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無愛無憎,無褒無貶,之所以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Book Guy",全因他早前在北京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提到自己鍾愛西洋文學,包括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雨果《孤星淚》和《九三年》等,本本巨著,不厚不看。又,他曾外訪俄羅斯大讚俄羅斯文學,這種日行一善、投其所好的中國美德,早就成為司空見慣的外交伎倆。中國問題評論員林和立卻笑指他:「耍形象工程,想飛甩老土。」這樣一來,習總又算不算借助外部勢力?
記者:陳芷慧
攝影:劉永發
林和立
1974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比較文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碩士。曾任《讀者文摘》記者、英文《亞洲週刊》駐京特派員、《南華早報》副總編輯兼中國版主管;現為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席教授。
連讀比較文學的林和立都說:「我讀這些文學時年代久遠,連《浮士德》是誰作都忘了。」對習總之文化修養,我嘩一聲讚嘆:「I am shocked.(說英文也許被視為利用外國勢力!)」林和立接口:「我都好震驚。」之後他問:「你知道小習是個怎樣的人嗎?」我搖頭,他說:「他到武漢貨櫃港區視察,因為下大雨,摺起褲腳,從沒有一位國家領導人會這樣做。」連西方傳媒都視其為老粗,突然說愛看西洋文學,林和立有理由「懷疑」他「九成係吹水」。
你是習總心裏面條蟲?你覺得他吹水,我不覺。林和立續說:「他擺明車馬崇拜毛澤東,跟毛主席一樣,演說喜歡引用《史記》、《資治通鑑》。」換言之,拋書包和題字是俗不可耐的土共特產,林和立:「首先,習近平根本不懂外語;二、西洋文學繙譯直至90年代才普及,他自己也說要來回 30公里路問朋友借《浮士德》。那他可讀到幾多西洋書?」況且,習總於1975年入讀清華大學,時值文革仍未正式復課,文化水平也成問題。「相比李克強在1978年入讀北京大學,李克強英文強得多。」他說這一代的領導人,受文革倒退十年影響,肚裏墨水不多,「習近平提出喜歡西洋文學,明顯是一個形象工程,扮有文化,不是鄉下佬。」林和立續言:「讀過的西洋文學,習總可能已經全部晒冷了。」
巨著反映悲劇童年
習總的人生觀似乎好悲,愛看的全都是慘絕人寰的悲劇,林和立說:「這與他童年有關,他9歲時,父親習仲勛被打倒,被抄家。他15歲時,更被父親牽連多次被關押審查,不過他現在卻自信心爆棚,想成為第二個毛澤東。」去年3月,習總於莫斯科演說時曾提及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一句:「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這句話影響了50至70年代的中國人,林和立:「大家都知道這種想法不文明,過往幾位領導人都沒有說出來,就只有習近平重提這種黨性大過人性的思想。」新華社報道時亦刪掉了,因為今天的俄國已走上民主之路。
我問:「習總愛西洋文學,算不算借助外部國勢力?」林和立:「又不要這樣武斷,他提及自己看過的都是世界名著,很多人都看過。」但,黃之鋒愛看軍艦就等於有美國背景、黎智英捐錢必有外國勢力支持,就連壹傳媒高層Mark Simon都被指是美國派來的情報人員,特首說佔領行動有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勢力介入,卻拿不出證據,明顯地「外部勢力」原則,是根據CCTVB劇集著名對白:「我就係證據。」林和立笑指:「從孫中山搞革命開始就借助外國勢力,所以中共於這方面的想像空間發揮很大呢。」
習總書單
從習總書單可歸納三個共通點:(一)戰亂悲劇,(二)非一般生死戀,(三)吹捧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打倒資本主義。蘇聯文學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產物,中國曾以俄為師,習總癡迷蘇俄文學,不難理解。至於他傾慕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和海明威《老人與海》,林和立卻深感詫異,「雖然傑克倫敦批評資本主義,但無論《野性的呼喚》還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都是鼓吹個人主義,與其信奉的民族主義相違背。他真的愛看嗎?」
俄羅斯作家
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習總:「《靜靜的頓河》對大時代的變革,反映人性非常深刻。」 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二月和十月革命,講述哥薩克青年士兵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亞的悲劇命運,以及葛利高里一家在動蕩年代中的變遷。這巨著於1941年獲史達林獎,於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這是習總最愛的托爾斯泰作品。故事以1812年俄國衞國戰爭為中心,反映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四大家庭在戰爭與和平的環境下的生活描寫,展示當時俄國社會風貌。 作者突破傳統,在記敍中插入議論,論盡他對戰爭和權力的看法。
萊蒙托夫《當代英雄》
俄國文學史上首部長篇小說,集遊記、日記、懺悔錄於一體。故事講述家境富裕的主角畢巧林,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卻自私冷酷、玩世不恭,正正是當時社會「多餘人」的影射。作者透過畢巧林複雜的內心世界,來映照整個時代裏社會的諸多惡習。是一部探索心靈的小說。
法國作家
司湯達《紅與黑》
寫實主義小說, 據悉以1828年一件死刑案為題材。在拿破崙帝國時代,紅與黑代表「軍隊」與「教會」,故事講述一位野心勃勃的法國青年,利用宗教攀上上流社會,他愛上木爾侯爵的女兒而成驃騎兵中尉,可惜遭市長夫人妒忌,被揭醜行後一無所有,最後他謀殺市長夫人,被判死刑。他的太太將其頭顱放在膝蓋上,親手埋葬。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巴爾扎克正正生活於封建時代轉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期,他的人生,經歷了拿破崙帝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等法國近代史上一個個動盪時期。他是19世紀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人間喜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寫老派資本家如何剝削落後的經營模式、金融寡婦如何過紙醉金迷的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故事主角是約翰·克利斯朵夫,他曾被主人毒打,但經濟的拮据不能壓抑他的音樂天賦。他十四歲時靠教授鋼琴為生,挑起養活全家的重擔。他經歷過兩次戀愛,後來成為一個獨樹一幟的音樂家,在公爵府謀得一個樂師的位置。可惜,最後他因抱打不平,在村民與士兵的混戰裏打死了一個下士,不得不離開祖國,流亡法國。
美國作家
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這故事推崇為戰勝敵人而存活所需的力量與勇氣。主角是一隻叫巴克(Buck)的大型雜種狗,巴克原本生活於一個無憂無慮的法官家庭中,卻被好賭的園丁偷偷賣掉了。 輾轉間,牠到了生存環境極惡劣的北極,牠領悟出適者生存的道理,最後成為狗群領袖,一生經歷高潮迭起。
海明威《老人與海》
習近平出訪古巴時,特地去《老人與海》提到的那個小海港看了看,他看見了黑人孩子和漁船,還喝了一種海明威喜歡喝的飲料。故事講述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漁夫,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大馬林魚。他為保大魚不被鯊魚吃掉,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的命運。他回到家躺上床,只好從夢中尋回往日的美好歲月。
德國作家
歌德 《浮士德》
習近平,的確是一名知青。他說自己曾經為向友人借一本《浮士德》,來回走了30公里路。這本書講述科學家與魔鬼之間的契約,出賣靈魂。林和立:「因為習總上台後一直鼓吹民族主義,而這亦是浮士德精神之一,不過一般讀者留意不到書中的 政治部份。」
習總愛戰爭片
電影一直被中共視為西方民主社會的糖衣彈藥,不過在2010年,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外交電文透露,原來習近平曾向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雷德(Clark Randt)表示,特別喜歡荷李活拍攝的二戰時期電影;2012年,更達成中美電影協議,容許美國電影大幅增加進入內地市場,救了荷李活電影一命。林和立解說:「唓!能進內地市場都是《功夫熊貓》這類無關社會問題的電影。況且當時浙江需要美國投資,才會這樣做。」
《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習總曾說過:「戰爭場面拍得浩浩蕩蕩。」林和立:「習總都是一般男人,愛看戰爭片。」
《戰火旗蹟》 (Flags of Our Fathers)
故事講1945年美軍攻硫磺島時遭日軍激烈抵抗,經歷一個月的爭奪戰,美軍終於將美國國旗插在島上最高點,並拍下照片,將原本已厭倦戰爭的美國社會重新點燃希望的火燄。維基解密透露習總買了這電影DVD,曾說:「美國電影題材有明確價值觀,好人得勝。」林和立:「早說他是傳統人,仍信好人有好報。」
雨傘革命之外國勢力
共黨外援 經濟學家Martin Jacques
英籍經濟學家Martin Jacques,69歲,於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畢業,曾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林和立:「他少時信奉毛澤東,現在超級肉麻吹捧中國共產黨。」他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一炮而紅,「完全不明白竟有人相信這儍佬,他紅到發紫,一場演講酬金數萬元。」Jacques就雨傘革命於英國《衛報》發表"China is Hong Kong's future - not its enemy"一文,《人民日報》不甘後人引用,借助外國勢力威威。兩年前,在世界討論會Intelligence Squared裏,以「西方自由民主不合中國」為題,代表正方的Jacques曾與《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作者張維為,與反方代表陳方安生及《泰晤士報》東亞版前編輯Jonathan Mirsky對戰,「歷時一小時,想笑一晚不妨一看。」林和立說。
■同事買了 《當中國統治世界》,我問:「你怎會看這本書?」他說:「我以為他有料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