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appledaily.com/detail.php?guid=18995219&category_guid=15307&category=daily&issue=20150108
利字當頭:日本一的政治經濟學 - 利世民
早幾天,見到新聞標題說「日本一」藍鰭吞拿魚王天價不再。見到那張拍賣價的走勢圖,我不期然想到,當中是否有甚麼宏觀經濟的因素。
「日本一」的天價史,由2010年開始。當年的「日本一」以1,628萬日圓售出,至2013年更升至1.554億日圓。但自從去年,「日本一」的拍賣成交插水式下跌,今年只剩下451萬日圓。連續數年投得「日本一」的「壽司三昧」,跟2008年加入競投的板長一樣,是一家連鎖店。最弔詭是「壽司三昧」母公司喜代村的社長木村清表示,以賤價投得最上等的藍鰭吞拿魚王,應該是因為供應增加,這一點,與環團分子提出藍鰭吞拿魚被過份捕獵的危機論述,似乎有點相反。
大多數人,只要聽到環團說某種生物瀕危,就想到絕種。科學上,Threatened,也就是受威脅的物種分三類,有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瀕危(Endangered)和易危(Vulnerable);在世界不同海域的藍鰭吞拿魚,三類都有,而極危的則屬南半球水域的一種。
不是說瀕危不等於絕種,所以就可以隨便捕獵。但從積極正面角度去想,應該要考慮怎樣才能夠確保供應源源不絕;事實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如何去人工繁殖藍鰭吞拿魚;日本的近畿大學,便由2007年開始成功培植出「近大鮪魚」(Kindai Tuna),可惜環團分子卻對人工培植的概念繼續反感,依然反對。
在日本菜式成為一時風潮之前,吞拿魚一樣被廣泛捕獵,但肉都是用來做罐頭,甚至寵物貓的糧食。可是隨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實力暴升,日本壽司由江戶民間食物,變成為Fine dining賺大錢,上佳的吞拿魚也變得有價有市,人工繁殖才有利可圖。一刀切反對食藍鰭吞拿魚,無異於連這種市場誘因也一併滅絕;盲目反對,不見得對藍鰭吞拿魚的保育有何好處。事實上,對野生動物的威脅,除了是人類的捕獵,還有生存環境的轉變。有經濟誘因,商人或許會想辦法去進行環境和物種的保育。當然,環團分子不食人間煙火,只會覺得,利益是萬惡,凡事都要靠政府,才能達到目的。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