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全国以及地方官方媒体(包括南方报系的《南方都市报》)都发表了吹捧周小平、批判方舟子的独创评论文章或专访,这些官媒再互相转载,于是满屏都是"周小平":
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
�果日�- �市��:��投�物�更��股票 - 何熊�
樓市風雲:長線投資物業更勝買股票 - 何熊輝
外圍政經環境持續不穩定,加上樓市辣招的負面影響揮之不去,對個別賬面賺價不少的業主而言,賣樓套現確實是一個很大誘因。不少賣樓套現的業主,會將資金投入股市,以免資金的購買力被通脹所蠶食,不過,不少人多年的經驗,買樓更勝買股投資。
筆者認識一位業主,在今年初將一個自住的單位售出,套現800萬元,扣除按揭餘數後,手頭上可備用資金多達600萬元。該位業主隨即將資金分段入市買股,間中亦有炒賣股票衍生工具。基於該位業主深諳金融知識,加上運用衍生工具手法靈活,年初至今獲利30萬元,平均每月淨賺約3萬元,以這樣的成績評審,算是股場高手。
不過,反觀他沽出的物業,年初至今升了約百分之八,增值逾60萬元,按此計算,揸樓的賬面回報,高於其股票投資1倍以上。
此外,該位業主因賣樓後,以月租16,000元,租入一單位自住,因此扣除約15萬元的租金開支,實質回報僅約15萬元,這樣調整後,繼續揸樓回報較買股高三倍。
有位資深物業投資者對筆者說,他18歲開始炒股,炒炒賣賣前後30年,但回報基本上是零,但他買入的多項物業,至今賺幅由五成至15倍都有,因此他笑說,買股只是為怡情,不要太認真,最終賺大錢的,仍要靠物業。
HH
�果日�- ���前的�思 - 李怡
連儂牆前的尋思 - 李怡
我們那一代人,年輕時都聽過Beatles,都知道甚而喜愛過約翰連儂。金鐘佔領區天橋的大布條寫着他的《Imagine》歌詞:「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橋下掛着「連儂牆香港」橫額,兩幅貼滿上萬張便條紙的彩色繽紛的留言,共同譜出香港人「not the only one」的呼喚。
「我要真普選」,對於大陸14億「想做奴隸而不得」或「暫時做穩了奴隸」的人來說,絕對是空想;對於習慣了依靠權勢生存和獲利的聰明的香港人來說,也真是「發夢都冇咁早」。不過,連儂的話鼓舞了全世界追夢的人,他說:「一個人做夢,夢想只是空想;一群人做夢,夢想就會成真。」怎麼不是?哪怕只是五十年前,誰可以想像美國有一個黑人總統?三十年前,誰會想像韓國有一個女總統?三十年前,誰能說會有蘇東波的巨變?香港人爭取民主已逾三十年,過去的爭取也許正如1980年連儂接受訪問時所說:那時「我們都像小孩般天真,(爭取後)各自走回自己的房間。但我們終究沒有得到一個花與和平的世界……但六十年代確實告訴我們該具有的責任與可能性。」如果說六十年代告訴美國爭取民權和反戰的責任與可能性,那麼,87枚催淚彈喚起的六七萬人上街頭,也告訴了所有追求香港命運自主的人們,我們該具有的責任和可能性。
站在連儂牆前,你不能不鄙視那些只會向權利膜拜的香港的奴才;你不能不對所有走來佔領區的市民感到驕傲;你不能不對獅子山、大帽山、飛鵝山的冒險掛出的標語感到香港人應有的一份自豪。「我要真普選」的「我」不是一個人,是遍地開花的群體。哪怕強權看來高大威武,一起做夢,夢想就會成真。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HH
�果日�- 生命的意� - 高慧然
生命的意義 - 高慧然
望着大片大片三文魚的屍體,我不禁問,那些魚,有沒有考慮過在大海頤養天年,不迴游,不送死?迴游,是壯士出征,是一條再也不可能回頭的不歸之路。是甚麼令這些處於壯年,處於「魚」生最美好階段的魚們,如此勇毅地去送死,前仆後繼?
三文魚魚卵必須誕生在淺淺的河床中,小魚才能破卵而生。大魚送死,是為了小魚出生。那些迴游的三文魚死去了,但牠們的族群卻得以一代一代生存下去。這是一場生命的交替與接力,這個,便是三文魚迴游及死亡的意義。
所有個體的生命終將死亡。有人說,既然生命的唯一終點就是死亡,所有的生命無一例外,那麼,生命究竟有甚麼意義?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做了甚麼。三文魚拼力迴游,戰勝所有的天敵,回到出生之地產卵,絕大多數在迴游途中死亡,剩下的在產卵後死亡,但牠們無悔一生,牠們用個體的死亡換回族群的繁衍。最簡單的生命──魚,卻演繹出最複雜難明的生與死的哲學問題。
人類也面對同樣問題。雖然每個人都會死亡,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每一步路如何走,卻決定了生命的意義和質素。每個人到了最後都得兩手空空地走,有人留下了財富,有人留下了影響力,也有人留下千古罵名。我們無法選擇如何出生,卻可選擇如何生活,選擇為世界留下甚麼。
HH
�果日�- 便秘�� - �浩
便秘問題 - 嚴浩
我留意到西方人的飲食,他們每一頓都吃麵包糕點,但也每一頓都吃新鮮沙拉(除了意大利人),亞洲人喜歡吃麵包糕點,但卻沒有吃新鮮沙拉的習慣,如果是這樣,你便秘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
讀者GG小姐:「想請問腸道會完全不蠕動嗎? 因為我只有32歲但卻要依靠洗腸才能有便,如不洗的話,可以7日以上沒便便,我不想一生都依靠洗腸啊。」
答:「詳細告訴我你的飲食作息。」
GG小姐:「(星期一至五)早上6:45 分起床,落樓下跑步20分鐘(剛實行了2星期)再焗5分鐘桑拿──一星期4日會這樣做。8時左右吃早餐, 是麥皮,蘋果1個,蛋白1至2隻,紅棗水1杯。9時回到公司飲一杯咖啡。午餐大約1點,三文治/粉麵之類,沒有什麼菜,因為跟同事們在茶餐廳吃多。5時左右吃少許零食。8點左右吃晚飯,菜1碗,少許的肉及粥/飯/麵。宵夜10點半至11時:一杯好立克/糖水,餅乾之類。11時左右睡覺。工作壓力不是很大。我92磅,150cm高。我很喜歡吃麵包及餅乾。我發覺我在公司是一點便意及放屁的感覺都沒有,但當我放工後,一踏出公司門,會有氣想排出,並不是想排便。每躺上床準備睡覺時亦會有空氣排出。」(嚴浩按:鬆弛下來便啓動了副交感神經,可惜完全沒有散步時間。)
答:「你需要完全戒掉麵包與餅乾、糕點,我已經在書上寫過多次類似案例。同時你應該服用ECM排毒粉、蒜頭水以及益生菌。最好去『食療主義』做一個全面的食物測試與能量平衡。」
Facebook專頁:嚴浩生活
HH
�果日�- ��民建�化 - 林夕
葉劉民建聯化 - 林夕
都什麼時代都什麼時候了,如今好事不一定會見報,而要博見報,實在容易過民建聯議員在議會背台詞,只須本着節操無下限的精神,講話講到忘我境界,直至忘了自己還是一個人,就可以得償所願了。學學久久不發言的查史美倫,以一句美國黑奴受了百年屈辱才有投票權,不就一鳴驚人了;不然,學周融把鹽當武器,撒向南韓慘劇的傷口,再塞進學生嘴裏,何止見報,更收在網上得到好好的招待。
目前最佳博見報的途徑,就是藐藐嘴,嘿,誰誰誰只是博見報,自己也順利見報了。葉劉說學聯打算上京上訪,沒什麼好建議或批判,嘴一藐:不過是學我一樣,博見報。只有時刻爭取博見報的人,才會失心瘋地用博見報來評論他人言行的動機,毋須動用大腦。
大腦?葉劉淑儀自從捍衛完了她的髮型以後,就忘了保養她大腦很久了。葉劉發言,越來越民建聯化,腦殘似的化繁為簡。比起她的同路人的外國勢力論,她竟然秒殺民建聯,如此難度高的動作,果然在外國人手下當過常年的官,也去過外國留學深造的尖子,土共不是她對手。
曾拿着一本外國人寫的書來質問前曾特首的葉劉,搜集到有外部勢力操縱運動的證據,就是佔領者居然懂得利用谷歌地圖、推特等等等等作為通消息的工具。
葉劉,你博見報博到這一步,已經博輸了。你自己的出身,以成份論,外國勢力是終身不能免疫的,你把頭髮染紅,也無法漂白當過殖民地走狗的原罪,別想太多了,你的最高成就,應該就止步於目前的行政立法會議員。你的新民黨,騎着建制與中間騎牆派的牆,你說,關於使用面書推特去社交社交的選民,為了繼續可以免於被抹黑地社交下去,下次又怎麼敢投你一票?除非你不玩直選,當官之心死灰復燃,就繼續外國亡我之心不死去吧。
HH
�果日�- 新��的文化 - 陶�
新聞裏的文化 - 陶傑
自由黨的田少,因為在立法會公開詢問梁特,會不會考慮在政改方案通不過、香港無法管治的情況之下,向中央人民政府辭職。
此一問題,本來並無立場。有如一個父親,詢問跟剛在佔中時認識新女友、佔得樂不思蜀的那個兒子:如果在金鐘坐得不累,如果兒子大人你今晚心情好,會不會考慮回家吃頓晚飯?
兒子在金鐘收到口訊,可以用iPhone 6回答Yes或者No,或者乾脆不理會他老爸,繼續跟新女友在帳篷裏擁抱。一點「壓力」也無。
哪知道一個很中性的問題,惹毛了中國。中方認為田少在「倒梁」,下令全國政協常委投票,褫奪田少的「港區全國政協」職銜。這一拍桌子扔令牌,田少反而又變身人民英雄。
如果在大陸投資,賺大陸的錢,「全國政協」這個頭銜,沒有得到過的人,很難想像得到了的好處和快樂。不但過關特別甬道,與賤民有所區隔,出示證件,你看那個中國警衛人員接過來,打開,從當初伸手時那副鼻孔翹天、木無表情、數得清有幾根過長外露的鼻毛的機械臉孔,看過之後,流露敬畏的眼神,帶點懺悔之意,看看你,低頭再確認一次證件照片,再看看你,雙手將證交還,然後「唰」的一聲立正,還敬一個軍禮(視乎大陸何處:北京上海,沒有敬禮這個環節。去到貴州河南的鄉鎮,或東北黑龍江齊齊哈爾一百公里外的二道河子之類的關卡,敬禮是會奉送的,而且那下子立正,因為還穿了耐寒的大皮靴,「唰」的那下子聲音還更大),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沒有享受過此等快感者,不會體驗到從此沒有了的失落。
所以一發生這種事,我就想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家智慧,而且再一次確認,從印度傳來的佛家文明,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嚕哩嚕囌的中國儒家,真的高級很多。
佛家對於世間的名相,不可以說是藐視,而是可以超越物質,在生命的有限的地平線外,付諸沈默而不慍、微笑而不答、圓悟而不惑的玄覧。而儒家令中國人變得很庸俗,即使讀書人,因為在中國君臣的框架之內,中國人不論多清高,都想鑽進去,明明為了功名,卻自稱想「勸諫」,擠不進去的,在框架外也拼命想往裏邊傳字條,希望可以直抵「中央」。
這當中千山萬水,有許多皮靴交擦、唰然立正的殿堂之聲,令中國人或痕癢,或焦慮,或享受性高潮。批評家司空圖有幾句話很精:「風雲變態,花草精神。……俱似大道,妙契同塵。」本來無一物,名相俱同塵,幾人有此契悟?
HH
�果日�- 瓶中信 - 梁文道
瓶中信 - 梁文道
大陸三不五時就會有禁書的消息,今年夏天我就聽過一則傳聞,關於一部很受歡迎的史學著作(不是余英時先生的書,請勿誤會),他們說那部書快下架了,要買得趕快買。起因是一封告狀信,大意是控訴這部書扭曲國史,詆毀光輝悠久的五千年華夏文明。根據傳聞,這封信寫得很「左」,看得出是外行人手筆,許多內容都和當今史學界的認知相去甚遠。例如中國信史的開端,那部書說夏朝的存在與否,仍有爭議;這封信的作者就很不高興了,覺得這些話非常惡毒,用心叵測。
有意思的是一封尋常告狀信又怎能有那麼大的威力呢,居然可以惹出這番小小風波?原來作者的身份不尋常,他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老科學家。朋友們說到這裏,也就明白了,「就是老頭嘛,頭腦頑固」。但我卻一直放不下這則消息,回頭反覆地想,一個有名望的長輩學者又怎麼會寫這樣的信呢?這再也不是一個需要用告狀來自保的年代了,所以揭發他人論著的「問題」並不會為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可見他是真的很生氣,真的很看不慣那部史著,真的感到自己必需做點什麼。在他而言,那或許還是義憤吧。
然而,看完一本書之後,你發現自己完全不能同意作者的見解,跟着寫一封信給政府部門,要求他們禁止這本書的出版,這難道是正常的嗎?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正常的情況是寫一篇書評,想辦法找個地方發表(就算自己貼到網上也好),好把你的看法公諸於世,讓讀者自己評理,不是嗎?你不贊同一種意見,究竟是該反駁它,還是乾脆委託權力去徹底消除它的存在呢(即便你認為那種意見是政治的,是『大是大非』的決斷問題)?
這則朋友們拿來在飯桌上當笑話的消息,讓我難過良久。因為那位老人相信告狀信是對付異見的方法,就算不是唯一,至少也是有效的方法。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氣氛使他覺得這是個好方法?身在香港,我們或許很難想像,會有一個能接這種信的政府部門,它不只能接到這類告狀信,而且還有資格據此評斷一本書的價值,更可以決定它還能不能繼續在市面上流通。也就是說,因為先有這麼一個部門,並且真有這樣的渠道,所以那位老先生才能肯定那封信可以起到消除「邪說」的作用,於是他就不用寫書評了。他放棄了對公眾說話,也放棄了向那些已經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們講理的機會;他的選擇是對少數人說話,然後防止更多人成為該書的讀者。末了,他還要覺得自己站在了正義那一邊。
設法封堵自己不同意的異見,當然要比辯論有效,因為辯論和對話總是預設了自己會輸,而對手不被說服的可能。所以我們才會老是形容一個不容異見的政府「不自信」,因為他們不願把自己拖進一個交談的情境,不願接受自己可能會在道理上說不過人家的結局。但是對於這位非常憤怒又非常有正義感的老學者而言,他就恐怕不是在害怕自己無理了;恰恰相反,他是極有自信,認為自己知道了真理,並且認為告狀和禁書也是真理運作的正常方式。他是對的,他討厭的那本書是邪說;而真理壓倒邪說,自然也是對的,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來壓倒邪說。
前一陣子,禁書的傳聞終於也傳到我頭上來了,於是有記者採訪我的感受。但說實在的,我又能有什麼感受呢?除了和余英時先生並列一張名單,是我這輩子都沒想過的事之外。最大的問題在於假如這是真事的話,我也不會知道拙作在大陸被禁的確切理由;就像許多被「敏感」的人似的,你永遠無法得知自己為什麼「敏感」了,是你說錯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嗎?你不知道,你只能自己領會,也讓別人猜測其中的玄妙。既然不曉得自己寫錯了什麼,感受也就無從說起了。
我真正在意的,卻是好些歡欣鼓舞的網民,他們看到了傳說中的禁書名單之後,很是暢快。有的說:「這堆垃圾早就該拿去燒了」,有的認為「那些廢物留在這裏一點用都沒有,禁得好」。看來他們也和那位老科學家一樣,十分自信,十分同意禁書是證明真理的途徑。但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肯定自己,又如此肯定禁書是個比交談更有利於通向真理的道路呢?我難以理解,因為我幾乎從未擁有過這份信心。每次寫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我總會後悔,生怕自己見識不夠,思慮不周,言不盡意。我想,我和他們的最大分別,就是我時常暗自懷疑自己其實錯了。
故此,我愛看批評我的文字,近乎自虐般地愛。就算發現它們並不總能叫我心服,但也一定能啟發我想得更多。例如一位常常斥責我「賣港求榮」的博客,我就跟隨了他好一段日子,甚至想過好好回應。只是這位博客也是個有自信的人,他的首頁銘言是要叫「君子笑,小人哭」,可見他不只正確,而且還是道德上的正確;笑着贊同他的人都是君子,哭着臭罵他的人則都是小人。你該如何與一個這麼正確、永遠正確的人對話呢?或者是有辦法的,起碼他不會贊成禁書;只不過我累。看見那些歡迎禁書的網民,想起那位寫信向政府告狀的學者,我的感受就是疲憊。
文革結束之後,中國上演的第一齣外國話劇是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根據導演黃佐臨的回憶,曾經在學術界「又紅又專」的氣氛底下備受折磨的大數學家華羅庚,當時正好就坐在他身邊,在看到最後一場戲時,華先生終於忍不住哭了。為什麼以「疏離效果」著稱,反對引動觀眾情緒的布萊希特竟能令華先生哭了起來呢?那是因為這次演出的改動相當大,把原著裏比較複雜的伽利略變回一個大家熟悉的科學英雄。他被人告上宗教法庭,迫着為自己的「邪說」認錯屈服,埋沒良心,原來就是想要換回一點時間,好完成自己的論著,留諸後人評判。那最後一場戲是他的懺悔,雖然一時忍辱是為了更遠大的目標,但他究竟出賣過自己的信念,想來還是難過。華先生就是看到這裏,感同身受。當年,看過這戲的知識份子又有多少人能不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他們大概都會悲哀過去幾十年的遭遇,同時又不免長嘆,那段靠權力來判定學術真理的日子終於完了,以後大概不會再臨。今天寫下那封告狀信的老科學家,當時是否也曾如此想過?
後來有人闢謠,說包括余英時先生在內的那張禁書名單不實,便有朋友替我鬆了一口氣,同時勸我這兩年最好避避風頭,少談政治。但是一個做評論的人,活在當下,又該如何寫一些可避風頭的事呢?除非我能知道天體運行的原則,或者類似的真理;可我不能,我只有一點極可能是錯的觀察和意見,說給同代人聽。
加拿大作家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最近寫成一部小說,要直到一百年後才能公開。那是個蘇格蘭藝術家的主意,叫做「未來圖書館」,設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近郊一塊種了一千棵樹的小林裏,就像個書的時間錦囊,此後每年邀請一位作家提供一部新著封存,直至2114。2114,那時候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挪威仍然存在?這個計劃還在執行?還有書嗎?還有一種叫做讀者的人嗎?這真是作者與讀者之關係的終極挑戰,名副其實的「讓時間來證明一本書的價值」。忘了在哪兒讀到這句十九世紀某位法國作家的話:「憑什麼相信時間能夠淬煉出經典?憑什麼相信後人的眼光?我們怎麼曉得以後的人不會像我們一樣愚蠢」?再說,你又怎樣去為一些百年後的讀者寫作呢?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艾特伍德闊達,她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反正一個作者「不會知道誰在讀她的書,也不知道讀者的性別、年齡、職業、種族、國籍和身份。寫作,本來就像瓶中信。」如果不能說話給同代人聽,那就把自己這番關於今日的造像留給後人罷。他們或許會笑話我錯得離譜,發現我們這一代人並不比他們聰明,看見我愚蠢地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昔日世界;又或許,有極大的可能,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收到我的留言,因為大海表面早已被玻璃瓶子填滿,浪潮碰撞出一片片碎裂殘渣。
HH
“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聊香港孩童街头便溺事件
"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聊香港孩童街头便溺事件 |
来源: 3g.k.sohu.com |
(日前香港孩童街头便溺事件引热议。近日此事又起波澜,27日尖沙咀30名港人用"粪便"道具模仿幼童便溺"抗议"内地游客来港,并与游客互骂。2014年4月30日15:00-16:00,腾讯微博微专栏"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第36期,方舟子邀请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
秋野之南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香港约30人在尖沙咀海港城模仿幼童便溺,与内地游客互骂。仅从此事来看,少数港人对陆人抱有偏见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是歧视。你们说呢?
方舟子 : 哪个地方都存在地域歧视、族群歧视。香港人当中有歧视大陆人的,大陆人当中也有歧视香港人的。都不对。
爱一个好难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老方你好,上次在香港街头便溺的倒底是小男孩不是小女孩,到底是小便还是大便呀?因为如果是大便的话相对来讲情况要不一样些。
方舟子 : 香港警方确定是男孩当街便溺,即大小便。香港媒体公布的照片有那个小孩蹲着拉大便的画面,旁边有大便。有人怀疑旁边的大便是PS的,但是另一张照片显示小孩蹲着、其母从后面替他擦屁股,还有一张纸遮盖被怀疑PS大便那个位置,这些都表明是大便。
秋野之南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无论香港还是大陆,街头冲突屡有发生,小孩小便引冲突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我认为一是港民歧视陆民早有先例,那是一块难以消散的阴影。二是香港媒体及时报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验证了陆民心中那份歧视的假想和猜测。你们说呢?
司马南 : 街上便溺当然不是很值得夸赞的,但成年人和幼童应当有所区别, 应急状况下不得不如此与故意为之应当有所区别。就事论事的讲这不是一个很难沟通的问题, 但如果带着歧视的眼光来处理, 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媒体在这里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显然有些媒体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Iconoclast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 方老师,您对给孩子穿开裆裤怎么看?网上有文章说穿开裆裤容易导致人格缺陷,这种说法有道理么?
方舟子 : 穿开裆裤是陋习,是大人图省事,或没有科学依据地认为穿尿不湿不好,鼓励小孩随地大小便。我从来就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穿过开裆裤。
martin9902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近日此事又起波澜,4月27日,尖沙咀海港城内30名港人用"粪便"道具模仿幼童便溺"抗议"内地游客来港,并与周围游客互骂。"这样的事情发生,背后是否有分裂分子在操控呢?
司马南 : 现在又节外生枝,香港部分人搞的闹剧无助于原有问题的解决,相反又生出了新的问题,旨制造族群撕裂,旨在制造内地与香港的情绪对立。无论这个活动的人出自什么样的动机, 这个行为的结果都是非常坏的,亲者痛而仇者快。把香港作为反对中国政治制度桥头堡的人开始咧嘴大笑了。
邵伯明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关于孩童香港街头便溺的事件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的情况下,依然很快扑朔迷离,真假难辨,请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原因?
司马南 : 问题本身并不复杂,有人故意要把它复杂化,有人故意在里边扑朔迷离制造迷雾,有人故意要把事情引导到对内地民众的仇恨上边,有人故意要制造两地民众的情绪对立, 当街便溺是一个炒作的由头, 没有这一泡尿还可以生出别的屎尿来.最近香港一部分人还在拿这些事情说事,演绎街头行动呢。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做主人,来客再不美观,嘴上也不能说。做客人,就算来自森林,也要守分寸。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只要有一方称职,矛盾都不会有,老师们认为呢?
方舟子 : 主人可以容忍客人的一些行为,但也有一定的度,如果这种行为很不文明很有危害的,完全可以劝阻。例如如果有客人让其小孩在我家随地大便,我肯定要制止。如果是小孩自己没忍住,当然可以谅解。
QSQX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在中国习以为常的事情,到了香港玩为什么会闹得如此沸沸扬扬?这中间是因为文化差异吗?
司马南 : 好比是城里的人对于乡下人的卫生习惯提出批评,一般来说,乡下人是愿意学习的,愿意向城里的文明看齐,但是要看城里人批评的态度和方式.拿出相机来,拍照便溺的孩子的私部,这种事情激怒父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俗话说得理也要让人.高居高临下粗暴地对待外来者,不是什么文明的方式。
刘华兵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人生三急)更何况小孩,童年无忌,大人不计小孩过!希望香港人能够互理,包容!
方舟子 : 小孩无辜,父母有过。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卫生间而小孩也忍不住,至少也应找一个偏僻的角落遮挡一下,并垫上尿布、塑料布或报纸。就那样在人行道上直接把大便拉到地上,是不应该的。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农村人进城,城里笑话。城里人转滩,香港人埋汰。初踏宝地总会出些状况的。请问诸位老师,越文明的人,为什么越刻薄呢?人们在到达"文明"的同时,是不是也丢掉了许多良善呢?
司马南 : 客观的说,香港街头的厕所不少,但是要理解内地人, 内地人初来乍到并不熟悉香港街头情况, 找厕所并不那么容易. 有些游客比较多的地方有排队的情况,孩子不比大人,人有三急,内急是一种, 更何况孩子呢!如果拍照者围观者态度稍好一点,可能就不至于引发这么强烈的情绪对立了。
赵小群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带幼童出去旅游的人,最好多带些塑料袋和废报纸应急,如果在孩子需要便溺一时找不到厕所时,可以躲在树林里或隐蔽的地方处理,不当街便溺,就可以被大家理解,也就不会把事情闹得这样大了。
司马南 : 你说的很对,但是在香港大街上找到树林也并不容易。 但就这件事情而言,双方理解一下对方忍让一下也就过去了。 之所以闹到今天这种地步,关键是香港的媒体和在香港从事媒体工作的一些内地的媒体人有意识地激怒读者,遂引发了两岸关于所谓文明以及制度的争论。毕竟每个族群人都有自尊心的需要。
雷神托尔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发生后,很多媒体连是男孩还是女孩,大便还是小便,打人与否都没了解清楚就胡乱报道,有失客观,放大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方舟子 : 这个事件闹大了,内地和香港某些媒体都有责任。内地媒体有意无意隐瞒一些事实,把男孩说成女孩,把大便说成小便,把直接拉到地上说成拉在尿不湿里。而香港媒体则利用这事煽动对大陆人的歧视。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老师们已经到达了做人的顶峰。请问老师们,你们是否也会出现失礼的状况呢?别人的失礼,你们又是否会有原谅呢?
司马南 : 冒犯也分几种:一种是有意冒犯, 一种是无意冒犯, 一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未成年人由于不可抗力而形成的构不成冒犯的所谓冒犯. 被冒犯的一方来纠正冒犯者,是可以理解的.但自认为代表文明标准,凶巴巴恶狠狠不惜伤害对方的自尊,事实上构成了一种新一轮的冒犯.
雷神托尔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家长不应该让孩子在闹市街头便溺,实在去不了厕所也应该在路边找个隐蔽的地方,当然港人也不该给小孩拍照,口头劝说一下足矣,毕竟是个孩子。
方舟子 : 拍照的是香港小报的记者,本来就是要找茬的,以此煽动对大陆人的歧视。大陆人那么多,去香港的大陆游客也那么多,有文明的,有不文明的,要找茬也容易。但也不能因为有人找茬,就要为不文明行为辩解。
复古风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大陆同胞把最纯净的水,把最干净的蔬菜瓜果,把最安全的动(禽)物肉类源源送到了香港,却把有各种各样问题的食品食物留给自己食用。可即便是如此,为什么国人对港人的爱心和关心就换不来一个理解、尊重和宽容呢。看来港人不仅虚伪而且寡情。对此,两位有何高见?谢谢!
司马南 : 香港作为一个窗口,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改革开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现代化推进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从来不存在大陆单方面依靠香港的问题,相反香港从大陆受益多多。没有中国大陆的支持香港很可能变成一个臭港.
martin9902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香港地小人多,不像大陆人多地也多,小孩大小便随处可见,我觉得这习惯是不好,但也无所谓。因为大小便在哪儿就不影响什么,比大小便脏乱多了去。另:作为小小孩的确应该宽容,多些理解。香港人过份了!
方舟子 : 随地大便是非常不卫生的,不应该宽容让小孩随地大便的父母。大陆小孩得寄生虫的很多,可能就跟这种随地大便的习俗有关。很多寄生虫虫卵是通过大便传播的。
李铖泽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我在海外收到很多传单和反动书籍,都是极端反动的,他们在制造和煽动,这让我感觉非常不安,国内的网络媒体、传统媒体都只为博眼球而不负责任更令人担忧,分裂势力真的好严重的
司马南 : 英国殖民者是不甘心退出香港的,美欧的某些势力也包括台湾的某些势力在香港是干了很多坏事的。1997年之后他们安插一些钉子埋下的一些炸弹随时引爆,就是为了在香港制造麻烦进而影响中国大陆。一泡屎尿,借机炒作,很可能从属于潜伏者舆论战的一部分。有人仍然致力于把香港变成反华反共桥头堡。
复古风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大陆同胞把最纯净的水,把最干净的蔬菜瓜果,把最安全的动(禽)物肉类源源送到了香港,却把有各种各样问题的食品食物留给自己食用。可即便是如此,为什么国人对港人的爱心和关心就换不来一个理解、尊重和宽容呢。看来港人不仅虚伪而且寡情。对此,两位有何高见?谢谢!
方舟子 : 大陆同胞把安全的食品卖给香港,并不是出于爱心和关心,而是要赚钱,达不到其安全要求就卖不了。不安全食品在大陆盛行,也不是因为大陆人要牺牲自己,而是执法不力。这一点应该是大陆向香港学习,才能让自己也吃上安全的食品。
复古风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港人与大陆同胞都是宗同源的亲兄弟姐妹。既然是亲人,为什么就不能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呢?难道中国人真的就是喜欢搞"窝里斗"吗?对此,两位是怎么看的?谢谢!
司马南 : 甭说按照亲兄弟的标准,就是按照一般的中国传统家族的伦理原则,这点小事也本不值一题。但是现在闹了这么多天还在闹,似乎还有升级的态势,这说明一个问题: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有意要借题炒作借题发挥, 什么奶粉问题,什么生孩子问题,都属于同样的性质。有人以为这样可以丑化大陆,殊不知双方都是输家。
转角踩到屎一要互听的私信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 说的好像城里人就文明了。城里人有多少智障低能儿 /狂汗
方舟子 : 城里人在某些方面要比乡下人文明,这必须要承认。因为某些文明行为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是为了适应人多拥挤的环境。在地广人稀的农村随地大小便危害不大,在城市也这么搞得引起传染病爆发。
小甜甜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香港人为什么这样歧视大陆人?难道他们香港人就是圣人?从不犯过错?你香港人讲文明就容不得一小孩犯错?小题大做!
司马南 : 香港的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朴素善良的,但是会有个别人,会有媒体来炒作和利用这些个别人。香港是一个法制社会,关于在街头扔垃圾排溺等有很多具体的详细的规定, 刚才开始直播之前翻看了一些规定, 即使是按照最严格的香港法律,一个幼童的这样的行为也构不成违法。某些香港人的大义凛然状是装出来的。
邵伯明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香港有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孩童不准当街便溺的条款?遇到这种孩子"三急"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孩子的母亲为何被拘留?
方舟子 : 根据香港的法律小孩当街便溺不违法,但大人无合理理由让小孩当街便溺则违法。香港《公众洁净及防止妨扰规例》第8条,任何人在照顾12岁以下儿童时,不得在没有合理因由下让小孩在公众地方大小便,否则可被罚款5000港元。孩子的母亲被拘留是因为涉嫌打人。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老师们已经到达了做人的顶峰。请问老师们,你们是否也会出现失礼的状况呢?别人的失礼,你们又是否会有原谅呢?
司马南 : 想起来30年前一件往事, 我刚来北京不久, 一天晚上在北京西城某胡同里, 内急死活找不到厕所, 于是我就进了一家大院子……这家院子里面有属于私人的厕所。自我解放后,遇见了院子里的人。经我再三解释对方还是恶言相向.事后才知道,那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的后人住的院子。
汝南堂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香港人在对待大陆人问题上为何如此"紧张",且很不厚道,大陆人一犯错是乎是天大的事,不能容忍,被疯狂报道,有人推波助澜,有人制造矛盾。
司马南 : 当然,如果大陆夫妇在这个事情上能够柔软一些,能够说一些软话,事情也会好一些。我想双方在沟通上可能也存在一些障碍。大陆年轻的父母未必听得懂那个一边拍照一边凶巴巴嘟嘟囔囔的年轻的香港人说了一些什么.我宁愿相信那个香港人话说的是有道理的,但好话也要好好说,对陌生人尤其如此。
活佛哈酷仁波切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有人说贝克汉姆也曾带小孩在香港街头撒过尿,当时港人虚怀若谷,非常包容小贝,请问方先生,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又表现了港人一种什么心态?
方舟子 : 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很多香港人崇拜英国人,更不要说崇拜英国明星了。不过,小便和大便是不一样的。小孩小便更容易得到宽容。美国就发生过母亲让小孩在路旁小便被警察开了罚单,但民意调查表明大部分人都表示宽容。如果是当街大便就不一样了。
70年代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根据民调显示,港人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一年比一年低,夹头兄能解释一下吗?
司马南 : 为尽最大善意解决英国殖民地香港期满后回归祖国的问题,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一些香港人脑子里面只有两制而没有一国, 另一部分香港人以为两制与一国是并列的、平行的、等量的,事实上一国是基础, 一国是前提,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 否认一国是在破坏两制.
邵伯明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有香港男子拍便溺儿童照片算不算侵犯隐私?
方舟子 : 在公共场合获取他人信息,不涉及侵犯隐私,特别是在涉及公共利益、新闻事件时,新闻自由大于隐私权。对涉及儿童的新闻照片,应做适当处理,例如给脸部、阴部打上马赛克。不过我看了香港媒体公布的照片,小孩只露出后脑勺,也没有露出阴部,可能也不用打马赛克。
Madison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尖沙咀海满港城内30名港人用"粪便"道具跟内地游客互骂,意欲何为?真不明白,香港有什么好去的,殖民文化地。
司马南 : 诚恳地建议内地的游客不要与他们辩论更不要对骂, 内地游客与他们辩论和对骂, 只会上他们的当, 因为这正是他们所期待和欢迎的,他们就是要激怒你, 演绎更加火爆丑化内地游客的行为秀。我也诚恳地建议香港当局对那些制造事端造谣和诋毁内地游客的人依照香港法律予以必要的格式化。
就去爱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这个事件中我觉得媒体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第一是把事件扩大化引发大陆和香港民众对立,第二是媒体人传递错误信息误导民众。两位能给媒体人什么建议吗?
方舟子 : 中国媒体人,不管是大陆的还是香港的,都普遍表现得很没有新闻道德和新闻素质,特别是喜欢在微博上吆喝的那些著名媒体人,更是把造谣、传谣当成了炒作自己的手段。媒体人是报道新闻的,切忌把自己也变成了新闻人物。但中国媒体人却追求自己当新闻人物。
小甜甜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香港人不是中国人?对大陆歧视,就是歧视他们自己!
司马南 : 歧视内地的香港人有, 但他们不代表香港居民的大多数。大多数的香港居民是友善的是守法的。关起门来说,内地的游客到香港去,因为是香港,因为一国两治,因为香港的城市文明程度确实较之我们内地很多城市要高,所以,应当表现出良好文明素质, 有时示弱并不是软弱,认错并不是错误.
987789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请问司马南,你这么为独裁者舔屁股你父母造吗?
司马南 : 先生, 您的这种行为,要比香港街头的便溺行为恶心多了。您自己可能没有察觉, 那就更说明问题的严重。
令狐无忌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 香港警察很无耻,说孩子母亲涉嫌打人,但是并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这位母亲打人。反倒是放走了非法限制大陆夫妇二人人身自由,装扮成路人的无耻记者。
司马南 : 中国大陆游客购物消费行为带动了香港的繁荣, 那些试图制造事端将中国游客赶出香港的人, 他们绝不是在为香港的利益着想,也不是为了香港的文明。这些人是害群之马,他们挑起争论制造事端, 惟恐天下不乱, 损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媒体应当对这些人有足够的必要的警惕。
周洁 : #方舟子司马南聊孩童香港街头便溺#可否停掉大陆供应给香港的水、电、蔬菜?让香港人自力更生,他们不是素质高雅吗?别用大陆的东西。
司马南 : 当然不可以, 断掉香港的水电蔬菜供应,那是对整个香港的惩罚, 不符合香港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体利益。这件具体的事情所引发的争议,反映的是个别人的问题, 而不是整个香港居民的问题。恶意炒作这件事情的人可能正在暗地里希望香港出现更大的混乱呢.
《大话西游》中紫霞死后,为什么至尊宝不用月光宝盒穿越回去救紫霞?
《大话西游》中紫霞死后,为什么至尊宝不用月光宝盒穿越回去救紫霞? |
来源: www.zhihu.com |
《大话西游》里周星驰扮演的角色,有三个状态。
在这里我只能这样说,因为人物关系很复杂,避免搞混,这样说,好理解一些。
第一个状态,是妖怪孙悟空,就是上篇《月光宝盒》中,出卖唐僧给牛魔王,在片子开头被观音追杀的孙悟空。(通过上下两集可以知道,这个孙悟空还勾引牛魔王老婆铁扇公主,和香香订婚,玩弄白晶晶)。他在影片一开始就被观音给灭了。
第二个状态,是唐僧向观音恳求一命换一命,坐化以后换来的孙悟空托世,即至尊宝。
至尊宝不是孙悟空,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只是一个凡人,有七情六欲。
在《月光宝盒》中,至尊宝是个山贼,对白晶晶一见钟情,一直痴情喜欢的是白晶晶,整部剧就以至尊宝反反复复穿越回白晶晶自杀以前阻止白晶晶自杀为主线。
因为穿越错误,回到500年前,至尊宝遇到紫霞。
在《仙履奇缘》中,穿越回500年前的至尊宝的月光宝盒被紫霞仙子占有,整部剧里至尊宝一心要骗回这个月光宝盒。
至尊宝拔出了紫青宝剑,符合了紫霞选爱人的要求。于是紫霞仅仅以这个条件喜欢至尊宝,紫霞很认真的告诉了至尊宝自己喜欢他,但是至尊宝满不在乎。于是紫霞进入他心里,知道了他喜欢白晶晶的事实,留下了一滴泪。其实也留下了自己毫无要求的,神仙的爱。
凡人至尊宝一直理性地告诉自己,自己喜欢白晶晶,是不喜欢紫霞的。他做的一切事情只是为了从紫霞那里骗回月光宝盒回到500年前去救白晶晶。
紫霞知道至尊宝不喜欢自己,宁愿被至尊宝骗,这就是神仙的爱,和凡人的爱的区别。
在至尊宝在洞里和菩提大哥探讨"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的时候,菩提大哥(也是导演)反复在暗示至尊宝——其实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就像紫霞那样的爱,才是最不狭隘,最博大的,不可战胜的爱。并且,这份爱已经占据了至尊宝的潜意识。只是至尊宝还不愿意相信自己潜意识里已经喜欢上紫霞的事实。
白晶晶到来,进入他内心,看到紫霞留下的眼泪,也感受到紫霞对至尊宝的毫无所求的爱,知道紫霞已经住进了这个心里,于是留下一封信给凡人状态的至尊宝就离开了。通过这封信,至尊宝知道了紫霞在自己内心里留下了东西这个事实。
最后春三十娘到来,至尊宝请求春三十娘杀他的那一刻,让他看到自己心里紫霞留下的东西,最后他看到了代表紫霞的爱的眼泪。
这个时候至尊宝理解了人世间的爱和恨太深,正是因为爱恨情仇、阴差阳错、很简单的喜欢一个人,在一起,结婚过日子这些事,在他身上都显得那么搞——
至尊宝想一心一意喜欢白晶晶的时候,白晶晶受到了前世妖怪孙悟空的玩弄,不相信至尊宝;至尊宝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靠欺骗身边所有的人来证明自己爱白晶晶,终于白晶晶愿意相信至尊宝的时候,神仙紫霞又已经占据了至尊宝的内心。因为人世间的爱的狭隘,使得至尊宝既不可能跟白晶晶在一起,也不可能跟白晶晶在一起。至尊宝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完全开化,自愿接受观音的委托,变成第三个状态——神仙孙悟空,一心一意陪伴唐僧去取经,来化解人世间的狭隘的爱恨情仇。变成神仙的孙悟空,拥有了盖世功力,却再也不可能像凡人至尊宝一样去拥有人间的爱。即使拥有,也不可能幸福,因为人世间的爱恨狭隘,不能得以化解,人理解不到爱的真谛,就永远都会重复爱恨、猜忌、离别、杀戮。所以从凡人状态变成了神仙孙悟空以后的至尊宝,不可能再去巡回他和紫霞的爱了。
最后在城楼上的武士和朱茵饰演的女侠,可以是任何两个还在因为爱恨纠结的情侣。也可以是至尊宝和紫霞的转世。但是我不同意转世这个说法,因为消灭牛魔王那个桥段,最后青霞对神仙孙悟空说,紫霞已经去了,我也应该回到如来佛祖那里做回我的灯芯。说明紫霞最后灵和肉都完全消失,已经不存在了。而夕阳武士也不是至尊宝,因为至尊宝已经转化成了神仙孙悟空。影片这一部分只是要暗示,人世间还有很多凡人并不懂得除了爱,还有忍让,理解,信任,化解。因此更需要有人去取经来普度众生。神仙孙悟空只是用了他的法术,让这一对凡人以最简单的方式,珍惜当下。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他调和好他们以后,就坚定的上路了。
Amazing Europe - 知乎专栏
HH
食物也是清洁剂:可口可乐可以洗马桶
食物也是清洁剂:可口可乐可以洗马桶 |
来源: jandan.net |
番茄酱很好吃,但是你知道番茄酱也是很有用的铜器抛光剂么?除了番茄酱,还有许多调料和食物也能够作为清洁用品使用。
1 香蕉皮能让银器更有光泽
吃完的香蕉皮不要丢,如果家里值钱的银器有点变黑生锈,只要用香蕉皮的内侧摩擦银器生锈的部分,就能让银器看上去光亮如新。
2 黄瓜皮可以帮助去除墙上和桌子上的印记
Greenhouse Eco-Cleaning的CEO和创始人Saudia Davis表示黄瓜皮其实是相当万能的清洁用品。工作台面和墙上的笔迹可以用黄瓜皮去除。洗澡前用黄瓜皮在浴室的镜子上擦几下,还能起到防水雾的效果。
3 番茄酱是铜锅的光亮救星
找块布,在上面挤点番茄酱,找一个你觉得需要抛光的铜器,什么都可以,将布放置在铜器表面5-30分钟,番茄酱中的酸性成分会去除铜器表面的铜锈。
4 洋葱能清洁烤箱栅格
切半个生洋葱,将切过的一面向下摩擦烤箱栅格,可以有效去除上面的油渍和残渣。擦之前最好先将烤箱加热,这样能烧掉一些附着在上面的食物和污渍,再用一把大叉子叉起洋葱开始清洁。
5 核桃能遮盖木家具上的划痕
先将去了壳的核桃擦拭木家具上有划痕的地方,随用用手指来回擦拭这些地方,让油沁进去。等上五分钟,再用软布轻擦这块区域。划痕就消失了!
6 用普通的盐可以去让你更容易地除红酒渍
要是有客人不小心将手中的红酒洒在你新买的白色沙发上,不要慌!马上从厨房里拿瓶盐倒在被红酒沾上的沙发部位,因为这样可以简单有效的将红酒吸收进盐里,防止红酒继续向纤维中渗透。
7 切片白面包可以帮你清理碎玻璃渣
清理小小的碎玻璃渣非常让人头疼,不过用白面包就可以轻松将所有玻璃渣吸附起来。
8 咖啡磨豆机脏了?用米可以清理
将生米放进磨豆机或者研磨机,将米磨成粉末状,再将米粉到出,你会看到碎渣和咖啡豆也会被一同清理出来。最后再用湿布进行清洁。
9 橄榄油帮助清除树胶
小孩在外面玩耍的时候身上难免会蹭到树胶,回到家里孩子们会将树胶蹭到沙发上,很难清除。其实你可以用橄榄油倒在一块布上,擦拭有树胶的地方,很快树胶就会脱落了。
10 纤维上的油渍不用怕,玉米粉来帮忙
披萨掉在沙发上的污渍可以用玉米粉去除,用玉米粉将污渍区盖满,15-20分钟后用吸尘器将玉米粉吸走,污渍已经被玉米粉吸收。随后再用正常的流程对布料进行清洁。
11 可口可乐也能洗马桶
可乐中的酸性成分能够清除马桶上的污渍。取一听可乐,全部倒进马桶里。等上一个小时,再用马桶刷刷几下,按下冲洗按钮。你的马桶亮晶晶。
电影《花样年华》好在哪?
电影《花样年华》好在哪? |
来源: www.zhihu.com |
用我很早以前(2002年)写的半篇影评来回答吧。已经有人转帖过了。我自己再贴一遍吧。
王家卫影迷也看不懂的王家卫电影
看过不下十篇关于《花样年华》的影评了,大家谈论它的怀旧,谈论它的音乐,谈论它的摄影,谈论张曼玉的旗袍,谈论梁朝伟的影帝头衔,谈论王家卫……唯独没有人谈论《花样年华》的情节,至少没有人深入谈论过。当然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婚外恋的故事,但是故事情节的脉络却没有人真的关心过。我觉得这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件挺悲哀的事,因为毕竟情节才是一部电影最基本的元素。但王家卫的电影太特殊,很多非王家卫影迷认为王家卫电影根本无情节可言,而王家卫影迷是以能看懂王家卫电影的情节为傲的。而《花样年华》的电影语言简练到了极致,以至于连绝大多数王家卫影迷在面对它时也显得不知所措。《花样年华》是遭到绝大多数王家卫影迷唾弃的,"看不懂"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这是一部王家卫影迷也看不懂的王家卫电影。
- 王家卫的影迷也看不懂的王家卫电影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看不懂也无所谓,体会体会感情也就可以了。但是我敢说,如果你没有看懂《花样年华》的情节,那你就无法真正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其实《花样年华》的情节并不复杂,造成它如此晦涩的原因大概有这三点:
第一个原因,王家卫。《花样年华》是一部由梁朝伟的表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电影。这种推动情节的极端方法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观影经验中唯一一次遇见。很难想象的是,梁朝伟的几个眼神就构成了影片情节的支架。而这,当然是王家卫的构思。很多人对梁朝伟得到戛纳影帝感到很不屑,说他凭本色演出就拿了个影帝,或者说这个影帝头衔是戛纳评委补偿给他的,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很遗憾——你根本没有看懂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演什么。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花样年华》的话,我建议你什么都别管,注意看梁朝伟的表情就行了。
更妙的是,《花样年华》的不少重要情节都是在那几段MTV式的慢镜场景中交代的。恐怕这几个场景出现时大部分观众都趁机打个盹或是陶醉在美妙的配乐中,而无暇去理会银幕上男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了。
- 梁朝伟的表演是《花样年华》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原因,"剪刀手"张叔平。《花样年华》的镜头已经到了少一个镜头则太少的地步——张叔平在《花样年华》里除了把能穿上的旗袍都穿在张曼玉的身上外,还把所有能剪的镜头都剪掉了(张叔平兼任本片的造型设计与剪辑)。
举个例子,周慕云约苏丽珍吃饭,只有两个镜头,王妈接电话——餐厅见面。中间没有任何过渡。
如果换成一般的导演和剪接,这可能需要以下这组镜头才能把这件事交代清楚:铃响——王妈接电话——叫苏丽珍接电话——苏丽珍接电话并与周慕云通电话——前往餐厅——见面。
还有个例子,苏丽珍去周慕云家借报纸,聊起武侠小说:
周慕云:我有很多武侠小说,要看给你拿.
苏丽珍:不用了,下回再麻烦你,谢谢.
周慕云:不谢.
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另一天了,苏丽珍穿着另一件旗袍拿着一摞武侠小说来还书了。中间还是没有任何过渡。
- 借报纸
- 还书
电影镜头简约到极致,这对于大多数对电影语言并不敏感的观众来说就相当晦涩了。《花样年华》的情节本来够拍成琼瑶剧,但是在张叔平的剪刀下成了一部看似缓慢实则十分紧凑的电影。
第三个原因,张曼玉。张曼玉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所有的目光都被她吸引。当他和梁朝伟一起在影片中出现时,大家都只注意看张曼玉而忘了留意梁朝伟在干什么,很多情节就因为没看见梁朝伟的某个眼神而被错过了,留在记忆里的只剩下张曼玉和她的旗袍。这当然不能怪张曼玉,她的确太出色了。
- 你可曾留意这时梁朝伟的眼神?
总之,《花样年华》的晦涩其实并不在于它的情节,而在于它令人惊叹的电影技巧。所以很多人说《花样年华》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其实有点不公平,它的内容很丰富,只是藏得太隐秘罢了。
好了,我要开始"肢解"《花样年华》了。
《花样年华》——爱、复仇与忏悔
《花样年华》说的其实是一个关于复仇与忏悔的故事。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一部惊险片,《花样年华》当然首先是爱情电影,只不过它的大部分篇幅描述的却是梁朝伟复仇的故事。或许说得更恰当一些,《花样年华》所描述的是复仇过程中爱与恨的矛盾以及其后的忏悔。
这也许和你所了解的《花样年华》相差太远了。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花样年华》的情节中去,来重新体会一下王家卫这个让人费解的故事: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
她一直羞低着头,
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
他没有勇气接近,
她掉转身,走了。
周慕云、苏丽珍两家人一起搬家,成了邻居。苏、周二人先后发觉周太太和陈先生(苏的丈夫)有染,但一直没有完全确信,直到有一次周看到苏有一个和他太太一样的皮包,于是把苏约出来吃了顿饭,把话说明了。
苏丽珍说:"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开始的...."——于是他们各自演起对方的配偶,开始"表演"周太太和陈先生"是怎么样开始的"。
"表演"之一:
苏丽珍:你这么晚不回家,你老婆不说你?
周慕云:已经习惯了,她不管我...你呢?你先生也不说你?
苏丽珍:我先生早就睡了.
周慕云:...今天晚上别回去了.
苏丽珍:我先生不会这么说的.
周慕云:那他怎么说?
苏丽珍:反正他不会.
(两人再次来过)
苏丽珍:你这么晚不回家,你老婆不说你?
周慕云:已经习惯了,她不管我...你呢?你先生也不说你?
苏丽珍:我看他早就睡了.
(苏用手抚摩周的外衣)
苏丽珍:我真的说不出口.
周慕云:我知道.....事到如今,谁先开口已经无所谓了.
苏丽珍:你知道你老婆是个怎么样的人吗?
(苏离开周离去)
- "表演"之一
数日后,周与苏在一间餐馆吃饭。
这是最体现张叔平"剪刀手"风格的段落——你是否注意到,这一段里他们其实吃了两顿饭。
第一顿饭:
苏丽珍:你帮我点,我想知道你老婆喜欢吃什么.
周慕云:....那你先生喜欢吃什么?
(周给苏盘里放了些调味品)
周慕云:吃的惯吗?
苏丽珍:你老婆挺能吃辣的.
- 注意周和苏的服装
第二顿饭:(镜头一转,其实已经是过一段时间后的另一顿饭了!)
精妙的蒙太奇:镜头一转,苏已换了套旗袍!
再看他们的对话:
苏丽珍:今天干吗打电话给我的公司?
周慕云: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苏丽珍:你倒挺象我先生的...油腔滑调.
——他们的关系似乎已更进一步,而且他们还是在"表演"周太太和陈先生,想通过表演来感受周太太和陈先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再看下一幕:
(周和苏在车上)
苏丽珍: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
周慕云:怕你不高兴嘛.
苏丽珍:那以后再也不要打给我.
- 他们又"换"了套衣服。
- 周的眼神是不是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安了?
这一幕看起来好像是上面那顿饭吃完后回家,其实这应该是很多天后的事了。他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可能还是在"表演"。)
接下来,周慕云收到一封他太太从日本寄来的信,周和苏意识到周太太和陈先生已经一起住在日本了。
苏丽珍:"你猜他们现在在干什么?"
于是紧接着镜头一转:
- "表演"之二
上面这一幕就是"表演"之二:"他们现在"正在干的事。——这里本来有一段床戏,被王家卫剪掉了,只留下这一个镜头,剪得好!你可以理解为——周和苏什么都没做,他们本来想表演"他们现在"正在干的事,不过这段"表演"没有"演"成。用苏丽珍的话说,就是"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接着的情节是,周慕云病了一场,病愈之后周与苏在街上邂逅。周邀苏一起写武侠小说。
- 开始写作前心事重重的周慕云
周与苏合作写武侠小说,孙太太一家与顾先生一家外出吃饭回来,顾先生大醉,苏怕引起邻居闲话,在周家没敢出门。
第二天晚上,她才换上周太太的鞋,假装从外面回来。
- 留在周慕云家的苏丽珍的拖鞋
我先在此打住,到这里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周慕云的心理历程。一开始,他好奇,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和苏丽珍也是同病相怜。后来,随着周太太和陈先生的情况日渐明朗,再加上身临其境的"表演",好奇开始转变为嫉妒,恨心渐起。找不到陈先生,恨屋及乌,那就只有向苏丽珍报复了(当然,更深层次的心理仍是向陈先生报复:你破坏我的家庭,那么我也不会让你的家庭安宁)。而向女人报复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让她爱上你,然后把她抛弃。
回到情节。那一晚苏丽珍走后,周慕云在家里抽了一支烟:
王家卫用了他那种标志性的抽帧慢镜头来表现这个不被人注意的镜头,这是有意的。看来看去,周慕云都是在这里酝酿了他的"复仇计划"——征服,然后抛弃。
周慕云的计划得以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他也感觉到苏丽珍有点儿开始喜欢他了。这从前面周慕云生病时苏丽珍给他煮了芝麻糊这段可以看出来。就算周不一定知道苏是有意的,但从病后与苏邂逅时苏的反应,周应该能感觉到点什么。
周的计划很简单:借写小说之名,在外面租间房,并继续邀苏一起写作,为两人在一起创造更方便的环境。只可惜,苏丽珍没有接受他的提议。看一看他们对话:
苏丽珍:干吗无缘无故请我吃饭?
周慕云:今天收了稿费,你的那份又不肯要,只好请你吃饭.
苏丽珍:其实关我什么事?我只是在旁边打打边鼓而已.
周慕云:过一阵我可能会多写一家报纸...今天有人打电话来约稿.
苏丽珍:是吗?那么急,你应付的了吗?
周慕云:所以想找个地方.
苏丽珍:干什么?
周慕云:写东西啊.以后你过来方便一点,虽然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但我不想别人误会,你...你觉得怎么样?
苏丽珍:何必要浪费钱呢?....其实全都是你自己写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 "何必多此一举呢?"苏丽珍没跨出这一步。
所以周的计划落空了。
- 计划落空。周慕云在露出短暂的失落表情(上)后,很阴沉地望着苏丽珍的背影(下)。
周慕云需要补救他的计划,他的补救计划也很简单:玩失踪。因为他相信,苏丽珍是希望跟他在一起的,只是她没有勇气这样做,她需要被"推动"一下。所以周索性躲起来,这样反而能让苏丽珍主动来找他。欲擒故纵。
于是,周慕云在他的新住所"躲"了起来。
先在窗前(我也不知道这是窗还是镜子,我暂且认为这是窗子吧)看了一下,然后冷笑!
周慕云"失踪"几天了,苏打电话到周的单位,周的同事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苏很焦急。终于,周给苏打了个电话:
苏丽珍:"喂...你在哪里啊?......"
- 苏丽珍很焦急地赶往周的新住所
而这时在新住所里的周慕云呢?沉着脸站在窗前——
听见苏按的门铃声后,低下头——
笑了——
看不出来是冷笑还是苦笑,我想两者都有吧。冷笑是因为计划成功,苦笑是因为也许他现在就有些犹豫了:"这样的报复有必要吗?"——他是不是也发觉了在他心底其实藏着对苏丽珍的另一种感情?
接下来,与周慕云见面(被张叔平或王家卫剪掉了)后,苏丽珍从周的房间里出来:
苏丽珍:我明天再来看你.
周慕云:不用了,我休息一会就好.
苏丽珍:没关系,就一会嘛,我给你买点吃的,你想吃什么?
周慕云:随便.
苏丽珍:那好,我走了,你早点休息.
周慕云:回去打个电话给我...你不用说话,响三下就好.
苏丽珍:...好.
周慕云:...我没有想到你会来.
苏丽珍:...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明天见.
- "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苏丽珍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但是——
本要离开的苏丽珍在走廊尽头停住了,停了很久。镜头一转(又是典型的张氏蒙太奇):
在周慕云的新住所里,周慕云站在窗前,还是带着那种阴沉的眼神。而他身后,苏丽珍正在写作。虽然苏丽珍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她还是留了下来,帮周写小说。周的补救计划成功了,苏丽珍落入周的"圈套"。
此时苏丽珍可以说是沉浸在幸福中,天真的就像是个孩子。
而此时的周慕云呢?——
写书时偷偷瞥了苏一眼。还是这种眼神。苏丽珍对他的爱多一分,它胜算的把握也就多了一分。可这真是他想要的吗?
接下来,在周的新居,两人想象对方是自己的配偶,模仿张先生从日本回来后的情景进行对话("表演"之三)。
苏丽珍: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了?周慕云:你有毛病啊...谁跟你说的?
苏丽珍:别管是谁,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
周慕云:...没有.
苏丽珍:你不要再撒谎了,你看着我...你看着我...我问你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了?
周慕云:是啊...
(苏轻拂了周的脸一下)
周慕云:...你是怎么回事啊?他已经在你面前承认外面有个女人了,你还打这么轻?苏丽珍:我没想过他会这么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慕云:再来一次吧.
(两人再次来过)
苏丽珍: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了?周慕云:你有毛病啊...谁跟你说的?
苏丽珍:别管谁说,你是不是有女人了?
周慕云:...没有.
苏丽珍:不要骗我,你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女人了?
周慕云:是啊...
(苏凝视周片刻,默然)
周慕云:你没事吧?苏丽珍: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伏在周肩上哭泣)
周慕云:试试而已,又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他也不会承认...没事的,别这样.
(苏仍旧在周肩上哭泣)
- "表演"之三。"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在周的计划里,这其实是为最后一次"表演"作铺垫的。)
再接下来,苏丽珍经常很晚回家,这被房东孙太太看在眼里,她被孙太太数落了一顿。于是苏打电话给周:
苏丽珍:我想我这一阵子都不会过来了.
周慕云:为什么?
苏丽珍:昨天晚上回来,让孙太太损了几句.
周慕云:她说什么?
苏丽珍:不想提了...我们最近还是少见面吧.
就这样,周慕云本进行得很顺利的计划因为孙太太的干扰而遭到重大挫折。
- 不能见周慕云,苏丽珍在家里心事重重
而这时的周慕云——
- 看他的表情——他要破釜沉舟了。
计划不能再受挫了,周慕云要使出"杀手锏"了。
周打电话到苏的单位找她,苏没有回电话。
大雨倾盆,周遇见避雨的苏——
苏丽珍:...你找过我?
周慕云:还以为你同事忘了告诉你...本来想找你买张船票的.
苏丽珍:你要到外地去吗?
周慕云:阿炳寄了很多信过来,说他那边缺人手,要我过去帮他.
苏丽珍:打算去多久?
周慕云:不知道,去了再说吧.
苏丽珍:怎么会突然间想去新加坡了呢?
周慕云:换个环境...省得听那么多闲言闲语.
苏丽珍:...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
周慕云:本来我也这么想,所以不怕别人说什么...我相信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的......可是原来我会...我知道你不会离开你先生...我想走开.
苏丽珍:我没想过你真的会喜欢我.
对话中,周慕云的眼神一直飘忽不定,不敢直视苏丽珍,心虚得很;而苏丽珍对周要走的消息显得不知所措。本来是她自己害怕闲言闲语而不敢见周,当听到周要走的消息后却劝周"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
- "我没想过你真的会喜欢我。"正好相反,没想到会真的喜欢上对方的正是苏丽珍自己。她还是天真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蒙在鼓里。
对话继续:
周慕云:我也没想过...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现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我还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是我开始担心你先生什么时候回来...最好是别回来...我知道我这么想不对...你能不能帮我个忙?
(周慕云这句话说的恰恰是苏丽珍的心事——"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我还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是我开始担心你'太太'什么时候回来...")
苏丽珍:什么?
周慕云:我想有个心理准备.
苏丽珍:......
- "我想有个心理准备。"
于是,他们又开始"表演"——他们"表演"是当陈先生从日本回来,他俩被迫分手时的情景。
周慕云说的"我想有个心理准备"的意思就是说他想现在就体会一下当陈先生回来,他们被迫分手的心情。而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自己,而是让苏丽珍提前体会失去自己的心情。
让苏丽珍真正体会到失去自己的痛苦,这样让她在心理迈出最后一步——这就是周慕云的"杀手锏"。
来看看他们的"表演"之四:
苏丽珍:你可不可以以后不要再找我了?
周慕云:你先生回来了?
苏丽珍:是...我是不是很没用?
周慕云:也不是......那我以后不找你了...好好守着你先生.
- 在"表演"时,周慕云的眼神仍是很心虚。
- "虚拟"分手
- "虚拟"分手后失魂落魄的苏丽珍。
周的目的得逞了——无疑,苏已深深体会到那份分手后的痛苦,心里最后一丝疑虑被打消了。
镜头一转:
"表演"结束,周慕云回来了,苏丽珍在周怀里痛哭——
上回表演时,苏丽珍说"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而这次,她无疑要伤心得多。她已体会到,失去周慕云也许是她最承受不起的事。
而周慕云,虽然他在安慰苏:"别这样...别傻了,说说而已...不要哭了...这又不是真的..."而他的表情!——
计划成功的快感和一种莫名的失落还有隐约的不安一起出现在他的脸上。不知道在他的心里,哪一种感情更多呢?他是不是有些良心不安?是不是也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已经爱上苏丽珍了?毕竟他们曾经同病相怜,毕竟苏这么爱他。
(单凭这个表情,梁朝伟就够格拿戛纳影帝——可惜,这个表情被大多数观众忽略了。)
在回去的车上——
苏丽珍: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家了...
她把头靠在周的肩上,周有些犹豫地握起苏的手,幸福感又回到她的脸上——她彻底敞开心怀接受自己对周慕云的爱了,周的计划只差最后一步。如果这时候将苏丽珍抛弃,那对她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我想至少有99%的观众在看到这个画面时都把目光集中在苏丽珍身上,而没有留意周慕云的表情。他的脸越发阴沉了,他后悔了吗?
(在周的家中)
电台:陈美仪点给好朋友权仔和雯雯,祝蜜运成功.又点给同屋的张太太收听,祝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位在日本公干的陈先生点这首歌给他的太太欣赏,祝她生日快乐,工作顺利. 现在请大家一起欣赏,周璇唱的《花样的年华》。
- 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的"花样年华"。
(苏的公司...电话铃响,周慕云打来的)
周慕云: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这是计划的最后一步,周慕云先邀苏丽珍一起走,然后自己不辞而别,把她抛弃。
这时的周慕云,在自己住所的窗前——
先是沉着脸沉思了很久,
然后,又笑了,
还是那样,复仇的快意和失去苏丽珍的失落交织在他的脸上,让人分不清这是苦笑还是冷笑。无疑的,周慕云意识到他自己也爱上苏丽珍了。但是事已至此,还能挽回吗?
最后,看了这间充满回忆的房间最后一眼,转身离开了——
而这时还蒙在鼓里的苏丽珍正从家里赶来——
而到了周的住所,才发现这里已人去楼空,她这才意识到整件事是怎么回事。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她默念着周慕云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一年后,新加坡
新加坡的这段情节本来十分简单,但这个"可恶"的王家卫居然用倒叙来拍这段故事。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这段故事是这样的:
周慕云已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当编辑。而已离婚的苏丽珍来到新加坡,悄悄"潜"进周慕云在新加坡的家,抽了一只烟,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唇印——
然后,给周慕云打去一个无言的电话——
临走时,她带走了一年前留在周慕云家里的那双拖鞋。这是不是对周慕云的一个小小的"报复"呢?这双拖鞋被周慕云作为苏留给他唯一纪念品带到了新加坡。我想,就从这双拖鞋,苏也应该能感到周对她的感情决不仅仅是仇恨。
- 也许单凭这双拖鞋,苏丽珍就已原谅周慕云了。
周慕云回到家里,他发现拖鞋不见了,然后发现了那截留着唇印的烟蒂,他知道苏来过,那个电话是在她在他家里打的。
(而王家卫是这样拍的:先是周找东西——发现烟蒂,让大家看的一头雾水,然后再按顺序拍这段故事。)
四年后,香港
周慕云回到故居,与已为人母的苏丽珍擦肩而过。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同年,柬埔寨吴哥窟
周慕云向柱子上的洞倾诉着自己的秘密。他的秘密是什么?我想无非是对多年前那场复仇的忏悔和对苏丽珍的真实感情吧。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终于说完《花样年华》的故事了。也许在我的解释下《花样年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我想说的是,它不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悬疑片,这仍是一部爱情电影,它表现的重点仍是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从我的解释中也不难体会到这个复仇计划的矛盾与无奈。我只是从中选取了一些片断来着重描述,一些比较浅显的片断和爱情戏被我略过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也不是我擅长的。我有所侧重地讲完这个故事,但我绝不是捕风捉影。
文:疯狂钻石 @魏知超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