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我行我素1:何不食素


我行我素1:何不食素

記者:劉嘉蕙 攝影:蔡家輝 協力:林栢鈞

模特兒:Chantale @ Portamento People

化妝及造型:Gubi Chow


李漁《閒情偶寄.飲饌部》: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鮮。」

■把Lady Gaga經典「肥牛裙」概念照搬,換成「菜裙」,感覺Fresh晒!

素香勝葷香
何不食素?注意,這是一個Why Not Question,不是Why Question,意思是,道理如此明顯,不信才笨。


撇開宗教、道德、健康等等理由,蔬菜與果物本是上天賜給人類最新鮮豐美的食糧,出名識飲識食的清代文人李漁,就在其著作《閒情偶寄》中,把「蔬食」列在首位。李漁本身不是素食者,他主張「愛食者多食」,且飯桌上不可一日無蟹,然而在這名老饕心目中,蔬菜之鮮美,可凌駕世上珍饈百味。


李漁(1610年-1680年),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成年後定居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他編寫過多部膾炙人口的戲劇及小說,其中一部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肉蒲團》,晚年,他把生活心得寫成《閒情偶寄》,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及頤養共八大部。胡適認為這書是「一部最豐富、最詳細的文化史料。」林語堂稱《閒情偶寄》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博學多才、識玩識食的李漁,文章雅俗共賞,趣味盎然,也有人把他比喻為古代的蔡瀾。


李漁指,蔬菜貴在天然,道理跟音樂相同,「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即弦樂不如管樂,管樂又不如歌喉,因為歌喉是最接近天然之聲;又謂:「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即切細的肉絲不及大塊肉,大塊肉又不及蔬菜,因為蔬菜是最接近天然之食物。在他心目中,新鮮靚菜「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用多餘佐料,光憑一張「素顏」,就能提供甘醇的天然滋味,其爽脆口感也非任何烹調技術可以比擬。由此引申,現代人不懂菜之美味,把素食視為一種犧牲、為健康而不得不做的妥協,簡單而言,是味覺上的倒退、是對自然之美的無知。

■李漁畫像

■李漁名作《肉蒲團》

偉人也吃素
食素不是潮流,翻查歷史,這是古今中外不少先哲智者共同擁有的生活主張。


直角三角形斜邊的平方等於其餘兩邊的平方總和,畢氏定理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明,他原來是西方素食主義之父。創作《蒙羅麗莎的微笑》的大藝術家達文西,很年輕就成為一位素食者,並認為:「殺害動物跟殺害人類一樣殘忍。」深信人類終有一日會意識到食肉的殘酷("I have since an early age abjured the use of meat, the time will come when men such as I will look upon the murder of animals as they now look on the murder of men.")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提出過:「素食是促進人類健康和維繫地球生命的最佳方法。」("Nothing will benefit human health and increase chances of survival for life on earth as much as the evolution to a vegetarian diet.")有指他本人晚年開始茹素。另一方面,也有證據顯示殺人無數的希特拉也是素食者,並堅信食素可使人類多活幾十年,真相至今仍爭辯不休,成為反素食者攻擊素食人士的最佳武器。

■愛因斯坦

上一則: 我行我素3:撒一顆茹素種子

下一則: 我行我素2:周一無肉之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