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雲起時
IT神學
IT世代人人爭說,如何在網絡世界,開拓「創意」,製造「商機」。
網絡可以令人迅速走紅,但網絡本身,無法令走紅的這個人迅速致富。譬如去年底走紅的韓國「江南 Style」的網星 PSY。
P君在一兩月內,點擊率高達一億,全世界網民都知道韓國有一個詼諧的騎馬舞肥仔。 P君紅遍天下,然而,這段片風光完畢, P君並無後續的演藝事業可以一鼓作氣再傾全球。八十年代的香港電視,可以造就周潤發、張曼玉、梁朝偉,成為升空國際的基地。然而二十一世紀的 YouTube網絡,不要說香港,連西方國家,至今也沒有孕育出一支披頭四樂隊。
二十一世紀的荷李活,至今日為止,也沒有一個白人或黑人巨星,在網絡的搖籃誕生,接通比華利山,然後躍登全球的大銀幕。李安納度狄卡比奧不是網絡捧出來的,今日仍是電影偶像天王。安祖蓮娜祖麗也不是 YouTube紅起來的,今日仍是天后。如果網絡能出新星,這一對當紅男女,應該在三年前開始淡褪於潮流,現在全 out。
同理,如果韓國的馬舞肥星,能證明網絡可以取代電視的第一基地,今日這位 P君應該有巨大的承接力,接下了荷李活一齣億萬金元的 3D電影片約。
PSY大紅一陣,有沒有錢賺呢?有。他接了許多商品廣告代言,但是也僅止於此。打鐵趁熱,在今年結束之前,肥 P的收入應該是巡迴世界的演唱會、荷李活片約、 CD銷售量,而不止一億點擊率帶來的虛名。
為什麼?因為網絡雖然是強大的媒體,但是網絡未能為人類帶來真實的信譽。報紙、電影、電視,經營需要大量成本,但網絡的產品,令人感覺總是稍縱即逝的鏡花水月貨色。大陸的淘寶網,雖然營業額高,沒有 BMW、平治、勞斯萊斯,會通過網購或淘寶的方式交易。網購的商品是耳環皮帶釦之類的小飾物,或者家具聖誕樹之類。沒有人會網購一座公寓,如同無人會網購一輛豐田汽車,因為公寓和名車,必須由顧客到現場,用肉眼看,用手觸摸。必須用眼看和用手摸的,絕對不是什麼「虛擬」,而是真實。而網絡流傳的,不論是資訊,還是商品,都無法洗脫「不真實」的市場感覺。
十多年前台灣一位文化巨子創辦了一份網絡報紙,叫做「明日報」。在報攤買不到,在網絡免費閱讀,希望能為網報開拓像報紙一樣的廣告收入。當時我不知趣,潑了點冷水,在一個專欄預測:世界不能容納一份純屬虛擬的電子報——「容納」的意思,是出現一份像二十世紀「紐約時報」一樣的新聞重鎮,不但有誠信的商譽,而且賺大錢。不斷用錢蝕貼而獨立賺錢的,不能算是成功的案例。我說:如果能有這樣一份純虛擬的報紙,又能建立新聞真確的信譽而利潤龐大,美國人首先已經做出來,因為網絡是美國人發明的。
美國人做不到的,其他民族也做不到(我指創意工業,不要捉字虱——中國人的凌遲處死,也是很精膩的創意,我承認,美國人永遠做不到);美國人能率先做到的,其他民族可以模仿抄襲,但是也沒有保票一定能做到。「明日報」捱不了幾個明日,關了門。但是,敢於嘗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畢竟令人敬佩。當然,凡事沒有絕對,亦無永遠,或終有一天,美國會有一份純在網絡時時更新的「明日紐約時報」,在街上一份也買不到,但每日點擊率五億,在網版有大量的廣告收益。或許有這一天的——然而,這一天幾時來臨?要假設人類的生活基因,譬如手捧一本書,在陽光下閱讀,手指觸摸到樹木輪迴的紙張,與大自然的靈氣接通——要假設人性完全改變,一對眼睛,寧願長期接收 iPad熒光幕組成的千萬個閃亮光點取代紙張的書頁——如果這一天來臨,美國就有「明日報」的先例了。
如果有這一天,人類不需要真正的肉體性交了,可以對着一隻手機,虛擬性愛,射精快感,至少與跟真人做愛一樣了。但是,有可能嗎?如果真人做愛可以用「高科技」取代,那麼海員用的吹氣泡公仔,早就像麥當勞一樣流行,而且上市,變成跨國藍籌了。因為在這個世界,高科技的「發展」,一旦越過某一臨界點,會變成與人性對立,而不是為人性而服務。所謂人性的定義,是真、善、美,以及一切與大自然的交流。這是一場上帝與撒旦之戰。撒旦或許能擁有最新最吸引人的 Gadget,告訴你:看,千里眼、順風耳,全知全能,不一定由上帝壟斷,我這裡有。你將人性典押給我,交換這一切。歌德的「浮士德」,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講的就是這一點。
在這個徨惑的世代,一切的誘惑,都令人神往,然而最終,我會選擇上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