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嘲皇帝諷奴才 - 陶傑

蘋果日報- 嘲皇帝諷奴才 - 陶傑

嘲皇帝諷奴才 - 陶傑

一八七五年,清朝同治皇帝患天花駕崩。此時民間有一對聯流行:「弘德殿、廣德樓、德行何居?慣唱曲兒鈔曲本;獻春方、進春冊、春光能幾?可憐天子出天花。」


弘德殿是紫禁城乾清宮邊的一座側殿,是皇帝讀書的地方。翁同龢在這裏給光緒上過課,而同治做皇帝時十多歲,也由一個叫王慶祺的侍講教他讀書。


王慶祺不老實,偷偷帶同治出宮聽戲,兼逛「八大胡同」嫖妓。廣德樓是大欄柵外一座戲院。所以這副聯的上片,暗諷王慶祺這位「國師」,無德缺行,教壞皇帝。「獻春方、進春冊」,同治淘虛了身子,還有春藥進補,補足了,再呈花冊,再找妓姑。


當時有這副對聯,在京城盛傳一時。由此聯可見:清代的文學風氣優秀,清末民初,輓聯大盛,名人逝世,靈堂風光,致祭的人都仰讀輓聯,欣賞文筆,緬懷逝者。


民國承襲了對聯的風氣。胡適逝世,蔣中正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雖然不算完美,但文白夾雜,很切合胡適的成就。這一年是一九六二年。


第二點,是同治死了,京城中居然有諷刺皇帝的對聯大為流行而不被查禁,更沒有抓人。


康熙雍正死時,民間沒有這樣的對聯。到同治死了,就有了,因為康雍乾時大興文字獄,敢寫這種聯句的,一定查禁殺頭。道光之後,英軍打進來,清朝開始衰弱了,衰弱就對文字創作開始手鬆。道光皇帝也是好人,並不殘暴,所以到同治逝世,民間就有這種對聯笑皇帝、諷奴才了。


也就是說,所謂「康乾盛世」時,清朝壓抑文學創作,手段殘酷,因為康雍乾自我覺得很「強大」、很「自信」,連英國特使來邀請貿易也不予理會。但是道光咸豐,英法相繼打進來,清朝沒那麼「自信」了,對於文化管壓的就鬆了。沒有什麼文字獄,就有許多作品了。


所以,如果你文化創作,又自稱中國人,你一定會更寧願中國弱、皇帝沒有自信。朱元璋、康熙、雍正,文字獄多,同治光緒和民國,有創作自由,因為那時清廷的自信,被洋人擊潰了。所以中國的文人,最笨蛋的一類,就是為「國富民強」盲唱頌歌。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