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重溫廿年前的《食神》 - 馮睎乾

蘋果日報- 重溫廿年前的《食神》 - 馮睎乾

重溫廿年前的《食神》 - 馮睎乾


《食神》劇照

《食神》公映廿周年,我特地在家中重溫,依舊看得開懷。當然初戀的感覺已隨風而逝,但《食神》毫無疑問在我心底插了一支旗,就像《西遊記》在我內心留下一滴淚。九六年周星馳成立星輝海外,《食神》是公司頭炮,但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它可謂周的最後一齣笑片──若非由九十年代初便一直留心星爺蛻變的觀眾,這句話恐怕很難理解。

周星馳的喜劇,我認為大致可分四期:無厘頭期(九零年至九四年)、轉型期(九五年至九九年)、普世化期(二千年至零八年)、幕後期(零九年至今)。無厘頭期是周的黃金時期,由《賭聖》始,以《國產凌凌漆》終。這時期的電影不但大多欠缺深度,連劇情也可有可無,總之務求一分鐘一小笑,五分鐘一大笑;笑位由鄙俚抵死的對白、漫畫化的表情動作組成,完全為那年代的香港人度身訂做,不諳廣東話或流行文化的觀眾,恐怕很難識笑。一般人最愛的周星馳,相信就是這位毫無節操地搞笑的演員,而《食神》就是周最後一齣能保持黃金時期水準和風味的笑片。

轉型期第一部是笑中有淚的《西遊記》,票房慘淡,對周星馳打擊很大。《食神》終於拿揑到平衡點,既搞笑,又能講出很有意思的東西。比如那碗令人食咗好黯然又好銷魂嘅「黯然銷魂飯」,單看名堂和賣相,跟史提芬周當初騙人的「情比金堅炸豬皮」、「天長地久韓國野生蘿蔔」、「蕩氣迴腸豬大腸」有分別嗎?表面上完全沒有分別。唯有把它放進口中仔細品嚐,你才能明白叉燒和荷包蛋流露的哀傷。這裏的寓意顯然是:只要用「心」,假的也可成真。但令我震動的是深一層的意思:最真的東西,表面上跟最假的原來沒有分別。那麼怎分真假?或問,有真假之分嗎?這也許是周星馳留給我們思考的謎題,只是二十年過去也沒有答案。

上一則: 見字如面 - 蔣芸

下一則: 去混浴偷窺 - 高慧然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