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微笑VS最初的微笑
追求公平正義的法治,是中國改革精英的價值共同體。推動中國法治的勇士們,終會擁有那一抹最後的微笑。
生命的博弈就是看最後的微笑。Last smile不僅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也是一種普世的智慧——博弈要比賽耐力,不是看一時的勝負,而是看千秋的功過。但更有生活體驗的說法,就是要比賽誰活得更久。
中國的維權律師斯偉江在歷經種種折騰之後,爆出了一句悲壯的話:「正義雖然不在當下,但,我們等得到!」他最近與其他兩名維權律師浦志強、吳鵬彬,為溫州一位工程師於其一被雙規時疑遭刑求致死的冤案,奮戰到底。他的這句話不僅為自己打氣,也為全中國的法治打氣。
因為法治已經是中國當下稀缺品。在行政權的高度膨脹下,在權貴資本主義橫行的歪風下,憲法成為沒有人注意的裝飾品,法治只是一種權力意志的工具。獨立的司法,如緣木求魚,但也成為中國改革精英的「想像共同體」,進而成為一個「價值的共同體」,要鍥而不捨地追求下去。
剛過世的台灣領袖林洋港曾經說:司法像皇后的貞操,不能被懷疑。但中國今天的司法,卻往往被視為一個可以被行政權力與商業權力強姦的皇后,失去了公信力,在最近的上訪媽媽唐慧案中,在溫州工程師於其一遇害案中,在十年前的孫志剛之死的慘案中,司法在赤裸裸的權力面前,連一絲的尊嚴都沒有。
在共和國的歷史中,司法的濫用卻是它最初的微笑。法律只是權力的工具。它往往以法律當遮羞布,來解決政治的問題。不要說反右與文革的血淚,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紀,薄熙來在重慶的唱紅打黑運動中,就用司法手段來對付民營的企業家,甚至連北京過來辯護的律師李莊也被羅織入罪。
薄熙來也許早就了解當年台灣政治領袖許水德的名言:「法院是國民黨開的」,而在中國大陸,法院不僅是共產黨開的,還是地方的共產黨開的,先斬後奏,造成既成的事實,辦成中央也難以翻案的「鐵案」,成為中國司法體系內的慣性動作。
但如今王岐山卻有他的微笑。他要先治標後治本,也成為中國法治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為了政權的可持續發展,法治是中國的必由之路,是比較有操作性的,也是今天政治格局中越來越可能的突破口。當民主政治還在窗外之際,法治的積累,其實每天都在中國進行,一步一腳印,建立更多的案例,不但為明天的法治作出鋪墊,也為明天的民主作出鋪墊。
中國人對民主的追求,在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到歷史的新高之際,也飆升到最高峰。最近《人民日報》的網站「人民論壇」舉行民意調查,發現八成的網民反對一黨專政,也反映當前中國大陸的民心向背——當經濟發展不斷上升的時候,民間也在不斷追求制度的創新,終結權力的傲慢與缺乏制衡之弊。
法治的精神,除了程序正義,也在於實現實質正義。民間對於法治的想像,就是尋回那些飄遠了的理想——生活在一個保證公平正義的中國。
最後的微笑vs最初的微笑,過程肯定波譎雲詭,但歷史總會證明,那些推動中國法治的勇士們,終會擁有那一抹不可被奪走的最後的微笑。■
邱立本Asiaeditor@gmail.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