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文 字

 

文 字

2011年07月13日

韓國文字,歷史並不悠久,只是在一四四六才創立,至今方五百多年。
在此之前,韓文是用漢字寫的,連宮廷也得學習。參觀他們的古宮,會發現許多皇帝的教科書,皆以漢字書寫。
即使有了他們自己的文字,漢文還是並用,數十年前曾經一度廢除,但因為同音的太多,報紙上的漢字又出現了。
但再經一次的改革,完全運用「訓民正音」,漢字從此消失,可惜嗎?也許中國人和一群韓國漢文學者會這麼認為,我不同意,因為只用韓國文字,才能迅速地進入電腦年代,令電子業在國際上佔一重要地位。大家不用漢字,習慣了,也沒有混淆的情形發生。
韓國語一共只有四十個字母,其中二十一個元音,十九個輔音,只要肯勤力,學習起來並非難事。
漢字優美,韓文只是一些符號的堆積,也許有人那麼堅持,但這些符號集起來也可以很漂亮,像他們的「花」,看樣子就像一個「笑」字,容易寫,也容易記得。
發音學會了,意思並不一定懂,好在韓文中還有很多漢字發音相近的,像明洞、仁川等地名,我們聽起來要比西洋人得心應手。
說漢字全部不用,也不對,他們留着傳統文化的意志力還是很強,漢文的詩詞、書法還是多人欣賞,當成了藝術。雕刻方面,也全是漢字篆成。
韓國人個性強烈,愛憎分明,沒有中間路線,不像日本人可以把漢字和假名混合來用,這對於中國旅客來說,認路名是極不方便的事,還好處處都有英文注明,不至於完全迷失了。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文 字

演講(上)

2011年07月11日

在首爾最後一天,被觀光局請去做一個講座,對方要求的題目有二:一、如何將韓國料理國際化,要怎麼改才能迎合外國遊客?二、針對愈來愈多的中國遊客,在餐飲上有什麼好建議?
大雨之下,來參加的人還是不少,我坐在台上,對着戴上耳筒的聽眾,看到有一個玻璃窗的小廂,裏面坐着兩位翻譯人員,心中暗叫不妙。
怪不得事前要求我提供講稿,此類所謂的即時翻譯,非有詳盡資料,是難於直接轉達講者原意的。問題出在我從不按照稿來講的呀,本來要求由我徒弟亞里峇峇充當翻譯,我講一句他翻一句,這麼一來,用的撒手鐧句子,英文為 punch line,我叫為「棺材釘」的,才發揮作用。即刻翻譯只能嘮嘮叨叨地把我的話一次過翻了,抓不到節奏感,一定不那麼傳神。
既來之則安之,也不要求達到娛樂性的效果了,有什麼講什麼好了。
我一劈頭就說:「不必改。」
聽眾嘩然。
接着我說:「外國人要吃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菜,像吃媽媽煮的一樣,你要把你媽媽改掉嗎?」
有點反應了,聽眾問道:「那有什麼韓國菜是受外國人喜愛的?」
「太多了,像煮牛肋骨,菜汁澆在白飯上,已是美好的一餐,所有外國人都會接受。填入肉類,用一個南瓜盛着再燒出來的,百吃不厭。雪濃湯、解腸汁等等都好吃。介紹飲食時同時帶出傳統和文化,你們在喝酒前先獻上的小米粥,可以包着胃壁,是多麼養身!你們把大塊牛肉用利刀出多道細紋,給老人家吃,叫為孝心牛肉,那是西洋人的牛扒做得了嗎?」

演講(下)

2011年07月12日

至於第二個講題的如何建議中國遊客的飲食,我說要從團費開始,不能以壓低吃的費用招徠。
中國遊客愈來愈有錢,也想吃到一些好的,雖然要改變團費的增加不容易,但也可以出一些橫招,像除了供應基本食物之外,另推一輛車子出來,當眾表演剪開活八爪魚的菜式,遊客一看到,就另掏腰包消費了。
在遊客餐吃不到的,其他很多菜式都能一一呈現,這麼一來,即使外國人吃不慣的東西,也會慢慢接受和欣賞了。
我還建議由觀光局組織一群小販,到中國各大都市去開「韓國美食中心」,推出各類泡菜和烤肉之外的名菜,大家一吃喜歡,就會想到了來韓國吃更地道的了。
因為即時翻譯的效果不佳,我還忘記提到,當今可以在手機上做種種的韓國美食程序 Apps,免費讓遊客上網,一下子就能說明和介紹不同的菜,一目瞭然。
聽眾的反應後來愈來愈劇烈,問的問題也更多了,有位經營中國料理的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做更大的推廣?
我回答說在各大城市都有中華料理,但看不到一家「炸醬 麪專門店」,韓國人也最喜愛這道小吃,承繼山東傳統,做得非常之地道,在專門店中可以出現各類不同的「澆頭」,用配料招徠,豐儉由人,附帶賣各類山東餃子和其他小菜,也可以把這一行發揚光大,變成一個連鎖店,並不會輸給日本的冷 麪。
很感謝韓國觀光局,讓我有這個機會和餐飲界的友人多接觸。我有什麼說什麼,反正到了這個階段,已不踰矩了。

旅行團

2011年07月07日

折回首爾,觀光局已安排了當地美食家,也是《大長今》和《食客》的顧問的金秀珍女士相迎。她在上次我去光州時特地趕過來,說到首爾時,當我的嚮導。
在她精心安排下,我們去了十多家餐廳,每間都有特色:烤肋骨、蒸肋骨、牛尾湯、人參鷄的專門店,又有藥膳、南瓜宴、鰻魚宴等等,已經不能一一枚舉了。
我們在蜜桃之旅時,精選其中七家讓大家品嚐。首爾諸位去過了數次,那些好的餐廳已試過七七八八,這回的另一個賣點,是全部都是第一次去的,連團友們去過,認為最好的海鮮店「海川」,也放棄了。
人多,試的菜才齊全,這回觀光局派了男女同事數名,國語都講得頂呱呱,即時翻譯一點問題也沒有,讓我和食肆老板們溝通。同行的還有香港雜誌的攝影記者,和前馬來西亞小姐黃淑玲陪伴,把行程都記錄了下來。
我們的旅行團將是四天三夜,早上出發傍晚歸。三個晚上都住首爾的「新羅酒店」,不必收拾行李。
到達後當晚吃「靜心」,最高級的韓國料理,翌日到果園去採水蜜桃和吃新鮮人參泡蜜糖,中餐簡單一點,享受塞了兩個鮑魚的人參雞,晚飯有長腳蟹、鱈場蟹和龍蝦大餐。第三天,吃全城最好的蒸肋骨、蒸牛尾和原汁原味的白煮牛肉,晚上吃宮廷料理,最後一天來個更簡單的中國菜,那碗手 擀拉 麪,做最正宗的山東炸醬 麪和山東水餃,當然有其他吃不完的佳餚。酒店的自助早餐一流,但要到外面嘗試韓式的,像雪濃湯、解腸汁等等,也可以安排。相信去過之後,永遠不會再說:「韓國除了烤肉,就是泡菜。」

韓國水蜜桃(上)

2011年07月05日

第二天,就去視察此行的重頭戲:水蜜桃園。
車子載我和我的韓國徒弟阿里峇峇,到離開市中心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一望,滿山遍野,都是搭着黑顏色的棚帳。
「咦,阿里峇峇,走錯路了吧?這裏種的都是人參呀。」我問。
阿里峇峇咧開他的嘴,露出潔白的牙齒:「沒錯,沒錯,能夠種出人參的土壤才是肥沃的地方,用來種桃子,最好。」
農園主人相迎,他是位大學教授,但說種桃較為好賺,故轉行。走了一段路,沒有像其他國家的果園那麼搭着涼亭,可讓客人邊休息邊吃,亦不見洗手之處,條件頗為原始。
看到數不清的桃樹了,當今離開最成熟的季節還有一個半月,果實還是綠顏色的,很硬,只有乒乓球那麼大,不到採取的時候。
但只見那園主一個箭步跑前,見桃就摘!咦,幹什麼?採來浸水果酒?
原來他是選瘦弱的,一顆顆扔在地上當肥料,只剩下最強壯的桃子,才讓它們長成,有點像日本種蜜瓜那種「一株一果」的方式,勢必令到水蜜桃的糖度達最高水準不可。
但沒親自吃過,怎能確定是最好呢?萬一帶團來時,吃後讓團友們失望,那如何是好?
我問園主:「這是什麼品種的?」
回答道:「白桃。」
我有點信心了,白桃是所有水蜜桃中最甜最香,最高級的,見到園主那滿頭大汗,戇直的表情,我認為:可以賭一賭,就算輸了,相信團友們也會原諒我。

韓國水蜜桃(下)

2011年07月06日

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不會轉彎,我們到岡山吃桃,都不能自己從樹上採下,因為日本桃農相信:水蜜桃要在天沒亮時摘,才最好吃,等到太陽上昇,桃裏的水份一蒸發,就沒那麼完美。
收穫的果實,放入冰箱,涼它一涼,等到客人來園子的時候才拿出來,一箱箱地,在涼亭之中,讓大家品嚐,是通常的做法。
「在這裏,可以讓人見到就採嗎?」
「行。」園主說:「另外放黎明時摘的在雪櫃,要怎麼吃都可以。」
果然是韓國人,想法靈通得多。再問:「天氣那麼熱,在這曠野中不怕曬?」
「行。」他又回答:「我替你們搭一個大營帳,還有流動洗手設施。」
「什麼都說行?」我笑着問。
「這是政府資助的實驗果場,我們務必做到最好,才對得起國家。」他理所當然地說。終於放了一百個心。我又想到另一個新增節目:「你們這裏人參那麼多,到時拔一些新鮮的,切了片,沾蜜糖讓大家吃吧。」
「行。」他又笑着點頭。
以往在韓國吃到的水蜜桃,水準頗高,記得數十年前,第一次從日本九州踏足韓國,也是蜜桃成熟時。在釜山下船,乘火車,每一站都停留遊覽,一路旅行到當年的漢城。一晚住鄉下小旅館,拿了日幣兩千圓,請侍女替我買些桃子回來吃。
一看,是兩大箱,最少有二十四個,吃不完,送給那位雙頰粉紅,似個桃子的小侍女。她瞪大了眼睛,連聲道謝,說一生人還沒吃過,只要了一粒,拿回去孝敬父母,記憶猶新。

靜 心

2011年07月04日

前一些時候,韓國觀光部及文化體育部部長鄭炳國來港,一齊吃飯,相談甚歡,鄭先生年紀輕輕,已任此高職,殊不容易。宴會中,他請我再到首爾一趟,剛好我為了八月份的水蜜桃之旅,也想去實地考察,欣然赴約。
這次乘國泰,安頓後,飛機餐竟然有韓國雜菜飯 Bibimpa,還加一筒辣椒醬。這道菜甚受乘客喜好,以為只有韓國飛機才供應,當今國泰也有,可見他們對餐飲的注重。
抵達後,鄭部長安排我入住「新羅酒店 The Shilla」,這是我一向住慣的旅館,感到十分親切。還是同樓層的那間套房,大概酒店已留下紀錄。
當晚,鄭部長設宴於一家叫「靜心」的高級餐廳,老板林祉鎬是藝術家,先送了一幅他手繪的畫給我。
跟着他說:「我和內人都喜歡做菜,那種幸福感是難於形容的。但為了創作料理,我們經常苦惱,後來發現和自然融為一體,才是正路,盡量利用天然的味道,就感到安心。」
先上的是小米粥,這一小碗東西是讓客人在喝酒之前在胃裏面塗上一層薄膜,喝多了也不傷身,是我最佩服的韓國飲食文化。
跟着有九節蝦、生魚片、生菜沙律、牛肉、帶子、章魚、蟛蜞等等,都以自然的醬汁,以及設計過的圖案擺設。印象深的有燒栗子,利用整頭帶刺的栗子原型,栗子藏於中間,最後點火燃燒弄熟後上桌,扮相和滋味都令人驚嘆。我把精美的照片放上微博,題目寫上:「誰說韓國料理只是泡菜和烤肉?」
地址:首爾江南區清潭洞 96-24
電話:+82-2542-3959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教 材

 

教 材

2011年07月13日

星期六晚從內蒙回香港,星期日元龍高卧,睡到中午方起。也未刷牙洗臉,走到廳裏,見報紙來了,揭開一看,「蘋果樹下」登了劉若英的文章。起初嚇了一跳,這麼多字一篇文章,密密麻麻佔了報紙大半版,如今誰看?
然後看了個開頭,然後就坐着看完全篇。
前些日子有教書的朋友問我該找些什麼課外讀物給學生,幫助一下他們的語文水平。
那就看看劉若英這篇「小梅」吧。
這篇文筆生動流暢,寫人寫情,起承轉合,栩栩如生,既交代了作者和小梅的感情,也側寫了今日中國農村青年在大城市求存的情形,從人的轉變,看到世道的改變。
這樣的文章,不但適合香港中學生,甚至中文系的大學生,也可以學習參考,明白中國文字如何流暢運用,深入淺出。這樣的文章多看了自有得益,看多了對語言運用也多幫助,以後萬一做了港官,說話也不會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教材真是要選好的,今日香港的中文教科書,與其由得一些文字、邏輯都一塌胡塗的「作者」亂寫,不如找些現成的好文字轉載。問題是教科書商肯不肯花這樣的功夫。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教 材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說句真話

 

說句真話

2011年07月13日

去一趟巴黎,對一個有教養的中環女子,是一個留學課程。
首先,不必刻意迴避中國掃貨自由行暴發戶的災區——像梵登廣場的名店、巴黎 LV總店、春天百貨公司等,或者被中國廣東女人以「老佛爺」之稱玷污了的 Lafayette——如果藝高人膽大,還是可以穿得體面一些,低調地逛一趟,冷眼看這群所謂的「雌性蝗蟲」的選擇,以及巴黎女店員奉命賺錢時面上鄙夷的神情。
這是最佳的反面教材:中國暴發消費客捲掃甚麼,你就千萬不要穿甚麼。學一個巴黎中產女子在街上的裝扮,她們從不穿本國昂貴的名牌,她們知道這是用來賺盡崇洋中國人的外匯的。
在春天百貨公司,如果你穿一條黑色白點裙子、一件灰綠的細羊毛外套,手提一隻米黃的籐籃,請放心,女店員就不會把你當作玻璃櫃前喧嘩的同類,你不會分享到一絲鄙視的眼光,因為你的衣著已經是有力的宣言,你看來像來自東京的六本木,多於廣州或重慶。
因為衣裝在巴黎是最有力的 Self-statement,首先是手袋:巴黎女子用手袋,是為了令生活更輕鬆,外出更灑,而不是天價買到很遠的地方,用來倒賣或者炫耀的。
這是人和穿著了衣服的猴子之間最大的分別,巴黎的女子隨意選擇手袋,而不是接受哪本時裝雜誌權威的指令,認定這個季節,何謂「流行」。譬如不足三十歲,方可刻意追求手袋與鞋子的顏色相襯,因為這樣令你更成熟;三十歲以上,就不必了。無論如何,巴黎的女人絕不穿波鞋上街,是一種常識。
女人穿運動鞋滿街走,是從美國學來的陋習。因為她們肥腫,腳趾見不得人,巴黎女子無論穿 St-Tropez露趾涼鞋還是 Porselli的平底小蝴蝶結黑皮鞋,都會讓人看到她對衣裝品味的修飾,從髮梢衣領到腳踵趾尖,都一路嚴謹精緻到毫端。
而這一切,對不起,坦率講一句,真是盛產差不多先生的國度,天生模仿不來的。巴黎女人把一身衣著經營得像一座陽台上的兩三盆鮮花。在衣著上出錯,巴黎女人稱為 Fashion Faux-pas,罪過如米之蓮三星飯店的一道西班牙番茄冷湯多放了一點鹽般不可饒恕。所以只有武士般悲壯和嚴謹的日本人,才懂得法國美學的神髓,日本人於君主立憲,與英國人惺惺相惜;於美之經營,與法蘭西相逢恨晚,這是東西方文化浪漫邂逅的唯一佳話。
像男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女人胸懷花都,曾經滄海,就成為一隻孔雀,這是蜂擁羅湖城,搶購 A貨的一窩聒噪的麻雀,再投胎三次,也悟不了的真理。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說句真話

蘋果日報 - 20110712 - 「中國杜拜」

 

「中國杜拜」

2011年07月12日

內蒙古有一片廣闊的土地叫鄂爾多斯,本來是守衞成吉思汗陵園的部落駐紮之地。這地方本來羊比人多,所以最出名的產品,就是羊毛絨。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現地下有煤,而且蘊藏量驚人,都是淺層煤礦,也就是說,只要在地面刨,就能刨出煤來。於是暴富起來。
放羊的牧民,一夜之間就變了煤老闆,只要屬於自己的那塊土地下有煤,幾十億人民幣就飛了過來。情形就有點像當年的中東人,今天,鄂爾多斯的縣城東勝,已有「中國杜拜」的美譽。全世界的名貴汽車,都可以在東勝街頭看到。法拉利、保時捷滿街飛,最近上海豪華車展上最貴的勞斯萊斯也有四輛被鄂爾多斯人買走。但最受歡迎的,還是「 Land Rover」,因為中文譯名很厲害,叫「路虎」。有的人家一買就是十輛,像買羊一樣,撞壞了一輛,修也懶得修,換一輛開就是了。
鄂爾多斯的車牌打頭字母是「蒙 K」,在內蒙地界上,只要是看到掛着「蒙 K」車牌的,無一不是名車。其他地方的人如果在路上看見一輛掛着「蒙 K」車牌、司機技術很差的名車,就會揶揄說:「裏面還是坐着個放羊的。」眼紅得要命。

蘋果日報 - 20110712 - 「中國杜拜」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亞視新聞

 

亞視新聞

2011年07月13日

亞視於七月六日下午六時三十五分左右,爆出搶錯獨家「死錯人」之新聞,全港先轟動,後恥笑,亞視新聞部行家無法子唔面紅耳熱。七月七日早上,左丁山對一位亞視行家講:「榮少乜咁大膽呀,未經證實噃!」行家話:「榮總邊度會咁 o架,仲有 Tammy把關呢!佢哋一定係收到上頭電話先至會批准新聞出街嘅!」邊個係上頭?王征是也,當時嘅傳聞係王征,是江澤民之堂姨甥,從家族聽到消息。
唉吔,點知係流料,新華社否認,中聯辦憤慨,梁家榮與譚衞兒要去中聯辦不知是解畫還是負荊請罪。七月八日左丁山在飯局碰到一位亞視前新聞部資深人士,問佢:「點睇呀?榮總話佢個人負責晒噃!」呢位人士冷笑一聲:「打句問句我都唔相信係梁先生落命令出呢條新聞,根本完全唔係佢嘅作風!」
人哋都孭晒上身咯,其他人就一於唔信,冇法子啦。想話搶先一步發放獨家新聞,特別係關於中國極重要人物嘅死訊,係好高難度動作,偶一不慎,就會撻直,正是搶得到,未必好。梅鐸新聞集團之「世界新聞報」夠時時搶到獨家消息、名人醜聞啦,咪又千年道行一朝喪,遇上滑鐵盧,竟要關門大吉!有一百六十八年歷史嘅報紙就此收檔,二百幾人冇工做,皆因搶新聞過份得滯啫。
其實今日 twitter、微博當道,快人一分鐘嘅突發大新聞出街後,半小時內就會傳遍全球,好多人根本唔知道,唔理會邊一個機構/單位係第一個報導嘅,反而一啲深入調查式新聞報導,如果係報刊獨家刊出,對公眾立即產生衝擊/影響嘅話,先至係有意思嘅獨家新聞,例如「水門事件」。江澤民死訊之類嘅新聞,重要嘅不是最先獨家,最怕係「獨無」先至羞家啫。
梁家榮與譚衞兒都係好有經驗嘅新聞專業人才,不知何故,會在江澤民死訊呢件事出錯,十分可惜,譚衞兒尤其是中國新聞專家,當年採訪中國大事,看 TVB有陳慧兒, ATV有譚衞兒,競爭得非常精采,而今陳慧兒已退休,衞兒要撐住啊!

蘋果日報 - 20110713 - 亞視新聞

假如我是亞視揸弗人

2011年07月13日

對所有吃新聞這口飯的人來說,上星期實在是「黑暗的一周」,教人唏噓之餘又不得不反思自己做的是甚麼樣的事。
先說亞視新聞部誤報江澤民「死訊」這件事。
除了基本法年代做過一點京官採訪外,對採訪中國新聞算是門外漢,當中的禁忌、雷區所知不算多,唯一確定的是中國官方總是盡力把真相、事實隱藏,總不肯把事情說清楚明白,必須類似「解碼」那樣在字裏行間、眉頭眼額、人物出場序中找尋證據及蛛絲馬跡,比對說了甚麼,沒有說甚麼;觀察誰出現了,誰沒有。越是重要的訊息或新聞,越需要注意那些沒有在電視畫面上出現的人物、圖象、語言。誰得勢、誰下台往往就靠那 missing的身影窺探到。八九年北京召開黨政軍大會宣佈戒嚴,準備鎮壓學運,一把手趙紫陽不見了,由二把手李鵬主持大局。大家看後都明白,趙紫陽出事了。
今年七月一日中共建黨九十周年,作為第三代核心,地位比胡錦濤還要高的江澤民居然缺席,不在台上,只能反映他的健康出了嚴重問題,根本無法出席任何公開活動。有了這個明確的線索,大家都拼命找消息來源問個究竟,亞視的行家當然不甘後人。一旦有些認為可靠的消息來源證實他垂危或已過身,任何跑新聞的人大概都會盡快發放消息,都不會等政府公佈消息才跟進的。還好我沒機會當亞視新聞部的掌舵人,不然也禁不住播出這條消息,成為中聯辦頭號敵人。
至於「世界新聞報」因連串醜聞「被殺」卻只覺理所當然。報社的歷代主事人不但偷窺、竊聽、偷拍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故意刪走受害人的電子訊息,干擾調查,傷害無辜家屬,又賄賂警察及公職人員。這樣的行為已跟新聞自由無關,而是為了刺激銷量編造新聞,是在濫用傳媒手上的權力。關掉這樣的報紙至少讓大家知道做新聞是有底線的,不能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