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蘋果日報- 推 理 - 李純恩

蘋果日報- 推 理 - 李純恩

推 理 - 李純恩

外國傳媒報道北京介入香港大學副校長人選是非,轉頭就有香港英文報紙報道在決定副校長任命之前,梁振英見了港大校長馬斐森。


如果把這件事情寫一篇推理報告,大綱可以是這樣的:去年香港發生了佔中運動,主政者決定強硬對付,第一天就放了催淚彈,不料彈壓不果,卻造成國際影響,北京震怒,不想令人聯想到當年天安門事件,喝令特府收歛,於是令形勢膠着,特府束手無措,致令事件搞了七十多天,盡顯主政者無能真相,遭中央斥責。接着香港又發生了立法會政改鬧局,特府及駐港聯絡辦的無能再次顯現,又遭中央訓斥,並準備施罰。於是有關人等灰頭土臉,懷恨在心。尋找仇家,原來都在香港大學。就此視為眼中釘,必除之而後快,不料一出手,事情又搞壞,照常理,髒水再一次潑到北京去了。北京方面這一次不想再吃死貓,便通消息給自己友英文傳媒,告知此事始作俑者及終極搞手,都是姓梁的,與中央無關。於是事情就有了新發展。


如此推理,你也不能說無根無據,中國之大,麻煩之多,中央政府一天要有多少煩心事去處理,竟然還會花心思精力,細微到去管香港大學誰做副校長?香港人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無聊自大,香港的事情,都是香港人搞的,只是有的香港人以為被北京委派在此地做了代理商,自把自為做A貨,鬧出事來又往北京一推,北大人胃口再大也吃不下這麼多死貓呀!



I

蘋果日報- 福爾摩斯老了 - 陶傑

蘋果日報- 福爾摩斯老了 - 陶傑

福爾摩斯老了 - 陶傑

電影「福爾摩斯的最後一案」,不是刪改原著,買來柯南道爾的小說,亂改一通,而是為小說名角補白:如果福爾摩斯活到九十歲,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這樣的創作,比起在黃飛鴻故事裏加入什麼打洋鬼子、抗擊侵略之類的俗套,就見高下了。講的是福爾摩斯原著生平之外,超越了原作者的界線;但是新的福爾摩斯,卻是老來的福爾摩斯,其人物性格,卻不可以超越本來的底線。


然而一個人到老了,卻是會變的。什麼會變,哪些不變呢?變與不變之間,又如何延接原著精神,同時開拓出一片新天地?這種補白的創作,在矛盾中尋求統一,與中國聲稱的「一國兩制」相似,但「一國兩制」由中國人來執行,必然失敗,老年版的福爾摩斯,小說改編電影,兩皆成功,而且引人入勝,這就是民族文化智慧的高下了。


首先,原著的福爾摩斯,有英國文化特色,與中國的包青天不同。福爾摩斯是一名業餘的私人偵探,他查一宗命案,不是出於「顯彰社會公義」,不是為了死者身世可憐,為他洗雪沉冤;也不為「儆惡懲奸」改善治安,為社會促進太平。


福爾摩斯查案,純粹出於私人的快感:他喜歡理性邏輯的挑戰。他看見兇手布局精密,誤導警方,他將兇手視為一個高手,他要用智力擊敗此一看不見的對手,才擁有成就感。福爾摩斯是一個純粹理性的機器,所以其懸疑故事,是科學的,不是情緒的;是理性的,不帶感情。這樣的性格人生,當福爾摩斯老去時,會不會有遺憾?


這就是新作補白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只講純粹的理性,完全沒有情感,波紋不驚,人生會失去許多美好的事物,是殘缺的。只浪漫感情,也許會波瀾壯闊,麗比流星,但這樣的人生,是危險的,而且可能會為禍世界,像托洛斯基。


英國文化有很多褔爾摩斯型的理性人物,在帝國稱雄的時代,為世界建立文明秩序、促進貿易,英國不產生托洛斯基、列寧、哲古華拉、胡志明這類人為禍半個地球,是人類之幸。但是當理性變成純粹的生活,就像全茹素、滴酒不沾,福爾摩斯卻不是聖人,那麼他的晚年會如何?


這是很高層次的探討。但是電影不是哲學講座,電影要通俗,將故事講好。用一個七十歲的老演員做主角而不是一眾整容的亞洲俊男美女,已經很優等。這樣的福爾摩斯,有腦子有心腸的人,一定喜歡。喧嘩追星之眾,省了那張戲票,去打Botox買護膚品好了。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