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

微软Windows XP为什么不免费


微软Windows XP为什么不免费  

  微软从2014年4月8日起将正式停止对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技术支持,这意味着在此日期之后,XP操作系统出现任何漏洞,微软将不会再提供任何系统更新修补漏洞,不再提供安全更新、非安全性修复程序、免费或付费辅助支持选项或在线技术内容更新,这意味着继续使用XP的用户,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

  为什么微软要结束对Windows XP的支持?微软表示,2002年,微软根据客户反馈引入了生命周期策略。根据此策略,微软开发的产品受支持的服务级别获得至少10年的支持 (5年主流支持和5年扩展支持)。"诞生于2001年的Windows XP至今有13年的时间,她是有史以来服务最长的操作系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云计算、移动、社交、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XP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办公和娱乐的需求,也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安全威胁。"

  而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显示,在中国办公电脑中,55.5%的在使用XP系统,26.25%在使用Win7系统,5.57%的用户在使用其他系统;而在家庭个人电脑中,48.68%的用户在使用XP系统,40.58%用户使用Win7系统,5.33%用户使用其他系统。

微软Windows XP为什么不免费

  可见,已经退役的Windows XP依然有大量用户在使用,既然如此,微软为什么不采取流行的"免费增值服务"策略,推出一个"免费版Windows"?这个免费版Windows具有家庭版的大部分功能,默认捆绑Windows应用商店,微软将大部分软件通过应用商店分发,利用商店里的软件销售获得分成收入。免费版Windows的功能受到一些限制,有广告显示,如果用户想要去除广告并使用完整版Windows,则需要付费购买。

  我相信这个想法微软并不是没有想过,目前Office for iPad正是使用了这样的策略,提供了免费下载和免费浏览功能,如果用户想编辑的话则需要付费,在上架短短一周后,iPad版Offic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下载量超过1200万次,并迅速霸占了App Store免费应用排行榜前四名的位置。

  然而,微软的Windows却难以采取这样的免费模式,虽然其竞争对手Linux和Mac OS都是免费的,但Windows依然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虽然很多中国的个人用户"免费"使用着盗版Windows,但企业用户使用的正版Windows依然给微软带来巨大的收益,如果这些企业正版Windows XP用户升级到正版Windows 8,那无疑又会给微软带来大量收入,如果提供免费版Windows的话,反而会对微软的正常收益造成冲击。微软也做过实验,曾经提供过免费的Office 2010入门版(Office Starter 2010),但这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Office Starter没有获得大量的装机量,也没有吸引用户购买付费版本,推动销量提升,因此微软不得不中止了这个版本的免费版Office,想必微软已经发现,免费策略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效果明显,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即使针对个人用户来说,微软提供免费的Windows也困难重重。

  苹果可以将Mac OS免费,但苹果依靠卖硬件的收入来补贴软件,而微软自己并不销售桌面电脑硬件,没有收入进行补贴。谷歌也可以免费,因为谷歌可以通过广告收入来补贴软件,谷歌Adwords具有成熟的生态系统、精准的广告定位和强大的数据跟踪功能,可以给用户提供最佳的投资回报率,而微软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广告系统,难以和谷歌的系统进行竞争。

  Windows要免费,就必须在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时候免费,例如4月3日微软宣布将对9寸以下设备免收Windows授权费,这不过是将免费当成了一种手段。根据IDC提供的数据,2013年的智能手机市场,谷歌Android市场占有率为78.1%,苹果iOS的市场占有率为17.6%,排名第三的Windows Phone市场占有率为3%。免费减少不了多少收益,却可能带来用户。而大部分Windows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都是10寸以上,这些就不适合免费。

  无法从硬件上赚取利润,也难以从广告上获得收入,那么软件就很难免费,这会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退役的Windows XP来说,虽然其海量的用户资源流失对于微软来说很可惜,但微软也不可能采取"杀鸡取卵"的免费模式来留住这些用户。
 


《今日世界》�我

《今日世界》與我

《今日世界》與我

《今日世界》與我

      早在一九四九年十月底,香港市面上出現了一本紙張好、印刷精美的中文刊物──《今日美國》它的出版者是美國領事館新聞處,明擺著是美國官方的宣傳刊物。 不過,它是免費的,除了擺在較大的報攤任人取閱外,還交由一些流動報販在渡輪碼頭、巴士總站等人流較多的地方,大叫大喊派發。當時年少的我,好幾次偶然在中環的統一碼頭遇上取得一本﹔由於程度所限,對內裏的文章大都似懂非懂。 卻原來,它就是我成長之後與我有著密切關係的《今日世界》的前身。

        後來,美國有關當局認為,這樣赤裸裸的宣傳,收效不大,而且時勢也起了變化,於是便改弦更張,另出新的刊物。一九五二年初就誕生了《今日世界》, 出版者標出「今日世界出版社」的名稱。其實,這本刊物的名稱,意在淡化美國的色彩﹔而它的出版者,也只是一雙「白手套」,意在隱藏美國官方的身份, 它只是一塊空的招牌,在香港根本找不到這樣的一個出版機構,而對外公開的只是一個郵政信箱號碼。

        《今日世界》起初是雙週刊,到了一九七三年五月起改為月刊。而早年跟著《今日世界》創刊之後陸續翻譯出版的美國書籍, 也同時定名為《今日世界叢書》。不過,雜誌和叢書卻是分開兩組人做的,前者屬美新處出版組,後者則屬文化組。

        五0年代初創刊的《今日世界》雜誌,既然以商業的面目出現,當然不是免費的, 不過它的定價卻是十分之低,與它的高質紙張和精美印刷不成比例。儘管如此,由於五0年代一般香港人的生活普遍都十分艱苦,幾毛錢也是一個數目,因此它的銷路即可想而知,每期都有不少剩書,但總不能一直積存,所以它的過期剩書,又走上了早年它的前身《今日美國》的老路,在碼頭車站之類的地方由 一些流動報販推廣,不過它通常是賣一毛錢一本,而我有時遇上了也會買一本來看,多看了加上讀了多些書,慢慢對它的內容也懂得多些。反過來說,我也漸漸受到了它的影響而不自知。

        不止如此,五0年代在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的「圍堵」政策之下,為了對抗中共在東亞吸收華人青年回去中國大陸,就在美國對台灣的經援中 增撥一筆專款,供台灣擴大招收東亞地區的華人青年,到台灣去升讀大學。這一來,以港澳、台灣及東亞眾多華人的地方為宣傳對象的《今日世界》,自不然要 予以配合國策,每到初夏升學季節,往往會撥出不少篇幅介紹台灣的大專院校。而我在五0年代中的升學選擇,多少也受到了它的影響。

        佛家有「緣起緣滅」之說,看來這就是《今日世界》與我的「緣起」。至於我與它的真正「結緣」,則是在一九七0年中,有一次同幾位朋友茶敘, 其中包括有當時《今日世界》的執行主編(名義上主編是美籍的出版組主管)賴獻廷兄, 他邀我替《今日世界》作特約翻譯,我答應了,自此便每月定時走上花園道。再到後來,在一九七三年四月,我更當上了它的編輯。個中經過,我在上文已有談及,不再贅了。

        有了「緣起」,也就有「緣滅」。《今日世界》終於在我的手上把它結束。

        一九八0年初, 賴獻廷兄退休,我頂上了他的位置。那時,美國已與北京正式建交一年,而中國大陸也已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時勢變了,美國的文宣政策又到了改弦更張的時候。當時華盛頓方面已在討論要將《今日世界》結束,另創一份專門以中國大陸民眾為對象的中文期刊。到了年中,有了定案。於是我的任務便是要將《今日世界》體面地結束。

        我們的做法是﹕在當年的十一月號《今日世界》先刊出一個啟事,預告停刊﹔到了十二月號則是最後一期,正式宣告停刊。這兩個啟事,都是由華盛頓總部發出,由我來翻譯。譯文如下──

本刊啟事

    「今曰世界」創刊迄今已歷數百期──準確地說過去已出版了五百九十六期──一直以來實不失為一份獨特的刊物。「今日世界」於一九五二年初創刊,開始時是雙週刊,也是亞洲最早的「精美」中文雜誌之一同時它又是最早採用彩色及黑白圖片的雜誌之一。


    「今日世界」的銷量於一九六五年達到了頂峰,曾有過一期銷數達十七萬五千份的紀錄。它的內容水準堪與美國銷數龐大的綜合性週刊──「生活」、「展望」、「柯里爾」以及「星期六晚郵雜誌」等媲美。


    「今日世界」可謂東南亞地區雜誌的先驅,而時至今日,這個地區的此類雜誌亦已不止過百家。同時,電視及其他傳播媒介則亦已佔去了通常是雜誌讀者的大部份空餘時間。在美國,每一家銷數龐大的週刊也免不了受到這種影響。現在,只有「生活」和「星期六晚郵雜誌」還能屹 立不倒,因為它們已經改為月刊。「今日世界」亦於一九七三年改為月刊,可是目前每期的銷數卻不足三萬五千份。


    我們也發覺到,目前「今日世界
所刊登的高質素文章及圖片,實亦頗符合讀者的需求。不過,由於銷數的下跌,加上從紙張以至印刷、發行、郵費等等成本無一不在增加,因此,「今日世界」的出版者美國國際交流總署香港分署,必須十分縝密地檢討繼續出版「今日世界」的問題。而所得的結論乃是為維持本雜誌的出版而增加這筆開支,實在沒有多大的必要,而這筆錢本來是可以用於其他重要文化計劃方面的。


    有鑒於此,我們不得不遺憾地宣佈「今日世界」將出版至一九八年十二月號為止,即於五九八期告終。至此,「今日世界」亦已為亞洲地區華人社服務超過二十八年﹔ 過去曾有機會為各位讀者服務,我們實深感欣慰。


「今日世界」編輯部啟

寫在最後一期「今日世界
 

    在這最後一期「今日世界」封面上19521980這兩個年份,乃反映「今日世界」在東亞地區服務已超過了二十八年。一九五二年時,全世界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復原過來。同時,在過去這二十多年當中,由於人類之探發太空、世界性的城市化趨勢、自由世界大部份地區生活水準之提高,以及人類渴求有關其起源、歷史、制度的知識,了解他們跟科技革命的切身關係,這統統都引起了莫大的變化。美國也自一九五二年開始發生了種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大都可反映在「今日世界」中。我們慶幸能有機會為東亞地區的收入、貿易及工業化的巨大增長貢獻微力。我們認為,我們已盡力使諸位讀者一直保持著對美國種種發展的瞭解。


    我們之致力出版刊物,始於一九四九年,當時出版了一份「今日美國」,在香港免費發行。「今日世界」則接著於一九五二年以半月刊的形式出版;並於一九七三年改為月刊。我們已於上個月宣佈,本期為最後一期「今日世界」因為美國國際文流總署香港分署擬將出版「今日世界」的人力物力,改用於東亞地區的其他文化計劃上。


    我們衷心感謝諸位讀者過去多年來支持我們的熱誠。我們在第一期「今日世界」的創刊詞中說過「在讀者熱誠愛護下,希望這本小小的刊物,成為支持今日世界的一個微小力量和改革未來世界的一個幼年先鋒。」我們確已盡力達成這一使命。同時,諸位讀者也許樂於知道:我們總共印行了七千八百八十五萬一千五百零一本「今日世界」,如把它們首尾連接起來,其長度超過半個地球赤道──超過一萬二千哩。這比美國與東亞地區之間的距離還長得多。過去多年來
世界各地的往返距離已被噴射機一如一九七三年「今日世界」改為月刊首期的封面所縮短在此我們希望美國和東亞地區雙方的利益也已拉近在一起──並希望彼此更加瞭解。


「今日世界」編輯部

        《今日世界》創刊於於冷戰年代,以反共的面目出現,刊行了二十八年多﹔到了八0年代,時移世易,應該已經完成了它的階段任務, 終於要走進歷史。而我之與它,由「緣起」而「結緣」,最後竟然由我來給它一個「了斷」,也就此終歸「緣滅」。回想起來,真是不勝感慨﹗

      《今日世界》停刊之後,還有一點小小的餘波。港台兩地有不少讀者寫信來表示惋惜﹔不過,其中有一封千多字的長信,卻是破口大罵的,我還記得信中精彩的語句﹕「美國政府只要少造一艘戰艦,就可以繼續出版『今日世界』一百年。」當時那位美籍主管問我這封長信的內容,我簡單的告訴了他,他竟然大感興趣,要我翻譯出來給他上報。那時我只覺得這位台灣的忠實讀者,真是「害人(我)不淺」。

        不過,在我手中結束《今日世界》,雖自感多少「若有所失」﹔但是,我卻因此而另有所得。稍後,華盛頓總部頒給我一個「績優榮譽獎章」及獎牌,附帶獎金一千美元。這好像是一個「安慰獎」。至於我為甚麼會得獎呢﹖在那個獎牌上對我的讚詞開頭就說﹕「基於在《今日世界》雜誌的編輯與製作各方面的優異表現……」。

        漫道「緣起緣滅」,如今一切俱往矣﹗

九年四月初寫於香港)



发自我的 iPad

史丹利・艾林(Stanley Ellin)

史丹利·艾林
史丹利·艾林(Stanley Ellin,1916年10月6日-1986年7月31日),为美国推理小说作家。艾林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在成为推理作家前,他曾任职教师、钢铁工人、乳牛牧场农夫等,二战时并从军上了战场。1946年,艾林在妻子的支持之下,投稿短篇处女作本店招牌菜(The Specialty of the House),这部作品受到艾勒里·昆恩的赏识,而获得第三届艾勒里·昆恩推理杂志征文比赛的短篇推理特别奖──最佳新进作品。此后,艾林在他的作家生涯中获奖无数,1955年获得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所颁发的爱伦坡奖。

http://fr.wikipedia.org/wiki/Stanley_Ellin

Stanley Ellin

Stanley Bernard Ellin (Brooklyn, 6 octobre 1916 - Brooklyn, 31 juillet 1986) est un écrivain américain considéré comme l'un des auteurs-clés de la littérature policière américaine d'après-guerre.

Biographie

Ellin étudie au Brooklyn College d'où il sort en 1936 avec un diplôme en poche. Après son mariage avec l'éditrice Jeanne Michael, il occupe divers petits métiers : instituteur, ouvrier agricole, métallurgiste. Au retour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où il s'était engagé dans la U.S. Army, il devient écrivain à plein temps. Spécialiste de la nouvelle, genre qu'il a complètement rénové et porté à la quasi-perfection (son conte anthropophagique La Spécialité de la maison est un classique des anthologies anglo-saxonnes), Stanley Ellin a également écrit une dizaine de romans policiers, dont Le Huitième cercle de l'enfer et Miroir, miroir, dis-moi.

Il reçoit deux fois le prix Edgar-Allan-Poe de la nouvelle pour La Spécialité de la maison en 1955 et pour La Méthode Blessington en 1956 ; et une fois le prix Edgar-Allan-Poe du meilleur roman, en 1956, pour Le Huitième Cerce d l'enfer.

Plusieurs romans de Stanley Ellin ont été adaptés au cinéma, notamment La Grande Nuit par Joseph Losey en 1951, d'après La Peur au ventre ; et À double tour par Claude Chabrol en 1959, d'après le roman éponyme.

Œuvre

Romans

Dreadful Summit (1948)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La Peur au ventre, Paris, Gallimard, Série noire no 37, 1949 ; réédition, Paris, Gallimard, La Poche noire no 75, 1969 ; réédition, Paris, Gallimard, coll. Carré noir no 409, 1981
The Key To Nicholas Street (1952)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À double tour, Paris, Gallimard, Série noire no 192, 1953 ; Paris, Gallimard, coll. Carré noir no 481, 1983
The Eighth Circle (1958)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Le Huitième Cercle de l'enfer, Paris, Fayard, L'Aventure criminelle no 82, 1960 ; Paris, Néo, coll. Le Miroir obscur no 14, 1980
The Winter After This Summer (1960)
The Panama Portrait (1962)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La Corrida des pendus, Paris, Stock, 1963

Publié en français dans une traduction intégrale sous le titre La Corrida des pendus, Paris, Rivages/Noir no 14, 1986
House of Cards (1967)
The Valentine Estate (1968)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La Succession Valentine, Paris, Presses de la Cité, Mystère 3e série no 57, 1970 ; réédition, Paris, Presses de la Cité, Punch no 142, 1978

The Bind (1970)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1972)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Miroir, miroir, dis-moi, Paris, Denoël, Sueurs froides, 1974 ; réédition, Paris, Le Livre de poche no 6489, 1988
Stronghold (1975)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1976)
The Luxembourg Run (1977)
Star Light Star Bright (1979)
Publié en français sous le titre Astrologie d'un meurtre, Paris, Gallimard, Série noire no 1796, 1980

The Dark Fantastic (1983)
Very Old Money (1985)
Recueils de nouvelles

Mystery Stories ou Quiet Horror (1956)
The Blessington Method (1964)
The Specialty of the House (1967)
Publié en français en quatre volumes sous les titres :
Le Compagnon du fou, Paris, Librairie des Champs-Élysées, Le Masque no 1670, 1982 ;
La Puce de Beidenbauer, Paris, Librairie des Champs-Élysées, Le Masque no 1682, 1982 ;
La Douzième Statue, Paris, Librairie des Champs-Élysées, Le Masque no 1702, 1982 ;
La dernière bouteille, Paris, Librairie des Champs-Élysées no 1729, Le Masque, 1983

Kindly Dig Your Grave (1975)
Prix et distinctions

1954 : Edgar de la meilleure nouvelle, décerné par la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pour « The House Party ».
1959 : Edgar du meilleur roman pour Le Huitième cercle de l'enfer
1974 : 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policière du meilleur roman étranger 1974 pour Miroir, miroir, dis-moi
Références

Jacques Baudou et Jean-Jacques Schleret, Le Vrai Visage du Masque, Volume 1, Paris, Futuropolis, 1984, p. 121-123.
Claude Mesplède et Jean-Jacques Schleret, SN Voyage au bout de la noire, Paris, Futuropolis, 1982, p. 363-364.
Claude Mesplède, Dictionnaire des littératures policières, volume 1, Nantes, Éditions Joseph K, coll. Temps noir, 2007, p. 663-664.
Liens externes

(en) Biographie et bibliographie
(en) Stanley Ellin sur l'Internet Movie Database
Portail de la littérature
Portail du polar
Portail des États-Unis

发自我的 iPad


发自我的 iPad

�果日�- �家�影帝大� �得�

蘋果日報- 張家輝影帝大熱 冇得輸
張家輝影帝大熱 冇得輸

【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之氣勢如虹】第33屆香港電影金獎像頒獎禮明晚舉行,各大獎項花落誰家自會揭曉。綜觀影帝和影后提名,得主似乎呼之欲出,《一代宗師》的章子怡氣勢如虹先後橫掃8個影后獎,明晚將向9料影后獎邁進,攞獎可謂毫無懸念。影帝方面,雖然有梁朝偉的宗師攔路,但張家輝在《激戰》那近乎完美的爆肌人魚線,為他加分不少,已幾近沒得輸。從來上場無父子,但家輝笑言出得社會行,情與義值千金是硬道理,不解釋。

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辦的金像獎頒獎禮今年已舉辦到33屆,明晚在尖沙嘴文化中心舉行,晚上7時55分無綫電視直播。與過往就算有《桃姐》葉德嫻那屆相比,今屆的影帝和影后均呼之欲出,先別計章子怡已憑王家衛執導的電影《一代宗師》宮二一角,橫掃8個頒獎禮,完勝率達到百分之一百未輸過。雖然今次金像獎,有實力派鮑起靜角逐影后,她在麥浚龍執導的《殭屍》中,由溫馴的老人家,為救丈夫而變成兇殘殺手,那份性格轉折非有神級的演藝功力不能駕馭,但在章子怡與宮二已合為一體的表達手法下,相信鮑姐仍難免一敗,更莫論《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湯唯,肯定無力一戰。


■張家輝身為今屆金像獎影帝大熱人馬,他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謙稱唔敢諗攞獎。
攝影:郭賢興


■家輝為《激戰》狂操人魚線,為他加分不少。


■梁朝偉主演的《一代宗師》成為家輝爭影帝的最大阻力。

家輝:各有千秋
影帝方面,一般相信不外乎《激戰》的「賤輝」張家輝跟《一》片的梁朝偉之爭,充其量加上「黑馬」黃秋生。不過,觀乎家輝已先拔頭籌成為電影評論學會影帝,加上他地獄式狂操爆肌人魚線,必能贏得評審團垂青,雖說家輝冇得輸對偉仔有點不公,但事實卻是如此,故此有很大理由相信家輝會繼《証人》後,第二次成為金像獎影帝。


張家輝早前接受本報專訪,對於獎項反而不敢多想,他說:「哈哈!賠率係幾多呀?我冇賠率呀?我真係唔敢諗嘅人,五分一機會,我一定係。五個提名都係我好朋友,上場無父子?唔得,呢個世界唔講感情唔得㗎喎!𠵱家只係派彩,因為已經做咗,出嚟呢個社會行,唔重感情,唔重情義點得呀!」今年再是張家輝加導演林超賢的黃金組合,夢幻組合代表勝券在握?家輝說:「唔係㗎!當時《葉問》四千幾萬,個個都話子丹拍得好,票房好,我永遠都講冇邊個贏梗,國際章做得好好,大家都認同佢做得好好,嗱!我唔係話佢唔好呀!咁但係地區唔同咗,評審眼光唔同咗,社會氣氛唔同咗,觀眾角度都有唔同。」


對於一面倒認為最佳女主角是章子怡獨贏,張家輝有這樣一個看法:「唔可以咁講,無獨贏㗎喎!儘管講係獨贏,都唔可以講話贏梗同輸梗,係因為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嘅準則,我夠話我去到金馬獎,我輸咗就話人哋唔啱呀?唔得㗎嘛!我意思就係個個賽制唔同,個個評審都唔一樣,點能夠話邊個獨贏呀!」對於賽前預測,影帝是他跟偉仔之爭,家輝口中念念有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覺得係各有千秋。」



■章子怡已橫掃8個最佳女主角獎,明晚向9料影后進發。

Juno惡鬥黃修平
影帝影后沒得輸,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新導演肯定有一番惡鬥。單是導演獎就有兩位宗師級人物—王家衛、杜琪𥧌,加上三位後起之秀陳木勝、郭子健和林超賢,惡戰在所難免。賽前一般相信是王跟林之爭,不過已憑《毒戰》先贏評論學會最佳電影導演的杜琪峯不容忽視。最佳電影也會是《一》片跟《激》片之爭,《掃毒》有黑馬本色。反而鬥得最激烈的戰場是在新導演獎上,黃修平的《狂舞派》以有限資源拍出燒鵝味,麥浚龍的《殭》片在不惜工本下,在場景及氣氛營造遠勝對方。


採訪:楊潔雯


■張家輝自言是個百厭仔,愛挑戰,愛冒險。
化妝:Midco Chu
髮型:Edmond Fung of HH Hair

金像獎部份獎項提名
【最佳電影】


《一代宗師》、《西遊.降魔篇》、《狂舞派》、《掃毒》、《激戰》

【最佳導演】


王家衛《一代宗師》、杜琪峯《毒戰》、陳木勝《掃毒》、郭子健《救火英雄》、林超賢《激戰》

【最佳男主角】


梁朝偉《一代宗師》、古天樂《掃毒》、劉青雲《掃毒》、黃秋生《葉問:終極一戰》、張家輝《激戰》


【最佳女主角】


章子怡《一代宗師》、湯唯《北京遇上西雅圖》、顏卓靈《狂舞派》、鄭秀文《盲探》、鮑起靜《殭屍》


【新晋導演】


黃修平《狂舞派》、袁錦麟《風暴》、麥浚龍《殭屍》


下一則: 鮑起靜打定輸數



发自我的 iPad

�果日�- 台�真是��� - 陶�

蘋果日報- 台灣真是個問題 - 陶傑
台灣真是個問題 - 陶傑

台灣的馬英九,你叫他不簽大陸的服務貿易協議,身為台灣總統,有他小馬哥巨大的難處。

一盤數攤開來,很簡單的道理: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有三百萬搬遷到了中國大陸,這三百萬都是工商的企業精英,二十年來,各行各業,陸續去了大陸投資開廠。

假設每個台灣人,在大陸投資三十萬美金,一百萬個台商,就從台灣帶走了三千億美金。

這三千億是台灣的骨髓。沒有人迫你去大陸,完全是十三億人口的大巿場吸引。三百萬人在大陸,為什麼只算一百萬?因為那兩百萬是家眷。

在台海「三通」之前,台商獨自東渡,老婆孩子留在台灣。但是個個在大陸包了二奶,於是通航之後,許多台灣老婆舉家跟着老公去了大陸,緊緊盯着。所以今日全台灣共有二百萬戶寓宅,長期空置,沒有耗水電,就這樣擺着。

當然,台灣許多人不做正行,在大陸放高利貸。放高利貸要用現金本錢,哪來的錢呢?許多人把台灣的房子按掉,抽現金去大陸「放數」。中國是一座肉食森林,利息賺十多厘,銀行的利息只一兩厘,於是人在大陸花天酒地,錢在自然累進。

這是今日的台灣,基本上蛀空了。

馬英九想把熱資引一點回來,但台灣人賺了的錢,會在大陸再投資滾存,回台有限;反而大陸資本對台灣最有興趣。台商喜歡去中國大陸賺錢,但大陸人卻嚮往台灣的法治和自由。這本來是巿場自由的流動,就像高空,當冷熱兩股氣流交衝,就形成冰雹了。

台灣資本東進大陸,不可能改變共產黨一黨統治,更不可能散播「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念,一來台商無此意志,二來他們很快發現,中國的專制與腐敗對他們有利,直到有一天他們自己身受其害為止。但台商短視,他們不理長遠。然而中國的資本有統戰的政治任務,中國的錢到了,卻可以改變台灣的一切。

小馬哥當總統,承受了此一「遺產」。一個人陷入了金錢的泥沼,你的意志和身軀,都抽退無從,除非有很強烈的信仰。但中國人的問題在這裏:以前的李登輝有很強烈的信仰,今日包括國民黨在內、口口聲聲「拼經濟」的小馬哥,中國人沒有信仰。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