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哭了 - 陳沛敏
第一次踏足以巴,是五年前的十二月。陽光燦爛的冬天早上,從拿撒勒坐巴士,經過以色列的檢查站,到達杰寧(Jenin)。這裏不像到處遊客的伯利恆,亞洲面孔走在街上,沿途都是好奇的目光,不時有年輕人用英語跟我們說「歡迎」。來到杰寧純粹偶然,因為想到伯利恆以外的西岸城鎮逛逛,也因為之前在《經濟學人》訃聞版讀過Juliano Mer-Khamis的故事。
Mer-Khamis是以巴混血兒,爸爸是巴勒斯坦基督徒,媽媽Arna曾是爭取以色列立國的先鋒,後來為巴人發聲。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巴人「第一次起義」期間,她招募街上向以軍擲石頭的年輕人,教他們戲劇,組成「石頭劇場」,讓孩子們在舞台呈現他們的喜怒哀樂,表達他們的希望企盼,贏得國際聲譽。
Arna卻在1995年猝然病逝,劇場停辦了。到千禧年巴人「第二次起義」爆發,以軍夷平劇場設施,台上扮演國王與貓咪的孩子,變成現實世界的恐怖分子。有青年從以軍擊毀的學校廢墟中,救出血肉模糊的小女孩。女孩在他懷中死去,十日後他和同伴到以色列一個巴士站亂槍掃射,打死打傷四十多人,被當場擊斃。青年的母親保留着兒子的遺物,包括他曾演出的劇本,哭訴「沒甚麼比毀滅一個夢更危險。」
2006年,Mer-Khamis重建媽媽Arna的劇團,改名「自由」。他相信,劇場不是逃避現實的地方,而是抗爭的地方。有什麼比自由更重要呢?他們演出巴勒斯坦版《動物農莊》,在回教的社區,孩子戴上豬面具學以色列人說希伯來語,嘲諷受壓迫者掌權後變成壓迫者。演出受歡迎,四方八面的觀眾包括越過高牆而來的以色列人。但猶太極端分子視Mer-Khamis為異類,部份巴人也質疑他以「西方價值」衝擊伊斯蘭傳統,更懷疑他是以色列間諜。他收過恐嚇信,劇場多次被汽油彈襲擊,他甚至預測了自己的死亡。2011年,他在劇場外身中五槍斃命,兇手逃去。
一年後,我們來到劇場。劇場外的塗鴉寫着「被佔領下創作」,幾個背着書包的小孩在追逐嬉戲。劇場大堂掛着Mer-Khamis的照片,幾個年輕人正在排練,他們沒有怪責遠方而來的不速之客打擾,反而努力地用簡單的英語向我們解說,他們正準備演出叫《被偷去的夢》的話劇,「我的角色想離開這裏,到外面看看。」
因為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巴人與以軍街頭衝突的「日常」近日又成為新聞畫面,哈馬斯再次呼籲巴人第三次「起義」。
五年前伯利恆子夜彌撒後舊城星光下的寧謐如夢似幻,耶路撒冷橄欖山一帶的教堂聖蹟星羅棋佈,我卻惟獨記起山上只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小教堂Church of Dominus Flevit。聖經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眺望第二聖殿,為其壯麗感動,卻同時預知了它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起來。
教堂的外形是眼淚的形狀,坐在教堂內,透過祭壇的玻璃窗,正好俯瞰耶路撒冷舊城,聖殿山上金色圓頂閃閃發光。Dominus Flevit是「主哭了」的意思。耶路撒冷,今天上帝會為你而哭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