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 | 中国楼市越来越难"调控"
中国通
利明璋 2013年03月06日
Kim Kyung-Hoon/Reuters
一名男子在查看北京一处新楼盘的模型。
本周一,上海证劵交易所的地产指数下跌了9.25%,这是中国股市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原因是上周五晚些时候,中国国务院公布了一系列旨在冷却住房市场的新政策。
过去几天里公布的经济数据使中国经济的复苏力度受到了质疑。因此此举也许说明北京对经济健康信心十足,拥有进一步遏制房地产业的回旋空间。或者,此举说明政府如此担忧房地产市场反弹的各种社会影响,担忧房地产影响从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的经济再平衡,以至于它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新规则包括,对个人出售房产所得按20%征税,提高首付比例和抵押贷款利率,还要求各市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这项宣布招致了质疑和批评。
这是中国在过去10年里出台的9轮房地产调控的最新一轮,尽管有这些调控,但房价仍出现显著上涨,一些人在网上质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征税的合法性,并呼吁政府在此类税收所得的使用上提高透明度和加强问责机制。
投资者显然受到了惊吓,不过,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CIB)首席经济学家姚炜写道:
"新政策的实际影响可能非常大,也可能非常小,取决于执行情况。不过措辞意外严厉……三个月后,影响可能根本就不大。不过,它已经引发了很高的负面预期。"
上周五的宣布促使现有住房的成交量大幅上升。一些分析师以及与我交谈的大部分人士预计,新税可能带来推高二手房价格的扭曲效果:买家将不得不为大部分税额买单,同时推动更大部分的售房交易以秘密合同的方式进行,以求不让政府得知真实的价格以及售房所得。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被严重扭曲了,一轮又一轮的降温政策可能只会形成更多层次的扭曲。不过,建立一个更加理性的住房市场所需的改革实在难以推行,相比之下,短期内通过行政命令试图管理的难度更小。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本周的"60分钟"(60 Minutes)节目恰好有两段讲到中国房地产业。第一段是对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身家过亿的开发商张欣的采访。第二段题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审视了许多看跌中国的人士在过去几年里强调的"鬼城"现象,节目走访了我们早有耳闻的空无一人的购物中心和开发项目。
新兴经济顾问公司(Emerging Advisors Group)的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则拿出了一篇关于这些鬼城的见解独特的报告。在题为《为鬼城欢呼》(Hurray for Ghost Cities)的报告中,安德森称,这些被浪费的投资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他还补充道,钱被砸在房地产开发上,也许好过扩建本已过剩的制造业产能。
汤姆·米勒(Tom Miller)在他精彩的新著《中国十亿城民》(China's Urban Billion)中,也基本上对"鬼城问题"不屑一顾。在其中一章里,米勒写道:
"事情的真相是,中国并没有在建太多住房,一些空城区不能成为存在巨大房地产泡沫的证据。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可能效率不高,但对新建住房不断增长的、可持续的巨大需求在支撑着这一领域的投资。"
"目前,中国的现代住房(即那些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住宅)存量大约为1.5亿套。但现在有2亿农民工住在宿舍或棚户区。如果大家同意城市里的穷人也应住进体面公寓的话,那么结论就是,中国的城市其实存在显著的住房短缺——大约缺少7000万套。中国不是在建太多新住房;而是建的太少了。"
我无意否认危险的失衡正在中国某些房地产市场蓄积。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并不是铁板一块,用要么繁荣要么崩溃的二元化观点看待所谓"中国市场"很可能犯错。
上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分析了中国分化的房产市场,该报写道:
"在中国,这种差别的极端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位。不仅一线城市的房价走势与较小城市不同,二者之间的住房开发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人口超过1000万的主要大都市北京、上海、深圳的中低收入居民长期缺乏住房。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人口不到300万的数十个较小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供应过剩。"
"这就是为什么简单地把中国房地产市场称作'泡沫'有失偏颇。"泡沫"是不是指只有富人才买得起住房的一线城市房价飙升?抑或是指较小城市一排排空置的住宅楼?"
一个很关键而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是:在某些地方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情况下,整体经济能否不受拖累?
不论该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们或许应当给予中国领导人一定认可:他们承认存在潜在泡沫,并采取步骤遏制这些泡沫。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在2005年、2006年或者2007年认识到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风险,并努力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那情况又将出现何种不同呢?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纽约时报 | 中国楼市越来越难“调控” 《中国数字时代》每日电邮 2013/03/06
Fwd: Chromebook Pixel:网络新世纪的曙光
Chromebook Pixel:网络新世纪的曙光
北京时间 2 月 22 日,谷歌推出自主设计并生产的 Chromebook Pixel。这款产品搭载 Chrome OS 系统,采用分辨率为 2560*1700 的触摸屏,配备双核 Intel® Core™ i5 的处理器,以及 32GB 固态硬盘和 4GB 的高速内存。最低售价 $1299,此外还可选购 LTE + Wi-Fi 版本。该笔记本是为云端用户而准备的理想设备。
它的亮点在于屏幕。这是一块分辨率为 2560*1700(PPI 239)、最高亮度 400 nit、可视角度为 178 度、屏幕比例为 3:2 的 12.85 英寸大猩猩触摸屏。像素密度甚至超过配备 Retina 显示屏的 MacBook Pro,可以带来最极致的浏览体验。
它证明了谷歌能力。该笔记本是谷歌第一款自主设计并生产的硬件设备,工业设计毫不逊于苹果产品。Chromebook Pixel 设计优雅、做工精致、注重细节、定位高端,其屏幕轴转动流畅,就像开合豪华汽车车门一样;其指示灯光彩夺目,通过各种呼吸效果提示状态……
另外还有一个亮点。Chromebook Pixel 是世界上首款支持 4G 网络的笔记本,无论你在哪个地方都能上网,连接速度始终飞快。它还附送价值 $1799 的 3 年期 1TB Google Drive 存储空间以及 12 次的 GoGo 机上 Wi-Fi 服务,基本能够满足需求。
它完全为网络而生。它只搭载 Chrome OS,不仅运行效率更高而且可以避免分心。3:2 屏幕比例是专门为网络浏览而设计的。谷歌认为,这种比例可以减少空间浪费,显示更多网页内容,提升网络浏览体验。蜂窝数据更是云时代的必备,你将可以随时保持网络连接。
它是新世纪的曙光。本地应用已成过去,网络应用才是未来。就在最近一段时间,谷歌正在重新评估移动策略,意图淡化 Android 品牌。如果说 Android 是谷歌的现在,那么 Chrome 便是谷歌的未来——它开启了基于云技术的互联时代。
2008 年秋,Google 悄然推出 Chrome 浏览器,它以快速、简洁、稳定、安全作为卖点,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加载网站和运行应用。2009 年中,谷歌隆重发布 Chrome 操作系统,重新思考桌面系统,提出"网络即平台"的观点,撇弃所有桌面应用,一切均在网上完成。
谷歌将触摸屏引入 Chromebook,这就模糊了笔记本与平板的界限。倘若两者间的差距不再明显,讨论平板也将变得毫无意义——还有谁会购买性能羸弱的平板吗?它的推出,表明Chrome OS 在内部中已然战胜 Android,成为谷歌长期战略。
尽管现在 Android 如日中天,占据过半市场份额,但是它在谷歌内部受到孤立。它更像是一颗棋子,应付移动热潮罢了。它不符合 Google 的价值观,也不符合十大信条,更不符合深层理念——总而言之,Chrome OS 逐步取代 Android 已成必然。云端应用终将胜利。
该笔记本除了谷歌应用以外,也有 Chrome Web Store 这一应用商店。再也不用下载软件,只需打开网页即可,还省去了安装更新,网络应用优势尽显。对于一般用户来说,Chrome OS 完全能够满足需求,收发邮件、即时聊天、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玩游戏和网上购物……这些任务在网络上都能完成。
目前来说,Chromebook Pixel 也许没有什么市场,只是概念产品罢了。从 Chromebook 到 Google Fiber 再到 Google Glass,可见谷歌着眼的是未来,而非现在。它标志着云时代的到来,也是新世纪的曙光。Chrome 生态系统已经准备就绪,各位用户又准备好了吗?
来源:投稿,作者:EMLink,原文链接。
道琼斯指数或许已经接近见顶__万家热线-安徽第一门户
投资业人士根据技术形态指出,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出历史新高的涨势可能会放慢,理由是该指数已经逼近了技术阻力位。
道琼斯指数14天期相对强弱指标(RSI)昨天升至68.9。该指标高于70就意味着价格可能会回落。昨天道琼斯指数升至14354.69点,刷新历史新高。
"RSI意味着该指数已经接近区间顶部,"三菱日联资产管理公司驻东京首席投资人、帮助管理着632亿美元等值资产的下村英生表示。"现在说市场已经见顶还有些早。"
[分享] 1999年,这两位经济学家预测五年内道琼斯能上3万6千点
本周,道琼斯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而早在1999年,詹姆斯・格拉斯曼(James K. Glassman)和凯文・哈赛特(Kevin Hassett)两位经济学家就曾经在他们的书中作出预测。本文由詹姆斯为彭博撰稿,虎嗅编译:
笔者1999年与另一位经济学家合著了一本书,名为《道琼斯36000点》(Dow 36,000)。在该书的开篇中我们预测这一天"会在三到五年之间"到来。今天看来这一天就要实现,2009年道琼斯指数低至6547点,之后上涨了117%。四年内再涨117%就是31022点。
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预测由30种蓝筹股组成的道琼斯指数会涨至36000点主要基于两点原因。首先,投资者错误的判断了股票市场的风险,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杰里米・悉格(Jeremy Siegel)的研究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股价的浮动和风险与债券相差不大。其次,我们认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会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和二战后的增长速度相比稍慢,但是仍旧很可观。即使是这样小规模的GDP增长也可能会在股价上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1999年之后发生了什么?
第一,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更加恐惧了。在我们完成这本书之后,发生了911事件、互联网泡沫、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大跌、日本海啸和欧债危机。反映在股价上则是较高的股权风险溢价和较低的估值。从历史数据来看,我们认为债券的价值被严重高估,股价恰恰相反。
另外一点则是本书出版时候始料未及的,美国经济增速异常缓慢。历史数据是3%,我们预计的是2.5%。而实际上在1999年至2012年这段时间之内,经济平均增速只有1.8%。通胀也相对偏低。
如果不讨论投资人的恐惧心理,从长期的投资回报来看,绝对没有什么能够替代快速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一旦美国经济的增长可以达到4%,我们预计道琼斯指数可以很快达到36000点。
注:你仍旧可以在亚马逊网站买到这本书,售价0.01美元。
源地址:
http://igo.li/1pNkRM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剖析苹果、谷歌、三星,三家科技巨头的创新战略与要素
本文来自Forbes.com,由新浪科技翻译:
星的创新速度应当引起美国公司的关注。有传闻称,谷歌对三星在Android设备市场的领先地位感到担忧。三星目前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处于领先,而谷歌和苹果则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可穿戴设备,例如谷歌眼镜和苹果iWatch。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这几家公司的创新战略进行比较。
三星
三星来自上下级关系严明的文化,并围绕5方面因素建立了自己的创新模式。
- 基于创新培训,在公司内部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精英。
- 追随并绕开竞争对手的专利。
- 在公司范围内一致的、可复制的创新方式。
- 依靠外部专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 以集团方式运营。
苹果
苹果的创新战略改变了我们对"后工业时代"企业的看法。苹果的平台战略可以追溯至最初的iTunes,这一平台在苹果产品中整合了外部内容。随后,苹果将应用开发者社区变为了Apps Store应用商店,而苹果在两年时间内奇迹般地获得了数十万开发者的支持。
与此同时,苹果的硬件生产进行了全面外包,这向竞争对手展示了应对方式。硬件厂商没有必要生产或发明,只要采购与苹果类似的元件即可。目前,苹果未能复制类似iPhone的巨大成功,而苹果的平台和生态系统模型均面临巨大风险。在发明这一模式仅仅5年之后,苹果就面临了困境,这一情况十分讽刺。
那么,苹果创新模型中的元素包括哪些?这包括:
- 对平台进行巨额投资,无缝地整合开发者的应用和内容提供商的内容,帮助用户方便地获取及购买。不过苹果的平台战略和执行仍未获得应有的认可。
- 设计。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用户界面。
- 内部竞争。对特定项目,多支团队相互竞争。
- 可穿戴设备及分解智能手机,以新的方式探索平台和生态系统。
- 供应链管理。
- 积极整合相邻业务,例如零售、移动和手表。
- 控制全部的用户体验。
谷歌
谷歌通常被认为采用了相对松散的创新模式,因为谷歌工程师可以利用20%工作时间自由从事感兴趣工作。但实际上,谷歌对基础设施的创新非常系统。
谷歌对于创新有着这样的表述:"我们持续创新,找到更有效的新方式,降低机器的发热和污染。在得到确认之后,我们会公布我们的发现。几年之后,我们的设计开始出现在其他公司的数据中心中。我们浪费的能源通常只占7%至8%,而通常水平要高50%至100%。"
谷歌还表示:"YouTube被转而使用谷歌技术。如果没有谷歌在网络和分布式计算方面的技术,那么YouTube不会是现在这样。在谷歌收购时,Android仅仅只是一个创意。谷歌使Android成为了现在的模样。"
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改进,谷歌实现了规模更大、更知名的创新,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谷歌也逐步开拓邻近业务,例如从搜索和广告发展至企业应用、移动计算和硬件设备。
这 样的做法给广告主带来了整体性。不过谷歌很明显需要改进,以减少对广告业务的依赖。例如,谷歌不太可能在电视广告方面取得类似网络广告的成绩,因此无法提 供全面的广告营销解决方案。通过Android和应用业务,谷歌复制了苹果的平台和生态系统战略。谷歌已经在搜索和搜索引擎优化方面建立了这样的模式。
那么谷歌的模式是什么?
- 谷歌的平台和生态系统基于面向用户的创新模式。
- 对基础设施持续的改进。
- 邻近的业务得到更好的整合,并期望更多的创新,例如谷歌眼镜和无人驾驶汽车。
- 设备创新。这已被证明并不容易,因为谷歌对供应链并无太多经验。
- 逐渐向以设计为中心的模式转移。
- 空闲时间。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工程师都没有这样的时间。
这样的模式有可能即将改变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硬件和软件将进一步整合,而苹果、谷歌和三星均希望自主生产更多产品。在这3家公司中,谷歌可能最脆弱,因为谷歌很难完全把握硬件业务。Nexus系列产品很优秀,同时价格不高,但也无法取得类似苹果产品的利润率。
硅谷最聪明的人才为何要开发利润率如此低的产品?亚马逊这样做有其道理,但谷歌则不然。作为一种创新战略,这令人难以理解,除非这样的硬件对平台战略来说是必需品。但问题仍然存在:为何制定如此低的利润率?
对苹果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能否在更长时间内采取单一的平台和生态系统战略。在这样的战略中,一切都与应用和内容平台相关。在寻求平台和生态系统发展的过 程中,苹果是否会忽略计算机产品?iWatch是否会成为打破产品整合的开始?苹果是否会无视部分用户希望廉价iPhone的要求?
另一方面,三星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依赖Android。通过Tizen系统,三星更接近于这一目标。而通过Ad Hubs项目,三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计算机和电视机平台给开发者带来回报。
三星已经意识到,下一个重要领域在于软件。在无法匹敌苹果App Store之前,三星不可能宣布赢得了与苹果的竞争,因此可以预计三星未来将会进一步整合平台内容。
毫无疑问,苹果拥有最好的创新模式,但也渐趋保守,而三星则暴露了苹果的弱点。苹果的平台和生态系统仍然强大,但也对创新造成了不利影响。
源地址:
http://igo.li/YM4hFc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