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书展参展记事(上) | |||
发布时间: 2012-04-23 21:01 | |||
伦敦书展参展记事(上) 4月14日 晴 周六 上午十点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集合,乘CA937航班前往伦敦。下午1点30分起飞,距离8200公里,飞行时间11小时,到达伦敦时间约下午6时。 此次伦敦书展,4月16日至18日为期3天。中国是主宾国,派出30多个代表团总计600多人参加,加上不跟团的,恐怕有1000人。前来书展的副部长以上官员达20多人。中国出版集团代表团共45人,我被委为副团长。上级很重视,据说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都会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自然也会来,但他们都未在本次航班。同机的官员,只见到作协主席铁凝一人,她在商务舱最后一排,我坐经济舱第二排,相隔不足两米远。好久不见了,但在这里又不便多谈,只上前打个招呼。铁凝问,你这老板也参加书展?我笑说"老板"可没舍得买商务舱呀。过一会儿,又见到白烨、邱华栋、毕飞宇等作家也在这架飞机上。粗粗看去,整架飞机都是中国人面孔,差不多相当于中国赴伦敦书展的包机。 国航的班机,座位太窄,椅子排得太密,无处伸腿,很不舒服。幸好我的身高和体重都不属于最大型号,否则真不知该怎样落座。过去就听说,航空公司买波音飞机,订货的时候并不安装座椅,而机内的座椅是波音公司根据各国各航空公司的设计要求安装的,你想给飞机定员多少都可以。在座椅和空间设计方面,国航航班且不说比不上外国的客机(比如我做过德航、美航的,还有阿联酋航空的)那样人性化,就是和南航班机相比也不如。他们把经济舱乘客的乘用面积压缩得太小,赚钱赚得太狠了。这样的客机飞短途尚可,若是越洋国际航线,对乘客似乎残忍了一点。 在飞机上无事,拿Ipad看电影,原已下载的大片《钢琴师》一直无暇观看。高清晰影片看得很爽。此片讲一个波兰籍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为免受德国人迫害东躲西藏的故事,钢琴家并未参加抵抗运动,以他的个人视角来讲述,一连串的残暴事件触目惊心。这个影片的震撼力,可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在国内,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属同类题材,但显得做作、离奇,编故事的痕迹太重。这个片子中间没有一点拨高人物的情节,很难得。根据片末介绍,此片也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 另一部影片名《忠犬八公》,写一个音乐教授所养爱犬在教授去世后十年间每天到火车站等候教授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拍摄技巧不俗,用了三条不同年龄段的日本秋田犬,人狗合作、交流天衣无缝。故事非常感人,让人想起《白比姆黑耳朵》。据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日本,曾确有此事。 当天下午当地时间6点(北京时间半夜1点)到达伦敦,大巴来接,先拖市区吃中餐,然后返回机场附近的Holiday Inn入住。第一感觉,伦敦空气真好,能见度极高,令人神清气爽,绝不是狄更斯那个时代的雾都了。 4月15日 晴 早餐时听代表团秘书长中版国际公司的刘忠讲,他昨晚被署里召去开了紧急会议。主要是关于安全工作,要防范疆独、藏独和法轮功闹事。 据他说,这次展场,规模之大,级别之高为历次之最。从未有过李长春、刘延东各率一团到国外参加书展的情况。这次场地也大,大约2000平方米,展出书种7000多,册数上万。其中竟然有2800种是"走出去"的成果,即译成外文的中文书。 早餐后在附近散步,天空湛蓝,草树清翠,空气新鲜湿润,沁人心脾。没有什么景物可照相,只拍了些树和草,记下这难得的绿色。久居北京昏灰的空气中,我们已然不记得绿色原来可以是这样鲜艳的。 伦敦的绿色 今天的安排,一部分负责版权业务的人去展场布展,其余人在伦敦周边和市区参观。昨晚接待我们的王姓导游极力推荐温莎堡,说是不去这里,就相当于到北京没去故宫。于是在网上查了点资料: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区域伯克郡温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镇温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城堡的地板面积大约有45,000平方公尺(484,000平方英呎)。与伦敦的白金汉宫、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Holyrood Palace)一样,温莎城堡也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她的另外两栋宅邸则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别是桑德林汉姆别墅(Sandringham House)及巴尔莫勒尔堡(Balmoral Castle)。 温莎堡全景 相关的资料一大堆,读也读不完。还是眼见为实吧。到城堡一看,真是不虚此行。城堡完全对外开放,服务设施齐全,竟然有中文随身听讲解。我们在城堡内整整转了一圈,重点参观了皇室收藏展览,从玩偶、瓷器、兵器、名种艺术品,特别是鲁本斯等名家的油画,令人大开眼界。城堡内的装璜富丽堂皇,几间大厅屋顶上都有整幅的壁画,而墙壁上则挂满了名家油画,俨然如一间颇具规模的美术馆。 今天天气晴好,适合照相,团友们端着相机拍个不停。一步一景,一会工夫就拍了百多张。拍照时,不时听到轰轰作响,往天上看,原来有飞机飞过。大家议论,这古堡至今仍是女王的别墅,它的上方居然可以辟作航线,五分钟一班飞机,如果飞机驾驶员是恐怖分子,那女王就危险了。于是众人感慨,这种事决不可能发生在中国。 古堡、卫队和飞机 中午吃饭,在城堡出口正对面的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上一间中餐馆。这条街专做游客生意,但也是名不虚传。中餐馆是一两层小楼,木板楼梯破旧,房间陈设简单,洁白的墙上挂几幅一眼就能看出是仿制品的油画。然而它的中国老板却带几分自信,说你们别小看这间房,五百年前查理三世做国王以前,经常到这里幽会情人,他的几个私生子都出生在这间屋里。因为皇室有规矩,情人是不可带进城堡的,所以这条街就成了最方便内外联系的地方。我们有些吃惊,那老板却说,这条小街有历史,它的每一块砖背后都有故事。隔壁那间西餐厅,五百年前是一间客栈,莎士比亚曾住在这里,写完了名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我连忙下楼去看,果不其然,那家西餐厅的菜单上都印着莎士比亚的故事。看来天下的生意人都是一样会找卖点的。 每一块砖都有故事的老街 午饭后逛了一间超市,纯粹是为了看看英国的物价。来以前得到的信息都是说英国的名牌货便宜而日用商品贵,但亲眼一看才知道,就一般食品的绝对价格来说,与中国国内相差无几。有些还明显便宜,如巧克力、奶粉、麦片、奶酪、红酒、威士忌等,这可能与近来英镑贬值有关(目前的比例是1英镑兑换10元人民币)。团友们已开始掏腰包。 下在伦敦市区参观,基本是徒步行走,从国家美术馆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一路走下去,经海军部、国防部、唐宁街、大本钟、议会大厦到泰晤士河边看"伦敦眼",然后到西敏寺,经圣詹姆斯公园到白金汉宫,最后又沿白金汉宫前的皇后大道走回国家美术馆,又走到唐人街吃晚餐,行程约十公里,历时三小时。这一带是伦敦的老城区、核心区,经典建筑林次栉比,目不暇接。几乎看不到高层的现代建筑,但老房子的魅力和韵味,却更加引人注目。伦敦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可谓充分表达了,的确不寻常。我未去过巴黎,但去过柏林、罗马、雅典等欧洲城市,以为那些城市与伦敦皆不可比。英国的历史建筑不仅豪华,而且雄伟、精致,艺术性强,风格独树一帜,不管哥特式、巴洛克式还是维多利亚式,从里到外透出一种咄咄逼人的优雅,好像自来就带着皇家气派,这尤为难得。 英国国会 白金汉宫的大门 我们发现伦敦街头的私家车多是小排量的,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不多,SUV更是少见,说明英国人比较注意节能。路上交通秩序井然,堵车并不严重。老城区路窄,但车也并不很多。导游说,这是因为政府限制车辆进入老城,工作日进入老城区(一区)的车辆,每天要交10镑的拥堵费。导游还说,为了限制自驾车,政府审批驾驶执照特别严格。通过路考是一大关,各种路况都要考,考试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稍有小错就扣分,刹车慢一点要扣,油门踩猛一点也要扣,七扣八扣就不及格。警察其实不是考你是否学会开车,而是考你能否保证安全驾驶,所以很多人要经过多次补考。据说最多有考26次才通过的。 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晚上中版传媒刘忠来小坐,告诉我本团华文社的一位女同事在酒店登记入住时把背包放在一边,四周都是自已的团友,结果居然被盗。包中有价值一万元的相机,是刚刚为参加这次书展买的。已报警,警方查看了监控录像,发现两个中国人模样的青年人形迹可疑。但此二人应不是酒店的客人,他们作案老练,其中一人以后背档住监控摄像头,所以画面上看不清他们的面孔。看来破案希望渺茫。没想到伦敦的小偷也这么猖狂,而且还是中国人! 4月16日 晴 伦敦书展开幕,中国为主宾国,主题为"新视野、新概念",中国展区在整个展场上很突出。昨晚十点多,总署紧急通知要求我们的参展人员必须在7:30以前进场。目的是做好迎接保卫领导同志的工作。得知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8:30进场,想必是为了安全考虑,在场外游客进馆之前视察结束。这样可以避免万一发生的干扰。 主宾国的标志 主宾国的宣传语 进场后,我们被保安要求站成一排,守在馆门口的三叉路口上,挡住后面进馆的路,相当于一道人墙。英国警察严陈以待,他们人数不多,但个个人高马大。国内派来的保安对我们说,假如有人从后面打出敌对的标语,就用我们展台旁的易拉宝遮盖它。于是又指定专人站在易拉宏旁。 中央领导李长春、刘延东一行在柳斌杰、陶华等出版界领导人陪同下很快地视察了几个出版集团的展位,其间为中国展览区举办了简短的摸灯典礼。没发生任何情况,一切正常。 中央领导视察书展 中国展厅布置得不错,除了书以外,还有数字技术展和印刷历史展。孔子学院的展区也打出大牌子。各种活动据说安排得也很密集。看介绍说,还有一些展览如摄影展、绘画展、邮票展等安排在伦敦市区。 中国展区主会场 领导走后,大家四散,各自忙去了。我到英文展区去看看,发现展场很小,总共两个馆,英文馆恐不及法兰克福书展8号馆的四分之一。大约用了三个钟头,已大致转了一圈。当然,如果和前几年去过的开罗书展、博洛尼亚书展、萨洛尼卡书展,包括美国的纽约书展相比,伦敦书展对我们来说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是最有价值的。它虽比法兰克福书展小,但它只针对版权专业人士,不卖书,这和法兰克福以及纽约书展都不同。这里英文图书还是比较集中,且以专业书、学术书居多,没有法兰克福书展那种带有商里气的热闹,而多了几分严肃出版的沉静。不过出版社毕竟来的不多,我期待的几家如Phaidon,Ivy Group好像都未到场,很遗憾。但也发现了一些有气魄、有创意的出版商,例如.F.Ullmann,竟然像Phaidon那样把巴洛克、哥特风格的建筑史做成四开的巨型画册。这种气魄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主题在这次书展上很突出,除了主宾国展区占据了大面积场地外,有些本地参展商也特意强调中国概念,有的把对华输出版权的图书摆在醒目位置,有的把中英两国国旗插在谈判桌上,还有一家甚至用英文做了一张桌牌,意思是说他们以和中国的商务印书馆合作为荣。看来,中国概念现在在英国已被更多的人接受。据导游说,这是北京奥运后的新气家,北京奥运会是很多英国人开始关注中国。我想带一批图书目录回去,像每次到其他国外参加一样。然而收获不大,许多出版社已不再印制纸目录。我对兰登书屋的工作人员询问目录的事,谁知她随手递上一张卡片,上面写有公司网址和版权人员联络方法。看来当今时代离开网络是一事无成了。 友好的桌牌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伦敦上网很困难,我的Iphon、Ipad全派不上用场。原本为了出差方便,我自备了袖珍路由器,准备到宾馆接入宽频线就直接用WiFi,这办法我在国内几个城市宾馆入住多次,屡试不爽。谁知英国的宾馆里不提供宽频网线。另有WiFi服务,却要额外收费,每天12镑(合人民币120元)。我昨天没舍得交费,以为不上网也罢,就用中国移动网络功能收几封电邮即可。谁想一共收了5封电邮,今早中国移动短信竟然两次通知我,最后竟然专门从北京打来电话,说我一天中接受网络数据超过20M,发生费用较高,请我注意。我回电问费用如何计算,答曰每M10.24元。原来5封普通无附件的电邮要花两百多元,怪不得总会有人投诉中国移动乱收费呢。 晚上是书展中国主宾国的开幕音乐会,李长春、刘延东、柳斌杰等领导都出席了。音乐会地点在一条狭窄的小巷内,一家名为卡多甘(Cadogan)的音乐厅。这音乐厅不大,分两层,很不起眼,既使满座也不会超过2000人,但音响效果极好,纯自然声,根本不用扩音器。演出团体有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新伦敦童声合唱团,英国演员之外,又特邀了郎朗、吕思清、吴碧霞等中国名星大腕。整台演出非常精采,在国内难得一观。特别是吕思清的小提琴拉得出神入画,吴碧霞独唱声情并茂,给观众印象极深。 吴碧霞在演唱 从剧场出来,冷风嗖嗖。在剧场门口,见到王蒙先生正在等待来接的车辆,他是陪同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一起来看演出的。他是新闻出版总署的特邀嘉宾。大约五、六天以前,为了她夫人崔瑞芳病逝,我刚去他家探访。那时他面带忧伤,心情沉痛。今又在这里相遇,已看不出他和平常有何异样。他说他在展会上的活动已结束,明天即回北京。从精神状态来看,他似乎已逐渐走出了老伴去世的阴影。 4月17日 阴雨 半夜三点(北京时间是上午)冯骥才来电话,说他编了一本画册作为自己七十岁生日纪念,题为《时光倒流七十年》,内有上千幅不同时期的照片,想在三联出版。我即打电话让文化分社郑勇直接和他联系。 时差仍未倒过来,4点半即睡醒。早早到附近超市转了一圈,好在这里的超市24小时营业。感觉和上一次逛超市差不多,这里的食品价格,有相当一部分和北京差不多,比较贵的,也一般不会比北京贵一倍。若考虑收入水平,那么只能说英国人吃的东西太便宜了,食品在个人和家庭消费总数中所占比例实在很低。想买些名酒,如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红酒,还有马爹利XO等,价钱大约只及国内一半,甚至更低,可惜不便携带。随手买了几盒上好的Twinings伯爵红茶准备回去送朋友,这茶包装较精致,盒上有女皇授权标志和Since 1706字样,大约每盒40克,1.68镑,适合作为英式下午茶享用。 上午在书展上参加中国出版集团的两个活动,一是中版国际传媒公司和法兰克福学院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谭跃总裁和人文、商务、中华、人美等大社老总参加,由我主持,张立坤翻译,场面虽不致冷清,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大多数听众是自己人。二是于丹《论语心得》版权成果展示会,版权代理商托比•伊迪和于丹本人出席,一下吸引了不少于丹的粉丝,展台前人满为患。于丹带着她一贯的招牌式微笑出场,作了简短发言,令人称奇的是她的《论语心得》已被译成19种文字,27个译本,正在会场内展示,这是托比•伊迪的功劳。 于丹在书展 中午十二点,中英理解协会五位同仁准时赶到。他们是为寻求和《生活周刊》合作来找三联的。为了和我会面,他们都是特地从曼彻斯特乘火车而来,昨晚已在伦敦住了一夜。他们中年龄最大的郑亚英女士已近八十岁。郑女士原先是北大历史系教授,退休后随同儿子到英国定居。他儿子Peter徐也在中英理解协会任职。今天与他们同来的还有三个英国人,他们是协会的负责人,其中一位女士是会长。 这协会说起来有历史,它是当年由李约瑟先生创办的,目的是促进中英间的合作与交流。它采用会员制,最多时曾有几千会员。近些年影响力下降了,但手中仍有一个英文刊物,题为《中国眼》,杂志属非卖品质,在会员中赠送。他们找我谈的目的就是想让生活周刊以"中国眼"为基础办一个英文杂志,对海外英语读者发行。 会谈 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设想,但显然时机不成熟。我对他们说,我们的《生活周刊》的确曾论证过创办英文杂志的事,但发现有几个较大的困难:一是不能简单翻译,现周刊中一部分文章不适合外国读者;二是需要大批外语专门人才,特别是外国专家;三是需要建立海外发行渠道;四是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从培育市场开始,需要几年的持续投入,弄不好得上亿元。我说,如果中英理解协会可以在前三条帮助我们,那么第四条我们可以申请政府支持。对方很高兴,双方达成一致,从现在开始,我们按期免费寄赠《生活周刊》,授权《中国眼》免费翻译使用,为期一年,意在"试水",由此了解英文刊物开什么栏目、编什么文章受欢迎,以及对此类刊物的市场前景作出判断和评估。当然这刊物能不能正式创办,现在谈论还为时尚早。 送走了几位客人,独自走出展馆,在附近几条小巷随便走走,越走越觉英国的街道干净、整齐、漂亮。老房子真多,一两百年的建筑随处可见,成排成片的,不用专门去找。许多楼房上都带着建造年代的标识,一些鸦片战争年代的房子,外观还整洁亮丽,并不像是近年翻修过的,顶多作过墙壁粉刷。于是让人感慨,到底是人家的房子盖得结实。看起来,作为建筑材料,西方人的石头比起中国的木头至少在耐用性上高出一筹。中国的古建筑,原本保护就是难题,而更严重的,是国人的保护意识,比起西方人又不知相差多远。而国内现在盖的现代化新楼,质量大概还比不上人家的老房子,若是经过一两百年,恐怕少有不倒的。这样说来,伦敦的房子,虽然房价比北京并不便宜(也不至于更贵),可一旦买下来,就永久拥有产权,不像国内买房只能买70年使用权,所以房屋是否结实耐用就特别重要。如果买了房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用上几百年,那么房屋的性价比岂不提高了几倍? 你能相信这样的房子已有130年历史了吗? 晚上散场,忽然听说有一家英国出版社已经在一个别致的场所为我们安排好了意大利式西餐,要请我们代表团全体赴宴,展馆门口,已备好五辆七座位轿车。我有些诧异,不相信天下真有白吃的晚餐,但盛情难却,遂决定前往。轿车带着我们七拐八转,来到一间私人展馆,一打听,才知原来是美国作家荣•哈伯德在英国的故居。故居内有他的生平展览,粗粗了解,知此人多才多艺,既是作家,又是学者,还是科学家、摄影家。美国著名的《出版人周刊》曾介绍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创作过1084本小说,以科幻小说为主,数量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作家有依靠作品数量创造世界纪录的)。同时,他还写过50多本自助心理学方面的图书。现在这所故居的管理者克罗德•桑多斯先生,既是哈伯德的版权代理人又是出版社的负责人,而这出版社,只独家出版哈伯德一人的作品。 意大利式晚餐已备好 我们来到这里,见桌上已备好晚餐,于是大家都不客气,坐下即开始享用。吃到一半,桑多斯先生出现了。他知我是代表团的负责人,又听说我是三联的总编,便坐在我身旁,详细地介绍哈伯德先生的情况。此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集团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已经和桑多斯的出版社签约,准备推出哈伯德的系列小说作品,而桑多斯先生仍希望我们集团的其他出版社可以和他有更多的合作。于是我客气地请他提供了目录,说可以回去研究。但桑多斯先生很认真,立即表示三周以后他会来北京,届时将会找我面谈,我这时才觉得这顿饭吃得很累。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