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 馮睎乾
《老子》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不仁」的意思,常常引起誤會,古人多以「任自然」理解(見王弼、河上公注),現在有人以為是「殘酷不仁」,錢鍾書則解為「麻木」,以上說法,我全不認同。《老子》第六十七章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如果老子筆下的「天」,果真「麻木」、「殘酷」、「任自然」,那麼「天將救之」當作何解?我認為,《老子》那幾句的最佳注腳,是莊子《齊物論》所謂「大仁不仁……仁常而不成」。古今注《老子》之士,甚少從修辭角度解讀「天地不仁」,其實當時有種句型,「大X不Y」,如《齊物論》所謂「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而老子所謂「不仁」,即簡化了的「大仁不仁」。「大X不Y」這句法有變奏,「不」可用「無」或其他帶否定性的字替代,如《老子》第四十一章引《建言》「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所謂「大」,即推而盡之,如孟子對齊宣王:「王請無好小勇……王請大之。」但何以「大」到盡頭就是「不」呢?其實「大仁」否定的並非「仁」,而是「小仁」。要闡釋大仁小仁的分別,最好借用《國語》驪姬的話:「為仁與為國不同:為仁者,愛親之謂仁;為國者,利國之謂仁。故長民者無親,眾以為親。」小仁,利己所愛,親疏有別;大仁,以眾為親,一視同仁。有大仁之心的執政者,非但不偏私,也不求仁名。當老子寫「聖人不仁」時,我懷疑他是以同代人子產為典範。子產在鄭國執政初期,為了鄭的長遠利益,施行了不合民心的政策,暴得「不仁」惡名;到三年後,鄭人才明白子產賢能,孔子後來也評道:「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可見大仁有時確似不仁,因為常人理解的仁,從來都是小仁。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