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參加Les Grands Jours de Bourgogne之前,收到布根地葡萄酒組織消息,表示不再接受英語名字「Burgundy」,只會採用法語「Bourgogne」,換句話說,我幾十年來一直叫她「布根地」也要改口。剛剛還收到通知,Bourgogne的官方中文譯名現在是「布爾岡」。情人忽然改名,還不知習慣不習慣。
■尼依也好,夜也好,葡萄酒好喝就好。
布爾岡的100個姊妹,也同時有了官方中文名,例如Nuits-Saint-Georges,現在就正名為「尼依─聖佐治」。同樣是譯音,不過,Côte de Nuits卻是譯意,保住了「夜丘」這個沿用已久的浪漫名字。事實上,Côte de Nuits名字起源正是Nuits-Saint-Georges,因為這條村莊是布爾岡北面一帶的葡萄酒交易中心,於是地區就索性稱為Côte de Nuits了。尼依─聖佐治名字的來源也很有趣,村莊名字本來只叫「Nuits」,法文的意思是「夜」,香港是不夜城,她卻永遠活在夜晚。可是在村莊不遠處另有一條村莊叫Nuits-sous-Ravières,為免混淆便改成Nuits-sous-Beaune,因為她鄰近另一條同樣因葡萄酒生意而馳名的村莊Beaune。後來產酒區再細分,黃金丘(Côte d'Or)一分為二,南部稱為Côte de Beaune,混亂又來了,位於北部的Nuits又要被迫改名。這次沒有找風水大師,但看的也是風土,將村莊最著名的葡萄園Les Saint-Georges加上去,成為了Nuits-Saint-Georges。
這種將葡萄園名字加進村莊的做法在布爾岡屢見不鮮,例如Vosne-Romanée,是Vosne村加上Romanée葡萄園;Morey-Saint-Denis是Morey村加上Clos Saint-Denis葡萄園;Gevrey-Chambertin是Gevrey村加上Chambertin葡萄園;Chambolle-Musigny是Chambolle村加上Musigny葡萄園……等等,都是因為這些葡萄園被列為Grand Cru級別,鼎鼎大名,知名度比她們隸屬的村莊更高,於是妹仔大過主人婆,名字成為了村名一部份。
相比之下,尼依─聖佐治其實有點遜色,因為Les Saint-Georges儘管是Nuits最著名的葡萄園,但並非至高無上的Grand Cru,而是次一級的Premier Cru。這樣安排其實也蠻順理成章,坐擁最優質的葡萄園,應該全副精神種植釀酒,缺乏先天優勢,便要努力一點打理生意。即使擁有最佳風土,釀出絕世好酒,如果不懂銷售,也只會暴殄天物。葡萄酒,從來都是天、地、人的一個組合。
2000年,日本籍侍酒師仲田晃司和韓籍愛妻Jae Hwa Park在Gevrey-Chambertin成立他們的酒莊Maison Lou Dumont,便以「天、地、人」為座右銘,進一步把亞洲人的口味融入布爾岡的天與地。地名可改,人名可改,但反映出大自然味道的葡萄酒還是不變的。
布爾岡葡萄酒產區中文名稱列表:http://www.sopexa.com.hk/wi......ppellationlist/trad_chi.pdf
Maison Lou Dumont:http://www.loudumont.com
Profile: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