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5日星期日

[分享] 2012年买楼傻,卖楼更傻

2012年买楼傻,卖楼更傻

买与不买的理由

——房地产的牛市远未结束

赵卓文(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2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一直不为专家学者们所看好的中国楼市,出现了"红六月"、"红七月"。"量价齐升",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速减缓,房地产需求会下降,租金和售价呈下降趋势。

2012年的中国楼市却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经济下行,房地产却逆市增长。缺乏投资渠道和财富保值增值渠道的中国城市居民,在风雨中选择了抱紧房地产。

2012年买楼傻。

理由一:当前楼价处于高位。以广州楼市为例,2003年一手住宅均价为3888元/平方米,2012年的一手住宅均价为13000元/平方米左右,10年上升了4倍。高位入市,不是个好的选择。

理由二:当前楼市存在泡沫。集中体现在空置率上升(广州住宅空置率约10%,甲级写字楼空置率约20%),租售比失调(广州商铺年租金投资回报率平均低于5%,住宅低于3%,甲级写字楼普遍4-6%),严重缺乏投资价值。

理由三:2012年楼市不确定性增大。政府换届,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等,都会对楼市造成极大影响。

理由四:中国楼市的远景为多数人看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2020年之后,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将迎来人口结构的拐点。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未来楼市需求将大幅下降。

然而,中国房地产的牛市远未结束,2012年买楼傻,卖楼更傻。

理由一:未来10年中心城市楼市需求将持续旺盛。中国当前城镇化水平刚刚超过50%,未来10年将是城镇化高速发展期,至少将有2-3亿人进入城市。在城镇化水平超过70%的珠三角地区,由于产业升级,城市升级,人口集聚程度还在提高。广州当前常住人口已突破1600万人,提前完成了"2020年"的指标,未来10年还将增加500万人(控制指标)。中心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仍然旺盛。楼市不但不会出现"崩盘"。政府还需要通过"限制"、"房产税"等手段来抑制需求,控制房价。

理由二:地价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广东2011年经营性土地地价为2094元/平方米,是2005年的3.9倍;广州2011年住宅用地地价为7225元/平方米,是2006年的2.5倍。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广州中心区的地价还将加速上升,广州中心区物业价值仍将不断上升。不管经济如何波动,不管房产税、限购等政策如何变化,聪明的广州人都应坚定持有中心区物业。

理由三:房地产,已经作为城市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唯一可靠场所。

理由四:未来10年,中国楼市仍然乐观。中国幅员辽阔,经济的再生能力和创造能力,将超出大家的预期。如果人口计生政策及时调整,中国房地产将可在2020后再增加一个10年黄金期。

2012年,尽管以"单边上升"为特征的中国楼市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但以"结构性行情"为特征的未来10年白银时期,仍然值得期待,坚定持有物业,是明智的选择。


源地址:
http://go.rss.sina.com.cn/redirect.php?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afe2a0102e4k7.html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北京青年用30年换一套房值不值

北京青年用30年换一套房值不值

在我的印象中,老北京是个悠闲的地方。胡同里的吆喝声,国槐间的蝉鸣声,树底下摇着蒲扇纳凉的大妈,光膀子侃大山的大爷,处处透着慢悠悠的惬意劲儿。但那终究是过去了,今天的北京胡同少了,吆喝听不见了,国槐没了,大爷大妈们的身影隐没在高楼大厦里,流水般的车子洒下没完没了的轰鸣,行色匆匆的路人眉头从来紧缩着。老北京变成了年轻都市,北京的人却都老态了,或者说,生活新了,人心却老了。

北京青年用30年换一套房值不值?

四年前从美国回来,去看望一个远房亲戚,到了那个地方才知道小时候曾经无数次奔跑在里面的那条熟悉的小胡同不见了,几座灰突突的大楼几乎遮挡了阳光,两棵老槐树在阴影里孤独地低着头,那个瞬间我差点热泪盈眶。几经周折,总算找到几个旧识,本想叙叙,谁知道聊了没几句,旧邻们的话题就转到了房子上面。小胡同拆了,原本蜗居在十几平米小屋里的邻居们住进了宽敞的高楼,心也跟着抬升了,张口闭口是房子,一说就是百十万,那种捧着大海碗吃炸酱面的简简单单生活成了过去。寻着根儿回来的我,忽然有点莫名的惆怅,望着比肩而立的高楼,心里念叨:房子……房子……

几年过去,看惯了人们说房子,买房子,为房子哭,为房子笑,慢慢也就习惯了新的北京生活。生活原本就如此,不可能永远活在回忆里。

最近各地房价出现小幅逆转,周围不少人又开始热议房价,也有不少人蠢蠢欲动准备购房再图获利。前几天和长期在北京定居的朋友说起房价,朋友既兴奋又无奈,感叹北京之高却又期望房价更高,因为他刚刚在京东新买了一套房子,目的就是为了投资。

朋友是口碑很好的外科医生,一年的固定收入大约三十多万,如果算上手术补贴等综合收入,全年有四五十万元进项,在北京算得上绝对的中产;即便如此,新买的这套房他也要不吃不喝七八年才能清偿贷款,难怪巴望着房子赶紧涨价,增值之后尽早出手就能早一点还清贷款:"为了这一套房,我得干到退休,它要不涨价,后面这十年就搭进去了。"

我对朋友的投资行为并没多大兴趣,但他那句"这十年就搭进去了"让我心里一震。对于已经年近五十的人来说,还有几个十年可以如此轻易预支出去呢?而且预支十年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理想,仅仅为了一套可有可无的房子,节衣缩食甚至不吃不喝辛苦十年才能换得一身轻松,这样做值得吗?

我说出心里的疑问,朋友的反应不太像个泽被患者的专家,也不像桃李满天下的教授,在生活的现实面前,他跟那些斤斤计较的大爷大妈没有太大分别:"十年前一套房子七八万,很多人都像你这么想,十年后呢?如果现在还这么想,再过十年呢?"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中国人开始学习赚钱,却永远摆不脱"家里有钱,盖房买田"的传统观念,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投机买房,也许今天的房价就不会是这样,那些苦苦打拼多年却买不起一间容身之所的人就不会那么艰难。当然,这只是如果,生活中只有结果,没有假设。现实就是太多中国人存在侥幸心理,曾经把股市看到一万点,也同样会把房价看到千百万。

在美国一个人用五六年的收入就可以买套房,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尤其在大城市,一个普通人三十年不吃不喝穷其全部收入也买不起一套房。按照收入比来说,北京上海的房价已经冠绝全球,连寸土寸金的香港都望尘莫及:香港的房价是普通人收入的15倍左右,发达国家是6倍左右,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房价已经是收入的三十倍还要多,也就是说,普通人三十年的收入买不来一套房。还要房子吗?买得起房子吗?

当然要房子,居者有其屋是再普通不过的基本要求。很多人会说,买不起就租嘛,为什么一定要买?一辈子租房是否适应中国人的观念习惯暂且不说,在北京四环外的很多地方租套两居室都要五六千,一年下来六七万元,有多少年轻人能够承受这样的租金?即便缝上嘴不食人间烟火,全部收入用来租房都可能不够。

还买房子吗?我的看法是不买。需要房子而又不去买房,看上去矛盾,但这样的矛盾也许更加理智,因为买就意味着要背上一辈子可能都无法还清的贷款,未来岁月就变成了房子的奴隶、银行的奴隶,赢了房子却输了全部,这样的人生好吗?人不能仅仅为了房子活着。

据说当下中国的存量房超过180亿平方米,加上正在建造和尚未动工的,估计未来还有100亿平方米要投入市场,在房价已经高度泡沫的今天,如此规模的存量房整装待发,按照全国人口平均下来,即使八亿农民全进了城,人均也有20平方米的房子,卖给谁?

也许仍然有很多人觉得房价会涨,就如同四年前所有人坚信股市能冲上万点一般。局部区域的房子可能还有上涨空间,但如果就整体环境而言,如果不是非常容易租出去的房子,如果没有足够的房租回报率,最好再挺挺,房地产高唱凯歌的时代一去不返的日子不会远,随着中国在2015年进入老龄化,人口下降必然导致房子富余,房价还会涨吗?

房子已经从太多年轻人手里抢走了他们的青春和后半生,也许远远不止二三十年的岁月,因为房子而丢掉的更加弥足珍贵的是人生后半段的轻松快乐和无忧无虑。为房子累,为房子哭,为房子笑,为房子吵,不值得。人生有很多需要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奋斗的路上不必苦苦纠结于一套房子,只要有个容身之所,好好经营快乐生活,好好享受幸福,好好珍惜健康,好好疼爱亲人,别让房子把这些都毁了。


源地址:
http://go.rss.sina.com.cn/redirect.php?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6b05f201017d79.html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中国好声音:音乐选秀的生意经

中国好声音:音乐选秀的生意经

导读:在音乐类选秀节目几乎走到绝境,《中国好声音》的突然爆红,算不算一个偶然?

在《中国好声音》一夕爆红之前,上一波由中国电视引发的全民听唱追星热潮,要追溯到7年前。

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红遍中国。但在"限娱令"之后,音乐选秀热度骤降。但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

7月23日,《中国好声音》的副总导演沈宁(微博名"@沈盆盆")在微博上抒发了一下心情:"感谢各位兄弟姐妹!我们是最牛的!无 敌了!"他所指的无敌,是当天刚刚统计得出的《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很快,名为"中国蓝大家庭"的加V官方微博也发布了一条收视捷报:"7月20日周五 浙江卫视全天收视0.447,位列省级卫视第一,@中国好声音收视2.773%,以绝对优势位居同时段所有节目榜首,当晚重播收视1.11排名第一。"沈 宁在微博上打出了一长串的"嘿嘿",开心地说"不枉我天天不睡觉"。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7月20日的42城统计数据,《中国好声音》第二集首播收视率达到2.717,位列同时段第一。

音乐选秀2.0跑出黑马

抛开万恶的收视率,谈谈最重要的观众。在北京东城区某栋居民楼里,从一楼走到五楼,家家户户传出的《中国好声音》能够接上趟。"上一个,还是《甄传》的时候。"网友sylvia_狸在某个与《中国好声音》无关的贴吧里这样写道。

在2012年的7月下旬,《中国好声音》确如一记响雷,重新点燃了中国观众对好声音的期待。

是因为它够特别?2012年7月,中国电视荧幕上"好声音"频发。7日,山东卫视"中国第一档音乐教育类真人秀"《天籁之声》总决赛开播。11日, 东方卫视"大型国际音乐交流节目"《声动亚洲》登台。13日,浙江卫视"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首秀。这三档节目都放弃了(或不在荧幕 上出现)海选,出战的"好声音"中不乏专业或从业背景,他们将和导师紧密合作,或将捉对PK。

他们不再设立投票、排名环节,并在旌旗上书"公益"、"交 流"、"教育"、"励志"一类光明字眼。

这类节目,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选秀2.0",他们的终极目的,还是打造出新一代的音乐明星,来借此获利。他们的升级换代,全因"音乐选秀1.0"的穷途末路。

在《中国好声音》一夕爆红之前,上一波由中国电视引发的全民听唱追星热潮,要追溯到7年前。

2004年第一届《超级女声》红遍中国。此后数年,神州 大地皆选秀,为夺收视,低级手段层出不穷。2011年9月,湖南卫视宣布停办2012年《快乐女声》,当年10月,广电总局再度下发"限娱令",硬性规定 "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类型不得重复",音乐选秀热度骤降。

对此依依不舍的各大卫视,领会完精神,调整好定位,重新出发,再度厮杀。《中国好声音》事前无甚波澜,播出前一个月,确定了超强"导师阵容"的它, 在2012年度十大歌曲类选秀节目网络人气总指数中仅排名第四,还不到排名第一的《天籁之声》的1/6(据中传艾利艾网络影响力评估有限公司统计数据,6 月8日至6月14日)。

《中国好声音》首集播出收视率,只是还算不错的1.5,但"激动得难以入睡"的网友们让《中国好声音》迅速占据了微博实时热词排行 榜第一名,其选手演唱视频迅速蔓延,并随即涌出两股同样浩大的质疑与追捧之声,媒体跟进后,拉抬起《中国好声音》第二集人气,于是诞生了接近2.8的首播 收视率,创下2012年截至目前音乐类节目的最高峰。

在音乐类选秀节目几乎走到绝境,《中国好声音》的突然爆红,算不算一个偶然?遥遥领先于其他"音乐选秀2.0版"节目,如果拂去表面的光华与纷争,便会发现它成功背后的道理,以及它的"生意经"的意义。

来自"体制外"的制作


源地址:
http://rss.feedsportal.com/c/33453/f/581818/s/220179b1/l/0L0Siceo0N0Bcn0Cshangye0C360C20A120C0A7270C2539570Bshtml/story01.htm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温州金改四月

温州金改四月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叶静宇 "有人问我,温州金融改革100多天,改了什么东西?有什么成就?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说实话,这些问题我答不上来。"在7月31日一场关于温州金改的小型研讨会上,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的开场白颇显无奈。

去年下半年开始,温州相继爆发民间借贷危机,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民营经济之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给当地注入一针强心剂,民间情绪高涨地筹办银行、开小额贷款公司。

而如今,4个月的时间过去,民间热情渐趋冷却,议论金改速度太慢、步伐太小的声音渐起。

有着很强金融情结的温州人,将金改看作让民资进入金融业的巨大契机,认为如此才能盘活民间资金服务实业。

"金改的目的并不主要是让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而是要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一位温州金改办官员说。

稳健派认为金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是至今只有成功的标准却似无成功的路径设计;而激进派搬出周小川"敢于试错"的表态作为"吹响冲锋号"的依据,但还没形成足够的创新智慧找到破解民间融资难的钥匙。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一个研讨会上曾建议,温州应将非公众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和业务创新作为突破重点,创新发展小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

民间冲动

"按照现在这个趋势,金改不易。"温州民间金融元老杨加兴对本报说,言语间难掩失望之情。

1986年浙江省召开扩大会议,政府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凭借这句话,杨加兴和搭档蔡兆清就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金融机构——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

尽管鹿城信用社此后被国有收编,杨加兴和同伴又数次申办银行未果,当几个月前获悉金改试验区获批,年近古稀的他认为"温州再次向金融行业进军的时间到了"。

3月28日确定的温州金改的十二项主要任务,民间比较关注的前两条分别为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前者为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后者则为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今年5月,银监会出台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银行业。杨加兴成立"温州农村发展银行筹备领导小组",任组长,86岁的蔡兆清等人担任副组长。他们筹划的温州农村发展银行注册资金20亿元,出资人为当地具有知名度的企业,主要做动产质押业务。

"我测算了一下,能提供月息1分的贷款,比现在小贷公司的利率低了近一半。"杨加兴说,"我们这么大年纪,不光是为了赚钱,温州不缺银行,但实在缺能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去年温州的金融风波影响很大,金改搞好了,温州有救。"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杨向数个政府部门提交的报告,还未得到回复。

此外,由民间发起的"温州现代商业控股银行"、"华侨银行"等筹建也一度热情高涨,至今仍无突破。温州地方政府给这些立志做金融家的民间资本建议:先组建小贷公司,再转为村镇银行。

过去几个月中,温州人开始热衷于创办小额贷款公司。

按照温州市"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年计划",当地今年将新增小贷公司30家,明年将达100家,资本净额总量达到800亿元,放贷规模1200亿元。

温州上峰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杨义生介绍,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由注册资本金和银行融资两部分组成,主要利润本应来自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利率和银行融资利率加上财务股份费用之间的利差,回报大小主要取决于融资杠杆倍数。

"我们对外贷款的利率达到20%,但是资本年化收益仅10%,这个回报不高,主要是没有融资的放大效应。现在规定的银行拆借比例是50%,实际上按照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我认为拆借达到资本金的2或3倍都是合理的。"杨义生说,"我们融资成本高,客户都是银行挑剩的,企业资产质量低,贷款风险就比银行大,只有资金充足才能有效防范风险。""企业的融资压力还是很大。"温州文化用品市场总经理陈金强说,企业去银行贷款月息是六七厘,但是小额贷款公司月息在1分7厘左右,"温州传统企业的利润非常少,有些根本达不到10%,找小额贷款公司借钱,能不能承受得起?"

按照中央对小贷公司的顶层设计,是希望将民间闲散资金变成企业规范起来,其鼓励政策是,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成熟后变成村镇银行来予以鼓励。然而,在当下开办小贷公司也没那么热了。

"其实已经有少数成熟的小贷公司有条件转,现在都宁可不转,为什么?政策的前提是由正规金融机构控股,虽然现在把控股比例20%降到15%,但没有本质区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否则温州改什么呢?"周德文说。

温州一家皮革厂老板林建海说,"以前是向银行贷一部分,向民间拆借一部分。今年,银行还是不肯贷,民间基本上借不到了,所以明年的订单即使有,怎么接还是个大问题。本来希望金改能尽快改善一下现状。不过4个月过去了,并没有感到太多变化。"

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外贸企业老总说,他的那些企业主圈子,都感觉温州金改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没有实质的改善。

而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下滑的势头似乎仍在延续。一个月前,在对温州700多家规模以上鞋革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后,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理事长、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向政府汇报:1-6月份,温州规模以上鞋革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回落4.24%。

不仅是鞋革行业,温州市经信委7月底召集7个重点行业的商会、协会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服装、塑料、制笔、合成革、紧固件、电气等行业的情况都处于下行状态。

浙江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市60.4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过减产停产,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停产140家,产值同比下降多达2276家。

"上半年温州实体经济整体情况很不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4.59亿元,同比下降3.1%,全市工业用电97.84亿度,同比下降5.7%。企业资金压力仍然较大,利润水平明显下降,生产订单也出现短、小、散的现象。"温州市经信委一位官员说。

政府的思路

在总结过去100多天的金改工作时,温州市金改办的描述是"亮点纷呈"。

该部门一位官员说,目前金改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出成效、在多渠道破解"两难"问题上出成效、在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上出成效、在地方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上出成效。

"应该说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基础工作,积极招聘人才,还设置许多课题,向全国招标出谋划策。但说让中小企业感受到什么变化,真的很难讲得出来。"周德文坦陈。

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说,"他们认为,不允许民资办银行证明温州金改失败。难道允许办银行就说明金改是成功的吗?金改的目的不在于多一家金融机构,而是搭建平台。"

地方政府旨在规范民间融资的"搭平台"重点之一,就是成立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自4月挂牌截至7月底,该中心借出登记累计7.25亿元,借入登记累计金额13.07亿元,成交登记备案金额8290万元。

"温州的民间借贷规模是1200亿元,登记中心这么做是做不大的,人家为什么要来你这里登记,借给不认识的人。政府还应该动脑筋,吸引资金进来。"周德文说。

周德文认为,中央给温州金改布置的十二条任务,"模糊一点不要紧,就给了我们改革空间,让你摸着石头过河,就看你温州人有没有勇气,大胆改革,杀出血路。"

周德文介绍,4月份央行行长周小川到温州调研时曾表态,试点就是一种试错,要允许试错,总体方向要把握住,要平稳。但是个别试验做法、个别产品或者个别机构会出问题,错误出现后要总结经验以便更顺利地发展。"我认为金改需要重点突破的,一是民间借贷合法化,二是真正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三是突破个人资本海外直接投资。"周德文说。

但据多位了解温州市已递交给浙江省的金改细则的温州民间人士说,现有报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而根据当地金改办日前的工作汇报,政府正在推进的解决融资难问题,也主要基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机构创新。

在早前一次论坛上,周德文把金改试验区落户温州比喻成"小白鼠"实验。但张震宇则表态,"温州金融改革不做小白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果这个试验失败,是对不起大家的。这次改革,我们要小心谨慎,大胆去试。""其实步子完全可以放大一点。"温州方兴担保公司董事长方培林说。方是全国首家私人银行"方兴钱庄"的创始人,他以小贷公司政策为例说,2008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可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但其后浙江省又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应是当地实力雄厚、信用优良的民营骨干企业。"国家规定的自然人发起主体被排除在外。"

7月中旬,温州第二批8家小贷公司主发起人入围资格全部开标,其中4家流标。温州市金融办表示,"导致这4家小贷公司流标的原因,是多家企业投标文件不符合要求,并非企业参与不足导致。"

但是小贷都是自然人股东拿自己的钱在玩,有什么不能做的。只要你后面监管规范,不会出大乱子。"方培林说。"反过来,为什么企业空心化还在加剧?政府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去发起小贷公司,年收益能达到15%~20%,比做实业强多了,所以都变卖资产,去做小贷。"方培林说。事实上,以温州首家小贷公司苍南联信小贷公司为例,其12位股东都是企业法人。

出路:非公众金融?

"温州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金改试点下一步在于进一步彰显温州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民间活力的特色。"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此前透露,温州金改方案的细则目前已上报浙江省金融改革领导小组,预计将在8月对外公布。

对于金改,民间的冲动与地方政府的思路尚存偏差。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前述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的研讨会上说,"地方性的金融改革试点,要想在大的制度层面,特别是一行三会管理的公众金融机构制度上突破,是比较困难的。"她建议温州应着力在涉及少数能自我控制风险的,非公众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监管创新。

吴晓灵认为,温州金改试点重要突破口可以是定位做百万元以下贷款的小贷公司。小贷公司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限制股东数量的前提下,向富有净资产的自然人股东放开,扩大融资渠道,"民间真正有资金富余的是家庭和个人,融资比例至少应该扩大到净资产的两倍"。"小贷公司的前景,我认为不是村镇银行,而是金融公司,因为小贷公司经营的小额业务和银行业务在技术上差别很大,让他们运作小客户的钱风险较大。"吴晓灵建议,"可让他们先在小贷公司内部运作自己的钱,下一步做金融公司吸收大客户的钱,再锻炼几年,资产质量非常好,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可以做商业银行。"

据悉,未来几个月,温州还会再开3-4家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一年以后如果每个县都设有一家民间借贷中心,按每个民间借贷中心平均5000万元的资金撮合量以及每两个月一次周转的借贷期限看,可能将有几百亿的资金通过民间借贷流转起来。"张震宇说。"应该说,民间借贷中心成立不久,登记资金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成交状况不理想,主要是缺担保机构。"方培林看好该中心的前景,他给温州政府支招:在平台中吸纳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借贷成交提供履约担保。

周德文则在给政府的报告中建议,"借钱借给谁?大部分借给企业,政府要动脑筋吸引他们,比如到这里登记,政府允许民间借贷利息计入生产成本,这样企业的积极性就来了。""很多人问我金改成功标志是什么,我站在企业的角度看是两点:三五年之后,我们的中小企业感觉到融资不难了,银行借不到在民间能借到;银行不暴利了,我们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降低了。能达到这个效果,我想改革就成功了。"周德文说。

皮革厂老板林建海最初对金改的希望渐渐谨慎,"都说金改要经过两三年才能看到大变化,但对我们来说,再熬两三年并非易事。"


源地址:
http://www.eeo.com.cn/2012/0804/231345.shtml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分享] 华为换脑

华为换脑

作者:闫威

文_闫威

说余承东是个手机发烧友一点都不过分。在他位于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四五台手机。这是一种常态,他常常玩着玩着就叫来产品经理,就某个功能讨论一番。

他讲话的语速很快,谈起手中的Ascend P1激情满满,又有些恨铁不成钢。他拿起手机给身边的人拍照,然后说,和你们的iPhone4S比一比,放大后P1表现是不是更好?他又时常烦恼手下的人不如苹果公司"聪明",做出了好产品也不知道怎么卖。

他是个微博控,粉丝超过70万,即使加班午夜回家,也要在夜里1点发发微博。作为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余的这种态度在企业内部曾引发了不少议论。毕竟,这和过去低调的华为风格大为不同。

最近一年,一些华为高管纷纷在微博上亮相,有时还会主动约见媒体,这种做法在公司内部也毁誉参半。过去,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华为的态度常常是拒绝,甚至是"躲"。但现在,华为正在改变,至少余所掌舵的华为终端,是这样的。

无论是在北京、上海等地新开品牌形象店,还是发动员工开微博,多宣传,目的都一样,那就是学习如何更直接地面对市场,"把自己真实亲切的一面展现给消费者"。

"我现在干的事情就是带头转变思维,转变习惯。"学习,也是余承东这一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造品牌

手机终端其实并不是华为的新品类。

华为去年的手机出货量是1.5亿台,今年估计有2亿台,在全球范围内,能达到这个发货量级别的企业并不多。但是,人们所熟悉的华为似乎还是那个电信设备供应商,是躲在运营商后面的幕后英雄,而作为手机品牌的华为,却很少有人知晓。

而这,也正是余承东的难题所在。

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因为华为走了一条很长的弯路",开始没有做品牌。这是事实,华为手机在欧洲已经卖了7年,但大都是以"白牌"出现,比如沃达丰一直在全球采购华为的产品,但用的却是沃达丰自己的品牌。

"没有品牌,就像买衣服一样,你把Burberry T恤的LOGO去掉,那就不是100欧元的衣服了,10块钱就能买到。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余承东说,就像富士康给苹果代工,消费者看到的、感兴趣的是苹果,而不会关心苹果的产品是谁生产的。所以华为手机要做自己的品牌。

华为并不缺少制造能力,这家以制造立身的公司舍得在研发上投入,舍得花大价钱打造供应链。但是,以前华为的员工都习惯于做低端手机,现在把高端手机做出来了,产品体验也越来越好,但是华为不会宣传,更不知道怎么卖。余觉得,这一点华为与竞争对手三星、苹果的差距很大很大。

"米缸里的老鼠,长期在米缸里吃米,吃得很舒服,米的高度越来越低,最后永远跳不上去了,等米吃完了以后也死掉了。如果我们再继续下去,就死掉了,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跳出来。"余承东说。

转变是必要的,也是困难的,这等于要重塑体系,要洗脑。

"过去媒体来见我们,我们不接受,都会躲,因为之前做B2B业务,不需要。现在做B2C,我们需要让消费者知道。如果离消费者很远,就会有问题,我们要把自己真实亲切的一面展现给消费者。"

很多人都好奇余承东为何经常夜里还发微博,"其实发微博是在思考问题,也是为了宣传"。余把发微博当做兼职,如同工作一样每天睡觉前和粉丝对话,宣传华为。他甚至想内部所有的员工都能像他一样,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去推销华为手机,包括亲人之间,微博之上。在余的微博上,更多的内容都是关于华为手机,不乏自我批评,姿态很低。

不过现状却是,很多华为人不习惯这样做,甚至自己都不用华为的手机,而对手三星的员工从上到下都是用三星手机。这无关乎品质,更源于思维惯性,余说,许多员工还停留在华为做"白牌"手机的历史传统中。

在过去的主营业务上,华为主要和运营商的采购主管打交道,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作为供应商就要把自己的品牌隐匿,这样做的后果是,员工习惯了不去宣传自己的产品。而做手机这种消费品品牌,需要跳出来直接和用户沟通,关注最终消费者思考什么,想什么,最终消费者他们在意什么。

余承东笑着说,在这家以电信设备起家的公司里,很多人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速度总是慢半拍,缺少敢于尝试的精神。

2007年,余承东属于第一批使用iPhone手机的人群,当时,他就买了几十台iPhone 2G手机研究,那种连短信都转发不了、中文都不能输入的手机,他却感觉有前途。这一点他一直很自信,他始终觉得自己的思维能跟得上时代。

Ascend P1出品后,余承东给华为客户接待部的同事送了130多台,仅红色一种产品,就有很多种颜色,他希望能了解哪种红才是消费者最喜欢的。他自己还买了100多台华为高端智能机送朋友,去欧洲时也不忘带一批给同事,让他们用华为的手机,主动宣传自己的手机,接近消费者。

"华为有上万员工,不能整天开会讲道理。意识的改变需要时间,要洗脑。"余承东要求员工要到店里去站店,当促销员。他到欧洲去见客户,只要有空也会跑到店里去,跟店员聊,跟顾客聊,了解他们最关注什么,有什么建议。

学习互联网

对于华为终端来说,过去所欠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性价比,主要的是跟终端消费者沟通的经验,关注最终消费者的精神。在余承东看来,甚至一些本来是优势的东西,结果也变成不足了,原因就是工程师缺乏对最终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不懂技术,而华为不会包装、不会展现,不懂得如何让消费者体验到。

余承东举了一个华为输入法的例子。"其实你只要长按这个键不松,就变出来了,日语、拼音、手写、全拼什么都有,用长按键的方式切换,我不反对,但是至少在设置里面要允许切换输入法。用户谁会想到长按着键不松?我们在产品设计上,是工程师的脑袋,不是消费者的脑袋。"

余很苦恼的是,华为用料好、成本高,消费者却感觉不到。"苹果照相就不如我们的好,在电脑里大分辨率打开看、放大看,就看出来了,但是苹果巧妙地把缺点隐藏了;它的快门速度也没有我们快,但是照相时会提醒你聚焦好之后再照,我们就缺少这样一个环节,这是我们设计上不够人性化,也不够聪明。我们没有先走一步,把它做得更体贴一些。"

改变这种惯性的方法是学习互联网,这也是华为终端高管的共识。余承东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比如员工发的微博,互联网上的反馈,"我们缺乏一种本事,互联网企业宣传的本事。"

"互联网公司会主动约见媒体,也会鼓励他们的员工发微博宣传。我想改变华为过去的传统,学习互联网公司,去主动接触、倾听终端消费者。华为有这么多员工,如果每个人都是推销员的话,那会很厉害。"

这一点也得到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的认可,"一款手机物料的准备一般需要3-4个月,要找到库存的平衡点。互联网企业做手机优势之一就是库存小,最值得学习的范本是苹果,产品上市前就订货了,坚持精品,所以消费者期待产品,形成饥渴营销。"

然而关于产品周期,关于定价的战略,目前还都很难得出最优方案。在智能手机企业风起云涌的当下, 在从产品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的过程中,到底机海战略如诺基亚和经典机型战略、考验用户忠诚度如苹果手机一年一款,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最理想的当然是一年一款,一款机型卖到500万-1000万台。"何刚说,P1的研发周期用了近1年,这是华为第一款真正意义的旗舰产品,随着技术的积累,未来高端智能机的研发周期8个月是合适的时间。"

另一难题在于定价。何刚说,"定价首先基于成本、市场竞争、产品定位等因素,难点在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也正在学习。中国市场比较特殊,中国人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一部分人不怕贵就怕不贵,还有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手机物超所值。"

余承东常常和同事说,设计产品的时候,千万不要做"鸡肋",做出来的东西用之不好用,弃之又可惜。现在不是稀缺经济时代,而是过剩时代、高度竞争时代。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你又做得不够好,你80分,别人99分,消费者当然会选择99分的那个。

"华为实力强,技术积累也很深厚,现在最需要的是改变思维习惯和模式,一旦这个转变完成之后,我们的爆发力就会非常强。"

>>完整内容、精美版式、便捷获取。立即下载南都周刊iPad版


源地址: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207/30622.aspx
(来自鲜果联播)


发自我的 iPad

胆小慎入!比利时举办人体解剖展 The human body

 

Kursaal (Ostende)
Monacoplein
8400 Ostende

The human body

  • Du samedi 16 juin au dimanche 9 septembre (de 10:00 à 18:00)

  • Où :Kursaal  Monacoplein 8400 Ostende

  • Prix : € 8,5/ € 9,5/ € 13,5/ € 15,5/ € 17,5/ € 39,5/ € 45,5

  • Site :

    www.thehumanbody.be


L'élève a-t-il dépassé le maître ? En matière de plastination, cette technique de préservation des tissus humains où on remplace sous vide les fluides corporels par une résine, on pourra juger sur pièces dès demain, à Ostende. Ce samedi s'ouvre en effet au casino l'exposition The Human Body, proposée par le médecin chinois Sui Hongjin. L'homme est un disciple de l'Allemand von Hagens, qui fut le premier à proposer ce genre d'expositions en Belgique et ailleurs en Europe. Un disciple qui a ensuite pris sa liberté en créant à l'Université de Dalian son propre institut de plastination. Ses pièces sont proposées cet été aux curieux de la machine humaine fréquentant le littoral.
Une expo-spectacle ? "Pas du tout !" s'exclame le Pr Dirk Devroey, chef du département de médecine générale à la VUB, l'université libre (flamande) de Bruxelles. "The Human Body est avant tout une exposition didactique, précise-t-il. Elle détaille aux visiteurs, dans un ordre logique, les divers systèmes et organes humains. Il y a bien sûr des corps complets qui sont mis en situation, histoire de voir comment s'articulent entre eux muscles et supports osseux par exemple. Mais il y a aussi beaucoup d'organes présentés de manière indépendante."
C'est un "Oscar", un squelette complet et érigé qui accueille les visiteurs. Au départ de sa charpente, le corps humain se construit au fil des salles et bien sûr, dévoile ses merveilles : systèmes musculaire et nerveux d'abord. Viennent ensuite les poumons (sains ou noircis chez les fumeurs : édifiant !). Les ramifications du système nerveux et du système cardiovasculaires déploient leurs dentelles.
Qu'est ce que ce genre d'expo apporte de plus aux amateurs d'anatomie que ce qu'on trouve déjà dans des livres, sur internet ou, pour les étudiants en médecine, dans les salles de dissection ? "C'est la vision complète et extrêmement détaillée de la machinerie humaine qui est le point fort de ce genre d'expo, reprend le Pr Devroey. D'abord, elle est accessible à tous et pas uniquement aux étudiants. Ensuite, elle permet d'apprécier en taille réelle les différents composants d'un humain. Et enfin, même pour celui qui a accès à l'imagerie médicale high-tech comme les IRM fonctionnelles, je ne peux m'empêcher d'être subjugué par l'une ou l'autre pièce, comme le système vasculaire proposé dans son ensemble et en trois dimensions. C'est surprenant." Lors d'une précédente expo du genre, nombre de ses étudiants s'y étaient rendus d'initiative. Gageons que dès février prochain, quand l'expo débarquera à Bruxelles, ce sera à nouveau le cas.
Une précision encore. Tout au long de l'expo, on ne peut s'empêcher de remarquer les traits asiatiques des visages plastinés. Logique : tous les corps et organes présentés sont... chinois. Pas de provoc toutefois : il ne s'agit ni de condamnés à mort ni de corps volés, juste des enveloppes charnelles léguées à la science, paraît-il.
CHRISTIAN DU BRULLE
(édition du 13/06/2012)

mad.lesoir.be

毛澤東女兒代父向艾未未母親道歉 「父親的錯讓艾青受了苦」 - 20120805 - 蘋果日報

 

毛澤東女兒代父向艾未未母親道歉
「父親的錯讓艾青受了苦」

767

Initial Image

毛澤東在1957年發起的反右運動,讓許多知識分子慘遭迫害。 資料圖片

「真的很對不起,我父親的錯誤讓艾青先生受了苦!」著名詩人艾青遺孀、藝術家艾未未的母親高瑛披露,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女兒李訥,曾為父親的錯誤當面向她道歉。這是毛後人首次就他的錯誤,公開向受害者道歉。有學者指,連毛澤東親人都公開承認其非,當局不應繼續為毛掩飾,應盡快「腐屍出堂,頭像下牆,批毛正史,促進憲政」。

高瑛昨接受《蘋果》記者電話採訪時,證實李訥曾當面代父親向她道歉,她則對李訥表示原諒。高瑛說:「她(李訥)父親領導所謂革命,害了那麼多人,造成那麼多不幸,把這個國家毀了,作子女心理能不受傷害嗎?她又是江青的女兒,所以心裏是非常複雜。我很同情她。」

毛澤東
毛澤東和年輕時的李訥。

高瑛(後排左四)和李訥(後排左六)曾一起參觀無錫靈山大佛。 互聯網

高瑛:過去的事情不要提了

1957年中共反右運動,著名詩人艾青被打成右派,全家受牽連。近半個世紀後,艾妻高瑛得到毛澤東女兒李訥道歉,高瑛對李說:「過去的事情不要提了,也不是你父親一個人的問題,是那個時期黨的錯誤決定。」
高瑛、李訥兩人數年前因看醫生相識,至今常有往來,曾一起旅遊,甚至一起去艾青浙江金華老家。高瑛對李讚賞有加:「她是非常低調、謙虛的一個人,不像現在所謂的太子黨高幹子女,她沒有傲慢、等級觀念。我覺得她從來沒因為是毛澤東的女兒有自豪感。」
北京前右派、老記者鐵流對《蘋果》記者指,李訥道歉是一種覺醒:「至今一些人打毛澤東旗幟,不外是當作權鬥工具,而她不願被當工具。」鐵流認為,當今中共領導人仍崇毛,純為權力鬥爭撈政治籌碼:「不光是薄熙來,其實胡錦濤也是真正的毛派。沒有根基父蔭的胡錦濤用捧毛來加強自己權力的正統性,常把毛思想掛口邊,到韶山朝聖、修毛故里,晉升毛新宇少將……」

「中國要政改 首要批毛」

鐵流認為,中國要政改,首要批毛,否定毛的體制:「現在年輕人知道的都是教科書上的一套,毛是偉人。只要他的像還在天安門上,中國永遠沒有真正民主自由。」鐵流等內地反毛派主張,將毛的「腐屍出堂,頭像下牆,批毛正史,促進憲政」。但上周四(2日),北京東城區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還表示,擬將停放毛澤東遺體供瞻仰的毛主席紀念堂,納入北京申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
《蘋果》記者

高瑛(79歲)
籍貫:山東
教育:1948年考入哈爾濱行知師範藝師班
家庭:與艾青育有艾未未和艾丹兩名兒子
經歷:
•1955年調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8年隨丈夫艾青先去北大荒,後去新疆建設兵團,長達21年之久
•1979年調回中國作家協會,任艾青秘書

李訥(72歲)
籍貫:湖南湘潭
教育:北京大學歷史系
家庭:為毛澤東和江青獨生女
經歷:
•曾任《解放軍報》總編領導小組組長(相當於總編輯)
•1973年被任命為北京市委書記,排名在11名書記末尾,但從未到任
•1976年「四人幫」落台後曾一度賦閒
•1986年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工作,於1990年後期退休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毛澤東女兒代父向艾未未母親道歉 「父親的錯讓艾青受了苦」 - 20120805 - 蘋果日報

艾青被毛打成右派 發配新疆掃廁所15年

667

著名現代詩人艾青。

中國當代最著名詩人艾青1957年因鳴放中一句「我們黨內分成兩派,一派是整人的,另一派是被整的」而被毛澤東批:「此人不識抬舉!」因此在反右中被發配新疆,掃了15年廁所;文革又被押送到有「小西伯利亞」之稱的農八師144團;直到1979年艾青獲平反調回北京任作協副主席,一家人才結束長達21年的顛沛流離。
高瑛昨接受《蘋果》記者採訪時說:「21年的損失,甚麼都沒有了。艾青說過,最寶貴的留下了,就是人!」雖其後多任國家領導人對艾青照顧有加,讓他享受部長級待遇。1996年艾青去世後,中共第一個去弔唁他的便是現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但高瑛認為「應該把那段荒唐歷史告訴後來人」!

江青死後李訥淪為平民

而「紅色公主」李訥的一生亦不幸。前半生被父母左右,文革時安排她在《解放軍報》任職,作宣傳工具;1976年毛澤東去世,他的母親江青成為階下囚,其後更自殺身亡。李訥自此淪為平民。她在1990年代退休後僅領每月千元人民幣的退休金,住在老房子內,且體弱多病。據悉,當年她曾因經濟困難曾向中央提出領取毛澤東稿費,但遭鄧小平拒絕。直到近年,官方照顧給她副局級待遇,並搬到較寬敞的新居。她之所以不姓毛,是因1947年毛澤東轉戰陝北時為躲避國民黨的追殺而化名李得勝,她因此跟隨姓李。
《蘋果》記者

《長江日報》暗批中國人心大亂

733

《長江日報》發表社論(左圖),標題與64年前殷海光(右圖)於《中央日報》發表的相同。

中共湖北省委機關報《長江日報》近日發表署名社評,竟與40年代末國民黨敗退台灣前《中央日報》如出一轍,不但標題一樣,內容和表述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令讀者譁然,質疑中共政權「是否也會像當年國民黨那樣,面臨崩潰之虞」?有網民讚該報「敢言大膽,說出真相」。

仿64年前國民黨報章社論

《長江日報》7月31日在評論版刊出該報評論員劉敏的評論,題為《趕快收拾人心》,有細心讀者發現,該題目與1948年11月4日南京《中央日報》(當時國民黨中央喉舌)發表殷海光執筆的社論《趕快收拾人心》如出一轍,只是用語稍有委婉。劉敏指,中共面臨社會矛盾多發,官民衝突不斷,暗示「人心亂如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政府已無計可施,呼籲「現在到了從政治和道義合法性方面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了」,矛頭直指中共政權合法性,稱「當務之急,是趕快收拾人心,重塑合法性」,這才是為人民、國家和歷史負責的正確做法。
而《中央日報》的社論對當年時局發議論指:「國家在這樣風雨飄搖之秋,老百姓在這樣痛苦的時分,安慰在哪裏呢?希望又在哪裏呢?」幾個月後,來不及收拾人心的國民黨,就在蔣介石率領下倉皇逃亡台灣。時隔64年後的兩篇同名社論,引起網民熱議,有網民指,只有失去民心的統治者,才會發出如此哀鳴。分析人士稱,正如當年殷海光執筆該社論是一篇對國民黨善意的警世文章,眼下《長江日報》的社評也完全是希望中共亡羊補牢,浪子回頭。
凱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