔不知道"董桥"是什么地方,想在国民党贼居的地方,不会有道家的桥,怀疑是"孔桥"的音误。【"韩寒"注:国民党尊儒教】

27、一句话道破了男人的心声,说"抓住时机,主动出击,煮完生米,就是胜利" ……幸得汝父指点,照办之,(其过程不便覼缕),方知兹为真理。甚爽……是真的,他大哥已经和那"范晓萱"干了那事!还洋洋自得以为从此锁住她的心了。他替他大哥着急,怪他显然落伍了,九十年代这招是没用的,时下男女之爱莫过是三个阶段——吻关系、性关系、然后没关系。

28雨翔表哥从才女手上得到诗,好比从美女身上取得贞操,马上不留恋地走了。

29、这世上最可畏的男人是自称不近女色的,他们只是未遇理想中的女色罢了,一旦遇上,凭着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不近女色"马上会变成"不禁女色",所以,历史学科无须再追究汉字是不是仓颉所创,总之,汉字定是男人造的,而且是风流男人造的。

30、马德保再介绍他即将付梓的书稿:"我这本书,上面出版社催得很紧,我打算这个星期六就送去,唉,真是逼得太紧了,【偏偏不再用"催"】其实,写文章要有感而发的,赶出来的不会好,我这几篇文篇【疑似抄错,应是"几篇文章"】,开头几篇我挺满意,后面的就不行了,嗨,也非我本意,读者喜欢嘛,可这次如果谁说后面几篇好,谁的欣赏水平就……"

31、今天的那一段是直抒胸臆的:我爱你/我爱你/爱你爱到屁眼里/那里尽是好空气/那里——没灵感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还有痛彻心扉的:十年后,此地,再见。让人怀疑是此君刻完后跳下去了。桥尾刻了三个字,以飨大桥,为"情人桥",有人觉得太露,旁边又刻"日落桥"。雨翔喜欢"日落桥"这个名字,因为它有着旧诗的含蓄。

32、因为学者相信,一切纯美爱情的结束是在床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若能又在床上开始的话,也算是一种善始善终的首尾呼应。

33、在爱情方面,人类有一个大趋势。男人眼里的理想伴侣要像牛奶,越嫩越白超纯越好。

34、本来严谨的分数线顿时像女人束腰的带子一样【此比喻被删】收放自如。

35、林父高论说最好挑一个贯通语数外的老师,一齐补,一来便宜一些,二来可以让儿子有个可依靠的心理,家庭教师永远只有一个的话,学生会由专一到专心,挑老师像结婚挑配偶,不能多多益善,要认定一个。学光那老师的知识。毛泽东有教诲——守住一个,吃掉一个!发表完后得意地笑。

36、男的一看见美女,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色笑,所以兴许男人是马变的;而女人看见了大树就多想去依靠攀登,可见,女人才是地地道道由猿猴进化来的。

37、这年头的妞眼里没有男人,只有钞票。其实欣赏什么'才华',假的!她们只欣赏能换钱的才华,归根结底,是要钱!

38、文学这东西好比一个美女,往往人第一眼看见就顿生崇敬向往。搞文学工作的好比是这个美女的老公,既已到手、不必再苦苦追求,甚至可以摧残。

39、"爱情的魔力再大也大不过床的诱惑'",这句谚语也可以这么理解——-个满是困意的人也懒得去谈情说爱。毕竟,有时候赖床比上床更有吸引力。

40、一要组织全校师生的征文大赛,二要加强学生上街宣传工作的深入,下次将组织初二在世界人口日宣传计划生育,提高居民对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学校吧宣传说得像图腾,好像只要学生一上街宣传,有了第二胎的当场堕胎,生下第二胎的亲自杀子。

41、梁梓君想起了上次他们班一个女生痛经,被教导处另一个副教导威逼要去跳舞,否则思想品德等第【等级次第,这是什么时候的说法了?】降一级,那女副教导快退休了还威风犹存,说风雨里这点痛算什么。【抄稿P406】

42、书就好比女人,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反之,旧书在手,就像娶个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红颜半损,翻了也没兴趣,因为他所读的内容别人早已读过好多遍,断无新鲜可言。

43、整个包耷拉得仿佛《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里【空四格】境前【疑似"镜前"抄错】自怜的胸脯与臀部。

44、马太太更年期发福,体肥无比。【马德保的老婆 抄稿P414 未采用章节】

45、马太太年逾四五十,穿一身紫罗兰的连衣裙,估计原意下身想穿丝袜,天气不允,只好套了一条牛仔裤。【抄稿P414 未采用章节】

46、但马太太还不罢休,跟司机搭讪骂马德保,有着《史记 项羽本纪》中项羽对乌江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的慷慨风范。马德保暂且忍受,等回家算账。司机应付几句,对这种唐朝美女没兴趣。【此处暗喻牵强。马太是马还是项羽?总之想勾搭司机,司机嫌胖就对了】【抄稿P415 未采用章节】

47、想以前学校出游,自己女人还温顺如羊,一到更年期比青春期还爱美,而且脾气暴燥。【抄稿 P415】

48、他不懂得更年期女人的火气多得像更年期男人的外遇。

49、这个兴趣小组不是培养学生兴趣而是培养教师兴趣,并不能想去哪个去哪个,都是老师安排,学生有着古时候结婚的痛苦——明明不喜欢对方,却要跟对方厮守。今年市南三中大进一步,允许自由报名,雨翔瞄准三个组织——文学社、记者团、广播电视台,而且立刻把一夫三妻的设想付诸行动。

50、梅老师读了马上晚自修来调查,捉奸捉双,把姚书琴和全才叫去办公室。

三、求学篇:青学千百转


51、文学社每周三例会,最近一次例会像是内讧大会。照规矩,周三的会是集体讨论然后定稿,再把稿子排一下,《初露》样刊出炉。……不知哪个角落里冒出一句:"《肉蒲团》",四座大笑,明明该笑的都笑完了,还要更放肆的假笑,意在击溃写小说的心理防线。孰不知,小说家的皮厚得像防御工事,区区几声笑仿佛铅弹打在坦克上。一个发表小说最多的人拍案站起来引《肉蒲团》为荣道:"这本书怎么了,是人精神荒漠里的绿洲!是对传统的突破!"坐下来洋洋得意、他所谓的"对传统的突破"要这么理解——当时的传统就是写黄书,《肉蒲团》一书色得盖过了其它黄书,便是"对传统的突破"。三方在明清禁书上纠结起来,迟迟不肯离开这个话题,女生也不甘落后,都涉足这个未知地域。

52、《神奇的一夜》,这题目极易使人联想出去,实话实写,中国一下子要增加不少李百川,虽然中国正在"开放",也不至于开放到这个地步。【李百川的代表作是《绿野仙踪》,小说中写达官之子温如玉贪恋烟花,倾家荡产的一段,最是精彩。郑振铎先生认为,这是"《绿野仙踪》写得最好的一段,也是许多'妓院文学'中写得最好的一段。"】

53、肯定第一个被打倒的就是彭祖,《采女传》中写彭祖800岁,娶81个老婆,生下150个孩子【已失传,相关文字应出自黄人(1868-1913)《小说小话》,《小说小话》也是一本生僻书】属于严重超标,第二个打倒的是曹操他爹,乱搞生下曹操曹丕曹植。

四、轮回篇:三俗抵万金


54、沈溪儿又缠住Susan说话,莫不是些数学题目,两个人谈完后还相互对视着笑。林雨翔想插话都插不进,想你既然都说完了,何必占用他林雨翔宝贵的青春——在人看来,占着茅坑不拉屎是可恶的,其实,最可恨的却是拉完了屎还要占着茅坑【女主角变茅坑】

55、林雨翔刚才还以为Susan邀请一起去厕所,不料到头一场空。但话已出口,就算没事也要下去受冻。车里已经去了一大半人,留下的人很容易让人怀疑内分泌系统有问题或是就地解决了。

56那几天里,他大哥的足迹遍布了大学里有啤酒喝的地方。分了手不喝酒,好比大完便不擦屁股,算不得功德圆满,醉过后醒来,才算恋情真正消逝的标志。

57、譬如姚书琴在教室里吃一样好东西,定会有一帮子女生上来哄抢,但如果姚书琴在教室里吃屎,无论她吃得多津津有味,也断然没有被抢食的忧患。

点评:【韩寒:《就要做个臭公知》】

五、现实篇:"我要穿越"


  1. 初三女生玩相机

58、雨翔见拿照相机的女生端着相机左挪右移,身披毛绒绒的一件条纹大衣,远看似彭乘【宋朝】《续墨客挥犀》里拱手站立的妖猫,把仇恨集中在她身上,想这种骚货助纣为虐,不惜胶卷,定没读过莫小米的"胶卷论",没文化,没修养。【98年及之前的初三女生有几个懂相机?人家帮忙拍个照还成"骚货"了】【两处出现"莫小米"的照相情节,一处在去周庄途中,被删,这里女生摆弄照相机在未采用章节】

  1. 姐搞 [1]

59、【大二表哥给初三林雨翔来信】本大学中文系里一男对十女,故男士非常畅销,如今供不应求,不知小弟有意缓解欤?呜呼!玩笑而已!小弟尚在求学阶段,万不可思之!【年龄差不是问题,学业紧张才是问题?。。】

  1. 妹控

60那帮小了一届的小弟小妹,虽阅历嫌浅,但作文里的爱情故事却每周准时发生一个,风雨无阻。马德保略一数,一个初二小女生的练笔本里曾有二十几个白马王子的出现,马德保自卑见过的女人还没那小孩玩过的男人多,感慨良多。

61、两个女生【初三毕业班】对那男老师【男老师是个大学研究生(学了六年,研二),英语八级】交口称赞,说喜欢这种性格叛逆的男孩子,恨那男孩脚力无限,一会儿就走得不见人影,不然要拖回来。

62、沈溪儿骂他油滑,胡诌说Susan【初三毕业班】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福山雅治【出版改为"柏原崇"】,现在在华师大里念英文系;被雨翔骂白痴,气得再度胡诌Susan除另有所爱外还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江口洋介,在华师大里念数学系。林雨翔口头说不可能,心里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说两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会火并的,但突然想到东洋武士不像欧洲武士那样会为一个女人而决斗。两个人一定很和平共处。【怎么老想着初中女配大学男?还是3…】

63、司机趁女生正惊愕,回到车里用两只手勾着扳手一拉,窗子竟被打开,靠窗女生欢呼不已,司机一脸横肉竖过来,二只竖眼横过来。笑着说:"你们这些小冤家!"雨翔正被挤在中间的加座上骗女生的水果冻,听见司机在称刘玉兰小冤家,想及元朝男女相爱互称冤家,暗地祝福这对般配的新人——一个暴君,一个泼妇。司机修完窗后跨着向前,一路假装回头看是否兜住座椅而偷扫女生几眼【升级成初中女生配司机了】【抄稿P413】

点评:【确认这些初三学生角色原来不是高三学生或大学学生吗?小韩你爱好姐搞也就算了,但初三女生14岁算幼女哎。。】

【韩寒:《儿童的节》"幼女就是幼女,强奸就是强奸,什么叫嫖宿幼女,强奸完,塞点钱,你就从强奸犯变成嫖客,人家幼女从受害人变成妓女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就算人家幼女是被组织被忽悠的,符合人性的处理方法就是强奸罪,并且重罚组织者。"】 后记

X、历来博学之人,大多奇丑。要不是实在没有女孩子问津,谁会静下心来读书。【韩仁均叔叔你憋坏了吧。】【抄稿 P73】

注:【更多性别歧视描写、英文描写和心理分析见张放《晒<三重门>作品里的爱情、性及中年猥琐男情趣》及蒋泥《韩寒<三重门>真伪考》; 另一篇《光荣日》中出现更加登峰造极诲淫露骨的性描写见@骁勇100 的微博 http://weibo.com/1403966547/ye5kF4879

[1]"姐搞"来自韩寒的《三重门》手稿《磊落》,该手稿中将原作的"组稿"写成了"姐搞",令人忍俊不禁。

《三重门》成语汇集以及作者的成语程度 by 蔓陀

作者:蔓陀 2012/08/17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11a96e01014q7g.html

成语出处为:《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该书一共使用了543次成语。

呼之欲出3,著作等身3,见多识广3,探头探脑3,相见恨晚4,志同道合4,阴魂不散6,爱书如命(套用爱财如命或爱才如命)6,不学而有术(反用不学无术)6,怜香惜玉7,百密一疏7,大吃一惊8,深恶痛绝8,大刀阔斧8,大喜过望9,晚出早归(反用早出晚归)9,久而久之10,力不从心10,不翼而飞10,绘声绘色11,就近取材(套用就地取材)11,留连忘返(错写流连忘返)11,闭门造车12,足不出户12,大吃一惊13,一目十页(套用一目十行)13,素未谋面13,查经引典(套用引经据典)14,万不得已15,情真意切16,不义之财16,装神扮鬼(错写装神弄鬼)16,千丝万缕16,千疮百孔16,芸芸众生17,废寝忘食17,有头有脸18,乐在其中18,一声不发(错写一言不发)18,误人子弟19,诚惶诚恐20,半生不熟20,自言自语20,不谋而合22,浅尝辄止22,半途而废22,自知之举(化用自知之明)22,情景交融22,博古通今23,循规蹈矩23,累不堪言(套用苦不堪言)23,肃然起敬24,白驹过隙24,乌飞兔走24,叹赞不已(错写赞叹不已)24,戛然止住(原为戛然而止)24,自作主张25,回心转意25,死去活来26,前仆后继28,温故知新29,过目就忘(反用过目不忘)29,万无一失29,自相残杀29,不过尔尔30,嫣然一笑32,大失所望34,心惊肉跳35,受宠若惊35,名扬四海35,藏龙卧虎35,若无其事35,引狼入室36,博大精深37,古色古香37,饥不择食37,心宽体胖37,恰到好处38,无可奉告39,信口开河39,拒之门外40,壮志未酬40,面黄肌瘦40,适到好处(错写恰到好处)41,面目全非42,赞不绝口43,意想不到43,小心翼翼43,心猿意马46,不负众望47,插针难进47,掐头去尾47,情不自禁47,目不斜视48,深仇大恨49,一目了然55,理所应该(错写理所当然)55,心灵手巧55,苦不堪言55,自作主张56,参差不齐57,如获至宝57,斩钉截铁57,如胶似漆57,至理名言59,博览群书59,难割难舍(错写难分难舍)59,义愤填膺60,不惑之年60,大吃一惊61,重见天日62,目不斜视62,按兵不动64,杳无音讯64,自叹弗如65,不得其解(截用百思不得其解)65,喜不自禁(套用情不自禁,或误写喜不自胜)66,供不应求66,郎才女貌67,洋洋自得68,危在旦夕68,功德圆满69,触景伤情69,诗倾天下(套用权倾天下)70,赞不绝口70,层出不穷71,捉摸不定71,若隐若现71,感人肺腑73,忧心忡忡76,风轻云淡76,心旷神怡76,直抒胸臆76,朝发夕至77,破旧不堪(误写破烂不堪)77,歪打正着78,如数家珍78,半信半疑79,讹误百出(误写舛讹百出,或套用漏洞百出)79,豁然开阔(错写豁然开朗)80,门当户对80,杳无人影(套用杳无人迹)81,乱七八糟82,专心致志82,无懈可击82,锲而不舍83,咬文嚼字83,十拿九稳83,多多益善83,循循善诱84,泥沙俱下84,重见天日84,一面之交84,循循善诱84,心花怒放84,乌烟瘴气85,变本加厉86,弱不禁风86,心安理得86,一览无遗(误写一览无余)86,气壮山河86,脸红耳赤87,不知所措87,摇摇欲坠89,侃侃而谈90,相形见绌90,从天而降91,此起彼伏93,一塌糊涂95,信以为真96,无药可救(错写无可救药)97,引以为荣98,面红耳赤100。(此段成语173个)

交口称赞101,缄口不语(错写缄口不言)101,眉飞色舞101,一塌糊涂101,废寝忘食101,助人为乐101,鞠躬尽瘁101,十拿九稳102,其貌不扬102,不过尔尔102,百感交集103,咫尺天涯103,垂头丧气103,胡说八道105,聊胜于无106,闻名遐迩107,遥不可及(活用愚不可及)107,自起炉灶(错写另起炉灶)107,废寝忘食108,助人为乐108,兢兢业业108,鞠躬尽瘁108,牛头不对马嘴108,运用自如108,望而却步108,求贤若渴108,诲人不倦110,大智若愚110,专心致志110,晦迹韬光110,咬文嚼字110,天生丽质111,兰心蕙性111,好事多磨112,朝史暮经(套用朝三暮四)112,德高望重112,引吭到了家(化用引吭高歌)112,忘而却步(错写望而却步)114,后继无人114,风雨无阻114,青梅竹马115,男欢女爱115,情窦未开(套用情窦初开)115,求贤若渴115,非同小渴(同音套用非同小可)115,归根结底116,一清二楚118,肺腑之言118,杳如黄鹤119,不由自主119,亲密无间120,知遇之恩120,作壁上观120,喜不单行(反用祸不单行)121,薪尽火传122,不欢而散123,简明扼要12,4,长途跋涉124,束之高阁125,欢聚一堂126,大吃一惊127,似曾相识127,望眼欲穿127,咬牙切齿128,油然而生129,引经据典130,此起彼伏130,提心吊胆132,从天而降132,大吃一惊133,神使鬼差(错写鬼使神差)134,记忆犹存(改写记忆犹新)134,望文生义135,无精打采135,不甚了解(改写或错写不甚了了)136,自成一派(错写自成一家)136,饥不择食136,脱口而出138,惊魂甫定(改写惊魂未定)139,虎视眈眈139,杂乱无章144,浮想联翩144,哑然失笑145,不期而遇145,大功告成146,诚惶诚恐146,聊胜于无147,山穷水尽147,居安思危148,不足挂齿148,不胜枚举150,东拉西扯150,敲山震虎150,东倒西歪151,志同道合152,夜短梦却多(夜长梦多)152,喜气洋洋152,无所适从153,欢天喜地154,垂头丧气154,一气呵成155,义愤填膺156,表里如一159,虚无缥缈159,感激涕零161,一言不发161,相见恨晚162,匪夷所思162,三令五申163,千钧一发163,普度众生164,鸡犬升天164,四平八稳164,日出而作164,喜从天降165,期颐之年(错写期颐之寿),倒背如流170,背水一战173,生死攸关173,焦头烂额174,急火攻心175,失神落魄(错写失魂落魄)175,愁肠百结176,余音绕梁177,心惊肉跳179,局促不安179,受宠若惊181,十拿九稳182,普度众生183,大彻大悟183,五马分尸183,不打自招183,烟消云散18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83,战无不败(反用战无不胜)183,螳臂当车184,面如土色184,安然无事184,阴差阳错186,支离破碎186,削足适履187,设身处地188,地动山摇188,相形见绌190,卧薪尝胆191,博识强记(错写博闻强识)192,感激涕零196,柳暗花明197,美中不足197,忧心忡忡198,宋世平的目光比老鼠更短(鼠目寸光)198,隐隐约约198,饮鸩止渴198,绰绰有余199,无中生有199,理直气壮200。(此段成语156个)

左右为难202,有难同当202,既来之则安之203,宽宏大量204,事与愿违204,滔滔不绝204,置身话外(套用置身事外)204,承上启下204,似曾相识205,无济于事206,杳无音讯206,心旷神怡206,无所适从206,桌仰椅翻(套用人仰马翻)207,不假思索207,天昏地暗209,光明正大209,此起彼伏212,再接再厉212,一见如故214,争先恐后214,掩人耳目214,进退两难214,忐忑不安215,马上补牢(化用亡羊补牢)215,破口而出(错写冲口而出)216,排山倒海218,拍手称快219,大惑不解219,退了不止三舍(用退避三舍之意)220,循循善诱220,怒目以待(合用"怒目而视"与"拭目以待"二成语之意)220,隔岸观火223,与众不同226,忐忑不安226,嫉恶如仇227,袖手旁观227,言归于好231,自愧不如(错写自愧弗如)235,势均力敌235,叫苦不迭236,方外之人236,防不胜防236,伐毛洗髓236,口诛(截用口诛笔伐之意)236,自以为是236,徙宅忘妻236,守株待兔237,前俯后仰242,轻而易举243,方外之人243,玩世不恭243,歪打正着243,春风得意244,大失所望245,无论如何245,一席之地246,四面八方246,心安理得247,妄自菲薄247,妙手偶得248,肃然起敬248,千回百转249,十拿九稳249,怅然若失249,半途而废249,至理名言250,千言万语251,意味深长251,不可思议254,一毛不拔254,天下无敌254,鸡犬升天258,滔天大罪(错写滔天之罪)260,望而生畏 261,大庭广众262,拍案而起262,神通广大 262,恻隐之心263,学富五车264,应运而生265,望梅止渴265,百密一疏265,大失所望266,陈词滥调266,深仇大恨267,恨屋及乌(反用爱屋及乌)267,呆若木鸡267,梦寐以求270,儿女情长271,一团和气271,一窍不通272,壮志未酬273,桀骜不驯273,不知所云273,毛骨悚然273,随心所欲274,三令五申274,我行我素274,自知之明275,独立自主275,礼尚往来275,回天乏术276,精兵简政276,顾此失彼276,一塌糊涂277,无能为力277,变化无端(错写变化多端)277,渐入佳境277,从天而降278,赞不绝口278,铁石心肠278,费尽心机278,引人入胜 278,急于求成278,徒有虚名282,后来居上283,与世无争283,义愤填膺283,言过其实283,井底之蛙283,死去活来283,无关痛痒283,洋洋得意284,陈词滥调289,苦中作乐290,触景伤情291,如日中天291, 妙手回春292,层出不穷292,量力而行292,冷嘲热讽293,交口称赞293,就地取材294,博闻强记(错写博闻强识)294,我行我素294,整装待发295,心烦意乱296,铁石心肠296,回天乏术298,众叛亲离298,独立自主298,精兵简政299,迫不得已299,身不由己299,意想不到300,哑口无言300,喜不自禁(套用情不自禁)300,喜出望外300,。(此段成语150个)

无足轻重301,何足挂齿301,三教九流301,无与伦比301,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取长补短)301,经久不息301,心口开了一条大河(信口开河)301,源源不绝301,自相残杀302,一钱不值305,望头兴叹(活用望洋兴叹)305,有识之士305,爱不释手305,拒之耳外(套用拒之门外)305,豁然开阔(错写豁然开朗)305,大惊失色306,不伦不类306,委曲求全306,乐此不疲306,络绎不绝306,名存实亡306,无可非议308,藕断丝连308,耿耿于怀308,心不在焉308,来日方长309,奇耻大辱309,士可辱不可杀(反用士可杀不可辱)309,心旷神怡310,才疏学浅310,言多必失311,急不可待312,朝三暮四312,殊途同归312,节哀顺变312,显而易见314,扬眉吐气3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317,功德圆满319,风起云涌319,半死不活319,久而久之319,人烟罕至319(错写人迹罕至),垂头丧气320,人才辈出321,木已成舟322,心余力绌322,怅然若失323,受宠若惊324,蠢蠢欲动325,心慌意乱326,翻天覆地328,呼朋引友(错写呼朋引类)330,明察秋毫331,津津有味337,公报私仇338,提心吊胆339,碌碌无为339,功亏一篑340,刮目相看344,心有余悸344,翻箱倒柜345,大失所望357,忧心忡忡359。(此段成语64个)


《三重门》一书一共使用了463个成语。现在的韩寒若想证明中学生韩寒有一次成稿创作《三重门》的能力,就需要证明他掌握了书中的463个成语。

《三重门》一书一共使用了543次成语。其中有52个成语重复使用了2次。有11个成语重复使用3次。有2个成语重复使用了4次。成语"大吃一惊"重复率最高,为5次。

也就是说,《三重门》的作者至少掌握了543-52-11×2-2×3-4=463个成语。

这463个成语中,有26个成语存在拼写错误,如流连忘返写成"留连忘返11(11为该词在《三重门》中的页码,下同)",装神弄鬼写成"装神扮鬼16",一言不发写成"一声不发18"等。虽然存在拼写错误,这26个成语在上下文中的使用却是正确的,没有用错词意的情况。这说明作者很熟悉这些成语的意义和内涵。

书中有16个成语存在套用的情况。如"爱书如命6"套用了成语爱才如命,"一目十页13"套用一目十行,"喜不自禁66"套用情不自禁,"诗倾天下70"套用权倾天下等。这种套用说明作者对成语的内涵和结构非常熟悉,因此能够在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改动成语的原本结构和意义,使改动之后的成语更贴近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思想。

书中有7个成语存在反用的情况。比如,反用成语不学无术之意,写成"不学而有术6";反用早出晚归,写成"晚出早归9";反用过目不忘为"过目就忘29"等。作者在书中反用成语,是为了显得幽默。这也说明作者对笔下的成语非常熟悉。 此外,书中还存在截用成语的情况,比如,截用成语百思不得其解为"不得其解65",截用成语口诛笔伐为"口诛236"等。这种截用成语一方面需要作者熟悉成语结构域成语涵义,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字组织能力。

还用化用。比如,原文"宋世平的目光比老鼠更短198"就化用了成语鼠目寸光。又如,原文"雨翔慌忙回过神和头,见食堂那个窗口正对着,一个戴面罩的人怒目以待,吓得脑子里蓝图都没了……220",句中"怒目以待"一词其实化用了两个成语"怒目而视"与"拭目以待"的意义,非常简洁而传神地描述了饭堂卖菜师傅神情不耐烦地等着林雨翔报菜名的样子。"怒目以待"这个化用非常贴合上下文语境。这种化用表明,作者不仅熟悉成语到了随手拈来的境地,还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字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三重门》作者对书中使用的成语非常熟悉。首先是熟悉成语的意义,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达到随手拈来却不出错的地步。其次,作者对成语的结构有较深的心得体会,因而能够随心所欲地对成语进行套用、反用、截用和化用。 正因为作者对这些成语极为熟悉,所以在过去十几年中,即使作者完全不使用这些成语,也不可能全部忘记。现在的韩寒若想证明中学生韩寒有一次成稿创作《三重门》的能力,就需要证明他掌握了书中的463个成语。


在语法上,成语属于词汇。人的写作能力受词汇量的制约。其中影响人类写作能力的主要是接受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和产出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接受词汇是指人们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够理解的词汇。产出词汇是指人们在说、写等表达性语言行为中能够使用的词汇(参见邓联健《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发展研究综述》)。

比如,考研英语要求的词汇量为5500个单词。另外,再加上中学阶段学习的3000个基础词汇,考研必须拥有5500+3000=8500的词汇量。这8500个单词就是接受词汇。在考研时,英文写作的要求是写一篇200单词以上的作文。在写这篇200单词的作文时,刨除重复使用的情况,一般来说,大部分得分在14-16分的同学,使用的词汇量为50-80个,或者更低。这50-80个单词就属于产出词汇。

很多人在写作时觉得"无话可说",这其实就是词汇产出有了困难。对学习者来说,词汇接受比词汇产出要容易得多。在进行词汇接受时,学习者一般只需知道其最基本、最核心、最常用的意义即可。而词汇的产出则不然,它不仅要求学习者对目标词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还要求在使用上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程度(陈永红等《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习得研究述评》)。也就是说,在写作时,人们必须要想得起,才会去运用一个词。所以人的接受词汇量总是大于产出词汇量。一般来说,接受词汇量与产出词汇量成正比关系。接受词汇量越大,则产出词汇量也越大(参见Stuart Webb《英语二级学习者的接受词汇量与产出词汇量》)。

同时,在写作的时候,词汇的使用还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这进一步增加了词汇产出的难度。也就是在写作中,对相关词汇除了要想得起,还要用得上。正是"想得起"和"用得上"的双重制约,导致了产出词汇量与接受词汇量的巨大差距。就英语而言,一个人的接受词汇达到10万时,其产出词汇一般只在1至2万之间(参见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即产出词汇量是接受词汇量的10%至20%。

成语属于词汇的一种,在写作中使用时,同样要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那么,《三重门》作者究竟要掌握多少成语,才具备创作《三重门》的能力呢?目前缺乏成语产出与接受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无法确切引用相关数据,只能做一个推测。

我在《三重门作者的成语程度远超初中水平》一文中提到,《三重门》共使用了6个三年级小学生水平的成语,而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成语词汇总量是230个。此外,《三重门》共用了76个初中成语,而初中成语总量为1046个。那么其产出比例是(76+6)÷(1046+230)≈6.42%。

小学成语和初中成语属于常用成语,程度相当于汉字中的常用汉字,英语单词中的常用词汇。人们在写作的时候,一般来说,文章中的常用词汇的使用频率会高于非常用词汇的频率。所以英语里常用词汇被称为"高频词",非常用词汇被称为"低频词"。比如,尽管考研考生的英语词汇量达到8500,但在写作中,考生依然不自觉地大量使用高频词(常用词)。

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严肃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会尽量避免使用"熟语""熟话"。因此,与通俗小说相比,严肃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的低频词会多得多。但由于受到写作规律中"想得到"和"用得上"的双重制约,在严肃作家创作的同一部长篇小说中,常用词汇的使用频率仍然要高于非常用词汇。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师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删除重复使用、删除专有名词和删除《起点词汇表》中的2500个最常用词汇之后,小说《傲慢与偏见》还剩4104个单词。这4104个单词包括四级词汇、八级词汇和超纲词汇。其中,四级词汇的数量大于八级词汇,八级词汇大于超纲词汇(参见金贞实、卢晓娟《词汇量与英文小说阅读——以<傲慢与偏见>词汇构成为例》)。这说明在写作中,越少见的词汇(即越难的词汇)其产出量越小。

词汇的使用频率是由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心理决定的,非人为可以改变,成语也不会例外。也就是说,不管《三重门》作者的身份是什么,既然书中常用成语的产出量都这么小,那么非常用成语的产出量会更小。按照上文的分析,《三重门》作者成语的产出词汇量与接受词汇量的比例至少要小于初中程度的6.42%。

我在《<三重门>作者的成语程度》一文中指出"《三重门》作者对书中使用的成语非常熟悉。首先是熟悉成语的意义,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达到随手拈来却不出错的地步。其次,作者对成语的结构有较深的心得体会,因而能够随心所欲地对成语进行套用、反用、截用和化用。"要对成语熟悉到这种程度,使用到这种程度,作者必须拥有极大的成语积累量。

同时,《三重门》并不是一部严肃创作的小说,而是一位缺乏才华和严肃创作态度的作者炮制的不入流小说。作者在创作《三重门》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一点,以后再分析)。一个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如果有意识的避免使用高频词,也就是有意识的"炼字",那么在接受词汇量不变的情况下,他增加了自己的产出词汇量,也就是扩大了词汇的接受产出比例。相反,当一个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没有"炼字",完全是下意识的"我手写我想",那么,在接受词汇量不变的情况下,他的产出词汇量会更符合人类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按照这个规律,非常用词汇的接受产出比要小于常用词汇。而《三重门》的463个成语中,小学和初中程度的成语只占了76个,另有381个超出初中生知识的范畴,这一部分成语的接受产出比将远远小于6.42%.

我在此假设《三重门》作者的成语产出词汇量为接受词汇量的10%(这个假设对中学生韩寒有利)。由此推算,《三重门》作者至少要掌握大约4630个以上的成语,才具备创作《三重门》的能力。

因此,现在的赛车手韩寒要想证明中学生韩寒具备创作《三重门》的能力,仅仅背熟书中的463个成语是不够的。他必须证明自己念初中时,就掌握了至少4630个成语。

参考文献(以下文献均可在知网CNKI、或SCI中下载或阅读):

邓联健《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发展研究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2期,第25页。

陈永红等《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习得研究述评》,《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83-86页。

Webb, Stuart,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sizes of L2 learners(《英语(母语)二级学习者的接受词汇量与产出词汇量》):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0: 30 ( 1 ) : 79-95.

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8-144页。

金贞实、卢晓娟《词汇量与英文小说阅读——以<傲慢与偏见>词汇构成为例》,《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0页。

《<三重门>密码》代笔证据图解 by 聪明的一叔

作者:聪明的一叔

《三重门》情节时间和现实之间存在脱节。我们以时间为线索整理信息如下图。图例说明:中间是时间轴。左边兰线框内为实际事件的真实发生时间位置,右边红线框内为《三重门》情节对应的时间。灰色底色块内为《三重门》上半部分(初中),绿色底色块内是《三重门》下半部分(高中),黄色为中考暑假部分。虚线箭头表示事件情节的前后穿越情况。

../../_images/scmmm.jpg

《三重门》代笔终结图解说明:

第一、《三重门》前半部分全部是周末单休。1995年5月全国开始实施双休日,韩寒1995年下半年上初一,1998年的他不会留下1997年还是周末单休的痕迹。这些情节毫无疑问是1995年5月前就完成的。还在上小学的韩寒虚构初中高中生活的可能性为零,所以这部分的作者不是韩寒。第67页大桥不惑之年为1990年前后。"四化"和"葛洲坝"的出现,都说明部分情节很可能在1990年前后就已经写好了。

据上海的中学老师反映,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老师已经实施双休日。实施双休日之前的一段时间星期六已经不怎么安排课程了。双休后学校在星期六也不会安排大范围补课,只会安排小范围的补课。因此,学生也是正常双休的。虽然学校不安排补课,但家长为了子女学业,会找课外老师或者参加补课班。

第二、《三重门》前半部分故事主要发生在1997年下半年,除了有周末单休问题之外,还有几个在1998年才发生的事。这种双向混合穿越现象说明,这是1998年后对1995年之前的文稿进行的改编和扩写。后半部分周末全部为双休日,也几乎没有出现穿越的时间信息,分界相当清晰,后半部分应该主要是1998年后新扩写的。

第三、《三重门》前半部分单休日时间信息非常隐蔽,如果不细看几乎无法发现问题!这是作者在改编时自己都忘记消隐掉的时代符号,不是写作的正常表现。因此这些时间信息非常可信,这真实地反映出前半部分文字的最初写作年代是1995年之前和《三重门》第一作者是韩仁均。时间,是无法抵赖的证据。

第四、《三重门》最后可准确确定时间的素材是1998年第12期《中文自修》,这是由当时少年作家许佳带给我们的。1998年12月底,故事情节进展到尾声,改编扩写工作也基本上快结束了。宣称韩寒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创作是不得已的选择,太早了作案时机不对,太晚了作案时间长度又不够。在1999年4月之前,韩寒是用誊写或者是听写来表演《三重门》创作的。

第五、《三重门》里说主人公8岁上学,这是明显的虚岁习惯,说明作者是韩仁均。韩仁均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都是虚岁习惯,韩寒没有虚岁表达年龄的习惯,韩寒博客都是周岁习惯,韩寒在《零下一度》第一篇更是明确说自己6岁上学。因此,这部分的作者是虚岁习惯的韩仁均,不是周岁习惯的韩寒。

第六、《三重门》以第三人称叙述。这可以是韩寒的视角,也可以是韩父的视角,都是很自然的。不管是谁做初始的创作、改编和扩写都很方便,很容易把各部分组合起来。但王相柳和宋朋文等人物的出现很奇怪,是组合、改编时忘记消隐的结果。

结论:《三重门》主创是韩仁均,前半部分初稿是由韩仁均在1995年5月前(或更早前)完成的,1998年前后开始对文稿进行改编和扩写,期间韩寒可能提供了部分素材,甚至可能参与了后半部分的扩写。完稿后,文字整理和润色工作统一由韩仁均完成。最后,为了证明作者是80后韩寒,除了对外宣称是韩寒创作之外,韩寒还特别进行了公开创作表演。

因此,《三重门》作者为:韩仁均(大韩寒)、韩寒(小韩寒)

为方便阅读相关20多篇《三重门》分析博文,已经另发微博公布链接。

上图括号内中文数字是《三重门》分析博文自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