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結的歷史 - 陶傑
梁特千金透露父母約束甚嚴,交友門檻需是牛津劍橋。父母因行走江湖在外應酬,說的盡是虛假的客套話。對外撒謊再多,關起門來對兒女說的一定是真心話。可憐天下父母心,梁特原來也不例外。
每一個中國人不管其政治人格如何分裂,骨髓裏必崇洋戀英。譬如滿口毛歌唱紅的薄熙來,不但一個寶貝兒子送哈羅和牛津,做套西裝絕不會「愛祖國用國貨」,不會買中國的杉杉牌,指定倫敦莎維里(Savile Row)、菲臘親王也指定光顧的英國名裁縫。可以這樣說,從總書記到農民,中國人若死了火化成灰,骨灰裏都能撿出晶瑩閃亮、親英崇洋的舍利子,只差在是一兩顆還是一大堆。
當然他們廣泛戀慕的英國,不一定以國家的形式存在,有時只是一個象徵。由一八四一年開始,從義律和英兵的軍器、義助中國殲滅洪楊匪亂的戈登將軍的勇毅、上海海關關長赫德的公廉無私、港督麥理浩的仁政智慧,到彭定康的幽默和他女兒優雅的教養,一百七十年來,其中尚穿插勞斯萊斯的精確和名貴,大笨鐘的趣緻,Burberry 圍巾的高尚氣質,007片集的銀幕創意,當然還有牛津一年短期行政管理文憑之值錢,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英國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必熟知莎士比亞和大憲章,總之叫化子吃螃蟹——隻隻好,英國名下的一切,總之代表了優越。
最有趣的,是英國人東來,改變中國命運和見識的,包括李提摩太、馬禮遜、麥理浩什麼的,從來不是如邱吉爾般之頂級,皆三等中下駟之人物。
中國人的崇洋,以戀英倫為宗,以慕美國為脈,因為英語由洋涇濱登陸最早,法國人也跟着佔了上海租界,畢竟慢了一拍,從此中國人的崇洋由英美兩大股東壟斷了——像玩3P,英國人最先揭蚊帳摸上了床,法國和歐洲「列強」也短暫狎玩了幾把,最後床上的空位由美國上了。兩表兄弟跟中國咿咿呀呀、愛恨交加,還有噼哩啪啦的SM呢,就此纏繞到今日。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通俗的譬喻。專欄是要長話短說的。我的意思是:旁觀中國人的戀英崇洋意識史,簡直可以寫一篇牛津劍橋般高深的博士論文。Yes. I am serious。
H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