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科技 网络”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科技 网络”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小米49吋4K電視 四千元人幣有找 | 蘋果日報 | 財經地產 | 20140516

 

Initial Image

■小米昨日舉行產品發佈會,分別公佈將推出4K電視「小米電視2」及平板電腦「小米平板」。 路透社

【本報訊】相隔不足一個月,小米昨日再舉行產品發佈會,分別公佈4K電視「小米電視2」及平板電腦「小米平板」,卻未有推出早前盛傳的小米3S手機、紅米Note4G等,引來網民失望。有分析員指,小米成立僅四年,但已成功在「山寨版」中突圍,但未來核心競爭力仍在智能手機。
小米今次再以「低價錢、高規模」打入4K電視市場,推出「小米電視2」,配備49吋4K超高清3D螢幕,解像度高達3,840×2,160。內地售價定為3,999元(人民幣.下同),配備獨立音響,在5月27日正式推出,價格比同類4K電視便宜25%至65%不等。
另外,小米又推出首款平板電腦「小米平板」,16GB及64GB版本售價分別為1,499元及1,699元,料於6月中推出。

小米平板撼iPad mini

值得留意是,小米創辦人「雷布斯」雷軍,在介紹小米平板時,一直以最新版的iPad mini作為對比,又稱要把Android平板電腦做好非常困難,因市場空間已經非常狹小,指iPad的使用率是Android平板的4倍。
有分析指,小米電子產品陣容「幾乎齊晒」,包括手機、平板電腦、路由器、電視盒子等等,料有可能推出可穿載式產品,「但手機一定要有突破,先可以維持知名度」。
雷軍曾於今年指,小米在五年內不會上市,短期內擬進軍10個新市場;而單計今年「米粉節」4月8日,在中國的單日銷售高達15億元。


小米49吋4K電視 四千元人幣有找 | 蘋果日報 | 財經地產 | 20140516

科技:47吋小米電視 三千人仔超抵玩

Initial Image

傳說中的紅米手機,很多人說買不到,早輪更嚴重缺貨,一度炒升近倍!上星期又推出同樣標榜「入門價,靚功能」的小米電視。行貨尚未推出,記者已搶先體驗47吋IPS屏幕、3D功能、手機連動,連內置Android開發的智能系統,賣2,999人仔,等於同級日本牌子電視約三分一價錢,水貨也令人心動。
記者:陳國輝
攝影:林栢鈞

■釗哥說小米電視看香港數碼頻道要另購機頂盒。

別以為水貨已開賣,這只是高登腦場專營電腦配件的彭志華(釗哥)經網上入手,他暫只有一部。「上官網預訂?別說笑!貨肯定搶不到手,只能在淘寶網bid回來。」釗哥愛玩韓國機,家中有55吋電視、7.2CH音響組合,認為小米電視畫質稍欠立體感。但平到這地步,其他牌子好難鬥。「我們考慮過買來轉售,但加上運費已五千多元,當水貨賣不化算。」

網上串流 聲畫暢順

貼邊設計加上強烈金屬質感,外觀已擺脫強國土豪味!小米絕不吝嗇硬件規格,屏幕闊47吋之餘,採用LG第一代IPS技術,畫質雖未到頂級,但起碼有名牌效應,再加上支援Dolby Digital Plus和DTS2.0音效,已具備家庭影院要求,擺客廳毫不失禮。作為智能電視,有畫質靚聲都不夠,它內置由Android開發的MIUI介面,透過內置WiFi上網可直接看電影、新聞或聽歌。試用後,最驚喜是網上資源多,當中有免費有收費,每星期有更新。但上YouTube就不太方便,要經瀏覽器觀看,程序較複雜。串流效果尚算理想,官方資料說若網速每秒有4MB以上便十分流暢。但可笑的是,小米電視雖支援網上串流,但想觀看本港電視節目卻無能為力。釗哥說:「水貨本身僅內置大陸機頂盒,若要睇香港數碼頻道要另裝機頂盒。」玩小米可謂有辣有不辣。

■進入MIUI介面,大部份是國產電影,亦有紅爆的《來自星星的你》。
■影片畫質大部份行720p,比DVD質素更靚。

■跟機送的3D眼鏡提供紅、黑兩隻顏色。

手機電視同步操作

想追如色彩鮮艷、細緻及還原度高的專業級效果,小米肯定令你失望!反而,像記者想「乜都有」,但只求聲畫質素合格,價錢實惠就滿足。小米電視擁有名牌panel、支援最高標準音樂格式,它更有3D功能,跟機附送兩副偏光眼鏡,值得一讚!更意想不到,還有手機與電視畫面同步的無線技術。當中有項Miracast選項,開啟並連接手機後可與電視同步操作。實際試用表現不過不失,拖慢情況不足半秒,反應算相當快,缺點是連接成功率偏低,第二次連接LG手機時即現黑屏幕,轉用小米手機再連接才大功告成。

■在手機播放《美國隊長2》試片,同步後電視完全跟得上!
■電視邊框厚度還不及一元硬幣的直徑。

尺寸:47吋LG IPS屏幕
畫面:1,920×1,080解像度、支援3D
處理器:Snapdragon600四核1.7GHz
記憶體:2GB ROM/8GB RAM
音效:Dolby Digital Plus、DTS2.0
端子:WiFi、Miracast、DLAN
售價:2,999人民幣
http://www.xiaomi.com/mitv

淘寶網熱炒$6,700

小米手機也熱炒,何況是三千元不到的47吋智能電視!釗哥說貨源緊張,上官網訂購近乎沒可能,可嘗試去淘寶網買。「由成功訂購到送貨約需要兩日,運到港就貴點,要另加兩至三百元。」記者上淘寶,發現全城正熱炒小米電視,最離譜一宗交易是開價5,257人仔(約$6,700),比正價貴接近八成!

小米盒子掀搶購潮
港人淘寶 $430天貓網買吉盒

■香港買家在內地網購「越獄版」第二代小米盒子,指稱拆盒時內裏只得吉盒。讀者提供圖片

【本報訊】小米手機在香港掀搶購潮,同公司研發的高清網絡電視機頂盒「小米盒子」亦大受追捧。港人林小姐上月在淘寶網轄下的天貓網,向網上賣家訂購一部「越獄版」第二代小米盒子,豈料打開包裹發現只得幾個紙盒,機頂盒及配件離奇失蹤。經過兩星期投訴跟進,她說網上賣家已答應退回貨款。
記者:林熊 陳達浩 龔蕙芝

林小姐自稱是網購常客,上月20日她又登入內地淘寶網的分支網站天貓網,以340元人民幣(約430港元)購買一部「越獄版」第二代小米盒子機頂盒。四日後包裹送到,她說:「未拆已經覺得好輕,點知一打開竟然全部係吉嘅。」盒內只得一本說明書,小米盒子及配件不見了。
她聯絡賣家後,對方以「懷疑快遞方面出現問題」,拒絕補發貨品或退款,但她指「包裹完整無缺,唔似拆開過。」據了解,賣家接到定單後委託順豐速遞,再將包裹轉交另一家速遞公司送交林小姐。
據林出示的貨單,速遞公司收到順豐的包裹後量重,發現包裹僅重300克。林小姐其後再在深水埗商場購買另一部第二代小米盒子,發現整盒重600克,較包裹重一倍。

■小米盒子標榜體積細小,內存多地劇集。

同類案僅賠30倍運費

本月3日她求助淘寶網,8日後淘寶聯絡她要求提交失貨證據,她說經此事日後不敢再網購貴價貨品。順豐速運(香港)昨回應,事件中由深圳收件至送交第三方物流的深圳運輸倉庫並無出錯,淘寶至截稿前未回覆。淘寶及天貓是內地兩大網購平台,同屬內地科網龍頭阿里巴巴旗下,設完善退款制度。「天貓」前身是淘寶商城,屬淘寶網分支,天貓的網上賣家包括獲授權專賣店,賣家需交保證金。去年5月內地亦有市民網購兩部總值4,300元人民幣的小米手機,收貨時亦只剩兩個空盒,最後買家僅獲賠運費的30倍,即540元。

網購貨不對辦難追究

律師伍毅文指,港人在內地網站購物出問題,較難在香港追討,只能透過網站管理人跟進。大律師陸偉雄則提醒市民,安裝越獄或破解版機頂盒收看本港收費電視節目是違法行為,已觸犯《廣播條例》,而售賣該機頂盒的商戶亦違法,最高刑罰罰款100萬元及入獄5年,相關電視台更可循民事向侵權睇節目市民索償。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屯門)資訊及通訊科技系系主任梁秉雄指,網購有一定風險,記載貨物重量的貨單是一個證據,但若購買電腦軟件等遇上貨不對辦便較難追究,訂貨前要看清楚是否受退款制度保障,並建議市民設定購物金額風險上限,較貴貨物不宜網購。

小米1蚊賣「米鍵」網民踢爆神抄美國貨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40331

 

小米1蚊賣「米鍵」網民踢爆神抄美國貨

Initial Image

小米日前在微博發表最新的手機配件「米鍵」,只要將「米鍵」插在3.5mm耳機孔上,「米鍵」上的按鍵就可設定多種手機自訂功能,如啟動相機、手電筒,或是進行拍照,這個自稱全球首創一鍵啟動多個組合功能,而優惠定價更僅為1元人民幣。不過有網民發現,該發明與美國公司去年成功研發的產品功能相若,批評小米「偷橋」賤賣,認為中國是最大的「抄襲大國」。
去年8月,美國以公眾集資提供創意計劃的公司Kickstarter成功研發出Pressy,用家只要將Pressy裝在手機的耳筒接口,就能以透過Pressy輕鬆控制手機。在其官方網頁中,就講述其4個月的艱辛研發過程,其間除了以3D打印技術造出多個Pressy按鈕的原型,亦不斷聯絡供應商和廠家,最終訂出每個Pressy售價為27美元(約210港元)。
不過小米日前推出的「米鍵」,功能與Pressy幾乎一模一樣,售價僅為4.9元人民幣(約6港元),優惠期內更只售1元人民幣,引來網民口誅筆伐。有網民批評小米作為中國數碼產品的龍頭,卻肆無忌憚抄襲別人作品,更賤賣圖利,亦有網民引述早前內地運動品牌「喬丹」因不忿被告侵權,反控告NBA籃球名星Michael Jordan(內地譯名為喬丹),認為對方侵害「喬丹體育」名譽,要求對方賠償800萬美元的事例,指出中國根本無知識產權概念。

小米1蚊賣「米鍵」網民踢爆神抄美國貨 | 蘋果日報 | 要聞港聞 | 20140331

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 - 1262 - NEXT 3.0 睇相搵食

 

ILIKE

睇相搵食

約朋友食飯,好多人都習慣咗用 OpenRice搵食店,不過,有時真係連食邊種菜都冇諗頭,開住個 app都有啲無從入手。最近裝咗飲食版 Instagram手機 app「 OpenSnap」,雖然搵食功能冇 OpenRice咁多,但我就反而覺得簡簡單單仲好用,其中最好用嘅功能係可以直接睇其他人影嘅食物相,睇住嚟諗食乜,真係容易好多。而且 app入面又有其他亞洲國家嘅飲食資料,去旅行嗰陣,就可以用佢嘅「附近」定位功能,睇吓嗰區有乜好嘢食啦。

周群雄

荷李活遊戲

我幾鍾意睇影帝 Kevin Spacey做戲,上星期佢又有「新戲」上,不過呢套戲唔會喺戲院上映,只可以喺你屋企部 Xbox One度睇。點解?因為呢套係新一集《 Call of Duty》遊戲嘅 trailer!遊戲 trailer搵一線明星做宣傳唔係新奇事,但係以前多數係「聲演」,好似 Kevin Spacey咁出埋鏡就比較少見。故事劇情話佢係一間僱傭兵公司嘅老闆,想用一己之力隊冧美國政府……講到咁勁,但好唔好玩就要等佢十一月出街先知。

潘健文

電影畫面係咁加動畫,有時入戲院睇戲以為自己打緊機,點知遊戲畫面反而掉番轉用真人,估佢唔到!

父親有禮

仲有一個月就父親節,頭痛緊送乜好。咁啱喺旺角腦場睇到部 7吋 phablet ASK 792SP, 1920× 1200解像度 IPS屏幕真係好靚,最啱有老花嘅老豆用。硬件亦好強:八核心處理器、雙卡雙待、 1300萬像素相機,加上 2GB RAM同 16GB容量,雖然老豆未必用得盡,但起碼唔怕佢睇高清片嗰陣行得太慢,用到火滾先。
部機雖然 Made in China,不過有以上賣點,而且嚿充電池都幾襟用,用嚟上網、打機睇片都應該頂到一日,街價亦只係賣二千五蚊左右,相信送俾老豆,都唔會詐型啩。

機身只厚 6mm同埋得 280g,算輕巧。試過用安兔兔跑分,差唔多有 28000分,勁過 Samsung GALAXY S4同埋 HTC One。

林勇

第 N隻 G-Shock

十九幾年前,買第一隻 G-Shock,喺鵝頸橋隔籬,一間叫做「東京」嘅鋪頭,二百幾蚊。當年覺得 G-Shock好好玩,藍燈,響鬧,計時,倒數計時,襟跌襟撞。十九幾年後,我仍然覺得 G-Shock好好玩,太陽能,電波校正,同樣有響鬧計時倒數計時,同樣襟跌襟撞,再者,仲有埋指南針溫度計高度計氣壓計,你以為我搞亂 Pro Trek同 G-Shock? No la,我第 N隻 G-Shock叫做 Rangeman,屬於 Master of G系列,黑面版!

更重要係,有朋友去開日本,一個 WhatsApp,即時入手,平過香港!

好鬼大隻,乜鬼功能都有咁滯,至於個樣,好主觀嘅,我好受囉!

劉定邦

text:科技組

壹週刊 - 1262 - NEXT 3.0 睇相搵食

壹週刊 - 1262 - NEXT 3.0 Leica同門鬥

 

CLOSE-UP

Leica同門鬥

玩相機,識玩一定玩 Leica。 Leica這個品牌,可說是質素的保證,機身的一點紅 logo、經典的外形、矜貴的身價,絕對是所有攝影玩家夢寐以求的相機。
早前推出最新 T-System系列相機,打破傳統,加入大量電子功能,而且售價亦大打親民牌。
究竟新機是「將價就貨」?還是「賣大包」?今次就用新機與同門大佬「 M」併一併,由黑白感、對比度、細緻度以及顏色四方面,睇睇質素差異。

黑白感

玩得 Leica,當然注重拍攝黑白影像的懷舊味道,嘗試於光源反差大的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拍攝,睇睇兩者的分別。

全片幅 VS APS-C

全片幅相機可以用盡鏡頭焦距,影像較 wide,如果於相同位置用同一支鏡頭影相, APS-C相機就只能拍到中間黃框部分。

感光元件( CCD或 CMOS)是數碼相機的靈魂,決定整部相機的取景範圍、透視感,甚至影像細節。面積愈大的感光元件,製作難度愈高,成本亦相對較貴,所以為節省成本,不少相機品牌均採用 APS-C規格的感光元件*。
隨着技術進步,大面積的感光元件成本大大降低,開始出現不少全片幅( 36× 24mm)相機。全片幅感光元件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用盡鏡頭焦距;例如 24mm鏡頭套用在全片幅機上,實際焦距仍是 24mm;相反, APS-C因感光元件尺寸較細,成像時只能用到鏡頭中心部分影像,以致在同一焦距的鏡頭下,拍攝出來的影像有如從全片幅剪裁出來一樣,取景範圍變得狹窄。
另外,全片幅感光元件上每個感光點可以做得較大,影相時就可記錄較多數據,光暗變化自然還原得更仔細。另外,由於感光點的排列較疏,亦有效減少感光點過熱時互相干擾的情況,雜訊較 APS-C少。
*不同品牌的 APS-C感光元件面積各異,例如 Sony為 23.5× 15.6mm、 Nikon為 23.2× 15.4mm, Canon則為 22.3× 14.9mm。

傳統風 Leica M

2012年推出的全片幅 M系列款式連動測距對焦數碼相機,經典機身設計,卻首次加入 Liveview及影片拍攝功能。

規格

感光元件: 2400萬像素全片幅( 36× 24mm)
CMOS感光元件
ISO: 100至 6400
快門速度: 1/4000s至 60s
屏幕: 3吋 92萬像素 LCD
記憶體: microSDXC(最高 128GB)
其他功能: 1080p影片拍攝
體積/重量: 139/ 80/ 42mm/ 680g
售價:$65,100(淨機身)
網址: http://en.leica-camera.com

評價

黑白對比分明,細緻度及立體感十足,招牌暗位的 details仍然清晰可見,而且充滿傳統菲林的顆粒感, perfect。

簡約美 Leica T-System

由 Audi Design團隊設計的鋁金屬機身,設計簡約、手感紮實。加入不少現代攝影科技,例如自動對焦、觸控式屏幕及內置 Wi-Fi。

規格

試相
Leica T-System F5.6、 1/125s、 ISO 3200

感光元件: 1650萬像素 APS-C( 23.6× 15.7mm)
CMOS感光元件
ISO: 100至 12500
快門速度: 1/4000s至 30s
屏幕: 3.7吋 130萬像素觸控式 LCD
記憶體:內置 16GB/外置 microSDXC(最高 128GB)
其他功能: Wi-Fi、 1080p影片拍攝、每秒連拍 5張
體積/重量: 134/ 69/ 33mm/ 384g
售價:約$16,050(淨機身)

評價

細緻度出色,不過對比度稍差。雖然相片雜訊不多,但完全感受不到 Leica味道的顆粒感,普通料。

對比度

於上環摩羅街小販檔前拍攝,射燈的強光與暗位有着強烈對比,可試兩部相機拍攝出來的影像對比度邊部較佳,邊部更富立體感。

評價

試相
Leica M F5.0、 1/60s、 ISO 400

暗位及射燈下的影像對比度高,保留了容貌及衣服紋理等細節,再加上全片幅影像透視感強,令影像相當立體。

評價

試相
Leica T-System F5.0、 1/60s、 ISO 400

相片細緻度都算出色,但對比度明顯比 M差一點,好像多了一層紗,以至影像不夠立體。

細緻度

兩機的感光元件像素數字上有頗大分別,不過如果質素夠好,即使是 APS-C,拍攝小貓時應可清晰看到身上的毛髮。

評價

試相
Leica M F5.6、 1/125s、 ISO 1600

小貓身上的毛髮及貓鬚十分細緻、清晰,就算放大「聞相」,一樣銳利,背景的散景效果亦出色。

評價

試相
Leica T-System F5.6、 1/125s、 ISO 1600

擁有與 M同樣的質素,小貓身上的毛髮及貓鬚亦都十分細緻、銳利,值得俾 Like。只是因 APS-C感光元件比全片幅細,散景效果稍弱。

顏色

拍攝紅花及樹葉,可以測試顏色的還原度,以及有否出現偏色情況。

評價

試相
Leica M F5.6、 1/180s、 ISO 1600

紅花及綠葉顏色夠鮮艷,而且因為全片幅關係,散景效果強烈。

評價

試相
Leica T-System F5.6、 1/160s、 ISO 1600

無論紅花及綠葉的顏色均偏淡,片幅稍細的 APS-C感光元件,明顯地再次輸在散景上。

總結

試完兩機,果然一分錢一分貨,合共價值約十三萬的 Leica M加 50mm F2.0 ASPH($63,000)鏡頭拍攝出來的影像,無論對比度、顏色以及立體感,都比只賣三萬多元的 Leica T-System配 16-56mm F3.5至 5.6鏡頭出色得多。不過, Leica T-System又不是一無是處,細緻度十分高,影像夠細膩,而且又有自動對焦。作為一生人必定要擁有一部 Leica的目標來講,絕對抵玩。

只要在 Facebook以「 NEXT 3.0」為關鍵詞搜尋,或以手機的「 QR code」 app掃描,就可以睇到更多新聞同產品情報。

自動易玩

Edison
38歲  IT主管
玩 Leica年資:八年
八年來, Edison家中的 Leica相機收藏已增至廿幾部, M系、 X系,講得出都有,就連近年新推出的黑白專用機「 M Monochrome」,都無「放生」,稱得上是 Leica死忠 fans。得知推出全新 T-System時, Edison更話「買硬」。

鮮色搶眼

Leica難得有鮮色產品,就算有都是特別版,所以 Edison已決定買埋黃色機殼及相機繩,兩公婆都好鍾意。

「新機都幾破格,其他相機品牌推出換鏡細機,都擺明抄 Leica懷舊 look;不過到自己出新機,竟然玩簡約、新潮設計,勁 buy。」 Edison大讚鋁金屬機身拎上手好有質感,而且特別鍾意 colorful的顏色機殼。「跟機一定會買埋黃色機殼同埋相機帶,貪夠 sharp、夠搶眼。」

日本製造

Fans必定會買埋轉接環,將 M系手動鏡套上新機使用。

試玩過後, Edison有少少不滿,「感光元件由全片幅降級至 APS-C,已經做好質素會差少少的心理準備,但無諗過拍攝出來的影像,對比度竟然都幾一般,顏色偏淡,失望。不過,影像都幾 sharp, details位好清楚,仍保留 Leica質素。」
對於兩支 T-System專用鏡並非德國製造,他亦頗有微言,「雖然機身是德國製造,但兩支鏡產自日本,話就話都是 Leica鏡片,但難免會令人覺得是由『 Panasonic』代工, cheap了一點。始終我們 Leica fans鍾情德國製造,希望將來會出番支德國製 T-System鏡頭,貴一貴都會買。」

二奶之選

日後就算帶部 M出外影相,都會同時帶埋 T-System拍片, Edison表示貪新機有自動對焦,拍片先夠實用。

新機比 M系列平一大截,好親民,不過 Edison話最大賣點反而是加入不少電子功能,「 M大部又重,要手動對焦,太太都投訴難用,而且話就話部 M加入 1080p拍片功能,但手動對焦實在太難控制,幾乎無用過。 T-System加入不少電子輔助功能,太太一定識用,買機一定不會詐型。」
藉口俾太太,但 Edison其實另有打算,「出去影相點都會帶 M,始終鍾意玩手動對焦,但都會帶埋 T-System作備用機,因為機身細、又算輕,袋埋出街不覺重,可以因應不同場合換機即影。」

百年 Leica

德國 Leitz光學工廠( Ernst Leitz Optische Werke)機械工程師 Oskar Barnack,一直希望將相機體積縮細。 1913年,他終於成功研發出擁有 35mm焦距鏡頭的輕便菲林相機 Ur-Leica,其中 Leica一字,是由 Leitz以及 Camera兩字合併而成,結果往後一百年不斷推出多個相機系列,奠定 Leica的專業地位。
點解 Leica如此貴?全因相機由純人手製作,用料實淨,組裝過程亦十分精密,加上可以拍出其他相機無法取代的絕佳效果,令它的身價節節攀升。以下幾個系列,作為粉絲一定要識。

M系

上星期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一部由攝影師 Eric Schaal擁有的 1957年限量版 Leica MP Black Paint相機,就以$4,956,000高價成交。

要數 Leica最成功的系列,非 M系莫屬, 1954年在德國 Fotokina展覽會發布的第一代 M系相機「 M3」,多年來共賣出 22萬部,銷量相當驚人。 M系的最大特色是採用連動測距( Rangefinder)對焦方式,相機並非透過鏡頭取景,而是將兩組平排的觀景窗及對焦窗所反射出來的影像重疊,「合焦」後就根據三角測距原理,決定對焦距離。其後於 2006年更成功數碼化,推出 Leica第一部數碼相機 M8,並於 09年推出全片幅數碼相機 M9。

R系

當年設計 R3時, Leica曾與 Minolta合作,所以外形上 R3與 Minolta XE-7可說是同出一轍。

由 1964年起, Leica生產了一系列單鏡反光菲林相機,最初型號為 Leicaflex,後來在 1976年推出 R3,先將整個單鏡系列歸為 R系。不過由於銷量關係,直到 2009年, Leica正式宣布全面停產 R系的相機及鏡頭。

S系

Leica剛於年初推出「 Leica S Edition 100」,慶祝品牌成立一百周年,一機兩鏡之外,仲附送特別版 Rimowa行李箱。

S系原是 Leica過渡數碼化的試驗產品, 1998年推出的 S1,感光度太低,操作亦極不便利,所以沒有大量投產。直到 2008年推出 S2中片幅數碼相機,於影像質素、感光度、對焦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先迎合到專業攝影師的需求。

X系

前年曾推出與時裝設計師 Paul Smith聯乘的 X2,全球限量 1500部。

2009年推出的 X1($16,000),是 X系首部相機,走的是入門輕便數碼相機路線,可以隨身袋住隨時 snapshot,而且售價亦較親民,可說是 Leica相機盤中的「窮人恩物」。

C-Lux、 D-Lux、 V-Lux

除了身價及品牌標誌,兩部機在規格上可說零分別。

Leica一直同 Panasonic有合作關係,不少 Panasonic的 LUMIX數碼相機均採用 Leica的鏡頭技術,而 Leica每次均會為 Panasonic數碼相機推出「姊妹」型號,並以 C-Lux、 D-Lux、 V-Lux等命名。當然加了個 Leica標誌,價錢就貴幾倍啦!

壹週刊 - 1262 - NEXT 3.0 Leica同門鬥

2014年2月16日星期日

壹週刊 - 1249 - NEXT 3.0 集資 fun

 

集資 fun

首部通過 Kickstarter集資的電影《 Veronica Mars》,將於今年三月在美國上映,短短三十日內籌得四千幾萬港幣開戲,充分顯露出 Kickstarter的集資能力有幾誇張。
這股集資風氣慢慢吹到香港,吸引本地創業人士躍躍欲試,最勁試過籌到三百萬出戰棋,認真不能睇小。
有貪新鮮喜愛追新科技人士, keep住上 Kickstarter發掘新產品,俾錢支持創意之餘,亦可以快人一步到手,夠晒 fun!

蘇頌禮  30+歲
本地時裝品牌 S.Nine總裁及 Startup-HK聯合創始人,對創業有獨特見解,經常上 Kickstarter投資新產品,兩年間花了近萬元,買落不少新奇產品。

網上尋寶

睇蘇頌禮的 Kickstarter投資選擇,項目千奇百怪,不單有電子產品,就連銀包同埋筆,都有殺錯無放過。他笑指上 Kickstarter,基本上同去淘寶購物差不多,「差別只是 Kickstarter賣的是概念產品,集齊目標資金, project負責人先開始研發,不會即時收到實物。」
快人一步享受到最潮產品,可說是 Kickstarter最吸引人的地方,例如蘇頌禮有份出資研發的智能手錶 Pebble,「隻錶上年十二月先有香港公司做代理,但其實我已玩了大半年,一早在 facebook收到好多 Like。」他又說部分有心思的研發者,會額外送限量版禮物給投資者,「好似兩年前 hit過一排的 iPod膠錶帶,產品成功出街後,我就額外收到一條特別版錶帶,好有紀念價值。」
玩到最潮產品之餘,又可以用些少錢一嘗投資者滋味,「最近用五百多元投資了一個手機充電器,雖然不能對研發者指指點點,但對方會定期匯報工作進度,有次更將返內地搵廠生產的過程,拍成短片俾投資者睇,誇張講,當睇套真人 show已值回票價。」玩到上癮,蘇頌禮表示現時經常去 Kickstarter搵產品投資,兩年內共花約一萬元,「普通人一生難得做到投資者,我兩年內就做過十幾次,而且又有產品收,好抵!」

他笑言從前投資都幾盲目,有好幾次付了錢卻忘記跟進開發進度,要上網翻查至記得。

兩年內花了近萬元投資了十多個項目,但其實最後都只是得一、兩款產品會日日使用。

睇片投資法

自嘲有分投資的觸控筆「超廢」,話見過鬼怕黑,日後投資都會盡量小心,會詳細睇清楚開發者的背景。

話雖如此,間中都會失手,例如投資過一支 iPad觸控筆,睇片講到支筆又靈敏又好用,用落先發現同街邊貨無分別,「又試過投資一個聲稱史上最薄的銀包,但收貨後一打開,皮料差到無朋友,未用過已經掉落垃圾筒。」
為減低中伏風險,蘇頌禮話現時每次揀項目時會特別小心,例如詳閱研發者的背景資料及產品設計理念,睇片判斷對方是否有能力同信心完成開發,「好似我近日投資了架用手機遙控的紙飛機,對方拍了條五分鐘短片,由飛機設計原理、遙控方法,甚至生產成本都講得清清楚楚,好似一份完整計劃書,俾到投資者信心。」

十大籌旗榜

○九年於美國創立的 Kickstarter,於一○年及一一年,已獲《 TIME》選為「年度最佳發明」及「年度最佳網站」,至今更成為網上集資王,被發明家及創業者視之為實現夢想的捷徑。回顧頭十位集資最多項目,除了有 gadgets同電影,其中第四至八位幾乎都同開發遊戲有關。集資額亦不容小覷,比起向單一老細資金,隨時得更快更多。

第 1位: Pebble智能手錶(約 7,800萬元)

Pebble不單令 Kickstarter爆紅,亦憑藉強大網上集資力,成功吸引全球目光。

智能膠錶 Pebble絕對是 Kickstarter史上最傳奇又最成功個案,前年四月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已在六萬九千人身上籌得一千萬美元(約 7,800萬港元),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Pebble早前終於登陸香港,更將推出金屬錶殼版本。

第 2位: OUYA遊戲機(約 6,600萬元)

講明全部免費,但部分遊戲其實只是試玩版,有點取巧。

以內建 Android系統加打機為賣點,表明要取代家庭遊戲機,成功吸引不少人注資;再加上一句「 All Game Free To Play」,貪便宜網民就更加踴躍,最後成功集資約 6,600萬港元。

第 3位:《 Veronica Mars》電影(約 4,400萬元)

今年三月美國上映,可惜香港映期未知。

美劇《 Veronica Mars》自二○○七年完結,製作人 Rob Thomas一直想拍電影版,不過苦無老細揼水。上年將計劃放上 Kickstarter,諗住籌 190萬美元(約 1,500萬港元),點知十個鐘已達標,埋單更籌到 570萬美元(約 4,400萬港元),威力驚人。

第 4位:《 Torment: Tides of Numenera》網絡遊戲(約 3,200萬元)
第 5位:《 Project Eternity》網絡遊戲(約 3,100萬港元)

第 6位:《 Mighty No.9》動作遊戲(約 3,000萬元)

動作遊戲向來有捧場客,加上開發公司的「背景」,自然有 noise。

雖然並非集資額最高的遊戲,但研發者稻船敬二原是 CAPCOM的神級遊戲設計師,《洛克人》、《鬼武者》系列都出自他手。離開 CAPCOM後自立門戶,開設 comcept遊戲公司兼上網集資,憑人氣籌得 385萬美元(約 3,000萬港元),成為集資額最高的非美國公司。

第 7位:《 Reaper Miniatures Bones: An Evolution Of Gaming Miniatures》戰棋(約 2,650萬元)

造工精緻的戰棋,就算齋擺都極有欣賞價值。

早前有香港人靠戰棋 game在 Kickstarter成功集資 330萬港元,其實只是濕濕碎。原來籌款最高的戰棋 game是《 Reaper Miniatures Bones》,集資額為 340萬美元(約 2,650萬港元);續集亦霸佔排行榜第九位,玩戰棋都有出頭天。

第 8位:《 Double Fine Adventure》冒險動作遊戲(已易名: Broken Age)(約 2,600萬港元)
第 9位:《 Reaper Miniatures Bones II: The Returns Of Mr Bones!》戰棋(約 2,470萬港元)
第 10位:《 Wish I Was Here》電影(約 2,410萬港元)

集資攻略

成功為自家產品集資,梁浩輝表示要花好多功夫,但有人認同他的理念,就絕對值得。

上 Kickstarter集資,睇就容易,但要成功刊登,梁浩輝說其實要過五關斬六將,「尤其是近年愈來愈多人無計清楚條數就整件產品集資,最終衍生好多走數案例, Kickstarter為免麻煩,近年收緊條款,要成功刊登集資計劃,準備功夫不可少。」不想走寃枉路,就要留意以下招數。

梁浩輝  37歲
曾任職融資顧問,前年女兒出世,用手機自拍全家福時,發現手機自拍遙控器應有發展潛力,於是辭工專注研發遙控掣 Shuttr,並放上 Kickstarter搵資金。原本計劃籌廿萬港元,埋單集資近七十五萬,成功創業。

第一關 外國註冊

參加完有關 Kickstarter的講座,聽過來人的建議,梁浩輝先識得開公司戶口玩 Kickstarter。

Kickstarter現時仍未受香港人玩,「暫時只得美國、加拿大同埋英國人,或者當地人開的公司先可以開 project,想將產品放上去,就要搵以上國籍的朋友登記賬戶。」梁浩輝補充說雖然 Kickstarter無明文規定要用公司名登記,但他就不建議用個人名義,「聽聞之前有 project未能如期交貨,點知其中一個投資者是律師,於是被告上法庭,法庭判律師得直, project負責人要賠好大筆錢,最終破產收場,如果用有限公司名義登記,就會保險一點。」不過,在外國開公司一點也不便宜,梁浩輝花近兩萬元先在美國開到公司,每年核數報稅又要多花萬多元,負擔都頗大。

第二關 影相拍片

Shuttr的介紹短片用溫情包裝,由於時間短未趕得切搵 model,梁浩輝及女兒要粉墨登場,但下次再用 Kickstarter籌款,就諗住用外國人做演員。

由於頗多人造假,所以 Kickstarter近來要求一定要有實物相,以及將產品打開,影一張內部結構相確定真的能運作,先俾上架,「 Kickstarter會建議你拍片,因為統計顯示大部分網友會睇片決定是否出資,條片決定一切。」梁浩輝於是專登花幾萬元,請來上屆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接獎、《寒戰》剪片師黃海來拍片,「另外 Kickstarter主要市場在美加,最好搵外國人做演員同埋講旁白,先至夠吸引力。」

第三關 打好關係

為提高產品知名度,梁浩輝表示最好將產品概念電郵去所有知名科技網站,包括 Engadget、 TechCrunch等,「等對方知道產品幾時上 Kickstarter,先有機會被他們報導,網友自然更有信心,提升集資能力。」結果 Shuttr連 ABC等電視台都有報導,「秘訣是電郵時切忌長篇大論,只講產品重點及附加埋條片,當然都要你個 idea夠創新。」

Shuttr頻頻上電視,增加曝光率。

第四關 回應要快

萬事俱備,就可申請放上 Kickstarter,一般需時兩至三星期審批,但梁浩輝說成功刊登,噩夢先正式開始,「好多網友會留言問產品功能,亦有小部分會惡意批評,例如話你送太少東西,或者價錢太貴之類,如果回覆慢少少或語氣不夠誠懇,就會直接留言中傷你。」由於 Kickstarter的留言不可刪除,一句劣評足以令網友撤資,他就曾試過用錯語氣,結果有幾個投資者走人,「 Kickstarter好保護投資者,一日未完成籌款,都有權撤資。幸好大部分投資者都講道理,小心解釋清楚就無事。」

第五關 預算要鬆

為了節省郵寄產品成本, Shuttr特別設計成輕身的紙盒包裝。

無人出資會驚,梁浩輝話原來太多人出資,一樣要小心,「 Kickstarter有個好差的 Stretch Goal機制,如果集資走勢不俗,就會叫你調高集資額,然後再送多點贈品。原意是幫你搵到更多資金,但我當時無諗清楚,就將 Stretch Goal提升至十萬美元,然後隨口話送多個 3D雷射雕刻鎖匙釦。」他說好在不達標,因為後來先知鎖匙釦成本相當高,送埋就蝕本。此外,梁浩輝說還要應付寄送過程損壞問題,而且任何成功集資的計劃, Kickstarter亦會抽佣兩成,「總之樣樣都是錢,計少條數,就算成功集資,都可能要蝕本。」

計錯數

定價太高加授權問題,令陶立基首次集資失敗,要修改一次計劃先成功。

類似梁浩輝首次集資就成功的個案並不多,從英國回港工作的陶立基,就試了兩次先得。他設計的手機充電線 Combo Zip,將 USB線變成手鏈,方便隨時帶出街,諗住概念夠新應好多人 buy,點知反應未算理想,只籌到一半資金,「最慘原來要成為蘋果認可產品要俾版權費,仲規定至少要接近四千件出貨量,單是這部分已經要先俾二十萬元。」唯有修改 Kickstarter的籌款計劃,「要同買家逐個解釋一次,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因為新計劃只支援 Android裝置,所以再將目標資金減至兩千英鎊,先留到客。」不求收回成本下,陶立基先成功籌到款,「錢都無得賺,當幫自己宣傳,而家都有少少效果,已經有中東代理經 Kickstarter聯絡我們訂貨,希望可以賺番。」

貨不對辦

「 ZionEyez事件」發生後, Kickstarter遇有同「 eyewear」相關的發明,一律照 ban,認真累街坊。

雖然 Kickstarter為人集資實現夢想,但亦有人乘機呃錢,最經典騙案,肯定是「 ZionEyez事件」,二○一一年 ZionEyez於 Kickstarter公布開發大計,宣稱要研發可即時 Wi-Fi傳送影片到手機的高清攝錄眼鏡,結果成功集資 34萬美元(約 265萬港元)。後來出貨日期一拖再拖,最後更人間蒸發,而 Kickstarter網站亦未有積極協助解決,二千一百個苦主至今仍未能追得番款項,當中更有兩人俾了萬二元港幣買十副眼鏡,認真慘情。

分級回報

Kickstarter的集資額由項目發起人自定,為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發起人會將集資額分幾級,由投資一美元可定期收到開發進度情報,到十多美元送 T-shirt海報,以至過百美元可成為首批產品擁用者都有,以《 Veronica Mars》為例,只要俾一萬美元,就可於電影中獲得一個有對白的咖哩啡角色,以吸引更多人揼水。

伍倩儀  28歲
本地設計師,留學意大利讀設計,回港後開設 huzi design公司,專門設計及生產兒童玩具。為開拓歐美市場,去年先後兩次經 Kickstarter集資,首次籌得接近八萬八千港元,第二次籌得廿四萬六千港元,現正準備第三次籌款。

外援幫手

伍倩儀第一次集資的產品是玩具木頭車,「當時盲舂舂,根本不知道點先吸引到網友注意,純粹靠自己寫介紹同搵朋友拍片。」目標設定在一萬美元,結果只剛好達標。
為了有更好成績,第二次將玩具枕頭放上 Kickstarter前,她就不斷上網做資料搜集,無意中發現原來可以搵公關公司幫手,「美國有專門為 Kickstarter計劃做宣傳的公關公司,會俾意見修改產品介紹,又會聯絡當地傳媒報導及造勢,甚至影相拍片都有專人負責,可以話事半功倍。」
由於想自己影相同拍片,所以伍倩儀只搵公關公司代寫產品介紹及聯絡傳媒,格價格了兩、三間公司,結果選了 Brainiacs From Mars,「其實幾間收費都差不多(約三萬元),只是這間之前幫過幾個 Kickstarter計劃,宣傳同籌款成果都不錯。」結果證明無搵錯人,「好快指出我的介紹文章太長,網友未必有興趣睇,教我要突出邊幾樣重點,最重要是即時聯絡到 NBC及 Mashable網站報導,即時比上次籌多兩萬美元。」

伍倩儀好鍾意小朋友,設計兒童產品為主,留意到本地家長買玩具着重是否學到英語或者數學,令她想起靠 Kickstarter開拓歐美市場。

今年打算第三次上 Kickstarter,伍倩儀話想搵其他專家幫手,「有間叫 BackerKit的可以幫你第一時間回覆網友留言。」但她覺得搞物流最麻煩,「每次點貨寄貨會用好多時間,已經搵到有專幫 Kickstarter計劃搞物流的公司,負責寄貨給投資者,令我可以專心搞設計。」

聘請了公關公司幫手,即刻有電視台介紹她的產品。

熱門集資場

除了 Kickstarter,比較有名氣的集資網有以下幾個,而且各有集資特色。

大小通吃 Indiegogo
全球第二大集資網站,項目除了有 gadget、遊戲,就連阿媽要醫病、阿女交學費都可以集資,而且集幾多錢都得,門檻較低。
網址: http://www.indiegogo.com

圓作家夢 Pubslush
站內沒有過百萬的集資項目,最高只得幾萬美元,皆因 Pubslush專為作家而設,只要達到集資額,網站就會協助將作品出版成書,而且每賣出一本書,網站亦會捐出一本給有需要的兒童。
網址: http://www.pubslush.com

醫療融資 MedStartr
雖然 Kickstarter人多勢眾,但不接受醫療或健康等項目, MedStartr就應運而生,特別針對醫療計劃集資,當中細分為傳染病、癌症,甚至健身等項目,香港大可借鏡。
網址: http://www.medstartr.com

本地集資

不只外國有「籌旗」網,香港亦有類似網上平台,其中遊戲 app「 Dr. Mixinstein」上年九月就靠本地集資網站 FringeBacker集資$38,187,成為首款成功集資的遊戲 app。負責開發遊戲的 Fingerprint主席 Dixon表示早已考慮網上集資,「有考慮過 Kickstarter,但發現開賬戶手續麻煩,剛好行展覽識到 FringeBacker的人,於是決定先在香港集資。」以為放幾張遊戲 screenshots上網,就會有資金送上門?「諗住好簡單,但要網民信你、俾錢你,當中仲要花好多功夫。」例如拍公司宣傳片、搞遊戲論壇、不停向投資者 update進度,甚至拍片放上 YouTube分析業界新聞,「始終概念對香港人仲算新,要俾多點信心大家,先會肯俾錢投資。」

Dr. Mixinstein現時已經有內部測試版,免被抄襲。

要令支持者更有信心,寄電子聖誕咭、印刷揮春是指定動作,更準備製作 T-Shirt,為夏天正式推出遊戲造勢。

雖然成功於香港集資,但 Dixon表示本地集資網仍有不足之處,「每次更新資料要靠對方上載,宣傳集資差不多全部自己做,始終未及外國集資網完善。」

另類個案

經 Kickstarter集資研發科技產品、拍戲、寫 game之外,仲有不少另類個案,例如尋親、死亡倒數手錶、建藝術館同埋拍攝成人寫真集等,認真多元化,用 keyword上 Kickstarter搜尋,就睇到計劃詳情。

千里認親
美籍演員 Samantha Futerman某日收到法籍時裝設計師 Anais Bordier傳來的 facebook訊息,原來 Anais發現 Samantha由樣貌、出生日期及被收養的身世,都同自己一樣,懷疑二人是失散多年的孖生姊妹。為求驗明正身, Samantha在 Kickstarter發起活動,籌集足夠資金飛去歐洲同 Anais相認,再全程拍成紀錄片。估不到資金好快籌凸,今年年尾應該有片睇。
keyword: twinsters

建館資金
塞爾維亞著名行為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c想籌六十萬美元,興建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推廣藝術。國際巨星 Lady Gaga即時響應,更為 Marina Abramovic拍攝了一輯全裸的行為藝術短片,放上 Kickstarter宣傳集資,明星效應下好快達標,藝術館現已火速建設中。
keyword: Marina Abramovic

死亡倒數
這隻死亡時計「 Tikker」,可以俾用家自定剩餘歲月,然後就開始倒數;大限雖然是假,但計劃就旨在提醒用家要及時行樂……以 39美元(約$300港幣)買隻只得倒數功能的手錶,好似貴了一點,但竟然吸引到不少網友出資,比起原定目標 25,000美元,籌多了 75,000美元,睇來大家都好驚未玩夠就死。
keyword: Tikker

網友找數
彭浩翔的《 AV》講四個大學生成功呃到政府資助,請來日本女優拍片一圓鹹濕夢想的故事。現實中,原來都有人有類似打算,拍開成人電影的 Casper及 Cherise Curtis打算搵網友出錢,然後請知名成人女星拍全裸寫真集。不過,如意算盤難打響,事關距離 16,500美元目標有好大段距離,出錢俾你睇女?傻的嗎?
keyword: Naked in nature

壹週刊 - 1249 - NEXT 3.0 集資 fun