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近距離看歐元危機 爭鳴雜誌第418期

 

近距離看歐元危機

(德國)還學文

  高處看危機

  雖說歐元危機直接影響升斗小民的生計,至今卻沒有認真關注過,於是希望能從中文普及評論中看出些許端倪。閱讀中發覺中西文報評的一個很大不同。西文媒體重事:危機的面向、紓困的辦法、官方的立場、民眾的反應,具體務實。中文文章重論:超越危機談論它們普遍性的因果關係與教訓,說危機起於民眾寅吃卯糧的過度消費,更上綱到吃大鍋飯的共產主義思潮甚至民主制度下不顧國家前途的民粹主義。

  民眾過度消費參與、形成危機或許還說得過去,但是部分民眾的消費習慣顯然不能左右金融市場。從金融危機憂慮到民粹主義,更令人費解。「民粹」對應的西文「Populism」指一種政治,姑且謂之「民意政治」:以訴諸民意為號召,倡導直接民主。「民粹」本身並不是什麼政治主張,更非民眾行為,毋寧是一種利用民意攫取政治資源的投機。把金融危機歸因於民眾或某種意識形態,本身倒像是一種「Populism」了。

  誰才是危機的推手?

  過度消費論批評美國的房地產次貸引發金融危機。所謂次貸即低信用、高風險貸款,大量受貸人終無力償還,房產被抵押,導致市場崩潰而引發危機。到二○○六年次貸發放達六千億美元,佔房貸的百分之二十。為什麼呢?因為次貸風險高但有利可圖,利率至少高出一般抵押貸款百分之二至三。信貸銀行甚至發放「三不」貸款──不查收入、不查工作、不查資產,他們之中不少本身就兼房地產投機(像美國破產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發放貸款以利售房,自有利益在其中。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顯然是發放次貸的金融業,而不是那些僥倖獲得次貸的「三無」窮人寅吃卯糧之過。

  簡言之,能夠操縱房價、決定放貸的諸因素才是房地產繁榮或泡沫的推手:房地產投機(二○○○年到二○○六年間,美國房屋價格上漲一倍)、信貸金融市場還有國家的政策導向,而不是借貸購屋的個人及其行為,後者受到前者的制約。在德國,開了銀行帳號就有一份SCHUFA(信貸安全保障)鑒定,通不過它,連分期付款買輛車都難。銀行會冒險投資,卻不肯發放次貸,凡「規則」德國人都一絲不苟。危機發生了,人們羡慕德國經濟的穩定讚揚德國人的嚴謹;要是危機沒有出現,唱旺的又是美國人的冒險精神與不拘一格了。

  國債就更是政府的責任了:財政,權在政府,赤字也罷、盈餘也罷,唯獨負債的不是國家更不是政府,而是納稅人,因為國家的財政收入來自稅收。國家機關的臃腫、行賄受賄、偷稅漏稅更是希臘經年的痼疾,不能指望紓困可能迫使它立即改善。德國也罷、希臘也罷,主導國家財經的總是政府和超越個體的經濟組織與機制,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或危機的直接受害者總是消費和納稅的個體。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歐元的宿命─帶著問題降生

  統一的貨幣要求統一的財政,而歐元區卻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共有統一的貨幣。歐元區的龍頭德國──歐盟最大並非最好的國民經濟,赤字有六年超標,國債則年年超標;歐元區內,德國的表現不是很差的。希臘隱瞞國家財政狀況,負責審批的歐盟部長理事會閉上眼睛放它進入歐元區。歐元是歐盟的先天性殘障兒,它帶著歐元區的結構性問題出生。

  催生歐元的,究竟是政治動力還是經濟動機?對許多進入歐元區的國家是後者,而對倡議歐元的德法毋寧是前者──統一歐洲的霸業,冷靜的經濟權衡屈服於強烈的政治抱負。以公共信息而言,這種看法不無道理。對於國計民生哪個更值得願望,大統一的歐洲還是小國寡民鬆散聯盟的歐洲?歐元穩定是當前不容置喙的政治正確。歐債的問題開始了,就有受援國要求更多的紓困貸款、要求延長償還期限、要求放寬財政緊縮和改革條款。歐洲央行和歐元區的大頭目甚至建議全體歐元國共同分擔國債。歐元紓困基金的最大金主、承擔紓困基金三分之一計七千三百二十億歐元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嚴辭拒絕:只要我活著,絕無可能。新上任的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德國唱反調鼓吹刺激增長反對財政緊縮,默克爾夫人在歐盟開始孤掌難鳴。德國財長紹伊布勒(Wolfgang Schauble)重彈歐盟統一政治、統一財政的高調,而國內對歐債決策透明化的要求隨時可能使政府涉及歐盟紓困輸金的法案擱淺。有經濟分析認為,個別問題國家退出歐元區未必不利,危機限於局部易於處理。例如希臘以往數次經過以價格優勢繁榮旅遊業、逐漸復蘇走出危機的循環。歐元國家的經濟不局限於歐元區,走出去未必沒有出路。倒是由於統一的貨幣,歐元區內一切個別國家的局部財政困局都成為全局的而難以克服。紓困至今還是一個計劃,對與實施相關的歐元穩定機制協議和財政協定已經又陷入爭議,即使它們在相關國家的議會復議通過,其法律有效性仍有爭議。

  危機無先兆

  國債危機後,到希臘藥房不付現金就取不到藥,因為健保不付給藥房,它自己都緊缺資金購置急需的藥品。躲避不開危機的總是升斗小民,儘管責任不在他們。吃慣了大鍋飯的希臘人現在得勒緊褲帶了這樣的議論,更近於風涼話而與經濟分析無干。

  房地產泡沫崩潰,人人爭說次貸危機;說美國政府鼓勵購房的政策左傾,說窮人借貸置產是寅吃卯糧,一時間似乎發現了導致危機的原因與防範於未然的良藥;頗有些歷史決定論的味道。然而,果真如此「危機」就不是危機了;「危機」之為危機,就是因為「危機無兆」,因偶發而出人意料。

  人在歐洲,眼見西班牙和愛爾蘭的實例。那幾年西班牙房地產繁榮,人民就業高、國家財政連年盈餘,國民兩利,經濟增長也排到德國前面,讓沉穩的德國人都不禁羡慕。愛爾蘭類似,人均GDP曾為歐盟之冠,國民收入連年增長,號稱歐洲經濟的「凱爾特之虎」;把往年到德國收穫蘆筍的波蘭季節工都吸引到了愛爾蘭的建築業。二○○八年房地產泡沫破碎,兩國財政從盈餘直轉虧損(西班牙二○○七年財政盈餘百分之一點九,二○○八年赤字百分之四點五、二○一○年百分之十一點二;愛爾蘭二○○七財政平衡,二○○八年赤字百分之七點三、二○○九年百分之三十一點二)。房地產繁榮,說是政府刺激消費成功地帶動了經濟發展;危機發生,說是貸款不良、投機失敗、寅吃卯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說升斗小民「寅吃卯糧」的消費為金融危機之禍端,就更玄了。從小本生意到大財團,借貸投資擴大生產,發展經濟如何離得開「寅吃卯糧」。取消「寅吃卯糧」,就用不著信貸金融了;信貸危機是免了,由貸款投資而可能產生的經濟成長也免了。且不說「寅吃卯糧」的大頭不在小民在政府,且不說國家的債劵甚至建議中的歐元債劵,無一不是「寅吃卯糧」的紓解財困之舉。

  意識形態無法制約經濟現象,尤其是對不受意識形態控制的自由經濟。危機分析毋寧考察那些旨在消弭危機的對策,因為危機很少有嚴格重複再現的,「教訓」總是功能不彰的馬後炮。

爭鳴雜誌第418期

林彪致毛澤東的一封信稿 爭鳴雜誌第418期

 

「九一三事件」前

林彪致毛澤東的一封信稿

(加拿大)梁加農

  林彪信稿提供珍貴史料

  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舉國震驚,一個主要原因是全國上下都被林彪是「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的長期宣傳所蒙蔽,對林的真實境遇一無所知。即便是四十年後的今天,關於林彪當年的具體材料仍鮮有披露,令這一事件依舊是當代中國史上最大的疑案之一。

  新近公開的「九一三」時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林彪專案組組員的吳忠的口述,全文披露了林彪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三日致毛澤東的一封信稿①,為研究林彪事前的心理狀態,對他為甚麼「叛國」出走,求得一個比較合乎情理的歷史解釋,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過去坊間曾有流傳,一九七○年九月廬山會議毛林齟齬後,林彪曾一度想給毛澤東寫封信,勸說毛在十年內對他的人不撤職,不殺頭,可保十年不亂及文化大革命的成果。不過他的妻子葉群認為毛不可能接受這個條件,沒讓發出。由於這條材料語似「山寨」,曾被疑為野史。二○○六年著名歷史學家高華經過分析,判斷這條材料是可信的,在他的《「林彪事件」的再考察》中加以了引用,不過審慎地注明「此是孤證,錄之待考」。

  吳忠的口述,不僅證實了信件的存在和要點,而且還提供了更多的細節。信稿第一條就是「暫定十年之內,對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大軍區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經過批陳整風以後,現任中央和中央局)實行不逮捕、不關押、不殺、不撤職等四不」。接著又特別提出「將以上規定傳達到北京以至其他必要城市擔任衛戍部隊的每一士兵」,「並且每隔兩三個月重復向士兵傳達一次,十年不懈」。

  廬山會議後,毛澤東認定林彪要「搶班奪權」,先後指示召開「華北會議」、「批陳整風匯報會」,批評政治局裡的林彪舊部黃、吳、李、邱,還特別批評葉群,又「甩石頭,摻沙子,挖牆角」,改組軍委辦事組和北京軍區,矛頭直指林彪,中央核心層政治氣氛緊張。據時任海軍第一政治委員的李作鵬回憶,葉群甚至擔心被抄家②。

  葉群的恐懼感可以理解。文革中政治鬥爭的無序性,使任何人都沒有安全感。不過三四年間,前後二位黨內排名第四的政治局常委陶鑄、陳伯達都是突然倒台的。他們都曾和林彪走得很近,陶鑄還是林彪在東北四野的部下。林彪夫婦對此不能無動於衷。張雲生《「文革」期間我給林彪當秘書》提到,陶鑄被打倒後給林一信,林見信後「默默無語」,葉群命秘書把信趕快燒掉。

  林彪力求保十年安定

  一九七一年四月「批陳整風匯報會」黃、吳、李、邱作了檢討後,氣氛有所緩和。林彪的信稿就是此時起草的,開頭一句是「五月二十日,我找了周總理,談了談有關黨內團結和相當於政治局以上人員的安全問題」,並解釋「我的以上想法,是看了這次批陳整風會議文件,有的同志在擔心著安全問題」。為解毛的疑心,林彪還自「挖牆角」,建議將拱衛京畿的解放軍第一摩托化主力軍、原四野舊部「三十八軍調離華北」,「換一個原二野、三野或一野的軍來接替他們的任務」,最後表示「我很想和主席談談」。

  信稿顯示「九一三事件」前,林彪一如既往,對黨內鬥爭的兇險看得很清楚,身為「副統帥」卻感到有被關、殺的性命之虞。據官修《陳雲傳》披露,早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高崗事件之初,陳雲奉毛澤東之命向林彪打招呼,林彪曾向陳雲說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崗可能自殺」。八個月後果真應驗,高崗在管住期間自殺身亡。原軍委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回憶說,一九七○年九月廬山會議事發後,林彪在下山時就說過準備「做彭德懷第二」。彭早在一九三○年代就是與林齊名的紅軍統帥,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後下台。官修《彭德懷全傳》提到,一九六七年彭遭連續揪鬥後吼叫「要命啊,好苦啊」。而從近年零星披露的材料看,像彭這樣的受審人員的一舉一動都被中央專案組記錄上報,林彪是看得到的。一九六九年,被關押在開封的前「接班人」劉少奇慘死後,林彪還在專案組的報告上作了批示。

  林彪像劉少奇一樣未逃過劫難

  信稿還與過去披露的「九一三」前林彪在北戴河說過「死也要死在這裡,一是坐牢,二是從容就義」③及他的女兒林立衡向江西省負責人程世清說過林家「搞不好要殺頭」④的片斷史料互為佐證。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前引高華論文的一個判斷,那就是林彪一九七一年七月從北京去北戴河後,前景的莫測導致他心情灰暗。也支持了李作鵬對林彪九月十三日從北戴河出走的一個解釋──逃往蘇聯是躲難、避禍,就像朝鮮、越南有的高級幹部在黨內鬥爭中來中國避難一樣⑤。這是一個簡單的解釋,也可能是接近這段歷史真實的一個解釋。

  在林彪手下黃、吳、李、邱四個大將中,只有李作鵬有在林彪身邊較長時間的工作經歷。在一九四○年代後期的解放戰爭中,李在林彪司令部擔任參謀處長,有八個月與林彪朝夕相處,對林彪的思想、作風、性格等有較深的瞭解。李也是對廬山會議問題看得比較尖銳的一個。「批陳整風匯報會」時,空軍司令員吳法憲還認真地比較毛澤東在他檢討上的批示「可以了」和在黃、李、邱檢討上的批示「很好」,以為是區別對待時,李便說,「很好」也好不了,「可以」也不可以,都是一回事。與邱會作曾主張林彪就廬山的事作自我批評不同,李認為林彪不做檢討是對的。劉少奇、彭德懷檢討了,那又如何?

  不過話說回來,「九一三事件」的釀成,也有林彪個人的原因。一九六○年代,執掌軍權的林彪明知毛的大躍進闖下大禍,還是以軍隊為後盾全力支持毛,整治正確的彭德懷、劉少奇。尤其他大搞對毛的個人崇拜,使毛成了「神」,最後整到自己頭上時,林對毛率性而為、指鹿為馬已無可奈何。信稿起草後不到四個月,林彪葬身外蒙,黃、吳、李、邱隨即被逮捕、關押、撤職。但毛的晚年事業文化大革命也確乎因此失去柱石,不到十年,隨毛的離世就被徹底否定,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注:

  ①吳忠口述:《吳忠談「九一三」事件》,《炎黄春秋》,2012年1期26-7頁

  ②李作鵬:《李作鵬回憶錄》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11),頁672

  ③金春明主編:《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頁632

  ④逄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頁1598

  ⑤同2,頁885

爭鳴雜誌第418期

去朝鮮好了,請領導先走 爭鳴雜誌第418期

 

去朝鮮好了,請領導先走

──《人民日報》的愚民報道成了過街老鼠

王犖倫

  為了政治需要,政客操縱宣傳工具不時撒謊,是免不了的事。有時撒得冠冕堂皇甚至天衣無縫,很讓民眾受騙上當而渾然不知,那實在是「高」(當然也非常可恨);但許多時候,民眾對著一些謊言百思不得其解:怎麼這樣低級無聊荒唐透頂啊,當大家都是弱智嗎?撒這樣的謊究竟有何必要?

  《人民日報》又撒瀰天大謊

  最近的事例是在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這天《人民日報》發表了訪朝記者寫的一篇比天方夜譚還離奇的長篇報道《朝鮮的未來,在關愛中成長》,盛讚朝鮮一家幼兒園的大餐廳「寬敞明淨,能容納五百名孩子同時就餐。孩子們每天在這裡吃五頓飯,有專業營養師負責調配營養。」還非常動情地說,「從出生到走向社會,朝鮮兒童得到的精心呵護和良好教育令人感慨萬分。」……

  此文一經發表,立即在中國大陸網民當中造成轟動效應──當然只能是負面效應,網民一片的哄笑、嘲笑、嘲弄、咒罵、譴責。朝鮮現況如何,在包括衛星影像的資訊發達的今天,國際上非常清楚,難道《人民日報》這些官媒不知道嗎?眾所周知,這個國家充滿極度絕望和恐怖,人為饑荒多年來不斷持續,每年都大量餓死人。朝鮮當局甚至不惜放下身架,向其不共戴天的敵人美國要求糧食援助。至於它時時威脅要向其動武的南韓,就像它認定的逃不掉的糧倉一樣。例如,按二○○○年韓國與朝鮮簽訂的一個合同,韓國截至二○○七年以貸款的形式向朝鮮提供二百六十萬噸大米和玉米,貸款的第一期償還已於六月七日到期,償還額為五百八十三萬美元,但到目前為止,朝鮮方面卻耍無賴不作回應。朝鮮也把中國看成有義務一定要支援它的國家。根據有關資料,朝鮮毫不含糊地開出清單,要中國每年提供價值三百億援助(約三十八億美元)。三百億中,要求一百億元是能源、糧食、輕工產品;一百億由朝鮮來選擇貨物,一百億折成外匯現金援助。

  有網民故意挑逗地「打圓場」,說,《人民日報》這有什麼奇怪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一意孤行推行所謂的「大躍進」運動,結果造成餓殍遍野,幾千萬人死亡,如今依然是中共當局秘而不宣的國家機密。在中國大陸千百萬人連草根和樹皮都吃不飽、大量餓死之際,親毛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獲得當局特許,來中國大陸訪問。斯諾當時在大陸走過很多地方,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一片歌舞昇平。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大陸沒有人被餓死!

  《人民日報》看來不希望做這種類比。那麼,發表這篇盛讚朝鮮豐衣足食、鮮花絢爛、兒童幸福的離奇長篇報道意欲何為?要達到什麼目的?這應了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中國大陸最最最荒唐的是什麼?是明明我們都已知道了真相,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真相,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扯謊,他們還在那裡扯謊!

  黨官們為什麼不移民朝鮮?

  許多網民也樂得借題發揮,順水推舟,積極參加演出。有網民裝作恍然大悟,提醒大家:該記者訪問團意在提醒各國無需對朝鮮進行經濟援助,是轉彎抹角要求中共政府停止對金家政權的援助,留一點糧食使吃不到午餐的中國兒童能吃上三頓飯,甚至可以要求其兒童每天吃五頓飯的朝鮮倒過來援助中國。這麼明確的主題立意大家怎麼都看不懂呢?

  許多網民借此機會更是發泄對中國大陸「裸官」現象的強烈憤慨。許多黨政官員一方面反復宣揚當今中國處於五千年歷史上最好的太平盛世,一方面又竭力把家人和財產轉移到國外,而他們選擇的目的地多是天天攻擊咒罵的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

  現在既然讚揚朝鮮,眾多網民於是異口同聲提議:「朝鮮好幸福,大家別去美國了,去朝鮮好了,請領導先走一步。」

  《人民日報》一個愚民的不實報道,結果輿論譁然,天下皆罵,成了過街老鼠。由此不難看出,假大空的話,虛冷傻的秀,以及從未實現的諾言和從不履行的憲法,都會成為歷史的笑柄。

爭鳴雜誌第418期

"Merci pour tout, Papa": revivez, en photos, les funérailles de Michel Daerden - lameuse.be#ancre_commentaires

 

"Merci pour tout, Papa": revivez, en photos, les funérailles de Michel Daerden

Médias

A lire aussi:

Plusieurs orateurs se sont succédé pour rendre hommage à l’ancien ministre des Pensions Michel Daerden lors de la cérémonie d’adieu au funérarium de Robermont (Liège) lundi matin. Revivez notre "live". Et découvrez toutes les photos de la cérémonie.

Rédaction en ligne

Publié le Lundi 13 Août 2012 à 13h</PMBBMON, 13:43:00 13 Aug 2012 +0200>43

Évoquant ses expressions préférées, de “branquignole” à “mon chien Victor est plus intelligent que lui! “, son amour de la vie et des gens, sa passion pour les chiffres et les finances publiques, les trois premiers orateurs ont remercié Michel Daerden pour ce qu’il a accompli.
Robert Tollet, président du Conseil central de l’économie et ami de 20 ans de Michel Daerden, a salué l’homme qui “n’avait qu’un visage”, contrairement à ce qu’on pense souvent.
Robert Sprokkel, franc-maçon, a quant à lui rendu hommage au “frère” qui a porté haut les valeurs de la loge Robespierre qu’ils fréquentaient tous les deux. Il a rappelé “l’esprit cartésien” et le “génie des montages financiers” que Michel Daerden “a mis au service de la communauté”. “Tu mettais la protection du faible et le respect de l’homme au centre de tes priorités”, a-t-il souligné. “Merci Michel d’avoir apporté cette belle pierre à notre édifice.” C’est ensuite le Premier ministre, Elio Di Rupo, qui a pris la parole. Il a évoqué les prestations télévisées, l’immense popularité et la science des réseaux sociaux qu’avait Michel Daerden. “Il avait un nombre d’amis sur Facebook que beaucoup enviaient”, a-t-il noté.
Il s’est également souvenu de plusieurs dossiers menés avec succès par Michel Daerden tant au fédéral qu’à la Région. “Il pouvait donner l’impression de somnoler, puis dans une fulgurance, rectifier un chiffre ou une donnée que l’opposition brandissait.” Enfin, les enfants et petits-enfants de Michel Daerden ont pris la parole. “Tu étais plus qu’un papa, tu étais un ami, un complice”, a ainsi déclaré Frédéric Daerden.
“Comme disait Gloria Gaynor, I am what I am. Tu vivais ta vie comme tu la voulais”, a pour sa part relevé Aurore.
La plus jeune fille de Michel Daerden, Elena, était très émue au moment de prendre la parole. “Le plus dur, papa, c’est de penser à tout ce qu’il me reste à accomplir sans toi. Il me reste un grand-père, un frère et deux oncles, j’imagine que l’un d’eux m’accompagnerait si un jour je devais me marier.” “Papy, c’était trop court!”, a ponctué une des petites-filles de l’ancien ministre.

"Merci pour tout, Papa": revivez, en photos, les funérailles de Michel Daerden - lameuse.be#ancre_commentaires

durieuxrobert (signed in using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