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學會含蓄|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學會含蓄|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學會含蓄

安倍首相的戰爭講話,端莊得體,以日本委婉而優雅的文化方式,精緻地表達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歉意,英美和日本民意,均表滿意。

只極少數人,堅持日本沒有「痛痛快快、直接明確地承認那場戰爭是侵略戰爭」,繼續糾纏,索要其他的利益。然而文化是多元的,日本文化重含蓄,不必遷就別國的理解方式,正如王家衛拍自己的電影,看慣了王晶的觀眾,還是應該繼續看王晶。

日本的情感表達方式,與亞洲鄰國不同,日本不須遷就別國,改變本身的文化特色。從前中國人懂得品味的時代,詩詞講「賦比興」:賦,是直率的敘述和抒發;比,是以比喻來間接表現;興,表達的層次更高,先講一段似不相關的事,再轉入正文。

膚淺粗糙的教育制度,教出來的人,只懂得「賦」一種直接的表達。七十年代,我讀左派學校,左校教杜甫詩,跟隨大陸的馬列無產階級思想,只教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父踰牆走,老婦出門看。」教師說:這是反動帝皇階級殘害百姓。

然後教「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教師說:杜甫寫出了勞動人民逃避戰亂的喧鬧場面。

然而,文學鑑賞家歷代指出:「三吏三別」和「兵車行」不是杜甫最好的作品。杜甫最高的成就是「秋興」:「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秋興八首,寫秋景有傷情之意,寫秋意又有悲史之思。含蓄、深沉、幽怨,這才是詩中極品。

中國人從前以詩立國,杜甫的「秋興」、李商隱的「無題」,皆有知音。後來,毛澤東主席仇恨而刻意摧毀中國的精緻文化,將杜甫定性為「沒落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今日的中國人,以批鬥立國,網絡五毛謾罵、廣場大媽喧嘩,中國人在外旅遊購物,倒到處有如「兵車行」中逃難嘈吵的大場面呢。

但中國人認為表達感受、一切都要「痛痛快快」、「直接明確」,然而他們的主人,在權力鬥爭時,卻又善用「比興」的手法,用清末賣官貪污的一名歷史小角色「慶親王」來收網影射某一「大老虎」。

明乎此,去日本旅行,勿只識飲食,做一個有品味的人,亦不跟隨喧鬧。

mcwriter@appledaily.com

陶傑昔日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