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

具透丨好的 iOS 体验,从用好通知开始:iOS 10 通知详解

具透丨好的 iOS 体验,从用好通知开始:iOS 10 通知详解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Yvesss

04203a8f40123e4c934295e9daab361a54de5_mw

关于栏目

苹果、谷歌每年一次大更新的新系统都值得关注,我们始终不建议普通用户提前尝鲜稳定性不佳的测试版,但我们理解想要尝鲜的心情,于是有了「具透」这个栏目。「具透」会挖掘、详解新系统的各个功能细节,并会以长期更新形式,让你在用上正式版的新系统之前,就能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当你升级到 iOS 10 时,新的锁屏界面会是你最明显感知到的变化之一,尤其是上面出现的一条条长得跟之前不一样的通知样式,可能会让你在一时间难以适应。这篇文章将向你详细讲解 iOS 10 在通知方面都有哪些新变化,以帮助你更快了解、适应它们。

为了让你不再频繁进入 App

iOS 10 的新通知在内容布局上与之前无异,左上角为 App 图标和名称,右上角为通知时间,下半部分为通知内容。重点变化在它们的样子上:不论是锁屏通知、横幅通知,还是 Widget、控制中心,iOS 10 中它们全部统一成了「圆角卡片」的样式。

过去,通知基本只是单纯的消息推送或状态提示,接收到后点按或滑动以进入相应 App 进行操作;从 iOS 8 起,苹果开始扩展通知的能力,除了消息内容展示,还可以让用户在不进入 App 的前提下,做一些简单操作;到了 iOS 10,让用户少跳转进 App 里面去操作的理念愈发明显,在通知内,我们现在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赋予通知更高地位和更强大功能的,就是去年随 iPhone 6s 和 iOS 9 引入的 3D Touch 特性。

3D Touch 按下以展开通知

不论在锁屏上还是横幅弹出,现在当你通过 3D Touch 按下一个通知卡片时,这条通知会展开并浮起,要么变成一块包含更多信息的卡片,要么在卡片下方会弹出一个或多个选项菜单,其他内容则会被虚化以突出当前这条通知。

如果你是 3D Touch 按下一条可以回复的消息型通知的话,你也可以像 iOS 9 一样直接回复,只不过输入框由之前的依附在通知下方出现,改为了依附在键盘上方,更便于进行输入、移动光标、框选等操作。要知道 iOS 9 的消息回复框并不好用,回复完需要将手指移动到屏幕顶部去按「发送」按钮,而一旦没有点中,这个输入框就会消失,刚刚辛苦打字回复的这条消息也就没了。iOS 10 新的通知快捷回复方式改善了这一问题。

 

例如,iOS 10「信息」通知的展开界面已经相当于应用内的聊天界面,你可以上下翻阅的聊天记录,输入框旁也有完整的功能按钮,和应用内体验几乎没有差别。这就是想让你「少跳转」理念的体现——不进入 App,在通知上直接完成大部分操作。

而如果你是不支持 3D Touch 的机型(包括目前所有 iPad),在锁屏或通知中心里,你需要向左滑动一条通知,然后点按「查看」,以达到 3D Touch 按下展开的效果;在收到横幅通知时,你可以通过下拉手势来展开通知。

你可能关心的新变化

1. 关闭横幅通知的手势

在 iOS 10 中,除了上文已经介绍的可以通过 3D Touch 来展开横幅通知,你仍可以像之前一样通过下拉手势展开通知详情。在展开横幅通知时,除了点按右上角的 X 可以关闭通知,再次下拉也可以关闭这条通知。需要注意的是,当通知展开的界面可以上下滑动浏览时(比如信息),则需要从标题栏处进行下拉关闭。

2. 避免从屏幕左边缘滑动锁屏通知

得益于 iOS 10 支持的抬手亮屏特性,现在你从桌上拿起或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屏幕就会自动点亮,你不需要按任何按键,锁屏上的通知就能直接查看。不过,由于 iOS 10 对锁屏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在锁屏处理通知的操作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小变化:

  • 在 iOS 9,右滑一条锁屏通知可以跳转进入 App,现在你需要避免从屏幕左边缘滑动,不然会切换到 Widget 界面;
  • 在 iOS 9,左滑一条锁屏通知可以做更多操作的选项,现在变成了一个「清除」选项,点按会清除这条通知。

3. 下拉通知中心必定显示通知列表

在 iOS 9 我们下拉呼出通知中心,会显示上一次关闭通知中心时停留的位置:如果之前在看收到的通知,再次打开仍是通知列表;如果之前在 Widget 做了什么操作,再次打开则还是 Widget 列表。

不过 iOS 10 改变了这一设定,现在,不论你上次关闭通知中心时是在通知列表还是 Widget 列表,每次下拉呼出通知中心都必定显示通知列表。这个变化,会让 Widget 的使用效率降低不少。

4. 通知中心的两个小技巧

iOS 10 的通知中心顶部常驻着 Spotlight 搜索框,你可以很方便地下拉通知中心后,点按搜索栏以弹出键盘进行搜索。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更方便的小技巧:

  • 在 iPhone 上,当你缓慢下拉出通知中心一小段距离时,会感受到一个震动反馈,此时抬起手指,你就会直接进入 Spotlight;
  • 在 iPad 上也是同样的方式,但由于没有震动反馈,你需要在下拉出搜索栏且还未出现通知中心内容时(如下图)抬手,以进入 Spotlight。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技巧只有在非桌面时下拉才可激活,且在熟悉前容易操作失败,要么直接拉出整个通知中心,要么全部收了回去。根据经验,垂直屏幕抬起手指可以提高成功率,以及当下拉至正确位置时,你可以仔细观察界面会有吸附效果,在吸附位置的顶点抬手会更容易呼出。

另一个小技巧是一键清除通知中心内的所有通知,用力按下通知中心右上角的 X,就会弹出「清除所有通知」的选项。不过这需要你的设备支持 3D Touch。

5. 弹窗通知变成了常驻横幅

横幅是从 iOS 5 引入的通知提醒样式,相比在屏幕中央弹出的弹窗通知,横幅最大的优势是能在及时提示你的同时,又不会粗暴打断你当前正在做的事。

我们都知道,在系统设置中可以对每个 App 设置不同的通知提醒方式,我们可以选择 App 通知是以横幅还是弹窗的样式出现。在 iOS 10 中这个样式选择有了新变化:之前的弹窗通知变成了常驻屏幕顶部的横幅通知。 

新的常驻横幅通知的操作方式和普通横幅一样,只是不会自动隐藏,除非你主动对它进行操作,否则它就会一直悬停在那儿。我们可以针对一些重要通知(比如任务管理 App)选择用常驻横幅,来确保自己一定会处理它而不是忽略它,同时又不至于手头正在做的其他事被立即打断。

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矿」?

除了上面这些系统设定的变化之外,由于 iOS 10 苹果向第三方开放了更多通知相关的 API 接口,接下来,你可以会看到各种第三方 App 适配这些新特性。MacStories 的 iOS 10 Review 中就例举了两个已经调用新通知接口的 App:WorkflowCARROT Weather

Workflow 允许我们创建可直接播放的视频通知动作(图 / Macstories)


除了文本通知,CARROT Weather 还可推送样式丰富的图形化通知(图 / Macstoires)

针对更多通知 API 将带来的变化,我们询问了 LightScreen 开发者 Jonny。他表示 iOS 10 的通知可以让开发者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比如:

  • 开发者可为通知做一个 UI 界面以展示更丰富的内容(如 CARROT Weather)。
  • 开发者可配置播放按钮,用以直接播放视频或 GIF(如 Workflow)。
  • 开发者可以撤回、修改一条已推送给你的通知。
  • 开发者可以在本地更新通知数据,来更灵活地控制推送的通知时间和内容。例如:开发者想发一条隐私性极高的连 Apple 知道都不行的加密通知,可以由服务器发加密内容,手机本地收到后由 App 解密,再显示给用户。
  • 甚至,当用户进行单独选择或清除 App 通知的操作,开发者都有权限在后台唤起主应用,来执行更多操作。比如后台刷新数据、再发一条通知,即使用户已完全退出该应用。

由于开发者对通知可做的事情变得更多,可以预见的是,今后 iOS 上各 App 对设备内存竞争会更加激烈……考虑到上文提到的 iOS 10 下拉通知始终是通知中心而非 Widget,Jonny 还推测一些 App 开发者可能会利用通知的这些特性,让其通知始终在通知中心前列,同时允许用户执行一些快速操作,比如剪贴板工具可允许用户通过通知,快速获取剪贴板上几条历史记录等。只是目前尚不清楚苹果对这种做法的态度如何。

iOS 10 已正式推送几天,大量第三方 App 更新适配 iOS 10 无外乎是重新设计 Widget 或 3D Touch,还只有很少一部分 App 在通知这一块有所动作。随着用户和开发者对 iOS 10 的进一步熟悉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会有在通知上「玩出花」来的 App,就像当初开发者们对 Widget 的探索一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开放了如此多权限的 iOS 10 通知,可能会被一些开发者(商)所滥用,对用户造成更多打扰,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关于 iOS 10 的更多内容: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Yvesss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

95b039e3d5d68c765fe5da3e3f78a2e254b1a_mw



Original Article: http://sspai.com/35483


I

蘋果日報- 【專題籽】李惠珍入行50年出自傳 揭開《珍‧13点》面紗

蘋果日報- 【專題籽】李惠珍入行50年出自傳 揭開《珍‧13点》面紗

【專題籽】李惠珍入行50年出自傳 揭開《珍‧13点》面紗

【專題籽:胚芽故事】
攜着「少女漫畫掌門人」及「紙上時裝設計師」的稱號,漫畫家李惠珍筆下的《13点》原來已到了天命之年。50年以來,《13点》由60、70年代的單行本、到90年代推出的精裝合訂版,再到千禧年後的革新號,讀者們始終念念不忘。年輕少女13点換過數千個造型後依然煥發青春,當年的少女畫家如今卻已晉升外婆十多年,半世紀之際,《13点》沒有大張旗鼓搞活動,反而畫家本人成為主角,出版自傳《珍.13点》,細說其漫畫人生。


漫畫家李惠珍筆下的13点有逾4,000個造型,她也被稱為「紙上時裝設計師」。


這個13点造型2012年化身雕塑,在九龍公園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展出。


在《13点》50周年之際,李惠珍推出自傳《珍·13点》。


2006年在動漫節亮相的13点figure。


1997年推出《13点》精裝合訂本。


2003年重新推出《13点》革新號。


革新號用創新手法,在照片上加入漫畫手法,當時她還特意學Photoshop。

漫畫裏的13点聰明活潑又大情大性,自然令人好奇執筆者是否畫如其人。李惠珍(珍姐)雖說過13点不是以自己為原型,卻不諱言自己的性格與她有幾分相似。「從小媽媽就說我是13點,玩得好放好出位。」有多出位?當年她連米飯班主也照整蠱。話說當時去《兒童樂園》見總編輯張浚華,竟然趁她離開座位時乘機放上一條塑膠蛇,對方以為是真蛇,嚇得一身冷汗,又難怪常有人將她與13点相提並論。

揭開自傳內容,珍姐由呱呱墜地講到童年往事,由已結業的港中醫院講到大丸百貨,某程度上也在側寫從前的掌故舊聞,花甲古稀讀者讀來應更有共鳴。有一節講在兵頭花園(即現時的動植物公園)遇上影相佬,又有一節講種痘經歷,珍姐求證過那個年代的老友記,才將這段往事收錄書內。「寫自傳最難是憶當年,我的童年記憶太零碎,惟有透過舊相片舊物件,去追溯孩童時代。」

她記得爸爸當時喜歡睇英文報紙,卻又不記得是哪一份,最後用上有過百年歷史的《南華早報》,起碼不會出現硬傷。「如果有人話我錯,我亦沒辦法,不能印證。」一本自傳背後所花的工夫,可想而知。不過記憶的大門一旦打開,回憶卻如泉湧現,有時執筆忘字,幾十年前學過的拼音竟能大派用場。「兒時就讀蘇浙公學,其中一科是拼音,我永遠都是不及格,沒想到半世紀後就是靠它,找回那些字。」珍姐邊說邊感嘆記憶的不可思議。

寫自傳是浩瀚工程,以為珍姐故意在《13点》50周年推出,她笑說年份純屬巧合。話說2011年,她與一班香港漫畫家參加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在火車上與楊學德閒談創作點滴,阿德聽完珍姐的故事,鼓勵她出自傳。珍姐笑稱自己懶散,終於在去年初才開始挑戰回憶的DSE,用了近一年時間創作,以《珍.13点》讓讀者看清楚李惠珍的廬山真面目。她說自傳並非人生的總結,自己還想再畫《13点》,「雖然我一把年紀,但是我不想退休,只要有一日我仍然能想到東西,拿起筆不手震,仍然會繼續畫畫。」


2008年應法國旅遊局出版的《13点.戀戀巴黎》。


早期為《兒童樂園》畫的作品。


1965年第一本漫畫作品《花花小姐》,已有幾分《13点》的影子。


1966年第一期《13点》,造就半世紀的經典。


《13点》當時非常紅,李惠珍收到的讀者來信多到看不完。


李惠珍應讀者要求,畫下作品送給部份讀者。

13点有逾4,000個造型《13点》在1966年推出,陪伴幾代少女成長,又難怪好多人將珍姐與《13点》畫上等號。中學時期曾於夜校修讀國畫,珍姐經老師介紹,認識未來老公伍尚鈞,在他出版的漫畫報紙《漫畫樂園》工作,開始漫畫生涯,之後又替《兒童樂園》畫畫、為《中國學生周報》畫版頭。當時漫畫界是男人的天下,漫畫的主角也多是男性,像王澤筆下的《老夫子》就大受歡迎。向來喜歡畫女仔的珍姐,覺得女性也是社會重要一分子,以女性漫畫家畫女性為market,闖出一片天。

1965年,她創作了首部作品《花花小姐》,漫畫中的女主角性感得來又聰明,不過珍姐反而嫌角色太成熟及有點花枝招展,於是翌年就有了較年輕而又衣着入時的《13点》。「很多人以為富家女恃寵生驕,我偏偏要反道而行,塑造一個鋤強扶弱的陽光女孩角色。」沒想到漫畫一出反應好好,賣個滿堂紅,「我將好多當時見到最新奇的事物,畫到漫畫裏,讀者也覺得前衞。」平時在連卡佛或時裝雜誌上看到的時裝,統統成為她的靈感,變為13点的百變造型。

「我份人好心急,畫一件短袖衫時,已想到另一件中袖衫,結果越畫越多。」訪問當日,珍姐向記者展示她統計的13点造型,178期共逾4,000個,又難怪被人稱為「紙上時裝設計師」,連時裝設計師鄧達智都稱她為啟蒙老師。但是一期漫畫又怎容納20、30個造型呢?明明同一個場景,13点去一轉洗手間或出一轉門口,衣服也會華麗變身。「這種不合理,這麼多年從沒有讀者投訴。我畫得痛快,他們也看得開心。」13点是個時裝精,想必珍姐當年也是穿着波點長裙繪畫吧?她搖搖頭,「我平時在家畫畫可謂不修邊幅。」

《13点》大紅大紫十多年,70年代尾,珍姐卻選擇過檔由當時TVB兒童節目主持黃汝燊創辦的兒童周刊《辛尼哥哥》。「當時心裏也很掙扎,讀者也吵,不過對我來說,兒童畫每張都是彩色的,完全是不同風格。」漫畫雖然停刊,但短篇《13点》仍散見於各大報章,到90年代,博益出版社更重新發行精裝合訂本,重新繪畫封面,精選三期內容合併成一本。


離開《13点》後,過檔兒童節目主持黃汝燊創辦的兒童周刊《辛尼哥哥》。


李惠珍將當年整蠱《兒童樂園》總編輯張浚華的故事收錄自傳,可見她頑皮一面。

學photoshop畫革新號《13点》一再重出,自然是讀者念念不忘,2003年初珍姐在銅鑼灣書得起書店舉辦展覽,又有讀者問她可否再出《13点》,令她萌生出革新號的想法,但過程中卻一邊做一邊後悔。「那時自己一個人對着電腦,做到好辛苦,雖然是舊作品,但每張都要scan入電腦,有時要簡化累贅的背景,做一些更有立體感的效果。」內容方面也換上一些口語化的對白及適合年輕人的情節,當時也加入了哥哥張國榮逝世的內容,80後的記者亦甚有共鳴。

叫得革新號,形式上當然也要創新,喜歡旅行的珍姐,甚至將旅行照片加入漫畫,再在圖片上繪畫,為此當年還特意去學photoshop。「最初是用286電腦,黑白的,螢幕的字是綠色的,感覺好差。」未學行又豈能走?當時女兒先教她手腦並用,由玩game開始,「《俄羅斯方塊》等遊戲都玩,覺得很有趣,慢慢地真的對電腦感興趣。」創作過程雖辛苦,但見到成果卻很滿意,之後她亦以照片結合漫畫的手法出了一本《13点.戀戀巴黎》。

記者:劉東佩

攝影:王國輝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

上一則: 【燒得健康】6隻雞翼脂肪爆錶 一人燒烤包已等於4.5碗白飯

下一則: 【I phone U in a 2G way】用Nokia還可以生存嗎?



I

蘋果日報- 叫我「行政長官」 - 古德明

蘋果日報- 叫我「行政長官」 - 古德明

叫我「行政長官」 - 古德明

A man came upon Lincoln blacking his boot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White House. Astonished that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be at such a menial task, he exclaimed, "What! Mr President, are you blacking your own boots?" "Whose else should I be blacking? " came Lincoln's laconic reply.

Lincoln was free from the usual official vanity, and shrank from the title of Mr President, generally referring to his office as "this place," "since I have been in this place, " or "since I came here. " Referring at one time to the apartment reserved in the Capitol for the president, he called it "the room, you know, that they call the president's room. " Once he pleaded with some old friends who addressed him as Mr President : "Now call me Lincoln, and I'll promise not to tell of the breach of etiquette."

有人嘗見林肯在白宮地下室擦皮靴,奇怪美國總統竟然做這麼卑下的工作,愕然說:「啊,總統先生,你給自己擦皮靴?」林肯簡簡單單回答說:「還有誰的皮靴要我擦呢?」

林肯沒有一般高官的虛榮心,有意規避「總統先生」這個稱呼,提到總統辦事處,常說「這兒」、「我來到這裏之後」、「自從我來了這裏」等。有一次,談到國會大廈總統專用的套房,他說:「那間房,我是說,他們稱為總統套房的那間房。」又有一次,林肯跟叫他做「總統先生」的老朋友說:「叫我林肯好了,我不會跟人說各位違背禮儀。」

*「叫我『行政長官』」為香港高級幹部梁振英名言,雖與本文內容不符,用作題目,讀者未必不有會意焉。

上一則: 學會寬衣 - 高慧然

下一則: 香脆甘美靚炒飯 - 唯靈



I

蘋果日報- 假作真時 - 李純恩

蘋果日報- 假作真時 - 李純恩

假作真時 - 李純恩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劇照

湯漢斯在新戲「薩利機長」裏染白了頭髮和鬍子,驟看劇照,差點認不出是他。大概他自己照鏡子,也會覺得新鮮。

一個演員化了跟自己樣貌大異其趣的妝,猶如換了個人,在演出的時候不知會不會特別投入。畢竟樣貌一變,想着人們見了不以為是本來的自己,身上有了一層偽裝,言行舉止是「別人」的,因此而忘我,特別放得開。

這就像今時今日的網上族群,大多以一個代號作為身份,在網絡世界中把自己隱藏起來,如懂了隱身術,別人看不見真正的自己,行為言論便大膽起來,暢所欲言,為所欲為。甚至還可以冒充別人,借別人的身份名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是在捧一個王八蛋的場,也無所畏懼了。

這些事情,如果是用真實的身份,以真面目見人,這些人就不敢做了。在真實的世界裏,你以為看到真實的人,其實看的卻是偽裝。在虛擬的世界中,你以為都是偽裝者,卻又偏偏是最真實的人。現實便是如此吊詭,你想了解真人,那得等他穿上偽裝。

如此說開,也可聯想到整容者,比如那些樣子跟父母風馬牛不相及的韓國姑娘,她們在整完容之後,一照鏡子見到了另外一個人,躲在一張「新臉」之後,想必真性情會更好地顯露出來,真正令自己投入一個「美女」的角色,假的當真的演,膽子極大,演技極放。

上一則: 「冇嘢吖…」 - 尊子

下一則: 失言失策失態 - 蔣芸



I

蘋果日報- 恐怖升降機事件 - 馮睎乾

蘋果日報- 恐怖升降機事件 - 馮睎乾

恐怖升降機事件 - 馮睎乾


(互聯網圖片)

「任何凡人都無法登上或踏足那裏,/即使他有二十隻手和二十隻腳。」(oude ken ambaie brotos aner oud' epibaie, / oud' ei hoi cheires te eeikosi kai podes eien.)──《奧德賽》第十二卷

最近看了Netflix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第一季,暫時是我今年最喜歡的美劇。故事以八十年代為背景,講一個男孩離奇失蹤,死黨和家人四出查探,中途殺出有異能的神秘女孩Eleven,還有一隻潛藏在異度空間(劇中稱之為"Upside Down")的怪物……《X檔案》式懸疑混合了《ET外星人》情懷,還穿插多維空間、平行宇宙等理論,完全是我那杯茶。《怪奇物語》編劇似乎花了不少工夫搜集資料,除了將「弦理論」編成天馬行空的情節外,故事更以著名陰謀論傳說「蒙淘克計劃」(Montauk Project)為藍本──據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政府綁架了一群有異能的小孩,讓他們在蒙淘克空軍基地進行了一連串實驗,涉及時空穿梭、意識控制等。Eleven的原型正是那些小孩,她在劇中簡稱El, El在希伯來文指「神」或「力量」,名字跟那個有異能的角色很匹配,可見劇本十分仔細。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衛斯理小說是《大廈》。儘管沒什麼理論包裝,但《大廈》早於四十年前,確實已想像出一個類似"Upside Down"的異度時空。小說那部穿梭另一空間的升降機,我也在現實中聽過。不是「我朋友的同事的姐姐的朋友」的故事,而是當事人直接跟我說的,我也深信她沒有騙我。得她同意,我決定在這裏寫出來。四、五年前,陳婉容和男友孝孝忽然愛上桌球,便到沙田娛樂城見識,但兩人有離地中產的潔癖,總覺得那裏的桌球室會隨時爆發黑幫仇殺,於是問了價就匆匆離開。陳婉容不肯定當時在四抑或五樓,總之步入升降機後按了G,但升降機依然再上。本來沒什麼奇怪,但怪在娛樂城只有七層,他們本已接近頂樓,但那升降機就像《大廈》那部一樣,裏面的時間彷彿變慢了,竟一直上升了分幾鐘才在「頂樓」停下來。打開門,外面一片漆黑,寂靜得令人心寒,陳婉容跟孝孝交換了一個「喂,咁X古怪」的神情後,一個好矮好矮的婆婆拖着大藤筐進來,那個婆婆陳婉容描述為「好大塵」,「好似一大嚿塵籠罩住成個人咁」,她沒有望陳和孝孝一眼,一進來便低頭轉身,背向他們。升降機下降,回到剛才桌球室那層,打開門卻聲沉影寂,也沒有煙味,竟然跟「頂樓」一模一樣,然後那渾身「塵埃」的婆婆,一聲不發地拖着藤筐步入黑暗之中。門闔上後,陳婉容和孝孝幾乎同時問對方:「究竟咩事?」到達地下後,他們決定沿着剛才路線再搭升降機,但已經上不到那「頂樓」,也見不到那黑洞般的樓層。整件事至今依然是謎,難道是《怪奇物語》那個"Upside Down"?

四維空間並非完全無稽,"Upside Down"也有理論物理作為靈感泉源。自古以來,人類只知道宇宙有三個空間維度,即直線、平面、立體,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所謂「六合」指「天地四方」,實即三維空間。但上世紀初德國數學家卡魯扎(Theodor Kaluza)認為空間可能有第四度。大眾對卡魯扎應該很陌生,但他是不折不扣的奇人,不但通曉十七種語言,更傳說三十多歲時單靠看書已能自學游泳。當時愛因斯坦正思考一個問題:怎樣統一重力和電磁力?一九一九年,卡魯扎寄了一篇論文給愛因斯坦,提議只要添加一個空間維度來解廣義相對論方程式,重力和電磁力即可統一。換言之,卡魯扎認為宇宙還有第四條空間軸,只是由於某些原因大家看不見。什麼原因?瑞典物理學家克萊因(Oskar Klein)在一九二六年替卡魯扎解答了。克萊因認為第四空間維度是個微小而捲曲的圓,難以觀察。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葛林(Brian Greene)在《宇宙的構造》(The Fabric of the Cosmos)用了一個比喻來解釋克萊因的理論(《怪奇物語》也提及這個比喻):幻想一根緊繃的長繩上有一個人和一條蟲,你從遠處遙望,繩子是一條線,人只能左右移動,但對蟲來說,繩索表面還有第二維度,牠可以按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繞着那根繩索轉圈。蟲如果不想被人踏得稀巴爛,可以躲在繩子下端,讓人在繩上走過。我們身處的宇宙空間,前後、左右、上下都顯而易見,但正如繩索表面還有一個捲曲纖細的圓形維度,宇宙空間亦有類似的第四維度。這多出來的維度有多微細呢?據克萊因計算,它的半徑大約是一個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總之是今天科技遠遠不能量度到的。所謂六合之外,大概就是這個卡魯扎和克萊因計算到的空間;在那裏,傳說中煙濤微茫的蓬萊仙山,可能就在沙田娛樂城那曇花一現的頂樓,陳婉容和孝孝真不知走了什麼狗屎運,居然可以繞到繩索的下端。

上一則: 鮮花殘淚話秦劍 - 沈西城

下一則: 曾經深愛過 - 陶傑



I

蘋果日報- 曾經深愛過 - 陶傑

蘋果日報- 曾經深愛過 - 陶傑

曾經深愛過 - 陶傑


互聯網圖片

大陸的一位知識界朋友說,最近想會見歐洲某資深漢學家。這位名家研究中國,精通漢語,著作等身,豈知態度傲慢,一副愛理不理高高在上的面孔。

我說,這一點毫不奇怪,因為這個洋人,是研究中國的專家。他的工作,須與中國人長期相處,須深入了解中國,而越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洋人,內心越鄙視中國人。

或者正確一點說,不是鄙視,而是跟中國人打交道多了,只是覺得「受夠了」(Fed up)。因為他的終身職業圍繞着「中國」(China),而中國,尤其是現代,須研究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現代社會、中國人的性格行為、中國政治的深層結構,而這一切,眾所周知,都是充滿厭惡性(Revulsive)、令人極度不快(Extremely unpleasant)的題目。

一個西方兒童,如果在瑞典、加拿大、德國等西方文明國家長大,在安徒生和格林童話的文化背景之中,即使後來讀到一點尼采、卡夫卡、歐威爾,人性的陰暗和醜惡,體驗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他無端端從小對「中國」發生興趣,多半來自西方關於中國地理和古代文化的圖畫書,如萬里長城、皇帝與夜鶯、花木蘭。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就在英國左翼的「新政治家」雜誌憶述,小時候,他深為中國情調所吸引,決定學習中文。

問題是每一個西方漢學家後來都要去中國涉足實習,也就是 Field Trip。這時開始出問題:他發現毛式的「中國」(A Maoist China),尤其「改革開放」的金錢中國,與他們小時候看兒童圖書的插圖文字,以及韋妥瑪、賽珍珠、拉提摩等二百年來的西洋漢學專家的經驗完全不同。當一個歐洲漢學家以年少熱愛中國文化開始,精通古典,坐進諾貝爾評審會,然後年年有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作家像難民一樣來敲門自薦、哀求開後門讓他得獎,「獎金我們可以私下平分」,他都對這個國家開始產生厭惡感。

而夫妻尚可「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但漢學家到了五十歲卻已無法轉行。西方漢學家最終討厭他們的終身題目,其實十分正常。

在歐美,每一個殺豬的屠夫,兒童時也一定讀過三隻小豬的故事,喜歡過小豬。

上一則: 恐怖升降機事件 - 馮睎乾

下一則: 現實逼人 - 左丁山



I

蘋果日報- 【靚貨攻略】一秒見腰!實試-20kg浮誇收腩褲

蘋果日報- 【靚貨攻略】一秒見腰!實試-20kg浮誇收腩褲

【靚貨攻略】一秒見腰!實試-20kg浮誇收腩褲

早前韓國的黐線褲和-5kg褲,質地薄身有彈性特別顯瘦,相信很多絲打都掃了一條旁身。


要試試這條-20kg浮誇收腩褲有幾勁?有請測試員肥腸實試,結果令他「嘩!」了一聲。


早前韓國的黐線褲和-5kg褲,質地薄身有彈性特別顯瘦,吸引絲打掃貨。


近日網上流傳一條片段,一件-20kg神奇收腩褲竟然一秒藏住極大肚腩。

不過近日網上有一短片流傳,一條神奇收腩褲竟然一秒藏住極大肚腩,我們就搜刮到一條實試!


要試到分別,我們先在內衣店買了價值$59的普通束腰褲作比較。(a)


普通束腰褲褲頭較低加上彈性較小,收腩效果麻麻。

普通束腰褲收腩麻麻 反而束到臀要試到分別,我們先在內衣店買了一條價值$59的普通束腰褲,然後有請測試員肥腸試上身。結果收腩效果麻麻,反而臀部有收緊效果。


網上流傳片中的-20kg超級打底褲,$120。(b)


-20kg超級打底褲果然較普通的收腩得多,就連胃腩都收到,重現腰形。

-20kg褲一秒收腩 即變倒三角肌肉男之後再試價值$120的-20kg打底褲,測試員肥腸一穿上身就大讚:「穿這條收腩褲前,以為會很辛苦呼吸不到,但穿後發現沒有這個感覺,反而頗舒服,最多只是吃東物不能吃這麼多。加上剛剛發現它沒收緊臀部,變相會繼續翹股但同時能收腰。」

比較兩者,雖然-20kg打底褲沒能減20公斤般誇張,但果然較普通束腰褲收腩得多,就連胃腩都收到,重現腰形。效果連肥腸都「嘩!」了一聲,「我剛剛看回片段,原來效果很顯著,我感覺穿回衣服,能變倒三角肌肉型男,這個世界信不過,真的有圖都沒有真相!」

(a)Lee Wai Beauty 荃灣南豐中心二樓51號舖

(b)Under Cover內衣 將軍澳都會噔2樓28號舖

記者:羅祖兒

攝影:王國輝

上一則: 【東京遊戲展】日本人做VR是對的 同虛擬俊男美女貼身打機

下一則: 【同志電影展】五部未睇過都聽過嘅香港同志電影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