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苹果的iPad Pro改变了什么?」,与你分享。
2013年之后,火爆的平板电脑市场迅速下滑,在随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众多品牌迅速死亡,即便是行业巨头苹果与三星也没有幸免,ipad、Galaxy Tab双双陷入泥潭,而这场旷日持久的低潮前方,似乎依然是难以捉摸的暗流,看不到哪怕一丝起死回生的迹象。
平板行业的衰落与几年前上网本行业的状况何其相似,但同时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毕竟对于平板电脑这种品类本身而言,目前还并没有能够真正取代它的一类产品出现,市场对于平板电脑的需求虽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但更新换代的诉求依然存在。
平板电脑从爆发到迅速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个人觉得其最大弊端在于"生产力应用"上的不足。这使得平板电脑的使用情景大多局限在视频、游戏、网页浏览等轻度化应用上,而且这些应用不仅仅是电脑能够替代,时下屏幕越来越大的智能手机同样是更好的替代品。同时从"必要性"层面出发来看的话,智能手机、电脑的必要性远远大于平板电脑。
生产力的不足导致平板电脑很难完成办公方面的内容,即便在iOS、Android平台上都有像office这样的办公软件,但触屏的局限性使其很难达到正常办公的要求,这方面的缺失让人在选择时会自然而然的将首选项与平板电脑剥离开来,转而放到电脑或智能手机上,因此弥补生产力应用的不足,或许是目前刺激平板电脑市场的一剂强心剂。
于是我们看到,连苹果这样对笔和键盘"深恶痛绝"的厂商,也在新发布的iPad Pro上采用了这两样"多余"的配件。那么有人会说了,笔和键盘又不是iPad先采纳,值得拿出来说事儿吗?如果从表面来看,这确实是没有什么可深挖的,但本次iPad Pro发布时苹果所做的一些举动,却与此前同样配了笔的三星,或其它平板电脑有很大不同,而从这些细微的举动中,我们能够感觉到,iPad Pro所出现的意义,不仅仅是对iPad产品线的一次扩充,或许它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iPad Pro与其它iPad为何不同
微软刚刚推出Surface的时候,把自身定位成了平板电脑,其对手自然而然也就是大红大紫的iPad。但笔者个人始终认为,此前的Surface与iPad无论从哪个维度上去看,其对位都是错误的。然而当iPad Pro发布之后,这种南辕北辙的对位感却似乎有了一种微妙的转变。
看了9月10号那场苹果发布会的朋友,事先一定都没有想到微软和Adobe竟然会出现在iPad Pro的发布环节上。而且双方的代表还破天荒的上台详解了Office与Photoshop Fix是如何针对iPad Pro进行了优化,并且还详细介绍了Apple pencil在这两款软件上的功能与使用状况……
强化生产力是否能够重新定义平板电脑呢?
好吧,如果Surface Pro的发布会上出现这一幕,我想任谁都会觉得再正常不过,而当这一幕出现在iPad发布会上的时候,有多少人没有被震惊到呢?当Kirk Koenigsbauer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从现场记者们讳莫如深的笑声,以及略带戏谑的口哨声中,就可以看出这有多么的让人惊讶。
细数历年苹果发布会,几乎很少有办公类APP开发者登台演讲,更别说一次找来两个业界巨头,甚至其中一个还是竞争对手。
放在iPad Pro身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此外,在介绍iPad Pro特性时,苹果一再强调了iPad Pro相对于桌面PC、移动PC在CPU与GPU性能上的优势,这也是此前iPad发布时很少见到的情况。以往虽然也强调性能提升,但大多时候都是与前代产品做对比,几乎没有"跨界"对比过PC类产品。
因此,从这"一软一硬"中可以看到,iPad Pro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扩充iPad产品线这么简单,它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电脑,指向了平板电脑一直所欠缺的"生产力应用"环节。
·别小看物理键盘的意义
除了在软件方面强调了iPad Pro的生产力应用特性,苹果这次也为iPad Pro配备了更加凸显生产力特性的Smart Keyboard与Apple pencil这两件大杀器。
在iPhone重新定义触控体验之后,不少声音认为触控已经完全能够取代传统的物理键盘进行操控。乔教主也曾表示iPad是不会采用物理式外设的移动设备。然而时过境迁,事实证明在很多情况下,键盘、鼠标、触控笔对于平板电脑而言并不是一种累赘,反而是能够优化操控、精确操控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对于涉及到生产力应用的情况,物理操控远比触控更加方便。
其实无论是在iOS还是在Android平台下,生产力类型的应用早已有之。文档、制图、视频剪辑等办公类软件并不比X86-Windows平台下的少,然而为什么办公用户始终粘滞在Windows系统下,而没有转向移动性更加的iOS或Android平台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触控操作并不适合办公类人群的操控体验需求。
而这一次苹果为iPad引入物理键盘,同时加上优化过的办公类软件,无疑是对移动办公领域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而X86-Windows组合下的硬件平台能否有效应对,将是未来一到两年里最有看头的热点。简而言之就是,传统PC行业即将经受来自平板电脑行业的最大一次冲击。
好在,iPad Pro以及它的配件价格都较为昂贵,在普通消费者中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商榷。否则,移动办公平台彻底从X86-Windows转向ARM-iOS也是很有发生的事情。
·设计师会爱死这根笔
接下来再说说Apple pencil。
与某些厂商不同,苹果在发布会上的演示几乎从来都不会与现实有太大偏差。而且根本不会出现某些产品在发布会上宣称是用的这个牛B屏幕,实物却是那个渣渣屏幕的情况。因此,在9月10号那场发布会上所演示的Apple pencil操控体验、以及其特性,我想在实际使用之后会有更好的用户反馈。
本次苹果除了搬来微软Office,还请来了Adobe Photoshop Fix,再加上这根神奇的触控笔,我想这其中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
作为一款12.9英寸大屏幕平板电脑,iPad Pro非常适合成为设计师手中的绘图利器。同时Apple pencil也绝不是给那些煤老板拿出来装X、或体现土豪属性而设计的,它就是一件针对触控操作所无法企及的精确绘图,所研发的一根极具生产力水准的触控笔。不黑不吹的说,我相信每一个设计师最终都会爱上这根笔。
在传统PC环境下对于设计师而言,他们的桌面不仅仅要放一台性能不错的电脑和一台素质极佳的显示器,同时还需要为这个平台配置相应的鼠标、键盘以及,手写板和手写笔,这些物件加起来占据了极大的桌面空间。
而iPad Pro与Apple pencil则让这种环境得到简化。iPad Pro本身就拥有一块出色的显示屏,一台平板电脑加上一根Apple pencil足以取代电脑、显示器、键盘、鼠标、手写板、手写笔这六件组合,况且12.9英寸iPad Pro重量与第一代ipad相仿,携带方便,这些都是其超越传统PC办公环境的地方,何乐而不为呢?
·大屏幕不只为视觉体验
12.9英寸,是iPad家族前所未有的屏幕尺寸。增大的屏幕仅仅是为了提升视觉体验吗?如果iPad Pro只是iPad产品线的扩充,那么增大屏幕尺寸确实只是一次视觉体验上的提升,然而事实却并非这么简单。
使用过多种尺寸笔记本电脑的朋友应该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小尺寸笔记本虽然携带方便,但在办公体验上却并不是很好,这个"不好"主要就是来自于屏幕。对于Windows系统而言,小尺寸屏与高分辨率所带来的视觉体验是非常痛苦的,如果不调整屏幕显示比例,那么用户在经过短暂使用之后就会因为字号太小而感觉疲劳。但是如果调高显示比例,那么不少软件在实际应用中都会存在显示效果不全、或图像粗糙的问题,这就使得高分辨失去了意义。
大屏幕的意义在于提升生产力应用的综合体验,而不只是视觉
而这一点却是iOS的强项。12.9英寸的iPad Pro屏幕分辨率超越了15英寸Retina MacBook Pro的分辨率,仅次于5K iMac,而由于iOS本身的特性,并不会因为小屏幕、高分辨而造成的像Windows系统一样的显示问题,因此整体的体验对于办公应用来说无疑会更加出色。
以绘图应用为例,高分辨率屏幕加上Apple pencil精确、流畅的操控,可以让设计师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进行更加细致的绘图工作,从发布会上的演示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一点。因此,相对于单纯的视觉体验而言,iPad Pro在屏幕尺寸与分辨率上的提升,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生产力应用的优化,它能够让办公用户获得优于传统PC的体验,我想这才是iPad Pro这款产品诞生的意义。
·Surface将成最直接对手
就过去和现在来看,iPad Pro出货之后,绝大多数人应该会把最直接的对手定位为即将于10月6号发布的微软Surface Pro 4。如果从硬件角度去讲的话,X86-Windows与ARM iOS其实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因为它们完全是两个平台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始终认为iPad与Surface做对比是一种错误的对位的主要原因。
iPad Pro与Surface之间不应局限于产品优劣的对比
然而这一次,让那扯淡的硬件跑分滚粗之后,我觉得iPad Pro与Surface Pro 4之间真的很有看点。这个看点并不是两款产品孰优孰劣、熟黑熟白,而是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办公平台定义、体验、以及用户认可度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那些因素。
可能在这两款产品做过对比之后,你会对未来办公平台究竟是选择X86+Windows?还是选择iPad Pro+Apple pencil+Smart Keyboard作出思考。而在此之前,你对二者之间的选择绝对不会与"办公"、"生产力"这些字眼去挂钩,我想这就是iPad Pro出现所带来的最大改变。
原地址:http://3g.163.com/ntes/special/0034073A/wechat_article.html?docid=B4BO2ELC051189P5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