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董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冯唐

      在走过的城市里,香港最让我体会到后现代。我对后现代的定义非常简单:不关注外在社会,不关注内在灵魂,直指本能和人心,仿佛在更高的一个物质层次回到上古时代。

      皇后大道上,路人如蚂蚁,耳朵里塞着耳机,面无表情,汽车如甲虫。路人和汽车,都仿佛某个巨型机器上的细小齿轮,高效率高密度地来来往往,涌来涌去,心中绝对没有宏伟的理想和切肤的苦难。绝大多数人的目的简洁明了:衣食住行,吃喝嫖赌,团结起来为了明天。

      所以很容易说香港没文化,是个钱堆起来的沙漠。这个我不同意。香港至少还有大胖子才子王晶,陈果,还有酷哥黄秋生,曾志伟。但是,这样的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李碧华是异数。即使中非某个食人部落,几十年也出一个女巫,善梦呓,句式长短有致,翻译成汉语,才情不输李清照。有人会说,香港有金庸。可是,金庸有文化吗?除去韦小宝的典型性直逼阿Q,其他文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略同《七侠五义》,低于《水浒传》。而且,金庸的幼功是在内地时练成的,到了香港以后,基本是输出。

      还有人会说,香港有董桥。

      董桥的背景灿烂:台湾外国语文学系的科班、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中年藏书家、英国藏书票协会会员。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

      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

      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比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比如:“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写这种东西,用不着董桥。我见过几个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时尚杂志上发文章。听说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董桥小60的时候,自己交待:“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一定得意他的文字,写过两篇散文,一篇叫《锻句炼字是礼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这些话,听得我毛骨悚然。好像面对一张大白脸,听一个60岁的艺妓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每天画我的脸,一丝不苟,笔无虚落,我没有辜负见过我脸蛋上的肉的每一个人。”

      董桥刻过一枚“董桥依恋旧时月色”的闲章,想是从锻句炼字中感觉到旧时的美好。旧时的美好还延伸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这些“古意”,又反过来渗入董桥的文章,叫好的人说恍惚间仿佛晚明文气重现。

      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宋人写不了唐诗,元人写不了宋词。忽必烈说:文明只能强奸掠夺,不能抚摸沉溺。周树人的文字,凌厉如青铜器,周作人的文字,内敛如定窑瓷器。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脑浆。

      其实,香港的饮食业,天下第一。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新京报》 2004年2月13日

      董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董橋1942年-),原名董存爵福建泉州晉江人,印尼華僑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自二零零三年六月出任《壹傳媒》董事,並為香港蘋果日報社長。

      他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曾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香港美國新聞處編輯、英國廣播公司節目製作、《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文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組主任、《明報月刊》與《明報》總編輯等職。

      董橋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成都、瀋陽出版文集十多種。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出版書籍有:《回家的感覺真好》、《保住那一髮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沒有童謠的年代》、《從前》、《小風景》、《白描》等。[1]董橋學貫中西,散文備受推崇,曾任大學文學獎全球青年華文文學獎城市文學獎評審,文評家陳子善曾撰文〈你一定要看董橋〉,推許董橋的作品,一篇《小風景:年輕蕭夏林的憤怒》的文章曾在網路上廣泛流傳。

      [编辑] 《英華沉浮錄》

      1998年,香港明窗

    1. 流覽這樣的中英文

    2. 香港中文不是葡萄酒

    3. 蕩漾著優越感的語文

    4. 留住文字的綠意

    5. 天氣是文字的顏色

    6.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7. 為紅袖文化招魂

    8. 人道是傷春悲秋不長進

    9. 給自己的筆進補

    10. 博覽一夜書

            [编辑] 《董橋文字集》

            2001年,香港明窗

          1. 馬克思博士到海邊度假

          2. 中年是下午茶

          3. 藏書家的心事

          4. 繆姑太的扇子

          5. 上帝不聽電話

          6. 鏡子裏的展望

          7. 天氣是文字的顏色(上、下)

          8. 紅了文化,綠了文明(上、下)

          9. 竹雕筆筒辯證法(上、下)

          10. 鍛句鍊字是禮貌(上、下)

          11. 給自己的筆進補(上、下)

          12. 酒肉歲月太匆匆(上、下)

            1. 《這一代的事》(1986年,臺灣圓神

            2. 《跟中國的夢賽跑》(1987年,臺灣圓神

            3. 《書城黃昏即事》(1996年,瀋陽遼寧教育

            4. 《沒有童謠的年代》(1999年,香港牛津

            5. 《保住那一髮青山》(2000年,香港牛津)

            6. 《回家的感覺真好》(2001年,香港牛津)

            7. 《倫敦的夏天等你來》(2002年,香港牛津)

            8. 《品味歷程》(2002年,香港天地

            9. 《舊情解構》(2002年,香港天地)

            10. 《從前》(2002年,香港牛津)

            11. 《小風景》(2003年,香港牛津)

            12. 《白描》(2004年,香港牛津)

            13. 《甲申年紀事》(2004年,香港牛津)

            14. 《記憶的腳註》(2005年,香港牛津)

            15. 《故事》(2006年,香港牛津)

            16. 《今朝風日好》(2007年,香港牛津)

            17. 《絕色》(2008年,香港牛津)

            18. 《青玉案》(2009年,香港牛津)

            董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