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戀》韓素音逝世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
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她是中西方混血兒,對中國充滿感情,一生致力中西方溝通與理解,即使是文革時期,亦傾心盡力奔走於鐵幕中共與西方之間。她學醫出身,初時懸壺濟世,在香港行醫,最終棄醫從文,成為影響世界的華裔作家。根據她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曾轟動荷李活,奠定她在國際文壇的地位。著名華裔作家韓素音本月2日在瑞士洛桑去世,終年95歲。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這是韓素音對自己命運的界定,也是她一生的寫照。
韓素音是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12:30分(香港時間19:30分)在瑞士洛桑家中去世的,終年95歲。韓素音在世界各地的親屬友人,正紛紛趕往洛桑為她送別。韓的女兒唐蓉梅、周惠音透露,母親遺體告別儀式將於本月8日在洛桑舉行。韓素音生前與中共關係良好,暫未知中方有何表示。官方新華社昨晚發出她去世的消息,但未對她作任何評價。
韓素音
(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
《生死戀》自傳小說改編電影
韓素音去世,在內地文化界引起震動。北京官方《環球時報》、《瞭望》周刊、新華社屬下《環球》雜誌、上海文藝出版社等官方機構的微博,以及眾多名人學者,昨紛在新浪等微博發聲悼念,他們尤其對韓素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穿行於中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貢獻感懷備至。
父親是中國籍、母為比利時的韓素音作為中西方混血兒,她對多災多難的中國始終難以釋懷。她早年學醫,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侵華,她毅然回國:「回到我的中國去!現在我知道,沒有甚麼別的愛比這種愛的力量更強大!」
後來她棄醫從文,以筆向世界推介中國。1952年她根據自己行醫經歷出版的自傳式小說《A Many-Splendored Thing》(中文譯名《瑰寶》或《生死戀》),敲響了世界文壇,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更轟動荷李活。影片描寫1949至1950年的香港,美國記者馬克與中歐混血醫生韓素音的戀情,因家庭背景和社會壓力令這段感情無法開花結果,男主人更在採訪韓戰戰場身亡。
多次訪華 深得中共領導喜愛
影片大量在香港取景,景點包括香港仔漁港、淺水灣及維多利亞港等;影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奠定了韓素音在國際文壇的地位。半個多世紀來,她以英文和法文創作大量作品,包括介紹中國歷史、政治、社會的文章著作,特別是毛澤東統治的鐵幕時代,她多次訪華,深得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喜愛,成為當時罕有能穿梭中西方的作家。
韓素音的作品,富於激情的直白和坦誠的自我反省,以豐富生動的筆觸,通過個人或許多個人反映歷史,傳達人物的感受與激情,使作品兼具歷史感與文學性。內地作家喬松都說:「韓素音熱愛父親的祖國,也熱愛母親的故鄉;西方知識界讀者非常喜歡她的作品;她寫關於中國的回憶錄,已成為研究中國的必讀書之一,這一切,都源自於她心中的那份中國情結。」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新浪網
韓素音
(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
原名:周光瑚,英文名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
祖籍:四川(出生於河南信陽)
父母:父親周煒,曾留學比利時;母親是比利時人
家庭:首任丈夫唐寶璜,國民黨軍官,1947年陣亡;次任丈夫英國出版商康柏(L.F.Comber),離婚後再嫁印度軍官陸文星(Vincent RUTHNASWAMY),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另收養有一女取名蓉梅
學歷:
•燕京大學醫學預科
•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醫
•英國倫敦大學學醫,獲醫學博士學位
經歷:
•北京醫院做打字員
•成都美國教會醫院工作
•香港瑪麗醫院婦產科、急症室工作
•移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繼續行醫
•為新加坡南洋大學創立奔走
•居住印度班加羅爾,從事專業寫作
•定居瑞士洛桑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韓素音部份代表作
‧《Destination Chungking》(1942,中文名《目的地:重慶》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2,中譯名《生死戀》、《愛情至上》、《瑰寶》,後被荷李活拍成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
‧《Lábbé Prévost》 (1975,中文名《普雷沃神父》)
‧《And The Rain My Drink》(1956,中文名《餐風沐雨》
‧《The Mountain Is Young》(1958,中文名《青山青》)
‧《Asia Today: Two Outlooks》(1969,中文名《今日的亞洲: 兩種觀點》)
‧《China In The Year 2001》(1967,中文名《2001年的中國》)
‧《Lhasa, the Open City》(1976,中文名《拉薩,開放的城市》)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1972,中文名《早晨的洪流: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ong and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65》 (1976,中文名《風之塔: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Till Morning Comes》(1982,中文名《盼到黎明》)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1994,中文名《周恩來傳》)
五卷英文自傳:
‧《The Crippled Tree》(1965,中文名《傷殘的樹》)
‧《A Mortal Flower》(1966,中文名《凋謝的花朵》)
‧《Birdless Summer》(1968,中文名《無鳥的夏天》)
‧《My House Has Two Doors》(1980,中文名《吾宅雙門》)
‧《 Phoenix Harvest》(1982,中文名《鳳凰的收穫》)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下一則: 失蹤兩周新說法 習近平勸架遇襲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