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此喜欢图片,Instagram 提供的服务仅仅是单纯的拍照和分享,光这样已经拥有 1 亿用户。现在上传图片以及评论别人的图片成为其它网络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Facebook、Google+、Pinterest 皆如此。
实际上,为了更方便人们分享照片,各个社交网络的动作都不小——Facebook 最近积极测试能够自动从手机上传照片的应用,而 Google 早已开发了自动上传照片的"即时上传"功能。
这一切的背后,都与现在摄影性能日益进步的智能手机所掀起的"全民摄影"风潮有关。在国内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没有一款微博应用不提供照片滤镜功能,而人人网和 QQ 空间的相册,早已经说明照片的重要。"无图无真相"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是说,"没图就没人来看"。
因此,作为浏览器插件的 Fawave 也提供了照片滤镜功能,我或许不必那么惊讶。尽管我想象不出来有谁会通过 Fawave 来上传图片,但"存在即合理"。The Verge 的 Maria Bustillos 说得好,"我们这十年已经看到,尤其是这一种人类活动的爆发——记录——即便那些已经经历过的人,也觉得其规模几乎不可理解。"
当一切在摄像头面前都无所遁形,那么其中一个结果可能是,人们将越来越追求美观。Instagram、Pinterest 之类的拍照应用或是图片分享社区的大肆流行,已经近乎"媚俗"的取悦我们眼睛——我们比以前更加注意自己的答案,吃东西的环境,以及家居空间。
"现在的人像疯了一样造作,人们举手投足都感觉像是有人在围观一般。连他们的家也成了表演的一部分。"伊莱恩·米勒拥有一个设计类博客,他对现在人们越来越夸张的家居装修风格感到不满。人们会购入一些自己完全用不上的东西,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变得更好看,比如复古打字机、爱迪生灯泡、玻璃缸、鹿头、饮料推车、复古风扇等等。
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里,米勒认为之所以人们的装修风格越来越趋向夸张的舞台造型,原因在于"社交网络"。那些漂亮的室内装修挑动着人们的渴望与嫉妒的情绪。无用的摆设?不,只要能够拍成照片,然后分享到网络上,被人转发或是按"赞",那怎么样的代价都可能值得。
罗素曾经说,"乞丐并不妒忌百万富翁,但是它肯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这句话能够很好解释为什么社交网络中人们喜欢相互攀比。我们攀比的对象,又何止家居装修?车、美食、美女、风景等等全都是攀比对象——但每一张美仑美奂的照片,没有哪一张不经处理,它们所反映的并非真实,我们为何要深信不疑?如果摄影是一种"群体性疯狂",那么不论你我他早已沦陷。
谜底的钥匙仍然在"有图有真相"这句话上——不知从何时起,照片里所反映的一切总能对我们的判断施加影响。如果把记录作为一种人生财富,那么这就是攀比的基点——我吃的东西比你的香,我住得比你好,我的女朋友比你的漂亮,我的狗比你的可爱。"幸福是个比较级"。在渴望或嫉妒的非理性情绪之下,我们往往失去理性判断,陷入冲动之中。于是,就有人为了装饰房子买了复古打字机、鹿头、复古风扇等等华而不实的东西。
不过,总有不爱攀比的人,他们喜欢摄影又是为了什么?如果爬上长城,或是其它名胜古迹,我们总能看到以各国文字写上的"到此一游"——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是否曾经拥有。另外一种倾向就好像《白雪公主》里面的女王一样,每天对着自己的照片库问自己"照片呀照片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照片,有时候是一种美好的虚幻。最后一种,有的人摄影就是为了单纯的记录。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摄影的泛滥也让我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人生状态,或者说生活品质了,这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照片的泛滥,让我们对某个事物的判断,更容易偏向于外观与轮廓——或许在我们周围,重视视觉的文化氛围已经悄悄形成。
题图来自 thedailyedge
源地址:
http://www.ifanr.com/160727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