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花生
民國學者許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只有在那個時代,才可以打動人心。
文中的天倫晚飯,父母與幾個子女,一起商討後園的一塊地應該種什麼。子女多主意,一個說該種蘋果樹,一個說要種石榴樹,但父親說:最好種花生:
「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父親的意思是:做人忌花花綠綠的炫耀浮誇,你們長大了,要做樸實而有用的人。
中學時讀過這課,我後來去了英國,發現英國人的文化很像落花生:英國沒有國慶,更從來不搞海陸空三路的大閱兵,但二百年來的殖民地遍佈四海。英國皇室的登基或金禧慶典,有音樂和馬車,從來沒有軍隊參與。英國的首相府三百年來仍是同一座不起眼的老房子。英國的GCSE,每年考過了,就是中學畢業,沒有「畢業禮」、「謝師宴」之類。貴族穿着端莊,從不將自己裝飾成名牌鑽石的聖誕樹。
讀許地山的落花生,你還會發現:民國時代,中國有一個中產知識階級,他們生活很不錯,首先,家居可以有一個兩畝地的後院,可以隨意種植,而不是後來驅趕到「人民公社」,如果膽敢在家園私種水果,即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大罪。
但是許地山同期的左傾知識份子,認為家園可以種植落花生蘋果樹的生活,是「反動落後」的,人民公社才是進步的天堂。老舍、巴金、傅雷、冰心,紛紛致力於推翻「落花生」裏的那種樸實寧靜的生活,追求沒有園子、只有公社和糧票的「進步」。
到他們後來求仁得仁,在公社食堂聚首時,飯食閒談,話題卻不可以講喜歡種什麼花果,而是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心得。
今日,許地山、他一家的小園,以及他們可以自在寧靜地過哲學生活的民國,不復存在,已經拆平而另「開發」了。但一個崇優主義者,可以仍記得「落花生」的民國,認同樸實含蓄的人生價值觀。當你自己的民族,已經與民國「落花生」的精神決裂,幸好你活在廿一世紀的地球村,不止英國,你可以從瑞典、荷蘭、紐西蘭,找到這樣一片花生園。
看着四周喧逐名牌的強國人,以及狂躁浮誇的爆炸巨響,以及其中一些指摘你「親英」,這時,你會悠閒地剝吃花生、一盅清茶,看着這批喧嘩的消費動物,笑而不語,只感激許多年前,許地山教會你品嚐花生的酣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