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装了啥 | 只装了 20 个 App 的 iPhone 里有啥?


装了啥 | 只装了 20 个 App 的 iPhone 里有啥?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maxoxo

Q1. 介绍你自己。

我是 Max,喜欢用 maxoxo 这个名字,因为很喜欢《Life is Strange》这款游戏。我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每天的工作包括设计新的方案、画线框图、写文档、有时候也需要做用户研究和用户界面,写可交互的 Demo。除此之外的兴趣主要是音乐、阅读和游戏。

Q2. 我对于应用的看法

心理学家谢里·特尔克说,「科技是人类的『第二自我』」。

作为设计师,我经常要去玩各种新奇的 APP,去寻找一些不错的设计细节,以至于我会在手机上安装超过 200 个 APP,但这是一年前的状态,如今我只安装了 20 个 APP。并不是说我不再去玩新鲜的 APP 了,而是我很清楚我在寻找什么,对于新的 APP,在熟悉了设计细节之后,就不再保留。

手机就像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观察到「外面」的世界,但那个世界与我们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玻璃」,这种隔着玻璃的交互,给人一种不那么真实的感觉。我们一直在追求更真实的交互,从短信到彩信到视频通话,以及 VR、MR ,每都是为了让「玻璃」另一侧的世界显得更加真实,这也是科技不可阻挡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但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忘记另外一件事情,最真实的交互体验恰恰是抛开这些科技产品的世界,我们在专注手机屏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此时站在你对面的人。

我觉得一个好的 APP 就应该是「用完即走」,对于不常用的 APP,微信小程序是个替代,网页是个替代,需要时下载,用完就删也是一种方法。太多的 APP 就像是一座森林,沉溺于其中往往会迷失自我。 所以我删除了很多 APP,限制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限制了使用手机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更真实的体验中。

Q3. 哪些 App 对你的工作 / 学习 / 生活最重要?

我把 APP 都放在一个屏幕内,我可以一眼看到所有的 APP,位置几乎也不会去改变,时间长了通过肌肉记忆可以快速打开一个 APP。

手机使用情况
Mac 上的 APP 基本与手机相同,除了几个生产力工具

这些 APP 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当中,我的工作日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1. 6:00 — 闹钟铃响,起床;
  2. 6:30 — Memories,背单词;
  3. 7:00 — iBooks,看书;OmniOutliner,记录读书笔记;
  4. 8:30 — 播客,上班路上;
  5. 9:00 — Bear,整理当天要做的事情;
  6. 9:30 — Flat tomato,番茄时钟;
  7. 12:00 — Reeder,浏览订阅内容,筛选一下文章放入 Instapaper 中;
  8. 13:00 — Instapaper,阅读文章;Bear,记录阅读笔记;
  9. 19:00 — Apple Pay,支付麦当劳的晚餐;Saver,记账;
  10. 20:00 — Bear,整理当天的笔记;

Q3. 那么,能否具体说说你是如何使用这些 App 的呢?

Bear 最棒的笔记本

这些 APP 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 Bear,我利用子弹笔记这种方式来记录每天的任务,以及各种零碎的想法。笔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天要做的任务、以及阅读的时候记录的笔记还有自己的所思所想。

到了晚上的时候,就要整理当天的笔记,对于任务,已完成的打勾,未完成的,要么推迟到明天,要么归档到本周的笔记中另作安排。对于其他的笔记,可以作为写日记的素材,或者就放着不管,在以后写作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参考的素材。

要作为参考素材,就需要在寻找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Bear 强大的的 tag 可以插入到笔记的任何地方,我通常会在笔记的后面添加相应的 tag,需要的时候,直接通过 tag 就可以筛选出相关的笔记。

每日的笔记模版

子弹笔记中会通过一些标记来标注笔记类型,是任务、还是日程还是其他的笔记,我自己用 Emoji 来进行标记,还专门做了一张表,不过实际上常用的就那么几个。

我的主题和 Emoji 标记

对于一些特殊的素材,我会专门创建一条笔记来收集整理。例如收集的各类网站、设计工具和要看的电影列表、游戏列表等等。

iBooks 最佳的电子阅读工具

iBooks 目前不能买书确实是硬伤,但是总体的使用体验要比 Kindle for Mac 要好很多。特别是在 iOS 客户端上,Kindle 的文字排版简直令我无法阅读,而在 Kindle 设备上,标注是个难题。

我还是会用 Kindle 购买电子书,下载后转换成 epub 导入 iBooks 去看,转换书的时候可以自己调整字号、行高等参数,也弥补了 iBooks 不能调整的缺陷。也为了方便做笔记,我多数时候都是在 Mac 上阅读,这样可以随时切换到 OmniOutliner 中记录阅读想法。

Saver 简单高效的记账工具

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记账,而且记账之后几乎很少再去看。因此我并不需要很多高级功能,我喜欢 Saver 是因为它可以自动记录订阅费,设置好固定的周期,每个周期它会自动记录;另外就是可以设置为打开 APP 就直接进入记账界面,记完就走;最后就是自带货币转换。而且,它的颜值比较高。

Q3. 有什么改善生活的物件推荐吗?

闹钟。

就是这货

我常常会花大把时间在游戏上,有时候真的很难拒绝一款好游戏,以至于整个周末都是在主机前度过的,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安排在周末要去做的事情。所以就用很粗暴的方式去宜家买了个闹钟放在显示器旁边,真的很难忽视这家伙发出的声音,甚至现在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提醒自己时间不多了。

Q3. 推荐一个可以改善生活的习惯。

冥想。

就像我一直很喜欢 Windows Phone 7 早期的那句广告语「Designed to get you in and out - and back to life」。冥想练习让我能够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感受到更多。也能够意识到其他因素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我并不拒绝新的科技产品,刻意的与之拉开距离能够让我更好的审视这款产品,看到它的好处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像 KK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所提到的,我们在接受科技的同时,也要正视它的代价,对个人来说,有一个无可争议的代价就是「时间」,而时间是宇宙间最宝贵最值得争夺的资源。


「如果你也想在少数派分享你「装了啥」,🙋🏻 点这里。




Original Article: https://sspai.com/post/38932


I

虽然不能代替纸笔,手机仍然能成为练字的好帮手


虽然不能代替纸笔,手机仍然能成为练字的好帮手
在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ONE一个- 少数派  /  北鸮

某种程度上讲,我是个有些「守旧」的人。在互联网和电子的时代,我仍然保持着一些同电子化绝缘的习惯,比如我 坚决地拒绝电子化日记,在 Matrix Talk 也提过自己几乎只用纸笔记笔记。相应地,我对优秀的手写字体也有强烈的追求。从小时候被逼习字,到现在主动临帖,我逐渐觉得,无论电子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手好字都是一个人该有的技能,文字的美一定要手写才能体会深刻。

但练字这件事,想要与手机应用挂钩,其实不太容易。

练字如何电子化?

我们先来分解一下「练字」这件事。

工具一共四样,纸、墨、笔、帖。其中,用帖是练字过程里最重要的部分。选字帖时要读帖,从整体感受字帖的风格与笔法,选完后才是通常我们所认为的「练字」,先是摹写,也就是拿半透明的纸覆盖仿写,再是临写,观帖后在纸上模仿。不要描红,描红是给小孩儿认字用的,对练字没有任何帮助。能够起到「练字」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反复临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能够和电子设备、和应用联系起来的环节,其实并不多。因为最基础的临摹,是不能被电子化的。屏幕上的手指书写与纸笔书写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的触感差异让从屏幕到纸笔的转化非常困难。

举个例子,由方正字库出品,一度在朋友圈和微博大火的 写字先生 就不是一个能拿来练字的应用,它的娱乐性质更重。善于写字的人可能在写字先生的屏幕上快速找到手感,写出漂亮的作品,而想要练字的人在屏幕上描摹,其实很难把手感迁移回纸张。在我看来,除非你用 iPad Pro,不然就练字这件事来说,屏幕书写没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除去临摹后,你的手里还剩什么?纸、笔、墨三样工具都不可替代,我们只能在帖上做文章。传统的字帖是一大本来自一位书法家的名作,或是一本字集,可能夹着半透明的硫酸纸。你仔仔细细比对一番后,从书店买了一本帖,先在硫酸纸上摹,再把它撕了,去拿白纸或是米字格临;掌握不明白的笔法,去找找教程,问问老师;遇到了不会写的字,查查自己买的字帖,或是查查书法字典,集中地学一学,如此往复。

那么,应用能够帮我们做完的事就十分明朗了。它可以完全代替帖本的作用,把你的手机或是平板变成字帖、变成书法字典、变成书法讲师,它还可以比纸质本的字帖做得更加先进,比如自动帮你分析对比临帖质量,让你尽快抓住自己的不足。

然而实际情况是,真正关注了这一方面的开发者并不多,书法爱好者和商家又难以做出好应用,以至在 App Store 中,与「书法」「练字」相关的应用质量参差不齐。在一众塞满了低劣广告、不明图标和另类交互的应用中,没有适配 iPhone 6 分辨率都不是啥大事儿了,非常尴尬。

在经过一番对比尝试后,我留下了以下这些应用,它们有相对优质的应用素质,能带来较为愉悦的使用体验,如果你有练字的打算,可以选择这些应用作为辅助。

名帖搜集

我不打算谈现代人写的字帖,首先现代名家的学书来源也是古帖,无论硬笔软笔都可以靠仿古帖练习,其次,如果你多多读帖就会发现,比起古人,现代帖的质量实在是不太乐观。而古帖本通常都版幅巨大,携带不便。若是练毛笔字还好,你要想练钢笔字,帖本可能比你的纸和垫板都大。如果你没什么心思去一个一个找高清 PDF,碑帖搜集应用算得上是最基础的准备。


书法碑帖大全 这个应用挂着直白的名字,用途不言自明。在目前的碑帖应用中,它是比较出色的一个,较大的碑帖储量,可以对本地碑帖进行分类管理,碑帖图片质量也较高。免费版已经提供了足够数量的碑帖下载,如果你有更高要求,可以购买 VIP 版,包括更多高清碑帖和广告去除。


不厌书法碑帖集 是令我感到最为纠结的应用。首先,它集成了大量碑帖,并提供了整页、搜索单字、结构分类和顺序单字四种方式进行浏览描摹;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单字你都可以和你的临摹进行对比、甚至评分。这是一个真正能把临摹做到电子设备上的应用,完全是为了书法爱好者所设计。

但问题在于,我在前文中所列出的那两张用于说明应用质量参差不齐的广告图,全部出自这款应用。不厌之所以能功能全面,正是因为它完全由书法爱好者打造,作者一点点学着编程做出这款应用,它的美观程度与便利程度相比实在相差太多,如果不是因为功能太强,这个界面我绝对忍不了。

如果你只注重功能性,不厌书法可以说是唯一选择;如果你还希望美观,书法碑帖大全更适合你。

书法字典

前文中,我提到在日常书写时,经常会遇到某个字怎么都写不好的状态,这种时候就要靠书法字典进行查询。这也是练字设备电子化中最有意义的一环——书法字典可不是什么能随身携带的东西。



云章书法字典 和 书法字库 是我最常用的两款书法字典应用。云章书法字典是更为纯粹的书法字典,而书法字库则包括了集字系统、字体创作等(其实没什么帮助的)功能。同时,两者都支持(没什么帮助的)屏幕手指临摹。云章的字体更清晰,而书法字库的字库更大。通常情况下我会首选云章,在字库不足时选择使用书法字库,互为补足。

左:云章书法字典,右:书法字库

练字教学


最后,如果你想要接受一个完整的书法教学,写字派 可能是你最合适的选择。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交流社区,包括各大碑帖的书法教学,从单字到视频,同时包括了照片对比、集字系统等各项功能,你也能在社区中与各位习字者交流。

此外,还有一个应用是我出于私心留下的。今夕社书法馆 也是一个由书法爱好者制作的应用,如果你对文徵明赵孟頫这两位书法家情有独钟,也可以尝试该应用。作者对这两位书法家的碑帖和集字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目前王羲之的碑帖与集字工作也正在进行。


最后,以上应用全部支持 iPad,对于浏览碑帖和单字细节而言,iPad 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毕竟足够的单字大小和较高的清晰度也是人们乐于选择纸质字帖的一个原因。

你最后需要的,是一份耐心

其实我不满足于这样的筛选结果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应用,它能把练字的整个过程都包容在内,提供一个完整的、能够与纸笔书写无缝对接的应用。这恐怕不止要求应用开发者的进步,还需要硬件上的突破才能做到。但如果真的有那样一天,还会有人坚持手写汉字吗?我不敢肯定。

练字是一件累人的事。你可能发现自己的字体有了可见的变化,也可能几个月都不得要领,它需要的,也是我最缺乏的,就是足够的耐心。现在我的练字流程基本是在碑帖大全上读帖,用云章临帖,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去查,课间也好,走神也好,手里的笔一直在写。其实这样不好,应当每天固定时间去慢慢地练一个小时,但时间不允许时,随时随地地书写也算是一种补偿。毕竟,只有动笔,才能练字。

如果你对练字还抱有兴趣,不妨尝试一下这些应用,给你的练字路程一个开始的动力。希望你我都能在电子化社会还拥有一手好字。




Original Article: https://sspai.com/post/38822


I

【動畫】殺拉登軍人
出書爆料:佢頭顱爆開倒地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動畫】殺拉登軍人<br/>出書爆料:佢頭顱爆開倒地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動畫】殺拉登軍人 出書爆料:佢頭顱爆開倒地

自爆親手擊斃恐怖大亨拉登的美國前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成員奧尼爾(Robert O'Neill)出版回憶錄,細數當天獵殺拉登的行動,他提到自己向拉登頭部連開兩槍,將他殺死,「他(拉登)的頭爆開後倒下,為保險計,我再向他頭部補多槍」。

奧尼爾的回憶錄《The Operator》上周出版,講述他逾400次戰鬥任務的點點滴滴,其中以擊殺拉登的行動最為注目。2011年5月,他指軍方接獲情報拉登藏身於阿伯塔巴德的高設防秘密巢穴,當時已有心理準備,可能無法活著回來。

他回憶,負責爆破的隊員炸開住宅的一道金屬門,只見到一幅磚牆,當同僚以為無法闖入住宅時,奧尼爾堅稱,「不,這很好,是一道假門,代表他就在這裡」。他們終於進入住宅內,奧尼爾當時想道,「天呀,我們身處拉登的房子,太酷了,我們可能會死亡,但這是歷史一刻」。

士兵突破拉登手下的防線,途中經過一些房間,裡面有很多女子和孩童,「女情報分析人員告訴我們,我們要小心拉登的23歲兒子卡立德(Khalid bin Laden),全副武裝的他是其父親的最後防線。如果你發現卡立德,拉登便在鄰房」。結果他們果然遇上隱伏在欄杆後的卡立德,一名偵察兵以阿拉伯語及烏爾都語細聲說出「卡立德,過來」,卡立德不虞有詐,本能反應伸頭出來查看,便被射殺。

當奧尼爾與偵察兵上樓後見到兩名女子,偵察兵擔心她們穿了自殺式炸彈背心,便立即撲向她們,保護突擊隊成員。當奧尼爾走到另一間房,他終於看見拉登,「比我想像中較高及較瘦、鬍子較短及頭髮較白」。拉登的妻子站在他身前,但奧尼爾毫不猶疑,向拉登連開兩槍,「拉登的頭爆開,然後倒下。我為了保險,向他頭部再開一槍」。

奧尼爾於2014年自爆自己是擊斃恐怖大亨拉登的英雄後,曾被外界批評他洩密,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亦批評,一些自我宣傳的行為違反了海豹突擊隊的價值觀。

英國《每日郵報》



I

「回歸咁耐,點解中央對我哋冇一個公開說法?」
左派船長抱怨:五星旗下被遺忘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回歸咁耐,點解中央對我哋冇一個公開說法?」<br/>左派船長抱怨:五星旗下被遺忘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回歸咁耐,點解中央對我哋冇一個公開說法?」 左派船長抱怨:五星旗下被遺忘

【六七暴動50周年系列之二】
【本報訊】「今日好多人一講起(六七)呢段歷史,就只有三樣嘢:左仔暴動、左仔放炸彈炸死兩兄妹、左仔燒死林彬,都係英國嗰一套」。自言為香港回歸「平穩過渡」啞忍了50年、69歲的六七動力研究社社長陳仕源稱不想再忍,「10年前,我哋呢班YP(21歲以下少年犯)最後生嗰個50出頭,今年已經係60幾,冇時間再等」。10年又10年,人稱「船長」、到今天仍堅決愛國的老人,怨言「被遺忘嘅感覺最痛」。
記者:呂麗嬋

如果2014年雨傘運動香港只剩黃與藍;那50年前那個夏天香港就只有左與右。1967仿似為香港劃了一條線:站在左面的,說那是「反英抗暴的愛國行動」;站在右面的,指是「左派投放真假炸彈的暴動」。兩代出身船員家庭的船長,明顯站在線的左邊。林彬之死,他認為是懸案;兩兄妹被車頂土製菠蘿炸死,在他眼中大有可能是插贓嫁禍,皆因炸彈位近新華社職員宿舍,無可能自己人炸自己人。
這是船長窮一生認定的事實與真相,就如50年前認定愛國無罪。只因在他心中,愛國從來是天經地義。儘管越來越多解密檔案顯示,當年北京以金錢和武器鼓動香港左派群眾鬥爭,他亦不覺被利用。今日的年輕人對這份「愛」無法想像,他卻說是理所當然。「飄洋過海,你係香港船員,人工只及外國船員三分一,連生活都唔夠」。不同國籍同工不同酬,他稱在在提醒你的國籍和身份。


部份在六七暴動死亡的工人,現集中安葬在和合石,陳仕源稱須獲北京同意才可在墓碑上刻上「不朽」字眼。謝榮耀攝


1967年新蒲崗爆發的一場工潮,為六七暴動掀開序幕。


陳仕源任社長的六七動力研究社2009年正式註冊成社團,提出「雙還」口號︰「還六七反英抗暴真實歷史,還當年參與者公道」。

籌組社團提出雙還口號

大抵在社會不公、「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的時代背景下,龐大組織機器藉爭取權益團結無產群眾,輕易就能孕育出如船長的義無反顧。1967年5月,在新蒲崗爆發的一場工潮,為六七暴動掀開序幕。時年17歲的船長,在航海學校畢業,既是海員子弟,也是工會活躍分子。「有同學印宣傳單張被拉,我同幾個同學去法庭聲援,唔知規矩冇企起身被起訴」,罪名是行為不檢和拒捕。聲援變犯人,被判入獄5個月,留了案底,他形容是莫須有,50年來耿耿於懷。
「回歸咁耐,點解中央對我哋仍冇一個公開嘅說法?」被遺忘的,大都是群眾和工人。是不解也是痛,直至看到《大公報》一個名為「祖國不會忘記你」的展覽,他如夢初醒。「整個60年代的歷史冇晒,唔好話六七,我覺得祖國真係忘記咗我哋」。2007年,船長乘六七暴動40周年籌組活動,5月首次聚會有七、八十人出席,同年7月辦大重聚,後來成為民政局局長的曾德成亦有出席,而由他任社長的六七動力研究社,亦於2009年正式註冊為社團。
「研究社提出雙還口號:還六七反英抗暴真實歷史,還當年參與者公道」。集資搞網站,四出請願。「好多老戰友,走嘅走,10年前仲可以聯絡到300幾人,𠵱家只剩唔夠200個」。50周年,船長謂是他這一代見證人的最後機會。「中央唔公開承認當年參與行動嘅都係愛國者,我哋覺得好唔公道」。


陳仕源當年連婚禮也在工會舉行,在毛澤東像及五星旗下山盟海誓。


「船長」陳仕源是真的船長,那些年行船的人特別愛國。受訪者提供圖片

刑事紀錄成心中一條刺

刑事紀錄,他說是心中一條刺,不單多年隱隱作痛,對生活也有影響。「做政府要查三代,我哋有戰友60歲退休想申請做看更,都因為刑事紀錄做唔到」。
「英國將所有檔案移走,只剩刑事紀錄仍留喺警署檔案室」。良民證拿不了,獲得獎學金在外國讀大學的尖子兒子,回流香港工作的計劃也受影響,凡此種種,既恨且痛。「坐監,係反殖愛國者付出嘅代價,我會承擔結果,但喺五星旗下被遺忘,感覺最痛心」。他說:「我係無怨無悔卻有痛有恨,恨英國本來只係勞資糾紛,點解要血腥鎮壓;痛係回歸咗咁多年,我哋仍未平反」。
「講我哋被利用係扭曲,係英國人殺咗10幾人在先,先會出現所謂菠蘿炸彈浪潮。」船長說。50年過去,那條分隔左右的線從無消失。鎮暴?抗暴?半世紀前的傷口,未因空白了的歷史而癒合。也許就如張家偉在他的《傷城記》所言:「一方說,因為你動我才暴。另一方說,因為你暴我才動。這是雞先蛋先的疑惑,令以暴易暴陷進悲劇循環。」香港,走過六七及傘運,這樣的歷史宿命,會繼續輪迴嗎?

【話你知】一場人造花廠工潮 六七暴動一觸即發: http://bit.ly/2oOYQwp



I

向青瓦台索78億被拒
特朗普糾纏薩德費用 韓媒轟毀同盟關係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向青瓦台索78億被拒<br/>特朗普糾纏薩德費用 韓媒轟毀同盟關係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向青瓦台索78億被拒 特朗普糾纏薩德費用 韓媒轟毀同盟關係

朝鮮半島局勢近期持續緊張,北韓接連試射導彈,兼且不時威脅進行核試,已叫南韓神經繃緊,但首爾尚要費神跟盟友美國討價還價,就應對北韓導彈威脅而部署「戰區高空防禦系統」(THAAD,又稱「薩德」)費用攤分問題糾纏多日。南韓輿論炮轟美國總統特朗普只管向錢看,削弱美韓互信,破壞同盟關係。


特朗普的「埋單」要求,恐令南韓國內反對部署薩德聲音升高。美聯社

儘管兩國簽有《駐韓美軍地位協定》,訂明美軍武器的部署、運作與維護都由美方負責,韓方只提供地皮及基礎設施,特朗普上周仍公開要求南韓掏腰包,承擔10億美元(78億港元)薩德部署費用,兩國高官為此而要查詢來澄清去。
南韓青瓦台總統府國家安全室室長金寬鎮,上周六跟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通電話,之後國安室發佈消息,指美方已確認負責薩德使費安排。豈料麥克馬斯特說法有異,他前日接受霍士新聞訪問確認現有協定有效,卻又留個尾巴,指這只是直到雙方重新談判為止,還說「絕不會否定總統說的話」。

韓每年為美駐軍付63億

外界認為這反映美國政府認定要就薩德費用問題再協商;亦有指特朗普是利用薩德提高南韓防衞經費攤分額的籌碼。美國在南韓駐有28,500美軍,據現行合約,韓方每年為此付出9,200億韓圜(約63億港元),合約明年屆滿。
南韓官員昨天強調,不會就薩德費用再作磋商。國防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澄清,金寬鎮前日再跟麥克馬斯特通話,再次確認美方會負責薩德費用,而有關協議不容「重新磋商」。外交部長尹炳世昨日亦強調美方將遵守此前協定。
特朗普金錢掛帥的態度惹來南韓輿論不滿,警告「特朗普風險因子」正威脅韓美同盟關係。南韓銷量第一的《朝鮮日報》昨天頭版標題就是《特朗普一張嘴動搖韓美同盟關係》,而社論則指:「有些議題遠比金錢重要……若任何一方持續將這份同盟關係貶成金錢或經濟關係,必將破壞基本信任。」社論指首爾須為未來擬定「各式各樣的B計劃」。
另一大報《中央日報》則指,特朗普政府發放「混淆而且矛盾」的訊息,製造「混亂局勢」,「重挫」韓美雙邊關係,尤其是「美國應該十分了解首爾在推動薩德部署上,是承受了痛苦和反彈聲浪」。薩德現已進入設置階段,反對的民眾仍然示威不絕,昨天續有百多人在星州部署場地示威擋路。

中情局局長訪韓「補鑊」

《東亞日報》指首爾須當心「特朗普風險因子」,指出「韓美同盟關係要有新戰略……否則當這份關係動搖時,微笑的會是北韓金正恩和中國習近平」。
美方自然深知美韓同盟關係重要,鬧出算賬風波之際,中情局局長蓬佩奧上周末悄悄訪韓「補鑊」,跟情治部門負責人和總統府幕僚開會,解釋美國政府對朝政策及評估北韓內部情況,亦就南韓新總統上台與美國關係交換意見。
法新社/路透社/韓聯網



I

「七本好書」 - 古德明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七本好書」 - 古德明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七本好書」 - 古德明

民政事務局最近發表香港公立圖書館去年統計結果,最多市民借閱的十本非小說類圖書,七本是日本旅遊指南。香港人向慕日本者之多,於此可見一斑。
那慕日之情,一九九七年之前已見端倪,至今而大盛。過去幾年,我先後收過兩封信,都是經《蘋果日報》轉下。第一封為「起訴書」,原告是個什麼靖國神社香港分社,以「捏造皇軍侵華暴行」罪名,把我「起訴」,附有各式文件,都蓋上印章,儼如官家牒狀。第二封也是個什麼親日組織寄來,措詞客氣,附多頁文稿為南京大屠殺「洗誣」。兩封信無疑只是二三子所為,但所表達的情操,和港人赴日朝聖的潮流一樣,實在非我所能了解。
按今天香港、大陸之受中共蹂躪,多拜日本皇軍之賜。正如毛澤東說:「沒有皇軍侵畧大半個中國,中國共產黨就奪取不了政權。」新中國那些崇日者,是不是以毛澤東之心為心,我不知道。
或曰:日本侵華,已是陳年舊事,不應記恨。這話當然有理:假如日本像其戰時盟友德國一樣,悔禍自新。但過去幾十年,世人只見日本不斷竄改史實,為其侵畧辯解;日本朝野更年年參拜當年戰犯,奉為英雄,同時盤據中國釣魚臺,洋洋自得。也許,這自得之情並不奇怪。君不見,新中國東渡朝拜者絡繹於途。



I

陳美齡不如譚詠麟 - 高慧然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陳美齡不如譚詠麟 - 高慧然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陳美齡不如譚詠麟 - 高慧然

林鄭組班,據悉教育局長心水人選為旅日歌手陳美齡,陳美齡三個兒子先後入讀史丹福,所以近年令她大出風頭的不是歌唱事業,而是作家身份,作品《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入史丹福》令怪獸家長趨之若鶩。由此可知,林鄭眼中教育局長等同教仔局長,能夠把子女送入國際名牌大學的,都是值得考慮的人選。
既然如此,何不考慮譚詠麟?
譚詠麟同樣是著名歌手,跟陳美齡一樣識時務,同樣教子有方,獨生子在香港讀國際學校,取得十優狀元後赴英國讀書,在GCSE取得不可思議的12 A,以尖子身份去牛津面試並獲取錄。
譚詠麟比陳美齡優勝的地方在於,作為香港學生的家長,他深明現行教育制度之不堪,所以他用實際行動否決本港教育制度,送兒子讀國際學校,之後再把兒子送往英國。譚若擔任教育局長,想必會大刀闊斧改革教育政策。
譚在本地的人脈想必也比在日本三十多年的陳要廣。至於公眾緣,如果女歌手的歌迷以男性為主,而男歌手的歌迷以女性為主的話,譚詠麟顯然佔了上風,因為家庭中最關心孩子學業的以母親為主,我們常常聽到「虎媽」,卻甚少聽到「虎爸」。算一算,譚詠麟的女歌迷也差不多處於「虎媽」年齡段,擁有讀中學的子女。



I

《易筋經》教你打飛機? - 馮睎乾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易筋經》教你打飛機? - 馮睎乾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易筋經》教你打飛機? - 馮睎乾

「格鬥狂人」徐曉冬與「太極宗師」魏雷在成都交手,魏雷被閃電擊倒,有人認為意義重大,堪比當年吳公儀、陳克夫一戰。徐曉冬用的是「綜合格鬥」,即MMA(mixed martial arts簡稱),各式格鬥術共冶一爐,只求打得,不講規則。太極敗於MMA,是否意味傳統武術不濟呢?只說對一半。論傳統,MMA其實比太極更源遠流長。太極拳頂多追溯至明初的張三丰,MMA在公元前648年已是希臘奧林匹克競技了,時稱「Pankration」,混合拳擊、摔角等格鬥術,按字義我會譯成「全能搏擊」。傳說英雄Theseus就用Pankration殺死迷宮中的半人半牛怪,而Heracles也是用它制服獅子;希羅多德《歷史》說,跟波斯人打仗的希臘人中,以雅典人最打得,而雅典人中武功第一的,就是習Pankration的Hermolykos。
「功夫兩個字,一橫一直」,打交唔係打嘴炮,鬥歷史悠久根本無意義。魏雷慘敗,或許是學藝未精,但給他再練三十年太極,加埋中華武林絕學《易筋經》又點呢?太極練到趙薇咁嘅境界,應該可以一手震飛徐曉冬,但《易筋經》嘛,恐怕就只能用來「打飛機」(精神上或肉體上)。根據武俠小說,《易筋經》是達摩寫的秘笈,但根據比較可靠的史料《續高僧傳》,達摩只是個遊方僧,沒在少林面壁,更未練過神功。《易筋經》相信是明代道士託名達摩寫的,經內有一章「下部行功法」:「行此功夫,其法在兩處,其目有十段。兩處者,一在睾丸,一在玉莖。」睾丸要「攢、掙、搓、拍」,玉莖要「咽、摔、握、洗、束、養」,練足百日,可使「弱者強,柔者剛,縮者長,病者康,居然偉丈夫也」。嘩真係懦夫救星,打死人咩?



I

通靈少女的前半生 - 林夕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通靈少女的前半生 - 林夕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通靈少女的前半生 - 林夕

台灣公視與HBO合作拍攝電視劇《通靈少女》收視率超厲害,在HBO能紅起來的「東方」題材,宮廟與乩童等「民俗因素」實在是首選,而引得蔡英文願意以總統身分推介,可能是出於觀光考慮,台灣五步一廟,十步一宮,歷屆參選總統,也直接把宮廟裏拜拜求籤寫在競選行程裏,並無迷信之忌諱,可見問卜之普遍,大家都不以為忤,是日常生活一部分。
有電視台可能見《通靈少女》自己沒份播,撥出時間大講通靈也沒吃虧,竟然請到通靈少女角色原型真人做訪問。這名少女現已轉行,大學畢業後,從墳場逃到球場,成為棒球公證。據她說,最初兩年,在棒球組織裏也曾受過歧視,就是她雙手比較邪門,碰過那個球,會不會有什麼影響,棒球會的人,竟然很認真的研究過,如何可以讓公證的手不接觸過球,而沒違反球例。確實諷刺,從草民到國人高官總統,有求時把廟裏的「仙姑」視為另類的人生導師指路人,沒事時就嫌棄人家的本業,怕她的手染有靈氣或是晦氣。
訪問很長很深入,這位前「仙姑」雲淡風輕地回憶當「靈界傳譯人」的生涯,也多有感慨。從小時被大人發現她有異常能力,就開始了鍾無艷的生涯,沒事時就被歧視。小學時,常常被老師與同學視為異類,因為她那雙陰陽眼沒經驗,在分組點人數時往往出錯,後來發覺,「無形眾生」沒那麼立體影像偏透明,懂得分辨哪些是人、哪些是鬼,就好辦了:不聲張,不驚擾旁人;用鼓勵自己來保護自己,以免惹來奇異眼光。
她白天上課,要活得像個天真無邪的學生,晚上十一點就開始要在宮廟裏扮演「仙姑」,有時要熬到三四點,所以長年睡眠不足。最感慨的一回,是有家長帶學生來問考試前程,希望求得高分的捷徑,不禁就想起明天的考試,自己還沒時間預備,卻在這裏幫人求分數,這是什麼學生生涯啊。
這位「前仙姑」憶述她的少女時代,很唏噓地說了一句:「男生的手沒碰過,『無形眾生』就接觸得多了。」然而走進這個行業,也不是她樂意的,當她想改「邪」歸正做回一個平常人,還遇上來自人鬼兩界的阻撓,好在她意志堅決,終於做回想做的自己。本來看這訪問,是出於八卦靈界事,想不到卻看到了一個人間的勵志故事。



I

【汽車籽】扁平SUV 過彎靈活越野味重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汽車籽】扁平SUV 過彎靈活越野味重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汽車籽】扁平SUV 過彎靈活越野味重

【汽車籽:新車落地】
作為一部在城市使用的SUV,Mercedes-Benz GLA 200可算稱職,車價合理、性能適中、實用性強,加上平治這個品牌,不會失禮人,滿足到普遍家庭。不過在SUV外形不斷進化的今天,要跑味有、要越野感覺亦有,單純一部平實路線的小型SUV,要再提升競爭力,首要是靠外觀吸引大家眼球。新GLA 200保持着優良賣點,並強化了越野感覺,更抵玩。


平治GLA 200外觀沒大變,鬼面罩更霸氣,更帶點越野味。馬力足夠,七速雙離合器配合下,爽快有樂趣。

平治GLA 200的外形,在於它的扁平車身設計,好像一部放大版掀背車,對於像記者一樣情迷掀背車的車迷來說,這一身造型很容易吸引我的關注。可是,如此的設計,亦會立即令人懷疑空間實用性的問題,這一層容後再談。GLA 200最明顯的分別是車頭的鬼面罩,感覺上更粗獷越野味道更重。這個改動讓它提升了霸氣,不再是過份紳士化的SUV。


指揮燈設計頗有心思,分叉式別致。


緊緻的車尾,具有掀背車的味道。


扁平的車身,讓它不像一部SUV般龐大。

尾箱空間足 加天窗更開揚

GLA 200的內櫳保持平治的豪華,沒有因為它是入門級而妥協,確實值得一讚。中控台的設計也沒有密集凌亂的感覺,簡單有序令駕駛者很容易控制車內的一切,如冷氣、音響等等。可是,它始終是扁平設計,空間感是一大問題,加了天窗是聰明的做法,光線透過天窗進入車廂內,增加開揚感覺。
走進車廂,後排座位略嫌狹窄。身材較高或魁梧的乘客,或許會覺得有點頂頭。平治其實知道這個問題,前排座位的後面是凹陷下去的,預留了一個彎位空間,讓乘客伸展腿部。另外由於座椅的承托力高,後排座位更見舒適。車廂雖然稍欠空間感,可是作為家庭車,尾箱空間更為重要。它的賣點正是其421公升的容量,如果將後排座椅躺平後,更可以釋出1,235公升的空間,要放兩個大型行李或家庭用品,如BB車之類絕對沒有問題。


車櫳設計都是一貫豪華,簡潔整齊的設計,很耐看。


尾排座位看似狹窄,可是前排椅背有個凹入的彎位,預留了足夠的腿部空間。


尾箱容量實用,達421升,放兩個大行李都沒問題。


加天窗,讓車廂更開揚。


引擎性能不強,但1,250轉即可發揮扭力,起步不俗。


轉盤的骰不阻位置,簡單控制沒煩惱。

起步爽快 有推背感

小型SUV的最大好處,在於能夠在城市內保持靈活度,試想想在香港路面如此狹窄的地方,還要駕駛着一部大型SUV或七人車,還有甚麼駕駛樂趣可言?GLA 200正好沒有這個問題,試駕時最明顯感受到樂趣的是彎位。在前往清水灣郊野公園一段路有延綿不斷的彎位,操控着軚盤輕鬆的左扭右扭,隨即順暢而平穩地過彎,車身的搖晃度亦非常輕微,避震懸掛的軟硬調校得宜,前驅的轉向不足問題亦難以察覺,這種一氣呵成的方式滿足又有趣,加上軚盤有一定的重量,讓駕駛者有實在的手感。
這部車0-100km/h要8.1秒,但買得它,這些數字根本不會理會,可是要帶動1,440kg的車有難度嗎?在相思灣一段路可以考驗,斜路多,踩下油門動力隨傳隨到,很好;上斜亦沒難度,輕鬆過關。回到大路,轉到Sport+模式,再踩油門,竟然有推背感,頓時讓記者喜出望外,嘴角露出微笑,想不到156匹都能有推背,實在很厲害。相信與Turbo早介入有直接關係,低至1,250轉就能發揮250Nm扭力。轉到Comfort模式,油門反應變得稍微遲緩,但轉數和引擎聲相對減輕了,日常駕駛非常合適。
整體而言,改款了的GLA 200在外觀上動手腳,只因其他條件實在優良,加上$389,000起的售價和品牌效應,極具競爭力。


Comfort模式行駛,車廂寧靜,同樣舒適。


BMW X1(左)和Toyota C-HR都是小型SUV的競爭者,它們輕巧靈活又實用,最適合在城市行走。

Mercedes-Benz GLA 200

引擎:1,595cc 直四Turbo
馬力:156匹
扭力:250Nm/1,250-4,000rpm
波箱:7速雙離合器自動波
油耗:7.4L/100km
0-100km/h:8.1秒
售價︰$389,000起
查詢︰仁孚行 銅鑼灣禮頓道36號

記者:梁立勤
攝影:梁志永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



I

當鬼仔這樣問你 - 陶傑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當鬼仔這樣問你 - 陶傑 | 2017-05-02 | | 蘋果日報

當鬼仔這樣問你 - 陶傑

教育局局長任命日本方面的人選,引起哄動。其他的部門不會,單是這個,好像一座牢房,籠裏的囚徒特別關心換了哪一個獄卒,一宣佈派某某人來,囚徒奔走相告,還一齊敲打飯盅,擁到門前一齊張望,一片喧騰。
特區二十年,「教育」辦成這個樣子,實教人望之淒酸。
特府二十年不懂教育是什麼,首先只知道一上台,就手癢癢的想挪掉英國人留下的「英語教育」;然後蓄意將高中五年、預科兩年的英制拆軌;然後又是「母語教學」──「母語」是北方普通話,還是二千年傳下的嶺南粵語,又摻入了中國政治,論爭不已──又推出一大堆抄襲自西方國家教育學術理論的名詞:「人本教育」、「博雅教育」、「生涯規劃」、「快樂學習」,抄來抄去,高官和有錢佬的仔女一直輸送去英美讀書,一個個爛攤,丟給住在屯門、觀塘、天水圍的香港平民,再加碼「國民教育」,叫你優先學習升旗禮和基本法──請注意,薄瓜瓜和許多香港中環愛國精英的子女就讀的英國哈勞、溫徹斯特,甚至伊頓,是從來不升五星旗,也不必學習「基本法」的──二十年來,再智障和傻B的香港家長,也心知特區的一連串「教育政策」只是一系列七拼八湊沒了沒完的騙局。
為了防止家長毛躁,特府只有不斷推出這個社會最熟悉的一個「錢」字,也就是「數字」(Figure)來搪塞;五十億「新增教育資源」、「實現幼兒免費教育」、「我們的教育預算由十年前的四百五十億增加到八百七十五億」,企圖令迷信數字的中國人家長覺得「進步」。
但是接受過西方常識邏輯教育的人都知道,中國人動不動就崇拜的所謂「大數據」,甚為淺陋:增加了的錢,花在什麼地方,由什麼人來分配執行,教育的質素和方法,有何改進,數量(Quantity)不是關鍵,質量(Quality)才是。蒙混二十年,一個敗局,人人清楚,窮得只剩下錢。
中港有錢有權的都將子女往英美塞送,在人家的大學和中學,引起了廣泛而不宣之於口的鄙視。英國的寄宿學校,當地鬼仔如果跟你還玩得來,交底幾句心裏話,都問:「唏,香港已經不是我們英國的殖民地了,中國也跟我們沒關係,為什麼你們的父母總是不停地將孩子送來我們的國家,佔我們的學額?我知道你們交得起學費,你們有錢,但你們中國人有三千年文明,又是孔子又是什麼的,難道不懂得教育?你們到底有什麼問題?(What's wrong with you Chinese?)」
這個問題,近年在校園漸普遍,你的子女可以裝聾作啞,可以當做「種族歧視」,可以向校長投訴。
However,這恐怕不是李小龍和葉問在銀幕上打低了幾個鬼佬之後,嘿嘿,滿院的掌聲能解答的問題。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