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流
一罐可樂
2012年10月18日做廠的朋友告訴我這故事,他重複說這是千真萬確。一個美國客戶到朋友的內地工廠開會,代表客戶是年輕採購部職員,那日天氣炎熱,在會議室美國人喝了一罐可樂。因為這罐可樂,雙方擾攘了一個小時,朋友認為這罐可樂令他失去這單生意。
美國人喝完這罐可樂之後,向工廠職員提出付款,工廠職員以為美國人說笑,不肯收,美國人堅持要付款,雙方起初態度友善,客氣對客氣。過了一段時間,美國人認真起來,工廠職員以為這是個玩笑,死也不肯收錢。如是者雙方再糾纏一段時間,美國人開始發火,工廠職員開始驚,但工廠沒有可樂收錢的規矩,要收也不知怎收。最後這件事驚動了工廠廠長,廠長知會香港總部,再由香港總部的財務部經理安排發收據。
做美國生意的讀者會發出會心微笑,他們知道我在說什麼,這罐可樂代表四個英文字母: FCPA——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美國政府一九七七年定立這條法例,禁止美國公司在海外行賄,這條法條近年成為超級有牙老虎,美國公司聞 FCPA色變。今日美國最炙手可熱的律師,不是負責收購合併、為名人打離婚官司,而是負責 FCPA案件,這類律師年薪動輒三幾球美元。
《華爾街日報》最近專題報導 FCPA衍生出一盤大生意。沃爾瑪、 Weatherford International、 Avon等三間公司,過去幾年共花近五億美元,處理涉嫌賄賂案件,而這些案件仍未進入正式審訊程序,即是說,的士咪錶仍在跳。美國公司願意花這麼多錢去處理涉嫌賄賂案件,因為對手是美國政府,而美國政府近年表明立場,以最嚴格標準處理賄賂案件。打官司鬥錢多兼鬥命長,連沃爾瑪也不敢怠慢。
近年最著名 FCPA案件,是兩年前西門子與美國政府庭外和解,付八億美元罰款。為進行內部調查,西門子聘用逾三百名律師和核數師,這些專業人士花了一百五十萬「收費時間」( Billable hours),共審閱一百萬份文件,單是審閱文件,西門子便花了一億美元。西門子是全球最大企業之一,管理層一定計算過打官司的利弊,最後決定付罰款也不願上庭。不要忘記,西門子不是美國公司,只是在美國有業務,也擺脫不到 FCPA魔爪,可見 FCPA的威力。跨國公司怕 FCPA,除了要使錢,還打擊聲譽。董事局一聽到公司涉嫌行賄,立即以最嚴格標準進行調查,為保障公司聲譽,隨時犧牲管理層。最近被譽為美國最有影響力女性 CEO, Avon的 Andrea Jung「被辭職」,罪名之一是 Avon五年前在內地涉嫌行賄, Avon事後涉嫌參與掩飾。至今 Avon已付律師費逾二億八千萬美元,而案件未進入正式法律程序,看來庭外和解機會偏高。 Avon故事的教訓是,只要公司惹上 FCPA,不管過往戰績多彪炳,連星級 CEO也難保烏紗。
FCPA的特點是不具體,什麼是賄賂,什麼是正常交際,沒說清楚。一罐可樂,一次卡拉 OK,一次出外考察的食宿機票,幾多是太多,幾貴是太貴,不同律師會給予不同意見。在內地做生意,涉嫌行賄的陷阱太多,香港人可能認為賄賂是常態,當作經營成本一部分。假如閣下公司跟美國全無關係(想清楚,真的是無關係?),閣下或者可繼續過往在內地的營商手法;假如有關係的話,不論閣下是老闆或是打工仔,我勸大家小心為上。有疑問的話,立即假設這是大問題。
今年四月,美國投行大摩一名投資銀行家承認 FCPA控罪,被美國證監會判入獄九個月。該投資銀行家負責上海地產業務,被控賄賂一名國企高層。大摩在這案件無罪甩身,美國證監會指大摩曾為該投資銀行家提供七次 FCPA培訓,曾三十五次提醒他遵守 FCPA的重要性。在大公司打工的讀者,若公司無厘頭發電郵,或舉行講座,告知一些「阿媽係女人」的事,例如千萬不要賄賂,公司其實是為自己累積脫罪證據。閣下出事時,公司第一時間跟閣下切割,然後送你一程。
我做廠的朋友跟我說,從今以後,會議室不供應可樂,只有水,免麻煩。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股市地雷
2012年10月11日張化橋最近出版了新書《避開股市的地雷》,我向所有人推介。張化橋被譽為「民企之父」,對這稱譽,我多說兩句,民企誕生跟張化橋關係不大,他的最大貢獻是,在十多年前開始,教曉投資者怎分析民企這種身份曖昧的企業。特別是在眾人皆醉時,張化橋總能以最清醒頭腦喚醒公眾,他的鞭策是民企健康發展的重要養分。張化橋不是民企生父,但作為養父之一,他的功勞確實不小。
投資界有料之士不少,願意公開發言寥寥可數,懂得有條理地拆解及表達複雜情況,張化橋是表表者。這幾年張化橋直接參與民企運作,從欄杆另一邊看民企風光,武功更上層樓。張化橋另一稱號,我認為是「過去十五年最出色中國分析員」。
看張化橋新書的一個驚喜,是這本書收錄了祝振駒三篇關於小型股地雷的文章。買張化橋,送祝振駒,抵也!祝振駒是「小型股專家」,這稱號今日已接近絕種,屬稀有動物,因為投行已不大理會小型股。小型股交投疏落,即使分析員有多好意見,投行也做不成生意,付出跟回報不成正比,所以投行近年冷落小型股並不意外。祝振駒可穩坐專家之名,因為後無來者。
小型股地雷多,但玩家仍樂此不疲,因為總有人覺得自己看得通小型股,以為自己做足功課。其實小型股功課做幾多也不夠,我建議大家參考祝振駒列出投資小型股的四個先決條件:
一、「 Guilty until proven innocent」。這四個字真精警,跟我們熟悉的「疑中留情」( Benefit of the doubt)剛相反,目的是警告投資者不可輕信管理層,反而管理層要證明自己不是騙子。小型股管理層充斥太多騙子,這些人視股東關係為零和遊戲,自己贏即股東輸,以敵我分界。在騙子之地,把管理層先當賊辦是合情合理策略。買小型股不用心急,讓管理層以時間來證明自己無辜。
小型股管理層即使不是故意行騙,也容易無意中行騙,因為他們自視過高,對前景過分樂觀。管理層天性是樂觀,自己也不相信的事情怎會瞓身去做,因此他們必相信明天會更好。存心講大話和因對前景過分樂觀而講大話,對投資者的分別不大,結果同是損手。
二、股價不會騙人。這句話看似是「阿媽是女人」的老生常談,但投資者總想到辦法說服自己,股價下跌是因為這個那個原因,當初買入的原因仍然成立。買入一隻股票後,投資者成為啦啦隊,維護這隻股票的勇猛程度,隨時強過管理層。
股價下跌必有原因,可能全世界都知道原因,除了自己。股價突然下跌,自己不知道原因的話,立即假設最壞事情發生了,不是其他人錯,而是自己中伏了,快快沽貨離場。
三、如果負責投資者關係是受僱者,他多數報喜不報憂。負責投資者關係,衡量表現是股價升跌,要做好呢份工,主觀願望一定是股價上升。除了客觀環境令負責投資關係的人信不過,我相信祝振駒的另一含義,是受害者未必知道真實情況,他們也蒙在鼓裡,在不完全知情下講大話。對投資者來說,大話就是大話,出發點是什麼,已沒關係。
小型股大都聘用不起人全職負責投資者關係,通常由財務總監兼任,因此財務總監不尋常地離職,是很壞信號。連這些大好友也跳船,這條船可能已沉了。
四、資歷少於十年的分析員推介小型股,可以不理。負責小型股的分析員,為投行賺大錢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通常由資歷最淺的分析員負責。這是致命錯配,小型股中騙子最多,最需要被騙次數最多的分析員去上陣。我同意祝振駒的看法,避地雷無得學,自己踩過之後,下次會加倍小心,唯有從踩完一次又一次累積經驗,就是要十年時間。
我的分析員生涯是從分析小型股開始,從踩地雷中練武功,過去幾年我管理小型股,負責埋地雷。踩地雷和埋地雷的經驗也具備,我評小型股,大家不妨留意。
快樂投資者
2012年10月04日有人問我這個問題:世上有沒有快樂投資者?這問題不容易回答,我的即時反應是「有」,但立即出現猶豫,或者不可能有;掙扎一輪後,最後還是答「有」。這問題困難到我要寫一篇文章作答。
先要以投資作背景,解釋什麼是快樂。快樂投資者可能包括兩種快樂人:本身已是快樂人,參與投資之後,繼續快樂;或本身是不快樂的人,參與投資之後,變成快樂人。兩者相同之處是,參與投資之後是快樂的。快樂和投資之間一定有共通點,令投資者得到快樂,我想到兩個:
一、自知之明。我本來想說自信,但未必需要去到自信這麼強烈的層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已足夠。快樂人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套期望,什麼是高低、平貴、肥瘦;快樂人心中有一把尺,最重要是快樂人不需要其他人給予意見。不快樂的人患得患失,計較別人怎看自己,擔心說話別人怎接受。近期潮流是付費給別人告訴自己要想什麼。
投資者也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出發點是保值、賺取穩定回報、抑或搏命。搏命也可以是合理期望,只要當事人知道結果是九死一生。投資者清楚什麼是「人比人,比死人」,即使我們渴望別人認同,但最清楚自己的是自己,最需要認同自己的也是自己。有一個知音人,夠了。
二、誠實。我重視誠實,因為我記性不好,要記住跟甲說過什麼,乙說過什麼,我驚搞亂,我寧願誠實。快樂人一定誠實,因為誠實不費力,在家庭、工作、社交生活中誠實做人,可慳回大量時間做其他事情。
投資者大忌是不誠實,偏偏投資者多數不誠實,所以投資者大都不快樂。投資者喜歡騙自己,或者這一次我好彩,或者個天終於俾一次機會我……誠實或會給予一個醜陋答案,因此,投資者選擇不誠實。一次吧,就讓我過這關?對不起,一次機會也不會有。
快樂人和快樂投資者之間有明確的共通點,因此世上有快樂投資者。我剛說出口,理性腦袋立即攔截,我冒犯了行為財經學家指出的投資者頭號敵人:過度樂觀。過度樂觀令投資者高估自己能力、錯判市場、依賴錯誤資訊,作出壞決定。當投資者以為自己知道在做什麼,兼確定自己是誠實,投資者可能已犯了過度樂觀的錯誤。
在行為財經學家眼中,「快樂」和「投資者」是不可能同時出現。成功投資者不一定要快樂,甚至不應該快樂,因為快樂令人喪失理性。想從投資去賺錢,樂觀和自信等質素通通派不上用場,更有用的是無愛無恨的投資策略,以紀律,而不是快樂來執行策略,過程應該是悶死人。
換句話說,對投資者來說,快樂是果不是因,一些人懂得以理性投資,相信紀律多過靈感,假以時日,有機會從投資賺錢。這些人不是從投資過程中得到快樂,而是從悶死人的投資過程中賺到錢,有了錢所以快樂。有錢人好像比普通人開心,甚至更健康、長命、滿足現狀、熱愛生命等等,這些可能都是事實,不過普通人想變成有錢人,一招快樂應該不是辦法。
我開始腦交戰,一方面相信快樂和投資的共通點,一方面又相信行為投資學家難聽但真實的研究結果,我開始左右搖擺。最後我下注,我認為世上有快樂投資者,不過這些人要懂得讓理性和快樂共存。我甚至有具體建議,是把投資組合大部分(九成),以最有紀律或最悶的方法投資,分散在現金、物業、股票;而股票是買盈富基金( 2800),原因我在此欄說過太多,不重複。這樣的投資過程未必令人快樂,但從投資回報得到的快樂,可感染生活。然後以組合小部分(一成),做一些令自己快樂的行為,例如買冧把,又或者買一幅朋友說一定升值的畫。冧把多數會跌到無影,幅畫不會升值,但自己曾經喜歡,就足夠,最緊要不傷身。
世上有快樂投資者這回事,但要懂得融合複雜的人性和殘酷的現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