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马原_互动百科

 

马原

马原(1953-),锦州人。著名作家。先锋派小说开拓者之一,与余华、苏童、洪峰、格非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其著名“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马原当过农民、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

编辑摘要

马原马原作品

马原,男,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当过农民、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马原 - 生平简介

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辽宁锦县农村插队。1974年入沈阳铁路运输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阜新当钳工。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进藏,任记者、编辑。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1989年调回辽宁,任沈阳市文学院专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

马原 - 教授生活

马原马原

马原的客厅有着很强的“气场”,古朴的桌椅,青花瓷瓶上硕大的牛头骨,放满旧书和影碟的书架,面上贴着书法作品的空调。他坐在沙发上,那双曾被韩东精心描写过的眼睛依旧“泪光闪烁”,他说,“我变了很多,特别是性格,随和了许多。”
曾经有人说,马原身上有很多奇迹,其一便是:口才不好,讲起小说却能滔滔不绝,且感染力极强。教授马原把这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进入校园,马原一门心思当起了老师,他每周大约上四五节课,主要是“阅读课”,把讲稿整理一下就是论文。但马原对现有的教学体制有些看法,他的课大多是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提问很少,他说下个学期想带研究生。考试的方式主要是考察,除了进行文章评估外,平常的考勤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马原说只要来听课就有收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教授后,马原觉得自己现在看书比以前更有计划,而且带有选择性。在依据个人兴趣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读书,目的更加清晰了。他读书首先是古典味浓,基本上不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认为大师要经过时间的证明和沉淀才能称其为大师。“我老师对我说千万不要看活人的作品。”马原笑说:“其实我骨子里面也是倾向于古典的东西。”

其次国外作家作品占绝对优势,他说:“用严格的眼光来看现在的小说,总体不太成熟。中国小说是从明清的话本转化而来,在发展时间上就比西方落后很多,成就并不高。”作为讲稿,马原表示《阅读大师》会不断吸收新的作品,不会一本讲义讲到底。

马原 - 小说家

在一次和网友的交流中,马原表示,小说家马原已是故人往事,即使以后写小说,那也是“马老师的一份副业”。

然而马原说,他可能会重操旧业,写一本成长小说。曾经有几家出版社约他写自己的经历,他也写过一些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自传等我以后躺到床上时再写吧,我打算以个人的经历为脉络写一本成长小说,就像《大卫·科波菲尔》《情感的教育》那样的。”

现在的马原如何看待当年的先锋文学,“先锋都是理论家们定义的,现在想想那时的小说,觉得它最大不同就是充满活力,富有变数,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价值判断观来进行阐述的。我是一个‘方法论’主义者,认为方法决定一切,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也会改变价值走向。”

其实,“马老师”的副业不止小说,他还对话剧情有独钟。早在1991年,他就将昆德拉的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改编成话剧《爱的季节》(又名《爱的拒绝》),据说当时演出后的反应还不错。他说自己还写过一个剧本,结构取自于昆德拉的另一部小说《搭车游戏》,已经卖出了版权。
马原的书架上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影碟,马原喜欢好莱坞大片,“美国大片将电影的大众化与小众化这两个看起来冲突的问题解决得很好,相比之下,有些欧洲电影小众化倾向太强,显得很乏味。” 

马原 - 海南情

马原马原作品

1993年年初,马原很快就南下海口,马原在海口找工作的时间很短,机会就来了。一个很有钱的老板请马原帮他做事。那位老板可能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认为马原小说写得那么好,智商必定极高,经商也一定错不了。没准马原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海南素有“中国民营企业家摇篮”之称,当初十万人才过海峡,开启了中国各类人才脱离国家单位所有制的先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这是一次可以载入史册的事件,与前期的“深圳模式”大不一样,也与大陆出现的个体工商户不同(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称之为“海南模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可以个人选择当“经理”,甚至批准自己当“总经理”。记得冯巩演小品讲:“海口椰子掉下来,砸倒了10个人,扶起来一问,9个是总经理;还有一个是副总经理。”
1993年,马原就真的在海口成了“马总经理”,而且是名实相符。他不仅开上了专车,还有一个随撕随用的支票簿,这让孙绍先大开眼界。可是他的公司是干什么的,孙绍先一直都没搞清楚。也没想到认真问一问。大约半年的光景,马原就不干了,至于是谁炒了谁,也不重要了。马原从此明白自己不是当惟董事长马首是瞻的高级白领的材料。
马原就是马原,第一次下海呛了水,并没有气馁。他好象永远有超越自我的勇气。不像孙绍先万里迢迢下海南,还是一根筋选择当教书匠。既然给别人打工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马原干脆自己来。他从辽宁招来两个小兄弟。开始了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这个项目从策划的角度说,无疑是个极品。他用镜头去采访记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像巴金冰心沈从文等等,这个野心勃勃的工程在拍摄了几十位作家后,终因资金耗尽而搁浅。不过,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保留了不可再生的影像资料,其价值无法用钱估量。
其后,马原更是不断地尝试“各种活法”。他开过公司;写过话剧;写过电影脚本;写过电视连续剧。甚至自己演过电影,并曾对自己的演技津津乐道。在走南闯北许多年后,他终于想到要上岸了。

有一天,马原突然羡慕起他的同学孙绍先的工作来。并直言最喜欢海口,想到海南大学教书。孙绍先当然对他的选择极力赞赏,并出面联系。可惜最后没成功。马原后来去同济大学中文系,是退而求其次,虽然上海方面给他的待遇是海南无法比拟的。直到现在他仍一再表示愿意到海南大学教书。
马原教书之认真出乎意外,据马原说,他的教案只用一次,来年上课,必定要重新备过。他的大部分教案都已出版成书,而且口碑极佳。马原单就其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来说,大概国内就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读过几乎所有国内有译本的外国文学作品。
马原的求知欲十分强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究不放。例如,说到保险知识,马原的水平可以到国内任意一家保险公司做高管;还有对大理石的了解;对机械的了解;对建筑的了解,堪称专业水准。
马原一直表示喜欢海南。他每年都多次来海口。身在海南的孙绍先免不了要问为什么。他说:“到了海南,就是觉得舒坦!”在孙绍先看来像是一种没头没脑的喜欢。比如他常说:“喜欢海南,但最喜欢海口;喜欢海口,但最喜欢海甸岛;喜欢海甸岛,但最喜欢海甸岛的东部。”那就是他刚上岛住的地方。最终他就真的在海甸岛的东部买了一套自己十分满意的房子,并在那个自己精心设计的小窝里开始写长篇。

马原 - 参考资料

[1]搜狐视频:http://tv.sohu.com/20080123/n254832930.shtml
[2]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10/31/content_1153104.htm

马原_互动百科

寂寞者的观察-凌越-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寂寞者的观察

作者: 凌越

分类:现代·当代
更新:2012-02-10 07:56:51
大小:338.7K
54人读过 | 1人评论

简介· · · · · ·

本书为新生代学者和专栏作家凌越先生近年评论文字的结集;为“独立阅读书系”之一。
  本书分三辑。辑一“此地的观察”既有对当下的文学和诗歌问题做出的即时的批评,也有对日常生活个性化的细腻描述和感受。辑二“蝴蝶的艺术”是关于卡尔维诺、苏珊?桑塔格、杜拉斯、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萨义德等经典作家的文学随笔,着重于揭示他们的生活和创作之间的某种神秘关系。辑三“自我的迷宫”是关于惠特曼、雨果、波德莱尔、兰波、佩索阿、曼德尔斯塔姆、斯蒂文斯、布罗茨基等经典诗人的文学随笔,以文雅的笔触勾勒诗人们跌宕起伏的个人生活,同时深入浅出地分析诗人们的精彩诗篇。
  所有的文字都完整映照着作者的内心,哪怕你所论述的是别人的作品。某种内在的逻辑链条决定着一篇文章的骨架,可是在这个逻辑链条的开端依然会是某种斩钉截铁的语气强化的逻辑之源,而这个源头则综合考验着作者的见识、道德和心灵。

喜欢读《寂寞者的观察》的人可能也喜欢 · · · · ·

寂寞者的观察-凌越-epub电子书下载-mobi电子书下载-书评

[分享] 牛刀:港元两年之内将重返108元。

牛刀:港元两年之内将重返108元。

近日,本人私访香港。港元兑人民币升破8元,已经引起市场的恐慌,各大媒体封面报道:港纸升破8,通胀又来啦。港币兑美元的大幅升值更是迫使港府3年来首次干预汇市,压低港元捍卫货币升值上限。香港房价高不断刷新历史最高,过去4年中房价更是翻番,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John Tsang)不得不表示房市的过快增长已经与经济放缓的趋势相互脱节,并警告将采取措施抑制房价增长。其实,这位财政大人并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所以,我在和香港一位财经作家谈及此事时说:你们放心,人民币这些年欠港币一笔债,很快会还。

这位朋友很不解,奇怪我如何说出这样的话,于是,我再次给次给他做出解释:港元一直联系美元,这种制度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为此,香港金管当局特地增持了黄金储备。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港元同人民币的关系一直就很纠结,在人民币兑美元是8.2元时,港元对人民币是108元,也就是100港元兑换人民币为108元。这样,很多港人来深圳和珠三角消费和投资,收益很大,推动了香港经济的繁荣。人民币升值到6.3元时,港元对人民币升值到8元,100港元只能兑换人民币80元,这里面出现本质上的变化,现在不是港人来内地消费,而是内地人去香港消费和投资。整个颠倒过来了。不过,这种情况很快结束,港元有可能重回108元(100港元兑换108元人民币)。这几年,人民币欠港元的债务会在将来还清。

这位香港朋友开心了,幽默的说:你真逗,这些也成了债务了。这个说明他已经明白,我指的是人民币泡沫快要破了,而债务将会成为引爆点。

购买牛刀新书《中国通胀世界通缩》《牛刀说,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穷人通胀富人通缩》和时寒冰《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请到:牛刀淘宝签名书店


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a108c0102e18s.html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德国之声 | "中共不可能以这种方式继续统治这个国家" - 中国数字时代

德国之声 | "中共不可能以这种方式继续统治这个国家"

(德国之声中文网)西方以及中国国内的观察家曾一直将温家宝看作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希望。执政10年的尾声阶段,《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长文让这一形象失去光彩。温家宝向来以亲民和朴实著称,但从此文看来,他同中共其他高层官员并无二致。据《纽约时报》的披露,温氏家族在过去年间积累资产27亿美元。

一般而言,中国的掌权者并不回应这类指责,他们一概将它们说成是反华宣传。但这回的指责却非同一般,而温家宝的强烈反应也打破惯例。他的律师在公开发表的声明中驳斥了对温氏家族的指责并指出,温家宝本人从未在亲属的生意中扮演过任何角色,而"隐秘财富"也不属实。他们保留对《纽约时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余杰:温家宝做秀

异议作家余杰从未信任过温家宝。今年1月,余杰在美国开始流亡生活。他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说,他在国内时遭遇软禁、酷刑,动辄就被保安抓走。余杰的《中国影帝温家宝》让他成名,但该书在中国大陆被禁,只能在香港出版。余杰在这本书中总结道,温家宝为自己精心培育的善良和改革派形象,是地地道道的做秀。

温氏家族财富、18大、薄熙来

温家宝之所以反应激烈,还因为纽时披露的时机。中共在两周后就要举行18大,为此,宣传机器已开足了马力。18大期间,安排了每10年一次的最高层换届,为此,中共已筹备多时。

因担心形象受损,中国的新闻检查机器屏蔽了《纽约时报》以及搜索引擎里的相关关键词,一些外国电视台的节目也被中断。其实,中共早在纽时发表该文前就已陷入20年来的最大政治丑闻:国外媒体对薄熙来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薄熙来受到的指责包括,在其妻谋杀英国商人海伍德的案件中犯有包庇罪,以及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10月27日,中国人民最高法院宣布启动对薄熙来的调查程序。

"许多人失掉对党的信任"

不论是对温氏家族新近财产的曝光,还是薄熙来事件,中国人"中共大员人人贪"的感觉似乎得到进一步证实。北京大学的法律教授贺卫方对德新社表示,"许多人已失掉对党的信任。"

今年6月间,彭博通讯社报道了习近平的家族财产,称他们的家产高达数亿美元。

现年70岁的温家宝在其执政期间,经常在电视镜头前同农民、工人或者病人亲切交谈,但《纽约时报》的报道则告诉读者,正是在同一期间,他的家族变成了巨富。中国近代史学者章立凡以及其他改革派知识分子都发出呼吁,希望中共干部公示财产。章立凡说,"人们不愿继续生活在今天的状态下。当权者也很清楚,共产党已不可能以这种方式继续统治这个国家。"

来源:德新社   编译:李鱼

责编:苗子



发自我的 iPad

奇闻录 | 谁拔了莫言家的萝卜 - 中国数字时代


奇闻录 | 谁拔了莫言家的萝卜

29日,第三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市隆重举行。应高密市委宣传部邀请,2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高密采访。然而记者惊讶发现:莫言旧居院中青青树苗、成片萝卜,同之前郁郁葱葱的情景相比,已模样大变:院中小树苗被扒光了,莫言父亲种的萝卜被拔光了。

游客还在光坝坝上找萝卜

十多天前的旧居还郁郁葱葱

"杜记者,请进门啊!"管谟欣热情招呼记者。走进莫言旧居小院,令人惊讶的是,半个月前,记者所见到的郁郁葱葱的树苗、萝卜,早已被人扒光了。院中的萝卜不见了,小树苗不见了,连小院的墙角下长的一片片绿色小草,也不见了。院子里已被人踩成了光秃秃的泥巴地。莫言旧居的小院子,成了寸草不长的光坝坝,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

一个中年女游客,一边说儿子明年就要考大学了,一边在莫言院子中,四处寻找萝卜根、树苗根。没有萝卜扒了,她把莫言旧居墙外的树叶扯了一把抓在手上说:"让儿子也沾沾文曲星莫言的光,保佑儿子明年考上北大。"

莫言二哥管谟欣一声叹息:"没有办法啊。天天都有许多来自全国的、世界的游客和记者访问和采访。现在是游人越来越多,我这个导游,都忙得快招架不住了。我是莫言的亲二哥,又是好客的山东人。他们是远方来的客人啊,他们进院子,要扒树苗、扒萝卜,连青草也扒。我又不好意思去阻挡拒绝。担心怕人家说闲话,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们莫家就翘尾巴了?所以,我们只好忍着,任由他们扒光啊!我想,人家进莫言旧居扒点树苗、萝卜,也只是想沾一沾、借一借兄弟莫言旧居的灵感,将来有一个好发展。"

莫言邻居杜全宝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半个月前,莫言旧居还是冷冷清清,随着莫言于10月10日晚被宣布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后,这里逐渐成了全国旅游热点。

管谟欣告诉记者:"我已经累得接待不过来了,希望有关部门帮帮忙。把莫言旧居正规化管理起来。"

更搞笑的是,记者还发现,莫言旧居平时大门上锁,有个别参观者从一处没有围墙的栅栏通过,进出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条通道,不时有人进出。

管谟欣悄悄告诉记者:小村庄已不平静了。这里已有作家、还有雕塑家,就在莫言旧居旁,开始租村民的房子来进行艺术创作。说是希望与莫言旧居为邻居,从莫言旧居的气场上,借到莫言的创作灵感,也梦想将来像莫言那样,获一个诺贝尔大奖。村里房价估计要涨。

相关:莫言旧居萝卜拔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发自我的 iPad

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蘋果日報- 炒飯 - 李純恩

炒飯 - 李純恩

以前一直以為揚州炒飯是香港人的發明,香港人很能無中生有發明一些東西,比如星洲炒米、印度神油。及至到了揚州,才知道揚州是有揚州炒飯的。


揚州賣的揚州炒飯,同一家店裏價錢不同,那是因為炒飯配料的多寡不同,有十一種配料的,有十五種配料的,你要後者,就「富貴」一些,這倒是跟香港車仔麪的概念一樣。那天我站在街邊一家小飯館門口,問老闆娘那十幾種配料究竟有些什麼,她掰着手指數,數來數去數不齊,後來連葱花都算上也沒湊齊。


所以說,所謂揚州炒飯,基礎就是葱花蛋炒飯,至於肉丁、豆腐乾丁、蝦仁之類,悉隨尊便,反正廚房裏有什麼,就往炒飯裏放就是了,兩三樣可以,十幾樣也可以,就是一個雜錦炒飯。只是香港的揚州炒飯中有一樣東西,揚州的揚州炒飯中不會有,那就是叉燒。揚州人不做廣東燒臘,等閒沒有叉燒。


其實,炒飯不用那麼複雜,只要炒得好,葱花和雞蛋乾乾淨淨來一碗蛋炒飯,熱騰騰、香噴噴,冬天配碗醃篤鮮湯,夏天配碗番茄冬瓜排骨湯,一頓飯,已吃得心滿意足了。


蘋果日報- 神經病 - 陶傑


神經病 - 陶傑

「中國人」這個名詞忽然成為「敏感詞」,十分可笑。


香港的下一代,在上水集會,反水貨客高呼「中國人滾回中國」,這種口號,極其量是少不更事,立論不夠成熟。


破解這個口號,最好的辦法,不是用更粗暴的五毛紅衞兵言詞對駡,只要梁振英政府公開宣佈:邀請持有中國護照的中國人艾未未先生來香港,第一站,巡視上水,這種口號,自然會平息。


不但中國人藝術家艾未未,中國人醫生高耀潔,中國人環保活動家胡佳,都邀請來,但是梁振英做不到。


英治時代,沒有這種口號,今天有了,因為十五年來,有一小撮人,壟斷「中國人」的定義,任意憑情緒宣判:你「沒資格做中國人」,他也「沒有半點中國人的味道」,中國北大教授孔慶東、大陸毛左網民,就是這樣天天在判決,漸漸擴大成「思想還未回歸」的,都不是「中國人」。


既然他當了法官,宣判這個也不是中國人,那個也沒資格當中國人。久而久之,被宣判的人,服判了,告訴法官,好了,那麼我不是中國人了,我是香港人或前殖民地英國人了,你滿意了嗎?


但這時,「法官」又不滿意了,又拍桌子大駡:「你他媽的你還不就赤裸裸否認了你是中國人了嗎?看,這不就是罪證了嗎?」


這些中國式法官的邏輯是:他一早為你「定性」,判決你不配做「中國人」,但原來如果你服判,重複他的判決:好了,我不配,那麼我不是「中國人」了,卻又是罪名。這種邏輯,世上只有這個地方有。


像「簡體字」一樣,「中國人」本來沒有問題,但在無處宣播仇恨的許多中國人的腦海中,漸漸醞釀成問題。這個問題,又由於中國人二千年帝制主奴的思維慣性,又擴大成危機。本來無一物,如果天生以製造敵人為樂,一犬吠影,自然滿坑滿谷的百犬吠聲。這個國家的「反右」、「文革」,爭相告密的「階級鬥爭」,就是這樣一脈承傳下來。噢,對了,所謂一犬吠影,謹此聲明:只是文學譬喻,沒有說誰真的是狗。請勿又狂躁呀,你好威,天下無敵呀。

上一則: 蒂凡尼的藏書票 - 安行

下一則: 一夜之間 - 李碧華

蘋果日報- 泰國尋歡 獲兩女主動搭訕 華航兩機師遭迷暈劫財


泰國尋歡 獲兩女主動搭訕 華航兩機師遭迷暈劫財

機師落bar有艷遇 泰妹酒店劏水魚

飛來艷福絕非好事!中華航空公司兩名副機師,本月初在曼谷夜店被兩名泰國索女主動搭訕,四人返回飯店「續攤」時,副機師疑遭落迷藥,昏迷一天一夜。醒來時,不但全身赤裸、財物更被洗劫一空。其中一名副機師因無法準時報到,機長要緊急調派後備副機師代替,令到事件曝光。

華航昨證實兩名副機師分別姓童(34歲)及姓廖(約30歲), 均未婚,姓廖副機師更高大威猛,很有異性緣。本月8日,姓童副機師從台北飛抵曼谷,準備11日飛往荷蘭阿姆斯特丹。他在下塌的帝國皇后公園飯店(Imperial Queen's Park Hotel)與正在休假的姓廖副機師相遇,於是同往附近的酒吧消遣。

兩名副機師在帝國皇后公園飯店的房間內,被泰妹迷暈洗劫。台灣《蘋果日報》

制服亦被偷走
在酒吧遇到泰國正妹搭訕後,兩名副機師於是到酒店對面的超市買啤酒,並回到姓童副機師的房間繼續。案件懷疑是泰女使用浴室開瓶器打開啤酒時,摻入液體迷藥,令兩名副機師昏迷。至11日,華航機組人員在酒店大堂集合準備到機場時,機長發現姓童副機師未準時出現。致電房間時,姓童副機師亦傳來微弱求救聲,機長認為事態嚴重,一方面召來華航人員將兩人送院、同時召來後備副機師,令事件曝光。


姓童副機師在案件中,除有現金、iPhone、iPad等財物盡失,就連機師制服都被偷走。華航昨日指出,相信姓童副機師與姓廖副機師是遭人設局詐騙,已向當地警方報案。雖然兩人分別在休息、休假時遇到事件,且未影響旅客安全,但公司認為兩人沒有注意自身安全,已違反工作紀律要求,各記過一次,姓童副機更被調離飛行職務。


據透露,泰女對遊客騙財、洗劫的手法高超,除趁遊客不注意時摻入迷藥,更有泰女將迷藥塗在乳房上,讓揩油的遊客中招。台灣《蘋果日報》

不少遊客都會到曼谷的酒吧、夜店消遣。
台灣《蘋果日報》

上一則: 乾隆腰刀4830萬成交

下一則: 淫賊胸襲女主播兩年

蘋果日報- 李克強到皇陵夜讀 「沾染了皇氣」

鳳陽沾皇氣 黑仔強風山水起

「每個中國人喝幾杯西班牙紅酒,就可以挽救西班牙。」
──2009年9月,在一個涉外場合談及中國如何幫助歐洲度過債務危機時即興表態。




中共十八大新權貴李克強,出身普通家庭,父親官僅七品(縣官),但他卻能仕途步步高陞,直望總理寶座。外界感慨李的仕途如此輝煌,或與他曾在明朝皇帝朱元璋祖陵那裏插隊生活,不無關係。當地人稱:「據說李克強當年也常來此夜讀,沾染了皇氣。」《蘋果》記者走訪李的祖居地安徽定遠,以及他當年插隊的地方安徽鳳陽,尋找這位未來紅朝新宰相的仕途秘訣。

鳳陽與定遠兩縣相鄰,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太平鄉,與李克強的祖籍定遠縣九梓鄉相距也就幾十公里;李當年插隊的鳳陽大廟鎮東林村,更是毗鄰朱元璋為父母建的皇陵;中共前總理朱鎔基據說也是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可見李官運騰達,不無風水道理。


位於鳳凰縣的朱元璋祖陵,環境清幽。《蘋果》記者攝

當年李克強居住的知青點,房屋現已拆剩牆根。《蘋果》記者攝

李克強爺爺等人的墓地,雜草叢生。《蘋果》記者攝

愛下棋成績好 「床下全是厚厚的書」
不過,《蘋果》記者在定遠採訪得悉,早在十八大開始籌備前,李克強就透過手下向定遠縣當局傳話,明確交代幾點:他的兄弟姊妹只有三人;在定遠只有故鄉,沒有故居,勿搞紀念景點;當地親人只有已歿的五叔,如有人打他的旗號胡作非為,絕對不得答應。


其實李克強成長地是在安徽省會合肥市。中學讀合肥八中(當年名遵義中學),學校現已搬遷,市中心老校園租給私人辦補習學校。「他很喜歡下棋,學習成績很好。」當地有人透露,他當年是典型的乖孩子,非常孝順:「即使後來到北大讀書,他一放假也回家陪父母,很少外出玩樂。」


記者所見,李克強父母當年所住舊居人去樓空,透過無簾的窗窺視,屋內空空如也。鄰居透露「老太太(李克強母親)早年去了北京,房子就一直空了」。李父1999年去世,其時已貴為河南省長的李克強半夜回合肥奔喪,清晨即走,貫徹低調。升任副總理後,他便把母親接到中南海同住,有三名家庭醫生照顧,李母曾向親友稱悶,知情者表示:「她說想回合肥,說出門警衞要向她敬禮,怪不習慣的。老人前兩年也在北京去世了。」


「人品很好,話不多的一個人。」鳳陽大廟鎮東林村東圩組50多歲的老董,談起當年插隊在此的李克強:「他很勤奮,床下面全部是厚厚的書。」老董帶記者看當年李居住的知青點,房屋現已拆剩牆根,約20平方米,被隔成兩間小房。「當時十幾個知青到我們這兒,陸續都走了。」 隨便問當地上年紀村民,都知道他,都盼他回來看看:「說是今年要來,也不知道啊!」


鳳陽素有「帝王之鄉」稱號,李克強插隊的東林村毗鄰明帝朱元璋為父母所建的皇陵,當地人稱:「據說李克強當年也常來此夜讀,沾染了皇氣。」這裏風水寶地不但造就了一代皇帝,還有宰相,而被指為朱的嫡系後人的朱鎔基,在90年代在位時,亦曾來此祭祖。


據悉,1974年19歲的李克強到那裏插隊,並非偶然,李父曾任鳳陽縣長,特別為兒子選定大廟作插隊點,因他的老部下兼好友金士忠在此任書記,金後來更是李克強的入黨介紹人,又一手提拔他做大隊書記,成李仕途上第一位引薦人。當年北大法律系招生需「根正苗紅」,李做過村黨支部書記,又有安徽省「學習毛澤東思想先進個人」的頭銜,成為他進入北大的敲門磚。

李克強文革時曾在故鄉定遠縣九梓鄉的茅草房住過一段時間。《蘋果》記者攝

父親再娶 兄不滿
「他是領導 與我無關」
李克強故鄉定遠縣九梓鄉,至今仍保留屬李克強一脈的茅草房,據說李只在文革時在這裏住過一段時間,目前被他的堂哥用於堆放雜物。記者找到李家墳地,在田野間一片矮樹圍繞,近十個土墳,分別葬有李的爺爺及多位伯父伯母,並沒有大肆修葺,他父母據說葬在合肥。


「他家孩子都孝義,不光李克強。」鄰居李大爺說,李克強五叔因家窮無錢娶妻生子,未能分得房地,李克強及兄弟姊妹皆從父命,照顧五叔,每年春節寄錢中秋寄月餅,直到今年春節後老人癌症不治去世。


李克強父親李奉三娶過兩位妻子,共育六名子女。李克強為後妻所生。前妻王氏是定遠農村人,育有兩子一女,但只有曾任安徽省計劃委員會副廳長的次子李克平與二房有來往。老大李克和是北京航天部二院的專家,退休後在九梓鄉蓋了別墅,每年都回來小住,因不滿父親棄妻再娶,他不願提與李克強有親:「他是國家領導人,這與我無關。」


前妻所生女兒李克珍,原在合肥廣電系統下屬單位任職,據說因效益不好下崗,也沒能叨李克強的光,受特別待遇。李克強親母叫曹麗俊,是父親到鳳陽任官後娶的當地女子,育有兩兒一女,長女李曉晴,即李克強姊姊,是安徽省國資委資訊中心主任,弟弟李克明在北京任職,是國家煙草局副局長。

李克強(57歲)
籍貫:安徽定遠


學歷:北大法律系畢業,經濟學博士


家庭:與妻子程虹育有一女


經歷:


1974年至1978年


 在安徽鳳陽縣插隊


1978年 


 考入北京大學


1982年起


 任北大團委書記、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


1993年至1998年


 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1998年6月起


 任河南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省長、省委書記兼省人大常委主任


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


 任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主任


2007年


 當選中共政治局常委


2008年起


 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十八大Q&A
會期開多久?誰來埋單?





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期約一星期,2,270名黨代表與會。當中涉及的路費、住宿、餐飲等開支驚人,但當局一直未有公佈,以類似規模、每年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為例,2,288名政協委員花費7,760萬元人民幣,全由國家、地方財政支付。

下一則: 乾隆腰刀4830萬成

蘋果日報- 李克強到皇陵夜讀 「沾染了皇氣」

鳳陽沾皇氣 黑仔強風山水起

「每個中國人喝幾杯西班牙紅酒,就可以挽救西班牙。」
──2009年9月,在一個涉外場合談及中國如何幫助歐洲度過債務危機時即興表態。




中共十八大新權貴李克強,出身普通家庭,父親官僅七品(縣官),但他卻能仕途步步高陞,直望總理寶座。外界感慨李的仕途如此輝煌,或與他曾在明朝皇帝朱元璋祖陵那裏插隊生活,不無關係。當地人稱:「據說李克強當年也常來此夜讀,沾染了皇氣。」《蘋果》記者走訪李的祖居地安徽定遠,以及他當年插隊的地方安徽鳳陽,尋找這位未來紅朝新宰相的仕途秘訣。

鳳陽與定遠兩縣相鄰,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太平鄉,與李克強的祖籍定遠縣九梓鄉相距也就幾十公里;李當年插隊的鳳陽大廟鎮東林村,更是毗鄰朱元璋為父母建的皇陵;中共前總理朱鎔基據說也是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可見李官運騰達,不無風水道理。


位於鳳凰縣的朱元璋祖陵,環境清幽。《蘋果》記者攝

當年李克強居住的知青點,房屋現已拆剩牆根。《蘋果》記者攝

李克強爺爺等人的墓地,雜草叢生。《蘋果》記者攝

愛下棋成績好 「床下全是厚厚的書」
不過,《蘋果》記者在定遠採訪得悉,早在十八大開始籌備前,李克強就透過手下向定遠縣當局傳話,明確交代幾點:他的兄弟姊妹只有三人;在定遠只有故鄉,沒有故居,勿搞紀念景點;當地親人只有已歿的五叔,如有人打他的旗號胡作非為,絕對不得答應。


其實李克強成長地是在安徽省會合肥市。中學讀合肥八中(當年名遵義中學),學校現已搬遷,市中心老校園租給私人辦補習學校。「他很喜歡下棋,學習成績很好。」當地有人透露,他當年是典型的乖孩子,非常孝順:「即使後來到北大讀書,他一放假也回家陪父母,很少外出玩樂。」


記者所見,李克強父母當年所住舊居人去樓空,透過無簾的窗窺視,屋內空空如也。鄰居透露「老太太(李克強母親)早年去了北京,房子就一直空了」。李父1999年去世,其時已貴為河南省長的李克強半夜回合肥奔喪,清晨即走,貫徹低調。升任副總理後,他便把母親接到中南海同住,有三名家庭醫生照顧,李母曾向親友稱悶,知情者表示:「她說想回合肥,說出門警衞要向她敬禮,怪不習慣的。老人前兩年也在北京去世了。」


「人品很好,話不多的一個人。」鳳陽大廟鎮東林村東圩組50多歲的老董,談起當年插隊在此的李克強:「他很勤奮,床下面全部是厚厚的書。」老董帶記者看當年李居住的知青點,房屋現已拆剩牆根,約20平方米,被隔成兩間小房。「當時十幾個知青到我們這兒,陸續都走了。」 隨便問當地上年紀村民,都知道他,都盼他回來看看:「說是今年要來,也不知道啊!」


鳳陽素有「帝王之鄉」稱號,李克強插隊的東林村毗鄰明帝朱元璋為父母所建的皇陵,當地人稱:「據說李克強當年也常來此夜讀,沾染了皇氣。」這裏風水寶地不但造就了一代皇帝,還有宰相,而被指為朱的嫡系後人的朱鎔基,在90年代在位時,亦曾來此祭祖。


據悉,1974年19歲的李克強到那裏插隊,並非偶然,李父曾任鳳陽縣長,特別為兒子選定大廟作插隊點,因他的老部下兼好友金士忠在此任書記,金後來更是李克強的入黨介紹人,又一手提拔他做大隊書記,成李仕途上第一位引薦人。當年北大法律系招生需「根正苗紅」,李做過村黨支部書記,又有安徽省「學習毛澤東思想先進個人」的頭銜,成為他進入北大的敲門磚。

李克強文革時曾在故鄉定遠縣九梓鄉的茅草房住過一段時間。《蘋果》記者攝

父親再娶 兄不滿
「他是領導 與我無關」
李克強故鄉定遠縣九梓鄉,至今仍保留屬李克強一脈的茅草房,據說李只在文革時在這裏住過一段時間,目前被他的堂哥用於堆放雜物。記者找到李家墳地,在田野間一片矮樹圍繞,近十個土墳,分別葬有李的爺爺及多位伯父伯母,並沒有大肆修葺,他父母據說葬在合肥。


「他家孩子都孝義,不光李克強。」鄰居李大爺說,李克強五叔因家窮無錢娶妻生子,未能分得房地,李克強及兄弟姊妹皆從父命,照顧五叔,每年春節寄錢中秋寄月餅,直到今年春節後老人癌症不治去世。


李克強父親李奉三娶過兩位妻子,共育六名子女。李克強為後妻所生。前妻王氏是定遠農村人,育有兩子一女,但只有曾任安徽省計劃委員會副廳長的次子李克平與二房有來往。老大李克和是北京航天部二院的專家,退休後在九梓鄉蓋了別墅,每年都回來小住,因不滿父親棄妻再娶,他不願提與李克強有親:「他是國家領導人,這與我無關。」


前妻所生女兒李克珍,原在合肥廣電系統下屬單位任職,據說因效益不好下崗,也沒能叨李克強的光,受特別待遇。李克強親母叫曹麗俊,是父親到鳳陽任官後娶的當地女子,育有兩兒一女,長女李曉晴,即李克強姊姊,是安徽省國資委資訊中心主任,弟弟李克明在北京任職,是國家煙草局副局長。

李克強(57歲)
籍貫:安徽定遠


學歷:北大法律系畢業,經濟學博士


家庭:與妻子程虹育有一女


經歷:


1974年至1978年


 在安徽鳳陽縣插隊


1978年 


 考入北京大學


1982年起


 任北大團委書記、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


1993年至1998年


 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1998年6月起


 任河南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省長、省委書記兼省人大常委主任


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


 任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主任


2007年


 當選中共政治局常委


2008年起


 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十八大Q&A
會期開多久?誰來埋單?





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期約一星期,2,270名黨代表與會。當中涉及的路費、住宿、餐飲等開支驚人,但當局一直未有公佈,以類似規模、每年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為例,2,288名政協委員花費7,760萬元人民幣,全由國家、地方財政支付。

下一則: 乾隆腰刀4830萬成

蘋果日報- 垃圾場妹不洗內衣

唔洗內衣唔清狗糞 垃圾女嚇死人

南韓一名貌似全智賢的俏女郎(上圖),外表打扮光鮮亮麗,但家中卻糟亂邋遢不堪(下圖),不但內衣不洗,連寵物犬的糞便竟逾半年沒清理,名副其實是個「垃圾場妹」。


「垃圾場妹」自知家中邋遢,但仍大方地讓電視台攝製隊到家中拍攝,只見屋內恍如垃圾崗,發霉食物擺滿桌上,遍地都是發出惡臭的內衣和狗屎,房內連站的地方都沒有。


她的朋友也老實不客氣指,屋內有擤過鼻涕的紙巾,骯髒內衣和絲襪亂放。「垃圾場妹」追求者眾,但每當男伴來到她家,才發現夢中情人的「香閨」竟然是個垃圾場。


當問她如何處置半年仍未清理的狗糞時,她竟說:「每當落大雨,我就會開窗,狗糞被雨水淋到就會分解囉。」中央社

蘋果日報- Google推Nexus 10 狙擊蘋果

Google早洩nexus 恐嚇酒保

Google繼續全面狙擊蘋果公司產品,前天(周一)宣佈下月中在歐美日市場推售自家品牌首款10吋平板電腦Nexus 10(上圖),憑現時業界最高解像度的2,560x1,600屏幕,以及比同級iPad便宜100美元(780港元)的定價,力爭板腦市場佔有率。


Nexus 10是由三星代工生產,除最高解像屏幕,亦有前置立體聲揚聲器,16GB入門版賣399美元(3,112港元),32GB賣499美元(3,892港元)。


Google同時宣佈出LG代工生產的手機Nexus 4(左圖),4.7吋芒和無線充電板,相機可拍全景照片,8GB版賣299美元(2,332港元)。暑假已推出的7吋板腦Nexus 7增3G流動寬頻功能。


美國《華爾街日報》

蘋果日報- 鄰居叫床聲變潮樂


鄰居叫床聲變潮樂

隔離驚天呻吟聲 搞友remix勁洗腦

英國曼徹斯特市26歲青年穆爾(圖),受不了鄰居的叫床聲,憤然將對方的叫床聲錄下放上網後,最近有網民將聲帶「二次創作」,惡搞成科幻電音版潮樂,繼續熱爆網絡。


穆爾今年5月批評鄰居叫床太大聲,擾人清夢,可是對方還大喊「若不關窗,就閉起嘴來」。鄰居安靜一會兒又故態復萌,穆爾於是偷錄他們的叫床聲,並在網上公開來教訓他們。網民聽得樂翻天,有人更惡搞混音版,將女方的叫床聲配上震撼電子音樂,效果媲美電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台灣東森新聞網


上一則: 垃圾場妹不洗內衣

蘋果日報- 溫泉蛋 - 高慧然

溫泉蛋 - 高慧然

第一次吃溫泉蛋,是在日本火山口。那是貨真價實的溫泉蛋:用溫泉水浸熟的蛋。外殼呈炭黑色,充滿硫磺味。我們置身的山頭飄漾着濃濃的硫磺味,進食環境欠佳。剝殼後的蛋,雖然與尋常水煮蛋一樣,白而圓潤,可是硫磺味透過蛋殼,侵入蛋白、蛋核,很難引起食欲。吃的,純粹是好奇與風味。火山口的溫泉水溫度相當高,那一隻溫泉蛋,是蛋黃蛋白全熟透的。


平時我們在食肆吃到的溫泉蛋,則往往是蛋白蛋黃將凝未凝的,又或者凝而未硬的。蛋白在攝氏62度溫度下開始呈啫喱狀,至80度全熟凝固。而蛋黃則在攝氏64度高溫下開始凝結,至70度全凝固。溫泉蛋,是在嚴格控制溫度下精心烹煮的。老實說,全熟蛋和半凝蛋都不是我杯茶。全熟蛋蛋黃雖香,但口感欠奉。半凝蛋太過原始的蛋味及與流質相差不遠的質感,也很難讓人愉悅。我只喜歡在一種情況下吃溫泉蛋:在日本吃拉麪的時候。把蛋攪爛,蛋漿被麪湯的高溫提升硬度,蛋液包裹着拉麪,令麪條滑而鮮香,蛋香更能帶出麪的麥香。


成為溫泉蛋的擁躉,則全因台灣的便利店。台灣便利店賣一隻溫泉蛋,蛋白凝結而柔軟,蛋黃呈半固體狀態。口感相當好。最了不起的,則是調味!一口啖下去,先是一陣淡淡的幽香,恰到好處的鹹鮮味慢慢散發出來。吃完後,竟回甘。一隻蛋,味道居然帶層次感,絕了。

梁凤仪_百度百科

 

梁凤仪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香港著名财经作家、企业家,首开为香港家庭引进菲律宾女佣之先河,从1989年推出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后,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作家,已发表小说、散文一百余部。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梁凤仪(1949――),1949年1月17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作为现代知识女性,梁凤仪曾在香港和英美等地修读过文学、哲学、图书馆学及戏剧学,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1979年开始在商界奋斗,创办过香港首间菲佣介绍所,从事过证券金融广告等行业,是香港商界知名的女强人。1986年开始以业余身份为香港报章撰写专栏,1989年起开始写作言情小说,并创办“勤+缘”出版社,以商业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大规模推广至大陆、台湾、加拿大、东南亚等地,在九十年代

梁凤仪

梁凤仪

中期产生了所谓“梁凤仪现象”。其作品多以都市商界为背景,演绎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故事,虽以传奇为主,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因此亦被人称为“财经小说”。

  著名财经小说家梁凤仪在其57岁生日当天,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17日,梁凤仪转售自己公司部分股份,套现2173.75万港元,这位才女大作家成功转型成亿万富婆。有人说:“梁凤仪重出江湖了。”而梁凤仪说:“我一直都在商界之上,从来都没离开过商界。”从1989年,推出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起,梁凤仪就以畅销作家的面目为外人熟知,而她是个出色的商人却鲜为人知。

  目前,梁凤仪已对外宣布将封笔10年,专心经商。作为20世纪风靡华语阅读圈的香港女作家,又是香港商界和出版界事业有成的女强人,颇具传奇色彩的梁凤仪说,“如非要我选择,我想我最愿意做的还是家庭主妇,其次是商人,最后才是作家。”原来,事业上,她获得了成功,文学上,她创造了奇迹,但她也有坎坷与不幸。这位事业和文学上的双重女强人,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伟大启示:胜利属于善待生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者!

  作为商人,她创立的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在3年间净赚9000万人民币。去年6月底,她的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发行一亿股,单这一家公司,梁凤仪夫妇拥有的财富市值就达2.37亿港元。

  更难得的是,她的每一个身份,都是另一个身份的资源——

  有一份好的爱情和一副好的身家做底牌,让她的从商和写作都可以从容,没有胁迫和任何压力;

  商场的风云变幻和复杂磨炼了她的意志力,也让她看到人生繁丽背后的苦涩和悲凉,这既是她文学创作的支持,也是一份储备;

  从把财经小说当成一个商业创意的那一天起,她靠一枝笔写出了价值5个亿的身家,包括刚刚上市的香港惟一在大陆经营电视媒体服务的公司。[1-2]

编辑本段个人语录

1、梁凤仪智慧语录:不愿意男女之间平等

  “从很小开始,我就知道且熟悉比赛之中失败了,还是要继续参赛下去的。”

  “掌声来早与来迟并不相干,终归会来便好。”

  “你要是问我,事业与家庭何者重要,我会选家庭。”

  “我不愿意男女之间平等。女人就负责生小孩,男人养女人理所应当,不平等多好。”

  “在家庭婚姻生活上,男女一定要平等,女人经济不仅要独立,更要从精神上不依赖丈夫,这样的婚姻才幸福长久。”

  “女人知道自己的生命的主人是谁,这一点很重要。”

2、梁凤仪智慧语录:生活品味

  “培养生活嗜好与品味,是解决寂寞,医治无聊的最好方法。”

  “老年人不能等待,他们身不由己,不能等子女发展完他们的事业才去抽空寺顺他们。照顾、爱拥父母必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梁凤仪智慧语录:身份定位

  “文人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业,好与坏很难评判,就像可口可乐,虽然被普遍接受,但总有人不接受。而商业存在模式,做起来有简单规则,成功与否靠数据说话。”

  “我现在有三个身份:家庭主妇、商人和作家。在今后十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首先选择商人的身份。作为作家,我有兴趣、有时间就写,没兴趣、没时间就可以不写。但商人不一样,特别是公司上市以后,公司就不只是自己拥有,还是公众拥有,要对股东负责,不能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编辑本段个人生平

幼年
  梁凤仪于1949年1月17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其父梁卓与其母谢惠芳于战时移居香港,婚后只育梁凤仪一女。梁卓夫 妇均未受高等教育,唯对女儿非常悉心栽培,不但供书教学,且鼓励女儿积极善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益智活动,以增长知识,扩阔见 闻。

  受父母的影响至深,梁凤仪从小就勤奋念书,由于父母的鼓励,她非常踊跃的参加各种益智比赛,诸如演讲、征文、戏剧、辩 论等,从而在团体生活中锻炼出她合群乐业的性格,也提炼出她坚定顽强的奋斗精神。她说:“从很小开始,我就知道且熟悉比赛之 中失败了,还是要继续参赛下去的。”

  她认为人生是一场大型比赛,每人都在争取自己的十项全能冠军。决胜之道就是万一失手,摔在地上,必须立即忍着痛,不吭 半声,不流一滴眼泪,站起来,继续参赛。

青年
  由于父亲的坚持,梁凤仪一直在中文小学与中学修读,1966年考进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再在研究院进修硕士学位。
婚后
  1972年赴英国伦敦侨居至1974年,以家庭主妇为正职,同时以半工半读的身份在伦敦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及修读图书馆学。

  1974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新来乍到,工作难找,生计问题便是个大问题,她只好到维珍尼亚州一家中国餐馆身兼数职。当时,她每周工作七天,每天由早上6时起上班,招待来吃早餐的客人,一直工作至晚上12时,待最后一桌吃宵夜的顾客离开之后,还要替那些不懂写字的中国厨师们写好家书,才可以休息。

  她奋发耐劳,为求达到生活理想而竭心尽力地苦干的习惯实始于其时。

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创立公司
  1975年,梁凤仪回港工作,受聘于香港新创办的佳艺电视为编剧及戏剧制作人。在娱乐圈子内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梁凤仪的 事业面临崭新挑战。她认为影视界的工作环境与她的个性出现差距。她发觉社会进步,要巩固家庭经济基础,不能所有成员都只以雇 员身份赚取薪金,必须有其中成员勇于尝试创新创业。

  1977年,梁凤仪抓住机会,创办创立碧利菲佣公司,为香港家庭引进菲律宾女佣,成为香港社会史上很重要的一大创举。通过 这番作为,梁凤仪的商业智慧、市场眼光与行政修养,都被商界人士肯定,更欣赏她的是除了冒险精神外,还有创新观念。由这个起 点开始,梁凤仪向她的成功人生发起了冲刺。

  1985年底,梁凤仪又遇到了人生奋斗途中的一个契机,成为香港联合交易所国际事务部的首选负责人。1991年,梁凤仪在写作 上更上了一层楼,“梁旋风”横行一时,她不失时机地再次抓住了机会的尾巴--亲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成立了香港“勤+缘”出版社 。梁凤仪自办的出版社收获了很大的声誉,更为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建社一年半的时间里,“勤+缘”出版社便收回了8位数 的投资,并在二年以后,一跃而成为香港3家营业额最高的出版社之一。2005年,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在香港上市。2006年,梁凤仪转 售自己部分股,套现2173.75万港元。

  不畏难,不言倦,不谈悔,不嫌苦,不退缩,不失望,不气馁,不怕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是梁凤仪的成功之道。如果你问梁凤仪有何感受,她会告诉你:“掌声来早与来迟并不相干,终归会来便好。”她更用金庸先生题的“勤+缘”做注解,“人生成功是不可缺少这两样东西的,不仅要时刻勤奋,也需要有着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主宰。”

才女本色
  1988年是梁凤仪的人生转折点。当时她已离婚,事业也看似走至谷底。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梁凤仪在这一年加盟了现任夫婿黄宜宏家族旗下的永固纸业,并成为董事。接下来便开始了一段广为人知的恋情。另一方面,香港逐步迈向回归中国,政经界风起云涌,她本人身处圈中,经过多年江湖风波,感慨万千,况且她本来就是出色的编剧,正好以此为题材撰写小说。自此,文学创造力与市场敏锐力两种天分便爆发开来。

  1989年,梁正式推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尽在不言中》,从此走上了“财经小说”的创作路。她是天生快枪手,三星期可完成一部小说,一日可写出一万五千字。1988年至1992年,共出版了五十种作品,而她的才华也受到读者及评论家的肯定。1992年,梁获香港市政局与香港艺术家联盟合办的作家年奖;1993年,香港市场调查公司报告,评定她是香港三大畅销作家之一。1992年5月,梁凤仪托人将她的几本财经小说带到了内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个月后,内地推出了梁凤仪的《醉红尘》、《花魁劫》、《豪门惊梦》三部长篇小说。于是,我们在一夜之间知道了她:梁凤仪。至今,梁凤仪已经有近百部小说、散文集正式出版。

编辑本段个人感悟

  梁凤仪认为她能够当作家是天生的才华,因为艺术是教不来的,所有艺术都是天分多于一切。而其实自己的性格更接近商人,她觉得作家太寂寞。另外,纯粹的文学作家,要读很多书,读古典名著和世界名著,从书中获取的知识重于生活经验,而她却很少读这些书,她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构筑自己的小说。

  不过,梁凤仪坦言自己更喜欢商人的身份。她认为文人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业,好与坏很难评判,就像可口可乐,虽然被普遍 接受,但总有人不接受。而商业存在模式,做起来有简单规则,成功与否靠数据说话。因此,梁凤仪经常这样评价自己,“九流作家 ,一流商人。” 她直言,“做生意,我不觉倦,但写作,我会倦。这份工作比其它工作艰难百倍,因为必须独自进行,没有旁人点拨 扶助。”去年,梁凤仪对外宣布将封笔10年,专心经商。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单行本
  《尽在不言中》1989年4月

  《芳草无情》1989年6月

  《风云变》1989年9月

  《豪门惊梦》1989年11月

  《我心换你心》1990年2月

  《千堆雪》1990年4月

  《骄阳不再》1990年6月

  《白云无尽时》1990年8月

  《醉红尘》《九重恩怨》1990年12月

  《花魁劫》1991年1月

  《信是有缘》1991年2月

  《锁清秋》1991年3月

  《惆怅还依旧》1991年4月

  《飞越沧桑》1991年5月

  《异邦红叶梦》1991年6月

  《笑春风》1991年7月

  《昨夜长风》1991年8月

  《誓不言悔》1991年9月

  《激情三百日》1991年10月

  《花帜》1991年12月

  《杀戮情缘》

  《拥抱朝阳》《谁怜落日》

  《当时已惘然》

  《尽在不言中》

  《又见深秋》

  《情霸天下》

  《弄雪》

  《芳草无情》

  《我要活下去

  《大家族

  《世纪末的童话

  《心涛》

  《洒金笺》《裸情恨》

  《今晨无泪》

  《红尘无泪》

  《金融大风暴

  《强人泪》

  《第二春》

“归航”系列本
  “归航”系列:《日落紫禁城》

  “归航”系列:《西风逐晚霞》

  “归航”系列:《篱下的岁月》

  “归航”系列:《沧波万里风》

  “归航”系列:《深情似往时》

  “归航”系列:《冲上九重天

编辑本段相关文章及书籍

  1.红尘无泪——现代女性的白日梦 张炳隅 《中文自修》1994年10月

  2.话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苏兴良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3月

  3.梁凤仪成功人生——勤+缘 张别离 《现代妇女》2000年9月

  4.梁凤仪小说的复仇主题及审美品格 邓逸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1996年3月

  5.略论梁凤仪的归航系列 朱寿桐孟金蓉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1月

  6.商战背后的女性情结——记梁凤仪财经小说 曹维劲 《社会科学》1993年4月

  7.商潮与文学三题——梁凤仪小说谈片 郭正元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3月

  8.试论梁凤仪小说的崇高美 刘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5月

  9.财经小说抑或言情小说——谈梁凤仪财经小说 吴力力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5月

  10.梁凤仪——为伊消得人憔悴 秦源 《现代妇女》1994年11月

  11.梁凤仪——遇到两个最好的男人 陈潇 《women of China》(海外中文版)2003年9月

  12.梁凤仪小说简论 田原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4月

  13.论梁凤仪小说模式 莫嘉丽《嘉应大学学报》1996年5月

  14.商界王国中的世态人情——论梁凤仪财经小说 郭福平 《福建论坛》1997年2月

  15.世纪末的激情——梁凤仪经济小说论 王彩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

  16.试论梁凤仪小说的女性意识 托娅 《前沿》1995年5月

  17.画影留像 丰富多彩——试分析梁凤仪小说中女强人形象 李园 《华文文学》1993年3月

  18.九十年代的世俗神话——论梁凤仪财经小说 韩鑫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8年2月

  19.梁凤仪笔下的财经巨子雄风 张绰广东社会科学》 1993年3月

  20.梁凤仪小说中的财经风云 张绰 《学术研究》 1993年1月

  21.女性觉醒的心路历程——评梁凤仪笔下的几个女性形象 王凌云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2月

  22.世纪末的童话——解析梁凤仪财经小说的艺术特点 汪晓华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1月

  23.亦诗亦史写华章——梁凤仪财经小说《强人泪》探微 张承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1993年5月

  24.审己度人 洞幽烛微——梁凤仪作品《豪门惊梦》印象 王啸文 《当代电视》 2002年10月

  25.论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王建新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1月

  26.亦文亦商梁凤仪 吉尼 《华人时刊》 1997年9月

  27.通俗文学三重奏——琼瑶亦舒梁凤仪言情小说系列论略 党鸿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1月

  28.切莫放弃自己的权利——谈梁凤仪财经小说有感 肖雨 《中国妇运》 1994年8月

  29.梁凤仪女性小说的意义及其他 张锦贻 《文科教学》 1995年1月

  30.独特的感悟与灵性 公仲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1993年2月

  31.梁凤仪财小说与大众文化 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年1月

  32.《梁凤仪传》 贾贤茂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7年8月

  33.《上海人眼中的梁凤仪》 程乃珊学林出版社出版 1993年2月

  34.《空山雨声——梁凤仪自传》 漓江出版社出版 2003年3月

编辑本段社会职务

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3]

  2010年10月22日 增补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0年10月22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编辑本段社会活动

梁凤仪博士广州见面会
  2011年8月19日,由尊1网协办的梁凤仪博士见面会在广州南国书香节开幕当天展开.见面会现场人山人海,香港著名财经小说家及商界女强人粱凤仪博士亲临“名家系列讲座专区”与读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尊1网还安排了其十位VIP们坐在前排与梁博士更亲密的接触,最后并一起上台合照留念。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梁凤仪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