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講粗話 - 陶傑 | 2017-07-26 | | 蘋果日報

講粗話 - 陶傑 | 2017-07-26 | | 蘋果日報

講粗話 - 陶傑

香港高鐵「一地兩檢」問題,是中西思維的衝突。香港秉承英式的法治思維,追問細節:如果割出香港土地,或車廂內屬於中方行政管轄,一個孕婦生了孩子,小孩屬於大陸中國「公民」,還是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
中國人不喜歡細節。一九七八年,鄧小平會見日本來賓,說研究「文革」,「宜粗不宜細」。起草基本法,鄧小平也向香港草委指示:「宜粗不宜細」。鄧小平以為,「宜粗不宜細」就可以避免爭論。
然而鄧小平的主人毛澤東卻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認真,不就是要追索細節嗎?
中國人不重細節,還是鄧小平看得準。中國語文並不是為細節而設計的語言,譬如有一句話:「船到橋頭自然直」,會接受西方思維訓練的人追問下去:為什麼「船」到橋頭,「自然」會直?船是什麼船?舢舨還是萬噸郵輪?橋又是什麼橋?木橋、石橋,還是長江大橋還是香港青馬大橋三藩市的金門橋?一艘小舢舨,到了三藩市港灣,面臨太平洋,是不是駛到金門橋的一端,就不會打轉?你說的是潮漲還是潮退?
這些都是細節,西方的契約和協議,最重細節,不誇談口號、藍圖、理念,唯觸及此,追問下去,中國人即顧左右而言他,或者覺得你很厭煩,或者認為你很敵視中國文化。其「法律」條文都是用這種語文寫成,由大清律例到「基本法」都沒有變過,然而受西方思維訓練的香港英式大律師不接受這種粗糙,一旦跟那十四億人爭論起來,對方很容易挾龐大的GDP而大怒,即指追問的人為洋奴和漢奸。
但將這些激動的詞彙Put aside,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譬如:梁特政府說,中國一帶一路,香港要「抓緊機遇」這句話,也是一句中國式的粗話,不是英式的細話。一帶一路,香港要抓緊機遇,機遇在何處?中國的國企有沒有在八家大學的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展銷會,設立單位,中海油、中國建設、中國高鐵,招錄一百多個見習生,面試滿意,即刻帶去印尼、汶萊、澳洲,予以聘用?薪金若干?要什麼學歷?
董伯出售了他的東方航運,這是他的家族沒有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呢,還是由美國報紙放風,中國逼他賣掉?如果是逼賣,那麼連董伯的一帶一路機遇也慘遭剝奪,一般香港人,又如何抓機遇?
以上問題,並無冒犯、激怒、挑釁誰的意思,只是一個中學生,就他不明白的問題,往細節上舉手提問而已。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