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又稱寮國。初來甫到,最令人詫異的,是滿街cafe都掛上了wifi available的牌子作招徠。這個國家,三份一人口活在貧窮線下,在電子通訊方面卻一點不落於人後。我隨小女的學校到訪,感受深刻的是智能手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同時在孩子之間築起一道道電子屏障。
今次探訪是屬於學校EOTC(Educa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課程的一部份,可以選擇到老撾、內地肇慶或留港駐紮西貢營地。小芊選擇了老撾,「我在香港,沒有機會接觸很窮的人。聽說他們雖然窮,其實過得很快樂。我想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很快樂,以及是甚麼令到他們那麼快樂。」她去年的班主任今年辭職到了老撾當義工,身體力行的教導,對學生影響深遠。
我們是透過志願團體Community Learning International接觸當地的小朋友。情況較想像中惡劣,說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雙方溝通的途徑。數十名6至15歲的孩子,基本上完全不懂英語。我們一行二十多人,也是對老撾語一竅不通。完全處於雞同鴨講的狀況下,一個較年長的女生拿出一部智能手機,打開一個翻譯app,把老撾文逐個字翻譯成英文,再將英文轉換作老撾文字。
女孩的名字是Nadra,今年12歲,家中開士多,家境相對上較充裕,所以可以擁有手機。她一有空便會騎電單車到CLI學習唱歌跳舞(他們一升中學便可駕駛電單車),更希望是多學英語。這種手機對話不容易,短短的自我介紹,一來一回花了超過二十分鐘,但至少是互相認識了。兩個人對話,身邊圍上了十多二十人幫忙解讀。你拿著手機發問,我透過手機翻譯作答,期間不時因錯誤理解而引來哄堂大笑。
一部手機,打開了溝通的大門,卻同時窒礙了更多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機會。同行的香港孩子,基本上人手一機,大部份時候不是在Minecrafting,就是在Temple Run的世界奔跑。有時忍不住提醒他們,乘車坐船可以把頭抬起來,多看幾眼這個陌生的國度,畢竟跟我們熟悉的繁榮景象截然不同。可惜目下的灰白世界,比起色彩繽紛的手機世界,對小朋友而言明顯吸引力不足。
愛玩手機的孩子,在手機一族之間,可以輕鬆地就如何過關升級侃侃而談,可是一旦面對陌生人,尤其是言語不通、需要倚靠表情及肢體語言表達時,就明顯缺乏一種希望認識對方的熱情,總是被動地站得遠遠的。
原來過份倚賴手機,會喪失現實世界的溝通能力。美國加州大學兒童數位媒體中心曾把一批11、12歲的少年分為兩組,第一組連續五日不准接觸智能手機,另一組如常每天玩機五小時。然後要求孩子在一批人頭照片和一段錄像中,指出各人喜怒哀樂的情緒。結果發現,禁玩手機後,孩子可更準確地閱讀他人的情緒,錯讀比率由14.02降至9.41。「人們看到電子媒體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卻沒為意代價不菲,失去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便是代價之一。」該中心的心理學教授Patricia Greenfield如是說。
老撾之行,體驗了手機的一幣兩面。同一部手機,用得其所可以成為溝通的支點,用不得其所卻磨滅了孩子對話的本能。同一部手機,用得其所可以在群眾運動中起關鍵作用,用不得其所卻是流言蜚語的傳播工具。下一代無論貧富,將無可避免成為手機一族,如何令孩子善用電子科技,似乎是老生常談,卻是爸媽們不能逃避的一大挑戰。
H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