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9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雲籌網略:鬥燒銀紙請睇戲——甚麼新邏輯? - 無謂君

蘋果日報- 雲籌網略:鬥燒銀紙請睇戲——甚麼新邏輯? - 無謂君

雲籌網略:鬥燒銀紙請睇戲——甚麼新邏輯? - 無謂君

上月公映的《捉妖記》,香港觀眾未必會有甚麼感覺,如果告訴你套戲在中國上映僅僅11天已經破票房紀錄,打破《泰囧》保持了3年的舊紀錄,成為華語電影史上票房冠軍的話,估計很多人也要嚇一跳。更厲害的是業界估計《捉妖記》最終進賬將高達15億元,或將超越《復仇者聯盟2》等荷李活A級製作,殺入中國有史以來票房三甲。我一開始也頴晒頭,何以一齣《捉妖記》竟能夠創造如此票房神話?後來發現,無他又是電商大戰作怪,拚命燒錢大玩補貼!


有人可能會問,一向「山寨」至上的中國互聯網業居然會去補貼電影業?莫非世界變?話說繼上年打的app的燒錢大戰後,網上售票成為電商的燒錢戰場,且戰況似乎比打的app不遑多讓。為了積累用戶量,電商不惜工本優惠補貼:淘寶電影app、支付寶、微信聯合萬達電影院等等,上年起陸續提供針對不同用戶群的優惠,推出低至19.9元、9.9元、1元的超級票價,甚至送埋爆谷!以此來吸引、培養電影觀眾的網購習慣和密度。


一直以來,戲院即場售票傳統模式都是主流,儘管某些院線提供網上售票,但改動不了主流觀眾的購票習慣。直至電商不惜工本燒錢,此情況急速轉變:兩年前,就算經過團購洗禮,中國網上售票仍只佔整體不足一成,但隨着騰訊等電商打價格戰,網上售票去年已急升至30%,有近3億人次透過網上售票平台消費。今年3月,網上售票的交易額更首次超越傳統櫃枱銷售,可見網上售票平台燒錢的威力。


據筆者了解,這場燒銀紙大戰,電商的補貼十分驚人。在中國,任何電影票價都設有下限,就以正在上映的《煎餅俠》為例,在重慶的最低下限是30元,加上系統費用1元,一張戲票的最低成本是31元。但電商全部網上售票的價格都低於31元,賣票10元,電商就要補貼21元差價;若果加上爆谷等贈品,補貼成本驚人!


「互聯網+」強化了電影作為娛樂的社交方式,如虎添翼,成為電影計劃的重要分子。馬雲的娛樂寶、騰訊視頻的流量及覆蓋量,對電影投資和製作者來說,已經成為網上舉足輕重的傳播渠道。線上社交渠道對電影的討論,更是直接影響了整個娛樂消費行為方式,成功把年輕觀眾重新帶入電影院。


那麼何以電商願意花一大筆錢補貼呢?筆者大膽估計,電商壟斷銷售渠道之後,下一步就會進攻發行、製作整條電影流水線。當電商掌握整條流水線之後,將能實踐終極搵銀大計:把戲院變成他們集資的舞台、把觀眾變成投資人。以筆者曾撰文介紹的馬雲「娛樂寶」電影眾募模式為例,有好劇本、但缺乏資金的小型製作人,藉着「娛樂寶」包裝成為集資項目,向散戶籌募資金開拍,並以探班、和演員聚會機會、利息等等作為回報。試幻想一下:將來,觀眾在戲院看的片前預告,很有可能不再是純粹宣傳下期電影,而是宣傳電商欲募資開拍的電影項目trailer。每條「片花」一分鐘,呈現最精采賣點,引起台下觀眾的興趣,片末彈出眾籌campaign及QR碼「立即掃碼支持影片開拍,預計回報率XX%!」。又或者電影播畢後,銀幕播出「欲知後事如何,請支持眾籌開拍續集!」。電影投資的問題是單個項目資金龐大風險高,猜不到哪套會爆哪些扔錢進鹹水海。但如果以平台形式實現終極分散投資,拍電影的平均回報又真的可以讓電商們順勢「骨水」。影眾募模式流行後,估計有望將徹底改寫了電影業由投資老闆、發行商主導的格局,變成「我的電影我作主」!


一直念念不忘那一條看似矛盾的悖論:「究竟一向山寨至上的中國互聯網是電影行業的救星還是魔鬼?」為甚麼以前我們經常輕蔑中國侵權、盜版,電影翻版成風,不尊重版權,斷言在中國電影等創作行業死路一條。然而,中國電影業似乎未有如想像中一蹶不振,相反在網絡生態推波助瀾下,越來越精采。事實勝於雄辯——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170.73億、2014年躍升至296.39億,今年估計有機會衝破400億!且無論戲院及製作電影的數字一直上升。而當日香港電影業,同樣遭受翻版、網上播放等打擊,但我們卻每況愈下,業界自怨自艾不思進取。港產片數量、入場觀眾等江河日下,賣埠市場通通拱手讓與韓國。歸根究底,世上很多事情不能死抱教條主義、以狹隘的思想去看待。誰能想到,一直並詬病抄襲山寨的中國互聯網竟然可以有朝一日反過來推動影業發展,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今中國正大力以「互聯網+」來改造各行各業,至於香港,連「互聯網+」的門檻還未踏入,正在被世界潮流越拋越後。電影業的例子一葉知秋,世界在變,跟不上的就會落後,就算被淘汱後找大條道理正當化自己,一切聽起來都不過是酸溜溜的藉口。





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