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愛,就要讓全世界知道 - 梁文道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愛,就要讓全世界知道 - 梁文道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愛,就要讓全世界知道 - 梁文道

最近遇到經營危機,正謀轉型的《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女士在一場活動裏面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她說《端》的台灣讀者多看香港和大陸新聞。香港讀者則喜歡閱讀他們的大陸、台灣,以及國際新聞。相比之下,大陸翻牆過來的讀者卻只愛看大陸新聞;若是國際新聞,也只專注和中美關係相關的訊息。然後她開了個玩笑:「中國讀者只關心中國」。
也許《端》的大陸讀者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看他們提供的其他消息,也許他們就是覺得《端》的大陸新聞最值得細閱。但就憑我個人很不科學的觀察,我不得不說,潔平這個觀察很有可能是對的。就拿我做的一個經典閱讀節目來說吧,雖然我很想讓我的觀眾透過一些其他地域的典籍去接觸一下大家或許陌生的文化傳統,可是我常常收到類似這樣的評語:「為什麼不多介紹一下中國自己的經典?我們的文化多麼博大精深」。如果我真的談到了中國典籍如《論語》和《老子》,好些觀眾就會格外興奮,表示「一看到自己熟悉的書,就特別地感興趣」。
必須注意的是,什麼叫做「中國自己的經典」也是有爭議的。有一回我花六集節目的時間淺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其實也就只是講了它的開頭兩句話而已),竟然也有人不滿:「為什麼一直堅持講老外的東西?中國的道教多厲害,偏偏要說印度阿三的宗教」。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我差點忘了佛教入華儘管已近兩千年,早在中土演化出了自家面目,可它到底是「印度阿三」傳進的舶來品。當然,近年也有學者指出,《心經》很可能是國人所造,今存梵本說不定是從中文倒譯回去的。但這類學術圈子裏的討論我就不深究了,重點是在計較起「中國」二字的時候,你到底可以去到幾盡?
又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在談漢學家薛愛華(Edward Schafer)的名著《撒馬爾罕的金桃》(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文章標題不慎叫做〈撒馬爾罕古城,長安人和羅馬人都嚮往的地方〉。本着識睇梗係睇留言的原則,我真的看到了好玩的留言:「嚮往你妹,長安人有二都,有益揚,嚮往個毛異族山寨」。這位讀者明顯聽過「揚一益二」,對唐史絕非一無所知,恐怕也應該曉得唐人崇胡風盛,曉得撒馬爾罕在時人想像中的位置,他怎麼會如此衝動,為了「民族自信心」,連粗話都噴了出來呢?
是的,我們可以說這都只是少數,不能以偏概全,說全中國人愛國都是這麼愛到針尖上。不過再看近月大陸種種出版新規,我很難不擔心,這裏有股國家機器鼓動起來的風氣。現在要控制外國童書繪本的翻譯引進,這很多人都知道了。我們疑惑的是,那些優秀童書和繪本當中到底有什麼價值觀是不符「國情」的呢?是友愛?誠實?愛護自然?還是尊重生命。另一項因為沒有明示規定,因此也比較不被人注意的轉變,是大陸很多老字號出版社開始停止外文書的翻譯了;而近兩年因為推介西文歷史書而揚名的小出版單位也遭到了「提醒」,要他們節制一下。莫非多一部追溯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史籍,中國人的志氣就會為此弱了一分?
我小時候在解嚴前的台灣唸書,受過一套國民黨版本的愛國教育。回顧那段經歷,我和台灣很多朋友都是非常不滿的。只不過有些人不滿的是當年教育教錯了愛的對象,他們覺得真正要愛的不應是那個殘留在歷史中的虛幻「秋海棠」,而是腳下百岳競起的海上台灣。我討厭那種教育,不在其對象,卻在它想要我們習得的一套愛的方式。那種愛,說好聽點是「自愛」,其宗旨是「中國人當然要認識中國」,因愛而有認識的必要,又因為越認識而越愛。但這個循環為了政治正確無窮推衍下去,就有很大的機會變成自戀,變成中國人只應該認識中國,因為中國一切都美,一切都好,世上無雙。多年之後,現在無論是在中國大陸,台灣,還是原來最能免疫這類愛之病的香港,我都重新聞到了這股濃烈得使人窒息的愛的氣味。而且這三個地方三個對象,但結構近似的愛,更有彼此刺激,相互助長的趨勢。大陸這邊有多愛中國,台灣那邊就會有多愛台灣。又由於愛病變成了自戀,極度專一,不容他人存在。於是就有了台北市長柯文哲那些為了捧高自己,不惜踩低香港和新加坡的奇言,正是愛到最高點,心中有台灣(或者該說只有「台北」)。
自戀絕非自足,因為它總是需要一面鏡子。那面鏡子可以是世間所有,作用是當作背景,好拿來呈現自己。而且它還不是要呈現自己的身影那麼簡單,更是要呈現自己對自己的愛,因為正是這愛定義了自己,圓滿了自己。通俗點的說法,這叫做「愛,就要讓全世界都知道」。最近不是有人在冰島一處著名景點,取當地石塊砌成了巨大的「中國」二字被人批評是破壞景觀嗎?類似的情形,從前也不是沒有。今年年頭,便有人在某國外海濱渡假區的沙灘上插出一片中國國旗的旗海。沒錯,我明白今時不同往日,往昔國人一定會大規模譴責此類有礙觀瞻的行為,現在則會有不少辯解,或者說「沒有證據就說是中國人做的,不公平」,或者說「每個國家都有人會到處塗鴉,為什麼只針對中國」,甚或「用石頭堆字又不是不可復原,憑什麼說是破壞」。但且先容我大膽假設那真是中國遊客幹的好了,我的問題是基於何種衝動,何種情緒,一個人或幾個人會想到要在外地留下中國人曾經到此一遊的證據呢?假如在公共場合和知名景點上刻下自己個體的名字是自戀的話,那麼這算不算是另一種層次的自戀呢?



Z88

【春季電子展】VR實境3D睇樓 港產積木航拍機輕過iPhone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春季電子展】VR實境3D睇樓 港產積木航拍機輕過iPhone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春季電子展】VR實境3D睇樓 港產積木航拍機輕過iPhone

Technology 

今時今日買樓不一定看實物,透過虛擬實景一樣可以還原樓盤的真實面貌。記者在春季電子產品展體驗了以VR眼罩看試範單位,看看究竟是不是這樣逼真呢。


【3D Scanning】看樓盤也可以透過VR技術。

【3D Scanning】
要做到3D立體的效果,Room3的Cathy表示:「首先需要用到3D鐳射掃瞄的技術,把掃描機放在單位內掃描大約三小時,便會出現一個單位的立體動畫模型,可以點選指定位置查看屋內的環境,畫面同時會變回可以360度轉換的實景。」然後可以把手機裝上VR眼鏡,透過應用程式開啟樓盤實景片段,便可以由2D平面變為3D呈現眼前。記者實試VR眼罩,感覺逼真,方便沒有太多時間看單位的人。


【3D Scanning】3D鐳射掃瞄的技術,把掃描機放在單位內掃描大約三小時,便會出現一個單位的立體動畫模型。

【AELOS】
展場內亦有不同的跳舞機械人,當中國產機械人AELOS,可以聽指令做出金雞獨立等動作,不過暫時只支援普通話。機械人頭部亦有一個500萬像素鏡頭,透過電腦可以為機械人編出不同的舞蹈姿勢,跳舞動作亦非常有趣。


【AELOS】國產機械人AELOS,可以聽指令做出金雞獨立等動作。

【WiFi FPV Drone DIY Building Blocks】
近年大熱的航拍機亦充斥展場,如競賽用航拍機,迷你機航拍機等等。記者試玩了一部由香港公司製造的積木航拍機,拿上手非常輕身,感覺比iPhone 6s Plus還要輕。可是鏡頭只有30萬像素,沒有太大作用,主要當玩具航拍機高低飛行,避開障礙物。


【WiFi FPV Drone DIY Building Blocks】香港公司製造的積木航拍機,拿上手非常輕身。


【WiFi FPV Drone DIY Building Blocks】鏡頭只有30萬像素,主要當玩具航拍機,高低飛行。

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
日期:4月13至16日
場地: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入場費:$100

記者:翁怡富
攝影:潘志恆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Z88

翻出舊帳 - 邁克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翻出舊帳 - 邁克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翻出舊帳 - 邁克

小思老師的低調,有時真令人生氣,譬如和熊志琴合編的《香港文化眾聲道》,不但出到第二輯才施施然通知極需要進補的我,而且只是順便一提,主要認為留法藝術家張漢明非讀不可,搭我帶一冊送給他發發思古之幽情。哎呀呀,陸離羅卡金炳興古兆申回憶《中國學生周報》的訪問呀,雖然當年遠在南洋的黃毛小子最多算隔空吃奶,畢竟養育之恩沒齒難忘,何況除了益智,字裏行間還有那麼豐富的八卦資料,幸好我和張畫家素有來往,否則可能完全被蒙在鼓裏了。連忙到書店採購,縱使離港在即,臨別秋波難免呼朋喚友飲飲食食,仍然立即翻開拜讀,回到巴黎伸過懶腰,也不管四百幾頁的件頭攜帶不便,放在書包帶出帶入,戲前戲後泡咖啡館,津津有味沉溺在舊日空氣中。
首先讀的是羅卡的一章。這位萬人景仰的影評界前輩,我誤打誤撞在電影節斷斷續續和他做過數年同事,可惜他負責的是港產片回顧,我屈在國際及亞洲部份當小編輯,工作範圍河水井水,平日跟着大家卡叔前卡叔後,卻沒有機會親密接觸。他提到七十年代初在雜誌發表一篇題為〈香港必須自治〉的文章,累督印人被政治部召去聊天,「一九九零年能夠參加香港電影節,我也頗意外,竟然沒翻出我的舊帳」,不諳人情世故的糊塗蟲驚出一額汗。原來打政府工還有這一關!來自美國的外勞貿貿然遞信申請,恐怕會被當作有間諜嫌疑的「境外勢力」吧,也不知道得到什麼貴人拍心口擔保,才能化險為夷,我那時還整天和頂頭上司作對,太不識相了。又或者,合約員工不算正式僱員,毋庸經過政治審查?



Z88

為何當前世界危險 - 陶傑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為何當前世界危險 - 陶傑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為何當前世界危險 - 陶傑

民粹(Populism)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課題。「民主」(Democracy)的機器出現了問題:或如血癌,白血球過多,就出現了民粹。
民粹的出現,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是時機環境的突變,由精英駕馭的民主制度受到顛覆,正如輪船航海遇到自然風暴而翻側。法國大革命是因為全民起來推翻了王室,一個大Party過度亢奮,情緒瘋狂,無法約束,民粹竪立了斷頭台,取代了司法和議會制度。
有人認為以後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也是民粹。但「文革」不是,因為幕後有一個教主在撒豆成兵地操縱一切。民粹是沒有人可以操作的。毛澤東在利用完紅衛兵之後,將他們趕去農村,名曰「上山下鄉」,告訴他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真正的民粹紅衛兵絕對不會聽從一個權威的指揮,他們會殺進天安門,建立另一個血腥政權。
民粹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精英統治出現了故障。一艘輪船沒有遇上海上風暴,而是船長的品格和專業判斷出現不服衆的問題而引起海員和乘客的叛亂(Mutiny)。輪船要專業的船長開航,但由於不同的原因爆發了叛亂。民粹用精英設計的民主方式來顛覆民主,打倒精英。民粹聲浪的理由和民主一樣:少數服從多數,你們精英是少數,我們民眾是多數。
英國公投退歐,美國人選出川普,如果是民粹,是民粹的第二種。民主有演說家(Orator),民粹雖然沒有領袖,但後來必有「煽動家」(Demagogue)。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下來,能分得清楚二者。但其他的文化如納粹時的德國、列寧時的俄國,以及沒有辯論傳統的毛澤東的中國,民眾不知二者的分別。時代已經不同了,但沙皇的精英和國民政府的精英無法正常形成,無法駕馭急變的局勢,此時民粹從下而上洶湧而起,以革命為名,以「民主」為圈套,製造騙局,在騙局裏衍生仇恨和屠殺。
民粹不是好事,因為世界確實要精英來領導。但問題是當精英本身也腐敗而愚昧,有的民粹反比他們更聰明,反過來牽引墮落的精英回到正確的方向。但此一階段,必須是短暫的,而且有相當的風險。現在的西方世界,處於此一時刻,於是人類文明的前途,就押成了很大的賭注。



Z88

最差航空 - 李純恩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最差航空 - 李純恩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最差航空 - 李純恩

聯合航空本來就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差的航空公司,如今在機上對乘客施暴事件搞大之後,受氣的乘客們也紛紛訴說「聯航之惡」。比如一個94歲澳洲老婆婆,跟女兒去洛杉磯探親,探完親回程,家人覺得飛行時間太長,為了讓老人家舒適一點,回程替她買了商務艙。
上了飛機,老婆婆坐商務艙,陪同的女兒去後面坐經濟艙。過一會,飛機上的空姐走到經濟艙跟她說,老婆婆不能自己照顧自己,連放下座椅都做不來,所以要求她加錢升級去商務艙照顧母親。商務艙的單程票要2800英鎊,老婆婆的女兒沒有錢,無法升艙。結果,空姐就讓老婆婆放棄商務艙,把她搬去經濟艙,好讓她女兒「沿途照顧」。
結果本來坐商務艙的老婆婆被迫擠在經濟艙,坐了十六個小時,她有嚴重關節炎,一程飛機坐下來,沒了半條命。
如此劣等空中服務員,大概也只有「聯合航空」才有了,她們在飛機上不是服務客人的,倒像是客人的老闆,如此混賬的航空公司,你去幫襯,就是跟自己過不去。有時候,一件壞事會毀了一家公司的聲譽,但「聯航」職員不知做了多少損壞公司聲譽的壞事,早已臭名昭著,到今天才「覺醒」的人,太後知後覺了。



Z88

精甩尾、精甩辮 - 李碧華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精甩尾、精甩辮 - 李碧華 | 2017-04-16 | | 蘋果日報

精甩尾、精甩辮 - 李碧華

一個悶局,各傳媒報道:「林鄭盼外界予空間組班。」──多餘,有沒有空間都得組班,而且一定組成。烏合之眾也是班子,過去五年便是明證。
大家不大關心那批九流人選。渴望入閣恨做官的不少,廢柴更因沒有其他去處掃也不走,如此班子光想像也夠沮喪。
為什麼江湖打滾拼搏半生的人不肯入火海熱廚房?他/她們有成就、能壓場、享聲譽、收入豐……新人舊人都婉拒邀約、不感興趣、沒有表示、敬謝不敏、早走早着──衡量之下,當然良禽擇木而棲。
都是「精甩尾」,比誰都精明。何以有此粵俗?原來比喻動物如壁虎之類,一旦遇到危險,會得斷尾求生,犧牲一些你看來重要牠不放眼內的東西,免後患無窮,就毅然捨棄。孫悟空神通廣大,可七十二變也變不走尾巴,能「甩尾」之人,肯定非常厲害。
粵俗有近義詞如「精甩辮」,那代表清朝時人人都得留的長辮子,被人抓辮子逮着了,聰明人隨身帶剪一下剪掉,也就逃脫無蹤。
也有人寫作「精甩邊」,指邊界、極限,精得過了頭,當然無底線。變節、背叛、出賣、跳船、左右逢源兩面三刀視作等閑,都是聰明醒目世界仔。



Z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