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星期日

肚腩肥膏會堵塞血管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10503

 

肚腩肥膏會堵塞血管

研究顯示,大肚腩或會增加心臟病發風險,故腰間及臀部的脂肪應是減磅重點。
資料圖片

【本報訊】頂着一個大肚腩小心增加心臟病發風險,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肚腩的肥膏或是堵塞心臟血管,引致冠心病復發,甚至死亡的元凶。研究顯示擁有士啤呔的病人體重未必超標,體重指標( BMI)也不一定過高,但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卻較一般病人高75%,顯示圍繞腰間及臀部的脂肪應是減磅重點。

及早控制飲食助減腩

著名醫學研究機構梅約診所( Mayo Clinic)綜合五項15,923名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數據,分析比較他們腰臀脂肪比率及體重指標。發現腰臀脂肪最多的病人,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最高,較此部份脂肪最低的病人高75%。再分析腰臀脂肪多的病人數據發現,大部份人體重並未超標,體重指標也在20至25的正常範圍,只是肚腩較大。
研究人員指體重指標只是計算體重與高度的比例,未能反映腰臀脂肪危害,故建議將量度腰臀脂肪納入冠心病患者常規檢查中。就算患者體重正常,也需定期量度,一旦發現肚腩有增大迹象,應勸喻病人及早控制飲食及多做運動。醫學界建議男士的腰圍不應超出90厘米(約35吋),女士則不宜超過80厘米(約31吋)。

肚腩肥膏會堵塞血管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10503

冠心病者須防食糊猝死

曾患冠心病的何先生(左)稱,手術前心臟血管九成收窄。醫生黃品立(右)表示,冠心病人要保持情緒穩定。

【本報訊】打麻雀食糊對冠心病人來說,可能要付出心絞痛,甚至死亡的代價。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表示,06年本港有逾5,600名市民死於心臟病,當中逾六成是由冠心病引致的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冠心病病人沒有病發時,每分鐘心臟泵血2公升,但當他們活動量大增,如上樓梯、行斜路,或情緒突然出現大波動,如打麻雀被人截糊、食糊或食炸糊時,心臟負荷即大增,每分鐘心臟泵血大幅增至15公升。

血管被脂肪堵塞收窄

病人血管被脂肪堵塞而收窄,沒有足夠血液支持心臟,會引致心絞痛,心口像被大石壓,出現反胃、頭暈及氣促,甚至可能呼吸困難,若未能及時治理,有機會死亡。
黃品立說,以往曾有病人在打麻雀期間,突然心口「住痛」,最後死亡;最初以為病人是一般猝死,解剖後才知病人本身有冠心病,因心絞痛失救致死,「打麻雀人不抵得人食糊,會好激動;如果自己食糊,可能會突然好興奮,係引致心絞痛風險。」他表示,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 Atorvastatin)是降膽固醇藥物,最近英國倫敦學院進行研究,311名長期心絞痛的冠心病病人,分為三組,分別服用阿托伐他汀、另一種可減少心絞痛藥物氨氯地平,及兩種藥同時服用。服食阿托伐他汀的病人,冠心病發作次數減少70%,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66%,病發時間減少60%;60%病人的心絞痛甚至完全消失。
60歲的何澤綿約一個月前出現心絞痛,服食阿托伐他汀後三天,身體大為改善,之後再進行通波仔手術,現已康復。

內地漢搭飛機爆肺泡亡

122,199

■瑪嘉烈醫院

【本報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坐飛機要提防可致命的「腦空氣栓塞症」(Cerebral Air Embolism)。一名患慢阻肺病的69歲內地男子,今年3月由杭州坐飛機來港旅遊時,因空中氣壓低,致肺部大肺泡爆裂,泡內空氣經血管上腦,情況如「打空氣針」一樣危險,病人最終因腦血管遭空氣堵塞致死,為本港首宗有關個案。

情況如「打空氣針」

病人在飛機升空後,開始咳嗽並失去意識,即獲提供氧氣,兩小時後抽搐。他落機後被送往瑪嘉烈醫院搶救,包括使用儀器協助呼吸。病人腦部電腦掃描顯示,左右腦血管均異常藏有空氣;X光片顯示右肺有肺泡(即肺大疱),懷疑因上空氣壓低,致肺泡脹大及爆裂出事,病人最終病發18小時後因心跳停頓死亡。解剖結果指,病人肺泡直徑長達16厘米,腦血管因被空氣堵塞致嚴重腦水腫。個案刊登在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
該院放射診斷部門顧問醫生馬嘉輝指,此類個案極罕見,外國文獻曾記錄有死亡個案。「肺泡空氣走入血管,就好似『打空氣針』咁可以致命。滲漏咗嘅空氣走上腦,腦血管俾空氣塞住,血液正常養份就入唔到腦細胞,情況如腦中風一樣危險」。礙於肺泡未必有症狀,建議有吸煙習慣、氣促等人士,定期做肺部檢查,評估有否肺泡及坐飛機風險。
本港現有約14萬名慢阻肺病患者,每年約2,000人死於此病。中大呼吸內科教授許樹昌指,人體長期吸煙可破壞肺部組織,形成肺泡,損害肺功能,嚴重致呼吸衰竭,患者同時因吸煙致慢性氣管炎,造成慢阻肺病,故慢阻肺病患者有肺泡十分常見。本港有公院提供測試,為患者模擬起飛後低氣壓情況,藉此評估肺泡爆裂風險,並提供氧氣治療建議。

 

心血管撕裂 專襲年輕女性

【本報訊】即使沒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風險因素,年輕女士也有可能患上「冠狀動脈內壁分離」(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即心血管撕裂,引發心臟病,死亡率高達四成。有專科醫生提醒,突然劇裂胃痛可能是心臟病發徵兆,建議如有不尋常胃痛,應立即到醫院急症室求診並接受檢查。
聖保祿醫院心臟中心主管心臟科專科醫生謝德新說,冠狀動脈內壁分離屬罕見心臟病,主要影響50歲以下、無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年輕女性。據文獻記載,在穩定性心絞痛或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中,接受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而發現有冠狀動脈內壁分離的患者只有0.2%,約八成為女性,僅約三成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吸煙及高膽固醇等心臟病風險。

 

心口悶痛誤為胃痛

血管結構大致分為三層,分別為血管最外層、中層和最內層。當血管最內層裂開,血液流入血管中層,令血管內壁收窄及血流減少,久而久之導致心肌梗塞。謝說,心血管撕裂成因未明,或與荷爾蒙轉變有關,撕裂處的傷口會形成血凝塊阻塞血流,病徵與心肌梗塞相似,治療方法包括俗稱通波仔的心臟血管介入術,利用支架重新撐開血管,將剝離的皮層壓回血管壁。冠狀動脈內壁分離的死亡率高達40%,比死亡率介乎5至10%的心肌梗塞更高。
該院去年接獲兩宗冠狀動脈內壁分離個案,今年則有一宗,患者是48歲男士,2月時心臟病發曾接受通波仔手術,8月因嚴重胃痛入院,檢查下發現右冠心血管裂開,須再次接受通波仔及放置支架,至今情況良好。
謝提醒,部份病人或誤將心口悶痛視為胃痛,指出心臟病發引起的痛楚較一般胃痛突如其來及劇裂,建議如有不尋常胃痛,應立即接受詳細檢查,如有需要,病人可接受血管內超聲波檢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