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星期日

Kindle十年書唔死 - 畢明 | 2017-10-08 | | 蘋果日報

Kindle十年書唔死 - 畢明 | 2017-10-08 | | 蘋果日報

Kindle十年書唔死 - 畢明

你最近有沒有買書?我有。從來有,一直沒有停過。
就算有了電子書,有買電子書,還是繼續會買紙本書。很多人說,紙本書必死,我每次都反問,「咁每年書展死㗎」?紙本書的大型展覽,沒有轉世投胎變成強大的電子書展,讓大眾虛擬逛遊,網路拜書,卻連年依然旺過年宵。如果純粹歸咎香港人生活太鬱悶趁墟,未免太看小了「書」。
Kindle十年,紙本書仍然活生生。電子書非但沒有取代實體書,後者更正式出現了回勇回春之勢。2007年推出的Kindle,不像ipod或智能電話,電子新媒體沒有強勢謀朝篡位,數碼科技沒有革了紙本舊媒體的命,沒有上演它對音樂、電視、新聞同樣的吞噬淘汰,世上卻更多處陸續有信號顯示:書本的文藝復興。
數個月前,Amazon在紐約開了它的第一間實體書店。Waterstones,英國的連鎖書店企業,旗下有275間書店,在連續六年苦苦虧本之後,去年終轉虧為營,全英銷書量升了5巴仙;而美國的書本之全國銷售量也升了3%。
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又稱「電子書教父」,一個非常精明的創業家,他才不會忽然逆時代戀棧書本,不會在租金高昂的曼克頓,開一個大墳,讓一堆行將入土的書本華麗走完生命最後一段,書店肯定不是讓書本風光陳屍的善終服務。他是學懂了,明白了人類還對書本感情深厚,不離不棄。美國人每年平均看12本書,大部分是實體書。
Jeff Bezos發現,價格的影響對於書本跟其他商品是一樣的。減價、便宜,即可促銷。起初,主要的大型出版商,把同一本書的電子版售價訂得比其紙本要貴,以保障自己讀物的銷路,打擊了Bezos對Kindle的萬丈雄心,於是他又向政府埋手痛擊大出版商合謀造價壟斷,又把大量暢銷書的電子版訂出益街坊價$9.99。當ebook比書本平, Kindle便起飛了。但現在,他又改變策略了,改為把促銷重心移回向傳統印刷書。
書本回春,因為Amazon決定與各大出版商休戰,一起有錢賺,好過大興戰甲搶別人的市場份額。南征北討又十年,書本市場的飽和與平穩是差不多的,如今Kindle銷情已經穩定,不必要減ebook價搶灘,再搶也不會有好結果,再自傷殘殺是搵全世界包括自己的笨,灘頭已得,互攻不如停火同賺街外錢。ebook減價少了,紙本書推廣多了,亞馬遜去年賣出的實體書本比2015年多出了3,500萬本。沒有價格上的優惠或指揮,人們是更喜歡買紙本書的。
看書,是一種與實物接觸的知性行為,你看有了網上的dating sites、各式的電子chatting談情、sexting(情欲短訊),現實經驗實物人肉接觸還是要的。
書,不像音樂,從來自己是一個實體。愛音樂的人不少,很少聽見他們說很愛CD,音樂,附體於黑膠、CD、mp3、ipod上,消費習慣和模式相對沒有那麼專一。愛文字的人,卻大部分很愛書,是兩回事。書,是傢俱基本,是書架成員,是客廳的一幀牆、書房中的一大片你自己,書是家。不必播放、不必閱讀中,書脊上的標題、封面的圖像,都在和你一起呼吸相處。
「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這家常平凡之物,雜沓之中有自己的氣質,一本本coffee table books不同一行行小說的構圖,一叢叢詩歌,又不同一套套武俠小說的氛圍。燈下,看書,一個人或兩個人,書桌上或沙發上或睡床上,比起看電子書,是兩種性感,兩種畫面。
羅馬哲學家Marcus Tullius Cicero說"A room without books is like a body without a soul",大概書變成了電子,未能幻化成一個安家定神的電子靈魂。可能是太多電影的美術指導害的,沒有書本的場景,不論是一個家、一個辦公室、一個診所,都少了質感。就是一個廁所,就算有很多電子書供出恭時閱讀,眼不見,都冇feel。或許要等一套英國神劇《Black Mirror》來示範一下電子書的未來戲劇,才可替電子書加強形象魅力。很多研究也發現,看電子書,人腦的記憶會來得比較淺,看實體書,內容會記得更為深。很多網路瘋傳,都鍾情公車上看實體書的男生女生。
再說,書本帶到戶外,在泳池邊比較不怕水,在樹下草地上更加貼近自然,「竹裏坐消無事福,花間補讀未完書」,是一種幸福,如果花間是一本電子書,有點殺風景。
我們都不必如莎士比亞作品《Love's Labour's Lost》的Holofernes般「食紙飲墨」,執迷過頭,但數碼浪潮淹過來之後,水退平靜時的確發現書本馬步紮實沉穩,未被後浪推倒。世人對電子書、數碼化過度迷信亢奮時,我總喜歡留一手問他們:「說好的無紙辦公室呢?」
愛書族不是急不及待趕潮流的,卻一起靜靜地告訴世界,我們還未看夠,你們急什麼。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