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的神話
2010年12月23日
愛爾蘭、葡萄牙、希臘、西班牙瀕臨經濟崩潰,宣示了歐羅這個貨幣破產在即。
歐羅是歐洲的「統一貨幣」,由面世的第一天,即埋下了失敗的必然命運。
首先,美國立國兩百年,美國人說英語,早年都是英國移民,有一樣的文化習俗傳統,但美國也經歷過一場南北戰爭,還有許多如黑奴解放和民權改革,五十個州才可以用以美元一種貨幣為尊。
歐羅要像美元一樣,成為成功的統一貨幣,至少也要經歷一世紀。何況歐洲的文化版圖,比起美國差異更甚:北歐、德國和英國,是條頓語系民族,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是拉丁語系民族;東歐的波蘭和捷克,是斯拉夫語系民族,連化外的伊斯蘭國家土耳其,也想加入歐盟,明明不是一樣的人,硬要抱成一團,建立什麼「歐洲大家庭」,豈非痴人說夢。
歐洲是現代文明的搖籃,也是西方文化霸權之鄉,歐洲的希臘誕生了邏輯學,德國是理性思維之鄉,英國更是冷靜世故的民族,與亞洲非洲的許多未開化的國家不同——在那些情緒化而頭腦簡單的異域,可以用幾千萬人餓死的廉價人命來為「人民公社」做實驗,明明貧富、宗氏、教育程度不同的幾十條村,可以一聲令下,上則武力脅迫,下則奴才執行,連家庭也廢掉,捆綁在一起,建立的公社「大鑊飯」制度,成為千古笑談。但歐洲不同,歐洲出過蘇格拉底、哥白尼、牛頓、集體智商和教養,都在世界民族之村優越領先,即使組成歐盟,也應該越鬆散越好,怎會搞出一個統一貨幣?
歐羅就是歐洲的「貨幣大鑊飯」和「金融人民公社」了。歐羅這個貨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其設計漠視了歐洲各國的「不同」——德國人崇尚嚴謹,生活能刻苦,即使如此,還擁有強大的汽車和電子業出口。相反,意大利人和法國人重感性,追求享受,最好一天開工兩小時,享樂吹水泡妞喝紅酒二十二小時。今日港台「知識分子」紛紛抄襲的「沙龍」,就是拉丁裔的法國人煞有介事發明的。英國人就沒有「沙龍」。歐洲人一半豐盈,一半克儉;一半感性,一半理性;一半沉冷,一半輕浮,其中還有德國荷蘭之執世界電子工業牛耳的科技產品之王;希臘和葡萄牙還只憑農產品度日。一種貨幣,劃一利率,不是神經病是什麼?
二十年前,戴卓爾夫人看出不對勁,堅決反對。那時候,戴夫人已經連任了兩屆首相,保守黨內,男性的人才濟濟,開始對一個女人的領導覺得不耐煩:貿易大臣夏舜霆、黨主席彭定康,還有韓達德、夏偉林,都主張加快「歐洲一體化」的步伐,認許歐元,還不反對終將廢除英鎊。加上人頭稅,戴卓爾夫人被迫下台,今天,苦果纍纍,屍橫遍野,當年力主歐洲一體化的,今日都失了憶。
即使《三國演義》,開頭第一句也很科學地宣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絕對中立,並無偏向,羅貫中並不認為「統一」是「必然」,他很理性地指出:一個國家,「大一統」久了,必然會分裂;分裂久了,必然會統一。只是中國人的命運奇劣 ——不論分裂還是統一,都由一批暴力的流氓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相互廝殺,以人命廉賤的「老百姓」做犧牲品。歐羅當年「統一」了歐洲各國貨幣,沒死一個人;今天,歐洲開始討論貨幣重新分裂之必要,也沒有一個官員被指為「歐奸」,滿門抄斬。
這就是「西方文化」之所以成為「霸權」的道德基礎。西方文化重寬容,除了希特拉的恐怖罪行,鐵證如山,立法禁止翻案,其他大如質疑梵蒂岡的神權,小至同性戀婚姻,沒有一樣是禁忌,都可以商討。
歐羅與歐盟,是一條藤上結的子母瓜。歐羅這個統一貨幣如果證明失敗了,則歐盟——全歐洲一個國會、一個財政部,羅馬和巴黎,主權都不完整,經濟大局,最終要聽從布魯塞爾——則又成功到哪裡?歐洲只需要在國防方面,以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為依歸,槍口一致對外,有一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已經足夠,並不需要一個結構嚴謹的歐盟。
北約很成功,因為歐洲除了英法,都沒有核彈,需要美國保護(即使如此,法國也不服氣,但法國與美國一樣,都信奉人權和自由,所以法國和美國的齟齬之爭,其實無足輕重),但引用到經濟環境,差異複雜的歐洲,一定演變成亂局。
幸好歐洲人腦筋還是靈活,一旦發現「統一」死路一條,眼見勢頭不對,即刻反省。即使希臘危機爆發之前,歐盟想推出令各國黏抱得更緊的歐洲憲法,多國的國會已經開始反感而「不收貨」,明知是死路,還要一意孤行,歐洲人不會那麼白痴吧?西方的民主,就有這個好處,從沒有過一個歐洲的「秦始皇」,用暴力來「統一六國」——本來,美國為歐洲戰勝了希特拉,美國最有資格,但美國沒有——不論分,還是合,都有話好說,都在自由的氣氛中探討。
這就是西方文明,仍是人類的一隻藍籌股,還成了吸引中國大陸各級貪官把子女紛紛送去定居、資產遷移到那邊的理由,也是特區政府的一眾黃臉孔官僚天天宣傳「母語教學」、「國民教育」,自己卻恬不知恥地把子女送去英國的寄宿學校,搞得白人的貴族學校爆發黃禍的理由。西方文化要維持霸權,必要肅清低質素移民的敗類,二要維持五百年來的自由和寬容,但寬容從此要小心一點使用——記住,生為歐洲人,像挪威和瑞典公民,是幸福的,要前生積了許多陰德才修到,你自己不珍惜,不要指望別人。這點常識,相信西方還是有的。
(陶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