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上海自贸区内外政策配套呼唤大智慧(图)-搜狐滚动

 

上海自贸区内外政策配套呼唤大智慧(图)

2013年09月26日02:02 |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意义再高估也不为过,我把它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对外是中国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战略棋子,对内是中国市场化制度建设的示范。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金融制度的创新上,要先行先试,包括开放国际投融资、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产品创新等。
  潜在的风险是园区内外的双轨制,主要的难点是区内区外的政策配套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如何在区内开放的同时不冲击或者少冲击区外,将风险把握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这需要执政者一定的智慧,也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为防止园区内外双轨制造成套利行为,区内方案一定要跟区外的方案相配套、协同。例如建立合法渠道,使得进入自贸区的国际资本可合法、受限地进入上海的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
  总体而言,上海自贸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大事,如果做得漂亮,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自贸区建立有其紧迫性
  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其国内外的大背景。
  第一,目前美国不但在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还在搞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 )。TTP和TTIP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这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升级版的国际经济秩序,若中国没有参与其中,未来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将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可以说,国际形势不容许我们再瞻前顾后,而一定要跨出一步,在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经济的框架里面,中国要保证一席之地,不能够留在外面,只有进去了才能跟它“斗”,进去了才能够在规则的制定上有影响力。
  第二,国内的形势也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大家期盼改革方案出台,拭目以待11月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可以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启明星”。
  意义重大如“皇冠明珠”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意义重大,我把它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对外是中国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战略棋子,对内是中国市场化制度建设的示范。
  对外,上海自贸区能够为中国参与升级版的国际经贸体系开启战略布局。目前中国的立场是坚持以WTO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但是多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我个人判断,要推动多哈回合成功,一定要使其内容与TPP、TTIP衔接。
  现在中央已经确定我国对TPP持开放态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争取成为TPP的观察员,然后进一步成为它的正式成员,当然这尚有较长距离。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二次“入世”,这个说法毫不夸张。
  但是TPP、TTIP里面有一些条款,比如说资金自由流动条款,在今天中国还很难做到。然而我们可以在自贸区内先做着,表明中国已经朝这个方向动作了。这样进一步地发展,以后在中美谈判时,可以探讨怎么样在WTO框架下建设一个中美都愿意参与的更高标准的贸易伙伴体系。
  中国的决策层现在有急迫感,在积极推动东盟“10+6”(即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因为今天再不去布局的话,十年以后我们就在门外了。
  从外贸的角度看,中国出口的增速在下滑,但中国经济对其仍很依赖,可以说未来十年对外贸易仍很重要。尽管通过入世,中国的显性贸易壁垒已经降低,但是隐性的贸易壁垒仍在,包括国有企业的保护、劳工、环境、知识产权等,这些隐性的贸易壁垒正是TPP要去除的。可以说,TPP是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进一步的全球化,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极有价值。
  对内,上海自贸区可以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提供制度示范。中国改革三十年,没有触动的一块就是金融,放至今日尤其重要。因为中国一方面储蓄率极高,资本供应充足;但是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企业缺少资本,甚至需要从地下钱庄拿钱。关键原因就是金融中介不能起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这是我们最大的薄弱环节。
  过去我们主要依赖劳动力优势,因为劳动力比较便宜,即使资本贵一点,民营企业照样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过了劳动力便宜的阶段,因而对要素价格变得敏感。
  我个人赞同资本账户开放,虽然其有一定风险,但是今天不开放,中国的民营经济就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国内银行体系改革的路程还很漫长,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开放资本账户让民营企业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融资,做不到这一点,就走不出传统的经济模式。
  建立市场导向的经济制度,包括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提高经济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这要求要素价格市场化、汇率更有弹性、资本项目基本开放。上述这些方面都可以在自贸区里面做,所以上海的自贸试验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但要零关税、自由贸易,而且要让要素自由流动、金融市场化。
  三项试验先易后难
  上海自贸区的愿景是做一系列新的经济制度的尝试,形成可复制的方案推广到其他一些地方,再推广到中国经济更广泛的领域。
  我个人认为,具体试验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贸易体制,其二是金融体制,其三是政府管理体制。
  其一,贸易体制方面比较简单,也就是上海建立自贸园区早先的想法,即将上海现有的保税区提升一步。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把通关的手续变得更简便,真正实现零关税,让货物贸易能够在这个区域内以尽量少的手续实现有仓库、可流动、可配发。也可以搞一些面向消费者的免税商店。另一方面是服务贸易,上海有规模庞大的港口,但是港口的服务诸如保险、金融多为外包,未来可探索由上海自己做。这方面涉及的利益相对比较少,所以是较易推进的,但它们不是国家层面想要做的重点。
  其二,中央重点想要推进的是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离岸金融、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这些改革全部是在国家层面。但是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一块地方的金融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其他地方的金融是严格管制的,因为针对货物贸易可以“拦篱笆”,但是金融流是隐性的,虽然有迹可循,却比货物贸易监管的难度要高得多。
  有一句话叫做自贸区放开一线,管住二线。所谓放开一线就是区内跟境外一线开放,资金货物可以自由进出。管住二线就是把区内与区外之间的渠道管住,对于货物而言比较容易,对于资本难度非常大。例如对冲资金一旦自由地进入自贸区,它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以超乎我们想象的各种办法进入中国市场,届时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冲击会非常大。
  所以自贸区的金融体制设置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集结各方智慧来设计出一个既有突破又能够控制风险的方案。
  正是因为金融这块区内区外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建议区内的方案一定要跟区外的方案相配套。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国际资本进入上海自贸区后,我们应该建立合法渠道,使其能够在受监管的前提下合法地进入上海的这些市场。比如开几条“绿色通道”,设定固定额度让其进入A股、期货市场的某些产品。如果不进行区内区外协同的设计,我觉得会有很大的风险。
  其三是政府管理体制。我个人非常期待,上海自贸区能不能做成高效透明的小政府模式。由此建议,政府要把正面清单列清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张较短的负面清单;同时出台新的法律、规则,比如在自贸区内减少对互联网的管制,比如营造低税率的环境。中央既然给了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权利,实质上就把区内的政策制定权交给了上海。
  我比较期待两个前景,一是公开透明的区内审批程序,以此减少自贸区的寻租空间。我提议对自贸区的审批应该即时上网、公开透明,使寻租行为降到最低。二是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府管理队伍,提高监管和服务的效率。中国的改革往远处看,说到底就是政府变小、变得有效率;市场变大、变得法制化。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作者:许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海自贸区内外政策配套呼唤大智慧(图)-搜狐滚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