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末卻非微末 - 古德明
有朋友來示說:「近閱《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一書,正文之前誌謝詞有『最末卻非微末』一語,應是英文last but not least的直譯,先生認為怎樣?」現代漢語真是無賤不有。
Last but not least一語,見於莎士比亞戲劇《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第三幕第一場,原文是Though last, not least in love(雖是最後的一人,情誼卻不是最少)。現在,不少人列點述事,會用last but not least一語帶出最後一點,意思是最後一點與前述者同樣重要。不過,這成語已嫌陳腐。美國英語學者菲斯克(Robert H Fiske)編撰的《獃子詞典》(The Dimwit's Dictionary)就說,last but not least是「幼稚用語,令人一見發笑」:an infantile phrase (that is) instantly laughable。美國亞當斯傳播公司(Adams Media)二零零七年出版的《公文寫作》(Business Communication)第三章也說,last but not least改為last就可以。只有現代漢語人才會把英文的廢話當作慧語。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二零一七年出版的《社會主義憲政研究》第六章列舉了「社會主義民主憲政」的缺陷,談到最後一點時說:「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民主主體和專政對象的劃分並不遵循客觀事實……」這那裏是中國人話。《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關羽向曹操投降,先約定三事:「一者,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便當辭去。」關羽怎會說什麼「一者……二者……最末卻非微末」之類下流話。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