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能批評 - 曾志豪
《長城》劇照
麥迪文×劉德華,應該是票房保證。但再加上一個張藝謀,就好像勞斯萊斯推出「金色龍紋×中國紅」的特別版,中伏意味甚濃。
這便是電影《長城》的背景。
大陸上畫累積了接近10億的票房,但口碑慘不忍睹。
執筆時《長城》在豆瓣的評分只有5.3分(分數每天不同),甚至有影評人大罵「張藝謀已死」,還引起了筆墨官司。
最厲害的是,人民日報也為這場娛樂戰爭助拳吶喊,聲援張藝謀,認為那些負評是因為「批評張藝謀批評中國電影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有人想俾Like,也會礙於這種政治正確的環境而不敢表態,形成了「沉默的螺旋效應」。
這套理論熟口熟面,不就是香港那些愛字頭義和團式的組織的理論嗎?他們往往強調香港有很多人是支持政府支持愛國陣營,但由於反對中央反對特區政府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於是在眾聲喧嘩中,這些愛港愛國的聲音便沉默了云云。
這套理論最大的問題便是,把所有潛伏隱藏的「意見」都假定為對自己有利的意見,例如只有50萬人上街等於另外600幾萬人是支持政府。
第二便是把一切批評的聲音理解為「趕潮流」、「政治正確的表態」。卻沒好好問自己:為甚麼「反對」是政治正確?自己真的一點問題也沒有嗎?為甚麼張藝謀拍《活着》時沒有這種批評的氣氛,難道真的只是觀眾吃飽飯無事幹要挑骨頭?難道所有給《長城》負評的人都是惡意妒忌不想張藝謀成功,而沒有一個是真心覺得電影爛?
影評也是民意的監督,看看大陸社會對影評的態度,便能理解內地對輿論監督的立場了。
引用內地影評的名言:如何能在影評網站得到高分?除了拍好的電影,我想不到還有其他方法了。
上一則: 本土主義 - 古德明
下一則: 保衛香港,難民爆買 - 陳也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